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合集下载

估算体会

估算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的心得体会于昕昕听了北京专家吴正宪老师的三年级《估算》一课,我想了很多。

现将我所思交流如下: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估算意识“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在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估测内容:长度、数量、质量的估测,还有面积、体积的估测等,通过学生的估测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对数量的大小,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有敏锐地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之后,可以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1千克、1克有多重,在头脑中形成1千克、1克的表象,并能够学到几种估测质量的方法。

在学生知道了1千克、1克有多重的基础上,让学生估测生活中物体的质量:1克黄豆有多少粒? 1块橡皮大约有多少克?1千克盐大约有多少?分别记录自己的估测结果,然后称量验证,记录实际质量,算出估测和实际测量的差,最后每个同学在轮流掂量一下,体验物品的实际质量。

……这样教学,不但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还通过不失时机的估算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用它可以简洁并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估算的意识。

二、利用多种条件,掌握估算方法1、在解决问题时渗透估算由于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结合解决问题经常让学生估算问题的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解释,体会估算在生活里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感。

把估算教学放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进行渗透,不仅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时时渗透估算思想的要求,而且能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解答能力,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在教学之前,可先引导学生猜测结果,再计算验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眼力”和“思维力”。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2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2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2第一篇: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2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吴老师在课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

一般说来,估算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体验不到估算的必要性,不能自主选择何时估算、何时精确计算。

教学常常是为了估算而估算,为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将估算看做一种具体的技能来教。

例如,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个足球78元,买2个足球,请你估计150元够吗?”“估算388+120、388+110的和各是多少。

”“一班学生238人,二班学生158人,399个座位够吗?”由此,教学的现实必然是“老师让我们‘估’我们就‘估’,老师让我们精确计算我们就精确计算”。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提出在估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个问题脱颖而出:“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学习了精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此课就在学生的一个个问题中拉开了帷幕。

我选择的第一个讨论问题就是: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往日的课堂教学,我很可能在同样的情境下只提出“妈妈带200元够吗?请你估一估”,今天我提出的“你认为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首先帮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估算,在什么情况下不估算。

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的影响,借鉴了TIMSS的国际数学测试题目,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力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

因此,选择合适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是很重要的。

吴老师的提问朴实自然,这个问题既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顺应了教学的根本:真正的思维基于“问题”。

正如杜威所言:真正的思维(反省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

观吴老师估算有感

观吴老师估算有感

在暑假的远程研修活动中有幸观看了著名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一课,不论是观课过程中还是课后的探讨中,都让我耳目一新,感触颇多,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节数学课的魅力,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感受和心得。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课堂一开始的“青青购物”问妈妈带的钱够不够,自然引起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很自然的引入估算,同时学生明白了什么情况下估算,估算在这时的优处。

之后习题中的“曹冲称象” 、“租车问题”、“车辆过桥”,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不同的问题,又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既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估算方法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这些问题的来源朴实自然,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顺应了教学的根本,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整堂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吴老师将抽象、枯燥的估算问题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中时时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孩子们的在课堂的主人翁意识尽情释放。

吴老师从不轻易地否定学生,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观点,让孩子自己去探索,顺着学生的思路总结出许多估算方法并自然的让学生给各个估算方法起名字,如:大估、小估、中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准确估等等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数学,用喜欢的名字去命名每种估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知道,鼓励对学生探究新知有很大的无形力量。

课堂中有段细节吴老师这么说“明明是6个数,他却整出了7个数,整得还那么精彩!给他掌声!”这是吴老师给予学生的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有一些细节,当有学生有了独到的见解和说法时,吴老师及时画一个星星,它看似平常,却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明明是6个数,怎么整出7个数,吴老师用红色的粉笔在这种具有鲜明特色方法的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这是对与众不同的欣赏,因为这种与众不同延伸下去就是创造和创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

