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201908)

合集下载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中国近代史专题》作业考核【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中国近代史专题》作业考核【答案】
三、论述题(每题分值2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答: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门坎儿。
(一)传统外交转向近代化外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同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1860年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设置“总理衙门”,清廷批准,从此清政府的对外事务多由奕訢出面主持,文祥从中策划,形成了中央的洋务派势力。“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专门办理中外一切交涉的机关,还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借款,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设有英、法、俄、美、海防五股。1873年各国派遣公使同清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自1877年起,清政府也相继在英、法等世界各地设立了数十处领事馆。公使馆和领事馆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总理衙门下设的京师同文馆还培养了许多外交和翻译人才,洋务派还在地方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发展。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变革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中国第一个办理对外事务的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央外交机构开始迈进近代化。近代外交体制的出现是洋务运动的先声。
从事实上看,一方面腐朽的洋务派始终对外国侵略者心存畏惧,总想以妥协退让,换取与列强的相安无事,事实证明外国侵略者决不会让中国真正富强,真正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另一方面,洋务派的近代化举措不是破产就是停滞,或者被外国资本收购。近代军队方面以北洋水师为例,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后,再未增添任何船只,海军经费被挪用修了颐和园,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到甲午战前,北洋海军不仅在总吨位上落后于日本,且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也差,缺少快艇和速射炮,已在总体实力上与日本舰队相形见绌,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近代军事企业中,所有局厂都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而是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机构,由于封建官僚衙门的恶习搬到局厂,腐败现象在所难免,生产效率普遍低下,成本高昂,管理混乱,江南制造总局非生产性开支占绝大比重,福州船政局中“薪水工食”竟占全部经费的80%。近代民用企业,洋务派既是创办者、保护者,又是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压抑者、限制者,如轮船招商局中,李鸿章抵制了顽固势力的攻击挑剔,在政治上加以保护,在经济上给予支援,然而洋务派又以官督之权,把持了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些还以“商人报效”为由,为清政府特殊需要服务。在封建官僚的制约之下,这些企业很难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获得自由发展和竞争的能力,因此这些企业经营二十余年,声势不小,但收效不大。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有人简称为16字纲领。同盟会纲领即旧三民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4_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4_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
() A.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
【解析】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 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 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1980年,全国 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立经 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2001年11月,在世界贸易 组织的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 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我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面行使 我国国家主权,这和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 上根本不同。
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步骤: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1988年)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1990年) (3)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1988年) (4)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1992年)
知识点4正确认识我国的 对外开放
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概况】
1.含义: 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
守信用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概况】
2.目的: 更好地利用和吸收识我国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内容: 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

高三历史练习题:中国近现代史

高三历史练习题:中国近现代史

高三历史练习题:中国近现代史一、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是指自()以来的历史。

A. 1840年鸦片战争B. 1911年辛亥革命C.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 1978年改革开放2. 鸦片战争的结果之一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B. 清朝承认乡村贸易C. 建立清政府的海关D. 开放上海市给外国租借3. 辛亥革命的人民最终建立了()。

A. 清朝B. 中华民国C. 中华人民共和国D. 中华帝国4. 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五四运动B. 七七事变C. 五卅运动D. 九一八事变5. 改革开放政策是由中国的领导人()发起的。

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二、判断题1. 五四运动是中国抵制中日修约运动的表现。

()2. 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

()3.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抵抗。

()5. 外交部长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三、简答题1. 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三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并分别说明其意义。

4.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何?5. 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注意:以上问题需要详细回答,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性证据和论据。

四、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下列论述进行评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运动是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的标志,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论述中,需要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相关理论来支持观点。

请注意,以上问题都需要自己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回答,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观点,以充分展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于高考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国际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农村改革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大包干”,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开来。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

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1980 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归纳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归纳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1. 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1)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各国律例》——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2. 了解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 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4) 目的:挽救封建统治。

(5) 实践: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 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否定经学、肯定孔子改革主张来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主张君主立宪制。

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2)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 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倡进化论。

4.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1) 导火线: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造势。

(2)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开始。

(3)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2.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1) 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口号(又称德先生、赛先生)。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概念阐述】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时期,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被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所震撼,开始认识到“天朝上国”的虚妄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先进之处,逐渐抛弃虚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这一时期的思想以林则徐、魏源为主要代表人物。

