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中论王夫之史论

合集下载

瞿林东:发掘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遗产

瞿林东:发掘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遗产

发掘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遗产——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2015年06月27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记者·宗敏近年来,通过对史学研究中“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认识到,21世纪中国史学应扎根中国发展的实际,构建中国史学的话语体系。

要提升中国史学的话语权,首先要发掘和继承中国史学的优秀理论遗产。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怎样推动中国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的创新?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

记者:您研究中国史学史是从唐代史学开始的,并且撰写了您从事史学史研究的第一部论著《唐代史学论稿》,为什么选择唐代史学这样一个研究的立足点?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出版于1989年,是我从事史学史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也是我在1978—1988年这10年中对唐代史学史研究的一个总结。

今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出了一个增订版,新增了十几篇文章。

当时,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多种因素:第一就是我教中国古代史,对唐代历史很感兴趣,唐代的诗、散文也很有吸引力。

第二就是我做了一个考察,发现学界当时对唐代史学的研究很少,也就是说唐代史学留给我们的研究空间非常大,可以出很多成果。

第三,我的恩师白寿彝先生写的中国史学史写到唐初就中断了,我是他的研究生,我有责任接着往下写,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而且如果唐代研究好了,往上往下都可以延伸。

通过写这部书,我对于唐代众多史家的思想、活动、成果,以及唐代许多历史著作、史学评论的产生、内容、观点,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对于唐代历史发展同唐代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加具体的、深刻的认识。

记者:您的研究不局限于断代史学,而是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撰写了《中国史学散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等,您为什么着意于对“通”的追求?瞿林东:我认为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一个断代的认识上是很不够的,必须要“通”。

因为如果不“通”,那你就不能纵观全局,看不清脉络,也就不能揭示规律,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认识中国史学史。

历史与历史学-何兆武文集

历史与历史学-何兆武文集

历史与历史学-何兆武文集推荐一两本关于历史的书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美贾雷德。

戴蒙德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老师开的书单:题记:这是一份企图供非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和其他历史爱好者参考的历史学名著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目涵盖古今中外,以名家名著为主要选择取向,特别是兼顾其学术权威性、阅读美感性和不可替代性等方面,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对历史学的基本了解与理解,推进读书与思想风尚,并努力把握历史的原脉、现况与可能的未来走向,关心祖国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

一、概论01《历史是什么》,爱德华•H.卡尔著,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02《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著,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03《历史学家的技艺》,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二、中国史 03《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版。

04《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中华书局版。

05《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06《观堂集林》,王国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7《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

08《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09《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著,陈兼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政治之经济的历史的解释》,王亚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13《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年版。

16《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展现史学研究的广阔视野——读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

展现史学研究的广阔视野——读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

展现史学研究的广阔视野读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娄梦然(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北京100875%近来读书,当读完瞿林东先生所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时,确有兴趣盎然之感&这是因为,此书作为史学研究论著,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论述上、方法上多有启发读者思考的魅力&对于我这样一个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的学习者、研究者来说,尤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瞿林东文集》(10卷本)于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瞿林东先生多年来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领域研究成果的汇集。

此书第二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包含《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和题名《史学理论论与史学史论》的外一种两个部分,前者最初是汇集了作者在《文史知识》上系列连载的两组文章编著而成,主要是对史学批评问题的阐释;而后者是专门论述史学理论和史学史问题的结集。

它的这种编排结构并非在于汇集原有文章,而是意在以此来展现史学批评与史学理论、史学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借此来拓宽史学研究的视野&当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的特点不止于此,还在于提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贴近当前学术前沿的一些思考&—合理的结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的两个组成部分主要论述了史学302史学理$与史学史"刊批评、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的导论从史学批评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正文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和社会意义等,大体上构建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的基本框架;附论则以朝代分期,概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及其特点,以便于和理文&《史学理论论与史学史论》作宏观角度论述史学理论及史学史问题的二十四篇代表性文章,其中包括“史学理论论”篇和“史学史论”九篇,主论题历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历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史学功用、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史家、史著、中国史学史以及中国史学学术史等方面&作者将史学批评与史学史、史学理论的论述结合起来,源自三者之间的紧系。

