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七

合集下载

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德才兼备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全部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并且写出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资治通鉴》。

在这本书中,他的历史观念得到了最好的展示,这也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学的发展有特别的意义。

一、司马光的历史观的主要特点司马光的历史观念主要表现在资治通鉴这本书中,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应当是真实的、客观的,而不是一种虚幻的想象或者是一种人为的干预。

他的历史观表明,历史上的事件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的,而这些原因是非常具体和客观性的,不可以人为的干涉和改变。

同时,他的历史观还包括一个比较强烈的官僚主义思想,即认为贵族和官员是历史的主人公,他们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这些官员的能力和才华是经由正统的教育所培养的。

按照这种观念,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纷争都是由于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又是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而发生的,而不是因为个人的耍心眼或者恶意的阴谋所造成的。

二、司马光的历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司马光的历史观在中国的史学史上统领了几百年的时间,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以后的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应当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人为的干预;历史上的事件是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动因的,而不是简单的人为解释和干涉。

此外,司马光的观点还表现出来了对于官僚制度和官员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个认识也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官僚制度和官员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而对于官员的评价和选择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官员背后的社会阶层结构、政治力量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司马光的历史观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的地位虽然司马光的历史观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传统了,但是在当代中国史学中,这种观念还是会对一些学者的研究产生影响。

例如那些从事权力斗争、官僚制度和政治腐败方面的研究人员,他们仍然会关注这种历史观的影响。

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3!G H8u40司马迁与司马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大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和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都是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法湮没的名著。

《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长于历史人物;《资治通鉴》的体例是编年体,以记载政事为主。

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因《史记》在前,《资治通鉴》在后,司马光在编写过程中,难免要以《史记》为参考,因此在记载史事方面,《资治通鉴》有很多是同于《史记》的,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也比较一致。

二人的史学,不同之处有之,相同之处亦有之。

司马迁与司马光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司马迁是西汉人,处于封建社会前期,司马光是北宋人,处于封建社会后期。

二人所著史书的体例不同,内容侧重不同,因此,若想对二人的治史作深入全面的比较,难度很大,本文主要对二人治史最显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论述。

对二人治史作比较研究,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史学文化优良传统,促进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一、不同的治史目的:“成一家之言”与“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司马迁作《史记》与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最显著的一个不同之处莫过于二人修史的目的不同。

正是由于这个不同,带来了两位史家修史内容的差异。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在司马迁眼里,五百年即为一个历史发展的循环周期,现又五百年将至,必有大的变化发生,有后继孔子的圣贤传世,司马迁便是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诩,继《春秋》而作史。

在这里,司马迁借先人之言,阐述自己的著史理想,体现了他高度的史学自觉意识。

司马迁还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出《史记》的总纲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不仅是《史记》写作的主旨,也是司马迁作《史记》目的的高度浓缩。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摘要:《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的研究还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司马光本人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

《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史学;价值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谈到他写《资治通鉴》的意图,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他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

于是,他在被贬洛阳之前就开始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的游历,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为他后期编纂规模宏大的《资治通鉴》打下了堅实的基础。

早在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

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规模宏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

司马光在他的《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

司马光:北宋时期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司马光:北宋时期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 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司马光的生平
01
司马光的政治成就
02
司马光的历史研究
03
司马光的影响和评价
04
01
司马光的生平
出生背景
出生时间:1019年
家庭背景:父亲是当地县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出生地点:光州光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育背景: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 教育
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旨在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通志》:对历代史书进行整理和考据 《历年图》:以图表形式呈现历史事件 《史记正义》:对《史记》进行注释和解读
历史研究方法
强调史论结合,通过对历史 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历 史的规律和教训
重视史料的收集和考证,确 保史实的准确性
重视史书的编纂和修订,力 求史书的完整作 品语言优美、思想 深邃,受到后世文 学家和读者的广泛
赞誉。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史学研究:司马 光的史学思想和 方法对现代史学 研究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
政治智慧:司马 光在政治斗争中 的智慧和策略对 现代政治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道德伦理:司马 光的道德观念和 伦理思想对现代 社会的道德建设 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成长经历
幼年时期:聪明好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青年时期: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中年时期:参与政治,成为北宋重臣 晚年时期:编纂历史,著书立说
政治生涯
历任官职:从基层到中央,历任要职 政治成就:推行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政治理念:以民为本,强调法治 对外政策: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晚年生活
司马光在晚年时依然坚持著书立说,继续弘扬儒学,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简析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简析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简析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司马光(1019 年11 月17 日-1086 年),字君实,号迂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其生平著作甚多,主要的史学巨著有《资治通鉴》、《温国司马文正集》、《稽古录》等,他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探讨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史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研究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应该先从他治史的目的着手。

