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本位_刘晓东

合集下载

儿童社会化新审视

儿童社会化新审视

儿童社会化新审视【摘要】由于社会和经济环境的迅速发展,儿童社会化进程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境。

解决当前儿童社会化问题需要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性作用。

了解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后,可以更好的帮助成人理解儿童文化,尊重儿童文化,以顺应儿童自身的文化属性的道路来顺利实现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儿童主体;儿童文化人的社会化问题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学科的重点研究话题,儿童社会化更是其中热点。

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儿童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和提出解决出路,是本文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儿童社会化新困境当前,剧烈的社会大环境变动、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面临的是有史以来最难以把握的社会变动,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使得很多人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同时带给大家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思考。

对生活的无力感和难以把握感是大多数人的体会。

这样的环境不仅对成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当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儿童的社会化土壤已经和上一辈人有了太大的不同,儿童社会化途径充满了困惑、矛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儿童是社会化的主体对于儿童是什么人这一问题,笔者的解答是儿童是社会化的主体。

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没有太多人将研究重点放在儿童是否是社会化的主体这个问题上。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在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出,儿童的“自我”能够阻止“本我”的生物本性行为,约束自身遵从外界法则,而“超我”可以使得儿童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事。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华生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习得进行了研究。

他所坚信的是无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精确的外部刺激而形成,习惯的形成就是环境和教育的联合结果。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三大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发展心理学,它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就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

浅析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儿童本位”【论文】

浅析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儿童本位”【论文】

浅析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儿童本位”摘要: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成人化”“说教化”倾向, 要改变这一现状, 需要进一步探析“儿童本位”思想的实质, 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 才能更好地发挥“儿童本位”思想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关键词:儿童文学; 儿童本位; 主体间性; 人的全面发展观;周作人说:“人类只有一个, 里面却分作男女及小孩三种;他们各是人种之一, 但男人是男人, 女人是女人, 小孩是小孩, 他们身心上仍各有差别, 不能强为统一。

以前人们只承认男人是人(连女人们都是这样想!) , 用他的标准来统治人类, 于是女人与小孩的委屈, 当然是不能免了。

女人还有多少力量, 有时略可反抗, 使敌人受点损害, 至于小孩受那野蛮的大人的处治, 正如小鸟在顽童的手里, 除了哀鸣还有什么法子?”[1]小孩所受的种种委屈, 在今天看来似乎有很大好转, 但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 “儿童本位”思想却似乎有弱化的危险, 这就需要正视儿童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 重新发挥“儿童本位”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一、从儿童文学创作的偏误看“儿童本位”思想的失落儿童文学是一种专门为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服务的文学类型, 根据其读者年龄段的差异, 可分为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三个层次。

儿童文学对儿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等具有特殊意义, 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却面临过分强调道德训诫与说教、教育与趣味失衡等困境。

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似乎严格遵循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其目的是把“落后的孩子”教育成“优秀的孩子”, 在内容上过分强调甚至是夸大孩子的缺陷与错误, 然后由成人扮演的角色展开滔滔不绝的说教, 最后是孩子改变了“恶习”, 乖乖听话。

例如, 《骄傲的大公鸡》一文, 讲述了一个爱四处吹牛的公鸡, 最终被蛐蛐教训了一顿, 在羞愧中改掉了吹牛的坏毛病的故事。

很明显, 作者创作这篇故事的目的, 是教导孩子不要骄傲吹嘘, 要学会谦虚谨慎。

读刘晓东教授《解放儿童》而想

读刘晓东教授《解放儿童》而想

读刘晓东教授《解放儿童》而想安海苗苗幼儿园李惠群在教委的倡导下,今年暑假我挤点时间看了同学推荐的《解放儿童》一书颇受启发,与传统教学比较起来,我感觉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一、幼儿园里教知识与活动的关系?有些人认为幼儿园里我们不能给孩子教知识。

刘教授在书中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亲历、体验,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生活乃至于学习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艺术的,好奇的,探索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教知识”,更不能用成人学习的方式来教孩子知识。

例如使用过多的电视类媒体素材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有许多违背儿童认知规律的,他们如何能亲历、体验?又如何能培养、发掘他们的好奇心、艺术的天赋、探索的精神呢?……。

