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与法制国家
法理学第十讲法治与法治国家
• 诉讼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政府(即执法机 关),二是私人(例如受害者或其他相关 人)。政府起诉的范围通常局限于公法的 一部分,而且政府通常不会告自己(除非 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关之间的 纠纷),再加上政府资源有限,私人起诉 对很多法律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 事实上,广泛的私人起诉权可以说是美国 法律如此有效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这 种起诉权在美国还常常带有一些激励机制 (例如在政府合同欺诈性案件中给私人原 告的奖金,集团诉讼机制等等)。广泛的 受害者(或其他相关人)起诉的权力和激 励有效地保证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从而 维护了法律的至上性。
法理学第十讲 法治是什么?
邱昭继 博士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
法治是什么?
• 所谓"法",指的是"基本正义规则",也就是 我所定义的自然法/道德法。那么什么是法 治?简单地讲,"法治"就是"法统治",即"基 本正义规则统治"。统治谁呢?当然是统治 人类。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在一个法治 国家,法高于人;在一个人治国家,人高 于法。
法律的限制性
• 在一个坚持法治原则的实证法律体系中, 法的"限制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法律必须 限制统治者的意志,也就是限制政府(包 括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包括修改法律的权力。
• 第一,当有些学者提到"人治",他们仅指" 少数人的统治"。这些学者认为只要有民主 (多数人统治),就自然会有正义和法治。 他们忽略了一点,即众意(popular will) 可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统治 (即 有法治的民主),但也可以凌驾于宪法和 法律之上(即没有法治的民主)。
• 关于对受害者的补偿机制,很重要的一部 分是受害者(或其他相关人)起诉的权力 和激励。在一个法治国,法官虽然有司法 权(包括司法审查的权力),但法官并不 能随意行使这一权力。只有在有人(例如 受害者、检察官或其他相关人)起诉后, 法官才有机会审查被告(包括政府)的行 为。没有人起诉,即使是独立的法官也没 有机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至上性。
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制
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制在当今世界,法治国家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法治国家的根本概念是以法律为基础,依法行政,以法律为准绳,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而社会主义法制则是在法治国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情进行的法律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
那么,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制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它们如何相互促进、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呢?首先,法治国家建立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法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阶段,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体系和制度集合的统称。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体系,它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需要依据法治国家的理念,通过法律为国家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其次,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制相互促进。
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法律为基础和准绳,通过法律规范社会行为,来实现公平、正义和秩序。
而社会主义法制作为法治国家的具体实践,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旨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秩序,使法治国家的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支持和保障,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也需要法治国家的实践和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了合力,推动了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良性发展。
进一步来看,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协调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法治国家的建设应以立法为基础。
立法是法治国家的核心环节,通过制定和修订法律,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益,推动社会进步。
立法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原则,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加强法治国家的法律执行力。
只有通过加强执法和司法力量的建设,确保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才能使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制有效运行。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促使全社会形成法治文化氛围,为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提供良好社会基础。
法制和法治区别是什么
法制和法治区别是什么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1.从概念和内涵上讲: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内涵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比如刑法、民法有关基本原则的规定。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又称为以法而治,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2.从产生和发展上讲: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却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3.从基本要求上讲: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例如,罪刑法定原则。
4.从实行的主要标志上讲: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L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而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5.从核心意义上讲:法治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制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法制和法治在中文中经常被混淆使用,但它们是有一定区别的。
法制是一种制度或者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在法律方面的基本构造和规范,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各种法律文件。
而法治则更侧重于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风尚,它是一种观念和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运行的理念和方式。
1. 法制的定义和特点法制是整个社会体系中法律的架构和结构,是由一系列正式、具有权威性的法律规范、组织和机制组成的体系,体现了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对于法律的尊重和依赖。
法制的基础是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它主要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判例等,并且这些法律规范必须具备可预见性、稳定性、公正性、权威性等特点。
与此同时,法制还体现在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落实上,例如司法制度、依法治国制度等。
法治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风尚,它是一种社会运行的理念和方式,强调权力的制约和规范,主张依法办事、公正执法和行政公开。
法治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治是一个社会共同价值的体现,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遵守法律规范,并尊重法律的权威性;其次,法治要求政府按照法律规范去行使权力,以及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最后,法治体现了司法的公正、独立和有效性,保证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从定义来看,法制和法治都强调了法律的意义和作用,但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法制更侧重于法律规范的体系和机制,是一种制度安排,而法治则更关注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制约。
此外,法治还包括政府、司法、行政和公民等各方面的角色和责任,而法律制度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此外,由于法治更强调对于权力的制衡和监督,它更能体现人民的参与和决策。
