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论(一):欣赏
文学原理之文学接受基础知识
文学接受一、定义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和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具体化过程,是由读者、作品、作者等主要因素构成复杂的结构关系。
二、文学接受的构成和作用(一)文学接受的构成1.读者与作品的互动①读者与作品的互动关系体现为作品对阅读的规范和召唤1)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深度与性质限制读者的接受,形式与媒介又规定读者的阅读条件2)文学作品的创造和形成过程本身就隐含着对理想读者的呼吁,优秀的作品对读者具有引导和召唤作用。
②没有被接受的文学作品只是潜在的存在,它需要通过读者阅读获得现实性,从客观的物的存在转变为审美的具体存在。
1)以意逆志,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及其思想情感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需要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能得以实现。
2)接受活动是读者对作品得具体化,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视野的融合,即视觉融合③文学作品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含蓄性,留有空白,等待读者去解释与填补。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的是描写性的语言,包括大量的气氛渲染、情感的表现,节奏的变化等描写,这就留下了必要的空白。
2.读者与作者的交流①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他们都需要文学语言的中介,需要对词语、句子、语篇的理解。
②文学接受事实上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甚至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状态。
3.读者与作者相互区别1)面对的对象不同①作者直接面对历史或现实的生活世界与情感状态②读者面对作者创作的需要文字作品,是抽象的符号对象2)审美方式不同①作者通过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完成艺术形象的构思,并把它通过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形成文学作品,即情动辞发。
②作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唤起审美体验并进行形象重构,使潜在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文学世界,即披文入情。
(二)文学接受的作用1.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彰显了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同时赋予文学作品以新的创造与发现。
2.读者的阅读欣赏是对作品价值的检测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文学创作与生产。
文学接受一概要
比如 爱尔兰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 的代表作《尤利西斯》 。
这部长篇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意识 流小说的奠基作,它的出版是现代派 小说的一个高峰,对东西方文学的发 展有很大的影响,是世界文学的一部 扛鼎之作。
布卢姆多年前失掉了儿子,总觉得精神上受到无法弥补的创 伤。他的妻子对他不忠,更使他羞愧难当。而斯蒂芬总觉得对母亲 有过爱恋而对不起父亲。他抱着负罪的感觉,渴望在精神上重新找 到一位父亲。 一天,布卢姆和斯蒂芬相遇。斯蒂芬喝得酩酊大醉,布卢姆精 心照料他。 这样他们就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精神上最重要的东 西: 布卢姆找到了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父亲。 布垆坶回家后告诉妻子莫莉,说斯蒂芬以后要加入他们的生 活。这位充满情欲的妻子刚刚告别了情人,从斯蒂芬的到来朦胧地 得到一种母性的满足。 又混合着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冲动。 但是, 斯蒂芬婉言谢绝了布垆坶的好意,他离去后,莫莉在快要睡着的瞬 间,又回忆起她和布垆坶相互热恋的时光。
。
试想,当你一看到题目就能预知立意, 一看开头,就能猜中结尾,人物一出场,就 能准确到判定其性格特征, 以及即将演示的 故事情节,甚至能知道他(她)下一句的台 词。面对这样的文本,你固然会得到一种确 证自己的先见之明的满足, 但同时也会因为 期待指向畅通无阻而感到索然无味, 会因为 缺乏主动创造的机会而心灰意懒,而最终失 去阅读的兴致。
(3)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即一方 面, 文本在不时唤起读者的期待视野中的预 定积累, 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 惯性,以其出其不意的人物行为、故事情节 或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如此, 在阅读 的过程中, 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 挫而不适, 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 界而振奋。
文学接受过程(《文学理论》)
3、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作品本身的情感作 用,读者的接受心境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 得以改变。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的读者”,即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对自己的文本感兴趣 并能为之打动的读者。文学接受的发生,就意 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文学接受过程
第四小组
目录 壹 贰 叁
文
文
文
Contents
学 接
学
学
接
接
受
受
受
的
的
的
发
发
高
生
展
潮
壹
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 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 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
文学接受的发生,集中体现为读者对于文 本的阅读,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 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 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物
精、
对 指批
文 学 作 品
从 事 文 学
评 动 机
进类
行专
科业
学工
评作
价者
。,
身借写 借
阅鉴作 鉴
读他者 。人为
艺提
动 机
术高
技创
巧作
,质
而量
投,