在《进资治通鉴表》里,司马光叙述了他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足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伏望陛下……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哀,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同时,他还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之君、守成之主、陵夷昏君、中兴明主、乱亡国君五类。

从上面所叙述的材料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司马光编写史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君主提供“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吸取借鉴,要求君主懂得知人、立政之要,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通过对司马光治史的目的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进行总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以史学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思想司马光通过直书实录,对封建统治中的各种暴行进行揭露和谴责,同时,还把借鉴前世“国家盛衰、生民休戚”作为“考当今得失”的主要标准,要求君主应该长备戒惧之心,以更好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南朝有很多的荒淫残暴的昏君,但是很多史书都多加讳饰,而司马光则把这些昏君暴主揭露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对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明君,也是毫不留情的揭露其暴虐的一面。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正史之外,
.
杂史至三百二十丰种”。张煦侯先生著价通鉴学扎根据《通鉴考异》所见书
名为主,分十类探求司马光援用书,共合三百零一种⑩。可见三百二十二种之说大致不错,
足见引证书籍之广泛。特别在“所引之书,已半亡佚”叭的情况下,更显示了《通鉴》一书
的史料价值。
《通鉴》一书“网罗宏富少,考订精确。修书班子都由当时著名史学家组成,例如刘恕
之德三:日仁、曰明、日武。致洽之道三:日任官、日信赏、日必罚”画。又说:“夫为国
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t”O
陈寅烙先生盛赞宋代史学的发达,“他极恭维《资治通鉴》,称为中国第一部政治
史。”⑧
总之《资治通鉴》成书之后,所受到的赞扬,起到的影响,是主要的。
这首先是由于该书的内容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为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洽提供了
最有用的经验。宋神宗对该书的称赞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说:“联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
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偏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犊盈积,浩如烟海,抉
摘幽一隐,校计毫厘”⑩。为此书辛勤工作了十九年。为辅助《通鉴》的阅读或进而阐发修
《通鉴》的宗旨,司马光写了《通鉴考异》三十卷,为阐明对史料的“参考同异”之书,与
《通鉴))同时进呈。另有:《稽古录》匕十卷,·上起伏羲,下至治平,亦贯穿古今,阐述治乱
他晚年执政期间,排斥新党,一意孤行。但在史学方面,却有着杰出的贡献。
司马光从小爱好史学,他说:“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
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③。壮而从政之后,更加倍致力于史价,“常欲艾去
芜杂,发挥精篱,穷探治乱之源,上助圣明之鉴”④。治平三年完成《通志分八卷,上之英

司马光人才思想简论

司马光人才思想简论

司马光人才思想简论谢继忠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今陕西夏县)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又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目前学术界对司马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思想、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等方面,而对其人才思想却有所忽视,偶有所论,也很简略。

①我们认为,司马光对历史兴衰治乱历史的研究,并结合自己长期的做官实践活动和体验,提出了独到精辟的人才的参考思想。

在今天仍具有一定意义。

司马光的人才思想主要贯穿在《资治通鉴》及大量的上疏和对应之辞中。

本文以拟缘着上述两条线索对司马光的人才思想作以初步探讨。

治国之道,在于用人北宋时期,冗官充斥朝廷,冗兵为患,封建官僚集团腐败不堪,国势益贫益弱,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司马光深知国家危机深重,在洞悉历代兴衰治乱和用人得失的基础上,面对现实,大声疾呼选用贤才,这对北宋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声警钟。

在多次上疏中指出:“为政得人则治。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赏罚善恶而已。

”③从三个方面提出最高统治者“人君”的职责,首要的一点就是“量才而授官。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向英宗上疏,提出宜“选用英俊,循名择实,赏功罚罪”,若能“虚心从善”,④行以至诚。

