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视角中的儿童文学翻译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浮生六记》翻译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浮生六记》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0d4e731376baf1ffc4fad24.png)
引言 个 不 可忽 略 的 因 素 。 在 崇 尚科 学 与 文 化 交 流 的 2 世 纪 ,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作 品 1 从 2 世 纪 初 到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 全 世 界 政 治 经 济 迅 速 0 以其 深 厚 的文 化 底 蕴 吸 引 了众 多 非 汉 语 读 者 。 如 何 将 古 典 发展 ,与 此 同 时 ,西 方 文 学 也在 发 生着 翻 天 覆 地 使 更 多 读 者 领 略 到 其 美 妙 之 处 , 成 个 时期 的文 学 作 品无 论 在 内容 还 是 在 形 式上 都 出现 了 巨大 的 为 越 来 越 多 翻 译 者 深 入 探 讨 的 问题 。 学 贯 中西 的 文 学 家 与 变 革 。未 来 主义 、象 征 主 义 、达 达 主 义 等历 史 先 锋 派相 继 出
一
、
翻 译 家 林 语 堂 所 译 《 生 六 记 》 以 其 遣 词 精 当 、 准 确 传 神 现 , 曾风 靡 一 时 的现 代 主 义 由盛 转 衰 ,现 代 主 义 逐 渐 兴起 。 浮 而 对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做 出 了杰 出 的贡 献 , 其 译 作 也 被 国 内外 西 方 学 者 为 摆 脱 传 统 的束 缚 , 探 索 新 的 表 达 方 式 , 必 然 向 众 多 学 者 作 为 研 究对 象 , 从翻 译 特 色 、 翻 译 策 略 、 语 篇 分 更 广 泛 的 文 学领 域 求 索 。在 多 元 系 统论 的主 张 中 ,翻 译 文 学 析等角度 进行 了探 究 。但是 ,在众 多研 究中 ,引入 多元系 也 是 文 学大 系 统 的一 个组 成 部 分 。 西方 学 者 若 想 向他 们 所 熟 统 理 论 来 研 究 《 生 六 记 》翻 译 尚不 多 见 。本 文 试 将 该 译 悉 的 文 化传 统 外 的东 方世 界 去 寻 找 新方 向 ,翻 译文 学 便 是 必 浮 作 置 于 多 元 系 统 论 的 视 角 下 进 行 分 析 , 以 期 对 作 品 中 的 部 经 之 路 。而 《 生 六 记 》 的 内容 , 正如 林 语 堂 在译 者 自序 中 浮 分 特 点 做 出 合 理 解 释 , 同 时 希 望 能 对 该 译 作 以外 的翻 译 实 提 到 : “ 在 这 两 位 无猜 的夫 妇 的 简朴 的生 活 中 ,看 她 们 追 我 践 活 动 有 所 启迪 。 求 美 丽 ,看 她 们 穷 困潦 倒 ,遭 不如 意 事 的磨 折 ,受 奸 佞 小 人 二 、多 元 系统 论 的欺 负 ,同 时一 意 求 享浮 生半 日闲 的清 福 ,却 又 怕遭 神 明的
从多元系统论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重新审视
![从多元系统论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重新审视](https://img.taocdn.com/s3/m/377d643e0b4c2e3f5727636e.png)
21 0 1年 9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n lo in ies yo rn uisa dAsrn uis S ca ce c sEdt n o ra fBe igUnv ri f j t Aeo a t n to a t ( o ilS in e io ) c c i
解 释翻译 , 而发 展 出具有 创新 意义 的多元 系统 论 。 从
关 键 词 :多元 系统 论 ;儿 童 文 学 翻 译 ;边缘 中 图分 类 号 :H0 9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 82 0 2 1 0  ̄0 50 10 —2 4( 01 ) 5 9 -4
A v e o a l to f Ch l e S Lie a u e f o he Re i w f Tr nsa i n o i dr n’ t r t r r m t
行 探 讨 和 研 究 , 大 都 从 语 言 的 层 面 对 如 何 规 范 但 儿 童 文 学 翻 译 进 行 思 考 和 探 索 。 笔 者 试 图 从 多
严 格地 说 , 哈尔 是 一 个 文化 理论 家 , 是 , 从 社 佐 但 他
会 的角 度观察 翻 译 , 复 杂 的文 化 现 象框 架 下 全 面 在
主 流 中 心 争 获 一 席 之 地 时 , 奈 儿 童 文 学 囿 于 其 无
一
、
多元 系统 论 和 儿 童
文 学翻 译 探 源
多 元 系统理 论是 以色 列学者 伊塔 马 ・ 文 ・ 哈 埃 佐 尔 于1 7 9 9年 首 次 提 出 的 关 于 翻 译 和 文 化 的 理 论 。
V 12 N . o 4 . o5
从多元系统论视角谈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译本为例
![从多元系统论视角谈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f10ef6401f69e3143329429.png)
多万册 ,在全球 已被翻译成 2 3种语 言的译本 ,荣登 “ 美 国最伟
大 的十 部 儿 童 名 著 ”之 首 ,堪 称 是 儿童 文学 方面 的 “ 宝书 ” 。故 事讲述蜘蛛夏洛为 了拯救朋友威尔伯的性命, 防止其被它 的主人 杀掉 ,便想 出了一个好办法 ,用蛛网在猪 栏上织出奇迹 文字 ,最 终 拯 救 了小 猪 威 尔 伯 的生 命 。故 事 跌 宕 起 伏 ,情节 扣人 心 弦 ,语
学因其受众较为特殊 , 一直被忽视, 儿童文学翻译更是门庭冷落。 虽然也有许多学者从功能对等、 策 略选择和接受美学等角度对儿 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 但都 是从语言层面对如何规范儿童文学翻 译 进行 思考 和探 索。本文一改 以往单纯地研究分析翻 泽文本,而 把儿童文学翻译放在多元文化系统中进 行描述 性分析 , 探究不 同 社会文化背景下, 儿童 文学翻译所 处的地位 以及不 同的地位对翻 译实践中策略选择的影响 。本文选 取了 《 夏洛 的网》在两个不 同 时期的译本 ( 分别是 1 9 7 9年 康 馨 的译 本 和 2 0 0 4 年任 溶溶 的译 本) ,结合社会文 化背景,对 比分析其翻译策略并剖析其原 因, 丰富儿童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 。 二、多元系统论 在 1 9 7 9年 , 以色 列 学 者伊 塔 玛 ・ 埃文 ・ 佐 哈儿 提 出 了 多元 系统论 , 多元 系统论是关于翻译和文化 的理论 , 该理论认为, “ 各 种社会符号现象 , 应视 为系统而 非由各不相干 的元 素组成 的混合 体。 这些系统并 非单一 的系统 ,而是 由若干不 同的体系组成 的系 统 ;这些系统各有不 同的行为 ,却又相互依存 ,并作 为一个有组 织 的整体而 运作。 ”[ 1 】 1 任何系统都可 以看做 是一个更大 的系统 的组成部分 , 但 是 系 统 的 各 个 组 成 成 分在 多元 系统 中 的地 位 是不 平等 的,各个元素相互作用 ,使得它们有的处于中心位 置,有 的 处于边缘位置 。它们 的地位也不是 固定不变 的,处于中心地位 的 可能会退居到边缘地位 , 处在边缘地位的各个 成分也会 努力进驻 中心 地 位 。 以文学 多元系统为例 , 翻译文学较之原创文学总是处在边缘 地位 , 但 是 根 据 佐 哈儿 的观 点 , 这种边缘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 他在 《 翻 译 文 学 在 文 学 多 元 系 统 中 的地 位 》一 文 中 提 出 了两 个 重 要 观 点【 。 】 州 : 第 一,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一般 处于边缘地位 ,但是 有三种情 况除外 :1 . 该 国的多元文化系统还未完全形成或还处于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01758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5.png)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儿童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价值体现。
本文旨在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在机制和翻译策略。
