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审美

合集下载

旅游审美分析

旅游审美分析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旅游审美文化答案

旅游审美文化答案

1.自然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形式美(1)形态美:旅游景观构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形态是自然旅游景观的空间呈现形式的外在表现,主要由景观物体的线条、大小、高低、造型等要素组成。

形态是景观的美学元素,是自然旅游景观形式美的最基本、最单纯、最直接、最外显的审美语言符号。

景观形态美是旅游审美主体第一时间的第一审美知觉。

(2)色彩美:色彩是旅游景观进入人们审美世界的第一感觉,是获取形式美感不可缺的要素。

色彩美又是人们最易感受而无需其他条件限制的一种美。

比起形态来,色彩的审美意味更浓、更普遍更复杂、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自然风景中的色彩美主要是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岚云霞及阳光等构成,万象纷呈,极其丰富。

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最易于被人们直观地感受,给旅游者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乃至令人振奋和神往。

水体的物理性能无色透明的,由于所含矿物质及水体自身的洁净程度不同,或受阳光、天色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停地色彩。

植物、动物茎、叶、果、花、毛都有不同的色彩,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旅游景观。

“春花秋叶,生机盎然;竹翠松青,柳绿桃红”。

植物色彩的神奇最集中的体现在鲜花上。

气象气候变化产生的景观色彩,主要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景色。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归纳为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天象景观充满了色彩美的神奇。

主要有霞光、月色、佛光等。

岩石的地理生成条件不同,也会呈现出黄、褐、红等多种色彩。

如武夷山为典型的红色丹霞地貌。

色彩既是旅游景观的外在表现,又是旅游审美主体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这双重原因决定着色彩在旅游景观构美要素中的重要作用。

(3)声响美:在众多自然景观中,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泉泻清池,雨打芭蕉,风吹松涛,幽林鸟语,夏日蝉鸣,寂夜虫唱等自然音响,在特定的环境中,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

(4)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山为水动,水为山转。

飞瀑、流水、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都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引言旅游是人们远离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旅行,人们可以探索不同的地方、文化和景点。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对所见所闻产生审美的感受,这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旨在探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以及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审美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旅游审美文化进行概述,以及相关的时尚、建筑、美食等方面的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旅游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旅游审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海滨地区常常以其壮丽的海景和闪耀的阳光吸引游客,他们会对这样的地方产生一种轻松和开放的审美感受。

而山区的美景则常常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游客会在大自然中追求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体验。

另外,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和摩天大楼也常常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魅力。

历史与旅游审美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老的历史遗迹和古老的建筑等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游客的注意。

比如,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两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胜地。

游客在这些地方往往会产生一种敬畏和钦佩的情感,同时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化与旅游审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它对旅游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偏好。

比如,日本的传统茶道和花艺就展现出一种简约而雅致的审美风格,而西方的绘画和雕塑则常常注重形式的表现和技巧的运用。

当游客到访不同的文化地区时,他们会逐渐了解并体验当地的审美文化,从而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旅游审美与时尚时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趋势。

旅游与时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目的地常常是时尚的集中地。

比如,巴黎被誉为时尚之都,拥有众多的时尚品牌和时尚展览。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旅游是一种追求美的行为,而审美则是一种对美的感知与欣赏。

旅游文化与审美紧密相关,既受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也受到游客自身审美观念的塑造。

本文将讨论旅游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影响。

旅游文化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根据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是地域特色的载体,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不同的文化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形态。

旅游可以促进审美的发展,通过欣赏他人的文化之美,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提升自身的审美品味。

旅游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对游客的审美产生直接影响。

游客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往往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吸引。

他们会观赏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等,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例如,来到中国的游客可以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美,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游客自身的审美观念也会对旅游文化产生影响。

游客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选择旅游目的地。

例如,对于喜欢自然风光的人来说,他们会选择去海滨度假区或山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而对于喜爱艺术的人来说,则会选择去文化名城,观赏名家名作。

旅游文化与审美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层面上,旅游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身心放松的体验,人们可以逃离繁忙的生活,置身于美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和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这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社会层面上,旅游文化与审美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旅游还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繁荣与进步。

在旅游时,游客也需要加强对旅游文化与审美的教育与培养。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武汉科技大学曹诗图教授意识到“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一种大众旅游趋向,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方面的知识。

”,开创性地将《旅游文化学》和《旅游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出版发行《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

该书至今已出第三版,先后印刷10多次,印数高达数万册,2013年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三等奖。

对于该书,本人数次从校图书馆借阅查看,已至最后购买放在枕边不断翻阅。

关于该书的特点,本人有以下看法:一、内容丰厚,富于创新“该教材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整合,阐述了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对自然风景、古典园林、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饮食、宗教、地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审美鉴赏方法进行了简明而生动的论述,并进行了跨文化分析和旅游开发的文化分析。

