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10型偏头痛

合集下载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中医的头痛分型与鉴别

中医的头痛分型与鉴别

头痛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

中医认为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邪气上逆,都有可能造成头痛。

而由于形成头痛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完全一样。

只有认真鉴别清楚,才能对号入座,发现造成头痛的真正“元凶”,从而寻找到缓解疼痛症状的办法。

◎外感风寒头痛:头部疼痛,而且疼痛会连累到脖子和肩背,遇寒疼痛就会加剧,同时还伴有怕风怕冷、骨节酸痛的感觉。

多是由于感受了风寒的侵袭,寒性在体内凝滞,阻遏了脉络的通畅运行,造成气血郁滞,所以导致头痛。

◎外感风热头痛:头部疼痛,同时伴有体温升高,面红耳赤,口渴想喝水的症状。

多是由于风热之邪侵入体内,热性上炎,从而导致头痛。

◎外感风湿头痛:头部疼痛,而且疼痛会在阴雨天加重,同时伴有头昏,身体沉重疲倦,怕冷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

多是由于外感了风湿之邪,邪气导致体内的清阳之气不升,湿浊之气不降,造成了头痛。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胀痛,同时伴有耳鸣,眼睛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健忘,并且肢体也会偶尔感到麻木震颤。

多是由于肝阳上亢,造成气血充盈于头上,从而导致了头晕胀痛。

◎肝火上炎头痛:头部胀痛剧烈,面红耳赤,嘴里时常有苦涩的味道,经常发怒,并伴有小便黄,大便干燥、舌尖红的症状。

多是由于肝经有实火,上逆于头部,从而导致了头晕胀痛。

◎肾虚头痛:头部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髓充于脑,如果肾虚不足的话,就会造成头部空虚而痛。

◎气虚头痛:持续头痛,疲劳的时候疼痛加剧,身体怕冷,没有力气,肢体疲倦,时常气短,说话的声音低弱。

多是由于体内中气不足,不能够起到上荣于头部的作用,所以造成了持续性的头痛。

◎血虚头痛:头部隐隐作痛,心悸失眠,手脚偶尔会有麻木的感觉,面色苍白。

多是由于体内阴血不足,头部失去阴血的濡养,从而导致头痛。

◎血瘀头痛:头部刺痛,能感觉到具体的疼痛位置,而且疼痛时而发作时而停止,经常性发作。

多是由于经络内存有瘀血,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其特点是发作性、单侧性和脉动性。

在中医学中,偏头痛被称为“偏正头痛”或“头痛偏向一侧”。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失调所导致的,其病因病机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偏头痛的病因和病机。

一、病因1. 肝郁血瘀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的情况下,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

2. 脾胃失调脾胃失调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会导致气血不足,最终出现头痛症状。

3. 肾精亏虚肾精亏虚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充足可以维护脑神经的正常功能。

如果肾精不足,就容易出现头痛的症状。

4.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偏头痛的重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阴阳是人体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病发。

5. 饮食不当饮食不当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健康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导致头痛的发生。

二、病机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通,气滞血瘀,堵塞了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2. 痰浊内蕴痰浊内蕴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导致湿热痰浊内蕴,湿浊之气上扰头部,阻碍了脑部的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3.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使得肝阳上升,犯了头部,导致气血不畅通,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4.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也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肾功能不足导致精血亏虚,头部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5.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偏头痛的重要病机之一。

偏头痛如何辩证检查

偏头痛如何辩证检查

偏头痛如何辩证检查?李晓荣专家介绍,中医主要通过辨证检查偏头痛,包括以下10种类型。

风寒夹瘀证:风与寒最易兼夹,风寒乘虚入侵,伤及阳络,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导致血脉瘀阻。