接受心境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人们在生活中的情绪状态 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 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及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 理特征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文学鉴赏论
文学鉴赏论
(一)读者的审美能力:
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或对语言的听说体验情感和感悟形象美 的能力。
阅读能力:
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浅层结构的理解能力,即先要理解所欣赏
的文学作品写了些什么,这主要是对情感中的情绪、形象中 的印象和语言的公共含义即,语法意义的理解能力。
感受能力:
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的感受能力,即要领悟到所欣赏
大众的审美趣味、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其二,也不能完全不顾读者的审美需求,而一味地沉溺于自我
的小天地里,写一些与读者的审美需求无关的个人情绪,从而
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使文学活动不能最终完成。
文学鉴赏论
其三,这个矛盾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真诚地忠于生活,在深刻 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审美感受,必然能满足广大读者的 审美需求,因为作家首先也是读者中的一员,他同读者一样也 生活在现实之中,所以一方面他能概括出读者的审美需求;另 一方面他也能更好地表现出读者的审美需求。
第一、欣赏作为消费对文学作品作为生产产品的意义
产品只有经过消费其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作家创造的
审美价值在作品中只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东西,只 有通过文学欣赏,即消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 得到体现,其审美作用也才能得到实现,整个文学活 动才算最终完成。因此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实现其审
美价值、发挥其审美作用的基本前提。
固有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本的召唤,这种消极与积极的不
同表现,本身即是读者期待视野的一种固有的功能,也是读
者欣赏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
据此可以将阅读分为: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
文学鉴赏论
⑩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八章 文学接受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八章文学接受第八章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
“前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
倡导“细读法”。
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文学接受研究
艺术与历史
思考历史理解中的真理问题。 理解是人在世的基本模式,文本、传统、历 史,对人来说,都是一种在世,或者说都是在 “在世”的意义上与人发生关系。 真正的历史对象并不是主体或客体,而是二 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 历史的真理是效果史的真理,通过视域融合 实现。
19
艺术和语言
语言无所不在;“能被理解的存在即 语言”。 语言不是世界摹本,而是对世界的张 显和继续存在具有作用。 加达黙尔认为语言既不系着于主体, 也不系着于客体,而是根植于人类存在 的本体论经验之中。
26
⑴尧斯的文学效果史研究
接受理论的发难是从文学史研究开始的,发表于 1967年的尧斯的论文《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 因此成了接受理论的奠基作。 尧斯认为历史上的文学史研究可分为四种类型:
A.历史主义的文学史 B.实证主义的文学史 C.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史 D.形式主义的文学史。
27
尧斯对四种文学史模式的批评
A.从接受角度观照文学,建构了研究文学的新视角 B.为文学研究引入了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 C.拓展了文学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为文学研究引入 文化视角奠定了基础 D.文学研究由此开始转向文化研究 E.留下了关于文本本意如何把握的理论难题
33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方阐释学的演变
18~19世纪,西方传统阐释学发生巨大 变革,从一种强调文字技术的学问演变为一 种哲学,即从文字阐释转变为哲学阐释。 中国也有经学的阐释传统,也积累了诸 多与解释相关的文字技术理论,但是似乎始 终没有将阐释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这个文化现象值得思考。
5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思想
11
⑶海德格尔与哲学解释学
海德格尔进一步研究了解释主体(意向) 的构成。 人的存在的“给定性”,意向活动从“此 在”出发。 此在即时间性(历史)的存在。 “解释并非把一种‘含义’抛到赤裸裸的 现成的东西上面,并不是给它贴上一种价 值。……解释无非是把这一因缘状态解释出 来而已。”解释只能是历史的解释。 特点是强调:A.解释的历史性;B.解释的 意义
第五章文学接受
韦庄的《女冠子· 四月十七》: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 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 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难以将作 品中语言所描述的形象,在脑海中还原成 感性、具体的生活画面。
3、感知内涵
——指初步地掌握形象内含的某些思想。 ⑴把握了形象不一定就能把握形象的内涵。 ⑵把握内涵也是把握形象的要求。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 画面本身很容易把握:人体器官的组合。 但形象隐含的思想难以把握。 ⑶直观的、印象式的、感性的把握。内容提要)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二、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一)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整体中的
作用
有三种认识,反映了接受研究的三个阶段。 ⒈接受活动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活动。 ⒉接受对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创作与 接受的关系具有互动性。 ⒊接受活动对文学本体具有规定性。
《列子·汤问》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专门讨论接受: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柏拉图讨论过‚对话体‛和‚独白体‛在 接受中的不同作用。 文学接受这个话题成为20世纪文学话语研 究的一个重点。