就能达到治国的目的。

治平思念,上疏提出治国的三要决,即“得人”,“信赏”,“必罚”。

而且不无感叹的提出:“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以。

”⑤由此可见,作为一代人主,能否使国家达到至治,关键在于选用贤才,这是治国的根本。

在《资治通鉴》及其附论中,司马光特别强调选用贤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并把历史发展源泉和封建王朝成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能否用人。

同时指出,不但要善于任用本国人才,而且要善于任用敌国人才,并举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得伍员而克强楚,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的例子,来说明“彼敌国之才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⑥的道理。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大写特写刘邦君臣议论秦朝覆灭,项羽败亡和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如何用人的生动故事,通过汉、唐这两个“治世”典型的剖析,来进一步述评用人对朝代兴衰的直接影响,以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用人主张。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

古代文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赵正阳鲁东大学摘要:《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司马光本人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

《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史学;价值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谈到他写《资治通鉴》的意图,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他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

于是,他在被贬洛阳之前就开始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的游历,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为他后期编纂规模宏大的《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

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规模宏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

司马光在他的《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

反正统论思想探究:以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为中心[指南]

反正统论思想探究:以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为中心[指南]

反正统论思想探究:以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为中心摘要:正统论是影响中国史学最重要的一个史学观念,有关正统论的争辩几乎贯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整个历程。

在此过程中,一些史家产生了否定正统论的思想。

本文通过剖析司马光、王夫之和梁启超三位传统史家的反正统观念,得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也潜藏着正统论的观念,史家对正统论的否定程度随着时代的递进而逐渐深入,其对正统论的关注点也有着因时而异的特点。

关键词:司马光;王夫之;梁启超;正统论The Study of the Negative Thoughts about Orthodox: Si Maguang, Wang Fuzhi and Liang Qichao are the Study CentreAbstract: Orthodox is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y concept that influences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debates about orthodox almost run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y. In this process, some historians have negative thoughts of it. The main study of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egative thoughts of Si Maguang,Wang Fuzhi and Liang Qichao, the three traditional historians.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learn that there are orthodox concepts in their mind. The negative degree of historians about orthodox gradually deepen with the era progress, and the concerns change according to time.Key Words: Si Maguang; Wang Fuzhi; Liang Qichao; Orthodox正统论对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影响至深,“它在演进过程中,既有着一般的规律性的内容,又有着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时代性的、个别性的特征。

《司马光》教材解读

《司马光》教材解读

《司马光》教材解读一、背景介绍《司马光》是一篇经典的古代历史故事,出自《宋史·司马光传》。

故事讲述了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迹。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展示了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善良品性,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人物特点司马光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好学、诚实守信、机智勇敢。

在故事中,他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聪明才智和临危不惧的品质。

同时,他对父母孝顺,对朋友真诚,对国家忠诚,这些优秀品质都为后人所称颂。

三、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主要描述了司马光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耍,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其他小伙伴都惊慌失措,而司马光却迅速找到了一块石头,砸开水缸,成功地救出了小伙伴。

整个故事紧张刺激,充满了惊险和智慧。

四、历史意义这个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展示了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善良品性,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其次,它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最后,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的思想和行为。

五、文学价值《司马光》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情节紧凑、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符合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标准。

同时,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都具有普遍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司马光》的故事还被收录在各种文学选本和教材中,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六、教育意义《司马光》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

其次,它传递了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导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最后,这个故事还教育我们要勤奋好学、诚实守信、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七、社会影响《司马光》的故事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之一,被广泛传播和传承。

古代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

古代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

古代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探讨历史意义。

在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史学思想。

一、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巨著之一。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史学追求真理。

司马迁认为,史书应该尽可能地客观真实,不掩盖历史上的任何事实,要“言之有物,事之可验”。

2. 历史的价值在于启迪人们。

司马迁认为,历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历史本身而学习,而在于为今天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3. 史学应该融会贯通。

司马迁认为,各种史书之间应该有联系,应该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系统。

4. 史学思想的更新。

司马迁并不是一味地奉承前人,而是在吸取前人长处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史学思想。

二、班固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所著的《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之一。

班固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要尊重实证。

班固强调史料的来源和取证,认为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要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不能凭空臆想。

2. 史学要注重阐述。

班固认为,史书除了要详细地记载历史事实外,还要着重解释历史事实的背后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3. 史书要有人文关怀。

班固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一群人与事物的关系,更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对于人类的经验和教训,应该给予关注。