所以,我想我们要认真落实已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领会、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是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前的学前教育并非是要求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多少本领和知识,而是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所以说,学习活动在幼儿园里是可以存在的,只是它绝不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

通过学习活动,幼儿可以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加敏感的发现,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解世界的方法,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在阅读刘晓东的《儿童教育新论》之后,我深受启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儿童教育领域中那些曾经被忽视或误解的角落。

刘晓东在书中强调了儿童的独特性和主体性。

他指出,儿童并非是缩小版的成人,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和发展需求的个体。

我们常常以成人的标准和视角去衡量儿童的行为和想法,从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真正的声音。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种种行为,是否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书中还提到了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游戏不仅仅是儿童的娱乐活动,更是他们学习、探索世界和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成绩的提高,而限制了儿童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担心孩子在游戏中浪费时间,却没有意识到游戏是他们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式。

刘晓东对于儿童教育中的“爱”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真正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过度的控制,而是尊重和理解。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理解他们的情感,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成长。

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些家长,他们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却没有问过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此外,书中关于儿童教育的环境创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仅是指物质环境的舒适和安全,更包括了精神环境的宽松和和谐。

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关爱、鼓励和支持的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自信地成长。

在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时,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很多儿童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他们被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

刘晓东的观点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培养会考试的机器,而是要培养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体。

读了这本书,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应用这些理念。

首先,我要更加用心地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

读《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的一些思考刘晓东认为南怀瑾在推崇儿童读经运动中,把旧式教育的教学法和教学内容(经学)神化并重新带到了历史舞台,是在悄悄地搞复古主义,违背了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刘晓东认为“儿童教育应当‘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如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通过采摘新文化而培养新人。

刘晓东在其文章中实际上认为南怀瑾推崇儿童读经是一种违背新文化运动精神的行为,并且也用了许多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诸如鲁迅先生的观点来批驳南怀瑾认为儿童应当读经以及读经有利于儿童的观点。

甚至在结尾喊出了向日本明治维新学习的口号。

这其中其实隐含了一个关于“国学”或“中学”与“西学”的论争。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将中学与西学完全放在了对立面,是一场十分激进的文化革新运动,而实际上当时由于民族危亡,人们并未来得及思考他们所谈论中学与西学到底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那么“中学”与“西学”之争的问题出在哪儿呢?这里必须引入刘小枫教授的一段话来说明:“我们都知道,所谓‘国学’或‘中学’指中国传统学术的总和,但与此相对的‘西学’实际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学术传统,并不包括西方的古典学术。

这里隐含着一个重大问题:西方学术就总体而言包含着古今分离或古今之争,就‘国学’指中国学术不绝若线的传统而言,‘国学’与‘西学’对举,恰恰表明我们欠缺对西方学术中所包含的古今离异或古今之争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以盲目意识下展开对传统中国学术的讨伐。

”(《重启古典诗学》,华夏出版社)也就是说,中学或国学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学术总和,而当时的西学是指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学术总和,他们俩根本就不是可以对等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学术彻底否定西方的现代学术是不科学的,同样,用西方的现代学术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学术也是不科学的。

而刘晓东基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潮则把儿童读经运动看作是“旧的”中学对“新的”现代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否定(而基于教育学本身的舶来品属性,我认为这种“新的”现代教育观和儿童观实际上是一种西学)这其实是在“以今非古”,是不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在阅读刘晓东的《儿童教育新论》之后,我深受启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儿童教育的诸多未知角落,也让我对儿童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刘晓东在书中强调了儿童的独特性和主体性。

他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和发展需求的个体。

这让我反思起我们日常教育中常常出现的“以成人视角为主导”的现象。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期望他们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却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特点。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写字时,如果写得不够工整,我们可能会着急地批评指责,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手部肌肉还在发育中,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有限。

书中还提到了儿童的游戏对于其成长的重要性。

游戏不仅仅是儿童的娱乐活动,更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剥夺了孩子们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让他们的童年被学习任务所填满,却忘记了游戏才是他们最本真的需求。

刘晓东对于儿童教育中的尊重与爱的阐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真正的尊重和爱,不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是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这意味着我们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哪怕这些选择和决定在我们看来并不完美。

