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1. 引言储蓄是个人和家庭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个国家来说,居民的储蓄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在近几年的增长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均呈现增长的态势。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略高于农村居民。

这一趋势部分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渐缩小。

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明显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这意味着居民储蓄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居民债务相对稳定,债务负担较轻,也为居民储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因素3.1 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收入水平可以提供更多的储蓄资金,从而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也为储蓄存款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有着直接影响。

当经济增长稳定、通胀率低和就业水平较高时,居民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储蓄起来。

而当经济不景气、通胀率高和就业市场不稳定时,居民可能更倾向于消费而非储蓄。

3.3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对居民储蓄存款起着重要作用。

较高的利率能够提高储蓄存款的吸引力,鼓励居民进行储蓄。

而较低的利率可能会降低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

3.4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居民进行储蓄,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储蓄奖励政策等。

4. 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有望继续稳步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资金将继续增加。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居民对养老金的需求也将推动储蓄存款的增长。

中国家庭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在储蓄和消费方面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储蓄和消费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家庭的行为,并探讨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一、储蓄行为储蓄一直是中国家庭的传统习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储蓄是一种“理财”,也是一种“安全感”。

在储蓄方面,中国家庭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偏爱储蓄中国家庭储蓄意识较强,储蓄习惯比较普遍,这与中国社会长期的文化传统和经济环境有关。

此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以及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也是中国家庭重视储蓄的重要因素。

2. 偏爱存款中国家庭在储蓄方面,更倾向于选择存款。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储蓄方式主要是银行存款。

中国家庭普遍将储蓄放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等传统金融产品上,而不是向股票市场投资。

3. 关注储蓄利率中国家庭普遍关注储蓄利率的变化。

在经济形势及通货膨胀率逐年攀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定期存款,以获取更高的储蓄利率。

二、消费行为中国家庭在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后,消费习惯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趋势。

消费重心从“吃穿住行”逐渐向“品位、品质、个性化”的方向转变。

但是,在当今消费过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家庭的消费行为也面临一些挑战。

1.消费稳健在当前国家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大多数家庭选择消费实在的物品和服务,如食品、住房、教育等,而不是过于奢华和高端的消费。

2. 重视品牌和品质中国家庭在消费中越来越注重品牌和品质。

国际知名品牌逐渐成为中国市场中的新消费热点,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希望通过选择国际品牌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3. 购买方式多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有了更多购买方式的选择。

中国家庭在日常消费中不再局限于传统商业模式,如大型商场、超市、实体店等,而是更倾向于在线购买、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方式。

三、影响因素影响中国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因素复杂多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我国不同类型居民主体储蓄倾向的估计与分析

对我国不同类型居民主体储蓄倾向的估计与分析

对我国不同类型居民主体储蓄倾向的估计与分析[摘要] 居民的储蓄倾向偏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对我国城镇、农村居民及按收入等级分组的城镇居民储蓄倾向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降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提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 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回归分析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

显然消费需求不振跟居民储蓄的倾向增强有关,因为储蓄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储蓄倾向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率,储蓄倾向分为两种形式: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储蓄量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率。

可见,在收入和收入增量一定的情况下,储蓄倾向的大小决定居民储蓄量的大小。

鉴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的特性,本文分别对农村和城镇居民及城镇居民内部按收入等级分组的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作了估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一、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历年平均储蓄倾向的估算1985-2004年居民平均储蓄倾向根据定义计算,即用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储蓄除以其各自的收入,其中农村居民的收入使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储蓄的数据来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减去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数据;城镇居民的收入使用历年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①,储蓄数据使用是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性支出的数据。

我们从城镇和农村家庭平均储蓄倾向的序列图中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城镇和农村的各自的平均储蓄倾向虽然在历年中有所波动,但是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1985-1989年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储蓄倾向大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储蓄倾向;1989-1996年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储蓄倾向小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储蓄倾向;而1996年以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储蓄倾向又回到大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储蓄倾向态势中。

二、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估计在计算边际储蓄倾向时,由于使用储蓄增量除以收人增量计算出来的边际储蓄倾向波动很大;采用跨年度方法计算边际储蓄倾向又无法避免计算结果容易受所选时间段的影响。

