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审美文化

合集下载

旅游与审美

旅游与审美

旅游与审美旅游与审美(一)旅游审美及其类型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

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

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

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无所不包。

旅游者除了观赏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体察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品尝欣赏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和参与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还会搜奇揽胜,遍访文物古迹与建筑园林等众多人文景观,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

可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社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炉,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

人类审美的领域是逐渐展开的,旅游审美的领域也是如此。

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

总体上看,旅游审美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各自展开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各类旅游审美文化形态。

1.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审美类型。

大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物态”存在,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旅游审美的载体,是由于它已经进入到人类的文化圈中,并且成为人类旅游的一种直接的享受对象。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

1.审美理解:是人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特征、本质、主客体相互联系等方面的把握和揭示2,旅游审美动机:泛指一种激发旅游审美行为的心理趋向,或者说是旅游审美需求过渡到旅游审美的心理中介3.旅游审美文化: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和不断获得真善美感悟的旅游活动效果。

4.自然旅游景观:是指自然景观中具有天然禀赋,蕴含观赏价值,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综合体及其景象的空间地域组合。

5.点景:用一次一语点出景物的特征和意境,以增加风景的魅力和色彩。

6.特写景:园林中除了布置大面积的风景外,大多还设置一些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小巧玲珑,精雕细刻的景物供人欣赏,让游人仔细玩味其细部及其奥妙的艺术境界,这种特殊的景物叫做特写景。

7.借景:把园外的景物巧妙的组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的空间,丰富园内的景色,使园内外的景色融为一个整体8.民俗风情: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

9.营销美学:指对公司或品牌的感官体验的营销,他能为组织或品牌的识别做出贡献,是指一个组织或品牌的美学所共同拥有的结构和参照特性。

10.旅游美学营销:指营销美学在旅游业营销发展中的应用,指的是旅游企业,旅游地或旅游产品的感官体验的营销。

它指旅游组织或旅游产品的美学所共同拥有的结构和参照特性。

11.导游:在基本的旅游服务基础上,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对象的审美信息,调节旅游者的旅游审美行为,帮助旅游者获得最大化审美体验的旅游服务人员。

12审美情感:是人对客体审美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生理。

心里需要而产生的独特的带有本质性、恒常性又具有变易性的主观体验和态度13.情景交融:审美主体以各种方式,寄情与审美对象,赋予无知无觉的自然景观某种人性品格,活化山水,进行景观审美感情的交流。

1.自然旅游景观审美主体的心境要求①审美态度是自然景观审美的前提②审美主体要有真实的审美心理需求和欲望③心为景动,情景交融④充分利用知觉系统,全面感受审美体验⑤审美情趣的多元化2.建筑艺术旅游审美内涵①建筑旅游景观承载着历史②建筑旅游景观包含着人类文化艺术③建筑旅游景观体现人类社会生活方式④建筑旅游景观显示名族特性⑤建筑旅游景观反映社会思想观念3.园林景观旅游审美原理①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中理解艺术美②从园林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中欣赏和谐美③从园林构美元素的精巧布局中解读雅致美。

从旅游审美角度开发上海旅游资源的看法

从旅游审美角度开发上海旅游资源的看法

从旅游审美角度开发上海旅游资源的看法上海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从旅游审美的角度来看,上海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以下是我对上海旅游资源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1. 建筑风情:上海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老洋房与现代摩天大楼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黄浦江两岸的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风景迷人,夜晚的灯光更是美不胜收。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历史建筑,比如豫园、静安寺等,它们展示了上海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2. 自然景观:上海虽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保留了一些自然景观。

例如,朱家角古镇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它的美在于清澈的河水,青砖黑瓦的古老建筑和静谧的环境。

此外,上海还拥有一些公园和绿地,如世博园区、朵云轩公园等,可以让游客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亲近自然。

3. 文化体验: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品馆。

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可以让游客体验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音乐会、戏剧表演和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游客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

4. 美食享受:上海是一个美食之都,拥有各种各样的美食选择。

无论是传统的本帮菜还是国际化的美食,游客都能在上海找到心仪的口味。

例如,上海的小吃非常有名,比如小笼包、生煎包和蟹粉汤包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从旅游审美角度来看,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城市风景、自然景观、文化体验还是美食享受,上海都能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惊喜和享受。