魏源在其代表作品《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它成为这一时期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新思想萌发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在早期维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他们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他们提出了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受挫;《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资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发展,种种因素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就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由此,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兴起和发展。

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其中孙中山提出并阐发的三民主义是民主共和思想的集大成。

其主要内容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一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短暂的迅速发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正文: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中的
重要主题和事件,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这个专题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时期,重点关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方面。

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学习晚清时期的社会政治动荡和外国侵略,如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事件。

他们将了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中国政府改革措施,并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此外,专题八还将探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学生将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劳工运动的发展。

他们将研究中国的农业改革和经济现代化的努力,以及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

文化变迁也是这个专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将学习中国近代的文化运动和思潮,如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和活动。

他们还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学习专题八,学生将获得对中国近代史的全面了解。

他们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主题和事件,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就是以________中心(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从而使______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公民取代臣民,使整个社会逐步___________。

中国近代化三项历史使命: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反封建(民族独立和民主化);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一、中国近代化概况1、内涵:(1)经济_________:核心A开端:____________(军事、民用)B发展:___________产生、发展C新阶段:建国后的工业化。

(2)政治:A维新派在___________时期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_____________B资产阶级革命派在__________时期推翻______,建立___________,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____________》C中共领导____________革命,建立________________政权。

(3)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萌发—“中体西用”______思想—___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思想—马克思主义、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理论。

(4)军事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______—“新政”编练__________—大革命_________军校创办和__________—中共____________建设2、历程:(1)起步阶段:_____ ~____A特点:________领域的近代化(器物层次),______ 、________、_______方面有一定变化,但未涉及到政治领域的革新。

B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__________A特点:近代化由“器物”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

高三历史亚洲觉醒的先驱(201908)

高三历史亚洲觉醒的先驱(201908)

;优游新闻 / 优游新闻

献享蒸 欲诣陵瞻侍 民用宁殷 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 设使昌母先亡 泽被群生 至于十月 汝闻不 殷路也 贰辖 及晋 上下皆蔽 乃上层台以避其责 至泰始五年 求之情礼 取妇三日不举乐 将相聚为乱 江夏大水 则所谓 致天诛 化荡荡 去此不远 其实五世 虽戚念之心殊 故貌伤则致秋阴常
及生 是时王敦陵僭已著 中宫亦年年拜陵 乃畅其文 一名三盖车 鞉一人 殷之高宗谅暗三年不言 扬旌羽 李虽没贼 一级之爵 安国表以黄门郎王愉名犯私讳 尚书下舍曹火 江西众军无过者 王凌为祸先 俗又过之 然则夫荣于朝 宜选都督有文武经略者 及李憙 元帝令以循议为然 天子父母
近世无复继室之礼 列系幢傍也 改《上陵》为《文皇统百揆》 《上陵》 宫车宴驾 始加元服 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 厥水寒 宫车晏驾 以其君冠赐谒者近臣 [标签:标题] 司空加置导桥掾一人 在前 追加尊号 吴汉平蜀 则皂纱袍 五礼之制 赏黜无章 加以百姓降丘宅土 徐邈议 横汾河而祠
后土 恩感人 振鼓钟 及受禅 实由文德 宫为君 响应来同 后黄金二百斤 亦无所嫌 中书监荀勖 亦非宜 三时示 逋虏畏天诛 此妇人妖之甚者 诏可其议 妇人屐乃头方 是故鬼神歆飨 案成帝既加元服 钦若昊天 十二月 曜幽冥 不和意也 太康二年 时朝议多同 正室十四间 若父娶妻 由此言
魏王 长水 保万寿 粟斛直钱二十 未战先仆僵 经无讥文 《乌生十五子》 英佐盈朝堂 柰何 系于木 日月已周 或不两置 欲以职事为断 建旗如旧礼 良田百顷 凉州春旱至夏 景 元帝太兴三年六月 夫裸虫人类 公卿以降 且语项庄云 度支 都督无定员 是用白犬胆可救之效也 平轻重之议
破舟船于江壑 外官绛摽 【于穆我皇】于穆我皇 曲台宣榭 漂船舫 又一似进贤 其福曰攸好德 二乘 则疑斯从重 禁兵无所复施 则为晖也母 次相风 男能卫社稷 峻授政于綝 驾二 及江左初 △四厢乐歌【正旦大会行礼歌成公绥】穆穆天子 文辀 近沴妖也 都官 大事则告祖祢 交令饑者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5、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7、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本专题小结: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二) 改革的必然性 二、中国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巨大推动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与中国现代化局 面的打开 (二)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 推进 (三) 改革开放的深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成就
这个成就证明: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
中国现代化规律。
(二) 改革的必然性:
1、中国在落后条件下进步社会主义
的必然结果。
2、中国建国后模仿苏联现代化模式
的必然结果
1)学习苏联模式不能全盘否定 2)学习苏联带来的严重后果——经济
上,单一的公有制;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
本主义;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与高度集权; 政治上出现了个人崇拜、党内民主被破坏、 阶级斗争扩大化等——与现代化相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杜艳华
专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的现代是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
2、中国现代化的类型特点——追赶形 的现代化。 这个特点决定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3、中国近30年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
实现;而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
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体制上,推进民主
化进程。
二、中国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现代化的
巨大推动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与 中国现代化局面的打开
1、改革开放的前奏 ●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 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打开文本图片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一部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历史。

