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毒的十种蛇 毒蛇世界 毒蛇图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最毒的十种蛇
NO.1
最毒:InlandTaipan
中名:兇猛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食物
内陆太攀蛇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

内陆太攀蛇经常在河滩地上干硬的泥巴裂缝中猎食啮齿类及小型有袋动物。

攻击与防御
内陆太攀蛇在捕食或受到惊扰时会将前半身成S形挺立起来,攻击速度极快,几乎快到人眼无法看得见,是世界上攻击速度最快的毒蛇,往往猎物还没来得及反应,已被它的毒牙连续咬了二三下。

当它采取防御姿势时,身体会抬离地面。

这种蛇与其
他蛇不同,一般的蛇攻击时都会咬着猎物不放,而将毒液注入,但太攀蛇只要咬一口就能将毒液注入,所以太攀蛇会先咬一口,就会立即后退看看情况如何,等到猎物倒下太攀蛇就会上前将其吃掉。

研究学者说它是连续攻击速度最快的蛇,是因为曾经有人类被这种蛇咬了之后,那人说被咬了一口,但实际观察时,看见已被咬了3-4口。

被太攀蛇咬到后,所出现的徵状亦有别於其他蛇,被它咬到后,你的血液并不会凝固,但你的七孔会些微出血,再过一会后你会看见四周的事物出现重叠影像,之后你全身的机能会慢慢停顿,导致瘫痪窒息而死。

当你被太攀蛇咬到后,若几分钟内没注射到太攀蛇抗毒血清及得到适当治疗的话,那就必死无疑了。

毒性
内陆太攀蛇是陆地上最毒的蛇。

内陆太攀蛇的毒液使受试生物死亡一半所需的绝对量(LD50)只有0.021mg/kg,但排毒量达12.5mg—40.0mg,比响尾蛇毒性强300倍,约相当于眼镜王蛇的200倍,与钩鼻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的致死情况与不相上下,在动物毒素学上足以排到前十位。

它每咬一次受害者,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时内毒死20吨的猎物,这相当于25万只小白鼠、100个成年人或两头非洲大象的重量。

内陆太攀蛇的毒液在短短的15秒内可以完全杀死一成年人。

内陆太攀蛇的毒素种类为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

它的毒液分子是从一个名叫尿钠排泄缩氨酸的蛋白质家族进化而来,在脊椎动物中,这些缩氨酸的作用是使心脏周围的肌肉松弛的。

内陆太攀蛇的祖先在蛇毒中产生这些蛋白质,随时间的推移,这种蛋白质松弛肌肉的能力越来越强。

进化到今天,只要接触到太攀蛇的毒液,它们的猎物的大动脉中的血压就会迅速下降,发生血块凝结,猎物因此而死。

内陆太攀蛇剧毒中的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接合点,抑制和麻痹神经末梢,阻断肌肉与神经的联系。

患者一开始会头疼、恶心、呕吐,继之以腹痛、晕眩和视力模糊,严重者还会痉挛和昏迷,并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瘫痪。

它还会造成受害者大出血、严重的肌肉损伤及肾衰竭,它的毒素中还含有能破坏肌肉组织及阻止血液凝固的毒蛋白。

内陆太攀蛇不仅是毒性最强的蛇,而且咬对手时注入的毒液数量也较多,一次所注入的毒液最多可达几百毫克,毒性之强烈,常常是它对猎物发起袭击后尚未松口,猎物已丧命,或猎物尚未察觉自己遭受伤害,就因毒性发作失去知觉。

栖息地
内陆太攀蛇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

它们常栖身于鼠穴(洞穴原来的主人经常会被它们吃掉)、较深的地表裂缝或凹洞,有时也寄居于石缝和墙洞中,
性格
内陆太攀蛇的性格比较温柔,如果你不捕捉它们,它们是不会轻易被激怒。