通过不断开发和保护上海的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推动上海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旅游文化审美

旅游文化审美

第四章自然景观与观赏第一节自然景观美的特征一、形象美(或形态美)雄美-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秀美-柔和、秀丽、优美险美-垂直、绝壁、深窄奇美-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幽美-静谧、深藏旷美-辽阔、开朗、高远野美-天然、质朴“雄”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与“阳刚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雄的特征在山体中广泛存在。

雄美景观的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冲突、崇敬、痛快、狂喜、愉悦。

使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增人豪迈壮志,催人奋发进取。

秀景表现为柔和、秀丽、优美、雅致、精巧,与阴柔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轮廓线条柔和,景观质地柔润,地表植被良好,色彩翠黛雅致。

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情似梦”的漓江,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画廊般的巫峡,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等。

秀美的景观给人甜美、安逸、舒适、和谐的审美感受,使旅游者悠然自得、心绪平和、宁静淡泊、恬适超然。

险的特征:坡度特别大,山脊高而窄,垂直、绝壁、千钧一发、万丈深渊、深窄,突兀嶙峋等。

如华山,“华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四壁如刀削斧劈,两侧皆是万丈深渊,异常险峻。

险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惊喜、激越、惊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引发好奇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锻冶人们的意志与胆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努力拼搏。

险峻美的审美体验:始于痛感而终于美感,从心理不适开始,却以激情(或紧张感)得以释放、心理得以满足而告终。

奇美是指其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奇美又可分为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皆能满足人求新求异的欲望。

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集天下名山之奇形异状,蔚成奇观。

黄山之奇,奇在石、松、云、泉都形态诡异。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被誉为“地理迷宫”、“大自然雕塑博物馆”奇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令人神往,兴奋,惊喜兴趣盎然,妙趣横生。

能愉悦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

幽美指其沉静,深暗、隐蔽。

幽美景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如幽林、幽谷、深院,二是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光线暗淡,寂静无声。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的特征。

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

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和浑圆和缓的山丘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是一种清晰美。

但黄山一年中有200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

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

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

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

旅游审美分析

旅游审美分析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
旅游景观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见到的自然、人文景观所组成的景观体系,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区管理者需要了解旅游者的审美方法与要求,以更好地提供服务。

本文将介绍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

一、旅游景观审美方法
1.整体性审美法整体性审美法是指通过整体性的角度去审美,是围绕一个整体来进行景观审美,强调景区整体的和谐。

2.细节性审美法细节性审美法是指通过细节方面去体验景观,把景区中细小的物品视为一个审美出发点,强调景区中的细节美。

3.经验性审美法经验性审美法是指通过实践去审美景观,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4.文化性审美法文化性审美法是指通过文化的角度去审美景观,强调景区文化属性的特点。

二、旅游景观审美要求
1.美学要求美学要求是旅游景观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景区颜色、形状、质感等美学特征的统一和和谐。

2.生态要求生态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它强调景区生态的完整性和地球的可持续性。

3.功能要求功能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它要求景区拥有高效的景点、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方便游客的旅游活动。

4.文化要求文化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它要求景区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让游客了解到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

5.安全要求安全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景区应加强游客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游客的安全。

6.服务要求服务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景区应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让游客有一个愉快舒适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旅游景观的审美方法与要求周详,景区管理者在景区设计和建设时应遵循以上几点,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游客的审美需求和要求。

旅游的审美功能

旅游的审美功能

旅游的审美功能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享受,旅游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可以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标签:旅游;精神活动;审美旅游是一种通过外出旅行进行游览以获得精神享受的活动,它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表现为经济活动,但从人们旅游的动机与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又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这种精神愉悦主要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

旅游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一种综合性审美活动,它可以密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审美活动可以愉悦身心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精神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人精神日益空虚,情感变得冷漠,现代人渴望改变一下生活与情感的环境,旅游是理想的选择。

生命在于运动,人只有不断感受新的环境、接受新的刺激,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人如果长期待在单调的环境中,就会感到乏味和压抑。

旅游作为远离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活动,充满了新鲜与惊喜,能使人们摆脱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单调与压抑,较好地满足人们好动、喜变化的天性。

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人有好动的天性,他说:“人为什么追求刺激和消遣呢?都是让生命力畅通无阻,要从不断的活动中得到乐趣。

