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1、重商主义:15-17世纪,威廉-斯塔福、托马斯-孟原则: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政策:绝对禁止金银贵重金属外流措施:禁止货币出口,国家垄断全部贸易托马斯-孟:实质:贸易差额论原则:贸易顺差政策:奖出限入思想:变管理金银进出口为管理货物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目的。
反对进口,鼓励出口2、重农主义:18 世纪 50 ~ 70 年代,魁奈(Francois Quesany)和杜尔戈主要思想:重农主义继承了 17 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3、休谟(D.Humo1752)的“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提高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但价格变动并不紧随着金银的增加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这是所谓价格滞后现象,而这种货币贬值只在最后才提高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这是所谓工资滞后。
正是在这滞后时期,货币贬值对于工商业起了鼓舞作用。
二、古典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1776)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绝对差异。
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如果在某一产品上具有比另一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低于另一经济,那么它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了绝对优势。
如果各个经济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那么,交换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就克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但是其存在缺点: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力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2、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供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3、其证明简单、直观4、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5、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
企业边界
企业边界决定因素一、什么是企业边界企业边界即Enterprise boundary。
明确的企业边界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概念。
企业边界是指企业以其核心能力为基础,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其决定因素是经营效率。
企业的经营范围,即企业的纵向边界,确定了企业和市场的界限,决定了哪些经营活动由企业自身来完成,哪些经营活动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经营规模是指在经营范围确定的条件下,企业能以多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等同于企业的横向边界。
1、交易成本论。
科斯在解释企业存在问题时使用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如果通过市场安排协调资源的费用(即交易费用)超过了企业内部管理资源的费用,企业内部管理的资源配臵就是十分必要的和合理的。
可以通过管理协调来减少市场协调成本就是科斯对企业存在的理论解释。
对于“企业组织的边界”问题,科斯认为,企业扩张会带来自身的组织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之一) 来说,收益可能是递减的,或者说“企业家也许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到它们价格最大的地方,即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
”因此,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作用, 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2、企业能力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契斯认为应该采用一种整体的视角,涵盖与企业能力建立相关的整个过程、整个企业的内部知识和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外部的交易过程。
他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塑造和重组内部和外部竞争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环境的整体能力。
”,并以企业动态能力为切入点对企业边界进行研究,认为“企业的边界在于能力的适用边界”。
以上理论揭示了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决定企业边界变化的最终力量是效率,而且在分析企业边界时,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以及企业能力理论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运输成本_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_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矫正
◇ 经济学前沿 因此 , 在现实世界中 , 人与人之间的交易界线并不是 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非常明确 , 经济活动主 体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所产生 的交易成本并 不为 零 , 在考虑了空间因素时更是如此 。 本文将沿着空 间相互作用成本发展的演进脉络 , 考察运输成本 、交 易成本 、 交易效率在经济学中发展的历史轨迹 , 以期 对空间成本发展作一系统 、 规范的研究 , 从而矫正新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 笨重而体积大的东西 , 往城市运输费用很大 , 从远地 供应这些产品不合算 ; 再则就是易于腐烂 、 必须新鲜 消费的产品 , 这是很清楚的事 。 离城远的地方总是 逐渐地从事生产那样的产品 : 相对于其价值来说 , 只 要求较小的运输费用的东西 。 由于这一原因 , 城市 四周将形成一些界限相当分明的同心圈 , 每个同心 圈内有各自 的主要产 品” ③ , 至 于运输 成本如 何计 算 , 杜能接下来论述 , “ 用四匹马拉购货车 , 通常载重 量为 2400 磅 。 四匹马 两天的所耗的草料约为 150 磅 , 也须随车携带 。 所以一车的载谷能力为 2400 磅 - 150 磅 =2250 磅 , 等于 37. 5 罗斯托克斗或 26. 78 柏林斗” ④ , 杜能更进一步指出 , “ 在计算长距离运输 的费用时 , 假定马匹往返所需的饲料由马车携带 , 这 显然是不合算的 , 因为不如多载谷物 , 饲料可以在归 途购买 , 较为便宜 。 然而途中购买饲料 , 所付的价格 并不真正等于当地出售的价格 , 还需支付店主或中 介人所得的交易的好 处” ⑤ 。 杜能的论述清楚地表 明: 第一 , 运输成本对人类生产 、经营 、 商业活动的影 响巨大 , 不考虑运输成本的处理方法不能真实地刻 画现实 ; 第二 , 杜能的例子为后人处理“ 运输成本” 提 供了重要启示 。 事实上 , 杜能所谓的“ 马在运输途中 要消耗谷物” 的说法可能正是今日风行的“ 冰山运输 成本” 处理技术的先驱 ; 第三 , 杜能扩展了运输成本 的范围 , 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马歇尔作为一个跨时代的人物 , 一方面开创了 新古典研究程序并集其大成 , 形成了以“ 完全竞争” 为前提和以“ 均衡价格 论” 为核心 的经济学理论体 系 , 但另一方面还是清楚地认识到了经济系统的动 态性质 , 试图在其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处理报酬递增 现象 , 从而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思想 。 马 歇尔认为 , 地方化工业的利益来源于 : 祖传的技能 ; 辅助行业的发展 ; 高度专门机械的使用 ; 专门技能在 本地有市场以及交通工具的改良对工业的地理分布 的影响 。 马歇尔指出 , “ 每当交通工具跌价 , 和远地 之间的思想自由交流每有新的便利 , 会使工业分布 于某地的种种因素的作用就随着变化 。 一般地说 , 我们必然这样说 : 货运的运费和关税的减低 , 会使每 个地方从远处更多地购买它所需要的东西 ; 因而就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1.新制度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2.科斯革命:科斯在微观经济学中增加一个新的成本分类,这个新的理论被接受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3.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不能像完全理性一样时刻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行动。
4.制度变迁: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5.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变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6.理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通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7.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8.互惠制度:互惠互利的制度,即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
9.交易费用:指交易成本在完成一笔交易费用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10.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11.外部性: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动后果的不一致性。
12.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13.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14.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契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活动。
15.资产专用性: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专门用途的资产就难以改变为他用,如果要改为其他用途,可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6.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的权利,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17.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的所有权。