三、司马光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中国历史的史书,成为了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要有系统性。

司马光认为,史书要对历史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图谱。

2. 史书要有实证精神。

司马光认为,史书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以文献为依据,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史学要有思想深度。

易学视域下的司马光史学思想

易学视域下的司马光史学思想

易学视域下的司马光史学思想汪高鑫摘要:司马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易学家。

司马光丰富而深邃的史学思想,是以其易学思想为哲理基础的。

他从“变而通之”的易学变通思想出发,肯定只有变通才能促成事物的发展,变通需俟机而变,变通的原则是“守道不守法”;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重视“通古今之变”,肯定历史变易是“自然之理”,历史变易是盛衰之变,历史变易旨在革除弊法,而礼义纪纲之“至极之道”则亘古不变。

他从易学天人整体思维出发,肯定易道“始于天地,终于人事”,认为“吉凶有命”,而“命”乃“遇时”,提出“修己以俟命”的主张;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强调“僭失”天人之分必遭“天灾”“人殃”,积极宣扬重人事思想,以不书怪诞迷信作为历史撰述的重要原则,肯定仁、明、武“人君三德”是决定历史“治乱、安危、存亡之道”。

他的易学“中正”观赋予“中正”以“化之本原”的本体论、“德之嘉”的道德论与不偏不倚的方法论意义;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肯定人君以秉持“中正”之德而受尊位,“中正”是实现君臣和睦、君民同心、“上下交相爱”的根本方法,“中和”之德是人君修身、治国的“大本”和“达道”。

关键词:易学视域;司马光;史学思想作者简介:汪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2-0104-16司马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所撰《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的杰出代表。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记闻》等史著中,还大量散见于文集当中。

同时,司马光也是一位易学家,一生好易。

作为一代大儒,他对五经皆有造诣,却唯独只有易学专著,在治易方法上熔象数易与义理易为一炉。

他注释扬雄《太玄》,潜心三十载撰成《潜虚》,在象数易上成就颇丰;著《温公易说》,以易理论人生、政治与历史,开启宋代以史证易先河,在中国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与实践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与实践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与实践司马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资治通鉴》的主要编撰者之一。

他的史学思想、史学实践以及对于历史的贡献都深受后人推崇。

一、史学思想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资治通鉴》的编撰过程中。

他认为历史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品行,政治的得失以及社会的变迁。

他注意到了历史上大量的僵化和机械的史料、史书,认为这些东西只能死板地描述历史,而无法真正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他主张史学家要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他在《资治通鉴》中,依据对史料的梳理和综合,总结出了自己的史学见解。

二、史学实践在史学实践方面,司马光对于编撰《资治通鉴》功不可没。

他花费了20年时间,收集、整理和编纂了这部巨著。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对于史学的追求和不懈努力,却使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

在《资治通鉴》中,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史学理念,采取了多种史料的综合方式,使得这部史书更贴近事实,更为客观。

三、对历史的贡献可以说,司马光对于史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资治通鉴》成为了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直至今日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他在历史上开创了史学的另一种高峰,形成了以“章句”为主的编史形式,不光影响了后世史家,更成为了正史规范的代表。

总之,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华史学的发展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他鼓励史学家要勇于探究历史的真相,且一定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就是要为自己所在的时代做出贡献。

他的一生,反映了他对于史学的追求和不断创新的努力。

仍有无数的史学家抱着他的精神,为着中华史学的蓬勃发展而奋斗不已。

读书堂司马光赏析

读书堂司马光赏析

读书堂司马光赏析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了历史、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他博学多才的一面。

在他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资治通鉴》了。

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文”。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以编年体史书为形式,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

司马光在这部作品中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历史思考,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展现了他卓越的史学造诣和文学才华。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严谨的史学态度,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他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准确、详实,对历史人物的塑造生动、鲜明,展现了他卓越的史学才华和文学造诣。

除了《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其他作品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他的《新唐书》、《资治通鉴续编》等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总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后世学者广泛引用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也同样精彩,他的诗词、散文等作品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司马光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总之,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著称。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解读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解读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解读司马光,字子臧,号东莱,河北武邑(今河南邓州)人,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有“杂家圣人”之称。

司马光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著作《司马光传》在宋代和后世都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司马光传》进行解读。