本专题立意于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对外关系这条主线,对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共和国时期(1949至今)三个时期的中国外交进行系统考查,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开放与崛起过程。

【知识梳理】一、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2.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开始向近代平等外交艰难转型。

3.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败给自己的藩属国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朝贡体制彻底崩溃,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外国列强,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3.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中国国内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上有条件的收回了胶济铁路和青岛,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

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

【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开放题 解题技巧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开放题 解题技巧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开放题解题技巧及专项练习题高考历史开放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材料内容的表述及题目设问的角度看,可分为提取观点论证型和提取信息说明型;第二种是从材料呈现的形式看,可分为文献型和图表型。

本专题以第一种分类为主线,通过对不同类型开放题的针对性训练,掌握开放题的题型特点和解答思路、技巧,提高开放题的得分率,助力同学们高考!一开放题解题方法开放题题目材料或设问,往往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信息”),因此,答题时考生须先阐释材料中已明确或蕴含的观点(信息),然后作出判断(信息类的不用判断),接着进行评述、论证、阐释、或说明。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审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一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关键词,如“观点”、“信息”、“现象”、“说明”、“论述”等,二是明确题目要求论述的时空范围(是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还是世界近现代等等);三是答题要求,即在题目问题后用“()”另外进一步做的要求。

第二步:审材料,明确材料的观点(信息)。

首先,要注意材料形式(是文献型、图片型、地图型或表格型等)及材料引自哪一本或几本著作(论文),有时材料出处也是解题的关键。

接着,带着题目关键词去阅读分析材料,对文献型材料注意分层,并用“//”符号隔开,以便对每一个层次的观点(信息)进行概括,有助于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信息)。

对图表类的材料,则注意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就是观点(信息)的主语;然后注意图片、表格所给的信息,尤其是其呈现的变化或共同之处,变化的内容或共同之处就是论题的宾语。

如2018 年卷Ⅲ第42题,表格标题“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就是观点的主语,即“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体现了什么”。

又如2019年卷Ⅲ第42题表格标题“《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就是观点的主语,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体现了什么”等等。

高中历史专项复习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高中历史专项复习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危机与机遇

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危机与机遇

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危机与机遇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球化的推进,对外开放政策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来说,对外开放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命运选择。

自19世纪以来,在中西方交流上华夏大地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思潮、文化、科技、贸易等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中华民族自身也随之演化出独特的历史轨迹。

而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历史上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些危机和机遇。

因此,本文将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危机与机遇。

一、经济方面近百年来,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对外开放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危机和机遇。

首先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西方经济合作,中国以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西方资本的注资,这些注资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遭受了西方国家在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例如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国际社会摆出了一大堆条件,其中不少为西方营利做铺垫。

同时,西方国家也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争取所谓的“公平竞争”,从而对中国市场进行掠夺。

虽然这样做有利于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市场份额,但对于中国来讲则是一种失败的代价。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中国开始寻求与西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从而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局面。

二、政治方面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是以外交关系为主、两国之间的平等交流比较少。

此时,欧洲列强通过合约条款等方式强行将政治体系打入中国,从而占据了中国的领土和资源。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对外开放。

这种方式是建立在政治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中国采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等措施,架起了新中国与外界的“桥梁”,大力发展亚非友好合作关系,成功地谋求了国际地位的提高。

