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提纲
马哲提纲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联系的普遍性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
(2)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出题点:改革、稳定、发展的辨析题一、永恒发展的含义/发展的永恒性(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二、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理论的内容(1)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4)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5)(恩格斯)“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出题点:可结合邓论科学的发展观出题,2009年重点。
三、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和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得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系;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二者是有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马哲提纲
条件:
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种要素的总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第二、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和改造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而创新、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体现,是把整个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内容上的体现,是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前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后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区别了开来,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所有的哲学区分了开来。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和哲学的内涵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在内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二是世界是如何存在的,“怎么样”,世界是孤立静止的,还是联系发展的,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毛泽东把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称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并说,一讲哲学,就离不开“两个对子”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相互统一的。
当人们运用对世界的总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成了方法论。
一般说来,观点和方法是内在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终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必然影响和体现一定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称为本体论问题,它是区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马哲复习提纲
马哲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哲学2、世界观3、方法论4、唯物主义5、唯心主义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7、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客观唯心主义9、主观唯心主义10、一元论11、二元论12、可知论13、不可知论14、哲学的基本问题15、哲学的党性16、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辨析题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
3、世界统一于存在。
4、凡是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5、一元论是唯物主义,二元论是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史观。
三、简答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在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2、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条件有那些?说明了什么?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四、论述分析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和意义。
第二章世界的本质一、基本概念1、物质2、运动3、相对静止4、时间5、空间6、实践7、意识8、人类世界9、实践的主体10、实践的客体11、庸俗唯物主义12、意识的能动作用二、辨析题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对实物。
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3、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就像肝脏制造胆汁一样,意识也是人脑分泌出来的。
4、错误的认识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6、任何人都是实践的主体。
7、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实践的客体。
三、简答问题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5、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6、为什么说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7、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和功能?四、论述分析1、试述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2、试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析割裂它们的关系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考点提纲
马哲复习考点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P3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P9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P94、“马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4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力量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16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搞,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P17。
第一章8、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P279、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810、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意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意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P29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
P301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P321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物质关系。
P341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P341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提纲
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4)1、社会历史条件2、自然科学前提3、思想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社会历史条件之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社会历史条件之政治条件(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三大起义:2、自然科学前提(5)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三大重要成果: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3、思想理论来源(5)19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3、思想理论来源之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3、思想理论来源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贡献是论证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3、思想理论来源之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斯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
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章哲学概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3(4(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第一章哲学概论)(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
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三观)(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哲学概论)(1(2(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4唯物论)。
(1---同唯心主义和二元(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庸俗唯物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复习提纲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我们知道,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总的观点。
有的人据此把世界观形象地比喻为“总开关”,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苦乐观,等等。
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由此我们就会得出结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
哲学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柢也受一定世界观的制约。
这种制约以不同层次的方法论为中介。
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同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
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4、联系及其特点152联系: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约。
联系的五个基本特征是指联系具有普遍性、条件性、客观性、可变性和多样性。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是客观的1、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指的是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科学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
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
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这一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提纲
1)实践的含义 P11(1)一般本质(2)特殊本质(1)客观现实性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2)自觉能动性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社会历史性(1)生产实践3)实践的基本形式(2)社会关系实践(3)科学实验(4)艺术和教育活动4)意义(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1)实践联系人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1)含义 P12(2)任务甲、(力量)2)主体(3)能力结构乙、(智商)丙、(情商)个人主体(4)社会结构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作用(1)含义 P12甲、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3)客体(2)实践的客体的理解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乙、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自然形式的客体(3)类型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4)实践——主客体的中介(1)关系: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限5)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2)实现: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2)实践主体根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反馈调节(1)自在世界甲、从时间上看1)涵义乙、从空间上看(2)人类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2)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4)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不可分割,互相制约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甲、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乙、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子、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1)自然的产物学的反应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丑、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寅、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丙、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1)产生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和动物心理的区别(2)社会的产物:关键在于弄清劳动的决定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1)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甲、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2)本质乙、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2)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甲、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乙、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丙、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甲、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乙、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主要表现在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3)作用具有能动创造性。
马哲提纲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结果: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物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知道提出强烈需求3、继承与创新(理论来源、演变轨迹)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时间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现金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做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马哲提纲
一、基本概念●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运动静止规律●实践真理二、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
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又是普遍的.●方法论要求:1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五)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能复制当前、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2】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知识【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首次提出)【6】回答世界“是什么”,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8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9】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1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12】唯心主义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从属于唯心和唯物主义的。