消费与储蓄决策

消费与储蓄决策

消费与储蓄决策消费与储蓄是每个人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面对的两个重要方面。

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以满足个人需求的行为,而储蓄则是指将当前可支配的收入留待未来使用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消费与储蓄的决策因素、对个人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明智决策的建议。

一、消费决策消费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收入、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市场因素等。

人们的收入水平往往是决定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增加消费支出。

此外,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会影响消费决策。

有些人倾向于追求奢侈品和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而有些人则注重实用性和物质价值。

市场因素也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

广告宣传、产品价格、促销活动等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

此外,社交媒体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他人的消费经验和意见,从而影响自己的购买决策。

二、储蓄决策储蓄是个人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储蓄,个人可以为未来的紧急情况提供应急资金,为子女教育、退休生活等目标做准备,同时也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个人的储蓄决策通常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收入水平是决定个人储蓄水平的重要因素。

较高的收入水平往往意味着较高的储蓄能力。

其次,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也会影响储蓄决策。

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人往往更愿意将一部分收入用于投资,而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个人则更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储蓄方式。

此外,储蓄决策还受到个人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一些人注重长期的财务安全,习惯于储蓄和理财,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加注重眼前的享受,偏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

三、消费与储蓄对个人和经济的影响消费和储蓄都对个人和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消费决策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个人需求,并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消费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需求,增加企业的产出和雇佣机会。

然而,过度的消费也可能导致个人财务危机,并对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消费与储蓄理论

消费与储蓄理论

消费与储蓄理论消费与储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在经济理论中也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消费与储蓄理论旨在探索个人、企业和整个经济体中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费与储蓄理论,包括财富效应、收入效应和利率效应。

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是由消费与储蓄之间的财富变化引起的消费的变化。

当个人或企业的财富增加时,他们更有倾向于增加消费,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这种情况下,个人和企业将消费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当个人或企业的财富减少时,由于缺乏可支配收入,他们可能会减少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收入水平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经济学中有两种收入效应:正常货物效应和劣质货物效应。

正常货物效应是指当个人或企业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增加对正常货物的消费,这些商品是与收入水平正相关的。

劣质货物效应则是当个人或企业的收入下降时,他们会增加对劣质货物的消费,这些商品是与收入水平负相关的。

收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储蓄行为。

当个人或企业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有更多的储蓄能力,从而提高储蓄水平。

利率效应利率效应探讨了利率变化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当利率下降时,个人或企业更愿意借贷,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增加消费。

这被称为消费者效应。

然而,利率下降也可能减少储蓄,因为人们更有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得较低的利息。

这被称为替代效应。

相反,当利率上升时,个人或企业更有倾向于储蓄,因为储蓄变得更有利可图。

然而,较高的利率也会增加借贷成本,从而降低消费。

消费与储蓄的平衡消费与储蓄理论也探讨了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平衡关系。

根据理论,当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储蓄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时,经济会保持稳定状态。

过度消费可能导致过度借贷和经济不稳定,而过度储蓄则可能导致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乏力。

因此,消费与储蓄的平衡对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各国消费和储蓄倾向分析

各国消费和储蓄倾向分析
消费结构:食物支出及衣着和用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均处于中等水平,住房消费支出 比重较高,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为3.71%,较符合发达国家医疗保健支出比重较 低的特点。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尽管总体消费水平接近美国和欧洲,但其高消费模式明显 不同于欧美国家。较高的储蓄率、不愿借贷消费和强调节能节材消费使日本的 消费模式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

美国的生活现代化程度很高,美国的奢侈型消费是建立在美国强 大的综合国力、资源基础和有限的人口总量基础之上的。
享受型与温饱型共全球首位。
消费率:低于发达国家,在 45%—70%之间。基本以现金 消费为主。
消费结构:在食品、医疗保健、教育等方面支出比重较大,在交通、 通讯、娱乐等方面支出比重较小,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较大消费需求低迷等发展中问题导致了这样的二元化消费模式小部分富裕阶层的人追求时尚的享受型消费模式大部分居民已经达到温饱型消费
高收入—高消费过度消费模式(美国)
储蓄倾向:个人储蓄率普遍低下,但并非居民收入不足, 而是超前消费所致。
消费率:大部分在75%—80%之间,基本保持稳定。以 信贷消费、信用消费为主。 消费结构:美国的食物支出以及衣着和用品的消费支出 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均较低,住房和燃料使用支出较多, 家具、家用设备及住房日常维护方面支出较高。主要为 享受型消费。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较大、消费需求低迷等发展中问题导致了 这样的二元化消费模式,小部分富裕阶层的人追求时尚的享受型消费模式, 大部分居民已经达到温饱型消费。
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日本)
储蓄倾向:日本虽为发达国家,但居民储蓄率较高。
消费方式:日本人不愿借债消费,日本的信贷消费和超前消费远低于美国, 现金消费方式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日本人拥有的资产,其中有 55% 是现金 和储蓄,只有9%是股票和债务。日本人不愿意使用支票、不愿借钱消费导 致国内需求不足也是日本经济多年停滞的原因之一。

