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看中美文化间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美文化差异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比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姆大叔
这一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的洛伊城有一位肉类包装商,名叫塞缪尔· 威 尔逊。他诚实能干,富于创业精神,在当地很有威信,人们亲切地叫他“山姆大叔”。战 争期间,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 1812年1月,纽约州长带领一些人前往其加工厂参观,看到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的标 记,便问是何意思。工人回答,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凑巧的 是,“山姆大叔”的缩写也是U.S.,所以一个工人开玩笑地说,U.S.就是“山姆大叔” (Uncle Sam)。这件趣事传开后,“山姆大叔”名声大振。人们把那些军需食品都称为 “山姆大叔”送来的食物。美国人还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 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从此这个绰号便不胫而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 出现过“山姆大叔”号召美国青年当兵的宣传画,流传很广。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 “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自由女神像
美国纽约贝德洛斯岛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女神像源于19世纪中叶。1865年的一 个仲夏夜,一伙著名的法国文人在巴黎郊区的一个小镇聚会。大家无不感叹法国君主立宪 制的腐败,而盛赞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法律教授戴拉布莱提议在美国纪念独立革命胜利100 周年时,由美、法两国共建一座雕像以纪念两国在那次战争中结成的友谊。在座的青年雕 塑家巴托蒂当即承担了设计的重任。巴托蒂前往美国,选中了纽约湾的贝德洛斯岛为神像 坐落地点。同时,一座自由女神像在他的胸中孕育成熟:神像全身重心落在左脚上,右脚 跟抬起,表现出无畏向前的勇气与毅力;脚踏断裂的锁链,象征她赢得了自由;左臂弯曲, 手握着一部法典,上写着"7月4日";右手高擎火炬,为在封建、愚味束缚下追求光明的人 们导引着路途;头上戴着7束光芒的冠冕。有人说女神以巴托蒂的未婚妻为模特,也有人认 为女神更象巴托蒂的母亲。巴托蒂采用了古老的凸纹制作技术,即把薄铜片附在结实的模 型表面。内部结构则由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设计。一位铜 器制造商将神像所需的全部铜料无偿捐赠给巴托蒂。戴拉布莱及巴托蒂又多方筹款,经过 近10的努力,神像于1884年7月4 日正式移交给美国。当神像运到贝德洛斯岛时,美方募集 的建造座基的款项仅够建3层石基。此时,报业名流杰斯福.普利策在《世界报》上向纽约 市民呼呈捐款,并宣布捐款者捐献数额无论大小,其姓名一律登载。涓滴居然汇为流水, 1886年10月28日,女神像终于落成。

从NBA与CBA球队命名看中美面子文化差异

从NBA与CBA球队命名看中美面子文化差异

从NBA与CBA球队命名看中美面子文化差异摘要:命名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种文化。

本文通过对nba和cba球队命名的研究,阐述了中美在对待面子问题时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美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球队命名面子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4-0063-02莎士比亚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女主角朱丽叶说:“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对于朱丽叶来说,姓名不算什么。

但根据美国学者j.r.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大致可分为五个范畴:表述句(representatives)、指令句(directives)、受约句(commisives)、表情句(expresslves)、宣布句(declaratives),其中,宣布句(declaratives)是指说话者的话将引起规约事态的变化,但一般要依赖语言以外的各种规约(如:开除学籍,宣布战争,命名,解雇)。

每当我们听到某某球队的名称时,就会想到球队的比赛风格,想到球星个性张扬、精湛的艺术表演。

1、nba和cba球队命名比较nba各支球队的队名都是由本队所在的城市或州加上一个饱含深意的词语而构成,这些队名都不同程度上的反映了国家或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在此仅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球队。

例如,根据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命名的有:迈阿密热队(miamiheat):迈阿密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滨海城市,气候温暖,“热队”所体现的是迈阿密的气候。

菲尼克斯太阳(phoenix suns):菲尼克斯是亚利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太阳队”代表着亚利桑那州终年阳光普照的热带气候。

洛杉矶湖人队(losangeles lakers):湖人队成立于千湖之地——明尼阿波利斯,后来迁入洛杉矶,他们依然沿用原来的名称。

犹他爵士队(utah jazz):成立于新奥尔良的爵士队,因新奥尔良具有“爵士乐之都”的美称而得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及成因探析 以《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为例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及成因探析  以《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为例