本文将阐述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强调翻译活动应为特定的翻译目的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语言风格、主题内容、文化内涵等,以揭示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着重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通过分析不同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本文将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如直译、自由翻译、增译和减译,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确保翻译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论证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比较不同翻译版本的优缺点,总结儿童文学翻译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内在机制和翻译策略,以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中外儿童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2、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目的论是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维米尔和凯瑟琳•赖斯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它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目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原文,从而达到预期的翻译目标。
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儿童读者提供通俗易懂、有趣的文本。
译者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和审美需求,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对于原文中的新词和难句,译者可以使用注释、解释或简化来帮助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
同时,译者还可以调整句子结构,增加修辞手段,使翻译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
目的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目的决定手段”的原则,即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目的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2863f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0.png)
目的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研究Research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Abstract: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ransl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and cross-border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Key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Skopos Theory; TranslationIntroduction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not only a basic means of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of children.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kopos Theor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different genr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and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ranslators.Part 1: Skopos Theor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1.1 The Definition of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Theory, first proposed by Hans J. Vermeer in 1978, is a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Vermeer (1989), "Every translation ought to be considered an action, an event that serves a particular purpose."The Skopos Theory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volves a series of decisions and choices made by the translator.1.2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Children's literature is not only designed for children, but also requires a different writing style and language regi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clude:- Simplicity: The language and structu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hould be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Imagery: Children's literature often contains vivid imagery and colorful illustrations.- Moral lessons: Many children's stories have a moral lesson or message that teaches children about social values and ethics.- Humor: Humor is often used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engage andentertain young readers.- Fun and adventure: Children's literature often takes readers into the world of fantasy, adventure and imagination.1.3 Principl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the principl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clude:- Translation purpose and target audie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and choose a translation strategy that best suits the readership and the communication purpose.- Language register and sty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use simple language and structure and avoid complex or obscure expressions that may confuse young readers.- Cultural awareness: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adapt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 accordingly.- Adapt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adapt or localize the text to make it more relevant and appropriate for the target audience.