只有它们被激怒时,才会迅速咬你几口。

然而幸运的是,这种蛇主要吃老鼠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如果人类也在它们的菜单名目里,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本性
当太攀蛇采取防御状态时,会将它的身体高高抬离地面
繁殖特点
繁殖分类
内陆太攀蛇为卵生蛇类。

繁殖产量
内陆太攀蛇每次产约12~20枚卵。

对人类的威胁
威胁一
世界十大毒蛇第一名肉毒毒素已知微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人和其它动物一旦被内陆太攀蛇咬伤之后,会在片刻之间昏迷,很快死亡。

威胁二
历史记录表明,在抗太攀蛇的蛇毒血清发明之前,只有两人在被太攀蛇咬伤后侥幸逃脱一死。

此蛇分布于人迹罕至的荒漠,是十分稀有的蛇种,生性害羞,见人就躲,另外澳大利亚政府也早已对这种著名的毒蛇有所防范。

NO.2
第二名:KingBrown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Australis
分布:澳洲
型态特征:体长为 1.5~2.7米,身体为褐色或红色,有平滑的鳞片、宽阔的头部及大眼睛。

生活习性:以蛙、蟾蜍、小型哺乳动物和其它蛇类等为食,卵生,每次产下11-16枚卵;或卵胎生,每次产18-22条幼蛇,日夜均会活动。

这是澳洲分布最广的毒蛇。

本种在新几内亚南部也曾有发现纪录,但据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个新品种。

棕伊澳蛇毒性很强,位列世界毒蛇前三名之内。

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胁,在发动攻击前会先撑平窄窄的颈部皮摺及抬高身体前部。

NO.3
第三名:Taipan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太攀蛇是行动快速的哺乳动物杀手,日夜均会活动,毒性强烈,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已足够杀死150人,本种蛇也是新几内亚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凶;卵生,每次产下3~22枚卵。

体长约两公尺。

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
毒素性质
太攀蛇是世上最毒、连续攻击速度最快的蛇,快的程度可以让你双眼看不见,它的一咬的烈性毒素约有110毫克,毒液能杀死100个成年人,500,000只老鼠。

这种蛇与其它蛇不同,一般的蛇攻击时都会咬着猎物不放,而将毒液注入,但太攀蛇只要咬一口就能将毒液注入,所以太
攀蛇会先咬一口,就会立即后退看看情况如何,等到猎物倒下太攀蛇就会上前将其吃掉。

研究学者说它是连续攻击速度最快的蛇,是因为曾经有人类被这种蛇咬了之后,那人说被咬了一口,但实际观察时,看见已被咬了3-4口。

被太攀蛇咬到后,所出现的征状亦有别于其它蛇,被它咬到后,你的血液会凝固,但你的七孔会些微出血,再过一会后你会看见四周的事物出现重迭影像,之后你全身的机能会慢慢停顿,导致瘫痪窒息而死。

当你被太攀蛇咬到后,若几分钟内没注射到太攀蛇抗毒血清及得到适当治疗的话,那就必死无疑。

此蛇不与其他蛇一样是神经毒素,而是血毒素。

这种毒素可以使血液凝固。

形态特征
太攀蛇分为澳大利亚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scutellatus)以及新几内亚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前者体色为褐色,头部颜色稍淡,后者体色为乌黑色或褐色,并有一条沿着背脊的橘色条纹;此两种有一个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狭长棺木型的头部,使其外表看起来
十分凶狠。

太攀蛇身长为2-3.6米,在澳大利亚可能是最大型的毒蛇。

科学分类
太攀蛇
太攀蛇是最致命的一种毒蛇,它个头很大,身体强壮,并能分泌致命毒液,这并不是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希望遇到的那类动物。

