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教案3

合集下载

《马嵬》(其二)教案上课讲义

《马嵬》(其二)教案上课讲义

《马嵬》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公开课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几天老师为了公开课都快魔怔了,连做梦都与它有关,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个梦,梦见我变成了一条汉子,今天呢,我要把这个梦给大家情景再现一下,这个梦是由一段音乐开场的。

(放音乐)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记述①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③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④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⑤《马嵬》,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三、我们之前预习过,这是一首咏史诗,在看诗歌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之前讲过的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寻找连接点)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体悟感情)(3)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分析技巧)我们今天就按照这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

四、步骤一:弄清史实,感知诗意:也就是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

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事件?马嵬之变。

事件的主人公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相识相知---三千宠爱---七夕盟誓---安史之乱---马嵬之变---海外招魂解释重点词语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整体感知诗意: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暗藏典故),来生未可预知,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韦正魁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了解马嵬事变。

2,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运用的对比讽刺的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昭君、飞燕、玉环)之一——杨玉环。

世称杨贵妃,是唐玄宗的爱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唐玄宗中年的美人,不再理朝政,每日和美人游玩赏乐,致使朝政腐败,奸臣当道。

最终导致安禄山发动版乱,削弱了李唐王朝的势力,唐朝经此由盛而衰,从此一蹶不振。

后人对唐玄宗耽溺于爱情美色,宠信奸佞有颇多感慨,作者李商隐也写了一些诗歌抒发对那段历史的感慨。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生字读音和对马嵬事变的了解情况?三、进入新课。

1,解题。

“马嵬”是地名,在今天陕西兴平西。

是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也称马嵬事变)的地方。

“其二”说明这是一组诗。

这组诗歌共两首,其一是一首七绝。

本诗体裁是一首七言律诗,体裁是一首咏史诗,政治讽刺诗。

2,杨贵妃、唐玄宗其人。

杨贵妃,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得好:“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死后,年轻时即皇位,在执政前十几年间,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创造出一片繁荣的社会景象,被称为“开元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盛世。

可是到中年时不再满足这种状况,终得美人归,一心沉溺于美色,不再至理朝政了。

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3,教师泛读诗歌。

4,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

然后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5,教师讲解诗歌各联,中间提问学生讲解翻译。

6,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是即事抒怀,借历史兴亡来表达人生感慨。

二是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

7,总结概括本事的思想主旨。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并翻译全诗。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方案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

2. 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 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为什么他会在诗中提到“马嵬”?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马嵬其二》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2)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合作探究,体会情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诗中的“马嵬”有什么象征意义?(2)诗人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哪方面的关注?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拓展延伸,感悟精神1. 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精神的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杜甫的情感表达。

2. 强调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 撰写一篇关于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精神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杜甫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马嵬(其二)_教学设计3

马嵬(其二)_教学设计3

《马嵬》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玄宗一生当了44年的皇帝,他一手缔造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这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的符号还不止这些,被一部分人奉为鼻祖的,还有他和杨贵妃的爱情。

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

晚唐才子,旷世情种李商隐是怎样看待这段爱情的呢?让我们欣赏《马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审视这段爱情佳话。

二、题解、背景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

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三、诵读1.听读。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四、诗歌欣赏1.白居易《长恨歌》里说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宫里,“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上天入地,最终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杨妃生活在那在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上,托方士带回了金钗之类的饰物,还信守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世世为夫妻”誓约。

这可信吗?本诗首联中哪个词语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渺茫难求。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7 马嵬(其二)(3)-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7 马嵬(其二)(3)-人教版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把握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诗的主旨,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努力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把握诗的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的步伐匆匆而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也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刻。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在末世的余辉里,李商隐踽踽而来,这位晚唐的才子,以旷世的情怀,让大唐黄昏的夕阳更加绚丽。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咏史诗《马嵬》(其二),去解读他对于“古、今”的复杂情怀。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三、理解诗意,探究主旨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开篇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回来说在海外仙山(即蓬莱山)见到了杨玉环,并且杨玉环授之以钿合金钗,并承诺坚守生前他生之誓约。

然而,这只不过是“徒闻”的传说而已,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他生“生生世世为夫妇”的海誓山盟显然是渺然“未卜”的,而现实中,杨贵妃此生倒是真的一命长“休”了,一切都飘渺难留不可求,连此生幸福都保不住,还奢谈什么来生的情深意笃为夫妇。