结论
电影《喜宴》作为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作品,通过对比分析文 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观众对两种文化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还能够提高跨 文化交际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电影中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 独特性和魅力,为多元文化的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电影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家庭关系和价值观上。主角伟同是一个在 美国生活的华人,他的父母远在台湾。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在电影中展现无遗:伟 同的父母期望他能够结婚生子,完成在传统华人社区中的“正常”生活轨迹。然 而,伟同却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公开出柜,与他的同性恋人赛门共同生活。 这种家庭期望与个人自由选择的冲突,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
参考内容三
励志电影与励志文化:以《中国 合伙人》和《阿甘正传》为例
当我们在探讨励志电影与励志文化时,不得不提及两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中国合伙人》和《阿甘正传》。这两部电影都以鼓舞人心为主题,但采用不 同的叙事和言说方式,为观众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励志文化。
《中国合伙人》和《阿甘正传》都是关于主人公奋斗的故事。前者讲述了一 个普通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梦想的历程;后者则描绘 了一个智商较低的男孩阿甘,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成功的 企业家和父亲。
《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分别代表了中美两国的文化特色,前者展现 了一个普通美国人的传奇一生,后者则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一群年轻人的创 业历程。两部电影在故事背景、人物塑造、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从价值观方面来看,《阿甘正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平等,鼓励人们 追求梦想,主人公阿甘凭借简单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中国合伙人》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注重社会秩序与群体利益。成冬 青作为电影中的主人公,以整个社会为己任,努力实现中国梦。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眼神交流的意义
在美国,眼神交流被视为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挑衅 在美国,眼神交流可以传达信任和真诚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过于直接或冒犯
面部表情的含义
微笑:友好、礼貌、开心 皱眉:疑惑、不满、思考 瞪眼:惊讶、生气、警告
撇嘴:不屑、轻蔑、不满
眨眼:眨眼频率不同,含义也不同,如快 速眨眼表示惊讶,慢速眨眼表示同意
美国:在正式场合,可以使用“Mr.”、“Ms.”等称呼
中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老兄”、“老弟”等称 呼
美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buddy”、“pal”等 称呼
中美交际中礼 仪的差异
餐桌礼仪
座位安排:中国人习惯按照长幼尊 卑安排座位,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 自由和舒适
进餐顺序:中国人习惯先喝汤后吃 饭,美国人则习惯先吃饭后喝汤
的一天”
添加标题
中美交际中时 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中国人注重人情,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可以临时调整 美国人注重效率,时间安排较为严格,需要提前预约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时间安排以集体利益为重 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时间安排以个人利益为重
对时间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中国人注重准时,认为迟到是不礼 貌的行为
热情与冷淡的交往
中国人注重热情好客,喜欢与人交往,注重人际关系 美国人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过度热情,注重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分享美食和聊天 美国人更倾向于在公共场所见面,如咖啡馆、餐厅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个人主义:强调 个人自由、独立和自 我实现
中国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团结和互 助
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风格
中式表达:含 蓄、委婉,注 重情感表达和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例如在中美两国,逐渐出现了一些取名相似的新生儿,这也反映出了中西方姓氏文化趋同的趋势。

本文将从中西方姓氏文化的不同点以及中美新生儿取名的现状和趋势入手,探讨其中存在的趋同性。

一、中西方姓氏文化的不同点中西方的姓氏文化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命名方式不同在中西方,姓名的排列方式不同。

在中国,常常是姓在前,名在后。

在西方则是相反的,常常是名字在前,姓在后。

2、姓氏数量不同中西方的人口差异巨大,因此,中西方的姓氏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姓氏相对较少,有逐渐趋同的现象。

而西方则有较多的姓氏。

在中国,姓氏通常是有历史渊源和寓意的,往往与家族有关。

而在西方,姓氏则更多是指人们的职业或地理来源。

二、中美新生儿取名的现状和趋势在中美两国,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很多新生儿的命名也逐渐趋同。

例如,中文名在美国也越来越常见,而且很多新生儿的姓氏也开始逐渐趋同。

在中国,取名的方式早已有了成熟的文化习惯。

取名的主要特点是亲和易读、寓意吉祥。

而在美国,取名通常比较个性化,从父母个人背景、喜好、婚姻纪念日等方面选名,姓氏通常与父亲姓氏一致。

然而,随着两种文化的交流,中美新生儿取名的趋势也逐渐趋同。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为自己的孩子取中文名,同时,孩子的姓氏也有可能由母亲的姓氏或其他姓氏来命名。

在中国,则有一些父母为了引入西方文化元素,在名字中加入英文单词或相应的拉丁文字母。

1、文化交流的加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

很多中国人去美国留学,多年生活经验也影响着他们的命名和观念。

2、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让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各方面的交流多了起来,也让文化传承和融合变得更加自然和平稳。

3、开放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开放。

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体现得深刻而明显,从个人习俗、礼
仪习惯、社会规范习惯、家庭关系到商业规则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社会上最基础的习俗来看,中国人经常用口音来称呼长辈,如“爷爷”、“奶奶”等,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使用具体的名字。

