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宏观第十六章-思考题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8.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羞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養,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硏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P482-483 )1.3)政府的财政政策有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收入政策比如税收政策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最终传导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2.2)假如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当国民收入提高后,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因为所得税通常是比例税或累进税)。

3.1)扩张性财政政策比如减税、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或增加转移支付等,会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有助于缓和经济萧条,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常导致财政赤字,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的债务。

4.2)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以后,通常是尽可能地把它们贷出去,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但如果贷款风险太大,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宁可持有较多的超额储备也不愿意贷出去,即出现“惜贷”现象,这通常发生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或衰退时期。

商业银行不会是在没有好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之前,就向中央银行申请过多的贴现,而是预计有好的贷款或投资机会而手中的储备不足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借款可能时,才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

所以商业银行有超额储备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吸收的存款过多,也不是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更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

5.2)这里的准备金应该是指超额准备金。

市场利率提高后,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因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增大了,所以当然希望减少超额准备金,尽可能地把它们贷放出去。

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常市场利率提高对应经济过热时期,此时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也在上升,商品的价格也在上升,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比较旺盛,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压低过度的总需求。

所以市场利率提高后,投资和消费是否会减少,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是否大于利率的提高幅度,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和消费不会减少,企业和消费者仍然愿意增加贷款,如果前者小于后者,那么利率的提高就会抑制一部分投资和消费需求。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第四章根本概念:潜在GDP,总供给,总需求,AS曲线,AD曲线。

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写出每一个主要目标的简短概念。

请详细解释为何每一个目标都十分重要。

答: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取得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围为4%。

只有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国经济才能生产出潜在的GDP,从而使一国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

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非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经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

物价稳定可以避免经济的猛烈波动,避免各类扭曲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经济增加是指维持合意的经济增加率。

经济增加是指单纯的生产增加,经济增加率并非是越高越好,经济增加的同时必需带来经济开展;经济增加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加率来衡量的。

只有经济不断的增加,才能知足人类无穷的欲望。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目标,必需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利用;正确处置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与他国来旧日趋密切,维持国际收支的根本平衡,才能使一国避免受到他国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题略答:a.石油价钱大幅度上涨,作为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使增加企业的生产本钱,从而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上方移动。

b.一项削减国防开支的裁军协议,而与此同时,政府没有采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那么将减少c.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将有效提高一国所能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水平,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下方移动。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复习与思考题:1.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存量分析流量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事后变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哪些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4.请谈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2.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它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等现象,揭示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3.答: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法、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即期分析与跨时期分析、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分析法。

4.答:参考第二节。

(撰稿:刘天祥)本章习题一、概念题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二、单项选择题1. 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A. 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B. 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C. 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D. 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2.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NP=()。

A.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B.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C.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D.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3. 下列各项中,属于要素收入的是()A. 企业间接税B. 政府的农产品补贴C. 公司利润税D. 政府企业盈余4. 经济学的投资是指()。

A. 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 建造一座厂房C. 购买一台机器D. 以上都是5. 已知在第一年名义GNP为500,如到第六年GNP核价指数增加一倍,实际产出上升40%,则第六年的名义GNP为()。

A. 2000B. 1400C. 1000D. 750三、判断题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不应计入GNP。

()2.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应视为政府购买。

西方经济学第十六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十六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进行的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是国家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通过世界市场在商品、资金、科学技术、服务等领域的相互联系与结合。

2.绝对优势——指某国用相同数量的资源所能够生产出的某种商品比另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这种商品多。

3.相对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个人,公司,或国家)能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

4.H-O定理——要素相对富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了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

这种商品相对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为两国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而商品的绝对差异才是两国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要素相对富裕的产品并且出口,并且进口其国内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

5.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制订和实行的各项管理措施的总称。

6.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交往或联系而发生地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或资金转移行为。

7.国际金融——是世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资金融通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为国际的货币兑换、借贷关系、收付方式、结算制度、资产储备、金融市场、货币体系、金融机构、金融一体化等。

8.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它有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动态的外汇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务的金融活动;静态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9.汇率——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

10.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波动幅度很小。

11.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规定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官方汇率,也无任何汇率波动幅度的上下限,本币任凭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自由涨落。

12.国际收支——指一国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是以交易为基础,不仅包括贸易收支和非贸易收支,而且还包括资本的输出输入,既包括已实现外汇收支的交易,也包括尚未实现外汇收支的交易。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参考答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

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

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

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

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

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参考答案】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

如图所示,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定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政府支出增加提高总需求水平,促使IS曲线右移至IS1的位置,均衡收入增加到Y2,产品市场实现新的均衡E2。

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增加,在原来利率水平上存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