一部追求会通的史学著作——读瞿林东先生《中国史学史纲》

一部追求会通的史学著作——读瞿林东先生《中国史学史纲》
1 . 关于 史学 的发 展过 程及 其 阶段性 特 点 。2 . 史官 、 史 家 与 史学 成 果 及 其 特点 。3 . 历 史 思 想 与史 学 思 想 。4 . 史 学与 社会 的关 系 。5 . 史 学 发展 与相 关学 术文 化 领域 的关 系 。6 . 史 学发 展 的规律 性 。作 者 围绕 史 学史 的上 述任 务分 别讨 论 了 中 国历 史上 的史 官 制度 和私 人著 史 、 中 国史 书 的特 点 、 历 史思 想 与 史学 思想 、 史 学与社 会 的关 系等 问题 。 正文 九章 , 从 不 同时段 探讨 史学 史 的发 展演 变及 阶段 性 的特 点 。作 者没 有 刻 意 采用 长 期 以来
形成的历史分期方法 , 而是根据 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及读者的接受 能力来划分史学史发展的时段 : “ 在分 期方 面 , 不刻 意探 求 以今 天 的社 会 发 展 分期 观 点 与 史 学 发 展 阶 段 相结 合 的分 期 方 法 及 其 结 论, 也不刻意探求从史学 自身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性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 , 而是 采用长期 以来人们 比较习惯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时段划分 ; 这样做的好处是 , 或许可以使更多的读 者 在他所 熟 悉 的历史 时段 的框架 中去认 识该 时段 史 学 发 展 的面 貌 。 ” 。 ‘ 作 者 根 据 自己对 历 史 时
在分期方面不刻意探求以今天的社会发展分期观点与史学发展阶段相结合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也不刻意探求从史学自身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性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而是采用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习惯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时段划分
2 0 1 3年 第 2期 总第 1 1 0期
北方 民族 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版 )

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乙卷)【含答案】

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乙卷)【含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 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 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 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 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 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 212284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

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

专门史必读书目

专门史必读书目

专门史专业(区域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
必读书目
一、通史、断代史类
1、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戴逸《简明清史》(第一二册),人民出版社。

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二、学术史类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3、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4、柳治徵:《中国文化史》
三、思想史类
1、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
2、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
3、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5卷),人民出版社
四、史学史类
1、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北师大出版社
2、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1-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
3、乔治忠、姜胜利《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
4、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
5、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
五、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类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
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三联书店
4、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大出版社
5、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
6、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7、乾隆帝《评鉴阐要》(四库全书本)
六、目录学类、文献学类
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高国航、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3、张之洞《书目问答》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广义的指已经过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指独立于人们一是之外的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

史学历史理论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包括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民族问题,人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等等。

史学理论: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是关于史学本身的性质与其与社会关系,史家修养与批评的理论。

良史:“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曾巩《南齐书目录序》)书法不隐:史才三长:是刘知幾所著《史通》中提出的关于史家修养的要求:史学、史才、史识。

直书曲笔信史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史编纂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

撰述记注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

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明确提出的,讨论的是史学家的修养问题。

新史学:最初是专指对具有“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

后来含义逐渐扩大,一指鲁宾逊的《新史学》,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

80年代以来专指有别于“旧史学”和国外各种历史史观与历史学派。

或包括唯物主义史观或不包括唯物主义史观史学。

正统论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历史演进法中国文化二周说《史学要论》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史学革命:1958年,随着经济“大跃进”的发展,史学界也提出了“大跃进”的要求。

“史学革命”应运而生。

1958年的“史学革命”就是打破王朝体系,建立人民史体系的“革命”。

“写农民的历史,为农民写历史”,是这次史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史学界在如何估价阶级统治的历史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无不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发生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刍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刍议