【15】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注:不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独立的基本派别)【16】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7】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哲的理论来源。
【18】实践性(最显著、首要的、基本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哲的基本特征。
【19】学习马哲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马哲完全版提纲
刚刚弄好的东西...完全版提纲多数手打第一部分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
它还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广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深灰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科学性革命性的体现科学性如下三方面: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人类思想精华;历史条件具备,科学知识可靠,全面深刻反映世界;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革命性如下三方面:不承认永恒不变贸易发展眼光看问题;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体现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利益;无阶级狭隘片面性,无产阶级是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最革命阶级。
第二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即唯心或唯物。
2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鼓励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全面科学的规定)4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属于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马哲 提纲
一、基本概念P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3、与时俱进P17。
P28、物质P30、运动与静止P32、实践P34、发展P4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4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44、度P46、扬弃P47、必然性与偶然性P49、规律P54、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P63、认识的非理性因素P69、真理P71、价值P79、价值观P82、人文精神P85、一切从实际出发P85-87。
P9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00-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05、国家P106、社会形态P109、阶级和阶级斗争P115、改革P121、科学技术P122、人的本质P128、人民群众P130、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P14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价值规律P146、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资本和剩余价值P158、资本积累P170。
P183、垄断价格P18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P188、资本输出P190、经济全球化P194、国家资本所有制P198、法人资本所有制P199、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213、无产阶级专政P22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P229-231、马克思主义政党P242。
P255、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P260、“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P267。
二、原著理解1、“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P222、“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P493、“……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P74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P945、“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P1296、“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2023年考研政治马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2023年考研政治马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马哲提纲——精选推荐
马哲提纲1818年马克思诞生19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问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大卫李嘉图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傅里叶圣西门英国)马克思最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重要理论品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立场为广大人民利益,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绪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第一性问题,(党性问题)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一性问题,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气阴阳,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最小的单位,缺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不彻底性(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发展全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结束了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我思故我在,吾心系宇宙,心外无物,相由心生,。
客观唯心主义,精神,理道,盘古,上帝,绝对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基本观点是实践,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性和阶级性是最显著特征,指出哲学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第二节唯物论一、物质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刻舟求剑,就是否定了物质的运动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主体,导致唯心主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二、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是庸俗唯物主义,抹杀意识的客观性,是一种唯心主义。
马哲提纲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哲学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是系统化,理论化思维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为什么):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导致人们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也有所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特定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哲学的二重性: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而表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所以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P5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本体论)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如果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它们是如何同一的?(方法论)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意识的产生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
这进一步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在实践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3、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1)丰富和证明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原理。
2)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意识能动性的原理。
3)改变了意识的结构。
4)强化了思维形式、思维功能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 因果关系的辩证法及其意义唯物辩证法把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引起者为原因,被引起者为结果。
(1)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①原因与结果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是确定的,因即因,果即果,不能混淆和颠倒。
但在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链条中,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
在某一关系中的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可能成为结果,反之亦然。
②原因与结果互相依赖,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
③原因与结果互相作用,互为因果。
(2)原因与结果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①原因与结果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的因果观念是客观因果关系的反映。
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③客观普遍的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
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神学目的论、宿命论;片面地理解因果关系,将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
(3)把握因果范畴的方法论意义①是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内在依据,与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
②为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③为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反馈原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因果关系的双向性和相互转化,是反馈原理的理论基础。
6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性的东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互相依赖,不可分离。
现实性只有在可能性中实现,可能性是尚未展开、尚未实现的现实性,可能性以现实性为前提。
第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余地。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
它们的对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
③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性,取决于一定的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人的努力就是这种转化的重要条件。
应力求向好的现实性转化。
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它们是统一的。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1)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指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①矛盾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②矛盾对立面的互相贯通,存在着互相转化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互相联结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改变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
②矛盾斗争性促使事物中矛盾转化的实现,使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
9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1)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区别与联系)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包含多个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的、决定的地位,但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着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主要矛盾的基本解决、出现新的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等。
方法论:要善于专注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3)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二者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统一: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既要反对一点论,也不搞均衡论。
10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的存在。
第二,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发展变化的。
第三,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这是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的相同之处。
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的社会行为规律;社会规律体现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象变化的总趋势,是一种必然的可能性;社会规律是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性来为其必然性开拓道路的。
11 生产力的范畴(1)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生产力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构成因素包括:三个实体性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两个渗透性因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2)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智能性要素;②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社会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③现代高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各领域中,使生产力各方面发生巨变。
(3)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一是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二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三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
12 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基本规律及其现实意义(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现实意义: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是防“左”反右的思想武器。
自觉地把握这两个规律,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1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3)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点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这是因为:首先,量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的变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具有潜在的破坏质的趋势。
②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
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架所局限而陷于停滞。
质变打破了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在新的质变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同时,质变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在新质的结构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势,新的广度和深度,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4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1)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