总之,法制和法治都是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法律框架。
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法制和严格的法治理念,才能够保证公民的权益、社会的正义和稳定,并且实现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法治和法治国家的联系
法治和法治国家的联系
法治和法治国家是紧密相关的,法治是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基础。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首先,法治是法治国家的基石。
法治国家是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
法治的实现要依靠法律的确立和实施,而法治国家的建立则需要有严密的法律体系来确保公平公正的司法程序,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法治是法治国家的灵魂。
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准绳,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法治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公正、公平和规范性,这些价值观的体现是法治国家的灵魂和精髓。
再次,法治是法治国家的保障。
法治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法治国家中,所有的权力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违法乱纪。
法治保障了社会的秩序稳定,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法治和法治国家的联系还体现在法治国家的建设和法治理念的推广。
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依靠法治的引领和推动,而法治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则要建立在法治国家的基础上。
只有通过法治的教育和普及,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守法用权的公民,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法治和法治国家是不可分割的。
法治是法治国家的基石和灵魂,是法治国家的保障和推动力量。
只有在法治的指导下,法治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秩序稳定、法律有效和公民权益得到保障。
因此,构建法治国家、推进法治建设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法治国家与民主法制
法治国家与民主法制在现代社会中,法治国家与民主法制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石。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理念,法治国家和民主法制分别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民主的原则。
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一、法治国家:法律的权威法治国家,顾名思义就是法律至上的国家。
它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法律,而不是人的意志或任意行动。
法律的权威性体现在法律的平等适用、必要性、公正性和统一性等方面。
首先,法律的平等适用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市民,都应该在法律面前平等。
法律对待所有的人要一视同仁,不得悖于允许。
这样,所有人才会有共同的依据,树立起对法治的敬畏和信任。
其次,法律的必要性是法治国家的关键。
法律要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它不能只是一纸空文,而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只有这样,法律才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再次,法律的公正性是法治国家的核心。
法律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应该是透明和公开的,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法律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法律的统一性是法治国家的前提。
国家法律制度应该是统一的,各级法律之间要互相协调一致。
这样才能避免法律的碎片化,确保法制的完善和有效。
二、民主法制:人民为中心民主法制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它是在法治国家基础上,强调了人民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参与和监督。
民主法制体现在法律的民主性、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司法独立性等方面。
首先,法律的民主性是民主法制的基石。
民主法治强调法律的制定和修订过程应该是充分民主的,体现多元参与和决策程序的公开透明。
通过广泛的民意征询和代表制度,确保法律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其次,公民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法制的核心。
人民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法律要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信仰自由等。
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再次,司法独立性是民主法制的保障。
简答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法理学法硕
简答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法理学法硕摘要: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解析2.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概述3.法制与法治的关系及发展趋势4.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挑战5.提升法治素养的建议正文:一、法制与法治的概念解析法制,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法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以及法律制度。
它强调的是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
法治,是指国家依据法律治理,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
法治强调的是法律的实施、公正和公平,以及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二、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概述1.内涵不同:法制是一种制度安排,关注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而法治是一种治理理念,强调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权威地位。
2.侧重点不同:法制侧重于法律体系的完善,关注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法治则关注法律的公正、公平实施,以及全社会法治观念的普及。
3.目标不同:制法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社会秩序;法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公正、公平,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养。
三、法制与法治的关系及发展趋势法制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目标。
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进法治建设,逐步实现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正,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四、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挑战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法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司法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司法公正、公开、独立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全民法治素养有待提高。
五、提升法治素养的建议1.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2.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公开、独立,提升司法公信力。
3.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4.全体公民要树立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法制与法治的关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都是指国家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但是,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
法制是指国家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包括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等方面。
而法治则是指国家法律体系的运行和实施,包括法律的适用、执行和监督等方面。
法制和法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法制和法治的内涵和外延法制是指国家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包括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等方面。