18.寻租: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行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所获得更多的报酬。
交易成本的本质
自从罗纳德·H·科斯于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以来,被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包围着的经济学家们,从无力解释经济现实的长期困惑中突然挣脱出来,人们被一种分析经济现象的全新视角彻底征服了。
引起经济学家们如此激动的是《企业的性质》中的交易成本思想。
但是,当研究和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再重新审视这个经济学的宠儿时,我们却猛然发现人们已经将太多的误解强加给了它。
一、罗纳德·H·科斯究竟说了什么?科斯在《企业的性质》的开头指出,“……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其研究的学术路径和技术工具。
科斯假定了“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而“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企业“或许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形下出现的”,因此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这就是科斯对企业之所以存在的解释。
至于企业的边界问题,科斯的分析则更是简单明了: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科斯的本意只在于探究企业存在的原因和边界的大小,这在文章中是显而易见的。
但“种瓜得豆”的事却偏偏发生在了这位智者的身上,难怪他在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词中有点调侃地说:“我想象不到,这些想法在大约60年后竟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依据。
在我八十多岁时对我二十多岁时做的工作加以褒奖,实在是一种奇特的经历。
”而这个“豆”其实就是《企业的性质》中的交易成本思想。
制度经济学
摘要: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目录:1.制度经济学概述2.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其演化3.制度分析传统4.交易费用与科斯定理5.经济增长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概述制度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 (Ronald Coase)《企业之性质》,科斯的贡献在于的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并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交往中的不同作用。
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等人对于这门新兴学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近30年,新制度经济学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其演化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发端,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形成了古典经济学体系(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主流经济学又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尽管主流经济学枝繁叶茂,备受青睐,但非主流经济学一直在努力抗争,不断创新,仍获得相当的发展空间。
非主流经济学流派很多,制度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
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思想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一)从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及其推动产业演进的机理分析
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及其推动产业演进的机理分析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及其推动产业演进的棚理分祈一,创新网络概述网络的概念起源于社会学.最早使用网络分析的是人类学家.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如纳德尔,白尼斯开始系统地发展网络概念.关于创新网络的概念,弗里曼(1991)引证并接受ImaiandBaba(1989)i的创新网络定义,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对于创新网络的类型,弗里曼认为"创新视野中的网络类型"可以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类型.NelsonandWinter(1982)按照实施范围和正式程度将其分为国家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正式和非正式创新网络.创新网络形成的动因既有内因——单个企业掌握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和相互依赖性,又有外因——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引起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的结束.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核心能力的不同,为了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出现了创新的分工化倾向.行为主体间逐步结成了一些或简单或复杂的组织形式,于是创新网络也就产生了.而且,理解创新网络的形成还需要了解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背景.世界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经历高速增长以后,从70年代开始进入了长时间的衰退期.由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各种不确定性,在制造业文/盖翊中中出现了以过去手工业生产方式为原理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进入了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取代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第二次产业转换时期,也就是"后福特制"时代(阿明,1994).那种原来在企业内部购买,研究和开发都在不同企业间进行,不考虑区位"软件"而独立竞争的经营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1,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分析了创新网络:系统独立性,不可分割性,资产特征,知识的隐性,市场的不确定性等. 其中,后两者是创新网络节约交易成本的根本原因.由于交易成本经济学机会主义的假设,市场的不确定会引致创新活动的降低,而隐性知识的存在也使创新网络的形成大大提高企业创新的效率,因此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是为了获得一种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的倾向,以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但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产生规模不经济,企业为维持其组织的完整性,即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保持稳定,需要支出昂贵的组织成本.因此,企业开始尝试不把所有的企业都一体化,而是通过资金,技术或是人员等纽带与某些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这样就逐渐演变成了创新网络组织.2,创新理论.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在1912年出版的《瀣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将创新的内容归结为五个方面的内容:(1)产品创新,(2)工艺过程创新, (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熊比特强调创新往往是企业家的个人行为,而且创新的研究开发活动,主要是在正式部门中出现.继熊彼特之后,西方经济学有关创新的理论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开展:一条主线是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内生技术论";另一条主线是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决定论".新增长理论片面强调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却完全忽视制度创新因素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则完全颠倒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次关系,鼓吹"制度决定论",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总的来讲,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制度创新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同时,制度创新又通过促进或障碍技术创新而影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上述创新的类型中,技术创新在整体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3,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趋于下降的现象.它是在产业经济学家张伯伦,马歇尔等人的基础上逐步得到完善的.规模经济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内部的表现明显不同.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以及产品的标准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平摊生产的初始成本.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集团经济研究2oo6.9下旬刊(总第2O7期)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外部经济效益和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的现象.