比如,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件我们认为有风险的事情时,我们不应该直接拒绝,而是可以和他们一起分析风险,让他们在一定的保护下进行尝试。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育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和鼓励的教育环境,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安全和信任,从而更愿意去探索和学习。

相反,一个压抑、紧张、充满批评和指责的环境,则会让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学校和家庭中常见的现象,如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批评、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唠叨和打骂,这些行为无疑都在破坏着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

最近读了刘小东老师的

最近读了刘小东老师的

最近读了刘小东老师的《解放儿童》一书,发现他对于幼儿教育有着不少独到的思考。

他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和世界,幼小儿童的生活主要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儿童只有沿着进化历史赋予的路线、节奏和速率来成长。

全面拥有童年的财富、童年的生活,才能避免传统教育的“异化”,才能茁壮成长,才能顺利进入成人世界。

中国的儿童教育迄今存在种种误区。

这些误区的根源在于,中国尚不存在现代形态的儿童观念和教育观念。

发现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生活,建设儿童本位、儿童中心的教育观念,是走出儿童教育的种种误区、实现儿童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次参加骨干教育培训班的过程中,我也有幸聆听了一些幼教专家的亲自授课,获得了最前沿的幼教资讯。

在此,就将自己对《解放儿童》这本书的粗浅理解与思考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敬请各位博友批评指正!问题一:在解放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

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

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顺其天性是儿童成长的根本,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应当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应当使儿童这棵小树柔嫩的树干和枝条自由地享受阳光雨露,这样他才有望成材。

“蛹未必就一定会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

当蝴蝶还潜在于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

”多可悲的举止啊!可现在幼小的儿童不就是任社会摆布的蛹吗?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环境,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作为家长,是否应静下心来,顺应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在阅读刘晓东的《儿童教育新论》之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对于儿童教育这一重要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刘晓东在书中强调了儿童的独特性和主体性。

他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和发展需求的个体。

这让我反思了以往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成人的标准和视角去衡量和要求儿童,从而忽略了他们的天性和内在需求。

书中还提到了儿童的游戏对于其成长的重要意义。

游戏并非仅仅是娱乐,而是儿童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培养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剥夺了儿童充分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回想我们身边,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填满,他们几乎没有机会自由自在地玩耍。

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吗?刘晓东认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过度干预和催熟。

这使我想到了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早教热”现象。

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种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做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学习适当的东西。

此外,书中关于儿童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情感、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人。

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道德培养。

一个温暖、关爱、尊重的教育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刘晓东在书中还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了批判。

传统教育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确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健全人格、能够适应社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摘要】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概念是以儿童的需求、兴趣和价值观为中心,致力于创造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环境。

本文从理论支持、实践探索、案例分析、挑战与应对以及儿童参与度提升等方面展开讨论。

重点探讨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实施儿童本位教育的方法,分析成功的儿童本位教育项目,并讨论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着重探讨如何激发儿童学习动力,提高儿童参与度。

总结了教育活动中“儿童本位”实践的价值,并展望了儿童本位教育的未来发展,呼吁对儿童本位教育的持续推广和完善。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旨在引发对教育活动中儿童本位的思考和重视,促进更好地关注和尊重儿童的权益和成长需求。

【关键词】教育活动, 儿童本位, 理论支持, 实践探索, 案例分析, 挑战与应对, 儿童参与度, 学习动力, 实践价值, 发展展望1. 引言1.1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概念介绍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是指以儿童的需求、利益和发展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为实现儿童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主体性,尊重和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儿童本位”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和批判。

传统教育往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儿童的需求和个性。

而“儿童本位”教育则致力于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为其提供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支持。

儿童本位教育的核心在于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儿童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位置,促使教育者更加关注儿童的实际需求和情感状态,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和认知激励。

通过实践中持续探索和创新,儿童本位教育将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2. 正文2.1 理论支持: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最近读了刘晓东的《儿童教育新论》,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呀!在这本书里,刘晓东老师提出了很多新颖且深刻的观点,让我对儿童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觉得教育孩子就是教他们知识,让他们听话,考个好成绩。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书中提到,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他们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侄子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家里人都在忙,小侄子一个人在客厅玩玩具。