⑷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功能
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 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 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悟和欣赏。
第五讲 文学接受论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
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
一、文学阅读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
(一)关于读者的角色1、被动者角色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
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
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
→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
《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
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
→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
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
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
2、主动者角色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E.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014文学理论·文学接受
制度 ❖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
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 会中的人的心理 ❖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
LOGO
❖文学接受作为人的社会意识层面的创作活 动,既不等同于社会心理,也不同于伫立 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思想体系,即意识 形态。
❖但文学接受又受到这二者的极大影响,从 而既在接受活动中追随社会心理风向标的 微妙变化,又流露出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 痕迹。
接受不但是对文本的接受,而且参与了文本的 创造。
•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的诞生地在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创始人
有伊塞尔、姚斯等五位文学理论家,人称“康士坦茨 学派”。
接受美学传到美国,蜕变为“读者反应理论或批评 ”
1.传统文学接受观
LOGO
(1)最理想的接受者应是作者的“知音”;最理想 的接受效果应是读者对文本原意、作者意图的把握 。
LOGO
1.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集中表现在文学社 会功能的发挥上:
(1)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并不完全由作 家意图和文本本身的蕴意来决定;
(2)一个文学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读者接受有 密切关系;
(3)文学的社会效果,往往取决于读者的感知活动 和接受的态度与方式。
文学的多种社会作用
LOGO
间距离”。 读者的接受受制于“前理解”。
LOGO
(3)“说不尽”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文本的意义并非形成于创作完成之时,而是形成于
文学概论,讲义,第八章 文学接受
第八章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从艺术生产理论的角度看,它又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密切相关。
如果说在文学创作阶段作家是能动的主体,那么在文学接受阶段主体无疑是具有主动性的读者。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心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学接受的过程与效果。
同时,文学接受也应提升到文学批评的高度。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一项活动。
有了文学消费,文学生产才实现了其对象化的目的,文学再生产才有可能有方向,整个文学活动过程才得以顺利运转。
在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文学消费”概念的提出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
2.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3.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二)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1.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2.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3.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一)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在文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文学传播与文学消费是紧紧相扣的两个环节。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ppt课件
❖ 提高自身修养—— 坚持正确的途径——
中文系《文学欣赏与创作》课题组
❖ 数量上,刘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 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文心雕 龙·知音》 质量上,歌德: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 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 《歌德谈论录》
中文系《文学欣赏与创作》课题组
中文系《文学欣赏与创作》课题组
四、文学欣赏的发展阶段
❖ 1、想象与联想 l 文学作品的“空白点”或“未定点”,
或“召唤结构”为想象提供了用武之地。 Ø 罗曼·英加登: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
中文系《文学欣赏与创作》课题组
期待视野
❖ 姚斯指出,一部新作品的读者能够在较为 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中感知它,也能在更 为广阔的生活的期待视野中感知它。 《接 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 l 文体期待 l 意象期待 l 意蕴期待