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及原因研究

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及原因研究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01
提升社会福利
促进就业
02
03
推动社会进步
消费倾向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收 入用于消费,可以增加社会总需 求,进而提高社会福利。
消费倾向的变化会引导企业扩大 生产规模,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 机会。
消费倾向的提高可以推动社会文 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提高生活水平
消费倾向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可以提高居民的 生活水平。
消费倾向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对消费倾向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影响消费倾向的因 素,如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明确本文研究的对象和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为后续研究 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详细描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过程,包括 数据处理、变量设定、模型选择等。
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及原因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 型升级。同时,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背景和意义
阐述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现 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如一 些文化鼓励消费,而另一些文化则鼓励储蓄 。
社会阶层
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可能有不同的消费倾向,例如 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可能高于低收入阶层。
家庭影响
家庭对个人的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例如家 长的消费行为可能会影响子女的消费观念和 行为。
心理因素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改善生活质量
消费倾向的变化会引导企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进 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宏观经济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宏观经济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宏观经济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宏观经济对居民消费和储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货币政策和就业形势等因素都会对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决策产生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宏观经济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标志,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消费和储蓄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

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居民的消费需求会相对较低,同时储蓄倾向也会较高。

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消费需求会相应增加,居民更倾向于提高消费水平而减少储蓄。

二、收入水平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收入水平是衡量居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和储蓄水平。

收入水平越高,居民消费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消费倾向增加。

相反,收入水平较低时,居民通常会抑制消费欲望,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的经济风险。

三、货币政策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对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时,利率下降、货币供应增加,居民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消费需求相应增加;同时,储蓄的收益率较低,居民的储蓄倾向也会减少。

相反,当货币政策相对紧缩时,利率上升、货币供应减少,居民的融资成本上升,消费倾向会相应下降,而储蓄倾向则会增加。

四、就业形势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就业形势是居民收入来源的重要决定因素。

当就业形势较好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消费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消费倾向增加。

相反,当就业形势不佳时,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消费需求会相对减少,居民更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的就业风险。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对居民消费和储蓄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货币政策和就业形势等因素都会对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决策产生影响。

对于政府来说,合理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和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对于激发消费需求和促进储蓄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作者:张旋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2期[摘要] 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和缓冲存货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建立消费模型,证明我国消费行为存在―过度敏感‖现象,并对这些实证结果做出解释。

实证结果更好地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这也印证了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理论缓冲存货模型过度敏感1 引言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是近年来研究储蓄的主要理论框架,但是对许多消费行为不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预防性储蓄理论,作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实用并且前景广阔的扩充,强调储蓄不仅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其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性事件加以保险。

预防性储蓄假说在吸收了理性预期思想的基础上,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从而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来考察消费者的跨时优化选择行为。

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所至,不确定性与财富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不确定性越高,财富的积累就会越多。

较大的收入不确定性会提高预防性储蓄。

在预防性储蓄模型中,通常消费者有一个最佳的财富与收入之比的目标值,如果实际比值高于目标值,消费将大于收入,财富总值将下降;如果比值低于目标值,消费将小于收入,财富值就会增加(Lusardi,1998)。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不确定性的增长将导致更多的储蓄,采用预防性储蓄假说研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下的居民储蓄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预期的将来收入不确定而拥有较低的当前财产的人,其收入的暂时性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其他人;具有相对风险厌恶的理性人对暂时收入过度敏感,储蓄过多,并有较高的消费的预期增长率(Zeldes,1989)。