他把那些小小的玩具车摆成一排,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好奇地凑过去听,发现他正在给这些小车编故事呢!他说红色的车是警察,正在追捕蓝色的坏蛋车。

我就笑着问他:“那其他车是干嘛的呀?”他特别认真地跟我说:“姑姑,这个黄色的车是救护车,等坏蛋车被抓住受伤了,它就来救人。

”当时我就特别惊讶,这么小的孩子,他的脑袋里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有他自己创造的一个小小的世界。

我们大人总是习惯用我们的思维去衡量孩子,觉得他们幼稚、不懂事。

但其实,他们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总是急于给他们灌输所谓的“正确知识”,却忽略了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还有啊,刘晓东老师说要尊重儿童的天性。

这又让我想起我表妹小时候的事。

表妹特别喜欢画画,家里的墙上、本子上到处都是她的“大作”。

有一次,她在一张大白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蓝色太阳,周围还有绿色的云朵。

我姨妈看到了就说:“太阳怎么能是蓝色的?云怎么能是绿色的?你这画得不对。

”表妹当时就委屈得哭了,说:“我觉得蓝色的太阳好看,绿色的云也好看。

”后来姨妈跟我说起来,还觉得自己没错,就是在教孩子正确的东西。

可现在想想,我们所谓的“正确”,是不是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呢?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呢?再说说现在的教育环境,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邻居家的小孩,才上小学一年级,周末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什么英语班、数学班、钢琴班……孩子累得不行,一点玩耍的时间都没有。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

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读后感最近读了刘晓东的《儿童教育新论》,心里那是翻腾起了不小的浪花呀!在书里,刘晓东提出了好多新颖又实在的观点,让我对儿童教育这个事儿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拿其中一个观点来说吧,他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别老是用大人的标准去框住孩子。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我亲眼见到的一件小事儿。

那天我去公园散步,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在一片绿草地上,有几个小朋友在那玩耍。

其中有个小男孩,估摸也就四五岁的样子,特别活泼好动。

他手里拿着个小树枝,这儿戳戳,那儿捣捣,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这时候,他妈妈在旁边的长椅上坐着,不停地喊:“别跑远了!小心弄脏衣服!”小男孩可不管,依旧撒欢儿地跑。

突然,他蹲下来,盯着地上的一群小蚂蚁,看得那叫一个入神。

他妈妈见状,立马走过去,拉起他就说:“看什么蚂蚁呀,脏死了,快走!”小男孩一脸不情愿,挣扎着想要继续看。

他妈妈急了,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听话!这有什么好看的,咱们去玩滑梯。

”小男孩哇的一声就哭了,边哭边说:“我就想看蚂蚁搬家。

”这一幕看得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其实孩子想看蚂蚁搬家,这多正常、多纯真的想法呀。

可妈妈却因为怕弄脏衣服,怕耽误去玩滑梯,就硬生生地打断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致。

想想我们身边,这样的情况是不是经常出现?大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来安排孩子的生活,却很少真正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

刘晓东在书中说,儿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途径。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功利心和所谓的“正确”标准去剥夺他们自由成长的权利。

就像那个小男孩,他对蚂蚁搬家的好奇,也许就是他探索世界、培养观察力的开始。

如果妈妈能陪着他一起看,给他讲讲蚂蚁的生活习性,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亲子时光,也是多么生动的一堂自然课呀!再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经常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兴趣班,却很少问他们真正喜欢什么?是不是总是要求他们考高分、拿奖状,却忽略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需求?读了这本书,我越发觉得,我们真该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论童年在人生中的位置

论童年在人生中的位置

On Childhood's Place in Life 作者: 刘晓东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7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童年;成年;目的论;儿童本位
摘要:童年是人生的根本,这是“儿童本位”得以支撑的基础。