中文系《文学欣赏与创作》课题组
三、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
❖ 1.欣赏注意 l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
❖ l 方 法——想象和联想 l 注意点——文学欣赏是一种“有限创
造”,是一种“同质异形”的创造。 l 文学欣赏—— 以文艺作品为基本对象;
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 以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中文系《文学欣赏与创作》课题组
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过程
❖ 一、文学欣赏过程的涵义 l 文学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由兴趣、
集中。 l 欣赏注意是由文学作品引起,又是读者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可以是突发式,也 可以是渐进式的。
中文系《文学欣赏与创作》课题组
2.感知形象
❖ l 读者通过语言,运用想象,感知作品中物 化了的艺术形象,为进一步转化成读者观 念中的艺术形象奠定基础。 l感知形象,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文学理论》第十讲:文学接受
二、文学接受的作用
• 1、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不仅会 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还可 以赋予文学作品新的创造和发现。
• 2、读者的阅读欣赏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作 者的文学创作和生产。
• 3、文学接受是读者进行文学欣赏、理解, 满足自身审美需要的过程,对读者的审美情 趣培养、人格塑造、人生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 这一 句开场白,让莫言、陈忠实等中国 当代作家在小说中争相模仿:
• 1984年, 当莫言在王府井看到盗版《百年孤独》 的时候,他说: “像 被雷电击中一样,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 ”
• 莫言的《红高粱》 中写道: “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 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 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 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 头。”
姚斯: 《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
(二)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缀文者”即作者, 他们根据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用 文辞写成作品;
“观文者”即读者, 他们根据作品的语言文字走进作 品的情感世界。
“缀文”与“观文”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关系。
(二)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 文学接受理论将文学研究 的 重 心 由 传统文论的世界 (社 会) 、 浪漫主义文论的作者 、 形 式主义文论的语 言形式转 移到读者接受中来, 为 文学理论的研究开辟 了 新方向 。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艺 术作品绝非是 一 个独立 自 主 的 客体, 而 是相互联 系 的, 艺 术活动 的 中 心 不再是文本 、 作者和世界, 而 是?
•
修改后, 并没有使林道静这个小资产阶信服 。 作者为了完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学理论第七章⽂学接受⽂学接受⼀、关于⽂学接受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学理论对艺术接受的研究接受美学改变了研究的重点:把艺术欣赏,读者对艺术的接受放到了中⼼地位。
诞⽣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代表⼈物:尧斯伊瑟尔主要特点:把艺术欣赏,即读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提到中⼼的地位。
接受美学尧斯把⽂学史看成“读者的⽂学史”,“⽂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创作的”,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作反映的环节,本⾝便是⼀种创造历史的的⼒量。
”“期待视界”(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所谓“期待视界”,是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学作品的⼀种欣赏要求和欣赏⽔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尧斯认为,在⽂学史上,⼀部部作品,作为⼀个个“⽂学事件”,它们的“相关性”“基本上是以当代和以后的读者、批评家、作者的⽂学经验的‘期待视界’为中介得到统⼀的。
”尧斯认为,“期待视野”是对作品的某种“先⼊之见”,即阅读前即已存在的意向。
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带⼊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学形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接受者的⽣活经历、⽂化⽔平、欣赏趣味等。
期待视域:个⼈期待视域与公共期待视域在⽂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和社会的复杂原因,⼼理上往往会有⼀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的既成⼼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
在具体的⽂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空⽩”理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结构上的“空⽩”,它存在于情节、对话、⽣活场景、⼈物性格、⼼⾥描写等⽅⾯,这些“空⽩”所造成的作品的许多不确定性,它们召唤着读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
伊瑟尔的观点读者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再造再现⼀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情畅快”而阅读。 繁忙、失意和忧郁中渴望超越
自我和超越现实。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0
(二)、求知动机
了解人类生活、社会本质、 历史规律等各类知识的动 机。
马克思等人从巴尔扎克小说中 了解政治斗争。
鲁迅看非洲和南北极电影得到 见识。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40
1、共鸣