在保持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0上升至r1的水平。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复习思考题.doc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复习思考题.doc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复习思考题一、名义解释1、自动稳定器;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3、年度平衡预算;4、周期平衡预算;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6、功能财政;7、货币创造乘数;8、基础货币;9、法定准备率;10、贴现率;11、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题1.下列各项都是近似货币的例子,除了()。

A、大额定期存款;B、旅行支票;C、隔夜回购协议;D、储蓄存款。

2.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但不是Ml的一部分?()。

A、旅行支票;B、活期存款;C、储蓄存款;D、其他支票存款。

3.在美国,绝大部分狭义的货币供给是()。

A、钞票;B、通货;C、活期存款;D、自动转账账户。

4.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在于()。

A、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B、作为价值贮存手段;C、作为商品计价单位;D、作为延期支付手段。

5.下面哪一项不影响货币需求?()oA、一般物价水平;B、银行利率水平;C、公众支付习惯;D、物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6.传统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的区别之一是()。

A、前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后者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B、前者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后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C、两者都认为货币是中性的;D、两者都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

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A、接受储蓄存款;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D、以上都是。

8,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A、库存现金;B、贷款;C、证券投资;D、活期存款。

9.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C、发行货币;D、为政府赚钱。

10.法定准备率高低和存款种类的关系,一般说来是()。

A、定期存款的准备率要高于活期存款的准备率;B、定期存款的准备率要低干活期存款;C、准备率高低和存款期限无关;D、以上几种情况都存在。

11.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章国民收⼊核算1、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选择使⽤GDP这⼀指标?国内⽣产总值(GDP)和国民⽣产总值(GNP)均指⼀个国家⼀定时期内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区别在于,GDP是以地域划分的,是⽣产的概念;⽽GNP以⼈⼝划分,是收⼊的概念。

西⽅宏观经济学将国内⽣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指标,原因在于,GDP确实代表⼀国或⼀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在⼀定时期内全部⽣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国总体经济运⾏表现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国(或地区)的经济实⼒,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说个⼈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出,即建造新⼚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产经营活动。

⼈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种产权转移活动,因⽽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GDP。

公司从⼈们⼿⾥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再去购买⼚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3、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GNP之中?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GNP是指某个特定国家⼀定时期内⽣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不是⽣产额。

4、为什么转移⽀付不计⼊GNP之中?因为政府转移⽀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从⼀个⼈或⼀个组织转移到另⼀个⼈或另⼀个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

5、为什么GNP中只计⼊净出⼝?进⼝应从本国购买中减去,因为进⼝表⽰收⼊流⼊到国外,不是⽤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出;出⼝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表⽰收⼊从国外流⼊,是⽤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出。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答案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答案高鸿业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01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06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1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8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27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32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37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42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46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52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60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65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洁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建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丢失了创建收入的实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赐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一般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全部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肯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削减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确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假如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假如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16.宏观第十六章-思考题答案详解

16.宏观第十六章-思考题答案详解

第十五章思考题答案及详解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1、B2、D3、D4、C5、A6、B7、D8、D9、C 10、A11、B 12、B 13、B 14、A 15、A二、思考题B: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2.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为L1(Y);由交易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r)呈反方向变动,故可以用L2(r)表示。

16.宏观第十六章-思考题标准答案详解

16.宏观第十六章-思考题标准答案详解

第十五章思考题答案及详解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1、B2、D3、D 4、C 5、A 6、B 7、D 8、D 9、C 10、A11、B 12、B 13、B 14、A 15、A二、思考题B: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2.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为L1(Y);由交易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r)呈反方向变动,故可以用L2(r)表示。

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 C2. B3. A4. D5. B6. A7. C8. 答案见课本第462页。

是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9. 答案见课本第462页。

10.答案见课本第463页。

11.答案见课本第460页。

12.答案见课本第473页“公开市场业务”。

13.解:C=100+0.8yd i=50 g=200 tr=62.5 t=0.25(1)由模型:c=100+0.8y dy d=y-t×y-try=c+i+g解得:y=(100+0.8tr+i+g)/(0.2+0.8t)=1000(2)当均衡收入y=1000时,预算盈余:BS=t×y-g-tr=0.25×1000-200-62.5=-12.5(3)当i增加到100时,均衡收入为:Y=(1+btr+i+g)/[1-b(1-t)]=(100+0.8×62.5+100+200)/[1-0.8(1-0.25)]=1125这时预算盈余BS=0.25×1125-200-62.5=18.75预算盈余之所以会从-12.5变为18.75,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了,使税收增加了。

