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以及在食品中的检验方法

合集下载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规定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6 号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修订已于2001年12月11日部务会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1993年3月15日发布的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部长张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第三条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第四条卫生部主管全国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第二章审批第五条下列食品添加剂必须获得卫生部批准后方可生产经营或者使用:一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中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二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中的品种需要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第六条申请生产或者使用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应当提交下列资料:一申请表;二原料名称及其来源;三化学结构及理化特性;四生产工艺;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连续三批产品的卫生学检验报告;六使用微生物生产食品添加剂时,必须提供卫生部认可机构出具的菌种鉴定报告及安全性评价资料;七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八试验性使用效果报告;九食品中该种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方法;十产品质量标准或规范;十一产品样品;十二标签含说明书;十三国内外有关安全性资料及其他国家允许使用的证明文件或资料;十四卫生部规定的其他资料;第七条申请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应当提交下列资料:一申请表;二拟添加食品的种类、使用量与生产工艺;三试验性使用效果报告;四食品中该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方法;五产品样品;六标签含说明书;七国内外有关安全性资料及其他国家允许使用的证明文件或资料;八卫生部规定的其他资料;第八条食品添加剂审批程序:一申请者应当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按第六条或第七条的规定提供资料;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30天内完成对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和规范性的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卫生部审批;三卫生部定期召开专家评审会,对申报资料进行技术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会技术评审意见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第九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进口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或者进口代理商应当直接向卫生部提出申请;申请时,除应当提供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资料外,还应当提供下列资料:一生产国地区政府或其认定的机构出具的允许生产和销售的证明文件;二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者审查或认证的证明材料;进口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不符合的,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获得卫生部批准后方可进口;第三章生产经营和使用第十条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后方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第十一条生产企业申请食品添加剂卫生许可证时,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一申请表;二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名单;三生产条件、设备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情况;四生产工艺;五质量标准或规范;六连续三批产品的卫生学检验报告;七标签含说明书;第十二条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与产品类型、数量相适应的厂房、设备和设施,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并建立企业生产记录和产品留样制度;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添加剂受到污染和不同品种间的混杂;第十三条生产复合食品添加剂的,各单一品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应当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不得将没有同一个使用范围的各单一品种添加剂用于复合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不得使用超出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非食用物质生产复合食品添加剂;第十四条企业生产食品添加剂时,应当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的,应当出具产品检验合格证明;无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不得销售;第十五条食品添加剂经营者必须有与经营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贮存和营业场所;销售和存放食品添加剂,必须做到专柜、专架,定位存放,不得与非食用产品或有毒有害物品混放;第十六条食品添加剂经营者购入食品添加剂时,应当索取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禁止经营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食品添加剂;第十七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第四章标识、说明书第十八条食品添加剂必须有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标识内容包括:品名、产地、厂名、卫生许可证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保质期限、使用范围与使用量、使用方法等,并在标识上明确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食品添加剂有适用禁忌与安全注意事项的,应当在标识上给予警示性标示;第十九条复合食品添加剂,除应当按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标识外,还应当同时标示出各单一品种的名称,并按含量由大到小排列;各单一品种必须使用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相一致的名称;第二十条食品添加剂的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不得有扩大使用范围或夸大使用效果的宣传内容;第五章卫生监督第二十一条卫生部对可能存在安全卫生问题的食品添加剂,可以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价,修订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或作出禁止使用的决定,并予以公布;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查结果;第二十三条食品卫生检验单位应当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标准、规范和要求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检验,作出的检验和评价报告应当客观、真实,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和要求;第二十四条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的一般卫生监督管理,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执行;第六章罚则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本办法有关规定的食品添加剂的,按照食品卫生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第二十六条食品添加剂的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上不标明或者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规定事项的,或者不标注中文标识的,按照食品卫生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第二十七条违反食品卫生法或其他有关卫生要求的,依照相应规定进行处罚;第七章附则第二十八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复合食品添加剂是指由两种以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经物理混匀而成的食品添加剂;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1993年3月15日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

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

4. 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一、质量规格要求(一)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的文本(包括鉴别、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及相应的检验方法)食品添加剂胭脂树橙企业标准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胭脂树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从胭脂树(Bixo orellana L.,亦称红木)的种籽假种皮中提取的一种食用天然黄橙色素,分为水溶性胭脂树橙和油溶性胭脂树橙,商业化的胭脂树橙产品通常是两者的混合。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009.75 食品添加剂中铅的测定GB/T 5009.76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 1886.7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姜黄素三、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胭脂树橙annatto胭脂树橙是从胭脂树(Bixa orellana,又称红木)的种籽假种皮中提取的一种食用天然黄橙色素,分为水溶性胭脂树橙和油溶性胭脂树橙。

3.2水溶性胭脂树橙norbixin水溶性胭脂树橙的主要成分红木素水解产物降红木素的钠盐或钾盐;是用碱类(氢氧化钠或钾)水溶液萃取胭脂树种子表皮而得,或用有机溶剂萃取种子表皮,除去溶剂后在碱类(氢氧化钠或钾)水溶液中水解而得。

经喷雾干燥则得粉末制品。

3.3油溶性胭脂树橙bixin油溶性胭脂树橙是红至褐色溶液或悬浮液。

主要色素成分为红木素。

红木素为橙紫色晶体,是用食品级植物油萃取种子表皮而得。

或用有机溶剂萃取种子表皮,再除去溶剂后,经喷雾干燥则得粉末制品。

四、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2.1分子式水溶性胭脂树橙:C25H28O4油溶性胭脂树橙:C25H30O42.2结构式水溶性胭脂树橙:R1=R2=H油溶性胭脂树橙:R1=H,R2=CH32.3相对分子质量水溶性胭脂树橙:380.48油溶性胭脂树橙:394.49五、技术要求3.1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内容讲解-GB2760-2011(2014)要点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内容讲解-GB2760-2011(2014)要点
2017/9/21 16
任务来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 [2009]8号)
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计划要求开展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的清理修订工作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9年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卫政法函[200]535号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包括加工助剂、香料等项目) 制修订工作
2017/9/21 11
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清理整顿
GB2760-2007与卫生部公告的整合工作 制定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完善使用规定 制定食品用香料的使用原则 制定复合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 完善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标准 2010年至今完成了103项质量规格标准制修订 2010年103项质量规格标准立项 相关标准正在卫生部网站征求意见
GB 27602011 《食品添加剂 使用标准》
内容讲解
2017/9/21 1
2017/9/21
2
2017/9/21
3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最大的食品安全标准。关系到企业的生 死存亡。 卫生部于2011年4月20日发布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017/9/21
4
介绍主要内容
2017/9/21 29
二、与原标准的区别
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代替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GB/T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按照《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 准》(GB14880-2011)、历年卫生部公告中关于食品营 养强化剂的使用规定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2011)附录B中的食品营养强化剂规定执行。 香精香料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参照《食用香精标准》 (QB/T1505-2007)执行。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