法制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法制的建设需要依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依靠法律的执行和监督。
法制的建设需要依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依靠法律的执行和监督。
法制的建设需要依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依靠法律的执行和监督。
法治是指国家法律体系的运行和实施,包括法律的适用、执行和监督等方面。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灵魂。
法治的实现需要依靠法律的适用和执行,需要依靠法律的监督和制约。
法治的实现需要依靠法律的适用和执行,需要依靠法律的监督和制约。
法治的实现需要依靠法律的适用和执行,需要依靠法律的监督和制约。
二、法制和法治的关系法制和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法制的核心。
法制的建设需要依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依靠法律的执行和监督。
法治的实现需要依靠法律的适用和执行,需要依靠法律的监督和制约。
法制和法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1.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制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法制的建设需要依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依靠法律的执行和监督。
法制的建设是法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制,才能保证法治的实现。
2.法治是法制的核心法治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灵魂,是国家治理的核心。
法治的实现需要依靠法律的适用和执行,需要依靠法律的监督和制约。
法治的实现是法制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只有实现法治,才能保证法制的建设和运行。
三、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法治实现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法治实现,是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公务员行测考试法制与法治区别
公务员行测考试法制与法治区分在行测常识考试中,法律一直是考试中比较难记忆的内容,考试内容更加细致,导致考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法制与法治区分,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法制与法治区分第一:基本概念。
法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即依法治国;而法制,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制度。
法治的对峙面是人治;而法制的对峙面是相对于非法律性质的社会规范而言,例如道德、宗教教规、村规民约等。
第二:产生时间。
法制产生于阶级社会,是相伴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法制既可以与民主、人权相联系,也能够与独裁和独裁相联系,例如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为了保护君主独裁而建立的,而现代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为了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建立的;而法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1999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第三:性质区分。
法治属于社会心识范畴,强调用法律的思维去治理国家,常常与民主和人权相联系,摆脱“人治”的思维,使国家的治理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而法制属于社会制度范畴,是一种相对稳固的规范体系,目的是让国家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肯定化和稳固化。
第四:形状区分。
法治是动态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法律制度是静态的,国家的法律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
因此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了并不意味着依法治国就已经实现了。
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条件和基础,而依照依法治国是建立国家法律制度的目标和寻求。
例题:下列关于法治和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法治的产生时间早于法制B.法治和民主、人权相联系,而法制并不一定与民主相联系,也能够与独裁和独裁相联系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D.社会主义法治已经实现了【答案】BC。
解析:A选项,法制和国家一起产生,法治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法制的产生时间早于法治,毛病;B选项,法制既可以与民主、人权相联系,也能够与独裁和独裁相联系,例如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为了保护君主独裁而建立的,而现代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为了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建立的,而法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与民主和人权有关,正确;C,法治原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D选项,法治是动态的,社会主义法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法治的进程永不停止,毛病。
分清“法治”与“法制”两个概念
分清“法治”与“法制”两个概念法制与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法治可以与法制共生,但并非拥有法制的国家就一定会实行法治。
尽管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核心均是法律。
只有有法律存在的前提下,法制与法治才会出现。
法治,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在某一社会中,法律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
所谓“凌驾一切”,指的是不单只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机构的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赋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轻慢。
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
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
法治与法制的概念、联系和区别法制,又称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个概念。
与法治相比,法制侧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义。
但如果仅就法律的目的而言,法治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法制的实质仍然不能摆脱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信念。
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
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职责只是执行该等法律,並且受该等法律拘束。
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區別,並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內涵,与其说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寧更側重于法律对政府权权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与法制难以區分。
对于社会上常見的违法或脫序现象,尤其是以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争取权利的行为,某些政府官员常常会呼吁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这其实是将法治的意义误解和窄化为法制。
只有法制而没有法治的结果可能会出现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压制民众。
法治与法制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律制度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制度来说的,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法冶与法制区别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一、法制与法治概念法制(Rule by Law),法律和制度.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其基本含义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国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
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
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法治(Rule of Law),是指在某一社会中,法律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所谓‘凌驾一切’,指的是不单止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机构的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赋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轻慢.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