太攀蛇被激怒时会疯狂发动攻击,它们会在眨眼功夫用毒牙咬受害者数下,攻击速度极快。

太攀蛇最长可达12英尺(3.66
米)。

海岸太攀蛇被认为是世界第三大最毒的蛇,也是澳大利亚这种蛇中体型最大的。

在抗毒液素研发出来以前,被太攀蛇咬到的人没谁能活下来。

内陆太攀蛇甚至更加致命。

内陆太攀蛇又被称作凶猛太攀蛇,它是地球上毒性最大的蛇。

内陆太攀蛇的毒液的毒性,是普通眼镜蛇的50倍。

蛇液可使受害者的血液凝结,堵塞动脉和静脉,被它咬一口产生的毒液,足以杀死一个人很多次。

尽管如此,内陆太攀蛇的性格比较温柔,如果你不捕捉它们,它们是不会轻易被激怒。

只有它们被激怒时,才会迅速咬你几口。

然而幸运的是,这种蛇主要吃老鼠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如果人类也在它们的
菜单名目里,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NO.4
第四名:EasternTigerSnake
中名:東方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习性
虎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有毒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

虎蛇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虎蛇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
实在难以逗人喜爱。

虎蛇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
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
居、出没、繁衍的场所。

虎蛇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

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
动地保持体力。

待到春暖花开,虎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

虎蛇蜕皮时,蛇的新旧皮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蛇的蜕皮。

虎蛇
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

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
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

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
如击石声。

虎蛇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

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12~40枚不等。

虎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

虎蛇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

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
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

分布
虎蛇主要分佈在海岸、湿地或溪涧等地带,牠们有刻意佔据领地的习性。

一些居住
了大量蛙类或其它猎物的地区,更是虎蛇经常聚居的集中地。

另外,虎蛇所佔领的
岛屿上亦有不少海鸥聚集生活,虎蛇亦会捕食这些海鸥的幼儿,不过亦有不少体型
较大的虎蛇会被海鸥啄击致盲。

虎蛇的分佈地由西澳洲州南部伸展至南澳州、塔斯
曼尼亚、维多利亚州以至新南威尔士一带。

除了海岸地区外,虎蛇亦常出没于内陆
水道,与及墨累河等地方。

另外,一些聚居于湿地的虎蛇,由于其居地近年受到当
地郊区发展的影响,虎蛇的主要食物来源如蛙类数字因而大大减少,直接影响到虎
蛇的生态。

分类
虎蛇虽然盛产于澳洲南部,但实际上牠们的分佈相当广泛。

以下介绍几个主要的品种:
一般虎蛇
一般虎蛇(Commontigersnake)
特征:头部较为巨大,身体亦较为粗壮,强健的肌肉令牠们在移动或享受日光浴时可以更有效地压平身子,更为灵活。

通常体长接近一米,有多种体色,基本上以棕色、灰色、橄榄色为主,有时也会发现身体没有虎纹的种类。

鳞片突出,像重叠的盾牌,尤其是颈部附近的鳞片,更为密集。

西方虎蛇
西方虎蛇(Westerntigersnake)
特征:强健的体型及巨大的头部,最长长度达两米。

背部的体纹呈钢青色及黑色,与黄色的条纹组成虎纹,间中亦能找到没有明显体纹的种类。

腹部呈黄色。

查佩尔岛虎蛇
查佩尔岛虎蛇(ChappellIslandtigersnake)
特征:是虎蛇属中最巨型的品种,平均长度达两米,背部纹理呈橄榄色至黑色,腹部同样较为浅色。