本文首先利用缓冲存货模型分析家庭的收入和消费过程。

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分析

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分析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影响消费和储蓄倾向的因素,探 讨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变化趋势,为政 策制定提供依据。
研究意义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02 消费倾向分析
消费倾向的定义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者在不同时期内消 费行为的变化趋势。它反映了消费者 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是经济行为 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
储蓄倾向反映了个人或家庭对于消费和储蓄的偏好和决策。
影响储蓄倾向的因素
01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等都会影响储蓄倾向。经济发展水
平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储蓄倾向通常也越高。
02 03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保障制度等也会影响储蓄倾向。例如,某些 文化或价值观念可能鼓励储蓄,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会降低储蓄 倾向。
消费和储蓄的国际比较
03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和储蓄倾向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国际
经济关系产生影响。
消费和储蓄的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形势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未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对消费和储蓄倾向产生影响,例 如经济衰退或繁荣时期可能导致消费或储蓄倾向的变化。
技术进步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和储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数字化 支付、在线购物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可能影响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社会变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教育水平提高等社会因素可能影响未来一代人的 消费和储蓄倾向,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05 结论和建议
对个人财务管理的启示
合理规划个人预算
培养储蓄习惯
根据收入和支出情况,制定合理的月度预 算,控制不必要的消费,为储蓄留出一定 比例的收入。

居民消费倾向的分析

居民消费倾向的分析

居民消费倾向的分析居民消费倾向的分析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环境由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相对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

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支出也相应增长。

然而这一时期的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收入增长速度。

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下降。

近几年来,说起收入差距,人们关注的视线过多地放在了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上。

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随着国有改革改制的推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城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下岗、失业又在不断增加,再加上涌入城市的一大批农民工,使城市的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低收入和靠失业金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相对贫困的群体,使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速扩大,远远超过了城乡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消费需求一直不振,消费不振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的联系。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主要影响是消费心理,居民收入,消费预期,房屋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制度尚需完教育制度不健全等等。

F面分析一些因素 (-)消费心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与偏好,选择和评价消费对象的心理活动,它支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通过消费行为进行体现,这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即为消费心理,又称消费者心理。

消费心理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品的判定标准的改变,从而改变消费需要的指同、构成;由消费心理因素引起的消费流行(时尚)还决定着消费需要热点的转移。

从公开数据来看,1995年至2007 年12年间,政府财政税收增长了5・7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1・6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只有1・2倍。

相应地这一阶段中居民消费所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最低时降到35%的水平。

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失衡的经济结构不断恶化,直到2008年遭遇到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这一问题被集中放大了。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摘要】中国居民高储蓄额的成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居民难以消费。

其次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只能依靠储蓄来抵御风险。

教育投资需求大,家长愿意储蓄以供子女教育。

房地产投资意愿强烈,居民为购房而储蓄。

传统文化也对储蓄率造成影响。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提醒我们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消费升级。

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收入水平、鼓励多元化投资等。

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居民储蓄率有望逐渐下降,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教育投资、房地产投资、传统文化、储蓄率、政策建议、发展趋势、成因分析1. 引言1.1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中国是一个储蓄率较高的国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攒钱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居民更倾向于通过积累储蓄来应对不确定的风险。

中国的教育投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家庭都希望通过储蓄来支持子女的教育。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也导致了居民对房地产的投资意愿较强,进而增加了储蓄额。

传统文化对中国居民的储蓄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储蓄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收入水平低、缺乏社会保障、教育需求、房地产投资和传统文化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2. 正文2.1 收入水平较低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之一是收入水平较低。

在中国,很多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和一些低收入群体。

由于收入较低,居民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因此会选择将更多的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内容摘要:从纵向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储蓄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代初期的34%最高升至2008年的53%,目前仍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

从横向看,2011年美国储蓄率是15.8%,日本是21.7%,欧盟27国是20.3%,印度是32%,巴西为17.2%,新加坡为51.5%,中国是50.3%。

除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外,可以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

我国之所以能保持如此高的储蓄率,可能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1)我国国内居民收入差距大,住户部门消费倾向总体偏低;(2)社保体系不健全,住户部门因此需为子女教育、住房和未来的养老、医疗进行大量储蓄;(3)经常项目长期顺差推高储蓄率;(4)政府和国有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高,且两级政府大量参与投资活动。

关键词:储蓄率可支配收入经济增长一、我国国内居民收入差距大,住户部门消费倾向总体偏低一般来说,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家庭,而储蓄倾向则相反。