- Illustrations: Illustr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translated text.Part 2: Case Stud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a Chinese children'sbook "少年儿童文学集" ( Collec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Volume 1: Fairy Tales and Animal Stories" translated by Yang Hong and John Cayley.2.1 Translation Purpose and Target Audience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is to introduce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especially children. The translation is also intended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2.2 Language Register and StyleThe language and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ed text are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he translator avoids using complex expressions or obscure words that may confuse young readers. The translation also maintains the original Chinese style and rhythm to some extent.2.3 Cultural AwarenessThe translator tries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use of Chinese names, settings, and traditions. However, the translator also adapts some of the elements to make them more accessible and relevant to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For example, the name of a Chinese god is translated as "Jade Emperor" instead of the literal Chinese name.2.4 Adaptation and LocalizationThe translator adapts some of the stories to make them more suitable for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For example, a story about a Chinese mythical beast is adapted to use a similar Western mythical beast instead. The translator also makes some changes to the original text to make it more relevant and interesting to English-speaking readers.2.5 IllustrationsThe translated text contains high-quality illustrations that accurately depict the content of the stories and enhance the reading experience of young readers.ConclusionFrom the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it is clear that the Skopos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he target audience, language register, cultural awareness, adaptation, and illustrations when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By applying the Skopos Theory, the translator can produce high-quality translations that engage young readers and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art 3: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While the Skopos Theory provides a helpful framework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re are still some challenges that translators may face. Some of the comm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clude:3.1 Translating cultural referencesChildren's literature often contains cultural references that may be unfamiliar to reader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make sure to adapt or explain these references so that the target audience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behind them.3.2 Translating humor and punsHumor and puns can b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especially when they rely on language or cultural nuanc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y to find equivalent expressions or use footnotes or explanations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humor.3.3 Translating rhyme and rhythmRhyme and rhythm a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many children's stories,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y to maintain these features in the translation. However, this can be challenging, especially when the target language does not have the same rhyme or rhythm scheme as the source language. The translator may need to make some adaptations or compromises to preserve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text.3.4 Translating illustrationsIllustration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pay careful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If the illustrator is differentfrom the original illustrator,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the new illustrator to ensure that the images accurately reflect the content of the storie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ors can apply the Skopos Theory to produce high-quality translations that engage and educate young readers. However, translators may also encounter challenges, such as translating cultural references, humor, and rhyme, and should use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Ultimately, the go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anguages among young readers.。
谈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
![谈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181b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1.png)
谈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家长越来越关注对儿童课后兴趣的培养,想尽一切方法送孩子上适宜的学校。
儿童不仅要学课内知识,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课外知识。
他们在还不能独立阅读文学作品时,就接触到了诸如《哈利波特》《小王子》《夏洛的网》《格林童话》等国外儿童文学作品。