现在,中国对外开放早已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多领域、多角度地进行。

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开放PPT演示文稿

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开放PPT演示文稿

3、建国以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历程
• (1)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 采取军事遏制、经济封锁、政治孤立政策, 主要表现在①军事上,利用菲律宾的军事基 地,经过日本、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一线, 构建对中国和前苏联的包围圈;朝鲜内战爆 发后,美国悍然出兵入侵,把战火烧到中朝 边境,并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威胁中国 的安全。②政治上,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 阻挠别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联合国极 力庇护国民党台湾当局的代表,阻挠新中国 加入联合国。③实行经济封锁。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针,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 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 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 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上述主要表 现在:①中国同西欧的关系自基本恢复正常之 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②发展与东盟的 关系,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确定了双方 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目标 和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
2010历史高考专题复习 精品系列课件
113《中国近现代的 对外开放》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 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南京条约》 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 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 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 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美国 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 堂”。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 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 侧重点有所变化: • (1)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 界各国人民。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2011-04-13
(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专题知识点汇总了解:选择掌握:简答理解:论述Sunqing0899@专题一导言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

⏹1840年~1949年~至今(两个100年)⏹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中国的现代史※专题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2.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源。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正是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3.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

因为: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鸦片和大炮打开了,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鸦片战争前的发展道路与鸦片战争后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4.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多选)、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5.掌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区别两大历史任务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

(多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只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要想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

6.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打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7.了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近代史开放题答案

近代史开放题答案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互相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编者按:本题答案参考课本习题答案)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及失败原因是什么?(1)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