因此,如果国内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必然会导致住户部门整体消费倾向偏低,而储蓄倾向偏高。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是欧元区国家和日本,其税后基尼系数大都在30%以下;而收入分配最为悬殊的多是非洲国家和南美国家,其税后基尼系数普遍在50%~60%。

我国总体属于收入差距偏大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47.3%,虽然已连续5年下降,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收入分配警戒线。

因此,国内居民收入差距大,是导致我国储蓄率总体偏高的重要原因。

二、社保体系不健全,住户部门因此需为子女教育、住房和未来的养老、医疗进行大量储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因此,因社保体系不健全而导致高储蓄这一理由本不应被过分强调(例如印度的社保体系远不如中国,但其储蓄率却明显低于中国)——而应将它归入到由于居民收入差距大而导致高储蓄这一理由当中去。

我国的高储蓄率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的高储蓄率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的高储蓄率及其原因分析1.我国储蓄率的横向比较2014年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为49.5%,这个指标在世界排名第四,前三名都是中东地区石油输出国,因此其政府通过出口能源密集型产品收获的大量的财富积累,这能够解释其高储蓄率。

但是我国显然不一样,我国目前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劳动密集代表着庞大的人口,庞大的人口需要相应的政府支出,其中不乏大量消费性支出,意味着政府也需要消费更多的钱来维持它的顺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储蓄率还能高达50%左右,甚至超过了大部分中东国家,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同为大国,2014年美国国民储蓄率为17.3%,远低于我国水平,这当然与美国的政府稳定性高以及社会福利高、消费性支出多有关,美国政府的储蓄大部分并不来源于政府部门,而是来自企业部门,居民部门其次,为4.5%。

我国的政府部门储蓄率虽高达40%,但由于政府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较小,其贡献度也不高,贡献度最高的是居民部门,虽然“仅有”20%,但贡献度是政府部门的两倍以上,这个数字和美国的 4.5%比起来有很大差别,可以看出美国金融业发达,是个财富效应很高的社会。

总而言之,中国政府和居民储蓄率都远高于美国,中国的企业可支配收入高于美国,但储蓄的贡献度却低于美国的企业。

2.我国储蓄率的纵向比较我国在2009年以前储蓄率一直波动上升,其原因主要有一部分高收入居民收入增加使得储蓄率倾向增加,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把投资性支出作为基础,改革开放后政府放手国有企业,使得众多国有企业的负担减少,还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

2009年到现在一直浮动在50%左右没有继续增长也没有下降。

3.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3.1.政府高储蓄率的原因这里提到的政府高储蓄率是改革开放以后依然存在的高储蓄率,因为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一手掌控经济,政府储蓄率高是必然的。

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政府的储蓄率依然很高,其原因有三:一、财政收入增速大于国民收入增速,1994年税制改革,政府全面完善了税收体制,扩大了其财政收入;除此以外,还有土地出让获得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收入;最后还有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事业单位的营业收入。

我国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年龄结构效应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年龄结构效应分析

消 费 、收入 及储 蓄率 的单位 根检 验
( T) C, () C -.4 000 0) 30 0 (.5 0 ( T) C' -.0 400 8 ) 37 8 (. 5 4
国或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 ,进而影响一
I( ) ..9 02 5 ) -.5 600 1 1 An( nC 21 1( .1 4 57 8 (.0 6 nC)
劳动年龄 人 口 (1 — 5 6 4岁人 口 ) 增长率对
经 济 增 长 则 具 有 正 向
关键词 :生命周期假说 半参数协整
人 口年 龄 结 构
影响。 而且 , 们认 为 他
阉 题 的 提
生 命周 期假 说 ( M0di i n an gl i a d
Bu eg, 9 4) rmb r 1 5 指出 , 口转变会 影响 人
生变化 ,则边 际消费倾 向也会 变化 ,如果
社会上年轻 的和老年人 的比例增大 ,则消
费倾 向会提高 , 如果 中年人的比例 增大 , 则
消 费倾 向会 降低 。
Ma o 1 9 在 研 究 二 战 后 亚 洲 的 s n( 9 7)
注释 :单位根检验采 用 A 方 法 ( c e 、F l r 9 1 。c 表 示仅 包含常数 项; c,) 示同时 包含 DF Di y ul ,1 8 )( ) k e ( T表 常数项 与 时间趋 势项 。滞后期 皆采 用滞后 4期 。括号 内数 字为检验 的 P值 。

这种 人 口转 变特征 在 未来 东亚地 区会逐 渐
表1
() C
1 .9 2 -4 2 -9 3 -4 3 -9 4 -4 4 - 5 -4 5 .9 6 -4 5 1 0 2 5 2 0 3 5 3 0 4 549 05 55 06

关于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的关系是什么呢?