错误的判断,一直到现在还留下相当深刻的影响”①,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的“1954年新版引言”中又说“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②。

范文澜曾对《中国通史简编》多次“自我检讨”,强调由于理论修养不够、材料不足、撰写时间仓促而使该书“写得不好”,对书中的“片面的‘反封建’和‘借古说今’所造成的非历史观点的错误”、“因‘借古说今’而损害了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点”以及“缺乏分析”“头绪紊乱”的叙述方法等不足作了专门讨论,他甚至措辞严厉地直言这部通史“不久就可以丢掉”③。

近几十年来的基本情况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评价出现了各种观点,否定、贬低、漠视或无视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学术价值的言论并不少见,即使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各种观点,也存在着大而化之或一厢情愿的倾向,情绪化或绝对化的态度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各方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判断水准。

时代语境既对大众舆情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也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某种走向。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两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和范文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著作的。

同样的态度,今人在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史家的时候不妨借鉴与反思。

(本文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 北京 100875)O)*+,-./010P QR郭 若 平 从中共党史的学科范畴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本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反而成为一颗学术遗珠。

现在将其重新纳入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或可期待成为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的规范化限制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理所当然的想象可能成为学术进步的障碍。

为此,本文不妨刍议一二。

一、名称提法辨析及其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这个名称的提法,似乎很眼熟但又很新鲜,因为以此命名的研究成果极为鲜见④。

这个提法,过往在学术价值判断的陈述中较为常见,如类似于“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等便是,而作为一个单独的主体论题则极为罕见。

王船山历史哲学研究及相关资料

王船山历史哲学研究及相关资料

王船山历史哲学研究,邓辉,岳麓书社,2005年引书用船山全书为底本1988-1996年校刊出版
目录
中间引用:
杜维运的清代史学与史家,第二章,王夫之与中国史学,中华书局,1988年
许冠三的王船山的历史学说,
黄明同,吕锡琛的王船山历史观与史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安载皓船山论历史之意义及规则
宋小庄,读读通鉴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嵇文甫,王船山史论选评,中华书局,1962年
李季平,王夫之与读通鉴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
林纾,评选船山史论,商务印书馆,1922年
冯友兰,王夫之的历史观,(冯著中国哲学史新编59章9节,人民出版社,1988
章士钊,王船山史说申义,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年
陈远宁,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王船山政治观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范阳,论王船山的历史观主要范畴的脉络,哲学研究,1983年9期
张世英,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林安梧,王船山的历史诠释学,载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
严衡山,王夫之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史学月刊1991年1期
邓嗣禹,王船山历史观与历史撰述,亚洲研究1968年11月号,
瞿林东,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载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贺麟,王船山的历史哲学,载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中国史学史资料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2,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3,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4,简述班马异同5,简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6,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贡献7,简要列举唐修八史8,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三,论述。

1,论述司马光及其《史记》的历史贡献2,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3,论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绪论一、“史学”的产生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表现为:第一,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从上古直至晚近,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史书;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形成同一时段内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范围的史籍;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史学直接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从皇帝、官员到平民,从文人、学者到武将,撰史者在在多有;第五,史学活动主体的非单一性,即官方和私家皆热衷修史;第六,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史”的含义及其演进1、史官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中说:“史,记事者也,像手持简形。

”认为“中”为即(册)字的省形,“持中”即“持册”。

可见,“史”就是记事、记载的意思。

因而“史”也逐渐演变为掌管文献记录的一种官职。

2、史书秦汉时,“史记”可能是最早对史书的泛称。

《吕氏春秋2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史记2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三国以后,以“史”单称史书。