四、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一)、聚苯乙烯的质量规格要求、检验方法:参照GB 31635-2014,具体内容如下: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由苯乙烯单体经聚合反应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聚苯乙烯2.化学名称、结构式、分子式2.1化学名称聚苯乙烯2.2结构式2.3分子式3技术要求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项目要求检验方法色泽无色透明有光泽取适量样品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其色泽和状态,并嗅其气状态粉末或颗粒味。

气味无味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检验方法A.1警示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的措施。

A.2一般规定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灾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GB/T 603的规定制备。

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取少量试样于燃烧匙中,置燃烧匙于酒精灯火焰中燃烧。

试样易燃烧,火焰为橙黄色,试样离开火焰,试样继续燃烧,火焰为橙黄色并冒出黑烟,试样起泡、软化、产生少量的松节油气味,火焰熄灭后,燃烧匙内的试样能拉成长长的透明细丝。

A.4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A.4.1方法提要试样经干燥后,于90°C干燥24小时失去的质量即为挥发性有机物质。

A.4.2试剂和材料液氮A.4.3仪器和设备研磨仪:配有48µm钛制筛网。

A.4.4分析步骤A.4.4.1试样制备颗粒试样置于液氮中冷冻数分钟,取出用研磨仪研磨,过74µm和37µm标准筛,取通过74µm标准筛留在37µm标准筛上的试样备用。

粒径小于74µm粉末试样通过74µm和37µm标准筛,取通过74µm标准筛留在37µm标准筛上的试样备用。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验收、运输及贮存管理制度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验收、运输及贮存管理制度

食品原料、食品增添剂和食品有关产品的采买、查收、运输和储存管理制度原辅料采买检验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使厂对采买原料、辅料、包装资料的质量实行有效控制,保证采买物质的质量切合规定要求,价钱合理,交货实时,特拟订本制度。

二、合用范围使用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料、辅料、包装资料的采买。

三、职责技术部指定所需采买物质的质量标准或要求并对样品进行检验和试验;生产部依据技术部提出的工艺要求做小批量生产试验;副厂长负责对合格供给商名单的审批;厂长负责采买计划的审察和同意。

四、工作程序1、采买应实时采集填制《供给商检查表》,内容包含:供给商的名称、产量、供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和供货状况等方面的资料,由主管人员汇总分门别类成立档案。

供给商的档案包含:A、法人资料、资质、资信等;B、产品的质量状况;C、价钱与交货期;D、历史业绩等。

依据这些做出《合格供给商名单》。

2、对合格供给商的控制A、货检员对供给商每次供货时进行抽样检验。

B、供货商每次供货如产质量量不合格,按本厂《不合格品控制次序》履行,如交货期交货数目等没按合同进行时,可由采买员对供给商提出警示,严重时发出暂撤除供给商关系的通知。

3、采买资料对主要原辅料的采买由采买部门依据订货合同对原资料的需求量要乞降库存状况拟订采买计划,注明品名、规格数目、采买依照等报厂长同意。

在《合格供给商名单》上选择供给商并与之获得联系,拟制采买合同,《采买合同》的拟制一定切合国家《合同法》有关规定,《采买合同》由采买部门保留。

4、采买产品的考证采买产品的考证按《原辅料包装资料标准》的规定履行。

采买产品出现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办理。

原辅料及包装资料一定切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有关法律法例和规章的规定,推行生产同意证的果断采买有 QS 标记的产品,质量检验科严格依照标准要求进行查收,不合格的拒收,合格的办理手续入库。

原辅料包装资料的查收从合格供给商采买的原辅料包装资料,供给商应供给有关证明资料,采买产品进厂后质检部进行查收的同时还需对供给商名称,货证能否符合等有关资料进行查对。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精选6篇)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精选6篇)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精选6篇)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精选6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制度频频消失,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安排功能。

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制定制度而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精选6篇),欢迎大家共享。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1一、专店购买选购食品添加剂,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选购,实行专店购买,并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添加剂平安内容的选购供应合同。

对选购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索取并留存许可证、营业执照、检验合格报告(或复印件)以及购物凭证。

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应者名称、供应日期和产品名称、数量、金额等内容。

选购进口食品添加剂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

二、专账记录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选购台账。

食品添加剂入库应当照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使用台账。

食品添加剂出库使用应当照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用途、称量方式、时间等,使用人应当签字确认。

食品添加剂的购进、使用、库存,应当账实相符。

三、专区存放设立专区(或专柜)贮存食品添加剂,并注明“食品添加剂专区(或专柜)字样”。

四、专器称量配备专用天平或勺杯等称量器具,严格根据包装标识标明的用途用量或国家规定的用途用量称量后使用,杜绝滥用和超量使用。

五、专人负责由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添加剂选购。

选购人员应当把握餐饮服务食品平安法律和相关食品添加剂平安相关学问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

餐饮服务单位主要负责人与负责食品添加剂选购和餐饮加工配料的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

食品平安管理员、厨师长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选购、索证索票、台账记录、贮存及使用等状况。

食品添加剂专用选购台账、使用台账以及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等要妥当保管,不得涂改、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食品添加剂检验规程

食品添加剂检验规程

1目的规范食品添加剂进料的检验流程,明确食品添加剂进料的抽样方法、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结果判定,确保食品添加剂检验结果的准确。

2适用范围适用于食品添加剂进料检验和在储存、使用过程中的抽查检验。

3定义:3.1食品添加剂:指食品生产商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在食品中加入一些化学制品,用来改变食品的色泽、气味、或调整食物口感及延长保存时间(防腐剂、抗氧化剂)等作用的物质。

3.2来源:食品添加剂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如动植物的提取物、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和人工化学合成品。

人工化学合成品又可细分为一般化学合成品和人工合成天然同等物(如天然同等香料、色素等)。

3.3中国食品添加剂共分为23大类,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胶姆糖基础剂、咸味剂和其它。