因其疼痛多位于头两侧部位,为少阳经脉所过,故为少阳头痛。

其病情缠绵,经久不愈。

久病人络,加之清空之府,位居于上,易受风寒侵袭。

风热证:口干欲饮,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或浮数等为典型的风热证表现,风热之邪易上行侵袭清窍耳目,故出现头痛,呈胀痛、跳痛或刺痛,畏光等表现。

气滞血瘀证:贼风乘虚而入,以致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行荣于脑,脑失所养而发为本病。

头痛如针刺,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弦涩为典型的气滞血瘀表现。

瘀血阻络证:单纯由瘀血之邪阻于脑络而引起的偏头痛,头痛以刺痛为主,同时伴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弦涩等瘀血表现。

肝经风热证:多因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致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久则郁而化火,循经上扰清窍,发为偏头痛。

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舌质偏红,脉弦或弦涩是肝郁化火的典型表现。

肝阳上亢证:由于肝阴素虚,不能制约肝阳而致肝阳亢逆于上,扰于清窍,发为偏头痛。

此证多由情志因素引发,失眠健忘、心烦易怒、情绪急躁是肝阳上亢的典型表现。

肝风痰瘀证:由肝风上扰、风痰相兼、痰瘀互阻引起。

因此头痛性质为波动性痛、胀痛、空痛或刺痛。

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畏光眼胀,失眠心烦是肝阳上亢的典型表现;失眠心烦,舌暗、苔白。

肝气郁结证:由于精神刺激而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所致偏头痛。

发病前多有情绪波动,头痛多伴有眩晕;舌质偏红、苔薄,脉弦或弦细则为肝气郁结的表现。

痰瘀阻窍证:这类患者素有痰积,又与瘀血相结而阻于脑络引发偏头痛。

苔白或稍腻,脉弦或涩或弦滑为痰积之象,舌质淡暗或紫暗或有瘀斑为瘀血之象。

气血两虚证:气血亏虚导致清窍失养,属不荣则痛。

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脉瘀阻瘀脑络,而致血瘀头痛。

其中每因劳累而发作频繁,气短、少气、懒言,苔薄白,脉弦细为典型的气血亏虚的表现。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证治方药】(一)肝寒血凝1,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头痛,遇阴冷气候或下雨天而发作,伴有搏动感。

面色苍白或无华,四肢不温或逆冷,发怍前则伴有恶心呕吐、吐出清涎。

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弦或微细。

2,病因病机:寒性收引,肝脉凝滞。

气血闭阻,络脉不通。

3,治法:温通肝经,散寒止痛。

4,方剂: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全当归10~30g,桂枝10g。

白芍15~30g,细辛3~5g。

通草10g,生姜6~10g,大枣5~10枚,炙甘草5~10g。

方义:当归、白芍和血调营,桂枝、细辛温通散寒,生姜、大枣和胃,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加减:恶心呕吐,吐清诞,头痛引段头顶部者,加吴茱萸,法半夏温肝降气。

即合吴茱萸汤(《伤寒论》)用;若呕吐酸苦水,口苦心烦者,加吴茱萸、黄连温肝清胃,即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用。

寒则痛甚,剧痛不止,四肢冷者加淡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即合四逆汤(《伤寒论》)用。

5,变通法:若见头痛以巅顶为明显,呕吐涎沫,舌淡,脉弦者,可直接用吴莱萸汤(《伤寒论》)合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用上述主方效验后,宜续于主方加川芎、地黄等养血药,即当归四逆汤合四物汤(《和剂局方》),以巩固疗效。

(二)肝火上炎1,临床表现;头痛如裂,伴头胀头晕,视物不清,两目闪光。

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乳房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饮食偏嗜辛辣燥热或酒、茶、咖啡等,肝气失于疏泄条达,素体偏于火热内盛,郁而化热,肝火上炎,上扰清空。

3,治法:清泄肝火,兼以缓肝止痛。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6~10g,栀子1垤,黄芩l0g,柴胡5~10g,当归10~15g,生地黄l0~15g,泽泻10~15g,车前子10~15g,生甘草10g。

