《求谏》精制作文安一中张晓辉共22页
《求谏》课件47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课件47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20d5331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0.png)
(二)止谤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 夏桀——关龙逢 • 商纣王——比干 • 周厉王——邵公 • 蔡桓公——扁鹊 • 楚怀王——屈原 • 吴王夫差——伍子胥 • 项羽——范增 • 隋炀帝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
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 行为,唯恐出了差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拓展课
察言慎行鉴古今
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一、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
(一)求谏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
庇护
受谏,安能谏人?”
怎么
问: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臣子规谏的必要性——帝王“任情喜怒”,国家动荡 二、纳谏的广泛意义——人人都得虚心纳谏,方能谏人
节选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
自我
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
常常 对上
被动
只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
wú
dǐ hē
芜词 诋诃
qiān zuǎn
愆过 纂组
shè
怖慑
qìng gǔ
罄其狂瞽
节选第一段
庄重严肃
•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
官
举止
• 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
改换脸色,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希望
直言规谏
• 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3](https://img.taocdn.com/s3/m/9177d4d7376baf1ffd4fadaf.png)
《求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探讨文章的思路;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具体内容,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巩固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忠言”,如何“求谏”等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1以金文的“柬”导入:(束,布裹的包囊)(大量颗粒物),字形像;渣滓留在包囊内,表示用布包过滤,取汁去渣。
引申为:挑选、挑剔。
展示金文的“谏”,由金文引出篆文的“谏”。
解析: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挑选、挑剔。
谏,金文(柬,挑选、挑剔)、(言,言说、评论),表示挑剔、批评。
2.谏,造字本义:臣子批评或忠告君王。
所以古代流传了很多著名的纳谏故事,如道路以目的故事: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他荒淫无道,宠幸奸佞。
为了增加税收供其挥霍,便巧立名目,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一时民怨沸腾。
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
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
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召公见形势危急,多次劝谏,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朝政,咒骂厉王,就立即抓来杀头。
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
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是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
《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
![《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d592c514791711cd79179f.png)
《求谏》教学设计计划课时:4课时主备教师:甘云龙一、内容及解析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求谏》。
《求谏》一文所论述的核心是君主纳谏问题,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学习文中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的一套行为规范,即所谓的“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知识。
《求谏》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目标解析】1、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并总结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通过教师导入和概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及其弊端,学习和了解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
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来警示当代帝王要励精图治,因此要通过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内容。
、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靠教师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讲解与介绍。
此之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以及疏通还是存在困难的,这需要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
四、教学条件支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学习本文需要介绍大量的写作背景,使用课件,有利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求谏》(实用)课件
![《求谏》(实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0122becc175527062208bc.png)
瞽。” • 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
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 力。” •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 入,预闻政事。 • 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 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 内情。 •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如果有什么进言,一定虚心采纳。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 太平。”
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 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 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求谏》圣(实用明) 。
•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
《求谏》(实用)
论证方式
《求谏》(实用)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 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 不能使国家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 家太平。理:顺,指天下太平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 下才可以安定。
《求谏》(实用)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yǎn
zhèng gěng guī
• 俨肃 谏Leabharlann 鲠议 王珪c•h刍ú 荛ráo 不讳huì 丧乱sāng 属文zhǔ
• • 芜w词ú 诋d诃ǐ hē 愆过qiān 纂组zuǎn
文化讲堂 文安一中 张晓辉资料
![文化讲堂 文安一中 张晓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e0bc875647d27284b7351db.png)
• 明清时期的帝王我们一般称年号:如 崇祯、康熙、乾隆。(明清帝王一般只有 一个年号)。
• 太子指土建时代君 主儿子中被确定继 承君位的人,有时 也可指其他儿子。 (太子具有唯一性, 不能指皇帝其他儿 子)
哪吒三太子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 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 成年。
•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 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 探花。