吴正宪老师的《估算》观课有感

吴正宪老师的《估算》观课有感

吴正宪老师的《估算》观课有感我观看了远程研修中展示的课例——吴正宪老师的《估算》。

课堂直接导入主题。

“学习估算时遇到过什么困惑,困难?有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开门见山,又启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吴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吴老师出示的几个情景都来自于生活:青青购物,曹冲称象,春游租车,安全过桥。

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感觉自然,贴近自己,有趣也有用,所以学生容易接受。

值得赞赏的还有,上课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是估算?”“估算有什方法?”“什么时候用估算?”“为什么要估算?”“估算有什么用处?”在完成新知识的传授中不留痕迹的一一做了解答。

估算大象的的体重,是课堂的高潮,也是这节课最精彩之处。

吴老师没有去干预、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由的尽情地发挥。

让学生自己归纳方法。

于是课堂沸腾了,各种方法一一出现: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四舍五入,调凑估。

创新思维的不断涌现。

吴老师没有说过多的话,去干预学生,而是关键时去引导。

对学生每一种方法给予肯定和引导和鼓励。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比起物质奖励,要长久得多,自然达到乐学的目的。

追问是本节课又一个特色。

数学的根本之一,是寻根问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吴老师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请看一个重难点的破解:和一个学生的对话。

师:“结果没出来,但思路已经有了,你是怎么想的?”生:“比较准确地往大估。

”师:“比较准确地往大估,这话很有分量!啥叫准确?你把它看作什么?”生:“我把它看作整十数。

”师:“听懂了吗?生:“听懂了。

”师:“都是一个一个的整十数,我想,在你的心中悄悄的有了标准,,你为什么把328作而看作330,而不看作320呢?”生:“看成320就变小。

”师:“也就是说,当个位上是8,你就往上怎么样啊?”生:“往上估,往大估。

诗与远方 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诗与远方 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诗与远方——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2016年3月,高晓松作词曲、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引爆了朋友圈,把一大批70后、80后都听哭了。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今天,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让学生们学会了,大家听笑了,更是看懂了。

课堂不是老师填压知识,是爱和尊重下的交流沟通,可以有聆听、信任和尊重;课堂是美好的,是真实的,可以有爽朗的笑声,也可以有故事,还能过家家。

一开课,吴老师和学生互相行礼,师生之间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就这样自然的展开了,一时之间,坐满了听课教师的环境变得和谐起来。

当然这样和谐的师生氛围贯穿了整个课堂,走到孩子身边,倾听;细腻亲切安慰;不失幽默的绰号和玩笑;精彩的点评……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大胆发问“估算的算式有很多,哪个更好?”“估算有什么意义?”“怎么估算?”“学习估算有什么好处,对于生活有什么意义?”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在质疑中展开想象,积极思考,推动创新。

而此时的吴老师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板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解决无知,探寻未知,实践真知,从而能以最佳状态投身于学习中。

在学生的诸多问题中,其中一个是“怎么估?”说明本堂课之前学生对于估算的方法从无知晓,而课结束时,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估算方法,真正体现了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

在算法的自主探究这一过程中,吴老师采用了经典童话故事《曹冲称象》为学生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尝试估一估大象的重量,并请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出现在黑板上。

这时,学生是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随意进行估算。

然后,待学生一一呈现自己的思维方法以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一一为每种算法取名字。

请孩子们到黑板上扮演自己的算法。

孩子们在黑板上无拘无束,写出了七种不同的算法。

并采用自己的理解给算法冠名:“大姑(估)”“小姑(估)”“调凑姑(估)”……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孩子们爆发出一阵阵笑声,种种估算方法也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

观吴正宪《估算》报告

观吴正宪《估算》报告

观《估算》有感观看了吴正宪老师《估算》一课的教学视频和课例评析,无论是她的教学态度、语言艺术,还是教学方法、学生观念等方面都深深地感动着我,收获颇丰,很受启发。

针对吴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联系生活在教学中,吴老师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并能够引发思考的情境,如“青青购物”,“曹冲称象”,“春游租车”,“安全过桥” 等,利用多个不同生活面的例题,让学生分析、探讨、交流、回报、总结估算的方法。