可见,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内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扩展儿童的课外知识,引导儿童认识并热爱自然,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因此,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文学翻译历史悠久,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可以增强儿童的文学和文化体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但其质量有待考究。
鉴于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比照研究,总结读者反馈论视域下适合儿童文学翻译的办法,希望学者与译者能够更加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理论与办法的运用。
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办法,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神话和故事集。
它不仅要有分明明了的主题、生动的形象、简洁的结构、精炼的语言、丰盛的想象和有趣的情节,还要有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叙述技巧和内容。
因此,作者和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实际需要和特点。
从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的儿童文学开始开展起来,提出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
然而,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开展是从五四时期才开始的,国内学者指出“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观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随着儿童文学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学家从事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如新时期的鲁迅等及现代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等。
同时,翻译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童话,还有科幻小说等。
儿童文学翻译办法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直观性、趣味性、情节多和知识性强的特点,而其主要读者的认知能力不高、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Stuart Little汉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Stuart Little汉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c9fdcc5d15abe23482f4d39.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Stuart Little汉译本为例赵瑞芳(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主要研究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即翻译主体之一的译者和外部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如何影响翻译活动及翻译行为。
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与儿童文学本身的特质相一致,要既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选择。
该文就儿童文学作品Stuart Little汉译本的翻译实例出发,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如何实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Stuart Little汉译本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5-0145-02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学与世界各国文学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外国文学在中国被译介的势头越来越旺,其中外国儿童文学译介在中国逐渐受到关注。
对此,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
如宋松岩、黄娟(2010)从功能派翻译角度考察了儿童文学小说《夏洛的网》的翻译;袁晓(2009)认为在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译者完成审美阅读后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儿童读者对于译作的接受和期待。
胡君(2009)则以《哈利·波特》的译作为例,从接受理论中的关键术语“期待视野”出发,讨论儿童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如何影响当今儿童文学翻译。
综观之前这些研究虽然提到翻译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译者和读者,但仅仅是分别考虑这两个因素,而没有将两者因素结合在一起考察,或没有将翻译中的各种主体综合考察。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于2004年开辟的一种“从生态角度观察译者主体性”和“体现文本多元化意识”的翻译研究方法,即“研究译者与翻译实践活动中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翻译生态环境对于译者和译本的影响”,从而将儿童文学翻译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研究(韩巍,2013:123)。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ed2eec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a.png)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的论作为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视角,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儿童文学的翻译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目的论在翻译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即翻译应该以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作为依据,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这一理论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尤为重要,因为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与成人读者有着明显的差异,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确保译文能够贴近儿童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特点。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儿童友好性。
这包括语言的简洁易懂、情节的生动有趣、角色的丰满立体等方面。
翻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确保译文能够被儿童轻松理解和接受。
在翻译儿童文学中,翻译者可以适当地加入解释性的注释或者注释性的翻译,帮助儿童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目的论还要求翻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选择词汇、调整句式和表达方式时,需要避免使用与目标文化背景相悖的表达方式,确保译文能够在目标文化中被接受和理解。
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心理特点,选择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情感共鸣的译文,增强译文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翻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还应该注重对原作品的保持和再现。
这包括对原著的文学风格、情感氛围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保持和再现。