3.4本公司食品添加剂验收全部参考此文件。

4职责4.1品保部:负责对食品添加剂的进料进行抽样检验和判定;参与物料评审。

4.2生产部:负责对食品添加剂进料通知取样和进行检验状态标识和储存。

负责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进行抽查;参与物料评审。

4.3采购部:负责食品添加剂进料检验异常时与供应商进行反馈;主导进行物料评审。

4.4技术研发部:负责制定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参与物料评审。

5内容5.1抽样方法5.1.1食品添加剂进料到厂后,生产部仓管员开《进料请验单》发品保部,品保部进料检验员按每一次交货的食品添加剂为一个检验批,根据来货数量进行随机抽样检验。

5.1.2每10箱抽查1箱,每箱抽查1袋,并对其进行封合和标识。

5.1.3每批原料到货都需要供应商携带出厂检验报告单。

5.2检验方法5.2.1感官检验5.2.1.1包装:包装袋外面应注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厂址、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和规格,观察其是否清晰、完整、洁净和规范。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中心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中心

二.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适用范围通用名称:焦糖色(普通法)(CNS号:08.108,INS号:150a)功能分类:着色剂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适用范围:04。

04.01。

03豆干再制品04.04.01。

05新型豆制品(大豆蛋白膨化食品、大豆素肉等)06。

03.02小麦粉制品(面筋、烤麸再制品)三. 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一)国内外相关法规中焦糖色使用的相关规定焦糖色素是人类使用历史最悠久的天然食用色素之一,也是目前人们使用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着色剂。

没有形成工业化生产以前,焦糖色就是糖经高温熬煮后,形成老百姓俗称的“炒糖色”或“熬糖色”,用于食品着色、增加味道。

工业化标准生产以后,焦糖色素是以蔗糖、淀粉糖浆等糖类为原料,加入一些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的产品。

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焦糖色素有普通法、苛性硫酸盐法、氨法和亚硫酸铵法等4种生产方法。

亚硫酸铵法生产的焦糖色素主要应用于可乐等饮料;苛性硫酸盐法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朗姆酒、威士忌等酒类;普通法、氨法生产的产品多用于酱油等多种调味品和多种糖果中。

在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中,焦糖色素(普通法生产)可用于各类食品中,根据CAC食品分类系统,上述各类食品包括06.8豆制品类别(不包括食品类别12。

9的豆基调味品和调料)以及12.10非大豆来源的蛋白制品。

其中豆制品类别包括:豆基饮料、豆基饮料膜、豆腐、半脱水豆腐、脱水豆腐、发酵大豆、发酵豆腐和其他大豆蛋白制品;非大豆来源的蛋白制品则包括小麦蛋白制品.由此可见,用普通法生产的焦糖色素是可以用于豆干再制品、新型豆制品及面筋制品、烤麸制品等产品中的.由于国际食品分类体系和中国的食品分类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类比为我国食品分类的“04。

04的豆类制品"和“06。

03。

02小麦粉制品(面筋、烤麸制品)”。

美国联邦法规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为,焦糖色(普通法、加氨法、亚硫酸铵法)作为着色剂可在各类食品中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检验方法和生产使用工艺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检验方法和生产使用工艺

红曲红的质量规格要求、检验方法:本产品为黑紫色粉末,卫生指标及检验方法按国标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15961-2005(见下面附件)。

红曲红质量规格要求:本产品依照国标GB15961-2005制定质量规格要求,每批产品出具产品检验报告,每季度送检国家检验机构检测一次。

质量规格:我公司产品红曲红为低桔霉素产品,桔霉素含量远低于出口指标(日本<0.2mg/KG/5 色价)。

/«T ----- 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5961—2005代替 GB 15961—1995食品添加剂红曲红Food additive-Monascus color2005-06-30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ICS 67.220. 20 X 412005-12-01 实旅GB 15961—2005本标准的第3章技术要求为强制性.本标准代替GB 15961-1995《食品添加剂红曲红》.本标准与GB 15961-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取消对青状产品的要求;——液体培养的产品色价提高到60,固体培养的产品增加干燥失重的要求.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门科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宁夏轻工业设计研究院瑞德天然色素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家文、高波、李惠宜、李英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5961—1995.GB 15961-2005食品添加剂红曲红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JT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大米、大豆为主要原料的液体培养基,经红曲霉(MonasasaMa Nakazawa et Sa- to)菌液体发酵培养、提取、浓缩、精制而成以及以红曲米(GB 4926食品添加剂红曲米)为原料,经萃取、浓缩、精制得到的红曲红色索.在食品工业中作为着色剂。

4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

4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一达瓦树胶的质量规格要求产品企业质量规格要求如下,符合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9版)中达瓦树胶的相关要求,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9版)达瓦树胶的日文资料及中文译文附后。

1.1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1.2鉴别试验鉴别试验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鉴别试验1.3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理化指标1.4 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微生物指标二生产使用工艺2.1 达瓦树胶的生产工艺添加剂达瓦树胶是以从君子科宽叶榆绿木(Anogeissus latifolia)树干获得的胶状分泌物为原料,经物理加工制得的添加剂。

2.2 达瓦树胶的使用工艺(特殊膳食用食品中使用工艺) 2.2.1 工艺流程图2.2.2 生产工艺说明①称量:按照配方表记载量称量经确认合格的各种原料(麦芽糊精、大豆蛋白酶分解物、胶原蛋白加水分解物、植物油、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酵母、海带提取物、增粘剂(增粘多糖类,含果胶和达瓦树胶)、赖氨酸、焦磷酸钠、氯化钾、酸味料、磷酸钙、维生素C、氢氧化钾、亮氨酸、颉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微晶纤维素、氧化镁、色氨酸、组织胺、香料、维生素E、烟酸、焦磷酸铁、泛酸钙、维生素B6、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叶酸、维生素K2、维生素D、维生素B12)。

②水处理:去除无机物和异物,制成符合食品卫生法的原料水。

③原料溶解、调配和均质化:加适量的水到溶解罐中,加入上述原料,充分均匀搅拌后,进行均质化处理,制成乳液。

④冷却:将乳液冷却至20~25℃。

⑤调配液完成:将乳液倒入调配罐,加入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加水至全量成调配液。