关于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的关系是什么呢?

关于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的关系是什么呢?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的关系是是反向的线性关系。

平均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相加等于1,人们只要多花一元钱储蓄就会少一元钱的储蓄。

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并且消费只取决于当期收入,若当期收入比永久性收入高即暂时消费为正,消费者平均消费倾向会下降;相反会上升,而储蓄是除去消费和税收后用了为以后的消费做准备的,但消费水平提高后,用于储蓄的就减少,但当期收入相对于永久性收入高时储蓄会增加。

关于反向消费的看法?反向消费是一种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关注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它强调理性消费、注重实用性和环保,拒绝过度包装和浪费。

这种消费观念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活质量、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对于反向消费,我有以下几点看法:环保意识:反向消费强调减少不必要的购买和浪费,这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年轻人关注环保问题,通过反向消费,他们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理性消费:过度消费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而反向消费强调理性消费,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这种消费观念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和资源分配,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品质追求:反向消费并不是简单地拒绝购买,而是更注重品质和实用性。

这种消费观念可以让年轻人在购买过程中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社会责任感:反向消费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年轻人可以通过反向消费,抵制过度包装、追求潮流等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从而为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反向消费是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理性消费和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观念,它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和资源分配,提高生活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反向消费年轻人选择反向消费的原因有:生活态度、环保意识、经济压力、社交、媒体、独特性和个性化等。

1、生活态度过去,普遍认为物质享受是幸福的源泉,追求名牌、豪车、奢侈品成为了一种社会价值观。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真正意义。

宏观经济的消费与储蓄行为分析

宏观经济的消费与储蓄行为分析

宏观经济的消费与储蓄行为分析消费和储蓄是宏观经济中两个重要的变量,它们对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而储蓄则是指个人和家庭将收入的一部分留下来,不进行消费的行为。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消费和储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消费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支出的增加将带动需求的增长,从而刺激企业的生产和就业。

当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时,他们倾向于增加消费支出,这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因此,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储蓄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储蓄可以用于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企业通过借入储蓄资金来进行生产和扩大规模,这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产力。

此外,储蓄还可以用于应对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突发事件或经济衰退。

当个人和家庭有一定的储蓄准备时,他们更能够应对财务困难,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稳定性。

然而,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存在一种“消费削弱效应”。

当人们更加倾向于进行消费时,储蓄率下降,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紧缩和投资减少。

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减少和通货膨胀加剧等。

因此,保持合理的消费和储蓄平衡至关重要。

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和储蓄之间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供给方面,企业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支出是企业收入的来源。

需求方面,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销售和利润。

同时,储蓄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资金来源,使得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贷款和投资机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消费和储蓄行为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就业情况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和购买力。

政府通过调控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等手段来影响消费和储蓄行为。

消费心理与个人储蓄行为的相关分析

消费心理与个人储蓄行为的相关分析

消费心理与个人储蓄行为的相关分析在如今的社会中,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伴随着消费的增加,个人储蓄行为却逐渐减少。

这引发了人们对消费心理与个人储蓄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首先,需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欲望日益增长,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物质享受。

这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满足感的需求。

消费者往往会受到广告和媒体的影响,从而加剧了他们对消费的欲望。

这种心理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而不去考虑长期的后果。

其次,消费心理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观念也不断改变。

过去的储蓄观念逐渐被消费观念所代替。

这主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物质文化对人们价值认知的影响。

在如今的社会中,追求时尚、享受和享乐已经成为主导。

这种社会背景下,个人储蓄行为的减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个人经济状况也会对储蓄行为产生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这使得许多人认为储蓄无需太过关注。

相反,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品质。

再加上社会福利不断完善,个人未来的经济保障也逐渐增加,这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储蓄的需求。

消费心理与个人储蓄行为之间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

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关系。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决策会受到一些心理偏差的影响。