《司马光传》是司马光创作的一部传记作品,主要记述了他的一生和他对社会的态度、理念以及观点等。

这部传记在宋代至今一直极为重要,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司马光传》刻画了司马光坚定的忠诚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司马光出身于士族家庭,家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背景,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个性坚毅,品德高尚。

他在政治事务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态度,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坚守原则。

他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为己任,积极推行改革,力主廉政,反对腐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观点,对宋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司马光传》还深入探讨了司马光的思想和学问。

司马光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实用主义,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

他在《资治通鉴》的创作中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历史的实证性,并提出了“述而不作”、“假如以已故者论治未极之治者,则后生必谓其言多过也”等重要思想。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司马光传》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司马光一生的追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宋代政治的腐败与内外困境,领略到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

同时,也可以看到众多文化名人和重要事件在他的传记中得到了记录和描述,丰富了历史资料,为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司马光传》是一部通过对司马光一生的描述和分析,体现了他的思想、理念以及对宋代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了解司马光和宋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深入研读《司马光传》,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和贡献,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政治、文化以及历史风貌。

司马光教学构思---及设计理念

司马光教学构思---及设计理念

司马光教学构思---及设计理念
简介
这份文档将介绍我对司马光教学的构思和设计理念。

教学构思
我认为司马光教学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
1. 强调知识传授
作为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司马光的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我将采取讲解、演示和讨论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司马光及其思想。

2. 强化批判思维能力
司马光的思想深刻而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才能深入理解。

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并帮助他们将司马光的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鼓励创新和探索
司马光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他的思想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将鼓励学生在研究司马光的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能力,帮助他们发现新的历史视角。

设计理念
在设计司马光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遵循以下理念:
1. 个性化研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式和需求,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研究材料和任务,让他们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发挥潜力。

2. 互动与合作
互动和合作是有效研究的关键要素。

我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3. 融合技术和创新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我将把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和在线研究平台等元素融入司马光教学中,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结论
通过以上的教学构思和设计理念,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司马光的兴趣和热爱,并帮助他们在思考和学习中成长。

司马光的思想将给予学生启迪,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司马光》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司马光》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司马光》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司马光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一、引言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子长,号东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尤其是他著名的《资治通鉴》更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司马光的文本进行解读与教学设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司马光的思想与作品。

二、文本解读1. 司马光的生平与思想司马光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早年游学于岳麓书院,深受程颢、程颐两位先贤的教诲。

他秉承程颢程颐的儒学思想,主张忠孝仁义,反对权贵显贵的政治腐败现象。

司马光崇尚“格物致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治国平天下提供理论支持。

2. 《资治通鉴》的重要性《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以“纪年体”写成,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对中国历代君臣的政治事件进行了纪录。

司马光运用其深厚的历史学知识和对政治现象的理解,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深刻地阐述了他对政治伦理和国家重大问题的思考。

3. 司马光的治国思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的思想。

他主张:“法自天子,诏决审断。

”司马光认为,一切法律都应该以天子的诏令为准则,司法判决应该审慎公正。

他还主张权力分立,反对将权力集中于个人。

司马光追求政治体制的公正与廉洁,他的思想给后人提供了借鉴,也成为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习活动设计1. 司马光与中国历史文化学习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司马光的相关作品,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司马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分别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与分享,以展示司马光的思想在历史中的应用。

2. 《资治通鉴》的阅读与分析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分段阅读《资治通鉴》中的经典篇章,并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关键事件、人物以及问题,分析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并对其思想进行评价和解读。

资治通鉴中的思想解析

资治通鉴中的思想解析

资治通鉴中的思想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囊括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巨著,内容涵盖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它的作者是司马光,他以客观、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思想解析,展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的思想进行解析,探讨其主要观点和意义。

1. 历史循环与盛衰观念资治通鉴中,司马光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面观察和分析,提出了"盛衰由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品德和治理能力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

司马光还强调了历史的循环性,认为历史上的盛衰更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价值。

2. 君主与臣下的关系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君主与臣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他认为,臣下应该忠于君主,君主则应该保护和关心百姓。

司马光主张君主应该聪明、明智,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对臣下的依赖,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他也强调了权力的制约和限制,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权力的平衡,避免权力滥用和一己之私。

3. 历史观的深化与批判资治通鉴对中国历史观的形成和深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司马光在撰写通鉴时,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他们的优点与缺陷,提醒后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够有所借鉴。

