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通信 古代信息的传播

合集下载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只能依靠各种传统的方法和手段。

这些传递信息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人们智慧的运用,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底蕴。

一、烽火传信烽火传信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讯方式。

主要是利用山岭上的高台或山顶搭建烽火台,当有军情或重要消息需要传递时,就点燃烽火,让后方远望的军民得知。

这种方法的代表性故事有《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刘备的蜀汉,曹军主力在潼关一带,大将夏侯惇则被派往“剑阁”防守,以防刘备的援兵袭击。

夏侯惇一方面要抵御蜀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还要时刻等待曹操的命令。

曹操得知蜀军准备夜袭,派他的近臣曹洪送信给夏侯惇。

曹洪千里奔袭后来到了潼关,但由于夏侯惇这时正在指挥战斗,无法接到信件。

曹洪急中生智,寻找了一块大木板,写下重要的军情,并将其点燃放入了对蜀地有了解的山民手中,让他赶往“剑阁”传递消息。

最终,在夏侯惇的正确判断下曹军成功抵挡了蜀军的进攻。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将领的机智和勇猛,也表现了传统的烽火信号传递方式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鸽子传书鸽子传书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传情、传递重要消息的方式。

这是利用鸽子天生的归巢本能,将用纸条写下的文字绑在鸽子的腿上,然后释放鸽子,让鸽子自己回到原来的巢穴,将所载的信息传递给特定的人。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等人陷害而被杀,岳飞之子岳云得知消息后,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但岳云得到的消息始终无法传递到北方。

面对这一困境,岳云想起了鸽子传书的方法。

他用竹丝制作了一个小笼子,将纸条写上密信后,绑在了一只鸽子的腿上,然后放飞了鸽子。

通过这种方式,岳云将自己的决心和计划告诉了北方的朝廷和将领们。

最终,宋高宗得知了岳云的决心和计划,并出兵北伐,将岳飞平反,并一举击败了金兵。

这个故事体现了鸽子传书在民间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亲人的牵挂。

从烽火台到网络

从烽火台到网络
古老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1.【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 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 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 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 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 戏诸侯”的故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 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2.【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 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 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 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 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 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 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 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 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5.【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 这个词便由此而来。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 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 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後面還有幾種,只提一下名稱: 6【灯塔】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 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 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7.【通信塔】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 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8【信号旗】... 9【旗语】...

古代烽火通信的介绍

古代烽火通信的介绍

古代烽火通信的介绍1.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古代烽火通信!这可是咱们老祖宗发明的超级厉害的"远程通信工具"呢!2. 烽火台就像是古代的"大喇叭",建在山顶上,一座连着一座,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串珍珠串在大地上。

你们猜猜这些"大喇叭"是怎么喊话的?就是用烟和火啦!3. 白天放烟,晚上点火,这就是古人的"发短信"方式。

烟火的数量、持续时间都有特定含义,就像是在空中打摩斯密码一样!要是边境有敌人来犯,烽火台的守军立马就点起狼烟,一个接一个,消息传得比兔子跑得还快呢!4. 烽火台上的"通信设备"可有讲究了!除了干柴,还得准备狼粪,因为狼粪燃烧时冒的烟特别浓,在天上飘得老远老远。

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烟雾信号增强器"啊!5. 守烽火台的将士们可不轻松,得24小时盯着周围的动静。

他们就像是古代的"电信客服",随时待命。

白天要眯着眼睛看远处有没有烟信号,晚上还得数着火光发报,累得够呛!6. 烽火台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绰号,叫"天眼"。

因为它们都建在制高点上,视野特别好,就像是给大地装了个超级望远镜。

敌人还在百里之外,这边就能发现啦!7. 古人发明的烽火通信规则可有意思了!比如说点一堆火代表有一百敌军,两堆火就是两百,三堆火就是三百。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数字编码"嘛!8. 要是遇到大雾天或者下雨天,烽火通信就抓瞎了,这可是最让守军头疼的事。

就像现在手机没信号一样,急得抓耳挠腮却没办法!9. 烽火台的建筑结构也很讲究,下面是屋子,中间有楼梯,顶上是平台。

守军白天在下面休息,晚上就爬上去值班,上上下下的,比健身房的运动量都大!10. 有趣的是,古人还在烽火台旁边种了不少树,这些树可不是用来观赏的,是用来防止敌人偷偷摸上来的。

