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一个“寒”字用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B.“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自对灯夜读、寂然凝思的闲适神态。
C.“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D.“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
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2)本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A. 举头望明月B. 低头思故乡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月落乌啼霜满天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前两句。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请填写《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两句。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中柳宗元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江雪》中,柳宗元通过描绘一幅万籁俱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
四、论述题1. 请结合《将进酒》的内容,分析李白的豪放情怀。
答案:《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
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词句,更是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热爱自由的个性。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四行诗。
答案示例:春归何处寻,绿意满枝头。
花开不待时,燕舞新枝柔。
结束语: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鉴赏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
希望本次试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高中语诗歌鉴赏《普天乐江头秋行》含答案
高中语诗歌鉴赏《普天乐江头秋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赵善庆稻粱肥,蒹葭莠。
黄添篱落,绿淡汀洲。
木叶空,山容瘦。
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
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①。
注:①危楼,高耸的阁楼。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写江边庄稼肥硕茂密,江渚上蒹葭萧疏秀美,显现出秋景的生机与诗意。
B.三、四句中的“添”“淡”两字,生动展现出由夏入秋时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
C.“山容”之所以“瘦”,是因为深秋时节木落千山,山峰才显露出突兀嶙峋的轮廓。
D.整首曲写了作者江头秋行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句式整齐而又活泼。
2.《江头秋行》是写景名作,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从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来写。
整首曲多处写作者站在江头所见之景,“一声雁过”则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乡情。
①从空间角度来写。
一、二两句作者从近处写平视所见之景;七、八句作者远望,先写仰视所见,再写平视所见,富有层次地写出了秋景的特点。
①虚实结合。
“几处危楼”为虚写,其余为实写。
危楼并不具备江头的景物特点,作者因情设景,是想从传统的、触发乡思的意象,引出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
①动静结合。
“稻粱肥,蒹葭秀”是静景;“沙鸟翻风”写出鸟在秋风中翻飞的姿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错,曲的前半部分抒发了诗人由所见之景引起的惊喜之情,但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深沉情感。
总体呈现的是恬静凄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怎样写景,可以从观察视角、景物状态、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炼字)等方面思考。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内心浓郁的羁旅乡思之愁。
作者综合多种角度,采用比拟的修辞,立体地呈现秋景,观察细致,画面恬静凄清。
视听结合。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关于《春望》这首诗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
B.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C. 全诗以“国破山河在”开篇,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
D. 诗中“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 阅读《登高》一诗,以下对诗中意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指的是秋天的落叶。
B.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长江”象征着诗人的壮志未酬。
C.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万里”指的是诗人离家万里。
D.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年”是指诗人已经活了一百岁。
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在《将进酒》中,李白表达了“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怀。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来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诗的意境。
2. 分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哲理。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论述《悯农》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请结合《春夜喜雨》一诗,分析杜甫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D2. B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人生得意须尽欢2. 遥想公瑾当年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要攀登至高峰,从而俯瞰众山,寓意着诗人立志要达到人生的高峰,超越常人。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这两句诗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却收获甚微的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丰收的渴望。
2.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通过对春雨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丰收的期盼。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诗歌鉴赏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对《登鹳雀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白日依山尽”开篇,描绘了夕阳西下,山峦渐隐的景象。
B. “黄河入海流”一句,表现了黄河的浩荡与壮阔,气势磅礴。
C.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眺千里,开阔视野的愿望。
D. “更上一层楼”意味着诗人已经登上了楼的最高层,准备离开。