(4)若充分就业的收入y*=1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300-200-62.5=37.5当i=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没有变化,仍等于37.5(5)若i=50,g=250,y*=1200,则BS*=t×y*-g-t r=0.25×1200-250-62.5=-12.5 (6)略14.答案见课本第469-471页15.解:货币创造乘数k=(1+r c)/(r c+r)=1.38/(0.38+0.18)=2.46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100×2.46=246亿美元16.解:(1)货币供给M=C U+D=1000+400/0.12=4333亿美元(注:其中C U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本题中为1000亿美元,D为活期存款)(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亿美元(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10×1/0.12=83.3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思考题答案及详解、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D 4、C 5、A 6、B 7、D 8、D 9、C 10、A1、B2、D3、11、B 12 、B 13 、B 14 、A 15 、A二、思考题B: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2•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 • M- 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 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为L1 (Y);由交易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 r )呈反方向变动,故可以用L2 (r)表示。

这样,有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L)就可以表示为:L=L1 (Y)+L2(r)。

3 .IS 曲线( IS curve ):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联结起来而形成的曲线。

它是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简单图像。

它表示的是任一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 r)=S( 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 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 曲线右上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的供给;位于IS 曲线左下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只有位于IS 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 二)简答题1 、答:( 1)流动性陷阱的含义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流动性陷阱” 的基本原理: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

反之,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或“流动偏好陷阱” 。

( 2)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

凯恩斯认为,20 世纪30 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

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如图16-6所示,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r。

时,LM 曲线呈水平状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此时,不管政府增加多少 货币供给,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

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能 使IS 右移至IS,利率保持不变,不产生“挤出效应” 。

2、 答:此时LM 曲线将向左移动,这是因为: LM 曲线是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曲线,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货 币供给都是相等的,就是指货币市场的均衡状况。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 货币需求包括投机、交易和预防三种需求,当投机需求在每个利率水平,货币的交易需求在每个产出、 收入水平均下降时, 货币需求总量下降,而货币供给不变, 这样就偏离了均衡的状态,原来 LM 曲线位置各点上就将出现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 求的情况,此时要恢复均衡状态就要将 LM 曲线向左移动。

3、 答: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包括三个方面,即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 机性需求。

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需求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个人和企 业出于这种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以及惯例和商业制度,而 惯例和商业制度在短期内一般可以假定为固定不变。

于是,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主要决定于收入。

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 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预防性动机是指为预防意 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 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的一定数量货币。

因此,如果说货币的交易需求产生于收入和支出之间缺乏同步性,则货币的预防需求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这是不能用讨论货币交易需求的思路来分析货币的预防性需求的主要原因。

4、答:(1)IS-LM 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2)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它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

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 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3)IS - 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 (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

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5、答:(1)IS 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利 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负斜率的曲线,如图16-7所示。

(2)IS 曲线上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实现了均衡,而 IS 曲线以外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失衡;在两部门经济中, 均衡条件为:I SI e dr,S a (1 b )Y 。

推导出IS 表达式为丫犹 。

1一^b (1― Y 。

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以 r 为纵 d轴,Y 为横轴所画出的IS 曲线是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

IS 曲线左下方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的总需求过剩, 而总 供给不足,而IS 曲线右上方任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的总需求 不足,而总供给过剩。

(3)IS 曲线的斜率。

在两部门经济中,由r - e ^-bY 可看出,IS 曲线的 dd 1 b斜率为——。

is 曲线斜率的大小,即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d 在 二 : 部 门 经 济 中 I G S T ,T T - tY 或 r ae d 导出 IS 表达式为:Y ----------- bT - 1 b(1 t), 均 衡 条 件 为:—Y , S a (1 b)(Y T)推 dd 亠 ae G bT °r 或r - 1 b(1 t)db越大,is曲线斜率越小,IS曲线越平缓,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

在三部门经济中,斜率变为1 b(1t),税率t对is曲线斜率亦会产生影响,当dd、b一定时,t越大,IS曲线斜率越大,IS曲线越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越小。

(4)IS曲线的移动。

由IS曲线表达式ra—・G—bTo 1 b(1。

丫可看d d出,弓I起IS曲线移动的有以下几种因素:①乘数性因数,即上面提到的d、b和t,当d、b增大或t减小时,is曲线变平缓发生逆时针转动;反之,IS曲线顺时针转动。

②自主性因素,即自主性消费支出a与投资支出e、政府支出G和自主性税收T o。

当a、e、G增加或T)减少时,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平移距离为其改变量乘以各自乘数;反之,IS曲线向左下方平移。

其中,政府支出G的增加和税收T o的减少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G的减少和T o的增加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若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会引起IS曲线向右上平移;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则向左下平移。

可见,由IS曲线可清楚看出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此为政策含义)。

以下两个因素:①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②边际消费倾向b。

d 一定时,图16-7 IS 曲线注意:此题详细地论述了IS模型(曲线)的含义,IS模型(曲线)问题的回答与之相似。

6、答:财政政策效果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引起IS变动从而最终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