⑥调配液检查:对调配液进行pH、Brix检查。

⑦容器制袋和印字:进行容器制袋,打印保质期限。

⑧充填:将调配液按规定量灌入塑料袋,封口。

《新资源食品及普通食品配料添加剂最新法律法规讲解》

《新资源食品及普通食品配料添加剂最新法律法规讲解》

中文名称
公告格式和信息
植物甾烷醇酯
英文名称 基本信息
生产工艺简述
使用范围 食用量 不适宜人群 质量要求
Plant stanol ester
来源:大豆油提取的甾醇和食用低芥酸菜籽油制取的脂肪酸甲 酯 分子式:C47H84O2; 分子量:681.2
植物油甾醇经饱和工艺转化为植物甾烷醇,植物甾烷醇与脂肪 酸甲酯进行酯化反应生成植物甾烷醇酯后再进行清洗、漂白和 脱臭处理生产而成。
(2005年颁布,SFDA) 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管理规定( 2011年3月,卫生部):食品包装材料、
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新材料、新原料或新 添加剂 转基因食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1国务院)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1,农业部) 药食同源食品:即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管理规定
新资源食品申请提交资料要求
研制报告:一般包括产品的基本信息、研发目的 和依据、工艺研究、质量控制研究、种属鉴定或 成分确证研究、人群推荐食用量和食品中使用剂 量的研究确定、毒理学安全性研究、与同类产品 比较分析研究等方面资料信息。
新资源食品申请提交资料要求
安全性研究报告: 毒理学试验报告或相关安全性研究资料; 卫生学试验报告或相关研究资料; 成份分析试验报告或相关研究资料; 微生物致病性、耐药性、产毒能力试验试验报告
(五)标签、说明书和食品添加剂产品样品; (六)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允许生产和使用等有助于安 全性评估的资料。 申请食品添加剂品种扩大使用范围或者用量的,可以免于提交前 款第四项材料,但是技术评审中要求补充提供的除外。
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
(一)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 的允许该添加剂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 证明材料;

2.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及GB2760-2011标准修订与使用及GB7718-2011标准介绍

2.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及GB2760-2011标准修订与使用及GB7718-2011标准介绍



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营养强化剂 食品用香料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胶基物质。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什么时间开始实施?

2011年6月20日。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基本框架
前言 正文: 范围、术语和定义 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 食品分类系统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食品用加工助剂 胶姆糖中胶基物质及其配料等
食品添加剂主体部分修订情况

2010年2月-7月开展修订工作,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牵头单位先行将2007年-2010年公告与标准整合 对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 2010年4月、6月召开两次修订工作组会议对重要问题进行讨 论 固体饮料中的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GB2760-1996中备注中 均有―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 磷酸盐使用规定合并 食品分类问题
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清理整顿 GB2760-2007与卫生部公告的整合工作 制定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完善使用规定 制定食品用香料的使用原则 制定复合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 完善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标准 2010年至今完成了103项质量规格标准制修订 2010年103项质量规格标准立项 相关标准正在卫生部网站征求意见
修订工作遵循的主要原则


以清理整合为主,重点解决标准缺失、重复和矛盾问题 以风险评估和工艺必要性原则为基础 –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 葡萄酒中着色剂(黑加仑红等) 积极参照国际标准及其他国家标准 – CAC的GSFA(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标准)及其他国家食 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国内食品工业的食品添加剂实际使用情况

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一、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1. 通用名称:乳酸通用名称:乳酸英文名称:英文名称:Lactic acid Lactic acid2. 功能分类:酸度调节剂功能分类:酸度调节剂3. 使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使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4. 使用范围:使用范围:01.05.01 01.05.01 稀奶油稀奶油二、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一)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及作用机理在稀奶油中添加的乳酸发挥酸度调节剂的功能。

在稀奶油中添加的乳酸发挥酸度调节剂的功能。

乳酸别名2-2-羟基丙酸,其化学结构式如下:羟基丙酸,其化学结构式如下:羟基丙酸,其化学结构式如下:由其化学结构式可以看出,乳酸含有两个官能团,羟基由其化学结构式可以看出,乳酸含有两个官能团,羟基-OH -OH 和羧基和羧基-COOH -COOH -COOH。

在水溶液中,。

在水溶液中,乳酸的羧基释放出一个质子,产生乳酸根离子CH 3CHOHCOO -和H +,其中氢离子的释放可以使溶液中的H +浓度增加,浓度增加,pH pH 值降低,达到调节酸度的作用。

值降低,达到调节酸度的作用。

(二)在拟添加的食品中添加与否的效果对比不添加乳酸和添加乳酸的稀奶油的酸度有所不同。

不添加乳酸和添加乳酸的稀奶油的酸度有所不同。

作为牛犊生长和发育的营养来源,牛乳天然成为由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复合物。

随着小牛的生长,牛乳中的组成成分自然发生变化,以满足小牛的营养需求变化。

同时,泌乳期牛乳成分的变化还随着其它各种因素(如饲料、母乳年龄和饲养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

稀奶油自身的pH 值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各有不同,文献(Tsioulpas et al. 2007)表明,其2020℃时的℃时的pH 值范围约为6.40-6.896.40-6.89。

对于乳品加工而言,牛乳成分和化学性的自然变化对于保持终产品的一致性造成了影响,因此需要通过调节加工工艺、添加非乳品原料等方式来校正这一变化,使产品特性保持一致。

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一、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1. 通用名称: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又名吐温80)英文名称:Polyoxyethylene (20) Sorbitan Monooleate(Polysorbate 80)2. 功能分类:乳化剂3. 用量:≤1.0g/kg4. 使用范围:01.05.03 调味稀奶油二、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一)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及作用机理在调味稀奶油中添加的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属于乳化剂。

乳化剂是一类具有亲水基团(极性的、疏油的)和疏水基团〔非极性的、亲油的)的表面活性剂,而且这两部分分别处于分子的两端,形成不对称的结构。

乳化剂分子结构的两亲性特点,使乳化剂具有了油、水两相产生水乳交融效果的特殊功能。

在乳化液中,乳化剂分子为求自身的稳定状态,在油水两相的界面上,乳化剂分子亲油基伸入油相,亲水基伸入水相,这样,不但乳化剂自身处于稳定状态,而且在客观上又改变了油、水界面原来的特性,使其中一相能在另一相中均匀地分散,形成了稳定的乳化液。

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作为乳化剂,由亲水极性部分和亲油非极性部分组成,具有亲水亲油性。

调味稀奶油是奶油相与水相的乳化体系,由于油水两相间存在界面张力,奶油以细微的小滴分散于水相中,如果长期静置,奶油小滴则会慢慢聚集成小球,并长大凝聚成大团,浮于水面。

加入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后,其亲油基与奶油结合,在奶油微滴表面形成一层物理膜,防止油滴相互聚集,而其亲水基则拉住水向奶油微滴靠近,降低了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从而使调味稀奶油这一乳状液达到稳定状态。