他以史为鉴,让后世的治理者能够反思历史教训,并从中吸取经验,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4. 人性的复杂性和政治理想的难以实现资治通鉴中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政治理想的难以实现。

司马光对历史上的君主和政治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受到利益、欲望的驱使,而忽视了国家和百姓的福祉。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学和领导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资治通鉴中思想的解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也能在今天的社会中找到智慧和启迪。

司马光的思想观点深入浅出,剖析了历史中的种种问题和难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一、司马光看到史学的社会作用,重视史学对政治的及其重要性,目的是希望当朝统治者能“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德,跻无前之至治。


(1)司马光认为名分等级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统治能够长治久安的关键。

(2)司马光认为,人君的修养、素质、才干对历史的盛衰起着直接的作用。

司马光认为君主应该做到:a、知人善任。

b、司马光提倡纳谏。

c、司马光主张执法秉公,刑赏不徇私。

d、为了使封建统治阶级有所鉴戒,司马光对于历史上统治积极地腐败黑暗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

(3)司马光强调“礼治”和君主对于治乱兴衰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也注意到了忍心向背产生的一定影响。

(4)司马光虽然并没有否定“天意”的观念,但他的天命史观是很淡薄的。

二、《资治通鉴》中贯穿了司马光保守、妥协、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思想,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的史论部分。

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司马光

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司马光

司马光: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他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主持编写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成书294卷,历时19年完成,贯通古今。

官居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被世人推崇备至,“求之历代亦不可多得”。

司马光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可以说与其多年的读书治学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知识渊博,学问精深。

《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说他少年老成,7岁时就能懂得《左氏春秋》的大道理,拥有很强的学习理解能力。

其实,小时候的司马光对自己的智力并没有什么自信,常常担心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

朱熹在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中就记载:“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司马光在和众兄弟们一起读书时,等到其他人都能够背熟古文去玩耍了,唯独只有他还在继续背诵,一直要到能够背过为止。

司马光曾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司马光对其读书心路历程的自述,道尽了他读书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司马光为了克服偷懒嗜睡的惰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他给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卧具:一张坚硬的木板床和一个圆木枕头。

用圆木当枕头,在木板床上,只要睡觉的时候,头稍微一动,圆木就会滚落开来,头就会直接触及木板床,这样人也就会从睡梦中惊醒,紧接着起床继续读书。

司马光对这种“惊醒”方式非常满意,特地给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做“警枕”,久而久之,有了自创的“警枕”读书法的加持,司马光也养成了“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刻苦读书的习惯。

删削冗长,举撮机要司马光治学的重点是史学,他自言对史书“自幼至老,嗜之不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七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内容提要〕司马光创作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的实践为我们提了一个典型。

司马光在其著作中力求描述历史的本来面貌用“国家兴衰、生民休”两项纲领作为修史原则在历史编纂学上提出考异法、无修长编的修史原。

正是以这些史学思想为指导才得以完成《通鉴》这一“岁宏冒、思精”的编年史。

西方有的学者认为编年史只是假历史是空洞的叙述、的事物。

孰是孰非一留给学者们深思。

体大无言戚则〔作者简介〕孙方明1915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研究宋史曾参与写作尚钱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

争护尹砂诊~沪~~沪、、.争一\司马光(1019一一108G年)字君实宋朝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出身于宫僚地主家庭父司马驰历仕宋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天章阁待制、三司副使为“一时名臣”①。

司马光二十岁时(1。

38年少考中进士甲科随因服丧在籍。

到庆历六年(104G年)至京师官大理评事大理寺垂嘉砧七年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英宗时任尚书吏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判流内锉。

神宗时摧翰林学士权御史中尽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继因反对变法请求外任专心编写《资治通鉴》。

哲宗继位之后拜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居正宰相之位。

有人说他“大用于砧际奋身许国揭万代之规模张胆极言切一时利病”②。

其实司马光从丰八年五月至京师初任门下侍郎旋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到砧年九月初一病逝在位不过一年多时间他在政治上属于保守派特别是他晚年执政期间排斥新党一意孤行。

