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第三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导入明标
1.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关于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观察过地球仪的同学们,你们简单说说地球的特点吧。
自学质疑
1.观察地球仪。
(1)教师分组学生,下发地球仪。指导学生围绕以下几点观察地球仪:一是通过地球仪能观察到什么;二是仔细观察地球的水域有哪些。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
难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自学质疑
1.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观察照片后回答。
(3)教师进一步展示月球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后,自主完成随堂学部分的习题,教师巡视检查后视完成情况再次补充月球知识。
小组交流
2.模拟制造环形山。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2.总结海洋的特点,并能将地球与太阳和月球做比较。
3.了解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
难点
1.经历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的活动,了解地表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2.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1.1 学习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的特征。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固体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固体。
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1.3 教学活动:引入固体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固体物品。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的特征。
第二章:液体的特性2.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液体的特征。
能够区分液体和固体。
2.2 教学内容:液体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液体。
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2.3 教学活动:引入液体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液体物品。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液体的特征。
第三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3.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够解释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进行实验,探索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第四章:固体的溶解4.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固体溶解的过程。
能够解释溶解现象的原因。
4.2 教学内容:固体溶解的定义和过程。
观察和描述固体溶解的现象。
进行实验,探索固体溶解的影响因素。
4.3 教学活动:引入固体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固体溶解的现象。
分组进行实验,探索固体溶解的影响因素。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溶解的过程和原因。
第五章:液体和固体的应用5.1 学习目标:能够了解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举例说明液体和固体的用途。
5.2 教学内容: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描述常见液体和固体的用途。
进行调查,了解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3-3《影子的秘密》(教学课件)
这些材料在影子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
探索
影子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光源 遮挡物
屏
探索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
影子变化的秘密
观察日晷在阳光下的影子,思考影子是怎么变化的?
探索
我们怎么让小木块的影子发生变化呢?
手电筒
小木块
探索
将白纸放在桌上,在10分钟之内尽量寻找多 种方式改变小木块的影子,每改变一次用画 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的样子。
研讨
影子是怎样 产生的?
研讨
影子可以产生哪些 变化呢?
研讨
(让影子发生变化)
研讨
那么太阳一天的位置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位 置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呢?
拓展
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
拓展
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
拓展
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 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
7.光源离遮光物越近,物体的影子就会越大。( √ )
8.我们在课堂上寻找影子变化的方法时,可以同时改变光线的照射角度和木圆柱
摆放方式这两个因素,以此来研究是哪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9.产生影子的必要条件是两个,即光源和遮挡物。( ×
)
10.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呈现影子的屏。( √ )
A.方向和长短相同
B.方向不同,长短相同
C.方向、长短都不同
D.无法判断
4.当光源不变,艺人把人物剪影慢慢靠近白色幕布,则影子会( C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判断
5.我们的传统文化“皮影戏”就是利用了( A )的变化来进行创作的。
部编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优质课件
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太阳:东—偏南—西
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 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 最长。
影子:西—偏北—东
观察云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谢再谢大见家 第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太阳 (光源)
阳光下的物体 (遮挡物)
让影子发生变化
影子的长度与光照射的角度有关,斜射的程度大,影子就 长。
影子方向与光源的位置相反
让影子发生变化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手影游戏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光源、遮挡物、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遮挡物要在 光源和屏之间)。
屏
遮挡物
光源
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全册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月球——地球的卫星
你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词歌赋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月球还有 什么秘密呢?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 船第一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 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上半月,人们看到的 月相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 人们看到的月相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
观察月球的运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谢再谢大见家 第第第三三三课课课 发发发现现现自自自己己己 第第第一一一框框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全册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再见 第第第第三三三三单课元课课 太发阳发发、现地现现球自和自自月己己球己 1.仰望天空 第第第一一一框框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影子的秘密
我发现,影子的方向与长短会随着___光__照__射___角_的度改变而改变。 光斜射时影子 长,光直射时影子 。短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实验二:探究影子的变化与光源所照射物体摆放的关系。
实验过程: ①先将小圆柱竖放在桌面上; ②再将小圆柱横放在桌面上; ③保持光源照射角度不变。 注意:模拟实验环境要暗淡,记住 要重复实验。 观察与思考: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影子产生的条件: 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缺一不可,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 间。
2 让影子变化。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下物体的影子会有变化,想办法让 我们模拟实验中的影子也产生变化。
模拟太阳光
实验材料 还需要……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模拟太阳下的物体
手电筒
木圆柱
还需要桌面作为屏。
1.关于光源、遮挡物和屏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
A.遮挡物位于光源和屏之间
B.光源位于遮挡物和屏之间
C.屏位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
2.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A )。
A.月球 B.萤火虫 C.点亮的蜡烛
3.下列关于影子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有物体就一定有影子 B.有光就一定有影子 C.有光源、遮挡物和屏才会有影子 4.物体的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关系是( A.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 B.物体的影子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 C.物体的影子的长短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无关
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运用自制日晷发现: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长短和 方向会发生变化。
上午的影子:长→短 中午的影子:最短 下午的影子:短→长。
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1、物质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2、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会流动),在不太大的外力作用下,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4、面糊、牙膏、胶水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5、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7、(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一种仪器。
(量筒)是用来测量物体(体积)的一种仪器,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mL)表示。