这品种在幼蛇阶段就已经有完整的交错体纹。

帝岛虎蛇
帝岛虎蛇(KingIsland)及另一种塔斯曼尼亚虎蛇(Tasmaniantigersnakes)亦是虎蛇的主要品种,二者形态较为相似。

牠们的幼蛇阶段较为幼小,成长后体长可长达1.5米。

背部体纹呈黑色并与较浅色的体纹交错成虎纹,在某些情况下黑色的体纹会被黑色或灰色的斑点取代,形成黯澹的体纹,甚或没有明显体纹。

半岛虎蛇
半岛虎蛇(Peninsulatigersnake)
特征:平均体长约有1.1米,体型在虎蛇属中较为细小。

嘴部附近的鳞片呈白色,背部体纹呈黑色。

在袋鼠岛一带,半岛虎蛇有多种体色,体纹组织亦为丰富。

毒性
虎蛇分泌强烈的神经毒素、凝固剂、溶血素及蛇类特有的肌肉毒素,其毒性能跻身世界最强烈的蛇毒之列。

被虎蛇所咬后,除了伤口剧痛之外,从伤口附近延伸
的毒素更会令足部及颈部出现痛楚,身体感到麻痺、出汗,随即开始呼吸困难及局
部肢体瘫痪。

即使有有效的抗蛇毒素,但如果不立即治疗的话,致命率仍高达45%。

被澳洲一带毒蛇所咬的治疗方法,大致上相同。

一般而言,为了有效抑制蛇毒在淋巴系统扩散,治疗初步都会使用压力稳定法(PressureImmobilizationMethod)。

治疗时会在被咬的伤口附近缚上宽阔的绷带,并把整个肢段(手或脚)都紧紧包裹
着,并以木板加以固定。

如果在蛇咬伤口附近有留下痕迹的话,蛇毒便可能得到确
认,并能施以针对性的治疗。

抗蛇毒素(或血清)的存在大大减少被虎蛇所咬伤的
致命率,目前由虎蛇咬击所致的死亡数字,已经被另一种毒蛇褐蛇所超越了。

NO.6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

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有剧毒.
毒牙细小,一次分泌的毒液量少,也捕食鳗鱼等。

它的右肺几乎占据了身体的右半部分。

它可以潜入10丈深的水里,它那象桨一样的尾巴有利于迅速游动到达目的地。

它属于水陆两栖蛇类。

NO8.
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other:體長約1.2公尺。

棲息於樹林、草原,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NO.8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塔斯梅尼亞島
other:體長約1.2公尺。

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叢等地,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NO.9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other:體長約50公分。

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NO.10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西部拟眼镜蛇(拉丁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体长约1.5公尺,属中大型毒蛇。

体色为黄褐色至
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因此而得名。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洲地带。

其实,除了西部拟眼镜蛇外,世界上的很多毒蛇也都分布于澳洲。

澳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毒蛇种类。

这是因为澳洲大陆并不与其他大陆连接,形成四面环海、长期“与世隔绝”的状态,又具有适合物种繁衍的气候,因而那里的生物种类也比较独特。

澳洲地带的蛇由于隔绝进化,毒性极强。

澳洲的蛇有一半以上是毒蛇。

外形特征
西部拟眼镜蛇有着眼镜蛇科共有的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颈部扩张时呈扁平状,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

另外,西部拟眼镜蛇的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背鳞列数为21纵列。

毒性分析
毒性成分
毒素为:毒蛋白- Cobrotoxin(分子量为6949),心脏毒素(Cardiotoxin),磷酯酵素A 。

毒素危害
毒蛋白- 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

心脏毒素(Cardiotoxin)为细胞毒性,动物实验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缩,使血压下降,也会破坏局部组织引起细胞坏死及局部红肿痛。

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质,而引起间接溶血作用。

中毒症状
拟眼镜蛇是容易因被趋近、接触或受威胁而发动咬击的蛇类。

不过拟眼镜蛇的咬击只有一半带有毒素,对于伤口而言威力较其它毒蛇稍为轻微。

被咬后伤者可能会出现即时的突发性虚脱,而且此毒素最显著的效果是令伤者出现凝血异常,产生“蛇毒引致凝血功能损耗症(Venom-induced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在极少数例子中也可发现,拟眼镜蛇毒素亦可能引致肾功能损坏。