共鸣产生的原因 1、观念相通; 2、情感经验相似; 3、意志愿望相近; 4、历史处境相类。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41
《牡丹亭》中的戏文 使黛玉心痛神痴,潸 然泪下。
2020/10/2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 戈医生》问世后,让读 者产生共鸣。
1、世界观与人生观。
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体裁、文学发展、文学技巧、创作规律。
3、特定的生理机制。
读者的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8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1、个人性期待视野
一般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的期待视野。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 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 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 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2020/10/2
造与发现,丰富与扩充期待视野。
2020/10/2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文学接受
本
图式化外观
次,作品描绘的各对象通过这些 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
客体——世界
和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教材,53)
19
(一)概念辨析
阅读和欣赏确实可当作两种不同的接受方式或可 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尽管不能截然分 开)。
阅读——消极接受、消极阅读。这种接受方式一 般限于对文本语言层面(语音、词义)的理解。
3
二、接受的发生与机制
既然作品的意义须在接受过程中真正实现,于是 我们就要研究文本意义的产生与获得,研究文本 意义的依据。 文本意义的依据有两种基本观念往往被认为是理 所当然的,一是文本的意义来自作者,我们对文 本意义的理解最终以作者的意图为准;一是认为 文本具有客观意义,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获 得这个客观意义。 接受美学则更加注重读者的在接受中的能动作用 和文本传统对意义理解的影响。
15
“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的涵义
其一,“本文结构”预设的读者或阅读 的能动性是文本结构、叙述方式、叙述 视角的综合点、汇聚点,作者预计所有 的文本因素在“读者”处综合而成为一 个整体,设想隐含的读者的阅读理解视 点作为文本结构的依据。 其二,文本发出的指令激发读者的心理 意象,由此构造文本潜在的内容。。
通过以上辨析,要求同学们明确 “欣赏”或“积 极阅读”的基本涵义。
24
思考讨论题:
1. 如何理解“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构成、功能、调整?
2. 文学欣赏与“价值阅读”有何相似之处? 3. “群体接受”这个概念能否成立?
25
(二)积极接受的过程
积极阅读或积极接受,所指是审美接受过程。这 一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分为审美期待的唤起(设 置)、审美格局(期待视野)的调整、审美空白 (文本空白)的填补、审美意象的生成与升华等。 构成审美客体的主要方式是想象。 因此对欣赏的分析可以说是对接受过程中想象活
文学理论 第五章 文学接受
其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A 创作只有经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 ‚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B 接受会反过来推动、刺激甚至引导文 学创作。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 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 。
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谁占主导地位?
‚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居于支配地 位的要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若文艺设法俯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 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鲁迅:《文艺的大众化》
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 的客体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 下才能出现。 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 人,才有艺术。
萨特:《什么是文学?》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 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 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
阿城近照 《棋王》《孩子王》
张贤亮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宗教文化
古希腊神话多神教价值观
《神曲》基督教价值观
《一千零一夜》伊斯兰教风情
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与道德
他只要是人,就不能逃避做人的责任,
就必须把艺术本身——现在和将来都不是
道德——看作是一项要执行的使命,一个 教士的职责 。 ---- 克罗齐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
《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 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 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刘勰《文心雕龙· 时序》:‚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 乎时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
1.文学接受的意义
如何认识文学接受的意义,认识有一 个过程,现代理论与传统观念既有共 识也有分歧: ①接受是创作实现的条件 ②接受是推动创作的动因(以上两条 属于"共识") ③接受与创作的关系是"再创造"还 是"知音"?(在这一点上有分歧)
1.文学接受的意义
①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说: "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 实的产品." 文本的意义在接受之前只是一 种可能性,处于潜在的状态; 只有通过接受活动的"激活", 潜在的意义才能转化成现实的 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知音其难哉!音实 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 乎!"