另外,中国人通常偏爱拐弯抹角,隐瞒真实情况,假装要达成和谐,
而美国人则倾向于直言不讳,公开表达真实情况,直面事实。

其次,
从个人习惯来看,美国人更偏向于独立自主,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社
交场合更多的是在寻求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中国人通常偏爱伴侣制,
以及充满恩怨情份、亲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家庭关系方面,中国人更多侧重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以
“父权”更为重要,而美国人则将重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夫妻平等、儿女互爱、相互尊重为主。

同时,美国人强调独立自主,对于子女会更多地放手,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职业发展,而中国做为传
统社会,家长通常会选择为子女安排更加容易的前途,而非经历一番
曲折的自我实现。

最后,从商业规则来看,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美之间在商业
规则上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别。

中国的商业规则更多的是以礼仪、信任、人情关系以及长期稳定性为主,而美国则更多地依靠法律来保障
双方利益,注重客观公正性。

总之,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体现得深刻而明显,从个人习俗、礼仪习惯、社会规范习惯、家庭关系到商业规则等各方面都有明
显的不同。

美中调和是一场漫长的过程,而文化对话也是当今中美关
系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双方深化互信与理解的重要手段。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中文姓名中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元素,如取名的方式、命名的含义以及姓氏特色等。

然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和融合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在中美新生儿取名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趋同的表现,尤其是在姓氏文化方面。

首先是姓氏的相似性。

在中国,姓氏是代表一家人的重要标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如今,中国姓氏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0个。

而在美国,常见的姓氏则由英国、爱尔兰、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移民带来。

虽然这些姓氏有明显的欧洲文化特色,但在中美新生儿取名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都是中西姓氏相似的情况。

例如,一些中文姓氏在美国会被拼音写作与英文同音的姓氏,如“Wang”变成“Wong”,“Zhou”变成“Chow”。

这种写法虽然有些不同,但语音相同,便于交流,与西方姓氏的特点相似。

此外,许多美国人也会给自己起一个异域风格的名字,比如“李”变成“李然”、“张”变成“张舒”等,这些名字虽然不是标准的汉语拼音,但也表达了他们对中文文化的喜爱。

其次是姓名的搭配方式。

在中国,取名通常要考虑姓氏与名字的搭配是否合适,以及名字的音韵是否和谐等。

而在美国,命名时通常是为了表达某种寓意或者主题,比如选择以“光明”、“智慧”、“和平”等词语为名,来表达对未来孩子的祝愿。

在中美新生儿取名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文名字与西方名字的搭配,比如“高伟Jake”、“白珂Amber”等,这种搭配方式兼具中西方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总的来说,在中美新生儿取名的现象中,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

虽然这种趋同性不是绝对的,但它充分表现了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逐渐融合和互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和融合将会不断地深化和扩展。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不同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在人名方面,两国之间的姓氏文化也呈现出一些趋同性。

本文将从中美新生儿取名这一现象展开探讨。

一、中美姓氏文化的异同在中文文化中,姓氏通常是代代相传,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姓氏则通常来自于家族成员的职业或地理位置等因素。

因此姓氏在两种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在名字方面,中文和英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名字通常由几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思,而英文名字则由一个或几个单词组成,多数情况下没有独立的意义。

这也是中美新生儿取名的一个重要差异。

尽管中美姓氏文化存在差异,但在新生儿取名方面,两国之间却产生了一些趋同性。

近年来,许多中国父母开始给孩子取英文名字,并将中文名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比如,有些父母将孩子的中文名字加入到英文名字中间,如“Lily张”、“Lucy王”等。

这种取名方式既保留了中文传统文化中名字的含义,同时也符合了英语国家的命名规则,展示出两种文化的融合。

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也开始选择给孩子取一个英文名字作为首要名字。

这类名字通常是在传统英文名字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Emma、Olivia、Jackson、Liam等,这样的英文名字常常在海外受到欢迎,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命名方面的相互借鉴。

三、总结中美新生儿取名的趋同性表明了两国之间在文化交流方面的逐渐加深。

同时,这也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各国之间在名字和姓氏方面的文化融合,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际交往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
称呼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使用的
称呼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一、亲属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亲属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
父母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待父母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称呼为
父亲、母亲,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二、职业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职业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
职业的称呼比较正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医生为医生先生/女士、老师为老师先生/女士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职业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三、年龄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年长的人为长辈、叔叔、阿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四、性别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性别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总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中美姓名称呼差异

中美姓名称呼差异

198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题为“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的文章,文章谈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时,讨厌人们不断地称他为“先生”(Mr.),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的话,就应该称他为教授或博土。

时过一个月后,一位留美中国学生也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先生”在祖国大陆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才配得上的称呼。

这一解释在前几年可能说得通,但现在在较正式的场合,祖国大陆经常以“先生”称呼普通男性,被称为“先生”的人未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在祖国大陆,“小姐”,一类的称呼曾消失了30多年,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新流行起来。