”另外,许多章节编者精心编排了阅读材料,可谓内容丰厚。

图书编者曹诗图教授截止目前共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6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重要期刊全文转载和摘要选载。

如其部分代表性著作《旅游哲学引论》、《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三峡旅游文化概论》一样,《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编者勤于思考,富于创新,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融合作一门课讲授,极大减轻了学校课时的压力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第4章“风景与审美观赏”一章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容大漠荒原的美;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形容山林之野的美;以“走马穿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形容边塞之野的美。

编者用“高山流水,泉水丁冬,瀑落深潭,泉泻清池,惊涛拍浪,雨打芭蕉,风起松涛,幽林鸟语,寂夜虫鸣”形容声音美,用“梅花暗香浮动,丹桂飘香,风送荷香”描述嗅觉美。

编者这样描述四时之美不同:“春季繁花遍地、鸟语花香;夏季草木苍郁、生机盎然;秋季天高云淡,硕果累累;冬季银装素裹,琼楼玉宇。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中国旅游文化审美的哲学思想摘要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自然山水旅游的国度。

中国的旅游自然审美思维方式并不像西方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与休闲生活的方式来完成情感的陶冶,促进身心的健康,而是强调以自然宇宙景观作为精神审美的对象,拟取人生、社会、自然的精神意象,作为自身的心灵与自然交融的审美感应形式,达到健身壮体、陶冶性情,觉悟人生哲学境界的旨意。

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综合的文化现象,它的背景跟文化哲学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中国山水旅游更是以哲学思维去指导人们从自然宇宙观中,获以审美情感,伦理道德、人生价值、思想境界的哲学精神力量。

本文重点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分析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字中国旅游审美文化古典助学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圣人贤哲骚士墨客,从自然审美行旅中,寻觅人生宇宙灵感的思维,指示人生对社会、自然的价值取向,获以创造不朽文化的精神力量。

孔子周游列国,意在创建人类社会伦理秩序的要旨,写下了《论语》;庄子逍遥乐游自然山水,从情感汪洋的《庄子》里,提示人生与自然互相感应的精神意义;司马迁早年“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写下名垂千秋的《史记》;王羲之既去官,游名山,泛苍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并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来抒发书法艺术的情怀;南朝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审美痴迷到如此程度:“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凡此等等,他们都是从不同的哲学思维角度,来审察认识感悟自然旅游的文化精神。

这种自然山水旅游的文化精神,蕴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

在此,我想,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来论述中国山水旅游的哲学精神。

一、天人感应从现代旅游科学思维来认识,即是人在大自然景观中旅游,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物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体心理情绪、情感思维、生物钟节奏,血脉流通等等。

这种“天人感应”的自然山水旅游效应,既能使人的精神愉悦,思维清明,性情陶冶,身心健康得到优化,又能提高人生哲学思想境界。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

布局:(中国山水画章法—虚实相生 置阵布势
有主有次 疏密有致) 山为实 水为虚;景为实 空为虚; 近为实 远为虚;显为实 隐为虚; 物为实 景为虚;曲直开合相宜(见图)
拙政园素图
苏 州 留 园 ︻ 冠 云 峰 ︼ 石
颐和园【谐趣园】
园林石景小品
叠山石审美: 瘦—苗条 棱角凸显—骨感美—刚直不阿精神 透—玲珑多孔 通灵美 — 空灵意境 漏—内孔相通 皱—表面多凸凹褶皱—苍老感—真山之气 清—质纯 清新—阴柔美—清雅气质 丑—奇突怪异—特质美——脱俗境界 顽—阳刚叛逆—阳刚美— 拙—轮廓硬朗—拙朴美—真本性 险—上大下小—奇险美—冒险潜质(独立景)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大陆文化 宗法思想 农耕文化 礼制制度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内省式文化 君子比德;澄怀味象;崇尚自然
审美文化的地域特征
南方—秀雅阴柔(越剧 评弹) 北方—雄壮阳刚(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苏州评弹
作业: 1试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审美特征。 2试解释“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含义。
第三章 风景与审美观赏
近 春 园 颐 和 园 十 七 孔 桥
花木配置
园之毛发(山石为骨 水流为血) 美学功能与配置: 丰富的色彩美 苍松—浓绿 竹笋—翠绿 柳芽—嫰绿 (主色)红枫 白玉兰 紫薇 粉色芍药 梅兰竹菊 绚丽多彩 芳香宜人 树木清新 兰花清香 桂花幽香 茉莉浓香 (陶醉) 组合美 水边植柳 间种桃花;篱畔缀菊; 斋前立松 墙根插竹;窗吊紫罗; 象征寓意 腊梅傲雪 兰花幽居 竹志高洁 牡丹富贵 莲花自好 石榴多子 松坚不屈 (君子比德、求吉思想)
多元艺术融合: 桃花坞年画
雕刻
织锦
刺绣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1.引言旅游审美文化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的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审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地域、历史、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密切相关。