除上述情况外,拟眼镜蛇毒素还可能引发其它征状,包括腹部疼痛、呼吸障碍、吞咽
困难、痉挛、眼睑下垂、溶血反应、心肌紧缩与及肾功能衰竭等。

不过,这种毒素并不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

在各种拟眼镜蛇中,以东部拟眼镜蛇毒性最烈。

全世界3000种毒蛇中仅约15%被认为对人类是有毒的。

在美国约有25种蛇是毒蛇或有毒性唾液分泌物,除阿拉斯加,缅因州和夏威夷外,其它各州的毒蛇都是本地的。

在美国虽然
每年有8000多人被毒蛇咬伤,但其中死亡者每年不到6人,大多数为儿童,老年人,某些宗教派中耍弄毒蛇的教徒和未治或治疗不力者。

大多数系被响尾蛇咬伤而且几乎所有死亡者均被响尾蛇咬伤所致。

被其它毒蛇咬伤的大多为铜头蛇和少数的棉口蛇(一种水中的噬鱼蛇)。

珊瑚蛇占所有蛇咬伤的<1%。

每年被动物园,学校,养蛇场,业余和职业养蛇者所收养的进口蛇咬伤约100例,多数被咬者为男性青年,其中50%是中毒的,而且多发生于故意玩弄蛇或使蛇恼怒的时候,咬伤的部位以四
NO.1 帝皇眼镜蛇王
被咬后最快4~6分钟即死亡。

毒性是神经毒,在人体内会引致痛苦、肿胀、高血压、反胃、腹痛、困倦、四肢麻痹、不省人事,最终死亡。

被咬后15-30分钟内会出现以上症状,而没有药物治疗的被咬者必定死亡.
NO.2 澳洲老虎
生于澳洲北部,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已足够杀死150人.NO.3 非洲角蝰
非洲角蝰!!世界上最大的蛇类,看得头皮发麻,属于神经毒. NO.4 北美洲的葡萄树蛇
葡萄树蛇又名北美葡萄树蛇,生活在北美洲的葡萄树上。

剧毒!且颜色形状和树叶很相似。

如果碰到它为发动攻击!速度很快,难以躲避!且毒素为神经毒素。

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NO.5 澳洲魔鬼
世界毒蛇为第7名的毒蛇,生活在亚玛逊丛林里。

喜欢栖息在树上。

身体非常鲜艳!红黑黄相间。

体长1米到2米左右。

行动速度较快!如人类不去招惹它它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NO.6 北美西部代蛇
北美最长最毒的东部菱斑响尾蛇
NO.7 东非绿曼巴
非洲,叫绿曼巴。

属眼镜蛇科,曼巴属。

是速度最快的蛇类/
一口痰足以让一个体格健壮的100公斤的大汉在60秒内熄火(有巨毒). NO.8 纳米比亚沙漠测行蛇
暂无说明.
NO.9 澳洲幽灵
暂无说明
NO.10 水蚺
脊椎动物,爬行纲,蟒科。

也称水蟒。

现存蛇类中最大的一种。

长9米以上,最大是南美洲的,长达11.4米。

习栖江河中,可长时间没入水中或把头露出水面一点。

主要捕食陆生
动物,如哺乳类及鸟,在有些地方也吞吃短吻鳄。

卵胎生,初生仔蛇长70~80厘米。

有夏眠现象,可能与它生活的水域变干有关,水蚺可埋入淤泥中,借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因为体积大,所以吃一个胖子通常是弄个半饱,成年蟒长一般8米以上,在野外也能看到10米以上的,据资料可查最长的在18米,重约为3200斤.南美特有`~!不过它吃人终究没有人吃它多,据说每年遭到屠杀的水蚺达到60多吨
大水蚺也叫亚马孙森蚺,其体长为5-9米,可与最大的蟒相比,它们主要生活在南洲附近的水域。

亚马孙森蚺是夜行性动物,它们常在夜间埋伏在水中捕捉水鸟、龟、水豚、学名:Eunestes Murinus
英名:Green Anaconda
别名:绿森蚺、绿水蟒
科名:蚺蛇科(Boidae)
分布:分布於亚马逊河流域。