不过被称为“小姐”的人有时反应非常敏感。

例如一位大学女生对一位30多岁的售货员说:“小姐,把这给我看看。

”“小姐”回答说:“你没看我多大了,小姐不是随便可以叫的。

”有位被人称为“姐”的人回答得更不客气:“我当你大妈都差不多了。

”这说明中国女性到了一定岁数并不一定喜欢被人称为“小姐”。

美国的情形与此相反,现在Miss的叫法越来越广,售货员对五六十岁的女顾客,也称Miss,顾客受之不以为怪(杜学增,1995)。

为什么那位美国教授不喜欢人们一直称他为“先生”呢原来Mr.是正式场合所有敬称中最一般的称呼,往往是在不明对方准确头衔的情况下,才用Mr.表示尊称。

所以如果要表示敬重,Professor(教授),Dr.(博士)等称呼更具敬意。

相比之下,Mr.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正式介绍过后,美国人就不习惯人们再拘于礼节,不停地用Mr.,Mrs.(夫人,太太),Miss(小姐)来称呼。

请看美国人是如何摆脱礼节约束的:①My name is Crawford-James Crawford.Call me James.(我叫克劳福德,詹姆斯·克劳福德。

就叫我詹姆斯吧。

)②Don't call me Mrs.Pullen,just call me Sally.(不要称我普伦夫人,就叫我萨莉好啦。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

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

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

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

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

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

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

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4800字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4800字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4800字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是十分显著的,其中社交文化方面的区别尤为明显。

在中美之间,有很多不同的社交习惯和禁忌,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在交往中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本文将比较中美两国的社交禁忌,以助于中美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1. 名称的使用在中美两国,对待称呼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用称谓来表示尊敬和亲近,例如年长的人,可以称为“阿姨”、“叔叔”等。

而在美国,使用名字或姓氏来称呼人是最常见的方式,特别是在商业和房地产等行业,更是如此。

这种差异可能会在交往中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适和误解,因此,交往双方应了解对方使用称呼的方式,并妥善处理。

2. 礼尚往来在美国,送礼通常是一个商业交易的一部分,而且通常没有特别的含义。

在中国,送礼的文化是存在着一定含义的,可以表达敬意、感激之情、以及亲近的感觉。

同时,在中国,礼尚往来的文化也很重要,即当你接收了别人的礼物之后,你需要回送一份同样价值的礼物。

但在美国,此类的回馈过程则不那么重视和强制。

当在中美之间进行交往时,对礼尚往来的事情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3. 谈论的内容在美国,个人空间和隐私权往往被视为绝对权利,因此,在交往中,许多人都不太喜欢谈论自己的财务状况、身体不适或个人关系等私人话题。

相反,在中国,这些话题可以被视为一种沟通的手段,可以用来表示信任、关切和亲近之情。

因此,在交往中,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隐私权,以及对谈论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尊重。

4. 个人空间在中国,人们通常比较喜欢贴近对方,相互之间可以有更多的身体接触。

在美国,这种方式往往是不被欢迎的,因为在美国,个人空间很重要。

当面对别人时,应需要注重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被认为是过于侵犯对方的个人空间。

5. 礼貌在中美两国,对礼貌的意识和表现方式也是有所差异的。

在中国,礼貌通常表现为尊敬、恭敬和关照,在社交场合中,大多数人会表现出非常客气和虚伪的礼貌。

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一、引言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现象,是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的总称历史文化的沉淀。

所说的“文化”,是人的总称发明的事物财富和神魂财富的全体,是指示用语言书契的有经验和和普通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径规范以及风俗习性等。

各私人的共同体,各个国度有着鲜亮的文化特别的性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信息传交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文化通过语言才得以代代相传,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

中美语言虽然都是作为应用语言,但存在着众多的差异,从语言中能体现出中美的文化背景、宗教、价值观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差异。

“移译”,把一种语言书契所表现的意义改换成额外一种语言书面出来;也指民族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改换。

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授继承的信息,至关关紧。

以前有一个移译的轶事:一位美国人加入中国的朋友的结婚仪式,他赞美新娘子很漂亮,新郎官谦卑地应答:“哪儿,哪儿。

”美国朋友非常吃惊,以为是问哪儿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球,听觉,嘴巴都很美。

”无独有偶,在我们地事实生存中,大型企业也由于不懂文化的涵养,一样犯了捧腹话。

BraniffAirlines(布兰尼夫空企业)想宣传其舒服安逸的坐位,可当它的广告词从英语移译成西班牙语时,意思却奉告许多人搭乘它们的飞机可以不穿衣裳。

一样theChevroletautomobilecompany(雪佛莱企业)打算在拉丁新大陆推销theChevyNovacar,广告译文一样也很糟糕。

No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语里是走不动的意思。

织梦好,好织梦因而,移译不止只天真是语言的改换,更蕴含与文化当中。

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知道得清楚这两种文化甚至于比掌握两种语言更关紧,由于词和词组只有在其效用的文化环境中才有意义。