这里,诗人夹叙夹议,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空想。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可视作唐玄宗夜宿马嵬时仓皇中的喟然长叹:唉,怎么只听到令我魂飞魄散的击柝之声?曾经任我调遣的禁军是在护卫我呢,还是在暗中要挟我?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优游生活,如今竟成了奢侈的回忆!这两句将如今的出逃生活与昔日的宫内生活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出逃至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育文档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育文档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一、导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追忆逝水年华般的怅惘之情,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共同的情感体会。

回顾往事,不堪回首的不仅仅有李商隐,今天,我们通过《马嵬(其二)》一起走近另外一个惘然伤怀的灵魂。

(板书:马嵬其二)二、读诗原诗(两人读,齐读一遍);划分节奏后的诗(两人读,齐读一遍)。

三、解题1. 同学们,我们反复强调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看的是什么?【明确】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

(举例:《秋兴八首其一》、《琵琶行并序》)2. 这首诗的题目是《马嵬(其二)》,你从题目中发现了哪些信息?【明确】(1)马嵬之变: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 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

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

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

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

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2)吟咏历史事件——咏史诗。

(3)诗文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关。

四、白居易《长恨歌》写贵妃容颜: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两人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赐死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对两人的生离死别极为同情,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文本,看看李商隐是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的。

五、诗文解读1.读翻译(一人模拟玄宗读前3 联,一人模拟义山读尾联)陡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怎么你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湖南省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罗志辉李商隐诗两首2 .马嵬(其二)教学目标1 .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 .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天宝十五年(756 年)6 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篇一:《马嵬其二》教案《马嵬其二》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1.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2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2.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一样,需要在历史中寻找共通点,学习历史中的知识对于了解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4.实现语文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2.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了解几个问答题,引出赵高的故事。

-“秦代的那个大臣,让人割了自己的肚皮送给将军,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曾经要将军的命,将军却把自己的璧还给了他,名叫什么?”-“他曾经请将军回到秦国,被太子当场赶了出来,然后举报了将军,后来将军被赵国收编,这位大臣也被赵高杀害了,你们知道吗?”2.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高、韩信的背景。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堂讲授1.学生提问在了解完赵高、韩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先以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对赵和韩之间的过节有何大致的了解,并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赵高会对韩信怀恨在心?-韩信为什么要让赵高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件事情对于赵国和韩国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课文阅读在学生提问和理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进一步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

3.讲解重点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4.辅导练习根据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在课后练习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试和练习,以达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马嵬(其二)》教案3

《马嵬(其二)》教案3

《马嵬(其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

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

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第一篇:马嵬(其二)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完整word版)马嵬其二教案

(完整word版)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课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色(2)指引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这首诗的境界、感情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觉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境界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的本质,激发伤时感事的情怀。

【教课重难点】要点:解析《马嵬 (其二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特别是其诗歌的比较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成效。

难点:正确掌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议论,正确议论作者的看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

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代喜欢。

从前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怀民生疾苦,揭示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衰落衰微无穷伤感。

可是,宦途的失落,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忍,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此刻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批抒感情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涵义:所谓咏史诗,是对详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有所感想而创作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忆旧事,抒发感想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不过叙古事,并且会融入自己的感觉和议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响对现实的关注。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骤第一,弄清史实。

其次,领会企图,意会感情。

最后,解析技巧。

三、字音。

如:嵬卜柝四纪为四、 1.听泛读,注意区分节奏。

2.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疏导文意。

蓦然听到传说,外国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手。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商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牵牛织女,一年一会。

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马嵬(其二) 精品教案

马嵬(其二) 精品教案

《马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⑴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⑵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⑶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⑷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⑴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⑵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走进作者: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

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

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李商隐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这首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课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寓诗风格,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中曾这样描述杨贵妃的美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时的情形,诗歌是这样叙述的:“君王掩面不忍看,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看看李商隐是如何评价李杨之间的爱情的。

(二)、写作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之变内容(三)、疏通诗意1.教师范读(提示:)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朗读,对照注释默读,理解诗意3.解释重点词语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四)、诗歌欣赏:师生互动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绫死为背景写作的,哪几句诗写了关于马嵬之变的相关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去卩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2、题解:《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音节)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明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提问: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提问: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反问。

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提问、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尾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小结艺术表达技巧:
这首咏史诗采用对比反衬和倒叙的手法。

四.作业;背诵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