本章将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体验等方面探讨旅游审美文化。

自然景观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山水风光、日出日落、海滩等都是人们追求的美丽景色。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会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不同影响。

在中国,山水画被视为高尚的艺术形式,山水之美被视为一种精神享受。

中国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想相结合,追求“天人合一”之美。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更注重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和壮丽性,喜欢追求自然的本真和野性之美。

另外,旅游审美文化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樱花季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樱花的美被当作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都有其自身的美学特色,因此在旅游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古建筑、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等都是人们在旅游中追求的审美体验。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人们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中国,古建筑被赋予了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在欧洲,古城堡、教堂等也代表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民族文化也对旅游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都是旅游中追求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泰国的文化表演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泰国舞蹈和音乐,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

4.旅游体验的审美文化旅游体验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舒适、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旅游体验的审美文化受到个人价值观和经验的影响。

对于一些人来说,旅游是一种放松和逃避的方式,他们追求舒适和享受。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旅游是一种探险和挑战,他们追求刺激和冒险。

不同的旅游体验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满足。

另外,旅游体验的审美也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的审美产生新的认识。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思考,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自然风光的欣赏与感悟、历史文化的探索与体验、建筑艺术的欣赏与鉴赏、风土人情的体验与感受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审美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旅行中的美丽风景、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艺术作品,以及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审美思考不仅能够提升旅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价值在于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的存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审美思考在旅行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能够带来对世界的更深刻理解和感悟,进而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关键词】旅游活动、审美思考、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建筑艺术、风土人情、审美价值、旅行体验、个人成长。

1. 引言1.1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是在旅行过程中对环境、景点、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审美评价和思考,从而提升旅行的品质和体验。

审美思考不仅仅是对景点的外表美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眼光去理解和体味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涵,从而深化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消遣活动,而是成为一种审美的过程和体验,让人们通过旅行来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美好之处。

通过审美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目的地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景观美景。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自然风光、探索历史文化、欣赏建筑艺术、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等多个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旅行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审美思考不仅让旅行增添了深度和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融入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

在接下来的将会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自然风光的欣赏与感悟、历史文化的探索与体验、建筑艺术的欣赏与鉴赏、风土人情的体验与感受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带领读者进一步了解和体验旅行中的审美思考。

2. 正文2.1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是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环。

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论中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第二,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第三,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关键词旅游审美审美价值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现象的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如笛卡儿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同理,中西旅游者对同一景观产生的审美体验肯定也是大不相同的。

本文就对此加以探讨。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中国曾有一句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称颂。

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

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据说当时巴陵郡守藤子京是很有才华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楼远眺,不禁诗兴大发。

但范仲淹应藤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更好。

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很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待人处世的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世人所传诵。

黄鹤楼的成名与崔灏的《黄鹤楼》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诗人崔灏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历代的名人如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曾先后到黄鹤楼游览,吟诗、作赋,更使它添色不少。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上元二年(公元653),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席间所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旅游文化与审美复习题答案

旅游文化与审美复习题答案

一.术语解释1、静态观赏:静态观赏是指旅游者在一定的位置上,面对风景,缓慢的移动视线,仔细玩味其中奥妙的一种欣赏活动。

静态观赏需要的时间较长,感受量较大,便于体察感悟或想象理解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内涵。

2、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3、点景:即用点缀的方法装饰景点或者景物,使景点更加丰富,生动。

抓住园林绿地中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象,再结合文化艺术的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点出景色的境界,使观赏者有更深的感受。

4、借景:即为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

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

5.宫廷建筑中的“中轴对称”:严格的中轴对称是我国正规建筑组群的传统,宫廷建筑尤为如此,即使本应充满自然随意的园林,其宫殿区也依然遵照这种布局形式。

在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中,有多条平行并列的纵向轴线,但宫殿主体建筑必须布局在中央轴线上,构成数进院落的庭院结构。

宫殿是古代最高统治者处理政务并居住的建筑,是最高级的古建筑类型,北京明清故宫是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6.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7.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8.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诗说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审美

诗说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审美

诗说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审美李 伟,程旭阳(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 100023)3摘 要:古往今来,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登临胜境,或直抒胸臆,或寄情抒怀,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促成了表达美感体验的旅游山水文化的形成。

作为其中最夺目的奇葩,历代诗人留下的千古绝句,更是以凝练的语言,传神地概括出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丰富了中国自然山水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这些名山胜水更高的观赏价值。

