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研究》有感

合集下载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第一篇: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假期里,我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

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组织老师进行课堂观察促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对课堂观察了解不多,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悟。

传统的听评课,老师往往没有什么准备,大部分人都是夹着一本听课笔记本外带一支笔就进了课堂。

没有预先和老师联系熟悉课程内容,也不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往往关注老师多一些,关注学生却很少。

在提出听课意见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说的套话、大话多,空洞而且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改进方法。

很少老师会针对课堂的某一个细节展开评课。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要求老师把思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有准备得走入课堂进行观摩。

要听别人的课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准备中,除了熟悉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状况等,确定正确的课堂听课理念是最重要的,要选择好课堂观察点,有效听课。

比如:是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还是观察小组活动效应;观察老师课堂时间分配还是课堂活动是否面向全体等。

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认识并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比如着眼于学生投入状态来评课。

学生课堂投入状态可从手、口、眼多方面反映出来,所以站在这个观察点的听课老师一定要坐在学生前方观察。

老师课堂观察时,可以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问题入手,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或者老师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是怎么参与的,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另外,我们走进别人的课堂可能会发现值得借鉴的长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不足。

那么老师在经历了课堂过程,走出别人的课堂之后就要反思,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的课堂以后要注意什么。

以此来服务于我们自己的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了鉴别或者改造被听课人的课堂,而是为了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提高上课人和听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此再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研究读后感

课堂研究读后感

课堂研究读后感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课堂研究研究课堂——读《课堂研究》有感王海霞《课堂研究》是钟启泉教授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

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当我一页一页、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往下读时,就发现《课堂研究》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这是钟启泉教授延续《读懂课堂》的思想精髓,深入课堂研究的真实现场,也是钟教授的“课堂研究三部曲”的第二本作品。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亲历的教学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此书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的教育观带来了更多的启迪。

《课堂研究》意在“化零为整”,实现“经验的重建”,将“课堂”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将儿童、教师、课程、教学等等要素放置在鲜活生动的场域中加以考察。

通过诠释课堂研究的意蕴、视点、方略,作者希望向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展现一个崭新的教育实践研究的图景。

《课堂研究》立足于课堂本身,以一种深入其中的、随之起舞的态度展开观察与探讨。

而这,恰恰可以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或者说课堂事件当事人的视角。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话题都是细致的、彼此关联的、动态的或者说指向实践的。

这种关联与置身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中“自下而上”的潮流,也迎合了教育实践研究,特别是课堂研究的现实需要。

从课堂研究到教学创造,承上启下之作,不可不读!“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

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

钟启泉的《读懂课堂》和《课堂研究》介绍

钟启泉的《读懂课堂》和《课堂研究》介绍

钟启泉的《读懂课堂》和《课堂研究》介绍自留地君收录于话题#观课议课2#课堂研究5#钟启泉1好书推荐课堂是学校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研究的主战场。

最近读到钟启泉先生的两本新作,一本是《读懂课堂》,一本是《课堂研究》。

前者出版于2015年,后者出版于2016年,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堂,绝不是寂静无声的墓地,而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

焦建利说:“归根结底,学校的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

”这是钟启泉教授者在他的《课堂研究》一书中开篇对课堂的界定。

钟启泉教授:“如果允许我在后面做些补充的话,那么,在我眼里,课堂还是在这个空间中所发生的师生的所有创造、互动和活动。

”这两本课堂研究著作是作者钟启泉教授的新作。

钟启泉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钟启泉教授长期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教材、教师教育,著有《教育的挑战》、《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班级经营》(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在《课堂研究》中,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

这种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

两本书均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场域,探讨课堂转型的意蕴和课堂研究的特质,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

从写作上看,两本书并不追求完整的学术体系的架构,而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凝练成“课堂转型”的若干关键命题,提示相关的教育学见解,旨在深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精选3篇)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精选3篇)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精选3篇)《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精选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为大家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

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

但如何听评课?那么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

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

即:(1)确立研究问题,比方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

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方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推论。

根据课堂记录,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

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

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课堂研究>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课堂研究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对课堂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的各种观点和案例,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户。

以前总觉得课堂嘛,不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做做作业、考考试。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太天真啦!比如说,书中谈到了课堂中的互动。

以前我觉得互动不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嘛。

可书里说,互动的形式那是五花八门。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学生小组讨论时的激烈争辩、甚至是同学之间一个小小的鼓励动作,这些都是互动的一部分。