3、史事唐人赋予“史”以史事(客观历史)的含义。

2021届高考历史考前复习课件-4.7-全国卷12分试题-提取信息类

2021届高考历史考前复习课件-4.7-全国卷12分试题-提取信息类
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 运会的参加国只有80个
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 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一问趋势,根 据材料“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提出‘杜鲁门 主义’”“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苏联让步收场”“为 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运会的参加国只 有80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世界出现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和局部“热战” 动荡的局面;第二问说明,可以从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两方面论证,论证 过程中要史论结合,可以结合美苏政治、经济、军事对抗、柏林危机、古巴导弹 危机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典型历史事件加以论证。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 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 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 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多元化。 (2分) 论述: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梁启超将该理论与史学 结合,推动了“新史学思潮”的出现;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科学精 神得以传播,王国维主张“二重证据法”与胡适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国旧有之学 术,都推动了“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诞生;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将其与史学结合,从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 郭沫若则从辩证唯物论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进一步推动了“唯物主义史 学”思潮的发展。(8分)由此看出, 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也受到了近代思想 解放潮流的影响,体现出时代的发展。(结论认识2分)

明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史学的影响

明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史学的影响

明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史学的影响摘要:明中叶开始发生的封建社会内部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微妙的变化,明后期的腐败统治和明末激烈的阶级斗争等等,这些重大的社会变动,促使一系列思想家,史学家开始重新看待历史,进一步考察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实学思潮的出现也进一步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史学思想发展。

关键词:明清史学,经世致用史学思想一、实学思潮的兴起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史学宗旨与实学思潮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它是实学思潮在史学的具体表现。

“实学”一词产生很早, 至少在南宋郑樵的著作中就出现了。

但作为一个思潮, 实学思潮则形成于明末清初。

首先, 实学思潮是空疏学风的反动。

明朝, 陆王心学占据主导地位。

王学走向极端即流于空谈性理, 理学禅学化。

物极必反, 一种学风在其初期往往具有它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但发展到极致, 必然弊端丛生。

王学发展到后来, 就是如此, 所以它日益引起一部分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的不满。

明代万历中期以后, 以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 既是一个政治团体, 也有学术团体的特点, 在知识界颇具影响。

东林党人不贵空谈, 而贵实行, 主张革新朝政, 以济世救民。

此后在江浙一带又产生复社, 且向其他省份发展。

复社成员“接武东林”, 关心政治, 致力于学风、文风的改良, 匡正王学末流。

其次, 实学思潮是明朝社会危机的社会现实在思想文化界的反映。

明朝中后期, 社会危机加深, 学者在治学的同时, 对社会表现了沉重的忧虑。

著名史学家无论是否受到王学之影响, 均有博通经史、通今达变的学术倾向。

如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等人, 都是如此。

他们学识渊博, 提出“六经皆史”, 重视史学的经世功能, 对明末学术多有影响。

第三, 明朝最后三四十年,“西学东渐”, 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开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实学思潮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催进作用。

西方科学知识和务实学风, 赢得了中国一些高层知识分子的信任和推崇, 丰富了实学的内涵。

第三单元—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秦国逐渐强大并实现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有( )①孔子②商鞅③李冰④嬴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有学者认为,茶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赵人”“燕人”等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仍然留存了下来。

这说明秦朝的统(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3.一月(正月),古时本来叫“政月”,秦潮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变为“zhēng”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 )A.君权神授B.中央集权C.皇帝独尊D.皇位世袭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

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C.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D.成为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5.成语是语言精华的体现,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学习历史也有特殊的价值。

下列成语与秦朝衰亡有关的是( )A.临阵倒戈B.破釜沉舟C.围魏救赵D.四面楚歌6.“乱世英雄出草莽,斩蛇起义古今闻。

汉秦换代民情定,刘项竞争上下分。

”诗中提到的“刘项竞争”指的是( )A.巨鹿之战B.楚汉之争C.长平之战D.牧野之战7.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

与此相关联的措施是( )A.建立郡县制B.修筑道路网C.实施“推恩”D.推崇儒家学说8.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这些措施( )A.消除了对农民的剥削B.彻底地废除了私有制C.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D.沉重打击了宦官专权9.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经营冶铁、煮盐的强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