翻译者需要在尊重原作品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忠实再现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翻译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文学化的翻译,运用修辞手法和想象力,使译文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6cc7e5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5.png)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翻译工作涉及到语言、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儿童读者的需求和特点。
儿童作为文学的受众群体,他们的阅读水平、审美观念、认知能力、文化背景等与成人读者有着很大的差异,翻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必须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工作,使译文更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儿童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儿童读者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启发。
翻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对原作品的重新创作和再造,以满足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
翻译者不仅要保持原作品的情感和风格,还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使译文既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翻译者还需要注重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不同,很多原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和背景知识在翻译时可能会产生难以处理的问题。
翻译者需要根据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对原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认知和接受能力。
翻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还需要考虑到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
儿童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翻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语言习得水平,使用简洁、通俗、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语和句式,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和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能够得到有效的语言输入和模仿。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31c450ee87101f69e319566.png)
关键词 : 多元 系统论 ; 翻译 ; 儿童文 学
中图分类号 :15 1 9 -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8 6 2 0 ) 8— 10— 2 10 7 3 ( 0 9 0 0 0 0
活动视为一个 开放 和动 态 的大 系统 , 翻译 置于 由语 言文 把
met1 8 ) 《 n ,9 8 , 边缘的 自由:D 文学 的边缘位置导致 的对儿 J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童文学写作 的限制》 Fedm i M rnly TeCn rn ( r o a i i : h osa t e n g at t is
J w s — He rw Chlrn’s i rtr u n h nihe - e ih be i e d Lt aue d r g te E l tn e i g
多元系统理论 ( o ss m ter) 由 以色 列特拉维 夫 p l yt ho 是 y e y
翻译学派代表 人 物伊 塔 马 ・ 文 ・ 哈 尔 (tm rE e 埃 佐 I a vn— a
谭 敏, 赵 宁
( 中国民航大学 人文学院 , 天津 3 00 ) 0 30
摘
要: 多元 系统论是 由特拉 维夫翻译 学派的伊塔马 ・ 文 ・ 埃 佐哈 尔教授提 出的有 关翻译 的理论 体 系。在 此
理论 的指 导下, 同属该 学派的左哈 尔 ・ 沙维特教 授提 出“ 童诗 学翻译 论” 对 儿童 文学翻译 进行 研 究。这 种对边 儿 ,
将儿 童文学 、 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化作为多元系统 中处于
二 、 哈 尔 ・ 维特 与 “ 童 诗 学 翻 译 论 ” 左 沙 儿
多元系统论视野下的郭沫若诗歌翻译
![多元系统论视野下的郭沫若诗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380b434ccbff121dd368333.png)
郭 沫若 的翻译实践从 1 9 1 9年翻译歌德的《 浮士德 》 开始到
1 9 4 7年 结 束 , 历时约三十年 , 翻 译 介 绍 了 大 量 的 文 学 作 品 及政治 、 经济 、 哲 学 和 自然 科学 著作 。在 翻译 理论 方 面 , 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核心内容之一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 ,如语言 、文学 、 政
从 审美 的角度提 出的 , 指 的是诗歌翻译要注重译诗 的美学 要素, 再 现原诗的整体美感 , 所 以说 “ 风韵译 ” 标 准要高 于 “ 雅” 的标准。 此外 , 郭沫若还提出 “ 诗人译诗” , 即译者在深 刻理解原诗之后与原作者产生心灵 感应 , 在译述之 时涌 动 创作冲动和激情 ,把原作的精神 实质和艺术 风格融入笔 端, 进行思想 和艺术的再创造 。 笔者拟以埃文 一 左哈尔的多 元系统理论 为参照 , 思 考郭 沫若 的翻译观 、 翻译策略 , 探 析 翻译规范如何影响译者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策略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657d0bcf524ccbff121846f.png)
所谓 “ 多元 系统 ” 就是 指 由社 会 各种 相关 系统 共 同构 成 的 多元 化
译 方式 后 就被 简 便 的翻译 成 《 天演 论》;增 评 是 指 根 据 实 际 的 翻译 需
要 ,增加 一些 语 句 和 翻译 内容 ,将 增 评 性的 文 字添 加 到 翻译 中 ,有效 的表 达 出 自己 翻译 上 的见解 ;加 按 语是 指在 翻 译 的过 程 中在 文章 的 结
阅读 的方便 ,以上 说 的这 四种方 式 都 是增 强 翻译 效果 的有效 途 径 ,它 们都 属 于归 化式 翻译 的范 畴 。 ( 2 ) 除 了 以上注意 的 一点 就 是 ,在 翻译 的过程 中要 以一 种正 确 的心 态去 面 对 多 元系 统论 存 在 的不 足之 处 ,然 后 以一种 积极 的 态度 和 创新 式 的途 径 去完 善 翻译 策 略 ,最 重要 的 一点 就是 在翻 译 的过 程 中要 注重 翻 译 主 体在 翻译 过程 中的 主体 地 位 ,充 分 的发挥翻译人员 的主观能 动性。 本 文对 多 元 系统 论视 角 下 的 文
多元 系 统论 视 角下 对 文 学 翻译 的概述
一
、
译 文 的贴 切程 度 ,使 用 这种 方 法在 翻译 的过 程 中大 量 的保 留 了原 本 欧
式 风 格 ,翻译 工作 人 员 在注 重 原 文 语 言 风格 的情 况 下 ,为 读 者提 供 了
一
a n d O t h e r E s s a y s ) ) 利 用删 节 的 翻
译策 略的启示 : ( 1 )在进 行文学 翻
学 翻译策 略 进行 探 究 ,不 仅对 多 元 系统 论有 一定 的了 解 ,同 时也 基 于
束部 分或 者是 中间 部分 增 加一 些 按 语 ,为 文学翻译 工作带 来一 些便利 ,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策略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0c1b1b577232f60dccca189.png)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策略作者:王悦綦天柱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22期内容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中文学翻译事业成为维系国家之间关系的有利保障,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本文站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对文学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下面我们就开始探究工作。