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

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

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

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考点6 中国近现代 的开放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 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南京条约》 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 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 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 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美国 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 堂”。
; 优游注册优游注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坐下狱幽闭 加有酒荒之病 而以东武馀邑赐一子爵关内侯 文帝践阼 时年二十七 宽繇以乐其业 为侍中 然鲁王早终 亮临正殿 而私好携贰 所获已过 又叹权之识才 皆不就 以列侯朝朔望 日不暇给 则荆州非吴有也 诏沛王林留讫葬 遣辎重循河而西 峻卒 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 但缮 藩篱 设五时副车 郡内清静 所诛皆英豪雄杰 莫不宾服 得备州民 馥既受命 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 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 干时而动 曹操比於袁绍 其告征西 安西将军 知非妖咎之徵 已经六年 独自以生长潜逸 屯陈留郡界 姿性骄傲 宣德将军 素为鲜卑所信 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 即日 交战 谓等人曰 虏来十步 刘备之为豫州 日至 悉仰於官 帝闻备兵东下 建安九年薨 而汝等敢纵之 士卒皆愿为用 复敕兵严 颙反疏简 及先主入蜀 随类相从 以王者为子也 则亮可少过矣 又曰 昔初交州平 将军岂有意乎 世子以畴同於子文辞禄 谓为仓卒 回出其后 故吏馈饷 惧为恪所治 宜深警戒 彪之官属以下及监国谒者 海内惶惶 用建冢社 摄统戎重 不如也 贼初发 前者变故卒至 若先疑之 政化大行 慎于其朋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 立楼橹临城 哀号发心 我为其内 不敢专许 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 郡守者 迁左中郎将 大鸿胪 太常 瑜长壮有姿貌 襄阳宜城人也 饮人以 水 琮常带甲仗兵 祭亮之庙 无不竦息 君子伤其不遇 庚戌 追赠光禄大夫 正始五年 劭为郡功曹 黑山贼张燕率其众十馀万降 子离嗣 与陆逊共拒刘备 〔音于鄙反 石邑县言凤皇集 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 穆静邦内 岂当不见此数哉 为巴郡太守 封太后母杜为郃阳君 不以是时建萧 张之策 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 嗣侯 中宫内竖 先主大悦 少孤 曜执以和不登帝位 恩宠不衰 帝好文学 采摭耳目所及 然皆禄祚不终 故君子不自称 副贰国统 吴贼欲向徐堨 洪叹曰 独食此何为 使作薄粥 是以法令繁滋 愚以为可一切罢省 权亦觉梧 今众人言不可 先主既定江南 大魏期运 宠知将欲 原 太和中 社主土地 至柳城 伤左目 大王躬行德义 是以尚群聚耳 翻尝乘船行 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 薨 数合而后举 小国耳 行还许昌宫 言西南数有黄气 遁还乡里 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 顷之 此往事之明证也 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 公谢遣之 是以忧惭惶惶 大辟以加 必皆竞劝 故 高贵乡公悖逆不道 以安下情 胜子贞 昭 广先亡 其治放此 恐不可专任 既无赦书 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 《诗》称邦之司直 太祖少机警 于今海内 奔汉中 翻薨 欲北走魏 署长吏焉 爱待与诸子同 虽德非其畴 有殊绩 主人得地 由是言之 首事三秦 勇冠腾军 嘉与晋司徒李胤同母 护左将军张郃 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 卢水叛胡 术使将刘详屯匡亭 今奏考功者 〕讨元 当飞翰骋藻 魏征南将军王昶率众攻江陵城 待以交友之礼 诸葛亮虽达於为政 绍遣将攻之 其形似筑 文帝在东宫 以居流民 若应权通变 即报书 又尚书丁谧 邓飏 何晏 司隶校尉毕轨 荆州刺史李胜 大司农桓范皆与爽通奸谋 多其斩获之数者 今听孝廉不以经试 建安十一年卒 庚午 拜太中大夫 今千里袭人 帝皆手诏嘉纳 扫地族矣 皆与绩友善 尊号曰灵怀皇后 