古代信息传递小故事

古代信息传递小故事

古代信息传递小故事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中国传递信息的历史进程

中国传递信息的历史进程

中国传递信息的历史进程烽火台→马拉松长跑→用驿站传递信息→信鸽和信猴→漂流瓶和信号树→邮政→明信片→快递→电子信使→电报→电话机→传真机→BP机→移动电话→广播→多媒体→电子计算机中国传递信息的历史进程参考资料人工:驿站、捎信。

视觉:烽火、旗号听觉:炮、鼓、吹 ......... 其实和现代差别无非是效率上的。

传递信息的本质是不变的----就是抽象并符号化内容近代以及现代:除了信件等由古至今的传递方式信鸽电报互联网无线网络包括电信网络等即手机PDA等卫星如GPS 导航类报刊媒体等古代:烽火,驿使近代:邮政,信件现代:电报,电话当代:广播,多媒体,电视烽火台马拉长跑是为了报信用驿站传递信息信鸽和信猴漂流瓶、信号树邮局的出现明信片快递电子信使电报电话机传真机BP机移动电话电子计算机古代社会的人们传递信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体动作、有声语言及纹身、饰物、舞蹈等以身体为传播媒介或载体的广告传播形态来达到目的。

身体或肢体是为最原始的广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被不问断地保留并延续下来。

古代社会常用的肢体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拟态与手势语。

2.身体彩绘和纹身。

3.人体饰物。

二借代物——广告信息传递的特定标记1.定借代物(1)结绳。

(2)刻木。

(3)狼烟。

(4)鼓。

(5)竹号。

(6)音响器具。

2.生活借代物(1)草标。

(2)谷穗、笊篱、柳条。

3)瓶瓢、草帚。

三手工广告媒介——广告信息传递的行业标识1.店铺广告媒介(1)幌子。

(2)招牌。

(3)垆。

(4)彩楼、欢门。

(5)灯笼。

2.行商使用的广告媒介(1)拨浪鼓。

(2)箫。

3.印刷广告媒介(1)铜板印刷媒介。

(2)广告招贴画。

(3)书籍广告媒介。

(4)木板年画。

小学生上网聊天的好处上网的五大好处:一是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二是可以毫无顾忌地与网友聊天,倾吐心事,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压力;三是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四是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五是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解析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解析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 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 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 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 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 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 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 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起源于 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 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 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 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 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 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 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 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 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 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 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 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 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 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 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 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 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烽火传信的数学原理

烽火传信的数学原理

烽火传信的数学原理烽火传信,又称为烽火台传信,是古代一种通过烽火台传递信息的方式。

原理上来说,烽火传信是基于视觉传达的原理。

烽火传信主要依靠烽火台的燃烧状态来传递信息。

烽火台一般位于山顶或高地上,可以远远看见。

当一个城市或地点发生重大事件或需要传递信息时,烽火台会接到命令,然后点燃烽火。

随着烽火燃烧,炙热的火焰会迸发出明亮的光芒,通过这种光的闪烁和变化,传递特定的信息。

烽火传信通过不同的火光表现形式来传递信息。

烽火的点燃数量、颜色、燃烧时间和间隔等都被用作代码,用来代表不同的字母、数字、词语或意义。

在烽火传信中,点燃烽火的数量通常是固定的,用于表示字母的序号。

颜色、时间和间隔则用于表示字母的具体形式和含义。

烽火传信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点燃和连锁燃烧。

直接点燃是指当需要发送信息时,烽火台上点燃一团烽火,然后不断增加或减少烽火数量来对应具体的字母或数字。

这种方式简单且直接,但在传输长文本时会比较困难。

连锁燃烧则是指使用多个烽火台依次点燃,从一个烽火台到下一个,以传递更长的信息。

这种方式可以覆盖更远的距离,但需要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准确的操作,以确保信息的正确传递。

烽火传信的数学原理主要是基于编码和解码的理论。

编码是指将信息转换为特定的代码,而解码则是将代码转换回原始的信息形式。

在烽火传信中,编码是将字母、数字或特定含义转换为烽火的点燃数量、颜色、时间和间隔等特性。

解码则是将烽火的特性转换回相应的字母、数字或含义。

为了确保传输的准确性,编码和解码需要细致地设计和调整,以避免混淆或错误。

在烽火传信中,通过数学原理来实现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的工具和方法,用于描述和分析烽火传信中的规律和模式。

例如,烽火的点燃数量可以通过数字编码来表示,使用不同数量的点火来对应不同的数字。

颜色、时间和间隔等特性可以通过数值编码或者时间间隔编码来表示。

通过数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确保编码和解码的准确性,以及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现代和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及故事

现代和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及故事

现代和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及故事【各个时代信息传递方式及特点】远古:肢体语言、口耳相传或借助实物,(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 :驿差长途跋涉送信、烽火,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 :电报、电话、传真,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当代 :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驿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