关键词:多元系统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一、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对文学翻译的概述所谓“多元系统”就是指由社会各种相关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系统模式,其中包括文学系统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其他系统。
在多元系统视角下,国内外的文学翻译事业对其有了更好的应用,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翻译研究工作带了有利的帮助。
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方面具有强势的地位,这就属于强势文化,而翻译文学就相应的处于弱势地位,在进行文学翻译工作时多采用归化式的研究策略,相反的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那么在翻译文学中的强势地位,要求翻译人员采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
二、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关于文学翻译策略的探究文学翻译策略针对翻译工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翻译工作中应当遵守的翻译原则和规范性方式,翻译策略对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积极性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学翻译策略也是一种行为方式。
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较好的翻译效果,需要采取多样性的文学翻译策略,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和异化式的翻译策略不是文学翻译策略的全部,但却占有较强的地位。
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归化式翻译策略和异化式翻译策略。
以《简爱》为例,由于这本著作的优秀,先后被多个国家翻译,但是不同的翻译版本,形成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列举两个翻译的不同版本,通过对比说明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说异化式的文学翻译策略,这种翻译方式主要侧重于译文的贴切程度,使用这种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的保留了原本欧式风格,翻译工作人员在注重原文语言风格的情况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来自异国的语言风格和情调,让读者有更贴切的感受;接下来我们说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相对异化式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它侧重于行文的流畅程度,贴近中国文化中遣词造句形式,这样方便读者进行阅读,不仅看着舒服还有顺畅感,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化式翻译策略。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为例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840b6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a.png)
目录
01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和要求
02 总结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为例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夏洛的 网》这一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功能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 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以实现文本的功能为首要目标,强调目的语文本与 原文本的功能对等。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传递信息:儿童文学翻译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包括故事情节、人物 形象、环境描写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以便 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其次,在实现教育功能方面,《夏洛的网》的译者通过选用恰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帮助儿童读was a place where the cows and pigs were kept.”(谷仓是个养牛养猪的地 方。)这句话向儿童读者介绍了“barn”(谷仓)这个新词汇的含义和用途,同 时也让他们了解到了农场中的一种常见场景。
《夏洛的网》中的儿童文学翻译 应用分析
《夏洛的网》是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描述了农场中蜘蛛夏洛与小猪威 尔伯之间的深厚友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传递原文中的信息、实现教育功能、 传承文化和传达情感是译者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首先,在传递信息方面,《夏洛的网》的译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 呈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比如,对于蜘蛛夏洛的形象描述,“She was a smart spider. She had a beautiful web in the corner of the barn.” (她是一只聪明的蜘蛛,在谷仓的角落里有一张美丽的网。)这句话简单明了地 描述了夏洛的外貌和居住环境,同时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儿童文学外译制约因素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儿童文学外译制约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d8682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0.png)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儿童文学外译制约因素研究孙静(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随着教育意识,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意识的日益增强,符合儿童认知兴趣且适合家长亲子陪伴阅读的绘本逐渐获得儿童及家长的认同,绘本将逐渐成为输出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然而,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绘本的传播。
对于绘本译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绘本对外译介的规范化发展。
本研究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框架,按照翻译的三个阶段———译前、译中、译后,对影响及制约绘本译介的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多元系统理论;外译;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26(2021)01-0041-03收稿日期:2020-09-08基金项目:2020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ZDJH-154)作者简介:孙静(1987—),女,山东茌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第38卷Vol.38新乡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我国少儿读物年出口数量达539.70万册,总金额为802.35万美元,占我国出口图书总数的43.78%,其传播力、影响力不容小觑。
随着教育意识,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意识的日益增强,符合儿童认知兴趣且适合家长亲子陪伴阅读的绘本逐渐获得儿童及家长的认同。
本研究试图通过梳理我国绘本的译介历史,客观描述绘本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为我国未来绘本的对外译介及本土绘本的创作提供参考。