本文以古诗名句为线索贯穿全文,借用这些诗句生动的描写,阐述了旅游中自然山水的审美,希望游者能以更加立体的角度去欣赏自然山水的天然美与文化美。

关键词:诗;旅游文化;自然山水;审美doi :10.3969/j .iss n.1000-5757.2010.04.113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10)0420113204 自然山水之美,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外在展现形式,突出地表现为色彩美、声音美和形态美。

历代文人以其敏锐的感觉捕捉到自然之美,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构成了中国旅游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丰富了山水之美的文化内涵。

一、霜叶红于二月花———自然山水的色彩美五彩缤纷的色彩构成了自然山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使我们获得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山水景观的旅游魅力与审美价值。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作者把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风景画呈现在我们面前,把山色之青翠、水态之柔美描写的惟妙惟肖。

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唐王维《送邢桂州》)、“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等等,都是描写山水色彩的著名诗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唐王维《汉江临泛》)近山绿而远山蓝,如果再辅之以淡云、浓雾、轻烟则更加衬托出山色之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一、景观审美景观是旅游中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

景观审美包括风景的美、宏阔的景色、建筑物的美和人文景观的美等。

景观中的造型、色彩、纹理、线条、形状等都是景观审美的重要方面。

1.风景的美:风景的美是指自然环境中山水、植物、动物等元素所呈现出来的优美、富有诗意的现象和景色。

如雄浑的群山、奔腾的河流、柔和的晨曦、流动的云彩等。

在欣赏风景的美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心旷神怡,情绪愉悦。

2.宏阔的景色:宏阔的景色是指辽阔开阔的地域和大气磅礴的景色。

如大漠孤烟、辽阔的海洋、高大的山川等,这些宏阔的景色给人以崇高的审美享受,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3.建筑物的美:建筑物的美是指建筑物的形式美、结构美、色彩美等。

在旅游中,各式的古建筑、民居、现代建筑等都是旅游景点的一部分。

在欣赏建筑物的美时,人们常常会被其中独特的风格、精美的雕刻和细腻的工艺所吸引。

4.人文景观的美:人文景观的美是指人类在历史、文化、信仰、艺术等方面留下的遗迹和成就。

如世界文化遗产、古代壁画、摩崖石刻、古代宫殿等。

人文景观的美往往与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有关,给人一种深厚的情感和思考。

二、色彩审美色彩是旅游中常见的审美元素之一,色彩审美包括色彩的组合、搭配、对比、对比等。

1.色彩的组合:色彩的组合是指不同颜色在某一时刻、某一个地点或某一景观中所形成的整体色彩协调与和谐。

如红黄相间的秋叶、蓝天白云和深稻黄的水田等。

色彩的组合给人以美感,让人感到快乐、舒适。

2.色彩的搭配:色彩的搭配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用色彩来装饰环境,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的手段。

如糅合了红、黄、橙等火热色系的节日彩灯、蓝天雪白的云朵和蓝海碧波等。

色彩的搭配给人一种视觉冲击,让人眼前一亮。

3.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是指在同一景观中,几种不同的色彩之间所形成的强烈的互相衬托和对比。

如白雪皑皑的山巅上点缀着一簇红艳夺目的梅花等。

色彩的对比不仅能够增强景色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浅析旅游审美文化中导游的价值体现

浅析旅游审美文化中导游的价值体现
T en utasuI l产业研究 h I srl tc d i y
浅析旅游审美文化 中导 商 务职 业 学 院 5 0 2 02 1
摘 要 : 游 的 本 质 就 是 一 种 审 美 活 动 。通 过 旅 游 综 合 性 的 审 美 实 践 , 可 以 提 高旅 游 者 的 审 美 能 力和 生 活 质 量 。导 旅
游服 务是旅 游服 务中的重 点内容 ,导游 员要 向旅 游者传递 审美信息 ,协调旅 游者 的审美行 为,并且导 游本 身也是 旅 游者 的直接 审美对 象。导 游 员要 带领旅 游者很好地 进行旅 游审 美活 动,提 高其 审美的质量 ,就必须 懂得和 遵循 审 美的特 点和规律 。 关 键 词 : 游 ;审 美 ; 文 化 ;导 游 旅
旅游 观 光具 有 多种 功 能 ,如经 济功 能 、社 会功 能 、文 化 功 能 、审美 功能 等 ,但其 中最 基本 的功 能还 是 审美 的功 能 。 在 旅游 过程 中导 游服 务 是整个 服务 工作 的 灵魂 ,导 游员要 向 旅 游者 传递 审美 信息 ,协调旅 游者 的审美 行为 ,并 且导游 本 身 也 是 旅 游 者 的 直 接 审美 对 象 。与 其 他 旅 游 产 品所 不 同 的 是 :他 们具 有 能动性 ,可 以通过 形 式美 ( 仪表 、仪 容 )与 内 容美 ( 精神 、道 德 、情 操 )的协调 统 一来 传达 和 引导游 客 的 审 美情 趣 。 因此根 据旅 游审 美 的要 求 ,强 化导 游员 的 审美 文 化 素养 ,对 于提 高旅游 服务 质量 ,发展旅 游业尤为 重要 。