而且,有效的互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学时候的一堂语文课。

那堂课上,老师讲的是一篇文言文。

原本我觉得文言文可枯燥了,那些之乎者也的,让人头疼。

可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自顾自地在讲台上一通讲解,而是让我们分成小组,先自己阅读、讨论,试着去理解文章的意思。

我一开始还有点懵,心想这能行吗?但当我们小组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的时候,那种氛围一下子就变了。

我们小组里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这次居然特别积极。

他指着文中的一句话,磕磕绊绊地说着自己的理解。

虽然说得不太准确,但大家都没有嘲笑他,反而一起帮他分析。

我也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感觉特别兴奋。

就在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老师走了过来。

她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微笑着倾听我们的想法,时不时地点点头,给我们一些小小的提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

原本觉得很难懂的文言文,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最后,当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的讨论结果,老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的时候,我发现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那种有效的互动吧。

通过大家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让整个课堂都变得充满活力。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关于课堂评价。

从课堂研究中实现转型与成长——读《课堂研究》有感

从课堂研究中实现转型与成长——读《课堂研究》有感

从课堂研究中实现转型与成长——读《课堂研究》有感燕自2001年开始,我国教育经受了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洗礼。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自下而上”的顶层设计与思想发动,以及“自下而上”一线教师的课堂创造,我国的教育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

在这富于生机的图景之中,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始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着“课堂转型”的挑战。

而这种“课堂转型”的实践需要新型的“课堂研究”来支撑。

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就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考察课堂转型的世界图像,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其中我对于“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课堂互动研究”和“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这三个篇章十分有感触,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谈谈读后的收获。

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近年来“核心素养”研究的潮流逐渐兴起。

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学校教育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为“核心素养”所勾勒、规约。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新时代教育提出了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的诉求。

因而钟启泉教授首先着眼于课堂。

他提出“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课堂是培育‘文化传递力域文化创造力’的场域”,“课堂也是儿童体验‘文化创造的共同体’的场域”。

然而早期,我国的课堂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被扭曲变形了,以为课堂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但实际上只是告知现成的知识而已。

学生面对黑板安静地聆听教师的讲授,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情境随处可见,大家都不觉得这样的教学有什么不妥。

实际上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丧失,创新精神逐渐消亡。

这就难怪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头越低越下、手越举越低,到了高中阶段基本看不到学生踊跃答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整堂课的知识灌输。

从新课程改革开始,教师的角色、作用开始慢慢转变,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教学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服务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课堂研究>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叫《课堂研究》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对课堂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课堂可不是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地方。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互动和关系。

比如说,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也不只是交流想法,还能培养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我想起了自己上学时候的一堂语文课。

那节课,老师要讲解一篇文言文。

一般来说,文言文总是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可那节课却完全不一样。

老师走上讲台,没有直接翻开课本开始讲字词和翻译,而是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说是在古代,有个秀才去参加考试,因为把一个字写错了,结果名落孙山。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心里都在想,这和今天要学的文言文有啥关系呢?然后老师笑着说:“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言文里,也有很多容易写错、理解错的地方,要是不注意,说不定你们也会像那个秀才一样闹笑话哟!”这下子,大家的好奇心都被勾起来了,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篇文章到底有啥“陷阱”。

老师开始朗读课文,她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把我们都带进了那个古老的世界。

读完之后,她没有急着解释意思,而是让我们自己分组讨论,看看能理解多少。

我和同桌还有前后桌的几个同学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我觉得这句话是说主人公很伤心。

”同桌指着文中的一句说道。

“不对不对,我觉得是他生气了。

”前桌的同学摇着头说。

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候,老师走了过来,微笑着听我们争论,然后轻轻地说:“别着急,咱们一句一句来分析。

”她指着那句话,耐心地给我们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还结合上下文帮我们理解。

原来,我们都理解得有些偏差,经过老师这么一讲,顿时恍然大悟。

接下来,老师又让我们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

这下可热闹了,有的同学说喜欢描写风景的那句,因为让人仿佛能看到美丽的画面;有的同学说喜欢主人公说的某句话,因为很有哲理。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课堂研究>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课堂研究的书,真是让我对课堂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了好多有意思的观点和案例,其中有一个关于学生参与度的观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作者深入到一个班级里,详细记录了每节课上学生们的表现。

这可不是简单地看谁举手多谁发言积极,而是细致到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甚至是细微的肢体动作。