柏拉图在《斐德若篇》 中说: 不顾接受者的"独白" 写作是"哑口"的.只 有"对话"才能在作者 与读者的交流中实现对 思想的准确表达.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接 受美学"认为,传统文学 理论低估了接受在文学活 动中的意义;接受不但是 对文本的接受,而且参与 了文本的创造.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因此有 了"现代"与"传统"的 区分.
接受差异的存在,产生了接受(解 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传统文学理论判断批评即解释活动 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的标准是"文本 原意".
1.文学接受的意义
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集中表现在文学 社会功能的发挥上: 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并不完全由作 家意图和文本本身的蕴意来决定; 一个文学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读者接受有 密切关系; 文学的社会效果,往往取决于读者的感知活动 和接受的态度与方式.
第九章文学欣赏论
第九章文学欣赏论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对文学欣赏的自觉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长期以来,对文学的认识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文学作品及创作活动中的诸多问题,对欣赏活动关注比较少。
创作者及其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一直是一种“施予”的关系,在文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主动的地位;欣赏者对作家作品来说是“仰慕”的关系,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一些零散的欣赏心得和欣赏感受。
二十世纪以后,人们才越来越重视并自觉于文学欣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欣赏理论。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出现,才把文学欣赏的意义及接受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是应有的高度。
欣赏理论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对于文学理论的初学者来说,主要的是弄清和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即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的特点,文学欣赏的功能或作用以及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的关系等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欣赏对象并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所引起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
由于欣赏对象与其他欣赏活动不同,以及欣赏对象所引起的欣赏主体的感受和认识不同,文学欣赏就具有着本身特有的一些性质。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由欣赏对象在读者方面引起的艺术思维活动1、与阅读其他思维活动的成果(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章)相比,其他阅读对象是通过抽象的逻辑的方式,以论点的鲜明、论据的充分、确凿和论证的深刻和透辟使我们获得某种理智上的领悟。
虽然它们由于理性上的充分能给接受者理智上的满足,但是由于它们舍弃了事物的具体感情的成分,这种阅读活动往往不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享受。
而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为依据的富于感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思维活动,即是一种始终保持着感性印象的形象思维活动。
当然,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直观认识,它能够在生动的直观形式中获得深刻的理性内容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学概论第15讲:文学接受论(一):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的含义。
狭义的文学接受仅指阅读与欣赏——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想象与审美体验等;广义的文学接受既包括阅读与欣赏(可以说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也包括批评——对文学作品及相关事物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可以说是文学接受的高级阶段)。
一、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1、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心理能力文学作为语言文化和语言艺术,其形象和意蕴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才能在读者脑海中重新构造出来。
由此,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相当程度的相关心理能力——感知、理解、同情(自居/移情)、想象和情感反应能力等,是不可能从事文学接受活动的。
正如鲁迅所说:“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的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与情感,也须达到相当的水平。
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
”(鲁迅《文艺的大众化》,《鲁迅全集》v7p579)2、一定的文学修养(指文学接受经验和文学理论知识)。
出于不同的需要,人类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化,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