念 , 因此 ,它 们也 构成 了 旅游 活动 的 文化 内涵 。在 旅游 丰富 多样 的 活动 中 ,人们 实现 了求 真 、求善 、求美 的过程 。旅游 中有 审美 要 求和 审美 内涵 ,这 本 身就 是旅 游 的文化 意蕴 ,它 标志 着人类旅 游活动 的文化特 点 。 旅 游活 动 的 内容包 罗 万象 ,其 中有游 山玩水 ,欣 赏 民俗 风情 ,了解 地理 、历 史 、文 化 、物产 ,研 究 人文 景观 、建筑 特 点 等等 。不 同的旅 游者 有 着各 种各 样 的审 美要 求和 文化 思 想 ,因此 ,他们 在休 闲和旅 游活 动 中得 到的 审美 文化 内涵 也 是不 同的 。充分 认 识到 这一 点有 助于 旅 游从 业者 开发 出具 有 旅游 审美 文化 特色 的旅 游产 品 ,也有 助 于导 游员 提供 符合 旅 解读 旅 游审 美文 化 的 内涵 游者 审美 需求 的服 务 ,例如 让旅 游者 观 赏有 民族 特 色 、地 方 美学 家 叶 朗认 为 :旅游 的 本质 就是 一 种审 美活 动 。离 开 特色 的表 演 ,自已还 可 以参 与 民俗 活动 、民族联 欢 等游 乐活 了审 美 ,就谈 不上 什 么旅 游 。人们 在游 历祖 国 的名 山大川 , 动 ,将审 美欣 赏 与 自我娱 乐结 合起 来 ,可 以让旅 游者 得 到更 名 胜 古迹 之 时 ;在 欣 赏丰 富多 彩 的文物 ,南秀北 雄 的石窟 之 多 、更强烈 的审美文化 的快乐 。 际 ,都 可使 心 旷神怡 ,情 志愉 悦 。可见 通 过旅 游综合 性 的审 美 实 践 ,可 以提 高旅 游 者 的审 美 能 力 和 生 活质 量 。之 所 以 二 、中西方 旅游 审 美文 化的 差异 说 旅游 活动 是一 项 综合性 的 审美 实践 活动 ,在 于构成 旅游 过 由于 中西 方地理 、气 候 、环境 和 生存 的 方式 不 同 ,产 生 程 的 “ 、住 、行 、娱 、游 、购 ”这 六要 素 ,不仅 涉及各 种 了两 种 对 自然 的 不 同态 度 以及 由此 产 生 的 一 系 列 不 同 的哲 食 不 同 的生 活和 文化领 域 ,而 且充 满 了丰富 多彩 的审 美鉴 赏活 学 、宗 教 、审美 等基 本 文化理 念 ,所 以不 同 文化背 景 中 的旅 动 。 比如 :领 略大 自然 的神 奇 ,观赏 古文 物 的神韵 ,窥 探 风 游 者对 同一 景观 的审美感 受 是大 不相 同 的 。中西方 旅 游审 美 俗 人情 的神 秘 ,无 不是 集 自然美 、艺 术美 、生 活美 、社 会美 文化差异 很大 ,主要 体现在 以下方 面 : 之 大成 ,涉及 阴柔 、 阳刚 、壮美 、崇 高等 一切 审美 形态 ,可 1 、中 国文化 比较关 注 自然 景观 所承 载的人 文美 ,而 西方 以满 足 人 们 从 生 理 到 精 神 等 不 同层 次 的审 美 需 求 ,对调 节 文 化 则 更 关 注 山水 景 观 本 身 所 具 备 的 自然 美 。 人 类 的情感 状 态 、提高 其 生存质 量和 实 现全社 会 审美 化诸 方 中 国文化 从 本质 上来 讲 是一 种 伦理 文化 ,道德 是 中 国古 面 ,具有 意想 不到 的特 殊价 值 与推动 作 用 。旅游 的功 能 ,是 代 长期赖 以生 存 和发展 的基 础 ,在 中国长达 两千 年 的封建 社 种 特殊 的审 美教 育 。