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课件
合集下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常与 内酰胺酶 抑制剂合并使 用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 (ampicillin) ,匹氨西林 (pivampicillin),阿
莫西林 (amoxycillin)、氨氯西林 (ampicloxacillin) 特点:
O
S
H R CH H NC C O C N O H H
O
S C
H
6氨基青霉烷酸
青霉噻唑酸
-内酰胺类抗菌机制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粘肽合成
酶,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 激活细菌自溶酶
青 霉 素 类 菌体内青霉 素结合蛋白 (PBPs) 细胞壁 合成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1929年,弗来明 (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40年,弗劳雷 (Florey) 分离提纯青霉素成功。 1959年英国 Beecham 研究组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提纯青霉
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成功。 60年代,半合成青霉 素迅速发展,头孢菌素萌芽。 70年代: 头孢菌素迅速发展,半合成青霉素推出酰脲类青霉素。 80年代: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 -内酰胺酶抑 制剂。 90年代至今,主要是针对细菌的耐药性开发新品种
2
3
转运子(transporter)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附加蛋白(accessory protein)
6.
细菌自溶酶(autolysins)减少, 或产生更多的底物,或改变代谢 途径
11
*牵制:非水解性与药物结合,使之滞留在细胞膜外间隙中,而不能到
达靶位(PBP)
临床用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37张PPT)
–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但脑膜 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 脂溶型低,细胞内分布少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代谢 • 排泄
– 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 – 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
,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 延长半衰期
– 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低效)
青霉素 G
– 改变PBPS结构 合成增加 药物亲和力下降
– 改变细胞通透性 跨膜通道孔蛋白
– 增强外排 – 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母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由噻唑环和β -内酰胺环(
基本结构)组成。
改造 形成 半合 成青 霉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窄谱青霉素类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
窄谱 青霉素 GBiblioteka 概述• 青霉素发现、发展 • 药理学特点 • 水溶液不稳定,极易分解 • 易受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
分解破坏 • 不耐热 降解青霉胺 • 作用较强 • 抗菌谱较窄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不耐酸,吸收少,生物利用度低,
需肌注或静滴
• 分布 细胞外液,广泛分布 – 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 液大量分布
•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唑肟、 ~曲松、 ~地秦、 ~他定、 ~哌酮(先锋必)、 ~地尼、 ~克肟等
•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吡肟、 ~利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药动学
– 吸收良好 – 可透过屏障 头孢曲松-血脑屏障 第三代可透过血眼
屏障 – 除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外,均经肾排泄 – 除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经代谢后排泄外,其余均以
– 脂溶型低,细胞内分布少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代谢 • 排泄
– 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 – 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
,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 延长半衰期
– 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低效)
青霉素 G
– 改变PBPS结构 合成增加 药物亲和力下降
– 改变细胞通透性 跨膜通道孔蛋白
– 增强外排 – 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母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由噻唑环和β -内酰胺环(
基本结构)组成。
改造 形成 半合 成青 霉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窄谱青霉素类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
窄谱 青霉素 GBiblioteka 概述• 青霉素发现、发展 • 药理学特点 • 水溶液不稳定,极易分解 • 易受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
分解破坏 • 不耐热 降解青霉胺 • 作用较强 • 抗菌谱较窄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不耐酸,吸收少,生物利用度低,
需肌注或静滴
• 分布 细胞外液,广泛分布 – 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 液大量分布
•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唑肟、 ~曲松、 ~地秦、 ~他定、 ~哌酮(先锋必)、 ~地尼、 ~克肟等
•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吡肟、 ~利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药动学
– 吸收良好 – 可透过屏障 头孢曲松-血脑屏障 第三代可透过血眼
屏障 – 除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外,均经肾排泄 – 除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经代谢后排泄外,其余均以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培训课件
过敏性休克
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主要表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性哮喘、血压骤降、惊
厥、昏迷 过敏性休克的主要防治措施:
①详细询问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 ②注射前应做皮试,更换批号时应重做皮试; ③药物必须临时配制; ④不在无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⑤使用前半小时加强观察;
1/8/2021
结果观察:
皮内注射20 min后,如局部出现直径大于1cm的红肿或
局部红晕或伴有小水疱者或有头晕、心慌、恶心感均判为阳
性;对于可疑阳性者,应在另一侧前臂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试
验。1/8/202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11
头孢菌素类讲解提纲
1、 分类 2、 抗菌谱 3、 临床应用 4、 肾毒性 5、 注意事项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同特性
1/8/2021
多个亚类 抗菌谱不尽相同 代谢排泄途径不同 特殊人群进行调整
特殊不良反应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3
回答问题
1 肺炎 静脉 头孢他啶2g qd
1/8/2021
时间依赖性药物,需要一 天多次给药才能达到较好
效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4
分类
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
基于动物实验 和临床观察
头孢菌素类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 过敏反应 ➢ 双硫仑样反应 ➢ 低凝血酶原血症
1/8/202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20
头孢菌素类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休克)
皮 疹
1/8/202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21
头孢菌素类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双硫仑样反应
乙醇脱氢酶
抗菌药物应用案例-合理?