(二)在拟添加的食品中添加与否的效果对比在调味稀奶油中使用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可以改善调味稀奶油的质地,防止水乳分离,使调味稀奶油的质地均匀一致,口感更加润滑,并有助于维持调味稀奶油在保质期内的稳定性。

使用效果如下图所示(左图为未添加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的调味稀奶油,右图为添加了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的调味稀奶油)。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应该符合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卫生性,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范围:规定了哪些添加剂可以使用,以及它们可以使用的食品种类和限量。

2. 添加剂的质量标准:规定了添加剂的纯度、杂质含量、水分含量等指标,以确保添加剂的质量。

3. 添加剂的使用方法:规定了添加剂的添加方式、时间、温度等要求,以确保添加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添加剂的标签和说明书:规定了添加剂的标签和说明书应该包含的信息,如添加剂的名称、用途、用量、注意事项等。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应该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了解其中是否含有添加剂,并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

同时,食品生产企业也应该严格遵守卫生标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一、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_1.通用名_润湿剂

一、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_1.通用名_润湿剂

一、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_1. 通用名_润湿剂一、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1. 通用名称: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英文名称:Hydroxypropyl distarch phosphate2. 功能分类:增稠剂3. 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4. 使用范围:01.05.01 稀奶油二、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及作用机理在稀奶油中添加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属于增稠剂.由于经过了醚化和适当的交联,生成具有亲水性的羟丙基,这使得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膨润力显著高于原淀粉,其糊液对温度、酸度和剪切力的稳定性提高.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通过与稀奶油中的水分相结合膨胀,代替水充满稀奶油,从而使稀奶油的质地更加浓稠和均匀、一致,产品的保水性和稳定性提高.在拟添加的食品中添加与否的效果对比在稀奶油中使用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可以改善干酪的质地,使稀奶油的质地更加浓稠和均匀光滑,口感更加润滑,并有助于维持稀奶油在保质期内的稳定性.使用效果如下图所示.与同一功能类别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效果的对比资料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在稀奶油中作为增稠剂使用,与其他同类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比较,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在稀奶油中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呈中性,在稀奶油的超高温灭菌处理过程中,不会降低产品的pH值;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能够在稀奶油中形成牢固、稳定的交联键,维持产品在保质期内的稳定性;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不会与其他蛋白质或固体物质发生反应,不会形成大颗粒的不稳定固体物质;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吸收水分均匀,使其他功能成分高效浓缩,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在稀奶油生产过程中,除了增稠效果外,还可以改善其组织状态和口感.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几乎属于纯碳水化合物,其来源为玉米,是可再生种植性资源.综上所述,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用于稀奶油增稠时,对于UHT工艺最稳定,同时能够改善稀奶油的组织状态和口感,另外,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玉米来源为可再生资源,更加稳定和经济.三、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质量规格要求和检验方法1. 质量规格要求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12号公布的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质量规格标准,规定如下: 项目指标干燥失重/ ≤谷类淀粉: 15.0;土豆淀粉: 21.0;其他单品淀粉: 18.0 SO2残留量/ ≤30重金属/ ≤20铅/ ≤1.0砷/ ≤0.5磷酸盐残留量/ ≤马铃薯和小麦淀粉0.14;其他淀粉0.04羟丙基含量/ ≤7.0氯丙醇/ ≤1.02. 检验方法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办监督函〔2012〕441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征求《食品添加剂醋酸酯淀粉》等1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意见的函”中就国际上对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各项指标检验方法规定进行了比较,适用方法如下:项目检验方法干燥失重/GB/T 12087SO2残留量/GB/T 22427.13重金属/GB/T 5009.74铅/GB 5009.12砷/GB/T 5009.11磷酸盐残留量/GB/T 22427.11羟丙基含量/JECFA方法氯丙醇/JECFA方法附录A 检验方法A.1 安全提示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须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A.2 一般规定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它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二级水.试验中所用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试剂溶液及样品溶液,在没有注明其它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和GB/T 603的规定制备.A.3 鉴别试验显微镜检测未经糊化处理保持颗粒结构的变性淀粉,可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淀粉颗粒形状,大小和特征.在显微镜的偏振光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偏光十字.碘染色将1g的淀粉样品加入20mL的水中配成悬浮液,滴入几滴碘液,颜色范围为深蓝色到棕红色.铜还原称取2.5 g样品,置于一长颈烧瓶里,加入10 mL稀盐酸和70 mL水,混合均匀,回流3 h,冷却.