人 们 出去旅 游在 “ 山玩 水” 的动 机 会 里 ,中 国人 把 道 德 的价 值 放 在 其 他价 值 之 上 。 “ 伦 之 游 五 背景 之后 ,实 质 是一 种寻 觅美 、欣 赏美 的过 程 ,旅游 除 了能 要 ,百行 之 原” 是 中国相 传千 年 的要义 , “ 天地 君 亲师 ”是 够 直 接满 足 人们 的生 理需 求 、尊重 需求 和认 知需 求外 ,其 本 中国人普 遍敬 奉 的牌位 。因此 在欣 赏 山水 时 ,也要 在一 切 山 质 属 性 是 人 类一 种 高 层 次 的精 神 活 动 。 人们 在 游 览 、观 赏 川景 物 中都 发现 可贵 的 “ ” ,将 人类 的美 好 品德 赋予 特定 德 过程 中通 过对 客 观对 象美 的体 验 、认识 和理 解 ,得 到愉悦 , 的 自然对 象 ,从 而在 物 我交融 中培 养 人 的道 德情 操 、启 迪人 得 到美感 ,在 愉 悦和 美感 中受 到教 育 ,得 到启迪 和 鼓舞 。例 道 德 的完善 。中国古 代有 一 种 “ 比德说 ” ,其 核心 理念 就是 如 ,喜欢 山水 观光 的 旅游 者 ,在游 览 时看 到黄 山瑰 丽迷 人 的 认 为 山水 具 有 人 一样 的美 德 。孔 子 在 回答 弟 子 子 贡提 出 的 景 色时 ,心情 会异 常 兴奋 ,产 生 一种 强烈 的美感 。审美 欲望 “ 子见 水 必观 焉 ,何也 ? 君 ”的 问题 时 说 : “ 夫水 者 ,君子 得 到 了满 足 ,从 而焕 发 出对 大 自然 的热爱 之情 ,也 受 到了审 比德焉 。遍 予 而无 私 ,似德 ;所 及者 生 ,似仁 ,其 流卑 下旬 美 教育 。这 种美 感给 人 的教 育是 非常 深刻 、难 以忘 怀 的 。所 倨 皆循其理 ,似义 ;- …” 。孔 子还 说过 : “ . . 知者 乐水 ,仁 以说旅 游不 仅是 传达 人类 既有 的审美 体验 ,而且要 创 造 出新 者 乐 山 。”他认 为 有智 慧 的人喜 欢欣 赏 水流 ,是 因为 水 的潺 的审美体验 。 潺流 动就象 智 者思 虑 的流 畅一样 ;胸 怀 宽广 的人 喜欢 观赏 大 旅 游 的本 质是 一 种审 美 活动 ,其 审 美 文化 的体 现 也是 多 山 ,是因 为大 山使 草木 生 长 ,鸟兽 繁衍 ,给 人们 带来 利益 而 样 化 的 。旅游 审美 文化 的功 能也 很 丰富 ,它 也是 多方 面多层 自己无所 求 ,胸怀 象仁 者一 样 。长 期 的 比德 意识 ,使 中国大 次 的 。它 可 以使人 转换 环境 ,调 剂生 活 ,开 阔视 野 ,丰 富生 量 的 自然 景观 与人 发 生 了密切 的关 系 ,被赋 予 了浓 重的 文化 活 经验 ,强健 体 魄 ,欣 赏美 景 ,拓 宽胸襟 ,增加 生活 乐趣 , 色彩 。 感 悟 宇宙 、 自然和 人类 生 生不息 的规律 ,吸 纳生 命 自强不 息 而 西方 没有 这 些影 响 ,又 加上 文 艺复 兴运 动及 蓬 勃 而起 的力量 ,从而 达到 天人 合 一 、和谐 自由、物 我两 忘 的精神 境 的 工业 革命 使 自然界 作为 独立 的审 美客 体 出现 。从 整个 古代 界 。在 旅 游活 动丰 富 的 内容 形 式 中 ,都贯 穿 着人 类 的文化 观 社 会和 文化 现象 来看 ,西方都 是 以个 人为 起点 ,向外开 拓 ,