从NBA与CBA球队命名看中美面子文化差异

从NBA与CBA球队命名看中美面子文化差异

(elr i s dcaav ) t e .其 中 , 布 句 ( caavs是 指 说 话 者 的话 将 引 起 宣 d lr ie) e t
规 约 事 态 的变 化 , 一 般 要 依 赖 语 言 以 外 的 各 种 规 约 ( : 除 但 如 开
显 得 少 很 多 。C A 中几 乎 所 有 的 队 伍 在 命 名 上都 是 以各 自所 在 B
尼 克斯 是 亚 利 桑 那 州 的 首府 ,菲 尼 克 斯 太 阳 队 ”代 表 着 亚利 桑 “ 那 州终 年 阳光 普 照 的 热 带 气 候 。 洛 杉 矶 湖 人 队 (oa gls L k L sn e a — e
es: 人 队 成 于 于湖 之 地 — — 明 尼 阿 波 利 斯 , 来 迁 入 洛 杉 r) 湖 后
有 一 些 新 奇 和 独 创 的命 名 , , 伦 多 猛 龙 队 T rno R pos: 如 多 oo t a tr 1 “ 龙 队 ” 命 来 自于 当时 风 行 全 球 的 电 影 《 罗 纪 公 园 》 猛 的 侏 和恐 龙 热 , 点 追 赶 潮 流 的 味 道 。新 泽 西 网 队 ( e esy N t : 队 有 N w J r es 球 e 1
江广 厦 、 江万 马 、 南 红 河 等 等 , 样 的 队伍 目前 在 C A 有 十 浙 云 这 B 二 支 之 多 。 而 还 有 三支 是 以直 辖 市 命 名 的 , 是 省 级 行 政 区 划 。 也 还 有 一 只 是 以行 业 协 会打 头 的 , 就是 八 一 双 鹿 。 后 两 支 队伍 才 最
蔡琮 瑶
( 西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江
问题 时的 差异 , 在 一 定程 度 上 折 射 出 中 关文 化 的特 征 这 关 键 词 : 队 命 名 面 子 文 化 球 差 异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中美新生儿取名是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的体现。

随着中美两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在美国生育,而这些新生儿的取名方式也逐渐走向趋同。

本文将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的发展背景、趋同原因以及趋同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美新生儿取名的发展背景是中国人在美国生活的需要。

随着中国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在美国定居,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在美国生活工作的需要。

这些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需要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英文名字,以便更好地与当地社会融合,使孩子在这个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得更加顺利。

中美新生儿取名的趋同性主要是因为中西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接受。

中国和西方文化在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使得两种文化在交流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中美新生儿取名的趋同性可以说是这种中西文化融合的体现。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一般都有名和姓两个名字,而中国人则习惯将姓放在名字前面。

在中美新生儿取名过程中,很多中国人将中文的姓氏翻译成英文,并放在英文名字的后面,以适应西方社会的方式。

这种取名方式既考虑了两种文化的因素,又能够使孩子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中美新生儿取名的趋同性还表现在命名方式上。

在中国,人们往往会给孩子起一个有寓意的名字,如寓意聪明、美丽、幸福等,而在美国,一般更注重名字的音韵和个性化。

为了使孩子既有中文名字的拗口之美,又能够符合英文名字的音韵规律,许多中美混血儿的名字往往是一个中文名字加上一个英文名字,以产生一个美好的音韵效果。

这种取名方式同时考虑了中西文化的特点,使得中美新生儿的名字更加符合当地的习俗与文化。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中美新生儿的取名。

当今,中国人更倾向于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西方化的名字,这一现象反映出中西姓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趋同。

中美新生儿取名中出现的西方名字显著增多。

过去,大部分中国人会给新生儿取一个传统的中文名字,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中国父母开始接受和喜欢西方名字,觉得它们更加国际化、时尚和容易被全球接受。

越来越多的中国新生儿被赋予了西方名字,这反映了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中美新生儿取名中出现的中西混搭现象明显。

有些中国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选择了结合中西文化的方式,即将一个中文名字与一个西方化的名字搭配起来。

一个中国孩子的名字可能是“李James”或者“陈 Emi ly”,既有中文姓氏又有西方名字,这种取名方式既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能融入西方的现代化元素。

这种取名方式进一步展示了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中美新生儿取名中的另一种现象是名字音节和谐。