由此,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接受者应以对于接受某种语言文化来说是合适的态度和模式去接受它,否则就会因为态度和模式的不合适而不能产生好的接受效果,甚至无法接受。
例如:对于杜甫在《古柏行》一诗中对古柏的描写——“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曾以科学家的眼光责怪道:四十围是径七尺,高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
再如:对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中的“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校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师中居然也有人对其中的“三十年”作如此考证和解释:“疑当为‘十三年’。
陶渊明从初仕到辞归前后约十三年。
”这种现象表明:如果缺乏对文学这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如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了解,那么,即使是文化水平高的人也可能不能以合适的态度和模式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从而也无法产生良好的接受效果。
3、一定的人生经验人对于事物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相关经验和原有看法为基础的,对于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初次接触的)事物,人是无法理解的。
对于文学接受来说,没有或者缺乏相关的人生经验,人同样不能或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现在作品中的内容的意义。
关于人生经验对语言作品的接受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历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格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文学接受同样如此。
明代诗文家、书画家陈继儒在谈及自己读杜甫诗的体会时说:“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
”这些事例都表明:没有一定的人生经验,人是无法或至少不能很好地接受文学作品中的相应内容、尤其是深层次的人生体验的。
二、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文学接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接受活动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主体的相关能力、知识与经验及客体对主体是否有意义与吸引力外,读者的接受动机与期待视野对文学接受也有很大影响,它们决定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角度和接受深度及效果。
1、接受动机生命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文学接受活动同样如此。
常见的文学接受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1)审美或娱乐动机,即希望通过文学接受获得审美或愉快体验或得到放松和休息的动机。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接受动机。
(2)求知与受教动机,即试图通过文学接受探求社会人生的真相和真理并从作品中受到相关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动机。
对于这类动机,不同职业、志向和生存状态的人又会有不同的偏向,如政治家会希望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政治斗争的经验;史学家会希望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有史料价值的内容;文化(人类)学家会关注一个社会或时代的制度、习俗和风土人情;处于成长期或逆境中的人会希望从文学作品中找到能够激励自己、值得自己仿效的榜样。
(3)替代与补偿动机,即试图通过文学接受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或不便得到满足的欲望的替代性满足从而补偿现实生活的不足的动机。
如阅读爱情或色情小说者常有借助想象来替代满足相应欲望的动机。
(4)批评与研究动机,是在其他较为基础和常见的动机之外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细致的解读把握和揭示作品的深层意蕴、艺术特色以及成就和缺陷等的动机。
这种动机通常发生在职业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的身上。
(5)借鉴动机,即希望通过文学接受学习和借鉴他人(作品中)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技法的动机。
这种动机通常发生在初学写作者和作家身上。
2、期待视野“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是德国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的重要概念。
期待视野是指在阅读之前或阅读过程中,读者基于以往的接受经验、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当前的接受动机而形成的对于将被接受的作品或作品部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接受效果上的预期和接受视角的预置。
文学接受期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形象期待、意蕴期待、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是指读者对于可能从作品中看到的符合自己的需要或审美趣味的人或物的形象的期待。
例如:一位准备看武打或战争小说的人通常都会希望在书中看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位少女看言情小说通常都会有想要在书中发现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的欲望。
这种想要在作品中寻找自己所需要、喜欢或效法的人物或其他事物的期待就是形象期待。
意蕴期待是指读者对于可能从作品中接受到的思想、情感、理想等非感性意识内容的期待。
例如:正在思考人生问题的人在阅读作品时通常都会期待着能在作品中看到有关人生的哲理;一个正在经历或期待着爱情的人在阅读作品时通常都会期待着能在作品中看到并体验别人的相关体验。