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真实。

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方法多样化吴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小估、大估、大小估、中估、四舍五入估、凑调估,教师轻松、幽默、自然的语言,使学生冲破“四舍五入”估算的束缚,使学生对估算的多种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体验了估算方法的多样法,并从中得出了估算的最优算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很自然的,是很精彩的。

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富有创造性在巩固练习环节,吴老师不拘泥于教材,不是让学生用做题的形式完成,而是巧妙地设计了“小猫储鱼过冬”这个故事。

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而且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达到了乐学的效果。

四、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在本节课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究和获取知识,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数学,她没有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这一点,是最难学会的。

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

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总之,本节课吴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探究新知创设条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见解,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让学生在理解估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估算》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估算》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估算》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估算》教学反思1仿照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设计,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称得六筐石头的重量分别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学生估算大象的质量。

出现如下几种状况:1、精算〔许多〕,2、先精算出精确值再四舍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较多〕。

无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师的一再启发:有没有比较简洁的估法,老师想看到一种简洁的估算方法!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一个学生想到了400乘6等于2400。

我如获至宝,马上请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学生都认为这样估算是错的`!缘由是没有一个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不是有这么多用乘法估算的吗?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

我们一般老师的课堂上怎么一个也没有?好不简单启发出一个大估,全班同学都认为是错的!我们的课堂咋了?我们的学生咋了?是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静心思索,应当是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把估算的精确性放在第一位的。

而估算的价值在于方便、快捷,我告知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我们是为了简便而估!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才接受了400×6这种估法。

看来要想培育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需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价值。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估算》教学反思2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认真观看,擅长思索,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好玩。

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留意是否与实际状况相符合。

期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关于估算的几点思索:《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始终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

《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有感

《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有感

《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有感我认真观看了吴正宪老师《小学数学估算》一课,我收获颇多。

吴老师亲切甜美的语言,幽默机智的教学风格,巧妙的教学设计让我印象深刻。

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原来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吴老师的课堂真正做到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从做中学,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贯穿课堂的是吴老师的鼓励话语和对学生的尊重。

一、从发动学生提问到敏而好学上课开始让学生自己提问有关估算的问题,有什么疑惑?这种方式很好,有问题才有发现。

学生也不负众望,思维也是极为活跃。

“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进行估算?”“估算有什么好处?”“估算用什么方法最好?”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困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

学生有问题,才会对这个知识有兴趣,才能敏而好学。

二、发散学生思维从做中学关于“青青购物”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自己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再通过比较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到估算有什么好处,怎么估算更精确。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还让学生自己给估算方法命名,“大估”“小估”“大小估”“调凑估”“中估”。

这种学生自己总结的名字方法更容易理解记住。

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了学生的引导者,做到了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她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这样才把经验变成学生自己经历的知识。

三、从鼓励赞扬学生到乐而好学“你的伙伴在欣赏你”,“你的方法真好”,“你的声音真洪亮”等等这样的表扬,随时穿插在课堂中,让我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深深的赞美与欣赏,感受到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与身为老师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及时表扬,既鼓励了学生,这种动力又促使学生更加好好的表现,这样的方式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吴老师在教学中很有耐心,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嘴去说,让学生自己经历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获得了共识。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精选5篇)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精选5篇)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精选5篇)第一篇: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真的很珍惜能有此次研修机会。

从中能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思路方法,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可谓是受益匪浅。

听吴正宪教师《估算》一课我认为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吴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学生积极互动、大胆提问并能讲述自己的想法,学生完全沉静在学习的快乐之中。

现就吴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视频估算1是这节课导入的部分。

吴老师引导学生就估算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就此进行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也大胆积极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吴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的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对估算的求知欲望和浓浓的兴趣,也为整节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

但有一位同学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意思一样的问题,教师:“重复的问题就不再提”。