方义: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当归、生地养血和营;泽泻、车前子利小便,使热由下泄;柴胡疏肝,甘草缓急。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思考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思考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思考1.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第一步是确定病人的辨证分型。

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偏头痛分为风寒、风热、血虚、气滞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例如,风寒型偏头痛表现为头痛发作时伴有寒凉感,舌苔白重,脉象沉弦等特点;而风热型偏头痛则表现为头痛发作时伴有发热、口渴、大便燥结等症状。

2.病因诱因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还需要考虑病因诱因。

偏头痛的发作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偏头痛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状况,并指导病人调整日常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偏头痛发作的因素。

3.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偏头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可以使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型偏头痛,可以选用薄荷、桂枝等药物进行解表祛寒;对于气滞型偏头痛,可以选用柴胡、香附等药物进行行气活血。

同时,中药还可以配合针灸治疗,进一步促进气血的畅通,提高治疗效果。

4.针灸治疗针灸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额部的太阳穴、印堂穴等,颈部的风池、肩井等。

针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中药联合使用,相互增强疗效。

5.调整生活方式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还需要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其次是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此外,还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缓解精神压力。

6.个体化治疗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分型、病因诱因的思考,选择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并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推广应用。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头痛需要仔细辩证(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

头痛需要仔细辩证(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

头痛需要仔细辩证(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头痛是内脏在警告:头顶痛是肝头痛、前额痛是胃头痛!头痛,是前额痛,还是后脑勺痛,是两边都痛,还是偏头痛,都要问清楚,因为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西海情歌格格 - 西海情歌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1 后头痛属于太阳膀胱头痛这包括脑后边的头痛,还有整个的颈项痛,会出现发热、恶寒、恶风这些现象。

后头痛的初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脉象如果浮缓的话,可以采用“桂枝汤”。

要是脉紧无汗的话,可以采用“麻黄汤”。

这里不过多地介绍中药的药方,避免老百姓在药性、药理不清的情况下乱用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有了病还是要去医院咨询一下医生,以便对证下药。

2 前额头痛属于阳明胃头痛像前额痛、眉棱骨疼、眼眶发胀等症状,都是胃经头痛。

一般来讲,“葛根汤”之类治胃病的中药对治疗阳明胃头痛很有效果。

3 两侧头痛为少阳胆经头痛症状有眼睛发花,早起口苦等。

两侧头痛宜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如果是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尤其是经期过后的妇女,就容易因肝血不足出现左边的偏头疼。

如果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

4 头痛而重为太阴脾湿头痛在中医里又叫做头如裹,就像头上裹着一顶湿帽子一样,头重抬不起来。

同时还伴有四肢酸疼且体感冷,出现呕吐、食不下的问题。

在过去,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脾气挺大的老太太,她们头上会勒一个带子来止痛,这就是她们平时吃得好,又不怎么运动,好多管闲事,体内湿气不化,所以才造成了湿头痛。

5 头痛而咽喉干痛为少阴心肾头痛会出现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症状。

一般可服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来治疗。

6 头顶痛为厥阴肝头痛症状为干呕吐、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等,这病多与年轻时纵欲过度有关。

7 一种头痛叫血虚头痛,症状是习惯性摇头治疗这个病会用到当归补血汤。

这副药里需要用到黄芪和当归两味药,而黄芪的用量一定要大于当归四到五倍。

懂点儿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黄芪是用来补气的,当归是用来补血的。

【头痛的中医辨证8种类型,对照辩证】?头...

【头痛的中医辨证8种类型,对照辩证】?头...