外部规模经济出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类似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这种结合形式可以促进工厂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关系的加强以及专业信息与技术的快速传播,可以形成地方专门熟练劳动力队伍,也便于共同利用专业化设备,树立区域特色产品形象,以及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分工等,这些都有3-1于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第二是不同类型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往往是大城市)的集聚.大城市本身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大城市集聚的工厂或企业,可以共同利用交通以及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也可以获取大量稳定且多样化的劳动力供应,起到节约生产成本的作用.在创新网络内,企业的规模经济能够得到顺利地实现.一方面,对于内部规模经济而言,创新网络内相互学习效益的放大,提高了每个成员的技术水平,相对于网络外的企业而言,网络成员扩大经济规模所面临的风险得以降低,成本得以降低;另一方面,从外部规模经济来看,同一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建立的紧密的关系网络,形成了"无形的大工厂",每个大工厂的成员都能够利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关系协同生产和合作.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相互需求,互相连接的大市场.在一个企业提高生产规模的同时,会诱导其它企业也提高生产规模,从而使整个网络的生产规模得到提高,获取外部规模经济.3,创新网络推动产业演进的机理创新网络推进产业演进进程的机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营造创新环境的角度看,创新网络为产业的生成,发展,衰退及创新创造了一个不断进化的环境;从创新网络对于产业演进的具体作用来看,创新网络通过影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进而影响产业演进.集团经济研究2006?9下旬刊(总第2.7期) 创新环境是由1985午成立的欧洲创新研究小组率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创新环境主要是行为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和集体学习过程而建立的非正式的复杂社会关系.不难看出,该定义强调了区域环境是一种软环境.与此不同,Maillat(1998)认为,创新环境应该包括整个地域生产系统的创新问题.创新环境不仅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对于生产问题和市场机会的共同理解,企业家精神,企业的行为模式,企业利用技术方式等,还应包括企业外部的技术文化,技能,劳动力市场等非物质的社会文化因子.作者倾向于后一种创新环境的定义,认为创新环境不仅包括软环境如社会和经济网络,还包括硬环境,如区域交通,通讯, 能源等条件的改善.从创新环境角度看,创新刚络对于产业演进的作用表现在创新网络通过营造共同的区域软环境提高了区域内企业的协助和交流,强化了区域企业文化形成,加快了产业生成的速度, 加快了企业产业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步伐,提升了区域内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延缓了产业进入整体衰退阶段的时间,从而使区域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硅谷为例,硅谷繁荣的关键就在于它拥有一个开放的创新网络.硅谷的创新体系足一个开放的创新网络.该网络弘扬不断试验和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能促进区域内各企业进行集体学习.在这里,公司内各部门职能界限相互融合,公司与贸易协会和大学等当地机构之间的界限也被打破.尽管各公司之间同样竞争激烈,但与此同时,他们又通过非正式交流与合作,协作创新.这种创新体系尤其适应于高度易变的市场与技术环境.与此不同的是128公路地区.这一地区的创新体系建立在一些独立公司的基础上,这些占主导地位的大公司有能力做任何事情,小公司很难生存.公司之间的界限,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以及公司和当地机构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保守秘密和忠于公司等惯例支配了公司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创新体系特别与石油,橡胶,机械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一旦在市场技术与市场的快速变化时,其弊端就使其难以适应.所以,创新网络为企业在易变的市场环境中加强彼此的学习和合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创新网络对于产业演进的具体作用来看,创新网络通过影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进而影响产业演进.首先,创新网络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和其他主体间的互相学习,合作.这是由于创新网络加强了网络内具有互补资源企业的联系,降低了学习和创新过程的交易成本,而且互相学习的结果必然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催生了新的产业或加快产业演化的进程.其次,创新网络的建立对于企业在生产,销售乃至策略性市场行为方面都将加强联系,使区域内的分工明确,协作关系加强,与区域外的企业相比好似一个"巨型工厂",能够建立起更强大,更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三,网络内成员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上下游厂商间的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的市场环境的稳定,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使企业稳步提高市场规模,获取规模效益.第四,创新网络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企业的网络文化,网络一t2,理,政治意识等各方面的交流与碰撞,对于建立一种民主而和谐的网络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创新网络往往是通过影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体系再进而影响产业演化进程,因此我们应分别从创新网络影响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影响产业演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碍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本文属2005年广东省软科学资助项目.创业创新与民营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盖翊中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
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
对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科斯看来,“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
”‘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指向现实世界。
诺思将新制度经济学界定为“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诺思认为需要在制度变迁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理解和研究。
柯武刚和史漫飞则具体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以及这些规则和规则集的实施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还与制度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中演化有关。
简而言之,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
”’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科斯所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鲜明特征应该体现在,它研究来自于现实世界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运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制度的产生和变动,从而揭示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Coas。
,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德姆塞茨、斯蒂格勒和波斯纳等人(nemsetz,1965;stigler,1965;Posner,一972)对自然垄断问题进行了产权分析,认为进行竞争性投标,可以将对市场提供服务的权利赋予最高出价者,疏解自然垄断带来社会福利损失的问题。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进的读后感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进的读后感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由一系列的学派、理论和历史背景演进而来。
演化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经济学理论,旨在揭示经济演化的本质规律,给经济学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视角。
本文将就经济学的演进和演化经济学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其进行一些思考总结。
一、经济学的演进经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由亚当史密斯主导的古典经济学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领导着一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政府介入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新理论。
20世纪后半期,新经济学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社会、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因素纳入经济学范畴,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如游戏论、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这些理论为经济学的多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演化经济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由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与凯文·卡罗等人发起,其思想可以表述为:“经济系统是一个演化的生态系统”。
演化经济学的观点是,经济系统的演化类似于动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它们都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