我觉得虽然这位学生提了相应的问题,学生难免心理有些气馁,没有被老师认可而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我认为此时应该及时的鼓励该学生,虽然问题意思相同,能大胆积极的举手提出问题都是很棒的!视频估算2是这节课的探索过程部分。

由于视频模糊了一点,吴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的解题步骤看不清楚,可谓是有点遗憾!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学生时不时发出哈哈的笑声,避免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局面,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的过程也是积极活跃。

吴老师很尊重学生的想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肯定。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围绕学生的活动为主,更多的让学生答题讲述自己的想法及解题的思路,真正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视频估算3是这节课的练习提升部分,吴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结合实际,间接的回答了视频估算1学生提出的问题,(1)我们为什么估算?(2)估算有什么好处?(3)生活中有什么好处?吴老师的这节课我反复的看了好几遍!看完以后再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慢慢挖掘比较,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估算》观课体会

《估算》观课体会

观《估算》有感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估算》一课,其实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样有意义的课程,恰逢吴正宪老师执教,我非常期待她异彩纷呈的课堂了。

上课伊始,吴老师就开门见山的问同学们有哪些关于估算的问题。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吴老师将学生所提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学习估算”、“怎样进行估算”、“≈为什么是弯弯的”、“什么是估算”、“估算是在哪个国家先用起来的,是谁发明的估算”,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也会提出问题,常常是那些课本上最常见的固定式问题,没有这样开放也没像吴老师一样将问题重视到一一罗列在黑板上。

吴老师顺势说道“你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你们特别愿意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温和又肯定性的语言使孩子信心倍增。

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吴老师请同学们一起观看“青青购物”视频,并由此提出问题“那种情况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1、青青想确认200元钱够不够买这五样商品;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3、当青青被告知应支付多少钱时。

吴老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请同学上台模拟情景,将第2、3项都一一排除,得出有200元钱够不够买五样商品这个问题用估算比较好。

接着是“曹冲称象”,同学们一起估算大象的体重,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吴老师说“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上黑板上写一写,互相启发一下”,她没有干涉学生的思考,而是让学生自由的尽情发挥,让学生自己归纳方法。

400x6=2400(千克);300x6=1800(千克);350x6=2100(千克),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给这些估算方法取了很多好听的名字,比如“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先精后估”、“凑估”、“五上四下“等,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不断涌现,吴老师由此引出“四舍五入”法,相信学生对估算又有一种新层次的认识。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一直很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也梦想着做一个出色优秀的教师!最近几天听了吴正宪老师的几堂课感受颇深!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己与大师之间的差距!首先,在课堂上的各个方面!自己都做的不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在上课之前我都会仔细阅读教材,然后查询资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的比较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

把学生会做,能做对当成了自己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害怕自己稍微一松懈就会让孩子们的纪律松弛,所以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听了吴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深刻的体会到这样的一个老师是不是能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在课堂上仅仅学会了知识,他们是不是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而吴老师的上课却是如此的亲切自然,没有一点的造作和虚伪,真正的接近于孩子,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和行为上就体现了吴老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吴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他引领学生去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帮助学生去理解!知道学生学会为止!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在快乐开心中度过,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他的课堂上有很多亲切的课堂语言,值得我们共同体会来学习!“你要发表意见来吧,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意见?我也有一个问题,你先问吧,你要问他们什么......”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像同龄人像朋友之间在亲切的交谈!相互学习!在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真正的步入了数学的思维中,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他的课上有赞许、有笑声。

(完整word版)关于听吴正宪老师《估算》的心得体会 张世琦

(完整word版)关于听吴正宪老师《估算》的心得体会 张世琦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化起镇老乌山小学:张世琦2018年5月14日我片区组织了观看吴老师教学视频的活动,她的课堂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

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1、真诚的教学感情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

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

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处处有数学。

3、善于欣赏每一个孩子,面向全体.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型。

吴正宪老师估算的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估算的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估算的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估算那课,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吴老师一出场,那气场就不一样,感觉她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对数学的热爱,而且这种热爱就像会传染一样,一下子就把我也给带进去了。