比如说,有个叫小明的同学。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着一道难题。

一开始,小明坐得笔直,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里的笔随时准备记录。

老师讲到关键的解题步骤时,小明眉头微皱,似乎在努力理解。

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开始有些游离,不再那么专注。

我当时就在想,这孩子是不是有点跟不上了。

果然,当老师提问让大家尝试解答类似的题目时,小明低下头,不敢看老师的眼睛。

再看看坐在他旁边的小红。

小红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每说一句话,她都会微微点头,好像在跟老师进行无声的交流。

当老师提出问题,她立刻举起手,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响亮又清晰,整个人都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气息。

还有个调皮的小刚,上课总是坐不住。

一开始还算安静,可没一会儿就开始东张西望,跟后面的同学悄悄说话。

老师瞪了他几眼,他稍微收敛了一点,但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观察,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学生的参与度不仅仅取决于他们是否举手发言,更多的是他们在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程度。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上学时候的经历。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语文课。

每次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我都满心期待。

老师的声音温柔又好听,她讲课文的时候,就像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我会跟着她的节奏,在脑海里想象出那些美丽的画面。

记得有一次,老师讲一首古诗,她没有直接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先给我们讲了诗人的生平经历,还有当时的社会背景。

我听得入了迷,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眼看到诗人在月下独酌,吟诗作对。

那节课,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下课后还意犹未尽。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阅读《课堂研究》一书,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课堂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通过对课堂研究的基本概念、现状与挑战、关键要素、实践与应用等方面的探讨,为我国课堂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课堂研究的基本概念1.课堂研究的定义课堂研究是指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它旨在揭示教育教学规律,为改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课堂研究的类型与方法课堂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行动研究等类型。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

三、课堂研究的现状与挑战1.我国课堂研究的进展近年来,我国课堂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

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围绕课堂教学、课程实施、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我国课堂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如:研究方法单一,实践与应用不足;研究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研究成果推广力度不足等。

四、课堂研究的关键要素1.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评估与反馈学生评估与反馈是课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估方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课堂研究的实践与应用1.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如: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

2.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技巧教师应注重课堂管理,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技巧包括: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调控课堂纪律等。

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5篇

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5篇

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5篇写心得体会的时候我们务必要大脑不断推敲,通过写心得体会是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感悟进行表达的,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完整版)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完整版)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读《课堂教学目标研究》有感暑假期间,我在家里认真读了《课堂教学目标研究》这本书,《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有效性和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对我们老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书中不但在理论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理论说明,也有一些具体化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列举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相一致的教学案例。

下面我就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通读教材,了解本册教材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层次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以了解课程总目标和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为前提,确定课的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等),然后根据课型针对性地确立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科学合理确定好“三维目标”:新课程中提到教学目标应该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进行设计确立,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而且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精神、心理的关怀。

这三个目标互成能动关系,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分析学生、学习内容与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情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

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四、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因此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设计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做到贴近学生生活,由易入难,层层深入。

《课堂研究与设计》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与设计》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与设计》读书笔记时常觉得教师是个非常繁琐的且平凡的职业,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懵懂的孩子。

工作中会充满着无数的未知,即使自己付出了所有精力也不一定会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

寒假期间,有时间细细品读了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这本书,受益匪浅。

刚开始阅读此书,觉得枯燥乏味,因为里面有很多我们平时从未听过的教学术语,还有很多是引用国外翻译过来的内容或书籍理论知识,粗略看一下很多内容都不太明白。

但是后来在写读书心得的时候我静下心来,发现了很多内容是值得我思考的。

在第二章中,我学习到了一个新名词“反思性实践者”。

文中写道: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转型为“反思性实践”,教师才称得上迈入了专业发展与教学革新之路。

单纯的经验积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顺利成长和成熟,课堂教学研究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功。

我想可以这样理解:经验+反思=成长。

这一章节作者强调了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影响。

也提醒着我们,现代教师想要重新定位,那就必须做一位反思教育的实践者。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逐步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仅有这些教学经验并不能标志自身全面地成长。

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去总结、思考甚至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并将这种积累的经验反思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创新上,才能获得专业成长。

通过反思性教学,能够激发自我超越的动力,激励教师不断地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良好循环过程中,促进教师的自身素质往更高的层次提升。

身为老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解决问题之际,学生有时会出现偏离正确答案的的理解。

此时,我们一般会否定他并将其迅速拉回正途然后继续往后讲,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教学中“挫折”只是—个绊脚石,绕过就行了。