生态习性:栖息於沼泽地区,因其体型太过庞大,所以必须靠水的浮力支撑其体重,所以森蚺都是游泳高手,以任何哺乳类为食,甚至猎食鳄鱼,没有天敌,卵胎生;饲养时需要相当大的空间和水池,温度保持在26C,且须注意不要让它泡在水中超过3天,潮湿的环境会引起皮肤病,须照射UVA&UVB,时间为一天开启12小时,但其性情凶猛,同时价格昂贵,还是不建议饲养。

型态特徵:世界最大的蛇类,雌性比雄性大,但体型在文献上并没有一定的长度,一般成体体型就已超过9公尺,体重超过150公斤;1907年在巴西发现的Green Anaconda其全长竟达18.9公尺,但文献上也没有明确记载,可能是以讹传讹;其体色为橄榄色或暗黄色,并分布黑色椭圆形的斑点,虽然同为森蚺,其体型和形态特徵和黄色水蟒有著明显的不同,这点可以做比较。

取自"貘等为食。

亚马孙森蚺无毒,它们的捕食方法很奇特,先用身体缠绕住猎物使之窒息,然后绞死
NO.11 树眼镜蛇
学名:Pseudohaje goldii
英名:Gold`s Tree Cobra
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
分布:西非及中非;栖居在河流沿岸的森林中。

生态习性:卵生,每次产下10-20枚卵。

本种为非洲相当罕见的蛇种,行动敏捷,即使在地面上也可快速行动,其猎物包括松鼠等树栖性哺乳类及陆栖性两栖类。

型态特征:体长约2.2~2.7公尺,本种眼镜蛇体型细长,并有亮黑色的背面、黄色的腹面及唇部,舌呈紫黑色,而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短头部及超大的眼睛。

树眼镜蛇的尾巴呈针状,攀爬时可以作为补助之用。

人类中毒后特点:被咬后的齿痕呈粉红色,有灼热感;短短数十秒后,四肢指间开始发麻,
渐渐地不听使唤,嘴里拌有严重的金属臭味。

其毒液迅速进入淋巴系统,(如淋巴系统与血液交互时毒液进入血液,人类便很快死亡)是各种攻击淋巴系统的典型代表。

体温升高,呼吸加重,视线变得开始模糊,所有物象呈现出白色圆形状态。

中毒后反映剧烈者跑不出100米即可死亡。

NO.12 黑曼巴,非洲的死神
非洲最大的毒蛇, 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干燥地带, 以小型啮齿动物及鸟类为食. 体型修长, 成蛇一般均超过2米, 最长记录可达4.5米. 头部长方型, 体色为灰褐色, 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 此蛇最独特的,便是它的口腔内部为黑色, 当张大口时可以清楚地见到. 上颚前端在攻击时能向上翘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体. 前沟牙毒蛇, 毒液为神经毒, 毒性极强.在非洲,黑曼巴是最富传奇色彩及最令人畏惧的蛇类,不仅有着庞大有力的躯体, 致命的毒液, 更可怕的是它的攻击性及惊人的速度.民间有传说它在短距离内跑得比马还快, 更有传说一条遭围捕的黑曼巴, 几分钟内竟杀死了13个围捕它的人!虽然这只是传说, 且先不论属实与否,但黑曼巴的确是世界上速度最快及攻击性最强的蛇类. 当受威胁时, 黑曼巴能高高竖起身体的前半段, 并且张开黑色的大口发动攻击,未用抗毒血清的被咬伤者死亡率接近100%!然而,黑曼巴咬人的事并不常见, 而且在蛇发出警告时避开或站立不动, 就不会有危险. 毕竟, 攻击人只是在受到打扰并且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著名篮球明星科比本赛季令人震惊的得到81分之后,又得到一个新的外号就是黑曼巴蛇。

非洲死神———黑曼巴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