一、我国儿童文学外译研究现状2012年,林翠嬿在“全球文化融合与冲突中的国际修辞学:东亚与世界———2012年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第三届年会暨修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台翻译绘本的修辞特色》的论文,开启了我国对于绘本翻译研究的先河。
自2013年开始,陆续有学者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但即便如此,至今相关论文也不足百篇,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a443b635a8102d276a22f77.png)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综述李兆国作者简介:李兆国(1972-),男,山东邹平人,硕士,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史,文学史,文化对比与翻译。
?おふ? 要: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领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的、动态的新途径,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尤其是该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然而,和其他理论一样,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阐释力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阐释力;综述??一、前言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以色列希伯来文学一种模型时,基于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如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虽然在西方学术界就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但是国内学术界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对其仍知之甚微。
直至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才开始有人接触到了多元系统理论。
其中提到翻译之处也并不算多。
但是真正把它介绍到国内学术界来,那也已经是90年代末的事了。
但是,恰恰是翻译界最先接过了多元系统论,并把它成功地应用到了翻译研究的实践中去。
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
本文对该方面的研究做一系统的回顾与概述。
二、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阐释力研究现状综述埃文―佐哈尔于1978年发表《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后于1990年经修改又重新发表在《当代诗学》杂志1990年第11卷第1期上,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儿童文学翻译的多元标准的开题报告
![儿童文学翻译的多元标准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190cc7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2.png)
儿童文学翻译的多元标准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交流的加强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交流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文学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进行儿童文学的跨文化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儿童文学翻译的多元标准是指在翻译儿童文学时需要考虑多种标准,包括文化因素、受众因素、语言因素等等。
根据不同的标准,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
二、选题意义1. 丰富儿童文学资料儿童文学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资源,通过儿童文学翻译,可以让更多的儿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俗,为其思维拓展和心智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
2. 推广国际文化交流跨文化翻译是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儿童文学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将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3. 提高语言服务水平儿童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标准的影响,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因此它也是语言服务水平提高和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1. 研究现状国内外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对多元翻译标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多元标准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技巧。
2. 研究方向(1)文化因素的影响——探讨不同文化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如宗教、价值观念、习俗等。
(2)受众因素的影响——调查和分析不同受众群体对儿童文学的需求和审美标准,为翻译提供参考。
(3)语言因素的影响——深入探讨语言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如语言风格、文体、可读性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
文献研究将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问卷调查将通过在线调查平台,调研不同受众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需求和审美标准;案例分析将结合实际翻译实例,探讨多元标准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策略。
五、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将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多元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为翻译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同时,也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儿童文学资源,提高语言服务水平。
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管窥——以《夏洛的网》为例
![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管窥——以《夏洛的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831c86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b.png)
校园英语 / 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管窥——以《夏洛的网》为例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晶【摘要】任溶溶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的大家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引进外来儿童文学并且将其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少年儿童。
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仅数量众多,种类多样,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任溶溶 儿童文学翻译 翻译思想多元系统理论将儿童文学长期放置在文学的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边缘中的边缘。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译者都集中于对成人文学作品的翻译,儿童文学翻译很少得到重视。