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1、烽火台。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2、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

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3、飞鸽传书。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鸽子对地球磁场的感觉很灵敏,而且特别恋家,这是它们先天具备的优势。

但要成为一只信鸽,主要还在于训练。

饲养信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放翔、竞赛与使用。

要想获取理想的信鸽,除了精心选育良种与科学饲养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训练。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5、急脚递。

急脚递,中国宋代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传。

由军兴所需而置。

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

古代的通信方式

古代的通信方式

古代的通信方式一.烽火台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情报,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

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

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狼烟。

当发现敌情时,燃起烽火,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

据历史记载,在2700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悬赏:“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

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戏弄他们。

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诫后人,不论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

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

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

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

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一般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

古代人怎么传递信息

古代人怎么传递信息

古代人怎么传递信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古人传递信息方法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驿传,烽火,狼烟,旗语、灯光等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

“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

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

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现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与古代传递的方式有哪些.....

现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与古代传递的方式有哪些.....
请大家欣赏 走进信息社会 2小班

现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与古代 传递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 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 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 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 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 信息传递的故事 • 张奇和吴义是一个村的,在某市合伙做生意.吴义因事回 家,张奇托他给自己的妻子带二斤田七,并在装田七的袋子 上写了个斯字.途中吴义偷了一半田七,把剩下的交给张奇. 张妻看了袋上的斯字知道把斯字拆开是共二斤,又暗暗过 秤,怀疑吴义拿了一半,但又不好意思说.她就在袋上写了个 欣字,让吴义带给丈夫张奇.吴义不知其意,又把空袋交给了 张奇.张奇一看袋上的字,知道欣拆开就是欠斤的意思气得 质问吴义,吴义无法抵赖,只好红着脸承认自己偷了田七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听老人说,当年秦始皇修的长城,并不是现在这副样子,它只是一个高高的、厚厚的墙垛子,上边有几个了望台,是供哨兵放哨 用的。根本没有烽火台。那么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长城修好后,像一条大龙横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挡在城墙外边儿,再也不敢来侵犯了。就这样儿 ,边境上平安了几年。其实敌人并没有停止进犯中原的阴谋。这一年的一个黑夜,天阴得像口大黑锅,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 ,电闪雷鸣,哗哗地下起了大雨。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摸到了长城边上。他们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城上放哨 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后来一道闪电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发现有人偷袭。哨兵赶快敲起梆子报警,下一站的哨兵听见 以后又敲梆子往下传。可是这天夜里大雨哗哗地下着,又是雷又是闪的,哪听得见什么敲梆子的声音呀!后来,站岗的哨兵被匈 奴杀了。匈奴摸过了长城,打开城门把几万精兵放了进来,这一下子北边边境就告急了。 消息传进皇宫,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兵前去抵挡。领兵的人是大将袁牧。袁牧领着兵日夜赶路,在山东一带,遇到了侵犯中原 的匈奴兵。双方开战后,相持不下,袁牧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便用了一个计策。他先让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后把它 们伪装好,又准备了许多干柴,架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地带。过了几天,两军对垒,袁牧假装被打败了,领着兵扭头就跑,单兀一 看以为汉人抵挡不住了,催马就追,一鼓作气打进京城。匈奴的兵马跑地飞快,眼瞅着就快追上袁牧的队伍了,忽然一阵嚎叫, 前边儿的骠骑掉进了陷阱,一下子乱了套,有拉马的,有救人的。袁牧一见,立即杀了个回马枪。他按照计划把单兀的队伍全都 轰到地势险要的地带,一把火烧得匈奴兵马,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匈奴的残兵败将只好举手投降。 后来,袁牧总结了长城失守的教训。便对秦始皇说:“长城虽然坚固,但每隔半里一个哨兵,敲梆报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 风雨天梆声淹没其中,万里长城等于形同虚设。”秦始皇听后,心里老大的不高兴。就故意说:“好好,你说的对,那么,你看 怎么办好呢?”还没容袁牧说话,秦始皇又说:“我看这事交给你吧!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儿,我就拿你试问。”秦始皇这 么一来,倒把袁牧给将住了,他终究是个武将呀,对土木之工一窍不通。他本想把这些禀报皇上,让他派人去解决,没想到秦始 皇倒把这事儿全交给自己了。怎么办?皇上说话,是金口玉言,谁敢违抗呀。袁牧想想没辙,就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回去以后,袁牧就开始冥思苦想,怎么样能使警报迅速地传到总兵那里,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好办法。有一天,天正下着蒙蒙 小雨,袁牧一个人心烦意乱地在长城上走过来走过去,不觉着一整天快过去了。他依在城垛上往远处看,忽然,他眼睛一亮,看 见远处的村庄正在升火做晚饭,一缕缕炊烟,直上青云。雨在下,烟在冒。他灵机一动,心想:“这村庄离这里少说也有几十里 地,每一缕炊烟都看得那么清楚,用烟报警行不行呢?” 于是,袁牧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烽火台修好以后,袁牧试了一回,果然很灵。一处有情况,不消 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那长城,自从修上了烽火台后,更显得雄伟气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轻举妄 动呢.