”朱光潜先生曾说:“当我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功夫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在工作与生活中,人们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状态中,会对工作与生活产生厌烦情绪,于是想到通过旅游来寻找世外桃源,缓解精神压力,求得精神解脱。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受现实功利的束缚,可以暂时抛开工作与生活的烦恼,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放飞心情,神与物游,释放压力,获得心灵的解放与精神上的自由。

有学者将旅游者定义为:离开住地以寻求改变精神状态,获取身体和心理满足,达到精神愉快过程的人。

德国《国家科学辞典》中将“旅游”定义为“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武汉科技大学曹诗图教授意识到“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一种大众旅游趋向,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方面的知识。

”,开创性地将《旅游文化学》和《旅游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出版发行《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

该书至今已出第三版,先后印刷10多次,印数高达数万册,2013年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三等奖。

对于该书,本人数次从校图书馆借阅查看,已至最后购买放在枕边不断翻阅。

关于该书的特点,本人有以下看法:一、内容丰厚,富于创新“该教材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整合,阐述了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对自然风景、古典园林、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饮食、宗教、地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审美鉴赏方法进行了简明而生动的论述,并进行了跨文化分析和旅游开发的文化分析。

”另外,许多章节编者精心编排了阅读材料,可谓内容丰厚。

图书编者曹诗图教授截止目前共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6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重要期刊全文转载和摘要选载。

如其部分代表性著作《旅游哲学引论》、《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三峡旅游文化概论》一样,《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编者勤于思考,富于创新,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融合作一门课讲授,极大减轻了学校课时的压力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第4章“风景与审美观赏”一章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容大漠荒原的美;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形容山林之野的美;以“走马穿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形容边塞之野的美。

编者用“高山流水,泉水丁冬,瀑落深潭,泉泻清池,惊涛拍浪,雨打芭蕉,风起松涛,幽林鸟语,寂夜虫鸣”形容声音美,用“梅花暗香浮动,丹桂飘香,风送荷香”描述嗅觉美。

编者这样描述四时之美不同:“春季繁花遍地、鸟语花香;夏季草木苍郁、生机盎然;秋季天高云淡,硕果累累;冬季银装素裹,琼楼玉宇。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中国旅游文化审美的哲学思想摘要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自然山水旅游的国度。

中国的旅游自然审美思维方式并不像西方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与休闲生活的方式来完成情感的陶冶,促进身心的健康,而是强调以自然宇宙景观作为精神审美的对象,拟取人生、社会、自然的精神意象,作为自身的心灵与自然交融的审美感应形式,达到健身壮体、陶冶性情,觉悟人生哲学境界的旨意。

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综合的文化现象,它的背景跟文化哲学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中国山水旅游更是以哲学思维去指导人们从自然宇宙观中,获以审美情感,伦理道德、人生价值、思想境界的哲学精神力量。

本文重点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分析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字中国旅游审美文化古典助学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圣人贤哲骚士墨客,从自然审美行旅中,寻觅人生宇宙灵感的思维,指示人生对社会、自然的价值取向,获以创造不朽文化的精神力量。

孔子周游列国,意在创建人类社会伦理秩序的要旨,写下了《论语》;庄子逍遥乐游自然山水,从情感汪洋的《庄子》里,提示人生与自然互相感应的精神意义;司马迁早年“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写下名垂千秋的《史记》;王羲之既去官,游名山,泛苍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并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来抒发书法艺术的情怀;南朝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审美痴迷到如此程度:“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凡此等等,他们都是从不同的哲学思维角度,来审察认识感悟自然旅游的文化精神。

这种自然山水旅游的文化精神,蕴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

在此,我想,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来论述中国山水旅游的哲学精神。

一、天人感应从现代旅游科学思维来认识,即是人在大自然景观中旅游,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物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体心理情绪、情感思维、生物钟节奏,血脉流通等等。

这种“天人感应”的自然山水旅游效应,既能使人的精神愉悦,思维清明,性情陶冶,身心健康得到优化,又能提高人生哲学思想境界。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