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翻译大家,如严复、林纾、鲁迅、矛盾等,然而把毕生事业投入到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人却很少。
本文试图通过对任溶溶所译《夏洛的网》来分析总结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一、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的形成作为一名优秀多产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任溶溶将一生奉献于儿童文学翻译事业,他有着双重身份:先是一名翻译家,后是一名作家。
任溶溶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以及他翻译思想的形成要追溯于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
任溶溶生于1923年的上海,5岁时他的父亲将他送往当地旧式私塾学习文言文,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古文书籍,例如《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1927年跟随父母前往广州居住,8岁时进入岭南大学的附小新式学堂学习新知,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外语,因为那所学校是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在当时的中国,西方的传教方式之一就是新办教育,最早对西方儿童文学引入和进行翻译的也是西方的传教士们。
任溶溶经常出入于学校的图书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阅读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著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和《在人间》,《鲁迅全集》,其中还包括了儿童文学,如《稻草人》,《木偶奇遇记》的中译本,任溶溶便在那时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这为日后任溶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储备了基础知识。
15岁时,任溶溶进入雷世德工学院初中部学习国文、中国地理、英语等课程,并在那里学习和熟练的掌握了英语和中文这两门语言,这对于他日后翻译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 这个概念最早是从周作人 12 90年所著的(L J 童的文学》 这本书中演变而来的。在二十年代, 以周 三种客观条件 : ①一种多元系统 尚未定形 , 即该文 学的发展还处于“ 幼嫩 ” 状态 , 还有待确立 ; ②一种 作人 、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 “ 儿童文学就是用 。解放 后三 十多年来 , 了 又有 文学 ( 一组相 关的 文 学的 大体 系中 ) 于 “ 缘 ” 在 处 边 儿 童本位 组成 的文学 ” 位置 , 或处于“ 弱势”或两者皆然 ; , ③一种文学 出现
文章编号:0 8 9 2 (0 90 — 4 — 3 10 — 0 0 20 )6 0 20
、
引言
独立的、 具备思想的个体 , 而是作为成人的附属品
在成 人 掌控 的世界 里 、 照成人 的 意愿成 长 。 中国 按
以色列学者埃文 ・ 佐哈尔于 2 世纪 7 年代提 O O 出多元系统理论(o s t ho )这一理论被积 Pl y e T er , y sm y 极 应 用 于文 学 翻 译 的研 究 当 中 。 “ 多元 系统 ” (o ss m 这一术语 , Pl y e ) y t 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 文学系统的聚合 , 从诗这样“ 高级的”或者说“ 、 经典 的” 形式( 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 , 低级的”或者 、 说 “ 经典 的” 非 形式 ( 儿童 文 学、 如 通俗 小说 等 ) 。佐 哈尔 的 多元 系统 理 论 比较 全 面地 分 析 了 翻译 文 学 在译入语文学 的多元系统里可能占据中心位置的
第1卷 期 2 9 4 第6 ( 0) 0
寸 峰拒 青高
V1 .2 9 o 4 o( 0) . N6 0 1
多元系统视角 中的儿童文学翻译
孙晓芸
( 兰州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 07 ) 300
摘 要: 以色列学者埃文 ・ 佐哈 尔于 2 世 纪 7 O 0年代提 出多元 系统理论 , 这一理论被积极应 用于文学翻译 的
品在 译 入语 文 学 的 多元 系 统里 逐 渐 占据 中心 位 置 是 这 一现象 产生 的主 要原 因 , 文拟 以佐 哈 尔 的多 本
重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 儿童文学”这个概念都是 , 以适合儿童阅读为重心的。 因此 , 那些流传于我 国古代民间的童话故事、 儿歌童谣等都应该被纳入儿童文学的范畴。除此以 外,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还包括中国古典志怪小说 中 所辑录的民间童话等。周作人在 11 年发表的《 94 古
系统中处于“ 低级 的” 或者说“ 、 非经典的” 形式 , 而 中国真 正意义 上 的现代儿 童 文学发 轫 于 “ 四” 五 时 期 的新文化 运动 。对大量西 方古典 和近代优 秀儿童 文学作品的译介在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地位的确立、 转型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 清末 民初 (8 8 11 19 年~99年) 五四” 到“ 时期 , 儿童文学翻译作
元系统理论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 二、 中国古代 的儿童 文学 自 古以来 , 中国“ 父为子纲 ” 的封建观念就早以
确立 了成人 与儿童 之间 的关 系。儿 童不可 能被视 为
童话释义》中曾颇有感慨地说 : 0 年商务印书馆 19 9
印行的 《 无猫国》被人们看作是中国第一本童话 ,
… …
实乃不然 , 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 , 然实固有成
收稿 日期 :0 9 0 — 2 20 — 9 1
作者简介 : 孙晓芸 (9 6 )女 , 17 一 , 甘肃徽县人 , 讲师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42
第l 4卷第 6期(O 9 2O )
孙晓芸 : 多元 系统视角 中的儿童文学翻译
研究 当中。拟以多元 系统理论 为基础 , 解释从清末民初 (8 8 1 1 ) 五四” 19 年~ 99年 到“ 时期 ,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在 译入语文学的多元 系统里如何逐渐 占据 中心位置的现 象。
关键词 : 多元 系统 ; 儿童文学;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0 9 H 5
一
文献标识码 : A
V 1 4N .(o 9 o 1 o 2o ) . 6
文之童话 , 见晋唐小说 , 特多归诸志怪之中, 莫为辨 别耳。从这些或以口头形式流传、 或被归为志怪小
久 以来 “ 儿童 ” 社会 中所处 的边缘位 置 。为 了改 观 在
这一现象 , 使儿童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并有一个 良
好的成长环境 , 在当时中国儿童文学处于边缘位置
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 国, 有深厚的文 化底蕴 ,文人学者创作 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其 中不乏经典著作。但是 , 在这些数不清的文学作品 中又有多少属于儿童呢?首先 , 要理解什么是 “ 儿童 文学 ” 。 儿 童文学 是文 学 的一 种特 殊 形式 。一 直 以来 , “ 儿童文学” 就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但“ 儿童
了转折 点 、 机或文 学真空 。 危 儿 童文 学 在 中国特 定 文 化 背景 下 的 各 种 文 学 对“ 儿童文 学 ” 的界定 :儿 童文学指 专为儿 童创作 新 “
的文学作品” 八十年代 ,蒋风也曾给儿童文学下 。 定义说: “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 专为广
大少 年儿童 创作或 改编 、 适合 他们 阅读 , 能为少 年儿 童所 理解和乐 于接受 的文学作 品 。 ”而有关 “ 儿童文 学” 的定 义还远 不止 这些 。但 无论 这些 定 义怎 样侧
说 的儿童文学的存在形式不难看出 , 儿童长久 以来
一
直没有得到成人的关注。 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
的情况下 , 大量 的翻译西方优秀儿童文学读物便成 为及时弥补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空缺的一条捷径。
“ 四 ”时期 不 可不 谓是 外 国儿 童文 学 翻译 的 五
一
学形式 因此也就处于多元系统 的“ 边缘” 位置 , 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