三、演化经济学的主要思想1)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源于进化思想和生物学,认为经济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的演化思维模式,是以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适应性进化为核心的演化过程。
2)演化经济学主张从方法论上将经济系统看作一个自然态势,拒绝逻辑演绎、静态均衡等传统观念,强调经济系统的演变过程。
3)演化经济学关注的是复杂的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演化规律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重视金融市场、创新、社会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探究复杂经济系统的基本演化规律。
四、我对演化经济学的思考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是一种新的研究经济的思考方式,其理论构造和方法论正如一个全新维度的开拓。
我认为,演化经济学对于揭示现代市场经济中大量的问题和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解释经济危机、泡沫破裂等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由于现实的经济条件很难满足购买力平价所要求的全部假设前提,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后不断有人对其提出修正与扩展。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成本理论、工资成本汇率理论、有效市场论与长期汇率决定理论。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的国情对购买力平价提出了四种拓展形式。一、传统购买力平价——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考虑1922年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并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完整地阐明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理论体系。该学说认为,只要是完全相同的一揽子商品和服务,在除掉关税与运输费用以后,其成本在任何国家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某种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具有的购买能力。该理论的基本主张为,汇率的决定因素是物价水平而非其它因素。下文将通过区分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及相对形式来说明该理论。这两种形式的购买力平价是建立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基础上的。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价定律。1.关于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关于各国货币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前提是,假设两个国家只生产可贸易品,且商品同质,没有任何贸易限制,如关税壁垒或交易成本,不存在资本流动,经济处在充分就业水平且价格系统运行良好。同时存在充分套利条件。在此情况下,一价定律就会成立,即:Pit=SttPi*t,其中Pit表示i商品在t时刻的价格,*号表示国外,St为汇率。如果等式不成立,就会出现套利现象,直到等式重新成立。这一套利调节机制在固定(或钉住汇率)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起作用的形式是不同的。在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下,如果Pit> SttPi*t,由于存在套利交易(从国外买,在国内卖),则i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就会上升,在国内的价格就会下降,使等式重新成立。在清洁浮动汇率制下,如果Pit> SttPi*t,就会出现以本币兑换外币的压力,本国居民就可以用外币购买较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使本币贬值(St变大)。这样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汇率变化的调节即可使等式重新成立。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可被用来解释由国际商品交换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变化;而在浮动汇率制下,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2.关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把汇率定义为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即购买一单位外币所需本国货币的数量。它的转化形式就是刚刚讨论过的一价定律。用加总的价格(用相同的权数来构造各国的价格水平)形式,可将式Pit=SttPi*t转化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形式:St=∑αiPit/∑αiPi*t,其中α为权重。例如,用购买力平价预测的美元兑马克汇率(E)就是:S($/DM)=P(US)/P(G),将该公式整理可得:P(US)=S($/DM)*P(G),其中P为价格水平。左边是一个商品篮子在美国的美元价格,右边是在德国购买该商品篮子的美元价格。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如果用同一种货币表示,所有国家的价格水平应该相等;或者说在现行汇率下,只有当每种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和它在国外的购买力相等时,购买力平价才成立。3.关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把汇率与两国全部商品的价格水平相联系。在一个价格相对稳定的时期,汇率不会剧烈波动。然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正如20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那样,一国物价水平很可能大幅波动,汇率也随之剧烈波动。问题是,汇率应该波动多大?在实际中,由于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价格指数权重来计算价格水平,(1)式St=∑αiPit/∑αiPi*t不是十分可行。并且,如果存在诸如关税和配额等限制条件,或者运输费,或者两国的价格信息是不完全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就不会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就是要克服这些问题。这样,即使各国所采用的物价权重方案不同或者上述其它因素起作用,只要权重和这些因素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就会反映在价格指数中。这样,如果我们把(1)式改为自然对数形式并去掉下标i(Pt在这里表示整个价格水平),我们可以得到:lnSt=lnPt-lnPt。通过一阶差分,我们可得到汇率变化率△St,它等于国内外物价水平变化率之差,如美国物价上升10%,德国上升5%,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预测美元将相对于马克贬值5个百分点,以保持货币国内外购买力不变:△St=△Pt-△Pt*,△为一阶差分运算符号且x=lnX3。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简单地表明,如果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与基期相比)增加一倍,外币汇率会等比例升值,反之,外币汇率将等比例贬值。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1.交易成本对购买力平价的修正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中,假定商品的国际贸易不存在交易成本,但实际上,商品在国际间的运输存在较高的运输成本和保险成本,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关税,时关税要占商品贸易价格的很大部分。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则可以将购买力平价理论重新表示为:设c是运输成本与国外商品价格的比率,t是关税比率,则有pf(1+c)(1+t)e=p,即:e=p/pf(1+c)(1+t)。将上式两边取对数,仍原符号表示其对应的对数形式,假设c,t为常数,则上式变为:e=a+p-pf。该式即为考虑到交易成本后的购买力平价理论。2.巴拉萨和萨缪尔森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扩展——工资成本汇率理论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商品价格既包含贸易商品又包括非贸易商品,而对大量的非贸易商品来说,不能够通过国际间的商品套购来使一价定律成立。因此,非贸易商品与汇率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使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出现系统性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拉萨和萨缪尔森提出了工资成本汇率理论。巴拉萨和萨缪尔森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用工资代替价格,因为工资能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商品和劳务中。除工资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巴拉萨和萨缪尔森的工资成本汇率理论的假设条件是:(1)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生产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2)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商品成本的唯一因素;(3)在同一国家内,贸易和非贸易商品行业的工资相同,而与其它国家不同;(4)工资和价格正相关,劳动生产率和价格负相关;(5)本国和外国的消费行为相同。根据以上假设,建立如下的关系式:PY=(1+u)WL与P*Y*=(1+u*)W*L*,其中P,P*表示国内外商品价格,Y,Y*为国内外商品产出数量,u,u*为工资加权系数,W,W*是国内外工资,L,L*为劳动力数量。A=L/Y,A*=L*/Y*表示国内外劳动生产率,则上两式可表示为: P =(1+u)W / A与P* =(1+u*)W*/A*。上两式两边取常用数,并用小写字目标是相应对数,上两式变为: p=ln(1+u)+w-a与p*=ln(1+u*)+w*-a*。当u很小时,假定ln(1+u)=u,ln(1+u*)=u*,则e = p- p* =(u-u*)+(w-w*)+(a-a*)。巴拉萨和萨缪尔森对上式的检验,与购买力平价的检验结果比有明显的改善。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新视角:并入资本项目的考虑——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观点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着眼于经常项目下平价汇率的决定。