不过,钟先生却建议我们通过把教学中“挫折’作为—种意义深刻的现象来加以探讨,就会进—步把握儿童的理解,让儿童借助这种交互作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比如,A生做题时出错,教师就让A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算法,再让大家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错误。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课堂研究是一种深入探究课堂环境、师生互动、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方法。

通过课堂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以下是我阅读关于课堂研究相关书籍后的读书笔记。

一、课堂研究的基本概念课堂研究是一种基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课堂环境的观察、分析和描述来探究课堂中的现象和问题。

课堂研究的核心目标是理解课堂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研究的特点1.情境性:课堂研究关注的是具体的课堂环境,它强调对课堂情境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动态性:课堂是一个充满变动的环境,课堂研究需要捕捉和描述这些动态变化。

3.互动性:课堂研究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这种互动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4.实践性:课堂研究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课堂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收集相关数据。

2.访谈法:通过与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堂环境的看法和体验。

3.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满意度和需求。

4.案例研究法:通过深入探究具体的课堂案例,分析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四、课堂研究的实践应用1.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堂研究,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开发与设计:课堂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课程开发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制定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方案。

3.教育政策制定:基于课堂研究的结果,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制定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政策。

4.教育研究:课堂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教育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五、总结与展望课堂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为我们理解课堂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工具。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研究》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课堂研究的书籍,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课堂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然而,我们常常在课堂中忙碌地穿梭,却很少停下脚步去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课堂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书中提到,课堂研究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是我们研究的核心。

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但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比如,在数学课堂上,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通过课堂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生的困惑所在,采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课堂研究也需要关注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导入、讲解、练习、总结等,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我们要研究如何巧妙地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清晰地讲解知识,让学生易于理解;如何设计有效的练习,巩固学生的所学;如何进行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通过对这些环节的研究和优化,我们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课堂研究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注意力、表情、动作等,从而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也可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提问方式、讲解策略、课堂管理等,分析其有效性。

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思考和分析。

例如,当发现某个学生在课堂上频繁走神,我们就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还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只有找到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除了观察,访谈也是课堂研究的常用手段。

与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困惑和建议,可以让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

读《课堂观察》有感3课堂观察licc范式思考

读《课堂观察》有感3课堂观察licc范式思考

读《课堂观察》有感3 课堂观察LICC范式思考对于课堂的研究,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类型,比如:记录式、回忆式、测量式、描述式、解释式等等。

但是,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看,在常规科学时期占主流地位的、能提取出范式的要素的课堂研究类型似乎不太明显。

那么课堂观察LICC范式是一种怎样的听评课的模式或方式呢?它的优点与缺点有哪些呢?通过阅读课堂观察我得到了答案。

首先,对于专业的听评课模式是否有它的需要呢?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听评课的历史,听评课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从考证,但是毫无疑问,听评课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专业业务活动,一般来说大部分学校都要求老师一学期有相应的听课量,大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地从中得到收货,所花时间较多,所获效果有限。

所以对于听评课活动中存在的上述“去专业”现象,有需要也有必要采用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方式也就是课堂观察LICC范式,它是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听评课模式,更多的用理解、体谅、多元、支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课。

那么,范式到底是指什么意思呢?这在书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也是我原本不了解的,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共同体采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法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

它包含了三大核心要素:教师观察合作体、问题域以及解题方式。

每个要素这里我就不具体写了。

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优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丰富了有关课堂的知识,提供的一套程序和技术,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下面谈谈我对这几个方面的理解,因为LICC范式包括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我觉得这样的建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课堂的认识,所以给课堂观察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LICC范式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这几个过程,提供了一套有针对性和延续性的程序与技术,对课程的观察提供了技术支持。

LICC范式的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了改善学生而设计的,可想而知这种观察模式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特别大的帮助。

读《课堂研究》有感

读《课堂研究》有感

读《课堂研究》有感成都市天回小学校作者:平蓉静儿(廖良蓉)《课堂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

《课堂研究》这本书主要从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课堂研究的视点、课堂研究的方略、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四方面论证了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所,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空间,“课堂研究”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

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当前,中小学正在实现从“教堂”转向“学堂”。

正因为如此,我利用今年暑假读完了该书,主要收获如下: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钟启泉在书中说道:“核心素养”的界定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发生的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递”,而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