童年拥有丰富的天性资源。

成人是童年资源的继承人、受益人。

从个体发展来看,长大成人是儿童成长的目的。

但从老子等人“复归于婴儿”的主张看,人生的目的是童年的复归,童年依然是人生的最终日的。

从种系进化来看。

童年是一种自然目的。

童年资源是人的全部生活和整个文明大厦的根基。

不只是儿童教育应当坚守“儿童本位”,文明的进步和提升也需要坚守“儿童本位”。

人类社会和文化只有坚守“儿童本位”。

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之“人性复归”的理想社会。

认识儿童开放融合对话建构——第二届“回归儿童”教育论坛综述

认识儿童开放融合对话建构——第二届“回归儿童”教育论坛综述

2017年5月26~28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回归儿童”教育论坛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杂志社等高等院校、科研及出版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聚钱江之滨,交流与分享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展望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今雅教授主持。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秦金亮教授致开幕辞。

他以“‘回归儿童教育’的教师教育行动”为题,指出幼儿园教师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低水平的专业化,需要追求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因为只有更高专业化水平的幼儿园教师才能真正践行“回归儿童”的教育理念。

随后,论坛围绕“回归儿童”这一中心议题,从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视角探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今后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研究提供了方向与路径。

一、认识儿童,回归学前教育研究的本体儿童具有丰饶的天性资源。

只有充分了解儿童,认知儿童,尊重儿童,才能使教育真正做到“回归儿童”。

事实上,回归儿童,也就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从哲学、历史与教育思想史、心理学、艺术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儿童天性资源的丰富性。

他指出,重视儿童价值的论述自古有之,从先秦儒家孔孟之说到宋明理学都强调儿童的重要性,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罗汝芳、李贽等阐述以儿童、童心、赤子为核心理念的童心哲学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西方历史中可以看出,对儿童的发现直接推进了儿童中心与儿童本位思想的发展。

自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到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乃至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内部的老师”,均体现了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

刘晓东同时指出,儿童本位并非否认成人尊严,恰恰相反,儿童本位映照出了成人的尊严。

保全童心便是弘扬传统文化——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晓东等3_则

保全童心便是弘扬传统文化——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晓东等3_则

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 儿生活的儿歌,容易被孩子们喜欢和接 围与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会在潜移默
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 受,效果要好得多。
化中更好地感受、认识、理解、继承和弘扬
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
陶行知、陈鹤琴等老一辈著名教育家 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们多玩一玩。
年人,小时候谁把玩当成个事儿了?广袤 了。生物学家说得好,事实比想象更离
是啊,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是 的乡村里,爬树掏鸟蛋、下河摸泥鳅都是 奇。有了接触现实世界的自主时间,孩子
生物进化的礼物。人类学家梅尔文·康 寻常事,田里地里有啥吃啥、有啥玩啥;新 们一定能找到兴趣,形成自己的丰富品
相互会通、相互支援。这就意味着,中国 “禁于未发之谓豫”,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让
记者:据我所知,您一贯主张儿童教 的教育改革和现代教育学体系建设可以 年幼儿童接触难度较大的学问,这一原则
育应当师法自然,尊崇天性。您认为在幼 在本土思想资源里找到深厚而肥沃的土 称为“豫”。所谓“豫”有丰富的意义,即:要
化的本位,这一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会 么,他们中有人将鼓吹幼儿读经作为自己 “揠苗助长”。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优秀
有所贡献吗?
的文化使命或道义责任,也在所难免。例 的教育学传统,它们与现代教育学观念是
刘晓东:当然会有所贡献。“童心”或 如,某著名学者主张幼童从学会说话开 可以相互会通、相互支援的。
“赤子之心”是中国童心主义思想中的核 始,用不到两年时间背完十多万字的“诵
记者:您肯定也看到,近年来许多家 中国乃至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健康的婴孩。
要》提到“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 长让孩子在家死记硬背《三字经》《千字

论儿童本位_刘晓东

论儿童本位_刘晓东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5期论儿童本位刘晓东[摘要]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源于对儿童的发现。

现代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

教育以儿童为本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亟需建设儿童本位的教育学立场和理论,以实现儿童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儿童教育应当以儿童为本,这是落实"以人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儿童本位不只是教育原则,而且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所遵循的政治原则,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文化特征。

在儿童本位的社会,学校、教育成为新社会、新文化、新风气的创造者、引领者。

[关键词]儿童教育以人为本儿童本位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项目(项目批准号:BAA080015)的成果之一。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本”,就是以儿童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儿童本位”曾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教育学原则而屡遭批判,现在是及早为“儿童本位”正名的时候了。