一些学者也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可用来考察一些与国际收支资本项目有关的平衡条件。我们称这种购买力平价方法为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这种方法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一些差异。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的前提是利率平价理论成立(无担保利率平价成立),并假设两国经常项目的交易结构不变。此外,它还假设两国以本币发行一种证券,并且这两种证券可完全相互替代。下面对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作出推导:在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下有:△set+1=it-it*(其中,△set+1为t+1时刻的预期名义汇率,e表示预期,it和it*分别为国内和国外在t时刻的名义利率),式中的名义利率it、it*分解成实际利率r、r*和预期通货膨胀变化率△pet+1、△pe*t+1两部分,即:it=r+△pet+1;it*= r*+△pe*t+1。如果假定国内和国外的实际利率都是稳定的,将it和it*代入△set+1可得:△set+1=(r-r*)+(△pe-△pe*)t+1,现在进一步假设两国的实际利率相等r=r*,则上式可以简化为:△set+1=△pet+1—△pe*t+1,此式实际上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只是变量是预期值,而不是实际值。要得到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观点还要进一步假设预期是理性的,亦即汇率和物价的变化由以下式子给出:△st+1=△set+1—εt+1、△pt+1=△pet+1+vt+1和△p*t+1=△pe*t+1+v*t+1以上三个等式中的最后一个变量εt+1、vt+1、v*t+1都是独立分布的随机变量,把△st+1、△pt+1和△p*t+1,一起代入公式△set+1=△pet+1—△pe*t+1,可得:△st+1-△pt+1+△p*t+1=rt+1</sub其中rt+1=εt+1-vt+1+v*t+1),或△qt+1= rt+1,或qt+1= q1+rt+1(其中q为实际汇率,q=s—p+p*)。等式qt+1= q1+rt+1说明实际汇率是随机游走的,因此,对未来任一时期实际汇率的最佳预期就是今天的实际汇率。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任何使名义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力量(也就是任何使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力量)都将是永久性的;它将一直持续到无限的未来。这种汇率决定的观点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不一致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倡导者(如卡塞尔),在接受实际汇率在短期会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同时,认为在长期内实际汇率将会回归均值。因此实际汇率的时间序列特征在评价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就是决定性的了。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实物贸易的基础上推出的,并没有考虑资本市场上资本流动对汇率平价的影响,而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却从另一个角度,从资本市场的要素利率着手,用利率平价推导出了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将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这相对于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的确是一种进步。4.货币主义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长期汇率决定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汇率理论。随着资本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资本因素对汇率决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就是从资本市场的调节来分析汇率水平的决定。其假设前提:(1)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的替代型;(2)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商品的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3)货币需求函数稳定,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4)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成立。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可以建立一下关系是:Ms=Md=KPY 与P=Ms/(KY)。式P=Ms/(KY)两边取对数,并用小写字母表示相应对数,则上式变为:p = ms-k-y;同理可得国外资本市场上的相应等式:p* = ms*- k* - y*。因为在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则e = p-p* = -(k- k*)+(ms- ms*)-(y-y*)。上式就是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表达式。货币主义货币理论所讨论的是一种长期汇率理论,其假定条件经济式中处于充分就业,货币需求函数稳定以及国内资产具有完全的替代型都不是一个短期意义上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将两国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条件是在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因此,可以说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资本大量流动情况下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一种长期均衡汇率理论。三、我国学者对购买力平价的拓展研究PPP的概念源于传统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条件的假设,一是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即同种产品在世界各地折成同一货币后售价相同;二是理想产出(Ideal Output),即在竞争经济中存在均衡相对价格,也就是存在均衡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价格比率。通过假定可贸易品必须一价、非贸易品和可贸易品价格之比保持均衡关系,PPP确立了名义汇率和国内外物价之间的均衡关系。因此,PPP理论隐含了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完全竞争、不存在生产率差异(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及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其内在的简单性,从货币具有购买力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非常符合逻辑、易于理解;同时,它的表达形式也较其它汇率决定理论更为直观。所以,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运用于对汇率水平的分析和政策研究。但其是否成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早期,它曾被认为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公理,随后它又被认为过于简单而极易造成误解。因此,不断有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修正。前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本质就是该理论不断被修正、扩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部分学者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作了一系列修正研究。人民币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做修正的以易纲、张岭松、温建东等为代表。易纲(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即意味着,即使在人民币值完全收敛于购买力平价以后,人民币也不会按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的百分比贬值,中国仍可在通货膨胀率略高于美国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不变。其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超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以上因素,“适合中国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为:中美两国汇率变化之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减去通货膨胀率的非贸易品调整系数,减去生产力提高调整系数。其计算公式为:Et-Et-1 /Et-1=πRMB-πs-α-β(其中:π$、πRMB为美、中t期的通货膨胀率,E为汇率,α为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涨价幅度高于美国的部分,β表示中国可贸易品生产力提高快于美国的部分)。郑轶男(2003)则利用相同的分析因素得出的人民币相对购买力平价为:Stt/St-1=(1+i-α-β)/(1+i*)(式中:St为t期美国货币的本币价格即人民币汇率,i、i*为中国、美国的通货膨胀率,α、β同前)张岭松(1999)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这一独特的分析方法,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对其局限性重新做出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修正。作者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包含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因此,它忽视了其它市场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忽视了其它价格信号对汇率的影响;它只考虑了商品市场价格信号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商品市场和其它市场的数量信号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忽视了跨越市场的溢出效应。鉴于以上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质及其局限性的分析,作者对其进行理论修正,建立一个能同时容纳多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汇率决定模型,即一个包含外汇市场的多市场非均衡模型。作者首先建立起非瓦尔拉斯式的外汇净需求函数,即:βi=βi(e,P,Zij,i)Zi表示经济行为人i的商品净交易列向量(其分量zij表示经济行为人i对商品j的净交易量);P是交易价格行向量;βi为外汇净交易量;e代表汇率。