比如,人们更容易受到“即时满足”的欲望所驱使,而忽视了长期利益。

这种心理偏差会导致人们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

最后,消费心理和个人储蓄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受个体特征的影响。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和储蓄意愿。

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理性消费和长期储蓄,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冲动消费。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个体的人格特征、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等因素。

综上所述,消费心理与个人储蓄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消费心理和社会背景是影响个人储蓄行为的重要因素。

个人的经济状况、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偏差以及个体特征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消费者储蓄选择行为的动因分析

消费者储蓄选择行为的动因分析

消费者储蓄选择行为的动因分析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储蓄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日益密切。

在这种大环境下,消费者的储蓄选择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消费者的储蓄选择行为是指消费者在面临收入支出差距、资产收益率、风险等不同因素影响时,如何在多种储蓄工具、多种金融机构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的问题。

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动因分析对于金融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了解消费者储蓄选择行为的动因,更好地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和优质的服务。

而政府监管部门则可以通过掌握消费者储蓄选择行为背后的动因,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于消费者储蓄选择行为动因的分析,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为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章消费者储蓄选择行为的动因2.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储蓄行为的最基础的因素之一。

在面临收入的增长或下降时,消费者的储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通常情况下,收入增加可以促进消费者的储蓄行为,因为相对于支出来说,储蓄比率将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收入减少则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储蓄比例的下降,因为消费者通常会将削减支出作为首要方法,而不是储蓄。

2.2 家庭状况家庭状况也是影响消费者储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婚姻状态、家庭人口、有无子女等都可能对消费者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已婚家庭通常具有更高的储蓄比率,因为夫妻两人可以共同收入和共同支出,这有助于管理家庭预算;而有子女的家庭则可能面临着更大的支出压力,因此通常会选择更加稳健的储蓄方式。

2.3 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是影响消费者储蓄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消费者通常会选择能够为其带来更高收益的储蓄方式,特别是在当前通货膨胀持续走高的背景下。

因此,消费者在进行储蓄选择时,会考虑各种资产的收益率情况,选择合适的储蓄产品。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是两个描述个体、家庭或整个经济体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和储蓄关系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1. 消费曲线(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曲线表示在不同收入水平下,个体或家庭愿意消费的金额。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消费曲线通常被假设为正斜率的线性函数。

这意味着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并非与收入的增加一一对应。

2. 储蓄曲线(Saving Function):•储蓄曲线表示在不同收入水平下,个体或家庭愿意储蓄的金额。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储蓄曲线同样也被假设为正斜率的线性函数。

这意味着当收入增加时,储蓄也会增加,但同样并非与收入的增加一一对应。

3. 关系:•消费和储蓄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负相关关系。

换句话说,当个体或家庭决定增加消费时,储蓄往往会减少,反之亦然。

这种负相关关系是由于收入的限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权衡。

4.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在更具体的经济理论中,引入了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和边际储蓄倾向(MPS,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的概念。

MPC 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消费增加的比例,而 MPS 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储蓄增加的比例。

这两者之和始终等于 1。

总体而言,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在经济分析中有助于理解个体和家庭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行为。