取0.5 mL冷却溶液,加入5 mL热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产生大量红色沉淀物.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配制:a)溶液A:取硫酸铜晶体34.66 g,晶体应无风化或吸潮迹象,加水溶解定容到500 mL.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密封的容器中.b)溶液B:取酒石酸钾钠晶体173 g 与氢氧化钠50 g,加水溶解定容到500 mL.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耐碱腐蚀的容器中.c)溶液A和溶液B等体积混合,即得碱性酒石酸铜试液.A.4 羟丙基的测定方法原理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在浓硫酸中生成丙二醇,丙二醇再进一步脱水生成丙醛和丙烯醇,这两种脱水产物在浓硫酸的的介质中可与茚三酮生成紫色络合物.因此能用分光光度计在590nm处测其吸光度,浓度范围在5-50mg之间,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此法是测定丙二醇、淀粉醚中羟丙基的特效方法.试剂和材料茚三酮溶液:将1,2,3,- 水合茚三酮结晶溶于5%亚硫酸氢钠溶液中,配制成3%的溶液.浓硫酸H2SO4:0.5mol/L仪器和设备分光光度计、25 mL具塞比色管、水浴锅、冰浴分析步骤精确称取50~100mg样品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0.5mol/L硫酸25mL.按相同方法制备相同来源的未变性淀粉的试样液,于沸水浴中加热至试样溶解,冷却后用水稀释至100mL.必要时可进一步稀释,以保证每100mL中所含的羟丙基不超过4mg,然后按相同比例稀释空白淀粉.各吸取溶液1mL,分别移入25mL具塞刻度试管内,将试管置于冷水中,分别滴加浓硫酸8mL,混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浴内准确加热3min,立即将试管移入冷水浴降温.沿试管壁小心加入水合茚三铜溶液0.6mL.立即摇匀,于25℃水浴中保持100min.用浓硫酸调整各试管内的体积至25mL,倒转试管数次以混匀.立即将部分溶液移入分光光度计1cm比色池内,准确维持5min 后,在590nm处测定吸光值,以淀粉空白液作为參比.以5种标准丙二醇水溶液各1mL绘制校准曲线.结果计算羟丙基含量以羟丙基质量分数w0计,数值以%表示,按公式计算:…………………式中:C—从标准曲线中读取的样品溶液中丙二醇含量; F—稀释因子;W—样品质量;0.7763—丙二醇含量转化为羟丙基含量的转化系数;0.001—ug与mg之间的转化倍数.A.5 氯丙醇的测定仪器装置气相色谱仪:采用Hewlett-Packard 5750型气相色谱仪或相当仪器.推荐使用配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双柱仪器.积分仪作为记录系统的一部分.气相色谱柱推荐配置:采用不锈钢柱,3m*3.2 mm,充填含10%聚乙二醇20 M 80/100目硅藻土载体2,或相当的载体.充填后和使用前,柱子在每分钟25毫升的氦气流下于200℃过夜预处理.浓缩器:采用Kuderna-Danish浓缩器,其带有一个500mL的烧瓶,由美国新泽西州瓦恩兰的Kontes Glass 公司提供,,或相当的产品.耐压瓶:采用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Fisher Scientific公司生产的200mL的压力瓶,配有氯丁橡胶垫,玻璃塞子并附有线夹,或相当产品.试剂乙醚:采用无水的分析纯级乙醚.佛罗里硅土:采用60/100目的材料,由美国Floridin公司提供,3 Penn Center, 匹兹堡,PA 15235,或一种相当的产品.氯丙醇:采用Eastman No. P1325 1-氯-2-丙醇,实际含有25% 2-氯-1-丙醇,由美国Eastman Kodak 公司提供,Rochester, N.Y. 14650,或相当物质.标准制备用50μL的注射器取25μL氯丙醇的异构体混合物.精确称取注射器质量并将其中样品注入含有部分水的500 mL容量瓶中.重新称量注射器并记录加入的氯丙醇质量.用水稀释至所需体积并混合均匀.该溶液中含氯丙醇异构体混合物约27.5 mg或约55μg /mL.该溶液需在使用当天配制以保持新鲜.样品制备将50.0g的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样品转移至耐压瓶中,并加入125mL 1 mol/L硫酸.正确夹住瓶顶部,并使瓶中样品旋动直至其完全分散.将瓶子放入沸水浴中加热10min,然后旋动瓶子使其内容物充分混合,并在水浴中继续加热15min.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然后用25%氢氧化钠溶液将水解样品中和至pH 值等于7,在布氏漏斗中用Whatman 1号滤纸或其它相当的滤纸吸滤.用25mL水洗涤瓶子和滤纸并将洗出液与滤液收集在一起.加入30g无水硫酸钠并用磁子搅拌5min到10min,或直到硫酸钠完全溶解.将溶液转移至配有特氟龙塞的500mL分离器中,用25mL水洗涤烧瓶并将洗出液与样品溶液收集在一起.分别用50mL乙醚萃取5次,每次萃取至少保持5min以使相分离完全.将所有乙醚萃取物转移至一个浓缩器中,将浓缩器的带刻度接收器置于50℃- 55℃的水浴中,并将萃取物浓缩至4mL.硅土,使用前在130℃下加热16h,充入一个相应尺寸的色谱柱中并轻轻敲击,并在柱子顶部加入1g无水硫酸钠.用25mL乙醚润湿柱子后,用少量乙醚辅助将浓缩的萃取液定量通过柱子.分别用25mL乙醚洗提3次,收集洗提液转移至浓缩器中浓缩至4mL.)将萃取物冷却至室温,用少量乙醚辅助定量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乙醚稀释至所需体积并混合均匀. 对照样配制5个耐压瓶中分别装入50.0g未变性蜡质玉米淀粉,每个瓶中分别加入125mL 1 mol/L硫酸.然后再分别加入0.0mL,0.5mL,1.0mL,2.0mL,和5.0mL标准制剂使氯丙醇浓度按淀粉计分别为0mg/kg,0.5 mg/kg,1.0 mg/kg,2.0 mg/kg,和5.0 mg/kg.根据标准制剂中氯丙醇的质量计算每个瓶中氯丙醇的确切浓度.正确夹住瓶顶部,使每个瓶中样品旋动直至其完全分散,然后参照标准制剂进行水解、中和、过滤、萃取、萃取物浓缩和最终稀释等操作过程.操作步骤根据使用的特定仪器,操作条件可以不同,但是适合于Hewlett-Packard Model 5750色谱仪的条件是:柱箱温度110℃,等温;进样口温度210℃;检测器温度240℃;燃烧气:氢气,氦气或空气作为载气.推荐使用量程为1.0mv的记录仪;范围、衰减和记录纸速应根据信号特征优化选择.注入2.0μL按照对照样配制方法制备的浓缩萃取物,每次注射之间应有充足的时间以保证氯丙醇两个异构体相应的信号峰记录好,且色谱柱内样品清除干净.参照各自的对照样记录并加和两个氯丙醇异构体的信号峰面积.采用同样的操作条件,注入2.0μL 按照样品配制方法制备的浓缩萃取物,记录并加和来自样品的信号峰面积.计算方法在线性坐标方格纸上制作校正曲线,即以每个对照样信号峰面积和根据所用氯丙醇异构体实际质量换算得到的氯丙醇浓度作图.参考由对照样制得校正曲线,利用样品中对应于1-氯-2-丙醇和2-氯-1-丙醇的峰面积之和确定样品中混合氯丙醇的浓度.在熟练掌握整个操作过程,且保证由参照样得到的校正曲线是线性的和可重现的时,参照样的数目可以减少到一个,即含约5 mg/kg氯丙醇异构体的混合物.样品中氯丙醇含量w1数值以mg/kg表示,按公式计算:A.2)式中:C—参照样中氯丙醇的浓度,mg/kg;a—样品中氯丙醇异构体产生的信号峰面积总和; A—参照样中氯丙醇异构体产生的信号峰面积总和. 生产使用工艺1. 生产工艺淀粉原料经浸泡后进行湿法研磨制得原料浆液,浆液经磷酸化、醚化处理后进行洗涤、研磨,脱水干燥,分筛后制得成品.2. 使用工艺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在稀奶油中的使用工艺如下: 将包括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在内的固体辅料混合均匀,加入适量水进行预混,制得辅料液,将辅料液加入经与热处理的稀奶油中,搅拌均匀,将料液在140℃保持4秒,进行超高温灭菌处理,过滤料液并均质后进行无菌灌装,制得成品于常温下贮藏.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稀奶油中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添加使用目前依靠生产过程中的存档备案程序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终产品稀奶油中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符合质量要求.不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因此,不能提供稀奶油中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含量的检验报告.。