1 肺炎 静脉 头孢他啶2g qd
β内酰胺类抗生素(1)(共52张PPT)
(5)作好抢救准备——首选肾上腺素
皮 试 注 意 事 项:
1. 第一次用药需作皮试; 2. 更换批号需重作皮试; 3. 停药3天以上重作皮试; 4. 皮试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2. 赫氏反应
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时,出现症状加剧
的现象 表现: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心动过速等
机理 :(1)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 的感染如烧伤创面感染
(五)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
美西林(mecillinam) 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替莫西林(temocillin) 特点:
1. 对G-菌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
2. 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小
结
各种青霉素类对胃酸和青霉素酶的稳定性
1945年 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由此获诺贝尔医学及生
理学奖
4
弗莱明和其著名
的培养皿
二十世纪抗菌药物的发展
1928年 青霉素 40年代 链霉素、 氯霉素、多粘菌素 50年代 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 60年代 庆大霉素、紫苏霉素、妥布霉素、氨基 糖苷类、大环内酯类 70年代 半合成青霉素问世、头孢菌素迅速发展 80年代 第三代头孢菌素、新型内酰胺类、喹 诺酮类迅速发展 90年代 第四代头孢菌素、新型内酰胺类(头孢 烯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新品种迅速发展
细菌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繁殖期杀菌 剂)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4 . 有六种药物作用类型:
根据 药物通过第一道穿透屏障的易难度;
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与靶位的亲和力不同; 可将对-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分为6 种作用类型
皮 试 注 意 事 项:
1. 第一次用药需作皮试; 2. 更换批号需重作皮试; 3. 停药3天以上重作皮试; 4. 皮试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2. 赫氏反应
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时,出现症状加剧
的现象 表现: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心动过速等
机理 :(1)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 的感染如烧伤创面感染
(五)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
美西林(mecillinam) 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替莫西林(temocillin) 特点:
1. 对G-菌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
2. 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小
结
各种青霉素类对胃酸和青霉素酶的稳定性
1945年 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由此获诺贝尔医学及生
理学奖
4
弗莱明和其著名
的培养皿
二十世纪抗菌药物的发展
1928年 青霉素 40年代 链霉素、 氯霉素、多粘菌素 50年代 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 60年代 庆大霉素、紫苏霉素、妥布霉素、氨基 糖苷类、大环内酯类 70年代 半合成青霉素问世、头孢菌素迅速发展 80年代 第三代头孢菌素、新型内酰胺类、喹 诺酮类迅速发展 90年代 第四代头孢菌素、新型内酰胺类(头孢 烯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新品种迅速发展
细菌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繁殖期杀菌 剂)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4 . 有六种药物作用类型:
根据 药物通过第一道穿透屏障的易难度;
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与靶位的亲和力不同; 可将对-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分为6 种作用类型
-β内酰胺类ppt课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 素。包括: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正在出现 脑膜炎双球菌 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
【不良反应】毒性很低
1.变态反应 最常见 3%-10% 轻: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 重:过敏性休克,发生率0.4-1.5/万,死亡率1/10万。
荨麻疹、药疹的临床症状
Pharmacology
过敏原: 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 6-APA高分子聚合物
主要的防治措施:
(1)仔细询问病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2)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3)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4)在有急救药物(肾上腺素、激素、抗H1药)和抢救
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Pharmacology
(5)初次使用、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 肤过敏实验,反应阳性者禁用;
(6)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7)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8)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
1.第一代头孢菌素 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2.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 3.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克肟。 4.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匹罗。
(三)其他-内酰胺类 包括碳青霉烯类、头
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内酰胺类。
(四)-内酰胺酶抑制剂 棒酸和舒巴坦。 (五)-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1、大多数G+球菌 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 链球菌、不耐药的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
β-lactam Antibiotic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 素。包括: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正在出现 脑膜炎双球菌 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
【不良反应】毒性很低
1.变态反应 最常见 3%-10% 轻: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 重:过敏性休克,发生率0.4-1.5/万,死亡率1/10万。
荨麻疹、药疹的临床症状
Pharmacology
过敏原: 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 6-APA高分子聚合物
主要的防治措施:
(1)仔细询问病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2)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3)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4)在有急救药物(肾上腺素、激素、抗H1药)和抢救
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Pharmacology
(5)初次使用、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 肤过敏实验,反应阳性者禁用;
(6)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7)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8)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