布局:(中国山水画章法—虚实相生 置阵布势
有主有次 疏密有致) 山为实 水为虚;景为实 空为虚; 近为实 远为虚;显为实 隐为虚; 物为实 景为虚;曲直开合相宜(见图)
拙政园素图
苏 州 留 园 ︻ 冠 云 峰 ︼ 石
颐和园【谐趣园】
园林石景小品
叠山石审美: 瘦—苗条 棱角凸显—骨感美—刚直不阿精神 透—玲珑多孔 通灵美 — 空灵意境 漏—内孔相通 皱—表面多凸凹褶皱—苍老感—真山之气 清—质纯 清新—阴柔美—清雅气质 丑—奇突怪异—特质美——脱俗境界 顽—阳刚叛逆—阳刚美— 拙—轮廓硬朗—拙朴美—真本性 险—上大下小—奇险美—冒险潜质(独立景)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大陆文化 宗法思想 农耕文化 礼制制度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内省式文化 君子比德;澄怀味象;崇尚自然
审美文化的地域特征
南方—秀雅阴柔(越剧 评弹) 北方—雄壮阳刚(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苏州评弹
作业: 1试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审美特征。 2试解释“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含义。
第三章 风景与审美观赏
近 春 园 颐 和 园 十 七 孔 桥
花木配置
园之毛发(山石为骨 水流为血) 美学功能与配置: 丰富的色彩美 苍松—浓绿 竹笋—翠绿 柳芽—嫰绿 (主色)红枫 白玉兰 紫薇 粉色芍药 梅兰竹菊 绚丽多彩 芳香宜人 树木清新 兰花清香 桂花幽香 茉莉浓香 (陶醉) 组合美 水边植柳 间种桃花;篱畔缀菊; 斋前立松 墙根插竹;窗吊紫罗; 象征寓意 腊梅傲雪 兰花幽居 竹志高洁 牡丹富贵 莲花自好 石榴多子 松坚不屈 (君子比德、求吉思想)
多元艺术融合: 桃花坞年画
雕刻
织锦
刺绣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1.引言旅游审美文化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的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审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地域、历史、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密切相关。

本章将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体验等方面探讨旅游审美文化。

自然景观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山水风光、日出日落、海滩等都是人们追求的美丽景色。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会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不同影响。

在中国,山水画被视为高尚的艺术形式,山水之美被视为一种精神享受。

中国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想相结合,追求“天人合一”之美。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更注重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和壮丽性,喜欢追求自然的本真和野性之美。

另外,旅游审美文化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樱花季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樱花的美被当作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都有其自身的美学特色,因此在旅游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古建筑、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等都是人们在旅游中追求的审美体验。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人们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中国,古建筑被赋予了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在欧洲,古城堡、教堂等也代表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民族文化也对旅游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都是旅游中追求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泰国的文化表演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泰国舞蹈和音乐,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

4.旅游体验的审美文化旅游体验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舒适、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旅游体验的审美文化受到个人价值观和经验的影响。

对于一些人来说,旅游是一种放松和逃避的方式,他们追求舒适和享受。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旅游是一种探险和挑战,他们追求刺激和冒险。

不同的旅游体验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满足。

另外,旅游体验的审美也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的审美产生新的认识。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思考,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自然风光的欣赏与感悟、历史文化的探索与体验、建筑艺术的欣赏与鉴赏、风土人情的体验与感受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审美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旅行中的美丽风景、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艺术作品,以及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审美思考不仅能够提升旅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价值在于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的存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审美思考在旅行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能够带来对世界的更深刻理解和感悟,进而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关键词】旅游活动、审美思考、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建筑艺术、风土人情、审美价值、旅行体验、个人成长。

1. 引言1.1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是在旅行过程中对环境、景点、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审美评价和思考,从而提升旅行的品质和体验。

审美思考不仅仅是对景点的外表美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眼光去理解和体味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涵,从而深化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消遣活动,而是成为一种审美的过程和体验,让人们通过旅行来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美好之处。

通过审美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目的地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景观美景。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自然风光、探索历史文化、欣赏建筑艺术、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等多个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旅行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审美思考不仅让旅行增添了深度和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融入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

在接下来的将会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自然风光的欣赏与感悟、历史文化的探索与体验、建筑艺术的欣赏与鉴赏、风土人情的体验与感受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带领读者进一步了解和体验旅行中的审美思考。

2. 正文2.1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是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环。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一、景观审美景观是旅游中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