这就意味着,一线教师需要展开新的课堂研究,聚焦新的“学习发展模式”的创造,借以实现课堂的转型。

是的,对于课堂,一线教师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时时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习共同体,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孩子去发现、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并且要付诸实际行动;在当今的教学中,体验与经验必须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教师的沟通,与同学的沟通,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共同体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借助对话或者活动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可见,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单枪匹马,这属于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教师面前,儿童都应该以自己的见解、观点、经验为背景的拥有社会意识的存在,而教师也是作为拥有社会意识的主体参与教学的。

二、课堂研究的视点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儿童的学习。

认知科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与现实的建构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情境之中借助人际关系互动的行为而得以展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课堂研究》有感
成都市天回小学校作者:平蓉静儿(廖良蓉)《课堂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

《课堂研究》这本书主要从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课堂研究的视点、课堂研究的方略、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四方面论证了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所,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空间,“课堂研究”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

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当前,中小学正在实现从“教堂”转向“学堂”。

正因为如此,我利用今年暑假读完了该书,主要收获如下:
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
钟启泉在书中说道:“核心素养”的界定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发生的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递”,而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

这就意味着,一线教师需要展开新的课堂研究,聚焦新的“学习发展模式”的创造,借以实现课堂的转型。

是的,对于课堂,一线教师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时时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习共同体,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孩子去发现、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并且要付诸实际行动;在当今的教学中,体验与经验必须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与教师的沟通,与同学的沟通,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共同体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借助对话或者活动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可见,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单枪匹马,这属于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教师面前,儿童都应该以自己的见解、观点、经验为背景的拥有社会意识的存在,而教师也是作为拥有社会意识的主体参与教学的。

二、课堂研究的视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儿童的学习。

认知科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与现实的建构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情境之中借助人际关系互动的行为而得以展开的。

活动系统模型则进一步表明,课堂研究不能仅仅解决满足于学习情境的描述与分析,还在于设计、革新学习的情境,亦即揭示从“情境依存”到“情境再造”的教学创造的逻辑。

我很欣赏、很赞同钟启泉教授的说法。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不善于交际,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孩子所处的环境,许多独生子女无人与之交流,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少,加之有的老师的教学又忽视小组合作交流,害怕因为交流过多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极大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发展。

要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群体而居,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相应的信息,从中学习他人的经验与智能。

人际关系互动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孩子只有经常地与同伴、成人交往,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交往能力强让孩子受益终身,父母、教师必须
利用生活中、学习中的细节让孩子的人际关系互动得以展开,让孩子更好适应社会、与人融洽相处、与人正常交往。

三、课堂研究的方略
传统的教师课堂研究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今日“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课堂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学习的设计与反思的研究,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聚焦教师的教法,而在于寻求儿童学习的事实。

这种课堂研究本身是一种直面一个个儿童学习活动的研究,是对话性的、协同性,归根结底是旨在揭示课堂事件背后看不见的意义与关系的研究。

我们现在从事的课堂教学,那种一讲到底的做法已经不存在,课堂必须跟近时代及时变革,在变革期间,教师不应该有太多的担心,我们的教学质量不会因为小小的变革就下降。

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让孩子们在提高学业成绩时,也要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多为学生提供高水准的机会,让学生得以发展。

要知道,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考、人际沟通能力,探究能力都是当今时代的社会所需要的。

真正的课堂,我们也许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必须勇于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方能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并且能耐心地期许学生精彩的发言。

四、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
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是该书的第四篇内容。

钟启泉教授在开篇中写道:教师的课堂研究是教师成长的根本途径。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研究,旨在实现优质的教学与建构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这里,教师
的学习与儿童的学习同样受到重视,一线教师通过周而复始的“学习设计”、“授业实践”和“教学反思”的活动,得以向儿童学习,向同僚学习,向自身的实践学习,促进每一位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成长。

每到开学初,教师都会提前拟好一学期的授业、授课计划,我们制定的计划不可能原原本本的实现,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学习共同体”都是灵动的,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实施计划的同时,有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我们应向同事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会出现这些情况。

只有这样,我们的授业才算是着眼于歧异、困惑、思路的差异与衔接及其变化,“学习共同体”的思维才会得以训练。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重视儿童将每一次的思维与现实的生活经验密切集合,将儿童作为主体性探究,认真把握好授业的“歧异”,积极地在反思性实践中前行,在克服了旧“歧异”的同时寻求新“歧异”的动态变化中,我们就不会在教学中放任自流,一味地凭儿童的兴趣所言授业,我们的教学就能真正地前进。

与此同时,为了减轻授业的难度,教师需要不断地参与课堂研究发现自身的“歧异”,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