[1]P25~29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以人为本”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这为教育学在中国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政治保障。

“以人为本”的政治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儿童———的时候应当以儿童为本位。

而“儿童本位”只是“以儿童为本”的另一种表述,它与“以儿童为本”是等价的。

一、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源于对儿童的发现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们可从儿童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探寻答案。

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大背景中萌生的。

文艺复兴运动高歌人的天性、尊严和权利,这种时代精神也反映在教育学领域,教育学领域出现了对儿童的生命进行讴歌的思想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视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最后一位教育思想家,因而也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教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把这种认识作为其名著《大教学论》第一章的标题,这种认识其实也是夸美纽斯全部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础。

刘晓东儿童观

刘晓东儿童观

刘晓东儿童观儿童观:九个陈述句刘晓东讲课中的更多内容可参见: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和立场起源于对儿童的发现。

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从其萌生到其成熟,都是基于对儿童心灵、儿童生活、儿童世界的发现而演进的,儿童教育学的现代体系也是围绕着儿童心灵、儿童生活、儿童世界而展开的。

现代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出发点的,又是以儿童的成长为其归宿的。

也就是说,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的。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3.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4.儿童是自然之子5.儿童是历史之子6.“儿童是成人之父”7.儿童是成人之师8.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9.儿童是破坏者,更是建设者一、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人,但儿童不是小大人。

儿童不是小大人,这种观念是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发表的关于儿童的基本观念,史称“儿童的发现”或“发现儿童”。

在卢梭以前,社会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所以可以这样说,那时的儿童观里实际上是没有儿童的,儿童只被看作小大人而已。

卢梭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

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人们应当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还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二、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主动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传统的儿童观是瞧不起儿童的。

然而,一些专门研究儿童的学者已认识到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例如,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就在其讲演中多次指出,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儿童的问题具有“哲理性”,他明确指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向童年致敬

向童年致敬

作者: 刘晓东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 6-13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儿童观;幼态持续;儿童本位;儿童文化;成人文化
摘要:童年是值得成人向其致敬的。

儿童身上的天性资源是一切人力资源、人文资源的源头。

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一批成人艺术家、文学家以及人文学者,尤其以毕加索为代表,发自肺腑地尊崇童年、遵从儿童,自觉接受儿童文化创造的启迪与引领,从而作出伟大的文化创造或思想发现,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和启示意义。

童年是贫乏的抑或丰饶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观,从而涉及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

前者与成人本位的传统教育观相联系,后者催生儿童本位的现代教育学。

儿童本位不仅应是教育原则,而且应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伦理建设、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

"向童年致敬"这一主张是对单方面尊重成人的那种文化惯性的反动,并非主张单方面尊重儿童。

在文化创造和文明发展方面,儿童与成人应当相互承认、相互信赖、相互尊敬、携手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5期论儿童本位刘晓东[摘要]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源于对儿童的发现。

现代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

教育以儿童为本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亟需建设儿童本位的教育学立场和理论,以实现儿童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儿童教育应当以儿童为本,这是落实"以人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儿童本位不只是教育原则,而且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所遵循的政治原则,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文化特征。

在儿童本位的社会,学校、教育成为新社会、新文化、新风气的创造者、引领者。

[关键词]儿童教育以人为本儿童本位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项目(项目批准号:BAA080015)的成果之一。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本”,就是以儿童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儿童本位”曾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教育学原则而屡遭批判,现在是及早为“儿童本位”正名的时候了。

[1]P25~29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以人为本”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这为教育学在中国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政治保障。

“以人为本”的政治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儿童———的时候应当以儿童为本位。

而“儿童本位”只是“以儿童为本”的另一种表述,它与“以儿童为本”是等价的。

一、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源于对儿童的发现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们可从儿童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探寻答案。

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大背景中萌生的。

文艺复兴运动高歌人的天性、尊严和权利,这种时代精神也反映在教育学领域,教育学领域出现了对儿童的生命进行讴歌的思想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视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最后一位教育思想家,因而也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教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把这种认识作为其名著《大教学论》第一章的标题,这种认识其实也是夸美纽斯全部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础。