接着在浮动汇率制的假定下通过下列方程求解外汇汇率e:∑βi(e,P,Zi,Zi)=0求解方程上式,可得: e=f(P,Z,Zn)其中,Z=(Z1ΛZn),Z=(Z1,ΛZn)这一结果显然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存在显著区别,这里的外汇汇率已不再是本国商品价格的一元线性函数,而是一个包含所有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多元函数。外汇汇率将不再唯一地取决于本国商品价格的变动,还取决于所有其它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变动。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瓦拉斯式的汇率决定模型,是对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修正。温建东(2005)通过对人民币购买力测算研究的回顾发现,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它们忽略了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其次,它们大多使用双边(如中美)比较,尤其是进行外推测算时;第三,没有计算中外生产率差距对购买力平价的影响(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为了探讨PPP成立的理论前提与我国国情是否相符,作者们回顾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提出了PPP的“生产率—市场化”修正模型。作者将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于中国这样的外贸市场多元化且高速增长的转轨经济,需要进行三项修正:用多边相对价格变动替代双边价格变动、计算生产率差异、考虑关税减让和税收制度变化的影响,将所有影响人民币PPP的因素归纳如下:中外相对价格变动、中外生产率差异、出口退税率变动和关税率削减。因此,相对PPP公式可以修正为:dsppp=d(p*/p)+dσ-dv+df(其中:p=价格,σ=生产力,v=退税率,f=实际关税率)式中第一项源于相对购买力公式,第二项代表巴拉萨—萨缪尔森修正,第三项为退税率对PPP的影响,最后一项为关税减让的影响。[参考文献][1]张新福.人民币汇率数量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2002.[2] 邓黎阳.购买力平价理论新发展及对人民币汇率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3] 罗翔.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D].武汉大学,2004.[4]温建东.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5.4.[5]胡均民.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中的批判性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5.6.[6] 张岭松.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及其修正: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J]. 经济科学,1999.5.。
国际贸易.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贸易是个体专业化决策和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直接结果,贸易的原因是分工和专业化引发和强化的内生优势。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模型假定每个人的人生相同,不存在先天差别,在社会分工中各人后天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才产生了同种产品的生产率的差别和某一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贸易的基础。
而且,这种优势与社会分工水平互相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带来了各人之间在某种产品上的生产率的差别,形成生产成本的优势,而这种差别和优势又会进一步促进和强化分工,从而进一步强化差别和优势。
可见,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贸易优势是后天获得并且具有自我强化的性质,是一种内生优势。
但仅有生产方面的内生优势并不是开展贸易的充分条件,还要同时考虑其相对面——交易效率的高低。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开展取决于一种综合优势,既要考虑生产上的内生优势或劣势,也要考虑交易效率优势或劣势,要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关系,即内生的生产率和交易效率的综合比较优势。
2.贸易的结果。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分工和贸易同时产生,贸易是专业化生产和多样化消费这一矛盾的解决方式,贸易的结果本质上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使个体的自给率降低,每个人生产的产品种类数更少而相互交换的产品种类更多,产品生产的集中程度和个体的贸易依存度提高。
贸易品种类的增加意味着市场种类的增加和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人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加强。
随着分工的深化,个体的生产结构差别越来越大,经济结构则由自给自足时的单一结构趋于多样化。
经济由自给自足时的互不往来到局部分工时的市场分割最后发展到完全分工时的市场一体化,市场从无到有,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
所以,分工和贸易的直接结果是提高了个体的贸易依存度、产品生产的集中程度、社会的商业化程度、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和市场的一体化程度。
而且,分工减少了每个人必须的学习时间和费用,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人力可以用于新的专业产品的生产。
在高水平的分工模式中,不同的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不同的产品而增加不同的专业种类数,因此分工和贸易还促进了产品种类的增加。
交易成本理论
资料来源:MBA智库——交易成本理论词条
总之,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降低配置资 源的成本。
The Nature of the Firm
四、回答问题
Part 2 然后,科斯探讨了企业的规模的问题。科斯认为企业的规模或 企业的边界的决定标准是:“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 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
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 1932.09.27-),美国经济学家,1955年毕业于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他因“对经济治理尤其是企业边界的 分析”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共同被授予2009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威廉姆森以交易成本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著称,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和很多现代经济学家一样,他们相信我们选择理论应该基于理 论预测的准确性,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完全没有关系。我在20世纪 30年代不相信这个观点,现在仍不相信。”(科斯,1993b, p.52)
“新”在何处
康芒斯不仅在他生活的时代率先提出经济组织的合同观,把交易 作为分析单位,而且他对冲突、互利和秩序的关注,隐含着治理 这一概念。更通俗地说,他首次把作为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组织, 看成是能用经济学进行分析的主题。但是,康芒斯和他的学生、 同事都没有赋予这些概念以操作性的内涵。相反,制度经济学的 旧风格阻碍了理论的发展。
交易成本的定义的演进
Williamson(1975) 对交易成本的分类:
1、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 2、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 需的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新制度经济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BBBCDCB简答题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 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
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制度及其变迁,但它不是在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一、名词解释交易: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
中间组织的交易成本分析
的纽带融合生成的, 相对稳定独立并普遍存在的体制组 织形态。
这种体制组织形态不是层级组织和完全竞争市场某种简单 的折
衷或重叠, 它具有 自己一些独特的特征 , 主要表现在 : ) ( 从结构 1 特征看 , 中间性组织通过 企业纵 向等级 结构 与市场横 向平行结
何确定?本文试 图在 制 度经 济学 框架 下对上 述 问题 给 出一
些解释 。
一
、
中间性组织的内涵与特征
之间可 以相互渗 透, 种渗透产 生 了复杂多 样的 制度安 排 这
中间性组织是通过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渗透 , 并借助于一定
威廉姆森在《 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 》 中指 出处 在市 场与等 级制
收稿 日期:O 5 O 2 2O —1一 O
作者简介: 董丽雅 (92 )女 , 18 , 湖南株洲人 , 师范大学经济与管 学院研 究生 。 华南 研究方 向 : 组织理论与制度经 济学 。
维普பைடு நூலகம்讯
●
董丽雅
中问组织的交易成本分析
经
济
使整个组织制度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 中间组织; 市场 企业
中图分类号 :22 F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9 45 (060一O3 一O A 10 - 4820 }1 02 3
在科斯开创“ 现代企业理论 ” 比较 分析框架 里 , 业与 的 企
已经 被越来越多的学者 和研 究机构认 识到 了。在现实 中 , 大
看, 中问性组织融合了企 业组织权威机 制的有计划性和市场价
新制度经济学派——概括
新制度经济学派一.新制度经济学派产生与演变以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作为思想渊源的制度经济学,作为一个学派产生于19 世纪20 年代初。
其演变的过程大体如下: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的旧制度经济学派,其创始者和代表人物为凡勃伦,还有康芒斯,米契尔。
从旧制度经济学到现代制度经济学过渡时期的制度经济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利,米恩斯,艾尔斯和克拉克等。
战后出现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