在宏观经济水平上,这些关系对于理解整体经济体的消费和储蓄状况以及制定经济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w,
相关建议
(一)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总体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四)政府引领消费,维护消费者权益
(五)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特别是金融等投
资领域
(六)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七)改变消费观念
来可能出现的收入减少甚至失去收入的风险,人们通常会
尽量减少当期的消费,加大储蓄力度。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 率、收入分配等,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居民得到的实惠是有 目共睹的,但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 对偏低,2007、2008年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突 出,由于消费价格增长,使人均可支配收入大 幅下降,收入的增速无法抵消物价的上涨,与 此同时大部分行业的企业利润增长,并未带动 或倾斜到企业员工身上,即企业员工并未从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润增长中受益,而且对于这部分权益的争 取,企业员工几乎无话语权,也无 法律 保障。
61.4
59.6 56.8 54.3 51.8 49.9 48.8
36.5
37.9 41 43.2 42.7 42.6 42.3
www,
最终消费支出构成
最终消 费 100 100 政府消费支 出 25.5 26.4 居民消费支 出 74.5 73.6 农村居 民 24.6 23.6 城镇居民 49.9 50
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
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消费者是有 预期的,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对经济变量(如价格、利率或 收入等)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
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许多企业尤其是
国有企业效益不理想,职工存在着下岗失业的风险,从而 使人们对未来收入变化情况的预期很不确定。为了防范将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新建和改革阶段,还不能发挥它在国民经济需求 管理中应有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着消费支出增长。社会保障制度
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就业制度是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大
隐患,而且目前随着人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费用的增加使得居 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用来储蓄预防意外支出和未来的支出。比如,中国的社会 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中实行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费用支出,而家庭支出占 主要部分,从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使得家庭增加的收入中会有一部分用来养 老;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公平使得广大的农村居民还需要依赖自己给自己看病; 就业制度中对农民工的各种限制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困难,随时面临的失业也 会使得居民把增加的收入存入银行来规避风险,而不是用来消费或是增加投资。 我国至少有9亿的农民,不能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拉动经济是很大的阻碍,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城市居民中。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100
100
26.7
26.6
73.3
73.4
22.7
21.1
50.6
52.3
2004
2005 2006 2007
100
100 100 100
26.7
27.2 27.2 27.3
73.3
72.8 72.8 72.7
20.2
19.7 19.1 18.6
53.2
53.1 53.7 54
形 成 消 费 与 储 蓄 失 调 的 原 因
(一)我国传统的节俭观念
(二)消费信贷的不发达 (三)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五)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 (六)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消费信贷为西方各个国家的居民所接受,在日常生活
消费信 贷的不 发达
中的应用极其普遍。但在我国,居民的传统思想是 “量入为出”,有多少花多少,致使消费信贷在我国
0.71 0.6 0.64
农村边际消 费倾向 0.85 0.74 0.77
1.16 0.82 0.71
我国的储蓄率、消费率及投资率
年份 2000 储蓄率 36.9 消费率 62.3 投资率 35.3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37.7
39.3 42.1 46.1 47.5 47.9 49.5
www,
根据以上表格数据得出:
1
消费与储蓄关系失调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2
得出消费与储蓄失调的根据:
从纵向比较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
“资金流量表”所提供的数据,从2000年到 从横向比较看,我国的总储蓄率也远高于下 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比如,根据世界 2007年,我国总储蓄率国内总储蓄占增加值 银行数据,2005年,我国国内总储蓄率为49 总额的比重由35.1%上升到51.8%,上升 %,而同年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只有 33.7%,前者比后者高出15.3个百分点。 了16.7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0年的20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 多年间,除个别年份略高于40%以外,我国国 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 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民总储蓄率绝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35%—40% 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 之间。
消费与乘数之间的关系
(1)投资乘数。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和0、9,则投资乘数 分别为5和10倍,如果增加100亿的投资,GDP将分别增加 500亿和1000亿。 (2)政府购买乘数。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和0、9,则政府购买 乘数分别为5和10倍,如果增加100亿政府购买,GDP将分 别增加500亿和1000亿。 (3)税收乘数。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和0、9,则税收乘数 分别为4和9倍,如果减少100亿税收,GDP将分别增加400 亿和900亿。 纵观凯恩斯乘数论体系,我们发现它们均与边际消 费倾向β有关,从中可知:消费对GDP的“间接”影响是 非常大的。
我国城乡居 民消费倾向 和储蓄倾向 的分析
—— M0906班 王祚睿

www,
我国城乡边际消费倾向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居民边际消 费倾向 0.85 0.68 0.73
0.83 0.66 0.66
城镇居民边 际消费倾向 0.85 0.63 0.71
的发展举步维艰。近几年,我国信用指数由银行系统
计算,也就是说和银行接触越频繁信用指数会越高, 因而消费信贷也只是发生在和银行业务联系多的客户
上,而至于一般居民,银行给予的信用指数通常为零。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较大,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 势。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12万亿元,但占总 人口20%的高收入者拥有其中的大部分。到2004年底, 我国尚有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凯恩斯的消费 理论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力量,在收 入一定的条件下,居民消费倾向直接决定消费的多少, 而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则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不 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一方面,导致大部分居民可支配 收入水平较低,而大量货币财富仅积累在少数人手中, 从而导致我国整体消费率偏低;另一方面,因为高收入 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财富过多地集聚到高收入阶层 也导致了我国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一般来说,收 入分配较公平的社会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