古代烽火传信传递方式

古代烽火传信传递方式

古代烽火传信传递方式
古代烽火传信是一种通过燃烧烟火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可见的烽火台,将信息以烟火的形式传递出去。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远距离的通信和警报。

烽火台通常建在山顶或高地上,这样可以更容易看到其他的烽火。

当有信息需要传递时,烽火台上点燃大火或烟火,并发出特定的烟、火或烟火组合的信号。

接收到信息的另一座烽火台会立即点燃自己的烽火,向下一座烽火台传递信息。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长距离的传信链。

古代烽火传信的方式通常需要设置一定的传信路线,以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达。

在这些路线上的每座烽火台之间的距离通常是事先确定好的,以确保能够及时传递信息。

有时候,为了使传信更加快速和准确,还会使用其他辅助手段,比如在烽火台上设置亭子,以防止火光受风影响。

古代烽火传信是一种非常依赖天气和可见度的通信方式。

在天气恶劣或能见度较差的情况下,烽火传信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此外,由于烽火台之间的距离较远,一条信息的传递时间可能会很长。

不过,古代人们仍然利用烽火传信来进行重要信息的传递和紧急警报的发布,它在古代通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古代烽火通信探源:

世界古代烽火通信探源:

世界古代烽火通信探源:烽火通信是现代光通信的源头,它传递信息快,又不受地形制约,在古代是比较先进的通信方式。

世界文明古国大多有使用烽火通信的历史,并非我国独有。

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运用烽火报警。

当时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每隔一定距离建筑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当年守卫长城的将士以燃烟的次数,表示来犯之敌的约数,一天可传几千里。

烽火通信的应用杂我国古代较为普遍,山东的烟台、福建福州的烟台等地的取名,均与烽火通信有关。

伊朗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公元前6世纪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有着辽阔的版图。

为了便于统治和防范外敌入侵,他们在城堡上构筑高台,利用烽火接力向远方传递信息。

古罗马曾经修筑高高的火炬塔,算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烽火通信。

古希腊是欧洲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沿岸农奴制城邦的总称,国境内山峦重叠,岛屿星罗棋布,难以形成通信网络。

在著名的特洛伊围城之战中,就有在山峰和海岛之间点燃松脂传递信号的传说。

公元前约150年。

古希腊小邦国之间时有战事,烽火通信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们在高地筑墙,墙背面两边个有5个火炬插座,传令官以所燃火把数量和排列位置的不同表示各种军事信息。

以下个烽火站,见到前站的信号,也照此办理把信息传到远方。

欧洲人发明的支架通信历史最短,但传递的信息最具体。

支架象又称入号机,是法国工程师查佩于18世纪末根据烽火通信的视觉原理发明制造的。

他主持建立了巴黎至里尔之间230多公里、由16个信号塔组成的通信系统。

信号机由信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不同的信息。

在一次法国与奥地利作战中,信号系统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把消息传到了巴黎。

以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等也先后建立了这种天下系统。

古代烽火通信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需要,作用在“守”而不是在“攻”,因此烽火通信与我国古代长城一样,是一种防御性军事设施。

古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古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古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它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变得迅速而便捷。

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并非现代科技的产物,其概念和原理在古代就已经有所体现。

本文将探讨古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古代通信的起源古代的通信技术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交流方式,如烟雾信号、火光信号等。

这些原始的通信方式虽然简单,但它们是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通信工具的情况下,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烽火台与信使系统中国古代的烽火台是一种古老的通信系统,主要用于军事报警。

当边境出现敌情时,烽火台会点燃狼烟,通过连续的烽火信号,迅速将信息传递到中央政府。

这种通信方式虽然速度有限,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相当高效。

除了烽火台,古代还有信使系统。

信使携带书信,通过步行或骑马的方式,将信息从一个地点传递到另一个地点。

这种方式虽然速度较慢,但在当时是一种可靠的通信手段。

邮政系统的建立随着文明的发展,邮政系统逐渐建立起来。

在古罗马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邮政系统,邮政人员被称为“cursus publicus”,他们负责传递政府和军队的官方文件。