论叙述的历史

论叙述的历史

论叙述的历史【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学定义与目的的思考,探讨史学发展的沿革,并藉此探索史学辉煌与沉寂的内在原因。

同时通过思索目前国学热与全民读史热潮的内在动因,探索如何兼顾史学的科学性与扩大学科的群众基础等问题。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创新是其发展不竭的动力。

叙述历史无疑是增加史学群众基础的不二选择,史学平民化是一个趋势。

如何兼顾叙述的历史和考证的历史,处理历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历史学;叙述史学;史学理论;后现代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叙述史的关系1、历史学与叙述史学的关系。

关于历史的定义不同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或与时代相关或与治史准则相联系。

而几乎所有关于历史的定义无不关注到了历史的叙事这一价值。

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

”i而杜维运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叙述“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 ii关于这一问题西方也有类似的认定,影响西方史学界数百年的兰克学派创始人兰克,在《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史》一书中提到,“人们一向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批判过去,为将来利益正时代,我不主张这样,我真正希望记录过去的事情”。

中西史学家何以对此有着类似的认识,我认为基于历史以下几个特点。

从历史的本身来看历史是有事实的构成,事实的确认,事实的表达,三方面组成。

而事实的构成是其基础。

而历史的本身,其实就是过去的事。

是过去事物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

是故叙述清楚史实是历史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大学历史瞿林东版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

大学历史瞿林东版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最早的官府历史记载和历史典籍:(1)传说中的古史踪影现存传说反映的历史内容1、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与生产2、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3、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突出英雄人物的故事)(2)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官府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3)中国最早的官府历史典册:《尚书》《诗经》和国史2、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1)孔子和《春秋》《春秋》的属辞比事而不乱比事:a编次史事的国属关系b大小轻重的选择属辞:a褒贬与价值批判b史学的文学修辞(2)《左传》和《国语》(3)《战国策》《竹书纪年》和《世本》(4)历史观念的丰富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总的趋势:天人分离,以人事为核心。

1复古史观-老子(——崇古)2循环史观—五德终始(吕氏春秋—王朝更替)3变易与朴素进化观念:历史分期演进4圣王史观:英雄的圣贤化5民本史观:民贵思想(政治观念)3、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诞生:(1)政治大一统与司马迁著《史记》(2)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弘气象(3)司马迁的历史思想(4)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常见版本:1最早刻有三家注的是南宋黄善夫刻本,百纳本即影印此本。

2四部备要(以清殿本排印)3张文虎、唐仁寿的金陵书局本(以汲古阁十七史本为底本)4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5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P43司马迁的历史思想“究天人之际”1、强调天人相分,即认为天道与人事是不相干的2、司马迁对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祀、祈求神仙的活动的虚妄,予以深刻的揭露。

“通古今之变”1、对历史演进的过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在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中,历史总在变化:要么由盛变衰,要么由衰转盛。

P47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史学发展意识其次,是他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再次,司马迁十分重视对历史撰述宗旨的阐述最后,司马迁强调对历史文献认真辨析4、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朝代史的诞生:(1)班固和第一部纪传体朝代史:《汉书》(2)“上下通洽,详而有体”(3)《汉纪》:最早的编年体朝代史P56《汉书》的特点:(荀悦)1以西汉为限,突出皇朝史的地位。