在中国文化中,名字的音节与姓氏的音节之间需要互相呼应,以求得吉祥和美妙的韵律。

而在西方文化中,名字的音节可以相对自由地组合,没有严格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也开始关注名字的音节搭配,使其与姓氏的音节互相呼应,以达到和谐的效果。

这种对音节的关注是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的一个体现。

中美新生儿取名中的趋同现象反映出中西姓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融合。

西方名字的增加、中西文化的混搭以及对名字音节的呼应都表明,中国父母在为孩子取名时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文名字,而是更加开放和接受西方的命名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姓氏文化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中美新生儿取名的趋同性也将越来越明显。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中美新生儿取名是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的一个体现。

中西姓氏文化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美新生儿的取名方式趋同。

在中国,取名通常有许多传统的方式,如按照祖辈字辈命名、用字面意义寓意吉祥之字取名等。

而在美国,取名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喜好和独特性。

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接受西方的取名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孩子的命名中。

一些家长会给孩子取一个西方名字作为英文名,同时再加上一个中文名作为中文名字。

这种中西结合的取名方式在中美新生儿取名中越来越常见。

中美新生儿的姓氏选取也呈现出趋同的趋势。

在中国,姓氏通常是通过父系传承的。

而在美国,姓氏则是通过父亲或母亲的选择来确定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倾向于在取名时,将双方的姓氏结合起来,给孩子取一个融合中西文化的姓氏。

中美新生儿取名的寓意也表现出趋同性。

在中国,取名通常会注重名字的含义和寓意。

人们希望通过名字传递祝福和美好的寓意。

而在美国,取名更加注重个人喜好和音韵美。

随着中美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注重名字的音韵美和个人喜好,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寓意。

这种趋势的体现是中美新生儿取名中寓意和音韵美并重的取名方式。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可以看出中西姓氏文化的趋同性。

取名方式的趋同、姓氏选择的趋同以及寓意的趋同都体现了中西姓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美新生儿取名也将不断演变和创新,展现出更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的体现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为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名字的感悟——精选推荐

名字的感悟——精选推荐

每个⼈都有名字,它表明⾃⼰的⾎脉和⾝份,寄托着长辈的希望和梦想。

⽣活在海外的中国孩⼦,感受着中外两种⽂化的碰撞,这种碰撞也反映在名字上。

请看——名字的感悟 记得3岁刚到加拿⼤时,我只会⼀句英⽂:“May I please go to the restroom ?”每逢新年,英⽂学校的同学总是问我红包⾥得了多少钱,似乎过节的意义只在于钱。

我也记得,在过圣诞节的时候,我会得到礼物和贺卡,从没想过其他的意义。

听着孙悟空的故事,看着迪斯尼的动画⽚,我活在童话世界⾥,觉得社会也就这么简单,这么幸福。

那时,⽂化对于我还是⼀位陌⽣⼈。

在这幸福的童年中,我却感到有点不⾜,甚⾄遗憾。

那就是我的中⽂名字。

开始,⽆论是有意的或是⽆意的,同学对我的名字总是既好奇⼜不理解,经常戏弄甚⾄嘲笑我:“洪洋,洪洋!”有的同学还经常追着问我到底是男孩还是⼥孩,因为根本分不出这中⽂名字表⽰的性别。

我真的像⼀只红⾊的⼭⽺,经常难受得脸红。

我觉得⾃⼰和他们格格不⼊,⽆法融⼊他们的圈⼦。

后来,我受不了了,⼀⼼想换个英⽂名字。

妈妈知道了,耐⼼地引导我:“你的名字是很特殊的。

你刚出⽣时,爷爷就知道你很快就将离开他,跨过太平洋。

他特地为你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当你⽣活在国外时,还能记得在中国的家⼈,还能'弘扬'(谐⾳)中国的⽂化。

” 这是我和中国⽂化的第⼀次碰撞。

听了母亲的解说,我慢慢地认识到了中国⽂化的精妙和魅⼒,反倒觉得⾃⼰为名字⽽⽣出的委屈就像⼀段冬天的童话。

之后,作为⼀个“洋⼈”,我回了两次中国,虽然每次时间短暂,总像秋天的树叶⼀样匆匆地飞⾛,但是我对⾃⼰的名字却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爷爷给我取的名字正是我和中国之间⼀条特殊的纽带,时时提醒我是龙的传⼈。

加州8年的读书⽣涯,⽿闻⽬睹的⽣活体会,还有互联的汹涌浪潮,使我发现了许多朋友的名字也都含有和我相似的⽂化背景。

现在,我倒觉得⾃⼰的中⽂名字恰似美国⽂化,洪流滚滚,洋洋洒洒,显⽰出独有的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文姓名文化差异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Names【摘要】人名是用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或者一个人群与其他人群的符号。