答案:D2. 《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夸张D. 排比答案:A3. 《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孤独B. 欢乐C. 愤怒D. 宁静答案:A4.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诗人通过“明月光”表达了什么?A. 对故乡的思念B. 对自然的赞美C. 对时间的感慨D. 对未来的憧憬答案:A5. 《悯农》中“春种一粒粟”一句,反映了农民的什么生活状态?A. 辛勤劳作B. 丰收喜悦C. 贫困潦倒D. 悠闲自在答案:A6.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A. 追求功名B. 向往自然C. 攀登高峰D. 隐居山林答案:C7.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排比D. 夸张答案:A8.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A. 国家兴盛B. 国家衰败C. 自然美景D. 个人得失答案:B9. 《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排比D. 夸张答案:A10.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A. 追求名利B. 享受自然C. 逃避现实D. 追求刺激答案:B二、诗歌鉴赏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表达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黄河水从天而降,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不可逆转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把握当下的深刻认识。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答案】(1)D(2)【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分析】(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附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不是李白的作品?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将进酒,杯莫停。
答案:C2.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B二、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深切忧虑。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无限向往。
答案:1. 国家兴亡2.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辽阔天地的无限感慨。
四、论述题1. 分析《静夜思》中李白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答案:李白在《静夜思》中,仅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诗中“明月”和“霜”的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增强了思乡之情的表达。
而“举头”和“低头”的动作,更是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探出头,花儿含笑。
阳光洒满大地,温暖如初,春风拂过,带走了冬日的寒。
结束语:诗歌鉴赏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诗歌赏析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题目1:《春晓》
答案:
宋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宣扬清新自然的格言诗,全诗写了春晨自然界中鸟儿欢鸣、林木郁郁、阳光漫溢、花香袭人的景象,表达了那种对自然美景的深沉赞叹。
该诗节奏轻快,语言洗练,慨叹宇宙之间的变化以及自然的力量,知了的叫声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大家都能够拥有一种贴近自然的美好心情。
初开的百花,窥见了地下的春泥;萧萧的林木上,展翅飞来的鸟儿仿佛在称赞大自然的伟力;可睡不睡的春光不仅把林荫照亮,更照亮了人们那盎然的心情;也许是因为春天,思想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绽放!静静地审视着春天美丽的风景,可以看出诗歌中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真实存在的一种慨叹和赞叹。
题目2:《渔歌子》
答案:
《渔歌子》是宋代伟大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中间融入了众多渔民在湖中渔活的场景。
全诗写的是夏夜湖水的壮阔,描述了渔民拿着灯笼,
放网得到鱼灯判定的结果,表示了一种新生的活力,夜晚封闭却又不失力量的将渔活的喜悦完整的表达出来。
整首诗用对联的形式写成,每两个绝句形成一对,前后语气相呼应,表现出连绵不绝的山河,歌中表达了作者对湖水欢乐之情,发出了对夏夜湖滨某一渔村漂泊渔民的同情和怜悯,表露了朴素的农民喜悦的情感。
诗中蔚称「欢呼声」,又由广阔的湖景到小小的渔船,再到渔夫唱渔歌,交代了人们这一夜的活动,是诗人向家乡弹拨动情乐思的一种表白。
高中诗歌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高中诗歌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其作用是()A. 渲染烘托B. 照应开头C. 揭示主题D. 承上启下答案:A解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起到了渲染烘托蜀道艰险的作用。
2.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A. 雄浑壮阔B. 清幽宁静C. 凄凉萧瑟D. 繁华热闹答案:C解析:落叶飘零,长江奔腾,描绘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
3. 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A. 对春天美景的留恋B. 渴望归隐的心境C. 对官场的厌恶D. 思乡之情答案:B解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归隐的愿望。
4. 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写的是()A. 歌女羞涩的神态B. 歌女高超的技艺C. 诗人急切的心情D. 听众期待的模样答案:A解析:描绘了歌女羞涩、迟疑的神态。
5.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景象()A. 营造了欢快的氛围B. 烘托了凄凉的心境C. 展现了美丽的景色D. 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答案:B解析:通过这样的景象烘托出词人离别后的凄凉心境。
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的人物是()A. 诸葛亮B. 周瑜C. 曹操D. 孙权答案:B解析:此句描写的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潇洒形象。
7.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 夸张B. 比喻C. 排比D. 拟人答案:C解析:连用七组叠词,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8.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指的是()A. 刘裕B. 刘义隆C. 拓跋焘D. 廉颇答案:A解析:“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9.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蕴含的哲理是()A. 事物是永恒不变的B. 人生短暂,宇宙永恒C. 人类不断发展,自然一成不变D. 时光易逝,应及时行乐答案:B解析:体现了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的哲理。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释】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危;饶(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
这里面,“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
故第一个空填“危”,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⑴危饶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A. 无锡B. 镇江C. 南京D. 苏州(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 “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B(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解析】【分析】(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
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
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
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
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
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
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确。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宋]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注]。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表独立”: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切云”,《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
B.上片后七句,写月光照彻之景,写江面浩渺、微波荡漾之景,最后写高驻金山奇景。
C.下片前三句,词人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胸。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感、幽远清晰之见及登仙而去之想。