王夫之论史文繁简

王夫之论史文繁简
⑦ 这里指出: 司马光会通百家, 人相觌面哉! ” 深明圣人
误后人。王夫之十分重视史料的采择, 突出表现在: 一方 面认为史家撰述应详略得当, 另一方面认为对史料应甄 别、 慎取。 首先说史文详略。 王夫之认为史家撰述应详略得 : “夫窃闻之矣: 史之为道也, 当, 在给友人的书序中, 说 微而显, 约而该, 举大以挈小, 故《春秋 》 尚矣, 范围作者 而不可越也。虽然, 非有左氏之书, 殚纤芥毫毛之善恶, 则后之学者欲以知圣人之指, 若无檝临川而欲航沧澥也, 奚从? 然则有其显而后可微, 有其该而后可约, 不遗其小
⑥ 而其后史家明以精核撰史, ” 固做了大量考订工作。 而
一、 关于史料取舍要求
史家撰史离不开史料, 诚如刘知几所喻“珍裘以众
①, 腋成温, 广厦以群材合构 ” 但如果采择不当, 便会贻
识量不足, 史料缺失严重。 “显微该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 我们可以有所启示。 点? 从王夫之对司马光的评价中, : “司马温公立于千载以下, 王夫之称 会通以成 编 年 之 纪, 受模范于左氏而不敢伉圣经 。学海而蕲至于海, 唯其 不为海而为川, 是以异源而同归, 川无非海。温公之渟泓 汪沛, 成区宇之大观者, 其寻源者远也。 其为书也, 邮载 《十 书厨, 官供食料, 随其宦游, 凡十余年而始就, 故能于 七史》 之外, 旁搜纤悉, 以序治忽, 以别贤奸, 以参离合, 以通原委, 盖得之百家之支说者为多 。 由此言之, 显其 微, 该其约, 即小以举大, 岂龂龂焉诵一先生之言可与前
⑧明 《十六国春秋 》 、 《南唐遗事 》 ” 曾不与 同传异代。 章,
《史记》 , 在史料采择上下了很大功夫, 旁搜博引, 既有诸 “耳闻口授” “微约” 子百家等典籍, 又有 等 史料。 “举大挈小 ” , 司马迁在史料运用上, 能 显约该备, 而

王夫之的史论体系

王夫之的史论体系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史学理论:王夫之认为,史学是一门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历史,以探索历史的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史学方法:王夫之认为,史学的研究应该以实证为基础,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历史,以及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历史的规律。

三、史学观点:王夫之认为,史学的研究应该以实证为基础,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历史,以及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历史的规律,以及以历史的视角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

目录:史学史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史的含义,史学,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先秦历史观念的丰富和史学的兴起,司马迁的历史思想: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马迁的史学思想,班固的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的特点:辨兴亡,论神灭,评人物。

隋唐五代:史通的史学批评意识及理论,杜佑的经邦致用史学思想之成熟以及历史进化思想,通典的史论特色,这一时期历史思想的发展:治国论的丰富,君主论的发展,封建论及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等思想,民族论和历史进化思想,史家主体意识增强:直书,信念,良史及价值观念,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

宋辽金元时期: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通鉴纲目,通志的史学思想与史学价值,宋代史学批评的繁荣:册府元龟国史部序和新唐书纠谬序的理论贡献,曾巩和洪迈的史学批评,叶适的史法之议和朱熹的读史之论,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

通鉴学的发展和胡注,文献通考的历史思想。

明代: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李贽的历史评论的批判精神。

清代:黄宗羲历史批判精神,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圆神和方智定史学两大宗门,史德与心术,史意与别识心裁),龚自珍历史思想特点,梁启超新史学,章太炎历史思想特点。

附录:近百年史学发展的趋势,传统史学在近百年的命运,史学与社会)(李炳泉,邸富生亦有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间论到史学思想者:孔子,诸子,司马迁,班固,范晔,刘知几,杜佑,欧阳修,司马光,朱熹,郑樵,李贽的史论,胡应麟,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章学诚的史学理论,龚自珍的史学理论和史学观点,魏源的历史观,郑观应,康有为的历史观,梁启超的历史观和新史学,夏曾佑,章太炎,傅斯年的史学观念,陈寅恪的史学观念,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
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目录中:春秋在史学史上的地位,诸子历史观的内容,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欧阳修的史学思想,司马光的史学思想,郑樵的史学思想,王世贞的史学,李贽的史论,顾黄王的史学,经世致用史学,章学诚史学思想,清后期重开经世致用史学,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对封建史学的批判,章太炎的史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