1.第一代头孢菌素 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2.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 3.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克肟。 4.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匹罗。
(三)其他-内酰胺类 包括碳青霉烯类、头
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内酰胺类。
(四)-内酰胺酶抑制剂 棒酸和舒巴坦。 (五)-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1、大多数G+球菌 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 链球菌、不耐药的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9
半合成青霉素
类别 代表药物
特点
耐酸
青霉素V 耐酸不耐酶,可口服。抗菌 用于轻度感染 谱同青霉素
耐酶
苯唑西林
耐酸耐酶,可口服。血浆蛋 白结合率高,不易透过血脑 屏障。经肝脏代谢。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 感染。
广谱
阿莫西林 耐酸,可口服,不耐酶,对 耐药金葡菌无效。
内容
化学结构 抗菌机制
分类
常见不良反应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
➢ 化学结构中有β-内酰胺环; ➢ 青霉素基本结构——母核:6-氨基青霉素烷酸(6-APA) ➢ 头孢菌素类基本结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
2/16/2021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 头孢美唑
氧头孢烯类 拉氧头孢
单环β-内 氨曲南 酰胺类 2/16/2021
特点
临床应用
1.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也能抑制 与β-内酰胺类抗 β-内酰胺酶,保护β-内酰胺类免受水解; 菌药物联合用于敏 2.对质粒编码的β-内酰胺酶敏感,对染色 感菌所致的感染。 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作用弱。
3.375g q6h; 4.5g q8h
10~50:2.25g q6h; <10:2.5g q8h
1.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 似;2.对G-和厌氧菌尤其脆弱类杆菌作用 强,但对绿脓杆菌抗菌作用较弱;3.作用 维持时间长。
多重耐药菌所致感 染
用于G-菌和厌氧菌 所致感染
产酶菌和耐药菌所 致感染;厌氧菌和 需氧菌的联合感染。
窄谱抗菌药物:1.对G-杆菌高敏,对G-杆 主要用于G-需氧菌 菌产生的β-内内酰酰胺胺类抗酶菌高药度物稳简介定;2.对G+球 所致1感4 染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3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内酰胺类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4
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青霉素类
半合成青霉素类
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 2.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
半衰期 (h) 0.5
1
哌拉西林-他唑巴 1 坦
头孢唑啉
1.8
头孢西丁
0.8
头孢呋辛
1.3
头孢他啶
1.9
亚胺培南
1
2/16/2021
剂量
肌酐清除率下降时的剂量 (mL/min)
2~4*106U IV q4h
<10:半量
2.4*106U IM 每周
PO:500mg q8h; 875mg q12h
<10:q24h
1.高效广谱:对多数G+菌、G-菌有效,对 厌氧菌有强效;但对支原体、衣原体、军 团菌无效。 2.耐酶:不仅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且 有抑酶作用。 3.亚胺培南易被肾小管内脱氢肽酶降解, 需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
抗菌谱广: 1.对G-杆菌作用强、对厌氧菌高敏; 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敏感性差; 3.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对G-杆菌有效,用于伤寒、副 伤寒以及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 感染、尿路感染。
抗铜绿 假单胞 菌
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 美洛西林
1.不耐酸不耐酶,口服无效, 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2.对G-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 菌作用强。
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及 泌尿道感染,主要用于铜绿假 单胞菌所致的感染如烧伤创面 感染。
PK/PD重要参数-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
➢ T>MIC:血药浓度超过MIC的维持时间 ➢ T>MIC%: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与给药间隔时间的比
值
浓度
T>MIC%
=
T>MIC
给药间隔
MIC
T>MIC
给药间隔
时间
➢增加给药剂量,缩短给药间隔,延长输注时间均有利
于增加 T > MIC
2/16/2021
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
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11
各代头孢菌素分类药物的抗菌特点比较
分类
细菌敏 感性
G+
G-
铜绿假单胞 菌
厌氧菌
对β-内 G+ 酰胺酶
G-
应用
肾毒性
第一代 +++ + -
稳定 不稳定 耐青霉素酶 金葡菌感染
++
第二代 ++ ++ -
+ 稳定 较稳定 产酶耐药G杆菌感染; 敏感G+菌感 染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15
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
不同的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 T>MIC%的期望值 是不同的:
碳青霉烯类为 20%~25%, 青霉素类为 20%~35%, 头孢菌素类为 35%~55%。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16部分β-内酰来自类半衰期、剂量抗菌药物
青霉素G 苄星青霉素G 阿莫西林
3.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4.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哌拉西林、磺 苄西林、美洛西林。 5.抗G-菌青霉素:美西林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5
青霉素G
H
青霉素V
苄星青霉素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6
耐酶青霉素
➢6位侧链酰胺基上引入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基团,
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中心作用,保护药物分子的
β-内酰胺环。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7
广谱青霉素
阿莫西林
➢ 6位侧链上的氨基是产生对G-菌活性的重要基团; ➢ 亲水基团-COOH、-SO3H,都具有广谱作用。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8
天然青霉素抗菌谱
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 萄球菌等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咽炎、 心内膜炎等 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 芽孢杆菌、难辨梭菌等 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如:梅毒、钩端和回归热螺旋体
抗G-菌 美西林
2/16/2021
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 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尿路感
定;对铜绿、G+菌、厌氧菌 染。
无效;抑菌剂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10
头孢菌素分类
分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2/16/2021
代表药物
头孢噻吩、头孢拉定、头孢噻啶、 头孢唑啉、头孢氨苄
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替安
+
第三代 +
+++ ++
+ 稳定 稳定 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
-
第四代 +++ +++ ++
+ 稳定 稳定 重症耐药 G+、G-杆菌 感染
-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12
其他β-内酰胺类
其他
2/16/2021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
13
类别
β-内酰胺 酶抑制剂
代表药
克拉维酸 舒巴坦 他唑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