但在史学方面却有着杰出的贡献。

司马光从小爱好史学他说:“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③。

壮而从政之后更加倍致力于史价“常欲艾去芜杂发挥精篱穷探治乱之源上助圣明之鉴”④。

治平三年完成《通志分八卷上之英宗皇帝。

他说。

“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力薄道悠久而未就今兹忽遇皇帝陛下……留意艺文……讲求古训臣有先述《通志》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秦二世三年史记之外参以他书于七国兴亡之迹大略可见”⑤。

他编书受到极大重视与鼓励英宗“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⑧续成其书并“赐以御府笔、墨、增、帛及御前钱以果饵”⑦。

司马光先后推荐翁源县令刘恕太常博士刘敛前知资州龙水县事范祖禹同修。

司马光的儿子司靡髻置袱粼赢六墓蕊鼎馨磊黔靠羹算瑟雹鑫翼纂曹蒸氨当面赐给司马光命“候书成后写入”⑨。

自此到熙宁三年因反对新法请准外任之前开局于内院达五年之久编成《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进上。

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不久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篙山崇福宫前后六任听以书局自随。

得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著凡十五年时间完成《通鉴》其余部分。

到丰七年十二月全部告成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包十六代编成二百九十四卷确是洋洋大观前古未有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一-《资治通鉴))编修中搜罗和碑用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史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正史之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丰种”。

张煦侯先生著价通鉴学扎根据《通鉴考异》所见书名为主分十类探求司马光援用书共合三百零一种⑩。

可见三百二十二种之说大致不错足见引证书籍之广泛。

特别在“所引之书已半亡佚”叭的情况下更显示了《通鉴》一书的史料价值。

《通鉴》一书“罗宏富少考订精确。

修书班子都由当时著名史学家组成例如刘恕博闻强记专精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

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犷。

刘放则“博记能文章”⑩是著名汉史专家。

范祖禹“智识明敏·一好学能文”O专精唐史著有《唐鉴》。

他们分工合作“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甫自三国历七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讫五代则范纯甫”⑩。

他们“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偏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犊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一隐校计毫厘”⑩。

为此书辛勤工作了十九年。

为辅助《通鉴》的阅读或进而阐发修《通鉴》的宗旨司马光写了《通鉴考异》三十卷为阐明对史料的“参考同异”之书与《通鉴))同时进呈。

另有:《稽古录》匕十卷·上起伏羲下至治平亦贯穿古今阐述治乱兴亡之书。

封建史学家司马光为其事业“鞠躬尽瘁”奋斗子终身。

一《资治通鉴》一书完成后一受到统治阶级从封建皇帝到地主士大夫的推崇。

·宋神宗接读《通鉴》后谓群臣日:“前代未尝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O。

赵项还连续在迩英殿听讲《资治通鉴》南来高宗“与讲官言阅《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量”⑩。

宋孝宗在明远楼下告诫皇太子“近日《资治通鉴》已熟”接着就该经史并读。

吵无怪近代学者梁启超说《通鉴》是“绝好之皇帝教科书”⑩犷南宋重视《通鉴》的研究往释和续编《通鉴》成了风气。

补编《通鉴》的有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南宋末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等都是补编三家分晋以前的上古史的。

续编有李熹的《续资治通鉴长编》%0卷记北宋九朝事迹(现在只520卷)。

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丫记宋高宗朝36年事迹。

改编的主要有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另外朱熹“病其(书)于正闰之际名分之实有未安者因尝窃取春秋条例。

稍加具括别为一书”名《通鉴纲目》加强了《春秋》惩善恶、寓褒贬的书法。

朱蓑是道学蒙名气大明时期很多人丢开《通鉴》去学《纲目》。

康熙时还有《御批通鉴纲目》编成。

南宋史学界研究《通鉴》的多盛加称誉。

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说:“公武心好是书学之有年矣”主应麟甚至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胡兰省热心于《通鉴》的注释工作释《通鉴》三十年。

其《音注》、《通鉴释文辩误》内容广泛成为音注、解释、校注、全面注释《通鉴》的第一大书被称为《通鉴》功臣。

宋代指责《通鉴》阔失的最早推刘恕之子刘羲仲作《通鉴问疑》指出《通鉴》中间题凡八事⑩。

以外晃公武谓“其大抵不采俊伟卓异之说”。

胡贡谓“今谈其书盖自唐及五代采取微冗年月或差”。

洪迈则说:“通鉴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颇有窒而不通之处”⑩。

到清代考证史籍之风甚盛研究《通鉴》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明末清初系统地对《通鉴》进行校补的最著名的是严衍及其学生谈允厚严氏熟读《通鉴》病史家有七失谓《资治通鉴》“则所云七病间亦有之”因竭三十年之精力于明崇祯十七年(l644年)成《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为胡三省以后对《通鉴》用力最勤的人发现、补正‘《通鉴》不少缺点。