【头痛的中医辨证8种类型,对照辩证】头...
【头痛的中医辨证8种类型,对照辩证】
头痛是生活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很多人都曾经受过头痛的困扰,为了缓解头痛,很多人吃止痛片来缓解,但是止痛作用一过头痛还是会发作。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头痛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种,具体辩证分为8大类:
1、风寒头痛
症见:突然头痛,疼痛较剧烈,痛连颈背,伴有怕风畏寒、口淡不渴。

可用中成药:川芎茶调散、都梁W等;
2、风热头痛
症见: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小便黄
可用中成药:黄连上清W、桑菊饮、清眩W等;
3、风湿头痛
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稀溏
可选用中药:羌活渗湿汤加减、黄连香薷饮加减等。

4、肝阳头痛
症见:头痛伴有眩晕、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胁痛、面红口苦
可选用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5、肾虚头痛
症见:头痛且空,伴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
可选用中药:大补元煎、杞菊地黄W;
6、血虚头痛
症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黄白
可选用中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7、痰浊头痛
症见:头重如蒙、胸脘满闷
可选用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8、瘀血头痛
症见: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
可选用中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湖南医聊超能团#
#超能健康团##健康2021#
关注@脾胃养生汇,用中医教你养生,欢迎评论留言,咨询,点赞,转发。

中医辨治偏头痛

中医辨治偏头痛

中医辨治偏头痛偏头痛中医亦称为“偏头风”。

临床表现为以额颞部为主的、反复发作的波动性痛、钝痛或刺痛,可见于一侧或双侧、甚至全头痛,或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出汗、血压升高或降低等症状。

发作时间往往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发作时痛势虽剧,但痛止则如常人。

中医将其分为以下四种证型辨治。

1. 瘀血阻络型:证见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少寐多梦,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用:丹参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 肝郁气滞型:证见头胀痛,多为搏动性且易反复发作,胸胁胀闷,舌质暗红,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12克,郁金10克,香附12克,丹参2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白蒺藜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3.肝火上扰型:证见偏头痛,痛势甚剧,头晕目眩,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脉弦有力。

治宜清肝泻火止痛。

方用: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牛膝10克,天麻10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白芍10克,菊花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4.肝肾阴虚型:证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则剧,腰膝酸软,耳鸣,口干咽燥,烦躁失眠,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宜滋肾养肝止痛。

方用:熟地20克,山药15克,枸杞子12克,山萸肉10克,菊花12克,黄柏10克,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白芍12克,天麻10克,白蒺藜10克,白芷10克,甘草6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l 剂。

审核:张海波编辑:毛凯亮文章来源:丁树栋。

中医辨证与治疗偏头痛

中医辨证与治疗偏头痛

中医辨证与治疗偏头痛中医理论认为偏头痛与肝脾肾失调,经络瘀滞有关。

在脏腑失调中,肝虚为发病之本,风、痰、瘀三邪是偏头痛反复发作的诱发因素。

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偏头痛的中医治疗吧。

肝阳上亢型头痛且胀,或有刺痛、跳痛感.眩晕.心烦失眠,情志不舒,多为精神紧张、情志不逐而发作,女性经期发作或加剧,舌质红或紫黯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宜平肝潜阳,通络止痛;采用平肝通络方。

肝肾阴虚型头痛势缓,多兼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宜滋补肝肾,益精活络;采用大补元煎加减。

气血两虚型头痛且晕,缠绵不休,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而弱。

治宜补养气血,升阳通络;采用阳和汤加减。

风痰阻络型头痛昏蒙,时发时止,缠绵不已,胸脘满闷,面色晦黯,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熄风化痰,通络止痛;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络型头痛经久不愈,发作时痛如锥刺,部位固定。

多为夜间发作或劳累后发作,舌质紫黯,脉弦涩或细涩。

治宜活血祛瘀,通络利窍;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1、注意休息:家属应指导患者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