•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 鬼。
•
我们平时总说“司
机”“司仪”“司令”但
实际上这个“司”字是什
么意思我们很多人已经不
知道了,其实这个“司”
字是“掌管”的意思。
• 我过去有个学生名字起的 大气,叫“杜司天”,我 有一个同事的名字更加了 不起,姓“司”名“宇”。
为什么“事长”都姓“董”
• “董”其实有“监督”的意思
“先”字不可乱用
•
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大讲白话文的优点,那些醉心文言文的同
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
俱厉地提出抗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
笑着说:“没有的。”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白话文语言不精练,
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
其实我们今天还经常见到或者用到一些 文言词汇,只是你没有留心而已。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https://img.taocdn.com/s3/m/50a6ff6a83d049649a6658a3.png)
九、板书设计
《求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善如流,屈己纳谏
居安思危,满怀忧患
爱才重贤,知人善任
宽厚爱民,恭俭节用提Leabharlann :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给出暗示信息。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教师给出提示,引导诱发思维,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设计
意图
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更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
过程
多维探究
教师
活动
1、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
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2、激发对民族文化经典的自豪感,进而深入研读学习经典。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鉴赏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掌握本文的政治理念。。
2、体会思考传统思想在今天现实中的利弊。
教学难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2、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习惯。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借助预习导学,学生应当能够自主完成。
必要时,给予学生暗示性信息,联系前文所学知识。
设计
意图
让学生总结出相关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
教学环节4
教学
过程
技法鉴赏
教师
活动
提问: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设计
意图
巩固微课所学成果——求谏的结构层次分析。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cac65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1.png)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1《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求谏》是唐代名将韩信和刘邦之间的故事,也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文章。
本文从《求谏》中选取几个片段,分别解析其中的思想观点并进行阐述。
第一段:刘邦问谋士酷吏儒生子午刘邦问子午:“韩信此人,可卿与共事,其贤不贤?”子午说:“韩信,才也。
然未必谋士也;兵也,未必将也;足智,未必能用也。
今上兵未战而废兵,此兵不可为也;复兵不顾返程,此不用韩信之材也。
臣以为不可用。
”刘邦问:“谁可者?”子午曰:“张良。
”刘邦曰:“闻张良。
何以?”子午曰:“良之才,固可与共事。
今有乱,而吕后有寵,吕后若立,其天下也。
今如上辅韩信,则吕后必妒;以臣之度之,吕后自知,必不免。
今立张良,则张良智可辅,而又不嫉。
臣所以推良也。
”刘邦马上以此问韩信,韩信曰:“谋臣其如婴儿耳。
”这一段,反映了韩信和张良之间的差别,也凸显了管理尖子的难度。
刘邦的问题是,韩信贤不贤?子午说,韩信贤而未必谋士、将军、能用。
就韩信的才智论,子午同意,但根据战争从过程,却认为不能用他。
推荐张良,也是因为张良的才智目前可以匹敌韩信,同时没有韩信的嫉妒,更不应该忙于谋权。
韩信则所坚持的观点是:“谋臣其如婴儿耳。
”他的意思是说人的心思都是一样。
在面临的事情时,有时候发现困惑源于深谋远虑,但其实最好的食谔信还是自己的身心充雕,灵活的应对与处置周围的问题,才是内外“兵器”兼备的真正胜利之道。
第二段:韩信意使兄征兵韩信意使其兄韩信善操兵器,遂兵征,请妻子守家。
韩信行伍刚出鸿门宴之事,心神未平。
兵到归化城之下,遇赵信,以道理相陈布政斗局。
赵信从之,韩信遂不战而幸克归化。
这一段反映了一个人的情志,人们在面对事情时如何运用情志控制自己的行为。
韩信在出兵前让妻子照看家,以免其他事情干扰自己的情绪,以致战事难以应对。
他还利用与赵信的论理,大致的看清了形势,找到了获胜的关键所在,决定了不战而胜的策略。
高中语文《求谏》课件 ppt.ppt
![高中语文《求谏》课件 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8d7d751948d7c1c708a1459c.png)
这一节君臣的议论还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围绕君臣的关系。 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 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说明了唐太宗对于臣子重要性 的认识。 2、王珪的话承太宗的话而来。他首先用比喻论证 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 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着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 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 有争臣七人”。但其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 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这 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 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作用:从此让谏官 “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 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 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 人?”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自古以来帝
王多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了就滥赏无功
在这一节中,唐太宗阐述了自己希望 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
▪ 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在这 一节的后半部分,唐太宗阐述了他的又一英明举措。唐 太宗见到许多前来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慑”,使得说 话语无伦次。对此,唐太宗表示理解,甚至更做了一层 思考:“寻常奏事,情犹如此”,何况是抗言直谏呢? 那一定要有很大的勇气,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行。想到 这一层,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 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 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 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 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 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 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 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求谏》优质课课件
![《求谏》优质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deb48db14e852458fb5760.png)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 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 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 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 补牢。
问题研讨: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
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 镜鉴形,美恶必见。
第一段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论证方式
第二段
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 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 方法?