8、把相同重量的黄豆和玉米面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
9、用(筛网)分离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选用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大小不同的(固体)。
10、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关键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把固体放到水里1、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2、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3、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4、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5、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6、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洗衣粉)、(奶粉)等。
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塑料)、(石头)等。
7、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8、把沙子放入水中,沙子会(沉到水底),这是因为水不能(溶解)沙子,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
9、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用木头做成的船也是(浮)的;在水中,钢铁是(沉)的,用钢铁做成的巨型轮船是(浮)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
教材简析
《声音的奥秘》,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这一单元与原先的自然课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注重了活动性和趣味性。
本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措施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教学具
准备
PPT、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课题课时
1、声音的产生2
2、声音的传播1
3、不同的声音1
4、单元复习1
总课时5
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3.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4.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6.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免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
A.月相B.月貌C.月亮D.月陆2.()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A.金星B.太阳C.月球3.下图的月相是()。
A.满月B.新月C.上弦月4.如果我们把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为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么微小的差别在地球仪上很难表示出来,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是正球体。
地球不是一个()。
A.正球体B.椭圆球体 A.正球体 B.椭圆球体5.下列活动不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A.农业污染B.工业污染C.生活污染 D.用水洗车6.在灯光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手势,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电灯靠近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
A.变小B.变大C.不变二.填空题(共6题,共28分)1.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形的。
2.太阳为我们送来()和()。
3.()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地球陆地表面有()、()等水体类型。
地球表面的()面积远大于()面积。
4.影子()、()和()都可以改变。
5.请你写出可以验证地球是球体的两个证据()和()。
6.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的星球。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
()2.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3.光源离遮光物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小。
()4.日晷在阴天的时候无法使用。
()5.阳光强烈时,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否则太阳光很容易刺伤眼睛。
()6.在任何网站上下载的资源都可以用来制作海报。
()四.连线题(共2题,共11分)1.连线题。
满月新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凸月2.请将下列天体与其对应的特点连线。
有生命太阳能发光地球有水月球有环形山有黑子五.填表题(共1题,共8分)1.填表题。
小芳想制作月球档案卡,请你帮助她一起完成。
六.简答题(共5题,共34分)1.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人口过多,我们可以去月球居住吗?为什么?2.请你写出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计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三下科学《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归纳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1.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自身会发光、发热,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太阳比月球大很多,看起来差不多大,是因为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地球的距离远得多。
2.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日珥、耀斑等太阳活动,月球上有环形山、月海、月陆。
4.要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可以制作简易日晷。
古代日晷一个时辰代表两个小时。
5.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①长度变化是长——短——长;②方向变化是西——北——东。
6.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推出太阳的位置变化规律:①高度变化:低→高→低;②方向变化:东→南→西。
7.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不透明的遮挡物和屏。
8.影子的大小与光源、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反之越小。
9.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照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影子越短,光源斜射,影子越长。
10.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有关,影子永远在光源的另一侧(即两者方向相反)。
11.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的摆放方式有关,不同的摆放方式投射产生的影子形状不同。
12.在生活中,皮影戏、电影、无影灯都运用了影子的原理。
13.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先由缺变圆,然后又由圆变缺。
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14.古人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定位农历一个月(朔望月),每月初一是新月,每月十五是满月。
15.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
月球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对于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有科学家认为是宇宙中的陨石撞击月球形成的。
16.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原因中,大小不同的球模拟的是大小不同的陨石。
17.环形山大多是圆型的,有单个的,有几个重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18.潮汐现象是地球上的海水受到月球引力产生的涨落现象,是月球影响地球的一种表现。
19.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能推翻这种认识的证据①海边观船(远方来的船,总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②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天空》这一单元,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建立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
2.实验材料: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
2.呈现(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征。
实验一: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月球仪,观察月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020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五、月球——地球的卫星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 ,它的引力是地球的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
2.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河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面对这样的成就他说:“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3.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看到船身。根据这种现象推测地球可能是圆形。
4.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5.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根据这个事实,人们接受了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七、地球——水的星球
(5)展示和交流。在交流时,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000多万摄氏度。
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4.太阳的直径是140万千米,按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木星是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仰望天空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太阳、地球和月亮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第9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3、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4.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6.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7.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8.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9、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10. 敲击音叉,为什么会激起水花?答:敲击音叉,接近水面,音叉发声时叉臂会振动,当叉臂接近或触及水面时,就引起水面振动甚至激起水花。