她讲估算的时候啊,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地说概念。

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什么买东西估算钱够不够之类的。

这一下子就把高大上的数学和咱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我就想啊,原来估算在生活里无处不在呢,以前咋就没发现呢?就像我平时逛街买东西,经常心里没个准数,要是早学会这估算的本事,也不至于有时候超支了才反应过来。

课堂上那些孩子们也特别可爱,吴老师问个问题,孩子们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抢着回答。

不过吴老师可厉害啦,不管孩子们的答案是对是错,她都能从中找到闪光点,然后慢慢引导。

这就像是在带着一群小探险家在数学的大森林里寻宝一样,走错了路没关系,吴老师总能把大家带回到正确的方向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教估算的方法。

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感受数字之间的关系。

她就像个魔法师,把那些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比如说估算一个数大概是多少的时候,她引导孩子们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或者整百数,就像给数字找“邻居”一样。

这让我想到,其实数学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

而且吴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的理解。

她会问一些特别巧妙的问题,像挖陷阱一样,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时候孩子们就像小侦探一样,眼睛里都闪着光呢。

这让我明白,好的数学教学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看完吴老师的课,我感觉自己对估算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估算就是个大概算一下的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里面蕴含着长成参天大树的力量。

我想啊,如果我小时候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的数学成绩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吴正宪老师的这堂估算课,就像一道美味的数学大餐,不仅让我吃饱了知识,还让我回味无穷呢。

估算课有感重点

估算课有感重点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一课有感
表现之一:当吴老师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估算方法进行命名时,孩子们的“大估”、“小估”、“大小估”、“四舍五入”、“凑调估”等等都成了估算的名称,并写
在了黑板上。

孩子们很奇怪,自己随口取得名称居然被这位北京来的老师肯定
了。

表现之二:就在许多孩子纷纷进行估算时,有一位孩子就是在那儿苦苦精算,
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请看吴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她先征求这位孩子的意见,
问他愿不愿意放弃,见孩子不肯时,就让这位同学继续演算,一边提出了让其
余孩子思考的问题。

知道这个孩子说我愿意放弃,因为太麻烦了。

表现之三:当孩子纷纷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时,出现了两个一样的结果。

为了让孩子更清楚地学习各种估算方法,也为了节约地方,完善板书,需要擦
去重复的答案之一。

我想,要是换成我,一定是告诉孩子这个答案重复了,所
以擦去。

而吴老师却是先找到板书的孩子,认真地说:“孩子,让我们商量一下,这个答案已经有了,我们暂时擦掉,可以吗?”当吴老师得到孩子的许可后,先
郑重地说了声“谢谢”,才将重复答案擦去。

表现之四:最后,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有孩子又一次提起了“估算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我知道,在座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包括吴老师。

但是,吴老师并没
有回避这一令她尴尬的问题,而是灵机一动,成就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是你们。

”吴老师大声地对孩子们说,“老师也不知道,估算到底是谁发明的。

但是,因为
实际的需要,在某年某月某日,它悄悄地来到了我们中间。


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下面就这一课,我把自己所。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课反思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看过一点吴正宪老师的书,关于数学课堂的建议,与同事请教交流时也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于吴正宪老师的关注和敬佩。

最近,搜了一个教学视频《估算》,想要听听网上的老师们是怎么来讲这一课的。

正巧搜到的是吴老师的视频。

于是我兴致勃勃的认真看完了45分钟的视频,没有一点快进,每字每句都认真听,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地方,于是45分钟的视频,我硬是花了一个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看完。

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我看着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了几次,我被吴正宪老师扎实的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所感动,心生敬意。

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细细说来,让我感动敬佩的是吴老师身上的以下品质:精深的专业知识。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教学中一样的道理。

听完吴正宪老师讲解的估算,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讲过的这节课,真的是感觉自己讲的远远不够透彻。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吴老师是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提出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

然后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购物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帮助视频中的人物解决问题,来解决前面大家提出的问题。