患者可依据自身生活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尽可能地不要打乱自己的作息计划。

2、针灸对偏头有良好效果:一般取穴为风池、头维、太阳与合谷等,可请中医进行针灸治疗。

3、心理护理:偏头痛患者必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稳定、乐观的心理状态,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客观、理智地对待事情,不要过喜、过悲、过怒、过忧,如果确实有自己不能“消化”、“解决”的问题,也要学会控制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4、饮食护理:偏头痛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应避免应用致敏的药物及某些辛辣刺激性食物,煎、炸食物以及酪胺含量高的易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巧克力、乳酪、柑橘、酒精类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B1的谷类、豆类食物以及新鲜水果、蔬菜等。

戒烟酒。

一、吃鱼防头疼:每周至少吃3次鱼并服食一些鱼油补给品能有效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这是偏头痛的生活保健。

中医头痛辨证分型

中医头痛辨证分型
• 要求:辨证、简析病机、治法、方药
典型病案
• 辨证:头痛(内伤瘀血,肝经有热)
• 分析:患者初为肝郁气滞而导致头痛,久病入络,瘀血内 停,
• • • • 火 象 脉络不畅 —— 头痛经久不愈,痛以两侧为著,且有 针刺感。 面青暗,唇暗红,脉细涩——瘀血内阻之征 性情由沉静寡言变为急躁易怒 — 肝气郁结,气郁化 火扰心神—失眠多梦;舌红无苔——气郁化火伤阴之
病因病机小结:
1、病机
• 外感头痛——外邪上扰清空, 壅滞经络, 络脉不通。
• 内伤头痛——
肝阳偏亢 痰浊中阻 瘀血阻窍 气血亏虚 肾精不足
肝、脾、肾 功能失调
头窍失养 清窍被扰
头痛
病因病机小结:
• 2、病性: • 外感头痛——属表,属实。如风寒头痛、风湿头痛、风热头

• 内伤头痛——虚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 • 实证——肝阳、痰浊、瘀血 • 3、发病特点: •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 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
治疗-分证论治
偏头痛(5%)——偏头风(发作性闪痛) 特征——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其痛爆发,痛势剧烈 病因——多由肝经风火所致 治法——平肝清热,熄风通络 常用药——菊花、天麻、黄苓、白芍、川芎、白芷、生石 膏、珍珠母、藁本、蔓荆子、钩藤、全蝎、地龙等药 • 天麻钩藤饮、羚角钩藤汤。 • • • • •
病证辨析—辨证要点
• 二、辨证:
• 1. 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烈,常伴
外邪犯肺卫之征,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同; 内伤头痛——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时 轻时重。并当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痰 浊、瘀血之异。
病证辨析-辨证要点

中医头痛辨证分型

中医头痛辨证分型
• 常用药:
• 川芎、白芷、菊花、石膏—疏风清热止头痛
• 羌活、藁本—止头痛,黄芩、薄荷、山栀子辛凉解表。
21
• 外感头痛-3.风湿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 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 常用药:
15
16
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应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葛根知, 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萸藁本合。
17
18
19
均为主药
20
• 外感头痛-2.风热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
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浮 数。
•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肝肾阴虚 水不含木 阴不敛阳 肝阳头痛
8
禀赋不足 房劳过度
因于肾
肾精久亏
脑髓空虚 阴损及阳
肾阴虚头痛 肾阳虚头痛
饮食劳倦 脾胃虚弱, 气血乏源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体虚久病
因于脾
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 过食辛辣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上蒙清窍
血虚 头痛
痰浊 头痛
跌仆闪挫 头部外伤 久病人络
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 少阳头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13
• 2.辨头痛所属部位▲
太阴头痛 三阴头痛之一。见《兰室秘藏·头痛门》。太阴经虽不
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亦可见头痛。 故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其脉沉缓。 少阴头痛

偏头痛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偏头痛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偏头痛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性头痛,常表现为一侧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

在中医内科中,对于偏头痛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气血不足: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气血不足有关。

气血不足可以导致脑血管功能失调,引发头痛。

2. 肝郁气滞: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

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经常压抑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和脑部神经功能,引发头痛。