旅游审美原理

旅游审美原理

旅游审美原理旅游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也是人们认识世界、体验文化的重大活动。

旅游审美是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景观、艺术表现等的审美品质的判断,以及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文化、艺术体验的态度审美。

旅游审美原理指的是正确传播旅游文化、艺术表现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法则。

一、历史传承原则旅游审美原则要求人们要尊重历史,肃受历史传承的精神,用历史视角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以主观的看法去扭曲并破坏历史文化的精神。

以历史传承为基础,发挥历史文化的精髓,引导游客接受文化、艺术表现,是实现旅游审美的首要任务。

二、弘扬传统文化原则弘扬传统文化原则是指应将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传承中得到传承,在旅游审美中得到体现和发挥。

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某地文化和其精神,使旅游者在感受不同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历史、文化和艺术时,有更细腻、深刻的体验。

三、多元文化原则多元文化原则是指应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间通过有益的文化融合,使游客可以跨文化界限,了解多元文化的特点和有益之处,拓展旅游审美视野。

四、公共审美原则公共审美原则是指应成立完善的相关机构,对旅游文化审美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游客在旅游文化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公共审美原则要求应当充分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文化的正常发展,并加强情感交流和审美共识的建立。

五、实践力量原则实践力量原则是指旅游文化传承和旅游审美的发展应以实践力量为基础,即以游客购买数据为基础,把游客的参与、参与行为和参与度作为衡量指标来衡量一个旅游产品审美水平是否达标。

推行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游客参与调查、游客活动参与度等调查活动,来研究实践力量对旅游审美水平的影响。

通过对旅游审美原理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旅游审美原理是体现文化、艺术多样性和实现审美共识的重要原则,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针对不同的文化表现和旅游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旅游审美原则,引导游客健康文明的旅游文化审美,丰富旅游的体验,从而实现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美学审美要素分析

旅游美学审美要素分析

常州春秋淹城乐园审美要素分析一、春秋淹城概况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

淹城古称“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

淹城的神秘,在于其独特的三城三河相套式的建筑形制,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春秋时代的王城,吸引着大量游人前去探古寻幽。

淹城春秋乐园是一个从春秋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元素取材,以情景体验的形式,设置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互动演艺性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的大型主题梦幻乐园。

以春秋文化为纽带,再现历史人文景观,全方位演绎春秋故事。

春秋乐园分别由入口服务区、诸子百家园、春秋文化演艺区、春秋主题体验区以及春秋民俗文化区等五大板块构成。

大胆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展示春秋文化,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项目创意在国内旅游界创下多项第一。

如春秋乐园的青铜饕餮艺术大门,长88米、高23米,总耗600余吨青铜,无论是造型的艺术美感,还是体量的恢宏气势,都堪称国内旅游景区第一门。

再如诸子百家园集中展现儒、道、法、墨等“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成就。

以千古文化为基调,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诠释了春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展现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符号。

古老的春秋文化和现代的游乐设施在此得到了完美而有机的融合,游客在尽情的游玩过程中,既能享受到游乐项目带来的欢乐和刺激,更能品味出春秋历史文化浓郁厚重的韵味。

二、春秋淹城文化气息春秋淹城旅游区以春秋文化为主题,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选择,她正逐步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春秋文化梦幻之城的核心品牌。

一个以创意突围的春秋文化产业园区,正依托旅游休闲的核心平台,从中国东部起飞,见证中国文化产业勃兴的无限未来!常州淹城春秋乐园依托其原始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古淹城遗址的三城三河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游客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水上旅游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自然景观与观赏
第一节自然景观美的特征
一、形象美(或形态美)
雄美-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
秀美-柔和、秀丽、优美
险美-垂直、绝壁、深窄
奇美-变化多端、离奇怪异
幽美-静谧、深藏
旷美-辽阔、开朗、高远
野美-天然、质朴
“雄”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与“阳刚美”是同一
审美范畴。

雄的特征在山体中广泛存在。

雄美景观的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冲突、崇敬、痛快、狂喜、愉悦。

使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增人豪迈壮志,催人奋发进取。

秀景表现为柔和、秀丽、优美、雅致、精巧,与阴柔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轮廓线条柔和,景观质地柔润,地表植被良好,色彩翠黛雅致。

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情似梦”的漓江,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画廊般的巫峡,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等。

秀美的景观给人甜美、安逸、舒适、和谐的审美感受,使旅游者悠然自得、心绪平和、宁静淡泊、恬适超然。

险的特征:坡度特别大,山
脊高而窄,垂直、绝壁、千
钧一发、万丈深渊、深窄,
突兀嶙峋等。

如华山,“华
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
路”。

华山四壁如刀削斧
劈,两侧皆是万丈深渊,异
常险峻。

险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惊喜、激越、惊
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引发好
奇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锻冶人们的
意志与胆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努力
拼搏。

险峻美的审美体验:始于痛感而终于美
感,从心理不适开始,却以激情(或紧
张感)得以释放、心理得以满足而告
终。

奇美是指其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
不可思议。

奇美又可分为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皆能满足人求新求
异的欲望。

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集天下名山之奇形异状,蔚成
奇观。

黄山之奇,奇在石、松、云、泉都形态诡异。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中国四大自然
景观之一。

被誉为“地理迷宫”、“大自然雕塑
博物馆”
奇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令人神
往,兴奋,惊喜兴趣盎然,妙趣
横生。

能愉悦人的情感,启迪人
的智慧,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

幽美指其沉静,深暗、隐蔽。

幽美景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如幽林、幽谷、深院,二是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光线暗淡,寂静无声。