课堂中的例题,练习都是与生活联系的新颖的题目。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他以学生为主体的心情。

比如,学生的板书与别人重复了,本来打算擦掉的,还是问了下当事人的意见,当学生说想要保留时,吴老师就尊重了学生的意见。

我想那个学生虽然答案不是太完美也会因为吴老师的尊重而欢欣鼓舞。

亲其师,信其道。

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上更加积极思考。

丰富真诚的评价,让师生互动,课堂添了更多快乐。

吴老师的课堂常常会听到她充满教育机智的幽默的教学评价语言,例如,对估算错误的同学忍不住笑着说你胆子真大,对于想出不同解法的同学说,真诚的说真是了不起。

对于没有跟着老师的话乱说,而是自己思考总结出方法的同学说,赞赏的说你真是与众不同啊。

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都能参与回答问题。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2)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2)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利用听课学习的机会,我看到了吴老师《估算》这节课,吴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中吴老师先是介绍了曾经学过的计算方法的一种--估算,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谈自己的困惑,或者是自己想知道的关于估算的知识。

其实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更多生活实践中的认知,比如估算的发明家,以及哪个国家最早使用了估算,当我听到学生提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我的心里有一阵恐慌,如果是我的课堂,我是无法给与孩子们一个完美的答复的,所以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不仅要钻研书本上的教学知识,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给予孩子们更加有趣完美的课堂。

紧接着吴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和精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与学生一起研讨估算的方法或者说估算的策略,在解决选择题下列哪种情况用到了估算的时候,同学们有的选二,有的选三,唯独没有选择一的同学,在学生没有按照老师预定的情况回答时,吴老师异常的淡定,我想如果换作是我平时的课堂,可能会比较着急,完全做不出吴老师如此冷静的应对,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在问题中,出错中学习新知,我想这一点我应该积极的学习,其次在解决曹冲称象的数学问题时,吴老师积极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板演自己的计算方法,不同的同学写出了不同的答案,针对如此五花八门的解答,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给这些估算方法命名。

通过取名字这一过程,我们作为旁观者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那种积极踊跃,那种参与学习的欲望。

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给这些估算方法取了很多既好听、好玩又很恰当的名字,比如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凑调估、五上四下估等。

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很自然的,是很精彩的。

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最后在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要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观吴正宪《估算》有感

观吴正宪《估算》有感

观吴正宪《估算》有感---教学生“想学”的数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新课改要求下的素质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课堂充分地还给学生,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才能让课堂高效进行。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

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因此,老师要当好“引子”,教会学生提问。

一堂好的课,一定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学生能积极参与说明他想学这部分内容,因此,如何设计一堂学生“想学”的课,是教学的关键。

吴老师执教的《估算》一课,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她向学生询问:“同学们在估算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者说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估算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估算”、“75记作70还是80?”“估算是谁发明的?”学生沸沸扬扬。

吴老师没有将他们提的问题一带而过,而是一一罗列到黑板上,这些问题正是吴老师课前预设的,只不过借学生的嘴将它们说了出来,同样是说学生说和老师说,意义大不相同,这说明吴老师不仅钻研了教材,还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

随后吴老师创设了一个“青青购物”的情景,将本课的重点之一:“什么时候用估算”呈现出来。

青青和妈妈去购物,在这里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五中商品的价钱分别是:48元、16元、23元、69元、31元,妈妈:“我只带了200元钱,买这五种商品够不够?”收银员:“我怎样把这些数据输入到收银机中?”在下列那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A: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时;B: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C: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这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购物问题,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学生众说纷纭,有同学认为应该在第三种情况使用估算,吴老师立马追问:“假如你买东西是186元,你给我200元,行吗?”学生不好意思地说:“不行!”也有同学认为第二种情况应该用估算,吴老师同样追问:“你花186元,我给你输入200元,行吗?”学生立马说:“我要告警察局!”场内哄堂大笑,这种笑不是对学生的嘲笑,是对他敏捷的数学思维喝彩!吴老师教学的第二部分,以“曹冲称象”的典故展开,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好的教学要注重挖掘数学“历史的源”,有源的数学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原貌,增强学生探究的驱动性,这一部分“历史的源”与第一部分“生活的源”构成了本课的两大核心。