乾嘉时代及以后研习《通鉴》的人更多。

赵翼在《陵余丛考》的《一人两书》条指出《通鉴》个别有误抄《史记》、并影响《通鉴纲目》的地方。

⑩王鸣盛把《通鉴》说成是“此夭地间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⑩。

章学诚则把《资治通鉴》与郑樵《通志》、杜佑《通典》和裴磷的《太和通选》四部书称为我国古代“总古今之学术”的“史部之通”⑩即四通之学。

近代张之洞的《翰轩语》告诫四川学生“史学须渐次为之亦须穷年累月若欲通知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

梁启超说:宋司马光矫班固以后断代为史之弊作《资治通鉴》以续《左传》编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大事“共所经纬规制确为中古以降一大创作故至今传习之盛与《史、汉》娇”。

甚至认为“自有左氏、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t”O陈寅烙先生盛赞宋代史学的发达“他极恭维《资治通鉴》称为中国第一部政治史。

”⑧总之《资治通鉴》成书之后所受到的赞扬起到的影响是主要的。

这首先是由于该书的内容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为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洽提了最有用的经验。

宋神宗对该书的称赞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说:“联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夭人相与之际休咎庶政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溉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是“典型之总会册犊之渊林矣”⑩。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资治通鉴》在概括历史内容的方法方面在史学体例和治史方法方面有其超越前人、并能长期影响以后史学发展的内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通鉴》的总说;“故其书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⑧。

91-二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反映在他的文集、论著当中特别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史学专著《资治通鉴》和《稽六录》当中。

这两部专著从体例、论述到史料的取舍文字的锤炼都饱含着司马光对历史的认识和设想。

关于如何写历史他表示不赞成象《春秋》那样“立褒贬之法”的笔法而要“据其功业之实书之”则善恶自见。

他认为在叙事中有的善恶还不够明显需“辨疑惑释凝滞”⑩他就采用增加附论的办法直书已见。

对于阐明史意附论“臣光日”一直被从为有“点睛”的作用。

《通鉴》的前身《历年图》有附论·《稽古录》也有附论《通鉴》的论赞总计196篇212条。

是见司马光是很重视使用论赞的。

司马光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所生活的宋代是我国封建制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乃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尖锐的时代。

司马光的思想上浸润着浓厚的封建的唯心主义思想是毫不奇怪的。

司马光认为是英雄创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而不是广大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

他说:“昔者圣人顺天理、察人情知齐民之莫能相使也故建诸侯以制之;知列国之莫相服也故立天子以统之”⑩。

又说:“天生杰民共势不能自治必相与戴君以治之。

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其生赏善罚恶使不至于乱斯可谓之君矣”⑩。

又认为天子统治人民是天所决定的“人之贵贱贫富寿夭系于天”⑨人力是无法改变的这当然是颠倒事实的。

至于天子如何统治万民呢?司马光认为唯有礼治。

他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也。

何谓分君臣也。

何谓名公卿大夫也”⑩归根到底就是要用礼作为纪纲用以统治人民。

即所谓“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⑩。

礼还被认为是有绝对权威的包罗一切。

他说:“礼之沁物大矣!凡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了”⑩所以他认为礼是可以“安固万世”的⑩。

司马光甚至把国家治乱安危的根源说成是出于人君之心。

他说:“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于人君之心”⑩。

可以看出在司马光的史观上是充满了英雄史观、天命论等唯心主义的东西。

但是除此之外在他的史学论著中还有一些较能反映客观实际的论点。

第一明一确把借鉴前世“国家盛衰、生民休戚”作为“考当今得失”的两项标准。

以古鉴今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司马光曾说:“臣闻商书日与治同道周不兴与乱同事周不亡”。

又说:“周书日: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商”⑩。

各代都是把古代的成败作为加强当今统治的借鉴的。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同样提出要“穷探治乱之;立上助圣明之鉴”⑩作为其修史的机因。

至于借鉴的内容司马光明确提出:“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