缪尔达尔,格鲁奇,贝尔等也是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
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盛行,人们把不同于凡勃伦,加尔布雷思理论的经济学家,如科斯,诺思,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等均归之为新制度经济学派,有人甚至把施蒂格勒,布坎南也列入制度经济学之列。
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对美国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批判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特点。
制度学派在美国产生伊始,就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为己任,强调有必要进行改良,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
因此,制度学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一个以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其代表人凡勃伦和康芒斯等,更因著述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
这是早期制度经济学十分显著的理论特色。
20世纪6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将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来分析美国资本制度的缺陷与矛盾。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此外还有包尔丁、海尔布罗纳、华尔德等。
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与矛盾,提出要从结构方面进行改革的设想或方案。
这一时期的制度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的成就显得尤为突出。
自科斯引入交易成本概念,运用交易成本概念对制度展开研究之后,在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成本-收入”方法的基础上,制度变迁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一种制度下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关系决定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因此由制度创新决定的制度变迁是缓慢进行的。
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的经典力作,作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核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修正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建立了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从而构筑起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作者认为由于人类受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随着人口的增长将导致资源的稀缺,加剧资源利用的竞争,从而要求明确所有权,所有权的建立即激励机制的形成可促进经济增长,但在现有技术和组织制约下,所有权的界定、裁决和行使代价极为高昂,于是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所有权保护和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此外,由于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价值和信念,可以节约个人与社会达成协议的费用,以及约束个人行为的衡量费用,成功的意识形态更能有效的克服“搭便车”行为。
诺思把制度看成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其中相互作用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一种经济秩序。
换言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在指导和决定经济活动时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决定这一个社会基本的福利和收入分配。
所以在诺思看来,一个可以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可以说正是制度变迁构成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而决定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不是生产力及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而是人口变动。
以早期人类社会发展为例,起初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人口可以大量繁殖,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人口增长一旦达到资源基础被完全利用的程度,那么人口的任何继续增长都会引起狩猎、采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人们于是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可以限制资源利用速度的所有权,并为之付出代价。
本刊2011年总目次
本 刊 2 年 总 目 次 0 1 1
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碳排放成本模型
和谐 社会构 建 与可持 续发 展研 究
杨
蓓
汪方 军
黄
侃
公司成长性与盈余管理 自然资源开发的财政收入与地方可持续发展
康塔拉 ・ 赫瑞 一 拉 杜特 等 困境 卢黎 歌 著 胡德胜 魏 译 华 1・ 1 1・ 6 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 李小京 曹碹玮
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研究
司马文妮 4・ 6 2
外出 务工 汇款对 西部 贫困山区农户家庭支出的影响 现金流操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债务期限结构关系分析
程 书强 许存 兴 4・ 1 3
基 于盈余持 续性 的视 角
张俊瑞 曾 振 王 鹏 1. 0 4
李树 茁 果 臻
2
5・ 1 4
5・ 0 5
2 2
产权 交易 品种 和交 易方式 的创 新研 究 田增 瑞 3 ・32
陕 西 “ 口红 利 ” 人 的现状 、 问题 及对 策
l l
工业 结构 升级 的主 导产业 研究
—
杜智 民
2
雷 晓康
2
—
以绍兴 市为例
沈志 江 张 园
马 文保
陈建兵
l・ 4 8
雷云 飞
雷玉翠
1・ 9 8
1・ 8 9
交通大学校名的文化意蕴 李建群
物华 天宝
— —
周利明 2・ 2 7
2・ 4 7
论人 的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统一的意义
人杰 地灵 西安 地 区的文 化底 蕴钩 沉 陈正 奇
浅析符号经济的形成及对现实经济的启示
人 类经济发展过程就 是一个 不断追 求物 质财富增长与物质财富 易于分割和 流动 的过 程, 实质上就是 追 求高效 率、 低成 本的过 程。 在 这 个过 程 中, 类 开 展 了 两 个 方 面 的 经 济 人 活 动 : 方 面 是 人 与 物 质 世 界 打 交道 的过 程 , 一 这 个过 程 会 涉 及 到 生 产 成 本 ; 一 方 面是 人 另 与人 打 交 道 的 过 程 。 个过 程 则 会 涉及 交 易 这 成本。生产成本与 交易成本反 映着人类经济 活动 的 两方 面 的基 本 经济 关 系和 人 类 经 济 活 动 的 共 同 目的 , 类 在 经 济 活 动 中 为 降 低 这 人 两类 成 本 的 不懈 努 力促 使 经 济 不 断 向 前 发 展
们的质的差 *完全 变成 了只在量 上的 差别 , q 货 币及 其 他 经济 符 号 的 流 通 不再 是 实 际 商 品 流 通 的反 映 , 者 在 经 济 生 活 中似 乎 获 得 了 前 某种 独 立 性 。 交 易 方 式 的 变化 促 进 了经 济 的 逐 步 符 号 化 , 促 进 了经 济 符 号 市 场 化 的 过 也
债券相对 于银 行 的借 贷 资本 而言, 具有 更明 显 的 虚拟 性 , 们 只 是 一 种 权 益 的 持 有 凭 证 。 它 作为一种金 融产品 , 它们 具 有 独 立 于 真 实 经 济 的运 动 规 律 。 而 影 响 证 券 价 格 的 因素 都 不 完全 是 由真 实资 本 运 动 的 增 值 来 决 定 的 。与 企业 所 处 行 业 、 观 经 济 彤 势 、 机 因 素 、 宏 投 资 金 市场供 求 情 况 以及货 币 当局 的 意志 等有 关 。在 股 市 、 市 大 规 模 发 展 的基 础 上 , 出 债 还 现 了证 券 化 资 产 , 是 因 资 产 证 券 化 而 发 展 它 起 来 的。 银 行 将 住 房 抵 押 贷 款 、 车 抵 押 贷 汽 款 、 用贷 款 等 各 种 信 贷 资 产 经 过 重 新 包装 信 后 实行 证 券 化 , 者在 一 些 低 信 用 等 级 的 证 或 券 中加入 较 高信 用 等 级 的证 券 , 用 其 作 为 并 抵 押 发 行 新 的 证 券 , 而 提 高资 产 的流 动 性 。 从 资产 证 券 化 的趋 势 又 使 经 济 的 符 号 化 程 度 进 这 企业进 行 操 作 管 理 。理 论 上 他 只 需 要 掌握 着股 票 这 所有权 凭证这一 普通 的符 号 , 过操 纵这 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7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 2011第31卷第4期(总108期) Journal of X i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 ial Sciences)Vo.l 31(Sum No .108)[收稿日期] 2011-05-31[作者简介] 奥利弗 威廉姆森(1932- ),男,美国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奥利弗 威廉姆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美国旧金山)[编者按]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惟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的领域。
奥利弗 威廉姆森是 新制度经济学 的命名者,被誉为重新发现 科斯定理 的人,由于他的研究推广,使得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交易成本经济学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在概念、理论、实证、公共政策、扩大服务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根据奥利弗 威廉姆森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演讲,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苏金远博士翻译而成。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交易费用;生产的纵向一体化[中图分类号] F 091.3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45X (2011)04 0001 03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交易成本经济学 (transaction cost econo m ics)亦被称为 治理经济学 (econo m ics of governance)或 组织经济学 (econo m ics of organization)。