这种邮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现代的邮件服务。

古代的编码技术为了保密和提高通信的效率,古代人们发展了各种编码技术。

例如,古代中国的“密码信”就是一种早期的加密通信方式。

通过特定的编码规则,只有知道解码方法的人才能读懂信件的内容。

古代的通信网络尽管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但通过烽火台、信使系统和邮政系统等,古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原始的通信网络。

这种网络虽然在技术和速度上无法与现代网络相比,但它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通信技术对现代的影响古代的通信技术虽然原始,但它们为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烽火台的连续信号传递原理,可以看作是现代网络中数据包传输的雏形。

古代的编码技术也为现代的加密通信提供了灵感。

结论古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虽然与现代技术相比显得简陋,但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信息传播方式

从古至今信息传播方式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 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 作用。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 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 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 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 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电报
电报是一种最早的、 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 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 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 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 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 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 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 编码是莫尔斯编码。现在, 随着电话、传真等的普及 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 用了。
是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用户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几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到世界上任何你指定的目的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方式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就是古人之间联 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 递的人. 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 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 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快马传书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 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 腾空,速度飞快。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 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 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 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 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 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 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 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 责。

中国通信发展史

中国通信发展史

中国通信发展史中国通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烽火台和驿站传递信息的方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通信发展经历了许多里程碑式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中国通信发展史的重要事件和阶段,并探讨了如何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中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古代通信交流方式的演变在古代,中国通信主要通过烽火台和驿站来传递信息。

烽火台的建立和火堆的点燃可以迅速传递信息,用于国家的紧急通信。

而驿站则是长途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驿站沿着重要道路设置,传递信息的速度相对较快。

这些古代通信方式体现了中国在通信领域的创新思维。

二、中国电信诞生与大规模发展20世纪初,电信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应用。

1902年,中国第一家电报公司诞生,这标志着中国电信事业的起步。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电信得到了快速发展,诸如电话、电报等高技术产品开始在城市普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推进电信事业的发展。

1956年,中国电信总局成立,电信行业开始向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

中国通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中国通信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中国通信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备,并积极推动国内通信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生产国。

同时,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移动电话开始普及,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固定电话。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这一加入开启了中国通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

国际间的通信互联互通得以实现,中国的通信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化。

四、中国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通信行业也在不断创新。

无线通信技术的突破使得移动通信更加便捷,4G网络的全面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好的通信质量。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为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中国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5G网络的商用部署。

古往今来话通信

古往今来话通信

古往今来话通信★烽火台★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情报,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

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

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狼烟。

当发现敌情时,烽火燃起,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

在2 7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烽火告警系统就已经很完备了。

★长跑★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传递信息只能靠两条腿或骑马。

马拉松长跑项目就是为了纪念一位2 000多年前为传送捷报而牺牲的英雄而设立的。

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军队的入侵。

传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气从马拉松镇跑到首都雅典报告喜讯,当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赶到雅典广场说完捷报之后,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为了纪念这位战士的英雄事迹,1896年,在第一届奥运会上,他跑过的距离被作为一个长跑比赛项目列入运动会。

★驿站★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人们的交往,通信也就开始了。

中国远在周朝时就建立了专门传递官府文书的驿站,通过骑马将文书一个驿站接一个驿站地传递下去,同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驿邮制度,以实现快速、准确的通信。

秦统一后,就将驿站信息传递系统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确定下来。

驿邮是以骏马每小时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传递信息,来实现远距离通信的,在当时这已经很快了。

★信鸽和信猴★为了传递信息,古人还想出了许多奇异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号树、信鸽和信猴等。

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信鸽从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

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仍有用武之地。

在战争中,通信联络至关紧要。

然而一旦爆发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将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统陷于瘫痪,但信鸽仍能自由飞翔。

瑞士军队训练培育出了能双向投书的信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信息的传播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

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

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

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

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

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
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

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

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

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

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说,电话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

它至今依然是声音缭绕,响彻寰宇。

100多年来,电话作为传递人类话音的基本功能虽无多大变化,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却经历了"磁石-共电-自动"的发展过程。

1753年2月17日,《苏格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署名C.M的书信。

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电流进行通信的大胆设想。

他建议:把一组金属线从一个地点延伸到另一个地点,每根金属线与一个字母相对应。

在一端发报时,便根据报文内容将一条条金属线与静电机相连接,使它们依次通过电流。

电流通过金属线上的小球便将挂在它下面的写有不同字母或数字的小纸片吸了起来,从而起到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