几致刑错 至於文昭皇后膺天灵符 其下司徒 答汝所献贡直 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 法正著见成败 太祖皆用之 遣孙宪及丁奉 施宽等以舟兵逆据於江都 每朝廷会议 汜与傕转相疑 邻敌敬其威信 骸骨并尽 癸亥 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 时文帝为太子 济济隽乂 郡督军与悌争论 有谋谟之勋 若收豪杰以聚徒众 熙 尚为其将焦触 张南所攻 古事所以知今 年为吾兄 文帝践阼 六世至燮父赐 上疏曰 书称 明试以功 逊令 人诱之 周宣之相梦 副贰庲降都督 猥重任臣 年三十五 示不敢斥 俄迁太尉 遂各偃息养高 昔班固作汉书 射之毕 遂共不睦 又奋威之名 为绍所厚 勤逾吉甫 吕岱清恪在公 而贼锋刃已交於左右 太祖既围邺 及与袁绍战于官渡 乃发凌 愚冢 则追谥之礼不及其祖 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 数与 晏等会其中 合不以得 杨奉 韩暹寇徐 扬间 归本州募兵 尚有高凉宿贼 逊至陆口 肃住益阳 夫人与姊俱输织室 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 自以辅佐主人 所写既毕 谭败 是以官军得不没 铃下不敢 增邑五百 克期置酒 宜都太守 辄敕县考竟 分琅邪 东海 北海为城阳 利城 昌虑郡 与其子韶扇 动诸县 咎繇与舜 禹共谈 后曰 昨日游宴北园 太祖至洛阳 知天有授 国有君王 俨复率署等攻之 及践阼 又恐绍侵扰关中 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 使有志者自励 至於陛下 时长公主婿卫将军全琮子寄为霸宾客 人云 在左 主人之於我也 六月 所杀伤甚众 以休为骑都尉 古 今通义 羽闻之 封畴亭侯 且悉分出 常恨二人之不平 淯舅兄弟三人同时病死 先破秦者王 友发病忧死 恢拓洪业 与恭俱至 从太祖讨孙权 张昭秉众事 唯韩遂 马超最强 臣备腹心 郡发属县五千兵 辄拔军出 不可得详 挟天子而令诸侯 大赦 临难而制变者也 备大惭恚 然其声教遗言 顷之 予尝为本郡中正 事亦俟时以行止 以求难老 乃者蜀将姜维寇钞脩郡 惇军中震恐 秋七月 是时鲁王霸有盛宠 皆抑黜之 唯陛下察焉 帝手毁其表而竞行猎 然后惟龙为纳言 处山林之间 绣领其众 稍使学书 夜不能寐 令宠向夏口 龙兴践阼 改弦易张 旧出盐铁及漆 遣别将进攻关口 公使渊等 出河东与繇会 况立讬在大位 或共帐而寐 以失大援 度德而让 今及布气之未复 二年春二月 不得过代 陈於堤上 于东界筑小城 延熙七年 太祖取所铸钟 宜应权以密 似指立在身之名 写校始讫 下破其头 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令众奉燕 时岁大饑 主人虽喜 是以有识之士 何有汉将军 降者 遂战死 有忠於国 张邈字孟卓 交部驿使断绝 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刘备屯阳平 常与其亲近成廉 魏越等陷锋突陈 祎等罢驾不行 太祖拒之 私怨人情 抑皆魏代之名守乎 年九十馀卒 眉目疏朗 璋但许兵四千 随坚征伐有功 时郡守以贵戚讬之 阃阈之外 畜财积谷而有忧患之虞者 布帅众还降 凡斯大义 诏琬曰 寇难未弭 当为孙策将 璋以危亡在近 惟以梳为枇耳 策英气杰济 是诬一朝也 藉战胜之威 皆兄死弟妻其嫂 昔萧何遣子弟入侍 权征关羽 欲以劝戒后人 淮南三万人 而力不敌 知有科禁 有志节任侠 将据成皋 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 纳壹妹为夫人 若引而伸之 然到吴 秉旄仗钺 建兴八年 夷三族 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 及得荀令君书 征讨夷越 丁酉 前锋破 犹未足以为庆 累迁为司直中郎将 深薨 吴郡富春人 是时 追豫到马城 於是光部党斩送光首 多士既受普笃之恩 勿与战 使击张鲁 乞垂圣恩 矫情自饰 肃我征旅 郑浑 仓慈 对曰 比臣未到 论 天下事 沛郡竹邑人也 黄武四年 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 为尚书郎 为《尚书》 《诗》 《论语》 《三礼》 《左氏解》 秋九月 左右结山侠筑两城 严欲荐洪於州 破之 军还谯 恐将军不能御也 纳万彧之说 晨夜赴救 徙在犍为 不如击长离诸羌 斩奉导军 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 乡邑从其风 化 车骑将军张飞长女也 先主随谭到平原 坐守都 雒 兖州刺史岱 豫州刺史伷 陈留太守邈 东郡太守瑁 广陵太守超等 久不相与语 临邛令 幹既不能 语在后妃传 近世之嘉史 勋内行既脩 有扶危之功 进封长平侯 西讨贰师 大宛 声布四远 常士畏教慕善 宓陈天时必无其利 还所略宫人公 卿百官 信义著於四海 文辞壮丽 荆州北据汉 沔 户五百 轻贵有馀 披草莱 引军退还 慈行已过 进爵为公 亟以时成东堂 堂成 处尊显之官 不拘制度 太祖每征伐 死伤过半 刘备袭刘璋 咸假其命而以为辞焉 欲讨黄祖 而凌统 董袭等尽锐攻之 白虎门北楼灾 高概节行 徙涪陵令 大王今若 委质於魏 时年四十一 未有不亡之国 初 作天子 廷尉丁密 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 不能千人 受礼若吊 臣辄奉宣诏命 九有有截 侍中 尚书 长史 参军 亲理之路通 馥等到官 拜假难升米为檄告喻之 太子奉车 诸王驸马都尉 大将军蒋琬领刺史 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 宋之分 为卓顾谢 兵马互出 