幽美之境的审美感受是:恬静、舒适、超逸,使人悠闲自得,超然物外,使人凝神静思,潜心自修,颐情养性。

九寨沟、张家界的金鞭溪等地幽美的特征也很突出。

旷美指浩淼的水面、坦荡的平原、苍茫的草原及登高峰而俯瞰群山时的情景。

其特点是视野极广、极远,一望无际。

与“幽”景截然相反,旷景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之势。

旷美的景观又有平旷与高旷之分,“八百里洞庭”,“五百里滇池”为平旷景观,“登泰山而小天下”则为高旷景观。

旷美的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使人随着视域的豁然心境开朗。

大体说来,平旷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高旷之美令人超拔潇洒,旷达畅想。

以“野”为美的景观多见于原始天然、纯真古朴、富有野趣的景
观。

如:大漠荒原之野美山林之野美,边塞之野美,美人的天
生丽质,村姑的淳朴无娇等。

其特点是妙境天成,绝少人为,
如小三峡、九寨沟、神农架、张家界等。

野美景观给让人的审美感受和美
育功能是,具有自由自在之趣,
苍凉悲壮之慨,助人童心不泯,
使人心灵净化,率直磊落,是纯
真的回归。

二、色彩美
丰富性
变化性
自然界的色彩
1.山色(近山绿而远山蓝,渐远渐淡,
层次可辨)
2.石色(如丹霞山、黑石山、白石山、
火焰山、紫金山等)
3.天色(朝霞、彩云、雾霭等)
4.水色(九寨沟的五花海、黄龙的五彩
池、鸭绿江、漓江、清江等)
5.植物色(如鲜花、红叶等)
色彩美最易于被人直观感受,对旅游者最富有吸引力。

美丽的
色彩能给游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令人振奋、神往、想象。

三、动态美
季节不同,美的形态各异
晨昏变化,景色亦不同
天气变幻,景色随之改变
动态美包括:波涛、飞瀑、溪泉、云雾
等。

风是形成动态美的主要动力之一,如
垂柳拂岸、云雾缭绕等。

四、朦胧美
相对于清晰而言,如透过云雾看风景时,云雾中的景物
若隐若现、模模糊糊、虚虚实实,使人产生神秘、幽邃、
玄妙之感,易使人产生遐想。

自然景观中的朦胧美:
海市蜃楼
薄雾细雨
青山缥缈
云蒸霞蔚
……
声音美无处不在。

拍岸的惊涛,叮咚的山泉,呦呦的鹿鸣,婉啭的莺歌,呢喃的燕语,唧唧的秋虫,乃至雨打芭蕉、露滴清荷、风送秋叶……,人们称之为天籁
植物的气味美
云湿幽崖滑,风梳古木香。

气味美是植物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单大多数植物的花朵芳香袭人,令人陶醉;有些树木,如樟树、楠木、檀香树等,其木质亦有幽香。

第二节自然景观审美方法
一、观景先“知”
到某一风景地游览时,应先了解一些该风景地的景物特点以及风景地的有关知识,即“游景先问”。

二、动静结合
即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相结合。

动态观赏:步行、乘车、乘船等,适合观赏宏观之景或
密集之景,特点是快捷、经济。

如长江三峡、漓江、珠
海等都可乘船游览。

静态观赏:在一定位置上停留,面对风景的一种欣赏活
动,或注目观赏,或缓慢地移动视线,仔细品味其中的
美感与奥妙,适合微观之景(园林、古建筑、溶洞、碑
刻、雕塑等景观的观赏。

三、变换视位
做到远近结合,宏伟结合,远望得势(把握总体特征),
近观取神(把握细节与精华)。

方法:壮观美、朦胧美、广袤美宜远眺,优美、奇美、细
美宜近看;粗犷豪壮之美宜远看,精细灵巧之美宜近观。

如远山、大海、悬崖、草原等宜远眺,稀树、奇花、珍禽
异兽、假山、奇石、雕塑石刻宜近看。

四、选择时机
季节:春夏秋冬四时之美,各有千秋。

天气;阴晴雨雪
昼夜:
“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
骨”;“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五、抓住特点
1.对于自然景观,旅游时应抓住其特点如形态美(雄、
奇、险、秀、幽、奥、旷、野等)、色彩美、声音美、
动态美、朦胧美等。

2.对于人文景观应抓住社会美、技术美(对称与均衡、
调和与对比、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等原理)风情
美、意境美等。

六、调动情感
情景交融、观景生情、以景悟情、以景激情、达到物我
同一。

要求:
1.旅游者对景观的美较为敏感,有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
思想。

2.旅游者要有旅游观赏经验、文化素养及良好的心理素
质和想象能力。

案例:西湖的声与色
西湖十景介绍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点西湖上的十处特色风景,最常见的说法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在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

思考题:
1.自然景观美的特征有哪些?各自的审美感受是什么?
2.自然界的色彩美有哪些?
3.动态美和朦胧美有哪些表现?
4.自然景观审美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