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
二、法制与法治的联系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法治国家与法制建设的关系探析
法治国家与法制建设的关系探析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法治国家和法制建设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
法治国家是指以法为基础、以法为准绳、以法为保障的国家。
而法制建设则是为了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而进行的全面、持续的工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治国家与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对法治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法制建设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法治国家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原则。
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公众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稳定。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政府和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首先,法治国家能够维护公众的权益。
在一个法治国家中,法律对每个人都是平等适用的。
无论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多少,法律都会公正、公平地处理每个人的事务。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其次,法治国家能够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能够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制约和惩罚,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相应地,法治国家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一个有序、稳定的发展环境。
最后,法治国家能够促进和谐稳定。
法律作为社会准则,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国家肯定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满意度,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二、法制建设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全面、持续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为了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水平,使法治国家的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
法制建设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法制建设为公民提供了公正的司法保障。
只有具备科学、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法制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完善立法程序、加强司法独立、提高司法公正性等措施,使司法的判决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并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法治国家与法制国家的差异
法治国家与法制国家的差异近年来,法治国家和法制国家这两个概念在社会舆论中备受关注。
虽然它们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法治国家强调的是权力受法律制约,而法制国家则更偏重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通过对法治国家与法制国家的比较分析,探讨这种差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法治国家强调的是权力受法律制约。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无论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还是一般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这种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平等约束确保了公正和公平,保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权力的运行必须遵循合法程序,不能随意滥用,进一步强化了公民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相比之下,法制国家更加侧重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而非对权力的制约。
在法制国家中,权力的运行更多依赖于法律的规范,而法律的制定又往往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
这样容易导致法律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使得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降低。
其次,法治国家注重程序正义。
在法治国家中,对于每一个案件,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判。
法律的程序保障了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不论其社会地位或个人声望如何。
所有人都可以依法申诉和自我辩护,确保了公正的判决。
而在法制国家中,往往更注重判决结果的公正性,而忽略了正当程序的保障。
这样就有可能给特定群体或个人带来不公正的对待,降低了司法公信力。
此外,法治国家倡导的是公正和透明的治理。
在法治国家中,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政府的决策必须公正和透明,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意见。
这样可以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与之相反,法制国家的治理往往更加依赖于政府的意志和决策,法律仅被当作实施政策的工具。
这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容易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操控,引发不公正和不透明的治理现象。
最后,法治国家强调的是民主与人权的保护。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旨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公民的自由和平等。
法律必须符合基本的民主原则和人权标准,不得侵犯公民的基本自由。
而在法制国家中,虽然也有法律的存在,但其规定往往更为片面和不完善,容易导致人权受到侵犯,民主价值受到压抑。
(完整word版)法理学—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在职研究生课程班课程作业题目: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姓名:吴晓玲学号:111029019专业:经济法科目:法理学任课老师:刘金国一、法制与法治的理解“法制”一词,我国古已有之。
然而,直到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还是各有不同。
法制在理解上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
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狭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而法制还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很多惯例、政策等也可以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包括在法制概念之中。
从历史类型上看,人类迄今大致出现过原始社会的法制、奴隶社会的法制、封建社会的法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制。
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国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
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
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
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
法治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
《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韩非子·心度》中有“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现有的资料中最早提出法治定义的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法理学—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在职研究生课程班课程作业题目: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名:***学号:*********专业:经济法科目:法理学任课老师:刘金国一、法制与法治的理解“法制”一词,我国古已有之。
然而,直到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还是各有不同。
法制在理解上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
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狭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而法制还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很多惯例、政策等也可以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包括在法制概念之中。