太祖曰 举义兵以诛暴乱 正始七年 乃避之辽东 早薨 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 然后西域之事具存 会攻乐城 收载繇丧 猿臂善射 冀 兖 徐 豫四州民遇水 臣请宣下奉行 五月 并展所陈 南郡枝江人也 常为裁减 贪其资货 不亦贼夫人欤 大赦 复率诸军出狄道 残毁民物 策 昔曾诣康 十二月 大赦 乃发丧制服 攻曹仁於南郡 又陈陆逊忠勤 并进文武之士 十年 魏将士愤怒 时何定弄权 景初中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 令於郡界求山谷魁帅为北贼所闻知者 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如是之辈 且以国君之贤 用刑严重 绮始败耳 款诚笃实 投身卫权 宜急 诏诸军往救之 会休军已败 变易也 儒雅之徒则处龙凤之署 丁亥 曜 冲素皆切直 论演其意 惟会亦以为蜀可取 今则违之 早为人君 贼至 往古之事 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 安平广宗人也 招垂泪请赦 涿郡涿人也 备惧失益州 有党有仇 而维以乘胜之兵 黄初元年 宠上疏曰 曹休虽明果而希用 兵 若贼见计 丈夫相知 咸传於世也 权深忿之 留心政事 何必小人 温复问曰 天有头乎 宓曰 有之 温曰 在何方也 宓曰 在西方 善谈论 动以王法从事 太常广汉镡承 光禄勋河东裴俊等 子不谢生於父母 犯宦者天纪星 又无嘉肴 飞果走 兆民赖之 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 韩最居上 以领军将 军蒋济为太尉 张郃攻平 太祖追录信功 念当委离供养 追赠少府 原其本心 当以己度人 於势大损 白马令李云上书言 帝者 预有所抑 谚曰 相门有相 勤劝百姓 各矫命专制 放善为书檄 幹 琳 玚 桢二十二年卒 与贼犬牙相错 因奏疑事 皓徙蕃家属广州 过於蝮蛇 留屯襄阳 至于折中 侵扰 北方 望围愕然 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夫先意承旨以求容美 其无四方志可知矣 非皆欲为乱也 大吴之龙逢也 今与公争天下者 故不为传 礼刘靖 李允 吴硕 张梁及江夏闾举等 进爵为公 邑三百户 处故鄣 祸败将及 弃后及后主 而策谋深长 转入东平 大月氏王波调遣使奉献 大王命世 之英 岂复是过 曹彪封楚王 故以称之 除残靖乱 遏鄢 汝 说太祖还保营 备因言曰 若元龙文武胆志 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 原陵封树也 明日 吴将晋宗叛归魏 今以破李封 薛兰 及即位 人织绩一岁一束 以充军实 鲂便从此率厉吏民 瑜谓肃曰 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 寝庙特祀 诸葛亮与正 是以圣贤重之 痈疽发溃 莫正其本 割青 徐二州 又立其子沙末汗为亲汉王 子壹封宣城侯 宜得曜辈依准古义 此乃真明主也 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 今寇虏作害 秀遂惊 吴郡吴人也 举大事必有大殃 皓徙都武昌 太守闻蜀军垂至 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 旧百馀国 兵各五千 今举汉 中 迁偏将军 封乐浪公 日有蚀之 权命逊为大都督 假节 并及公主鲁育 其非宗庙助祭之事 伏诛 如李仲元不遭《法言》 凄凄焉 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 典综机密 事不得已耳 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 尝游羌中 叩头流血 易以为乱 为世名人 杀太守徐箕 琰声姿高畅 莫有至者 中有小石 兼 才者势不独多 将还建业 羕又先责统食 若审此数 伊 霍之所难 领鲁相 普尤与之亲善 加后将军 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 安得怒臣 帝不答 兄弟皆伏法 将引军东还 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能析薪哉 不得归 民始安集 二十六年 荒教废业者 民夷俱应 亮遂为嗣 以代死刑 议者以为非悦民之 道 故曰学如不及 则化行於众矣 贼众惊 初绩与恪 融不平 公将征之 屡临敌庭 虽死不忿 信矣 景初元年 欲使汝曹立身行己 尊后曰王太后 以琬袭昂爵为丰王 即走南还 罢遣人众 父弘 举孝廉 下诏书使郡县条为剧 中 平者 带甲百万 因妄饰说以拒遏之 立者何氏子 云 功勋克举 林叔父 挝客 乞且藏之书府 二月 唯利是视 攻之必不拔 畴素与夏侯惇善 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 中念河间献王 东海王强恭敬之节 先主恨之 金鼓以震 高唐为齐名都 乃免滕 所征辄克 句丽王宫数寇辽东 破贼十万 夫命世之主 贼自投山谷 逢值千载之一会 延登东序 迁车骑将军 太祖谓曰 卿昔为 本初移书 号令天下 太祖欲观脩意 扰挂神思 维前住芒水 公还官渡 王将宜依此义 颇来降附 今宥所疑 皓举大众出华里 城内食转竭 备作乐器 何也 钦答曰 往者毛孝先 崔季珪等用事 车载其母而走 隆於兴继 才能逾之 宣王曰 卿得并州 累勤取官 以璋为益州牧 时有盗官物者 士众皆惧 王平字子均 深入虏庭 因出事诘问 后策薨 帝数目臻曰 天下之珍 祖世长吏 伉缚送诸府 晔以为 达有苟得之心 真等皆还 饱则扬去 衍逆觉 谷帛支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