3. 脾虚湿困:中医认为,脾虚湿困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

脾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湿邪积聚于身体各处,包括头部,进而引发头痛。

4. 痰火互结:中医认为,痰火互结是偏头痛的一种病机。

痰火聚结于头部,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痛。

中医内科在治疗偏头痛时,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针灸、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以调整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制定。

偏头痛中医辩证论治

偏头痛中医辩证论治

偏头痛中医辩证论治偏头痛是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偏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载:“……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素问·五脏生成篇》载“头痛巅疾,下虚上实”。

《养生方·头痛论治》有“凡头痛者,血气是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之说等,对头痛的病因,多有论述。

偏头风之病名见《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

亦名偏头痛,见《名医类案·首风》。

《丹溪心法》曰:“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

”偏头痛是原发性周期发作性血管性头痛。

多在青春期起病,以女性多见,可有家族史。

典型偏头痛发作前有视觉先兆症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出现搏动性一侧或双侧头痛,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

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可自行缓解。

普通型偏头痛无先兆症状,头痛发作较轻,持续时间较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病机】中医有内因外因之分,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均可致头痛。

《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所致头痛为最多见。

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令为患,若风寒袭击,寒凝血涩,则头痛恶寒;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身热心烦;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另外内伤亦可引起头痛,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

脏腑功能失常,内伤七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肾虚精亏,脑失所养;肾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痰浊瘀血,痹阻经脉,致气血壅遏不行,皆可引起头痛。

偏头风指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

西医认为有六种因素导致头痛的发生,1、血管源性假说:早在1938年Wolff提出偏头痛发生的血管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10型偏头痛
根据偏头痛的病因病机风动、痰阻、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在偏头痛的发作过程中既可单独出现,又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不同类型的偏头痛,症状也有所不同。

风寒夹瘀证头痛或胀痛,或刺痛,或左或右;伴恶心呕吐、畏光羞明,恶风怕冷,舌质暗或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涩。

文章来源:
风热证反复发作性头痛,呈胀痛、跳痛或刺痛;常伴呕吐,畏光,口干欲饮,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或浮数。

证属风热头痛。

气滞血瘀证头痛或如针刺,或胀痛,或跳痛,有时单侧头痛,有时双侧交替头痛;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弦涩。

证属气滞血瘀头痛。

风痰夹瘀证反复头痛,与情绪变化、睡眠、劳累过度及月经等因素有关。

头痛呈搏动性疼痛、刺痛、钻痛、钝痛,或左或右,常牵及巅顶痛、后枕痛、目眶痛;伴有恶心、呕吐痰涎、恶风等症状,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或稍厚,脉弦细或弦滑。

证属风痰瘀血阻滞经络。

瘀血阻络证头痛反复发作,痛如针刺或跳痛或胀痛,痛处较固定;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眩晕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弦涩。

证属瘀血阻络。

肝气郁结证发作性搏动性头痛,头痛与情绪波动有关。

伴有时头晕,失眠,纳差,干呕,偏盲,短暂失语;舌质偏红、苔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气郁结,上扰清窍。

肝阳上亢证头痛反复发作,多由情志不畅、疲劳、精神紧张等引起;伴有恶心呕吐、失眠健忘、心烦易怒、情绪急躁,舌质偏红,脉弦或弦滑或弦数。

证属肝阳上扰清窍。

肝风痰瘀证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呈搏动性痛、胀痛、空痛或刺痛;
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畏光眼胀,失眠心烦,舌暗、苔白,脉弦。

证属肝风上扰,痰瘀阻络。

肝经风热证偏侧头痛,呈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有麻木感,可持续数小时;多伴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恶心呕吐,纳差,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舌质偏红,脉弦或弦涩。

证属肝郁化火,上扰清窍。

气血两虚证头痛反复发作,可牵及眼球及巅顶,每因劳累而发作频繁;气短、少气、懒言,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气血两虚,络脉不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