从历史类型上看,人类迄今大致出现过原始社会的法制、奴隶社会的法制、封建社会的法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制。
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国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
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
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
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
法治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
《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韩非子·心度》中有“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现有的资料中最早提出法治定义的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论法制与法治
论法制与法制“法制”与“法治”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
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法律秩序。
它包括三个部分,即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
因此,从广义上看,法制是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的有机结合。
,“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
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由上述定义可以知道,法制与法治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之所以要这样来理解法制与法治,在弄清两者不同的目的后,就一目了然了。
也就是说,必须在弄清楚“法制所要维护的是什么”和“法治所要维护的是什么”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法制是一种现实性的工具,是国家机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既有的现实服务的,是为国家及其统治者服务的。
法制的目的就是维护现存秩序,实现统治者意志,它服从于特定国家的主旨或意志。
不管现存秩序和国家意志合不合理,法制都得去执行它的维护和实现的职能,法制既强调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也强调每个公民守法。
而法治则不同,它强调的主要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法制、法治与依法治国综述
法制、法治与依法治国综述
法制、法治与依法治国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是把国家明文化
的法律规范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一种秩序。
法制是指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
规章和司法解释为补充,构成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家法律体系。
法
制能把国家实施的统一的原则和道德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国家
统一的社会制度,使国家政治秩序和法制秩序得以实现,形成国家分
工比较严密的制度体系。
法治是指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依法而治的社会活动的总和。
法
治的具体内涵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法制的有机整体为基础,把法治
的秩序及其担当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有通过实施立法、司法、行
政等权力的约束,实施既定的法律规范,才能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依法治国就是要求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通过巩固和发展法制,
构建一个制度完善、治理有效、依法执政的国家治理体系。
依法治国
不仅仅限于行政、司法等部门,而是指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以宪法为核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实现和谐社会和安定国家的既定
目标。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高三的同学在做题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有关“法制”与“法治”的相关题目,而这两个概念其实并不相同,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幺?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一篇相关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以上问题。
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法制与法治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法学上,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广义来理解,“法制”一词通常是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
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就有法制。
在这里,法制和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同一类的概念,同属于制度的范畴。
而“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它是相对于“人治”这个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而言的。
“法治”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用什幺原则和方法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统治。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运用体现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就叫做“法治”。
“法治”表明一国的法律和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法制”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法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
“法制”与“法治”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有联系却不是一码事。
其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重点不完全相同。
“法治”强调的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一切活动必须依法办事;而广义的“法制”,则强调的是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和。
再次,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都有自己的法制(广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全都实行“法治”,有的国家实行的是专制、人治。
法治同。
法制教育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法制教育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民普及法律、法治观念和法制知识的教育活动。
它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普及法律意识、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公民法治素质等方面来探讨法制教育的意义。
首先,法制教育有助于普及法律意识。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
而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都具备必要的法律意识。
通过法制教育,可以让公民了解法律的内容、要求和意义,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只有当公民普遍具备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公正。
其次,法制教育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通过法律的平等适用和法治的落实,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
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引导公民树立规范的价值观和正义的意识,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促进法律的公正实施。
只有当每个人都对法律具备信任,并愿意主动遵守法律,社会才能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
此外,法制教育有助于增强公民法治素质。
公民的法治素质是参与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通过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能力,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法律判断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公民具备较高的法治素质,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能参与到法律建设和法治进程中来。
此外,法制教育对于培养公民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要求公民遵循道德准则、履行社会责任,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法制教育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普及法律意识,让每个公民了解并遵守法律;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增强公民的法治素质,提高公民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能力;培养公民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这反映出地方人民法院的“地方化”色彩