景观审美包括风景的美、宏阔的景色、建筑物的美和人文景观的美等。

景观中的造型、色彩、纹理、线条、形状等都是景观审美的重要方面。

1.风景的美:风景的美是指自然环境中山水、植物、动物等元素所呈现出来的优美、富有诗意的现象和景色。

如雄浑的群山、奔腾的河流、柔和的晨曦、流动的云彩等。

在欣赏风景的美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心旷神怡,情绪愉悦。

2.宏阔的景色:宏阔的景色是指辽阔开阔的地域和大气磅礴的景色。

如大漠孤烟、辽阔的海洋、高大的山川等,这些宏阔的景色给人以崇高的审美享受,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3.建筑物的美:建筑物的美是指建筑物的形式美、结构美、色彩美等。

在旅游中,各式的古建筑、民居、现代建筑等都是旅游景点的一部分。

在欣赏建筑物的美时,人们常常会被其中独特的风格、精美的雕刻和细腻的工艺所吸引。

4.人文景观的美:人文景观的美是指人类在历史、文化、信仰、艺术等方面留下的遗迹和成就。

如世界文化遗产、古代壁画、摩崖石刻、古代宫殿等。

人文景观的美往往与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有关,给人一种深厚的情感和思考。

二、色彩审美色彩是旅游中常见的审美元素之一,色彩审美包括色彩的组合、搭配、对比、对比等。

1.色彩的组合:色彩的组合是指不同颜色在某一时刻、某一个地点或某一景观中所形成的整体色彩协调与和谐。

如红黄相间的秋叶、蓝天白云和深稻黄的水田等。

色彩的组合给人以美感,让人感到快乐、舒适。

2.色彩的搭配:色彩的搭配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用色彩来装饰环境,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的手段。

如糅合了红、黄、橙等火热色系的节日彩灯、蓝天雪白的云朵和蓝海碧波等。

色彩的搭配给人一种视觉冲击,让人眼前一亮。

3.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是指在同一景观中,几种不同的色彩之间所形成的强烈的互相衬托和对比。

如白雪皑皑的山巅上点缀着一簇红艳夺目的梅花等。

色彩的对比不仅能够增强景色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重点1、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理由:人们旅游的目的,一是欣赏风光之美、山水之秀,(中国先民很早就与自然建立了亲和协调的审美关系,具有雅好山水的传统,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大自然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世人的安身立命之处,同样还是审美的对象。

)二是欣赏各族各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如中国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绵延万里的长城、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园林等都是文明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还为文化艺术的研究科学考察提供了客观可证的典范。

另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讲究美食美酒美器,而且追求“色、香、味、形、意(趣)”,同时还搭配有乐舞、富有诗情等。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2、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处于度假、公务或其他目的,在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内,人们离开通常居住的生活环境前往某地的旅行活在该地停留期间的活动。

3、美学基础理论框架包括: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和审美教育学。

4、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1)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心理;2)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3)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1)提高审美鉴赏力即提高审美主体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和文化素质,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体验、品味、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主要是审美价值判断、审美理想、审美评价三方面。

2)发展审美创造能力即发展审美主体感受美、鉴赏美、欣赏美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没得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6、审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动态观赏是指人在游览中,沿着一定的风景线,或徒步或乘车或坐船。

于移动过程中欣赏玩味那些包罗万象、流动变换的风光胜景。

旅游动态观赏过程犹如一种“移动(速度)--景变—感受”组成的“魔圈”,其中移动涉及速度,速度导致景变,景变影响感受,感受反过来又调节速度。

旅游审美赏析总结

旅游审美赏析总结

旅行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行审美文化的差异,旅行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行审美实质和旅行审美价值的差异。

2.旅行审美的特点:(1)旅行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2)旅行审美客体的复杂性;(3)旅行审美过程的直截了当性和短暂性。

3.审美与旅行的关系在旅行活动中,旅行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旅行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行者进行旅行消费的过程,比如说,对旅行资源进行观赏的过程,也确实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

在那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假如产生了和谐,旅行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行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行者会感到旅行支出物有所值。

否则,旅行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阻碍旅行经营者的后续经营。

因此,开发旅行市场,改善旅行经营,离不开对旅行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表达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进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阻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行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状。

关于旅行经营者来说,旅行资源确实是经济资源。

在旅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行经营者除了采纳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治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行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行资源,如此才有可能使旅行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样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能够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