食品添加剂标准

食品添加剂标准

食品添加剂标准
食品添加剂标准是指对食品添加剂在生产、使用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卫生要求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质量、口感、颜色、保存性能等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并保证其在食品中的使用是合理和安全的。

食品添加剂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要求:
1. 原料要求:对食品添加剂原材料的来源、质量要求、检验方法等进行规定,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和可靠性。

2. 生产工艺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设备、卫生等方面进行规定,确保食品添加剂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或变质。

3. 质量指标要求: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物理和微生物指标,以及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限制,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4. 标签要求:对食品添加剂标签中的信息进行规定,包括成分、用途、用量、存储条件、注意事项等,方便消费者正确使用和选择食品。

5. 使用要求: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限量要求和使用方法等,确保其在食品中的使用是合理和安全的。

食品添加剂标准由各国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制定和管理,通常
根据科学评估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修订和更新。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可通过查看食品添加剂标签来了解食品中是否含有添加剂,并根据标签上的信息进行选择。

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制度范本5篇

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制度范本5篇

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制度范本5篇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制度篇1一、为加强食品添加剂卫生安全管理, 防止食品污染,保护就餐者的利益,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我中心具体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食品添加剂必须由中心统一采购,所购的产品包装及说明书上必须有“食品添加剂”字样标示,其包装或说明书上应按规定标出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保质期限、批号、主要成分、食用或使用方法等。

三、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主要分成天然与合成两大类。

现将我中心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具体规定如下:(一)常用食品添加剂。

如食用盐、食用碱、酵母、味精、鸡精、天然调料等,这类食品添加剂只要按经验或口味食用都是安全的。

(二)专用食品添加剂。

如葡萄糖内脂、拉面剂、蛋糕油、嫩肉粉,泡打粉等、这些食品添加剂,只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也是安全的。

(三)控制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以下食品添加剂允许使用,但使用单位首先要报请中心批准,在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国家规定的剂量、办法使用,在食品添加剂的外包装上必须有明显标记,要做到单独存放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和控制使用剂量。

1. 反腐剂,允许使用山梨酸及其钾盐,仅限糕点制作时使用。

2. 甜味剂,允许使用甜叶菊苷,可用于任何食品制作,其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

3. 食用色素,可以使用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允许在加工糕点时使用,不提倡在加工凉菜、酱制品中使用。

4. 食用香精,可以使用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人工食用香精,允许在加工糕点时使用,不提倡在其他方面使用。

5. 亚硝酸盐(硝酸钠)。

亚硝酸盐是一种发色剂,加入肉制品中,可使肉色鲜红,我国规定亚硝酸盐(硝酸钠)可用于肉类制品,其最大使用量为0.5克/千克,残留量以亚硝酸钠计,肉制品不得超过0.03克/千克。

为严防残留量超标,淹制后的肉类要充分浸泡和漂洗。

四、严禁使用甲醛(福尔马林)、硼酸、硼砂、吊白块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制度篇2一、为加强食品添加剂卫生安全管理, 防止食品污染,保护就餐者的利益,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我中心具体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3篇)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3篇)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使用食品添加剂既要达到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又要达到不滥用而影响食品安全为目的。

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有关规定,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的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

二、食品添加剂采购渠道要正规、合法,采购必须到正规的专卖店购买,并查验或索取供货者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等资质证明,并留存购物凭证,购物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____年。

三、在加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不得凭经验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四、正确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用途,做到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必须用的少用,尽量做到不用。

五、存放食品添加剂要设专用橱柜,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妥善保管,并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并详细记录,做到“五专”管理,即: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

六、不得使用未经批准、受污染、变质以及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添加剂。

七、不得为掩盖食品腐烂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八、对违反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规定、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相关人员要严肃处理。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2)是指针对食品生产和销售中使用的添加剂,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范。

其目的是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添加剂的分类和规定:根据添加剂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和规定,如色素、防腐剂、抗氧化剂等。

2. 品种和用量限制:规定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可使用品种和最高用量限制,确保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和用量不超过规定范围。

3. 安全评估和审批程序:食品添加剂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安全评估和审批程序,确保其安全性和适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以及在食品中的检验方法本章目录3.1 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LAE)标准文本(质量规格要求)3.1.1 范围3.1.2 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3.13 要求3.2 LAE产品标准编制说明3.2.1 工作简况3.2.2 产品概述3.2.3 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3.2.4 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标准的比较3.2.5 主要技术内容说明3.2.6 检验方法的验证3.3 LAE的生产工艺3.4 LAE的使用工艺3.5 LAE的检测方法3.6 食品中LAE的检测方法3.1 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LAE)标准文本3.1.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精氨酸乙酯盐酸盐和月桂酰氯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该产品在食品加工中用做食品防腐剂。

3.1.2 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⑴分子式C20H41ClN4O3⑵结构式图 1 LAE结构式⑶相对分子质量421.03.13 要求⑴外观:白色粉末⑵食品添加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表1技术指标要求项目指标检测方法参照标准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90%水分% ≤5 GB/T 5009.3-2010灰分% ≤2 GB/T 5009.4-2010纯度% ≥90 HPLC砷mg/kg ≤1 GB5009.76铅mg/kg ≤1 GB5009.753.1.4试验方法⑴一般规定本标准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的纯度应为分析纯,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应按GB/T601、GB/T602、GB/T603的规定制备,试验用水应符合GB/T6682中三级水的规定。

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⑵外观的测定目测法⑶鉴别试验A.试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标准品:纯度≥99.0%。

甲酸,色谱纯。

乙腈,色谱纯。

B.试剂的配制标准溶液配制: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标准储备液(1.0 mg/m L):称取0.1000g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存放于4℃冰箱中备用。

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标准校正溶液:稀释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标准储备液,使其浓度为100μg/L。

样品溶液的配制:称取0.1000-0.2000g样品溶液,溶解定容至100mL,稀释至100μg/L。

C.仪器和设备液相色谱仪。

质谱仪。

色谱柱:C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60:40),等度洗脱,18流速0.300 mL/min, 进样体积20.00μL。

质谱扫描范围100:800注:应根据不同仪器,通过实验选择最佳条件。

D.样品定性按照上述仪器条件将试样注入HPLC-MS中,得到标准品的质谱图,可判断样品是否为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

E.HPLC法测定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含量HPLC仪器条件: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50:50),等度洗脱,流速0.300 C18mL/min, 进样体积20.00μL。

标准曲线制作:配制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标准品溶液浓度0、0.25、0.5、1.0、1.5、2.0mg/mL,按照上述参照条件注入HPLC仪器测定,以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浓度作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制作标准曲线。