要接触、了解一个社会往往是从接触、了解这一社会的成员开始的。

姓名不仅仅是人们相互区别的语言标志,而且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道德、伦理等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人名的研究领域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已远远超出了人名本身。

著名学者楼光庆早在1985年就对人名的历史渊源、种类及文化含义作了系统的介绍,之后又有一些学者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众所周知,人名首先传递着明确的男女性别之分这一信息,英汉男子名和女子名往往是分开的,尽管有“男人女名,女人男名”的现象,但二者相同毕竟不多。

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语男女人名在结构、命名的方式及特征和各自的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加深中西文化的了解,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姓名、结构、文化、联系【abstract】As a unique social offspring, name bears a close link to its culture and seems in separabl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such information as a nation’s history, language, psychology, religion and customs. This paper intends to, with its rich exampl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 probe into the respective structures,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names, which will be conducive to be-coming acquainted with the customary similar and differences in names.Keywords: name, structure, cultural, association一、英汉语人名在结构方面的差异英汉人名拥有两民族的共同特征,都由姓 (family name)和名(given name)组成。

但两者的排列顺序是不相同的:西方人是先名后姓,而中国人是先姓后名。

在中国对名人的姓氏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比如说伟人“毛泽东”,在英语中我们称呼他为“Chairman Mao”,但绝少有人称呼他为“ChairmanZedong ”。

而在美国,赫赫有名的第一任总统为“Washington”,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family name ”是“George ”。

如果在中国你不知道名人的姓氏就会被视为笑话。

特别是在制度森严的古代, 那就是大不敬, 轻则入狱, 重则砍头。

由此可见英汉姓名完全相反的排列是英汉姓名最明显的差异,是不同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重视家族裙带关系,中国人的姓代表宗族、血缘关系,姓必然在前;英语国家的人则普遍强调张扬个性, 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这种观念反映在姓名上是名在前姓在后。

二、英汉语人名文化内涵的差异1、中国人(主要指汉族人)的姓仅为百家姓,而名可谓五花八门,十分复杂,但深刻地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特征,反映了父母对儿女的不同期望。

人们期望孩子(男孩)健康长寿而取名为,如:永年、鹤年、千秋等;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而取贱名(特别在乡村)为:铁蛋儿、狗儿、大憨、石头等;希望儿子将来多福、富有而取名为:财望、永富、双喜等。

期望儿子成为伟大的人而取名为:效禹、竟尧、有为等。

父母通常对女孩的期望值不高,一般希望女儿美丽、希望她们将来长得如花似玉,通常用美丽的飞禽花草来命名女子的名字,如:菊花、秋月、乡莲、月娥、玉蝶等;而常用凶猛的动物,雄伟的山、粗壮结实的石、树木之名来命名男子,如:金虎、大龙、恒山、宝石、柏年、劲松等。

期望女儿有好的品德而给女儿取名为:淑贤、腆腆、淑芬等;有时还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如父母希望尽快生个儿子而给女儿取名为:盼弟、招弟、来弟等。

虽然名字的选择很广,但有些字在某一时期却重复出现,父母给孩子们选择名字完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解放初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人们会选择“中”、“华”、“英”、“明”、“国”等字作为名字或名字的一部分,表示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做了主人,大家坚信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必将自立于世界之林。

在文革时期(1966-1976),人们常选择“红”、“文”、“革”、“军”、“卫”等作为名字,这跟政治运动的关系密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取名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洋名中用,如给男孩取名为:大卫、约翰、汤姆等;给女孩取名为:玛丽、枝子、丽莎等,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2、英美人的名字相比之下要简单得多了,常用名只有1000多个。

传统英美人的取名没有中国人的托福斗雅之说,多数是从圣经或者希腊罗马神话里挑个大路的,胸有点墨的可能会从莎士比亚的小说中取名,另辟蹊径的则请来一花一草。

不过他们在给孩子取名时,也和中国人一样,在给儿女取名时往往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祝福,乐意选用表示善良、美丽、健康、勇敢、聪慧、吉祥、优雅等含义的名字。

近年来,英美人给孩子取名也开始显现一定的创造力,不过这种创造力仍然局限于用在女孩子身上。

小公主有个不媚俗的名字被认为是个性魅力的体现,因此家长取名偏向于前卫,炫耀其文化气息;而给男孩子的取名则偏向于大路,体现其务实本性,如果一个风情万种的男孩名,很可能会使孩子童年生活饱受同伴嘲笑。

迈克尔(MICHAEL)长达三十五年来高居最流行美国男名榜首,直到一九九九年才给雅各布(JACOB)超过。

美国总统布什,父子同名在中国人看来是十分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男孩名多么鲜有新意。