11、敲击有水的鼓面,为什么会激起水花?答: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12、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答:物体发出声音时都会有振动产生。
第10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在吊着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一侧的较近处敲小鼓时,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振动。
这是因为小鼓发出的声音冲击纸屏,使其振动,间接引起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产生振动。
4、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的振动。
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声音经耳廓收集后进入到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机械运动将声音能量传入内耳——也就是耳蜗。
耳蜗内数以百计的听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听神经传至大脑,大脑处理获得的声音信号,并告知你听到了声音。
6、声音时怎样通过土电话传播的?答:打“土电话”时,一侧同学发出的声音先引起纸杯振动,然后带动棉线振动,棉线再带动另一侧的纸杯振动,纸杯再把声音传到人耳里,这样,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11课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
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2. 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音调的高低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三年级下册科学《太阳、地球和月球》教科版知识点复习资料[带目录]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总结归纳目录一、仰望天空 (1)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三、影子的秘密 (3)四、月相变化的规律 (4)五、月球——地球的卫星 (5)六、地球的形状 (7)七、地球——水的星球 (7)八、太阳、月球和地球 (8)一、仰望天空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4 月相变化的规律课件
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 是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
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相 会变化,那么月相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
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 了解更多的月相。
观察月相图片,哪些是你曾经观察到的和哪些是你没有 观察到的。
朔月: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 是农历每月的初一。而在这个时候,我们是看不 见月亮的。朔月这天通常也称为“朔日”。
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 是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
太阳
月球
①恒星
①球体
②发光发热
②有质量、体积
③气态星球
③没有生命,没
④表面活动频繁, 有水
有黑子
④看上去差不多
⑤距离地球很远 大
⑥没有“相”的变化
①地球天然卫星 ②不发光不发热 ③固态星球 ④活动不频繁,有 环形山 ⑤距离地球较近 ⑥有月相的变化
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引导和帮助我们对一个月的月相 展开研究。
4
将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按顺序装订在一起,快速地翻 动,我们就可以看到月相在一个月内的连续变化了。
按顺序叠好
翻动
上弦月和满月之间 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的样月的相?叫上凸月,
也叫渐盈凸月。
新月(朔月)、 蛾眉月、 上弦月、 上凸月、 满月(望)、 下凸月、 下弦月、
操作过程: 1.先按照上半月和下半月亮面朝向将月相图分两类。 2.再按月相圆缺变化规律“缺→圆→缺”排成一字形或圆圈。
排成一字
弯
圆
缺 上半月,亮面在右边
圆
弯 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缺
排成一字
排成圆圈
3 交流我们的排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学科学三下第三单元地球月球太阳知识整理
第二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影子一天会经历长-短-长的变化。
清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短。
影子的方向都偏北,一天中,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
2.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由于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规律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也随之发生“长→短→长”的变化。
又由于太阳位置是东到偏南再到西,而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是从西到偏北再到东。
3.同一时间,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不同时间,物体的影子方向不同。
4.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一天中,晷针在太阳的照射下,在晷面上投下的影子方向不断改变。
5.制作日晷排序:(1)根据太阳或指南针找方向。
(2)对准方向、平放纸板。
(3)在纸板中心立上短杆。
(4)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注意:放自制日晷应根据太阳或指南针确定方向。
第三课影子的秘密1.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被物体挡住,从而在物体后面形成与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2.影子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在模拟阳光下物体影子时,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
3.光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物体本身能发光,第二是物体正处于发光状态。
4.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
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5.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遮挡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6.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
人们用影子产生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7.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第四课月相变化的规律1.月球本身不发光,而且不透明,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部分。
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教学内容:
1、认识固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
3、认识液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
质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
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
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德育目标: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2、认识沉浮现象
3、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教学准备:
1、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图片、课件。
课时分配:
1、认识固体:一课时
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
3、认识液体:一课时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课时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
第一课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2、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教学准备:
1.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果汁、面粉、水、牙膏等固体液体。
2.四种固体材料、记录表。
3.米、各种豆子、花生等。
4.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或量筒)。
5.筛子、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
准备: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水、果汁、
等固体液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
教学反思:
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
2、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
4、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德育目标:
1.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教学重点:
1.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
2.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在水中会沉或会浮的固体若干、不容易判断沉浮的固体。
2.一个橙子和一片橙子,一截蜡烛和一枝蜡烛,一个苹果和一片苹果。
3.方糖(或碱块)、黏土、沙子、三杯水、搅拌棒(或筷子)等。
4.小树枝、食盐、小碟、不同颜料、热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三课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
3、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4、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德育目标: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教学难点: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教学准备:
1、相关的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四课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能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德育目标: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难点: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水、蜂蜜、油、记录表。
2.洗涤剂、食用油、蜂蜜、果汁、染色的酒精等、水、搅棒、干抹布、废液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3、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4、在玩潜艇和“鸡蛋浮上来”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德育目标:
1、在玩潜艇和“鸡蛋浮上来”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教学准备:
1.水、橡皮泥、铝箔、垫圈或硬币、记录表。
2.筷子或吸管、细铁丝、线、针或牙签、塑料泡沫。
3.小潜艇。
4.盐、水、鸡蛋或土豆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