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专门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二、旅行资源美感分析(一)旅行资源的美感形状围绕导课环节录像,带领学生分析旅行资源的美感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乐乎?”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重民思想—"与民同乐"、"民贵君轻" • 尚古意识—“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旅游审美文化
(二)澄怀味象
“澄怀”,即虚静其怀,使人情怀高洁,不为物欲 所累,进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直觉状态;“味 象”,即品味、把玩、体会宇宙万物的形象之美, 从而感应“神道”,领悟“大道”。
旅游审美文化
• 齐白石的画
旅游审美文化
飘渺 黄山
旅游审美文化
悦志悦神
▲是审美层次的最高层次,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
对象的高度统一;
▲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
从而唤起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 德上的超越。
旅游审美文化
雨 中 登 泰 山
信 步 登 长 城 乘 船 游 长 江
跨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美国黄石公园
旅游审美文化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5
旅游审美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精神意志和 愉悦状态得 到超越
旅游审美文化
悦耳悦目
即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 感官为体验的愉快感受,处于较 低层次。
旅游审美文化
桂 林 山 水 张 家 界 风 光
旅游审美文化
神奇九寨沟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俊秀 三峡
悦心悦意
▲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 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 美感受和情感升华; ▲悦心悦意是比悦耳悦目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以知性或理解为主要特征,具有相对的持续性 和稳定性。
旅游审美文化
2020/11/15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审美的一切形态—— 著名美学家叶朗
旅游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本讲内容:
一、
二、 三、 四、
旅游审美构成与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特征 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中国传统的旅游审美思想
旅游审美文化
一、旅游审美构成与 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旅游审美文化
三清山—写意山 水道家风骨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三)崇尚自然
•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审美上强调精神自由,倡导 返璞归真,反对“为物所役”或人的异化,追求自然无为,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石。与儒家倡导 的“中和”为美的理想准则形成有机互补。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 从旅游审美上讲,悦耳悦目、悦心悦意、 悦志悦神之间是一个层次递进或层次提升 的关系;
• 从旅游境界上讲,这是一个由“兴游”到 “神游”的过程。
旅游审美文化
四、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儒、道、佛三家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
想的主流与灵魂,主导着我国传统社会各个方面 的审美观。如儒家的“君子比德”、“中和为 美”,道家的“澄怀味象”、“自然为美”,佛 家的“禅悟之美”、“圆融之美”等。
促进旅游者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进步
旅游审美文化
二、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特征
(一)自然审美 文化
.
(二)社会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 文化类型
(三)艺术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三、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悦耳悦目
以直觉为特 征,以生理 快适为基础
悦心悦意
以知性和理 解为主要特 征。“只可 意会,不可 言传”
悦志悦神
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 游思想、远游思想、 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 四个方面认识。
旅游审美文化
岁 寒 三 友
旅游审美文化
一剪 身雪 傲裁 骨冰

芳空 自谷 赏幽
香 , 孤
潇筛 洒风 一弄 生月

趋凌 炎霜 势自
行 , 不
梅兰竹菊“四君子”
旅游审美文化
儒家的旅游观
• 近游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孝道。 • 远游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旅游审美文化
3、旅游审美关系
▲指在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 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的一种“双向同构”关 系。
旅游审美文化
(二)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性
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审美对象丰富多样
特殊的审美场值:
特定的审美行为、经验或感 受结果不同
基本特性
循环效应:产生
“回头客”
巨大的反馈作用:
五、旅游审美文化的时空差异
旅游审美文化
(一)旅游审美文化的时间差异 古代——现代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过去的神农架、张家界、九寨沟、喀纳斯湖是荒野之地,今日是旅游胜景。
旅游审美文化
人对自然三种取向:
旅游审美文化
(二)旅游审美文化的空间差异
中 ——西 (抒情、理想美)
(写实、现实美)
南(秀、柔)——北(雄、刚)
旅游审美文化
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儒、佛、道
君子比德
澄怀味象
崇尚自然
旅游审美文化
(一)君子比德
君子观赏山水不是简单地获得 身心感官的愉悦,而是要从审 美对象中获得塑造心灵美德的 感悟;
儒家除了要求人们通过教育的 方式塑造完美的人格外,同时 也倡导人们从自然审美对象中 获取教育的灵感和道德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