在这部书中,他认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2]P13这被后人称为“种子说”。

“种子说”对“发现”儿童是有历史贡献的,“种子说”的儿童观引导夸美纽斯以师法自然为思想方法论,构建了园丁说的教育学体系。

比夸美纽斯晚约一个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1762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中发现:儿童不是小大人,他具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

[3]P91对儿童的这种新认识,史称“儿童的发现”(或“发现儿童”)。

《爱弥儿》对儿童的发现,是卢梭对文艺复兴以来儿童观的集大成,是继承和发展,是一次儿童观的飞跃。

[4]P10~12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不应当将成人世界的东西不加辨别、不考虑儿童的成熟度而生硬地教给儿童;有些东西即便最终要教给儿童,但必须耐心等待,等待适当的时机。

与夸美纽斯一样,卢梭也认为儿童教育必须要学会等待,这也是卢梭“否定教育论”的基本原则。

“儿童的发现”促使卢梭提出了现代儿童教育学的核心原则:“教育即(儿童)自然发展”。

“教育即自然发展”是杜威对卢梭教育学核心原则的总结。

杜威在与其女儿合著的《明日之学校》一书的第一章便对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挖掘,并将这章的题目定为“教育即自然发展”。

杜威对卢梭的“教育即自然发展”评价甚高,他曾为卢梭在教育史上如此定位:“他(卢梭)的意思是,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

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最强调的种种主张,都源于这个概念。

”[5]P221杜威自己也不例外,他提出的“教育即生长”与卢梭的“教育即自然发展”是一致的。

其实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也可以概括为“教育即自然发展”,而如果承认“教育即(儿童)自然发展”,那么,这种教育学必然地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虽然儿童中心论是由杜威直接提出的,但是夸美纽斯和卢梭的教育学思想都是儿童中心的。

可以看出,文艺复兴运动高歌人的天性、尊严和权利,这种时代精神反映在教育学领域,便是对儿童的天性、尊严和权力的讴歌与诉求。

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在夸美纽斯的那个时代开始萌生,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在教育学领域的积淀,是文艺复兴运动开出的教育学之花,这种教育学之花有浓郁的人本主义的色香味。

这种花结出了累累硕果:由于卢梭“发现”了儿童,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新教育观,而杜威继承了教育学的这些现代思想遗产并有所发展,明确提出了儿童中心论的教育体系,于是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和现代立场已经成熟和基本完备。

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从其萌生到其成熟,都是基于对儿童心灵、儿童生活、儿童世界的发现而演进的,儿童教育学的现代体系也是围绕着儿童心灵、儿童生活、儿童世界而展开的。

现代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出发点的,又是以儿童的成长为其归宿的。

也就是说,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的。

二、儿童本位:儿童教育现代化的秘密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本身是儿童的本性的外在化表达,儿童就是在他自己的生活和世界里实现成长的。

如果儿童的生活和世界被压制和贬抑,那么儿童到哪里找寻自己存身之所呢?儿童到哪里去表现自己的生命,到哪里实现自己的成长?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儿童的生命和心灵寄寓的屋所,失去了儿童生活、儿童世界,儿童正在成长的身心将无以为家。

儿童的生命与生俱来地拥有宝贵的“种族遗产”,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儿童自发地开发着这些宝贵的天赋。

这些天赋不是人工制造的,不是圣人、圣王或领袖恩赐的,更不是用暴力手段硬造强制的。

只要有健康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只要有适当的物资食粮和精神食粮,只要有成人世界的关爱、支持和帮助,任何遗传学上正常的儿童都会按照共同的生物学指令实现类似长胳膊长腿这样的生长发育,都会逐步展开童年的精神世界,都会主动地探索、游戏、梦想、涂鸦、歌唱、表达。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儿童生命的现实形态。

儿童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够表达和挖掘自己的种族天赋。

这些天赋是人的先验本质,忽视或贬抑这些天赋,人将无法正常地适应世界,更不要说积极地根据自然世界的本性而改造自然世界了。

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论语·泰伯》云:“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是说,天(自然、天赋)是第一位的,人,哪怕是伟大的帝王,也要遵循它。