现在最新的取名趋势是给孩子以地名甚至品质来取名字,比如电影演员金贝辛格的女儿叫爱尔兰,而克林顿夫妇当年散步于英国一个叫切尔西的地方,克林顿轻轻哼唱着“切尔西的早晨”,由此定下了未来女儿的名字:切尔西。

三、英汉语人名在使用上的差异1、长、晚辈之间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 因此在称呼上很重视辈份的区分。

长辈就是长辈, 而晚辈就是晚辈, 辈份不能乱了。

在称呼上最好要体现出彼此之间的辈份关系。

长辈对晚辈主要的称呼方式就是直呼其名,而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就严格了很多。

一般来说, 晚辈必须按照辈份来称呼长辈。

如果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 肯定会被当成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晚辈对长辈必须是毕恭毕敬的, 所以称呼也必须符合彼此之间的辈份关系。

就算某位“晚辈”的年纪其实要比“长辈”大很多,也应该按照辈份来称呼该“长辈”。

所以, 在中国能见到的一个奇特现象, 就是一个头发灰白的老翁, 却很有可能叫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叔叔”。

而在英语中, 长辈对晚辈也是直呼其名,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则放宽了许多。

英语中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这种平等不仅体现在阶级上,也体现在人格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

所以, 英语的称谓中不怎么讲究“辈份”。

晚辈除了可以按“辈份”称呼长辈外, 有时也会直接叫长辈的名字。

其中如果两个人之间真的存在血亲关系, 那么就会按照长幼顺序来称呼, 晚辈可以以“关系+名字”的方式来称呼长辈。

2、同事之间称呼上的差异在中国, 对职位相当的同事, 只要称呼姓名就行了。

彼此间熟一点的话, 用昵称也可以。

如果年纪与对方相差很多, 那么相互可以称为“老+姓”和“小+姓”, 如老王、小李等。

采用后种称呼方式, 可以显得彼此间比较熟悉, 关系比较好, 让人听起来也比较亲切。

而对于职位比自己高的人, 则要用敬语来尊称。

通常采用的是“姓+职位”的方式, 如李厂长、周处长、杨局长等。

这样一来, 既能展现对方的地位, 又能体现出下属对上级的敬意。

对于职位比自己低的人, 称呼时通常不必点出对方的职位, 而是叫对方的名字, 或者也可以用“老+姓”和“小+姓”的这种方式。

其作用在于能体现出领导的亲切、平易近人, 能与群众树立良好的关系。

英美与中国在社会习俗方面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姓名的修饰语——称谓上, 英美人很少注重级别, 特别是社会等级, 他们在一起谈话是很少涉及到自己的称号和头衔, 不愿意和父母沾上职位的关系不愿意被冠以父母的荣誉。

如果非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头衔的话, 他们宁愿用职业称谓, 如“Doctor James”“Professor Clark”,在他们看来职称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这和他们追求独立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如果可以的话, 他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因为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在中国的宴会上, 介绍某人一般在某人的前面冠以一大堆的修饰语, 如某某局长, 某某书记,某某总经理等等,这些在英美人的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他们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个体, 没有尊卑之分, 他们不会因为你是局长而卑躬屈膝, 也不会因为你是乞丐而对你白眼相向。

3、陌生人之间称呼上的差异中文对陌生人的称呼一般是用小姐和先生这两个词。

然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小姐”逐渐衍生出贬义, 暗指从事皮肉生意的女人。

所以, 这个词逐渐被姑娘、大姐等词取代。

英语的称谓主要是运用Mr.、Mrs.、Miss.和Ms.这四个词。

其中, Mr.是用来称呼男性的。

任何未婚或已婚的男子, 都可以用Mr.+姓这种方式称呼。

如John Smith这个人, 可以称为Mr. Smith。

而女性的称呼语有三个, 分别是Miss.、Ms.和Mrs.在这三个词中, Miss.是用来称呼未婚女子的; 而Mrs.则是已婚妇女的称呼。

然而, 随着时代的进步, 西方职业女性越来越不满意这两种称呼方法, 她们认为工作能力跟婚姻关系挂不上钩, 在工作中无须在称呼上体现她们的婚姻状况, 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Ms.( 女士) 这个中性词。

在称呼时还应注意, 中文有时为了表示亲切或礼貌, 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运用一些诸如爷爷、大爷、奶奶、大妈、叔叔、阿姨、大姐、小弟之类的词。

但在这种语境中, 说话者之间是没有亲属关系的, 并不是真正的亲人。

因此, 不必译成grandpa、grandma、uncle或aunt等。

英语中强调的是人生来平等, 所以陌生人之间的称呼不必理会年龄差距。

小孩子跟成年人之间如果没有亲属关系, 一般不叫爷爷、奶奶、叔叔或阿姨的, 而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小结姓名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同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也是帮助人们从侧面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等信息的一个窗口。

本文对英汉语人名的异同方面作了一点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