治理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诉诸组织理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交易成本经济学则是将营运内容注入于治理和组织之中的手段。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营运内容和组织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更易于分析。
(一)治理传统的组织经济学研究描述的是生产功能,这种资源配置范式关注的是经济学运行的基本框架,如价格与产出、供给与需求。
约翰 康芒斯是这种传统研究的反对者之一,他对经济组织有如下阐述: 行动的基本单位 本身必须包含三个原则,即冲突、依存和秩序。
这一基本单位即交易。
[1]首先,将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有利于经济学研究的明晰化。
其次,康芒斯的三原则有助于确定治理的要件,确切的说,治理是注入秩序、缓解冲突、实现共赢的手段。
这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与其他经济学家一样,詹姆斯 布坎南将传统的组织经济学研究描述为选择科学,肯定了它在帮助做出有效而高效的决策和执行结构性的活动上的裨益。
但他同时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经济学专注于选择科学和与之相关的优化工具,这是有问题的[2],我们还需要与之平行的契约科学。
布坎南还建议,如果 源于自愿交易的互利 是对经济学的最基本理解 [3],那么,契约视角远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接触到康芒斯和布坎南的经济学观点时,交易成本经济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交易的互利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但交易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或简单或复杂,需对此进行区别对待。
物物交换是简单交易的例子,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契约,它们也同样适用于治理结构。
这就导致以下问题:它们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契约应当如何组织,为何要如此组织?这些都是交易成本经济学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组织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根据技术规律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 黑盒子 。
尽管这一架构是有用的,但它并不是通用的。
正如哈罗德 德姆塞茨所评述: 将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企业和现实世界中的企业混为一谈是一个错误。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1的主要任务是搞清楚价格体系如何协调资源利用,而非真实企业的内部运作。
[4]德姆塞茨并不主张通过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结合来理解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和市场组织。
很大程度上,从1960-1963年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博士项目所受的跨学科训练所得,组织理论与经济学的结合不仅是研究之需要,而且是研究之机遇。
赫伯特 西蒙(H er bert S i m on)、詹姆斯 马奇(Ja m es M arch)、理查德 希尔特(R ichard Cyert)等经济学家推动了这一跨学科的发展。
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对组织的忽略也受到其他学者的关注。
正如肯尼斯 阿罗(Kenneth A rr ow)所述: 无疑,人类利用组织达到其目的不仅是其最伟大的创新之一,而且是其最早的创新之一 。
(三)交易成本1937年,时年27岁的罗纳尔多 科斯(Rona l d Coase)在 企业的性质 中指出了在当时受公认的企业和市场组织教科书理论中存在的一个严重失误。
科斯将企业和市场视为 协调生产的可替代方法 ,并且这样奉劝他的前辈们: 不应该像当时通行做法那样理所当然地选择使用方法,这样的决定应该由推理得出。
[5]科斯所提到的这一失误在随后的20年内几乎无人理会,交易成本为零的隐含假设仍一直未受到质疑。
直至20世纪60年代,两篇重要的论文改变了这一局面,即科斯于1960年发表的侧重于外部性问题的 社会成本问题 和阿罗于1969年发表的调研性论文 经济活动的组织 。
科斯和阿罗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零交易成本的标准假设下,外部性问题将消失。
这是因为,各方都会无成本的讨价还价,直至达到一个有效率的结果。
而由于契约可以无成本的完成,没有机会进行纵向一体化。
无成本的泛滥,对经济学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一旦将零交易成本的逻辑推理到底,零交易成本假设所未意料到以及未解决的问题便暴露无遗,亦可发现将交易成本假定为正的必要性,但这会遇到三个问题:(1)企业 黑盒子 一旦打开,即变成 潘多拉之盒 ,它包含各式各样的结构,正交易成本无处不在。
由于某种形式的交易成本可以用来解释任何现象,这更像一种强辩,而非科学,交易成本概念也因此变得名声不佳。
我们需要做的,是注重其中的基本要素,并向其注入科学的内容。
(2)只表明交易成本很大,这并不足够。
更重要的是市场、科层等不同模式之间的交易成本差别。
因此,我们不仅要看交易成本的绝对水平,而且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3)我们需要一个分析框架,用于推导预设,执行实证研究。
这的确具有挑战性,纵观综合性的组织经济学文献,很少有新理论提出预设并对之进行实证研究。
二、 生产的纵向一体化 研究对应用经济学家来说,沿着正交易成本经济继续前进的自然路线应该是:选定一个颇具迷惑性的经济问题,并将其组成部分分解。
纵向一体化显然是这样的问题之一。
这一问题就是科斯在1937年和阿罗在1969年所致力于解决的,并且在反垄断领域中频繁出现。
(一) 卡内基三要素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接受过三年教育,受益于 卡内基三要素 ,即严格的训练、跨学科视野和活跃的思维。
严格的训练意味着认真对待学科的核心课程,并按其设计进行学习研究;跨学科视野意味着,如果研究的现象跨越学科边界,则需要借助相邻的社会科学;保持活跃的思维,即要多问 这究竟是为什么 ,而少判断 这就是这里的规则 。
尤其是就跨学科视野来说,往往有一些现象无法单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完整分析,它们可能渗透至临近的社会科学,这就需要我们扩展知识面。
经济学和组织学的建设性与互补性结合就是一个例子。
(二)反垄断工作实践我在1966-1967年间受邀担任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局长特别经济助理。
当时的大多顶尖分析家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经济学在产业组织上的正确性,并赞同当时盛行的产业组织思想,即基于应用价格理论,非标准的和不熟悉的契约和组织形式被认为是反竞争的。
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正如科斯所描述的那样,当经济学家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非标准行为或组织结构时,他们往往直接从垄断角度进行解释。
由于对这一领域我们尚十分无知,因此产生了许多垄断解释。
对于非标准的和不熟悉的契约和组织形式,我们不应该仅停留于这一层次,而应该追根究底。
在施温(Schw i n n)公司案中,自行车生产商施温公司对自行车经销商施加了专营权限制。
焦点问题在于,施温公司的该行为是否有反竞争目的。
施温公司认为,该案适用于当时经济学界关于销售限制的主流观点。
这也得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支持。
但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治理结构,而非生产功能,反竞争的假定是2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有缺陷的。
随着先前的主流观点的局限性日渐凸显,美国最高法院于10年后推翻了这一裁决。
在此过程中,交易成本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宾夕法尼亚课程在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时,我受邀加入新成立的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颇有挑战性的组织理论课程。
在此期间,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组织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所选定的特定问题是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市场限制。
在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很少有说明组织作用的文献,因此决定结合经济学与组织理论来重新审视纵向一体化问题。
(四) 生产的纵向一体化 研究项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 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是 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虑 。
该研究具有一些新颖的特点:(1)正如布坎南所倡导的那样,研究采用 契约 视角 而非传统的 选择 视角 来分析经济组织;(2)基于有限理性 而非超理性 的行为假设,所有复杂的契约都是不完备的;(3)当契约风险较大时,考虑背离合作精神的策略性的违约行为;(4)将 调整 视为经济组织在市场和科层制中的核心问题;(5)研究区分一般资产投资和专用资产投资,后者会使双方之间产生一种双边依赖关系。
研究分析不同交易和它们的不同需求,以及市场和科层制在适应上的优缺点,并逐渐建立一个效率逻辑。
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纵向一体化是一个特殊的例子,需被嵌入于更广泛的框架中。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运作步骤如下:其一,基本概念进展。
首先,在认知和自利性方面分析人类行为;其次,承认自主性调整和协调调整,因此需要超越哈耶克的 市场奇迹 ,包括伯纳德的 科层制奇迹 ,并抛弃古老的意识形态对市场或科层制的分割,从而对市场和科层制进行系统性处理;再者,引入契约法,而不是通用法。
其二,基本操作进展。
首先,将交易视为分析的单元。
在运作之前,需要识别区分不同交易的重要维度。
其中,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都是重要的特征。
其次,确定不同治理结构的特征。
不仅需要研究治理,而且需要找出描述不同治理结构的关键特征,这主要包括激励强度、行政控制强度和契约法制度,并试图描述其聚集模式。
再者,提出有效的假说。
其三,应用。
实证验证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显著成绩之一。
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篇的实证文章,咨询公司也往往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为其客户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