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真非烟火食人辞语”,请结合本词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1.C2.①写景上,以镜子比喻月,借助借镜观景的奇妙想象表现出江山的雄丽、月色的皎洁;②虚实结合,通过想象,借助星、月、江、山创造出一种雄奇、缥缈的意境。
③人物形象上,借助卓然独立、登仙而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自己潇洒出尘的飘然之感。
④浪漫主义手法,运用想象,塑造海山仙山、神仙邀请我去邀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是错误的。
这是作者在描写自己的形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非烟火食人辞语”语出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陈应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
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
”所谓“非烟火食人辞语”,大体都指这一类词作,艺术构思,独具一格,潇散出尘、飘然欲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月11日诗歌鉴赏答案[选题说明]高考古诗歌阅读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三首诗歌,其中两首唐诗,一首宋诗。
从选材来看,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来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基于上述情况,试题的选编以诗人划分题组,突出高频考点(语言、情感、技巧),突出热点体裁(唐宋诗歌)。
题组一李白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登太白峰①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
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
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
④泠风:和风,清风。
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与月作了准备;第二句中的“穷”字,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
B.第三、四句运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写面对诗人的主动问好,太白星与诗人交谈,表示愿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C.第五句虽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用得更灵活自然,没有显出斧凿痕迹。
D.第七、八句写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着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
解析:选B“以实写虚的手法”错,三、四两句运用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且“诗人的主动问好”错,应是太白星主动向诗人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首两句以极力攀登来烘托太白峰的高峻,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勇敢登攀的精神。
②“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等句描绘游仙境,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
③五、六句有出世思想,末二句写诗人思想又回到现实,反映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④全诗描写诗人登山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惆怅愁闷心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古风(其二十六)[注]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与“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D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4.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全诗写荷之美,表达的是自己品性的高洁;“结根未得所”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愿托华池边”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举荐。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每点2 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 分)题组二杜甫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
吴郎: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转须:反而更应该。
③甚:太。
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解析:选C 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错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6.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妇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妇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由一位穷苦的妇人,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白帝①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②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联以风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造势、做铺垫。
B.颔联对句工巧,“高江”对“古木”,“急峡”对“苍藤”,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展现一幅经历战乱后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解析:选B“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分析错误,颔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
8.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第一问: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
第二问:①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
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②细节描写,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③借景抒情。
诗中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
(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任选两点得4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
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解析:选D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诗歌正文准翻译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偏僻深远。
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
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注],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秋季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颔联写仰观。
残星、笛声、雁横塞、人倚楼,视听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C.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既形象传神,又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借用张翰和南冠楚囚的典故,表达毅然归去的决心。
解析:选D“直抒胸臆”错,用典抒情应当属于间接抒情。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与本诗“鲈鱼正美”化用同一典故,但表达的志趣又有所差异,试比较异同。
(6分)答:参考答案:同:化用张翰典故都含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异:赵诗用典故还表达出归隐之心。
辛词反其意而用之,既表达出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又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之情。
诗歌正文准翻译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