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 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
“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 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
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 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 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 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 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 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 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 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 诤”。
第三段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第四段
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
★谨慎、勤奋。 ★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 了很多措施。 ★“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 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五段
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 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 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 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 其愆过。” 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 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 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 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 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是 他的第一选择。
求谏教学课件
![求谏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f6fe0302020740be1e9bd2.png)
•
李世民(598~649 ),唐朝第 二位君王,汉 族。祖籍陇西成纪人(今 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 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 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 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 即位后,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 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位 二十三年。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 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 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 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 著名的秦王破阵乐。
• 教学要点 • 一、简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概 况; • 二、了解《贞观政要》及其政治思想,明 辨可以借鉴的地方; • 三、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文中比喻、 对比等论证方法。
•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 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 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 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 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zǔ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 “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 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 “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 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
名词用作动词
zuǎn 古代指红色或彩色丝带
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 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 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 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问5:本段中太宗如何论述规谏的必 要性?
• 太宗先列帝王“任情喜怒”现象;喜则滥 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然后从“天下丧 乱”的严重后果推出规谏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求谏ppt12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求谏ppt12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2ba8b071fe910ef12df870.png)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 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 苦规谏呢?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 所以群臣会苦谏。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 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 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 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 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 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问题研讨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 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 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 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心”。
☆虚怀若谷
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 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 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 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宽厚体谅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 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处事谨慎
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 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 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 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 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 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 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 补牢。
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 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 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 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第六段
第六段翻译1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 “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 规谏禹舜的有十几个人。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 事,何必要苦苦规谏?”褚遂良说:“雕刻器 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 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 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 会用金来做。金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 做。所以刚正的大臣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 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 谏的必要了。”
求谏ppt5 人教课标版
![求谏ppt5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1d2bc3f90f76c661371afd.png)
魏 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长 孙 无 忌
房 玄 龄
尉 迟 敬 德
秦 叔 宝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图治, 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 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 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 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 • • • •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 导直谏; 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 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 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 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 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 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 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 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 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 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可以 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 要。
太宗纳谏故事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常在宫中喂养。 一天,这匹马没有疾病而突然死去。太宗迁怒于养马 的宫人,打算杀掉他。长孙皇后规劝太宗说:"过去 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 罪过说:'你养马而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 君因马死的原因而杀人,百姓听到后,一定埋怨我们 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 然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于是 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 难道忘记了吗?"太宗的怒气才缓和平息下来。又对 房玄龄说:"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对我进行启发协助, 很有帮助及益处着。"
高中语文求谏ppt14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求谏ppt14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6abd54b90d6c85ec3ac6e4.png)
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 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 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 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 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 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 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 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 诤”。
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 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 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 史遗憾。
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 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 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 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 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 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 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 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 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 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 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翻译:
说:“你说的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 的,有的可能才开始,有的恐怕已快结束,不管 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 有的臣子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 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 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话, 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 会到来啊。”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 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