《墨子·天志上》云:“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

”我们应当从古人的这些说法里有得到启悟。

如果尊崇天(自然、天赋),便会得到好结果,相反,如果对天不够遵从,便会受到惩罚。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儿童、它的公民失去了某些人之为人的自然天性,这个民族和国家就会“异化”,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而非生龙活虎,就会变得万马齐喑而不是百舸争流。

与那些保存有健全天性的民族和国家相比,这个民族或国家将很难与之竞争,即便和平相处都很难得,它只能被别的民族、国家欺侮。

世界历史的演进已经证明这是事实和规律。

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贬抑童心的教育或文化里,如果教师和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教育,总体上来说是背离儿童生活和儿童世界的,那么,儿童将失去儿童自由而本真地表达自我的机会。

儿童无法本真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无法得到适合其天性的精神食粮,却要被动地迎合成人,迎合成人世界,他自然发展的时机被剥夺了,他的人性花园因错过适当的时节从而荒废荒芜了,那么他便成为精神的残废者。

在这样的文化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儿童要隐藏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他要带上假面具以迎合成人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失去本真,失去真诚,成为一个虚伪者。

鲁迅在民国时期曾经揭露中国有“吃人”的文化传统,更早的如明代李贽曾批评传统中国社会“失却童心”,从而“失却真人”,继而“满场皆假”。

应当说,保护童心,保护儿童世界,对于民族复兴,对于改造国民性也是重要的手段。

“创造力就是童心不灭”,“创造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儿童品性在成年时期的延续”。

[6]P210目前我国试图建设创造型国家,保护童心其实就是保护民族的创新能力。

儿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天经地义的,就像鱼天经地义地生活在水里。

鱼是不愿意离开水的,除非强制它出水。

同样,如果教师和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教育背离儿童天性、儿童生活和儿童世界,那么成人要实现自己的要求和教育,就必然要对儿童采取暴力和专制的方式。

成人的这种暴力和专制必然牺牲儿童成长的种种时机。

这不仅对儿童的成长有所破坏,同时也使儿童适应了甚至学会了暴力和专制,这对于培养儿童的民主精神也是致命的。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通过自己每天的生活正在创造他将成为的那个成人,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也取决于中国儿童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

同以往忌怕提“人权”、“以人为本”不同,2004年新宪法已经将“人权”写入其中,这意味着新宪法已经具有“以人为本”的新精神。

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政策使古老中国取得了又一个巨大成就。

在儿童教育中提倡儿童本位、提倡以儿童中心这样的建议,其实就是落实新的宪法精神,因此中国儿童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在政治和法律上已经扫清了过去的障碍。

人们往往有种误解,以为尊重儿童的生活,就是放羊,就是放弃教师对儿童的指导,就是拒绝社会(成人世界)对儿童的影响。

这是错误的。

现代教育不是放弃教师对儿童的指导,而是放弃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暴力、专制,反对瞎指挥和无的放矢。

通过对儿童天性和儿童生活的了解,现代教育通过找寻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种种条件,以找寻教育的本义,从而更有效地对儿童进行帮助和指导。

儿童本位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育更高了,因为它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儿童的生活面貌和成长的需要,而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单方面控制和灌输。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现代教育里的教师应当变成一个孩子,应当蹲下来与儿童平视,方才显示出师生平等。

对于蹲下来与儿童平视的教师,儿童自然是欢迎的,但是这个教师必须清楚自己是成人世界的代表。

儿童欢迎那些尊重他们的教师,欢迎那些与他们交朋友的教师,欢迎教师进入他们的世界,但是儿童本身又有一种成长的愿望,有一种认识成人世界、进入成人世界的愿望。

所以一味地蹲下来与儿童平视,儿童未必欢迎,儿童欢迎的是那种愿意与他们平视但又随时能够站起来、展示成人强大力量和儿童世界丰富内容的那种教师。

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世界,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并不是把成人世界的大门在儿童面前关闭起来,而是对教师、教育、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是要求成人世界给予儿童更有效、更有力、更人道的影响。

三、儿童本位是教育原则、政治原则,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文化特征如果社会变革的方向是以人为本,那么,教育变革的方向便应当是以儿童为本,即儿童本位。

只有儿童本位的教育才能构造以人为本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