试样溶液测定:准确称量0.100-0.1500g样品,溶解并定容至100mL,按照8.4.4的参照仪器条件,将试样溶液注入HPLC仪器测定,得到样品的峰面积,有标准工作曲线计算测试液中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的含量。

结果计算:式样中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按下式计算:式中:X—试样中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的含量,以质量分数(%)来表示;C—试样中测定液中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的浓度,以mg/mL表示;V—试样体积,以mL表示;m—试样质量,以mg表示。

3.2 LAE产品标准编制说明3.2.1 工作简况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LAE)是一种新型食品防腐剂,具有广谱抗菌性,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FDA)、美国农业部(USDA)、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批准用于食品防腐保鲜,但在我国还未被批准使用。

浙江大学冯凤琴课题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下,对LAE 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含量为90%以上的产品的生产制备优化工艺,并将LAE应用于果蔬的防腐保鲜中,在金桔、青椒、杨梅等果蔬的防腐保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

现有的研究结果以及收集的国内外资料证明了LAE是安全性高、抗菌性好的防腐保鲜剂,课题组经过标准技术资料查询、收集及对比,检测方法的验证比对,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等方面工作,提出将LAE作为食品防腐剂新品种的申请,并对LAE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提出了规定建议。

3.2.2 产品概述LAE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包括月桂酸、L-精氨酸及乙醇等几部分,其中L-精氨酸的羧基与乙醇形成酯基,α-氨基与月桂酸形成肽键,胍基上的氨基与盐酸相连成盐,结构式如图2所示。

图 2 LAE结构式LAE的分子式为C20H41ClN4O3,相对分子质量421.0,CAS号为60372-77-2,外观为白色吸湿性固体,熔点在50-58℃之间,该温度下在水中溶解度可达到247 g/kg。

LAE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酵母和霉菌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广谱高效抑菌剂。

LAE在水和油中的分散系数大于10,水溶性好。

此外,LAE稳定性好,在pH 3-7 范围内化学性质均稳定,裂解温度高于107℃,对热稳定,在室温密闭容器内有超过两年的保质期。

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它食品防腐剂如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酯、亚硫酸盐和硝酸盐等合用。

3.2.3 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尚未被列入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因此没有相应的食品添加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标准,故制定本标准。

其质量规格要求的制定符合《食品安全法》和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相关规定。

技术指标的检验方法引用相关标准如下:GB/T 5009.3-2010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4-2010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T 5009.75-2003 食品中添加剂中铅的测定GB/T 5009.76-2003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3.2.4 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标准的比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FDA)、美国农业部(USDA)、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中都规定了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的允许使用范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2009版《月桂酰精氨酸乙酯》、欧盟(EU)NO 231-2012对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的质量规格做了要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的标准编写过程中参照了上述标准。

指标对比见附表1,分析方法对比见附表2。

3.2.5 主要技术内容说明1)鉴别试验采用HPLC-MS,分别进样LAE标品和样品可以对LAE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

LAE质谱检测图谱如图3所示,385.4为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的阳离子的分子量。

图 3 LAE质谱图2)LAE的含量LAE的含量参照USFDA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HPLC)测定。

3)主要技术指标设定A.水分含量水分的控制与保障产品贮存过程中的品质有关。

根据抽样检测结果,并参考了USFDA中LAE的质量规格要求,将水分指标要求定在≤5%,符合实际检测结果。

测定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中的减压干燥法,根据LAE特性,将温度调整为40℃,干燥至恒重。

此外,还可以参照JECFA使用卡尔费休法测定LAE的水分。

B.灰分含量LAE产品中的灰分主要来源于调节pH值时添加的碱,结合测定的数据以及USFDA中的要求,将灰分定在≤2%。

C.铅(Pb)含量根据JECFA及欧盟(EU)NO 231-2012的规定,将产品质量规格限量设定为≤1 mg/kg,检测方法采用ICP-MS或原子吸收光谱法(GB5009.75-2014)。

D.砷(As)含量参照欧盟(EU)NO 231-2012中LAE的质量规格要求,设定砷的限量为≤1 mg/kg,检测方法采用ICP-MS或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GB5009.76-2014)。

3.2.6 检验方法的验证采用上述实验方法对三个不同来源的LAE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附表1:与国外食品添加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标准指标对比指标项目JECFA 欧盟(EU)NO 231-2012 本标准外观白色粉末白色粉末白色粉末纯度% 85-95 85-95 ≥90pH值 3.0-5.0(1%溶液)——总灰分% ≤2 —≤2水分% ≤5 —≤5月桂酸% ≤5≤5 —月桂酸乙酯% ≤3 ≤3—铅≤1mg/kg ≤1mg/kg≤1mg/kg砷—≤3mg/kg ≤1mg/kg钙—≤1mg/kg —汞—≤1mg/kg —附表2:国外食品添加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标准检测方法对比项目JECFA 本标准纯度HPLC HPLC水分卡尔费休减压干燥或卡尔费休灰分700℃干燥至恒重550℃灼烧至恒重铅AAS或ICP-AES ICP-MS或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GB5009.76-2014)砷—ICP-MS或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GB5009.76-2014)3.3 LAE的生产工艺LAE的合成反应式如下:图 4 LAE的合成反应式如上反应式,LAE是由精氨酸乙酯盐酸盐与月桂酰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备得到的,LAE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图5 LAE的生产工艺流程图第一步,称取精氨酸乙酯盐酸盐,加水搅拌使其溶解,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第二步,在室温以下,滴加预先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微碱性。

第三步,向上述反应体系缓慢滴加月桂酰氯,边滴加边用NaOH溶液调节pH保持微碱性,至月桂酰氯滴加完毕后,pH稳定不再变化,即到达反应终点。

第四步,加盐酸,将反应液酸化至pH 4.0左右。

第五步,向反应产物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LAE,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第六步,蒸发乙酸乙酯,使LAE结晶析出第七步,干燥去除残留水分,得到纯度大于90%的LAE产品。

3.4 LAE的使用工艺LAE在果蔬上的使用工艺见下图:3.5 LAE的检验方法LAE定性用HPLC-MS法,定量测定用HPLC法,具体操作步骤详见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标准文本中3.1.4试验方法。

3.6 食品中LAE的检测方法LAE在等体积的水和乙酸乙酯中的分配系数为1:1.38,在乙酸乙酯中溶解度大于水中溶解度,因此,可用乙酸乙酯来提取食品(通常含有水分较多)中的LA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