《估算》听课反思

《估算》听课反思

《估量》听课反思
本学期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三年级有一点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那就是估量,所以我看了吴老师《估量》这节课。

在此次观课学习时期 ,我一直充满激情 ,踊跃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授课深深地吸引了我 ,从她的课堂上学到了好多的东西 ,也有好多的感想。

本节课刚开始吴老师经过创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觉估量和精算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后与学生一起商议估量的方法也许说估量的
策略,最后在利用估量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要联合详
尽情境选择适合的估量方法。

整节课吴老师面带浅笑,在听这节课的过程吴老师和学生那种友善的师生关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和像我这样听课的教师感觉很平和,师生对话更像是在讲故事、拉家常,这类氛
围正是我的课堂所需要的。

听完这节课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在课堂中学生能踊跃主动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中。

吴老师让学生充分提出他们心中有关估量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诸如什么是估量?如何估量?估量的用途?≈是什么意思?等问题,让学生充分报告自己的思虑,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想,也使得老师认识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敬,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而后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解析这些不一样的估量方法,比方大估、小估、大小估、五上四下估等。

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很自然的,是
很出色的。

我想一方面是因吴老精湛的教课言和堂控能
力,但更重要的是因学生的极性已被充分地起来。

当到达结尾,我得候得好快,于学生来一
好会他忘,而我已忘了⋯⋯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反思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看过一点吴正宪老师的书,关于数学课堂的建议,与同事请教交流时也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于吴正宪老师的关注和敬佩。

最近,搜了一个教学视频《估算》,想要听听网上的老师们是怎么来讲这一课的。

正巧搜到的是吴老师的视频。

于是我兴致勃勃的认真看完了45分钟的视频,没有一点快进,每字每句都认真听,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地方,于是45分钟的视频,我硬是花了一个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看完。

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我看着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了几次,我被吴正宪老师扎实的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所感动,心生敬意。

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细细说来,让我感动敬佩的是吴老师身上的以下品质:精深的专业知识。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教学中一样的道理。

听完吴正宪老师讲解的估算,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讲过的这节课,真的是感觉自己讲的远远不够透彻。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吴老师是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提出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

然后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购物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帮助视频中的人物解决问题,来解决前面大家提出的问题。

课堂中的例题,练习都是与生活联系的新颖的题目。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他以学生为主体的心情。

比如,学生的板书与别人重复了,本来打算擦掉的,还是问了下当事人的意见,当学生说想要保留时,吴老师就尊重了学生的意见。

我想那个学生虽然答案不是太完美也会因为吴老师的尊重而欢欣
鼓舞。

亲其师,信其道。

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上更加积极思考。

丰富真诚的评价,让师生互动,课堂添了更多快乐。

吴老师的课堂常常会听到她充满教育机智的幽默的教学评价语言,例如,对估算错误的同学忍不住笑着说你胆子真大,对于想出不同解法的同学说,真诚的说真是了不起。

对于没有跟着老师的话乱说,而是自己思考总结出方法的同学说,赞赏的说你真是与众不同啊。

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都能参与回答问题。

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学生能在一个个问题,一次次回答中,发现并不断解决问题,有所收获。

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很丰富,不仅指口语,眼神,肢体语言,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

提出问题后,看着学生的眼神好像都在暗示着学生小脑袋快转起来,说出答案。

很有激情,很有感染力。

吴老师幽默的语言,爽朗的笑声,亲和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无私包容和奉献,感动于她高尚的职业素养。

开头末尾带领学生像所有听课老师的问好和谢谢更是体现出了特别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爱呢?
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也许没有吴老师的气魄和魅力。

但也可以学习她的专业和态度,不断成长为理想中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