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对于可能从作品中读出的与文体有关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期待(希望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人经常抱有这种期待)。
例如,面对一部小说,读者一般总是期待着能看到曲折动人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结构和表现技巧等;面对一首诗歌,读者一般总是希望读到自己所喜爱的或优美或崇高或富于哲理等的意象和具有情感表现力的韵律及表现技巧等。
3、接受方式:同化与顺应接受美学家姚斯认为:阅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期待视野的引导下进行的。
读者带着一定期待视野进行的文学接受活动有两种方式,即“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接受到的作品信息正好与自己的期待相符合,因而,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顺利地接受作品中的信息并由此使自己的期待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以这种方式进行的接受活动中,被接受的作品信息是主体按自己原有的接受模式来吸收和接纳的,因而,对于接受主体来说,这是一种主体按自己原有的接受模式来同化(吸收和接纳)外来信息的活动,所以,这种接受方式是同化式的。
与此相反,如果作品的内容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大相径庭,那么,读者的期待指向就会受挫;这时,读者就不能顺利进行甚至可能随时中断接受活动。
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信息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相一致从而能被接受主体所同化是接受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然而,主体的接受活动如果只有同化式的,那么,就会造成主体接受模式的僵化与接受范围的狭隘。
所以,为了扩大接受范围、丰富接受活动及其成果,主体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接受模式。
这种改变原来的期待视野和接受模式以适应主体所接受的作品信息的性质的接受方式就叫做“顺应”。
换而言之,所谓“顺应”是指当主体碰上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不相符合、与自己原有的接受模式不相适应的作品信息时主体主动改变自己原来的期待视野和原有的接受模式从而以新的期待视野和接受模式接受作品信息的活动。
顺应使接受者能够接受新事物或新的作品内容、形式与表现技法,由此,顺应意味着接受者的接受能力的丰富、发展和提高。
在实际的接受活动中,同化与顺应两种接受方式实际上都是同时起作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接受活动中,两种接受方式所占据的地位、比例不同而已。
一般说来,作品的创新性越强就越是需要读者以顺应的方式去接受,反之,就越是适合读者以同化的方式去接受。
三、文学接受(欣赏)的性质这里讨论的是作为狭义的文学接受的欣赏活动的性质。
1、文学接受(欣赏)的再创造性文学接受(欣赏)的再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想象性:文学欣赏的基础是读者借助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的解读将作者表现在语言文字作品中的各种信息——人或物的形象以及思想、情感、愿望等)在自己的头脑中的再度显现。
其中,人或物的形象的重新构造是读者借助想象力来进行的。
这种借助想象进行的事物形象的重新构造活动就已具有一定的再创造性。
此外,读者对于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的再度体验、对于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的复现或复活等实际上也已具有一定的再创造性。
(2)增补性:根据英伽登(Roman Ingaden)、伊瑟尔(Wolfgang Iser)等接受学者的研究,作者借助语言所创作的文本实际上只相当于旅行者手中的一张大致而简略地标出了某个旅游地区的道路和景点的导游图;就像真正的风景要靠旅游者自己去(实地)踏看(才能看到)而导游图实际上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一样,真正的在读者的现时意识中活生生地现实存在的作品内容也是要靠读者动用自己的各种心理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去自己建构起来的,而作者所提供的文本也不过是起到了像导游图那样的引导作用。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认为:作者所创作的文本是一种具有召唤结构(Appellstruktur / Appeal-structure)因而可以引导读者自己去重构一个精神世界的符号产品,也就是说:文本所能提供的信息都是兼具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而且,文本所能提供的关于某种事物的信息与人们在实际接触这种事物时所能掌握的信息相比不可能是完全的也即留有大量空白之处的;然而,文本所具有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又对读者构成了一种“召唤”或“吁请”,它们召唤或吁请着读者去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心理能力去给那些具有不确定性的信息以确定性并补上那些信息空白之处。
由此,阅读实际上是读者在具有召唤结构的文本的引导下的一次再创作过程。
由于不同读者乃至不同时空中的同一读者在期待视野、生活经验、心理能力上的差异性,不同读者乃至不同时空中的同一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阅读所重新创作出来的作品或其中的事物形象就会有所不同。
这也就是西方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所说的(接受)现象的根源。
(3)融合性:根据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的研究,接受活动是一个接受者与表现者的“视界”互相“融合”的过程。
所谓“视界”是指一个人从他所可能有的各种视角看到或得到的关于某个事物的各种意识或信息。
所谓“视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Horizon fusion)是指接受活动必然具有的一个(根本)性质,即:接受总是接受者以自己的相关视界与表现者(表现在文本中)的视界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既不同于表现者的原有视界也不同于接受者的原有视界的新视界即“(作为接受之)效果(的真正)作品”也即表现者与接受者双方的精神融合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