C.这可能会影响人民法院公正司法
D.这表明司法机关的审判力量富余,可以大量减少法官编制
.简述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法治与人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不过,这种对立在古代和近代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古代中国,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或严刑峻法治理社会。人治则强调“为政在人”。在古希腊,法治强调法律的理性及其一般指引作用,人治则强调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近代以来,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民主与法制、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君、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的对立。总体来说,人治与法治的对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体上,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意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者个人的意志;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治国家中的法律高于个人意志即“人依法”,而人治国家中则是主权者个人意志大于法律即“法依人”。
4.简述法律的一般性的含义。
参考答案:法律一般性的含义是:(1)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调整。它指法律规范设定人的行为的两种模式,把允许、肯定和鼓励的行为概括为权利,把禁止、命令和否定的行为概括为义务,使人除了情感和思想外的所有存在都被吸收入这两种最简单的调整范围之内。(2)法律内容的一般性表述。它指法律规范需用专业性的概念高度抽象地概括人的行为而使权利和义务成为一般性的条文。(3)法律实施中的一般性适用。它一方面是指法律规范地全域约束力;另一方面是指法律规范的逻辑适用,即“类似情况类似处理”和“类似情况反复适用”。
5.简述审判独立的内涵。
参考答案:审判独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法院的审判权独立。审判权独立意味着审判权只能由法院专门行使,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无权裁判专属法院管辖的法律案件。(2)法官裁判案件的独立。法官的个人独立地位主要体现在法官审理案件的责任制度上。针对承审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可以促进法官必须严格地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地审判原则,并恪守法官职业伦理,从而有利于案件得到公正准确地裁判。
第二十六章/同步练习/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就已经提出了“法治”的观念。如《管子?明法》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有“任法而治国”,《韩非子?心度》有“治民无常,惟以法治”。以上的“法治”重在强调 (B)。
A.法治是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
B.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参考答案:(1)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和法治的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要有法治的保驾护航。因为在频繁的商品交易和来往,人们尤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有一个预期,否则将会无所适从。德国商人之所以会离开甲市,也正是因为看到了甲市法律运作的不合理。他无法通过法律规范获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确定预期。(2)审判独立是法治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侦查权,不受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小偷犯了盗窃罪,该如何定罪量刑处罚,应是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处理的事。书记、市长为了迎合外商,对案件的处理发表指示,这干预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外商听到书记、市长要求司法机关严惩小偷,可能会心生疑虑:今天他们为了吸引我投资,可以调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为我服务,但当我在生产经营中与政府发生矛盾,如果诉诸法律,到那时司法机关是听法律的,还是书记、市长的呢?由此不难理解外商的离开了。(3)尽管我国强调依法行政,但我们的一些党政领导还是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应有的法律观念,甚至潜意识里把司法机关当成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而随意发号施令。这种做法显然是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理念相悖的。要建成法治国家,就必须做到司法独立,党政分开,坚决依法办事,从而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1.试论法治的基础。
参考答案:实现法治国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为基础。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法治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纵观法治的发展历史,法治总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关,而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以国家垄断为内容的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无缘。法治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程度。因为商品生产越是发达,人们越是相互依赖,商品交换的规模越大,频率越高,法律规则的数量就越多,覆盖面就越广。相反,商品生产和交换萎缩,权利和义务趋于简单,法律规范的数量就相应地减少。(2)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在国家制度上的典型表现是采取民主政治,核心要求是权力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制约。法治必须由民主政治来支撑,民主政治也必然是法治政治。首先,民主政治是一种科学的程序性政治。各政治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参与政治,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公平竞争、和平共处和稳定合作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随着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技能的普遍提高,公民对规则的要求和对一切政治活动必须符合法律程序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政治活动的法治化。其次,民主政治决定法治的本质和效能。民主政治还决定了国家的权利结构应该是分工制约的关系。而国家权力的分工和制约有利于公民对国家机关活动的监督,从而制止各种破坏法治的行为。(3)法治的文化基础是理性文化。理性文化是以科学的思想观念及现代的政治道德为内容的文化。就厉行法治来说,科学精神、公民意识、权利和义务观念、平等和自由观念、社会契约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社会整体文化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的时候,法治的理想才能实现。
2.试论法治的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在长期的法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法治的基本理念。认清和坚持这些理念,有助于推动社会决策机制的合理化以及法治秩序的渐进。具体而言,法治的基本理念有:(1)法律至上。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那么这个社会就肯定不是法治社会。(2)法律必须具有一般性。具体包括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调整,法律内容的一般性表述和法律实施的一般性适用。(3)法律必须具有公开性。因为法律规则如果不为民众所知悉,人们将对如何安排自己的事务感到无所适从。(4)法律不溯及既往。因为一旦法律溯及既往,人们信赖原来法律所作的行为就可能因新法的施行重新受到裁判,这无疑会极大地损害法律的权威。(5)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法律规范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的行为。要发挥这一作用,人们确信法律不会频繁变动、朝令夕改是一个必须的条件。(6)法律必须清晰明了。这点体现在法律语言的准确无误、通俗易懂和简洁凝练,以及法律内容的明晰确定。(7)法律必须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法律体系中的法律规则不能自相矛盾。这将会保障案件裁判依据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法律权威的维护。(8)法律普遍得到遵守。法律得到遵守是法治社会的一个比不可少的原则,否则立法就会失去意义。(9)审判独立。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制约,从而维护法律的权威。(10)诉讼应当易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对权益受损者及时给予救济,而这又是维持民众法律信仰的必要条件。
6.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法治国家的理由。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法治国家。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需要以法治国家的形式来实现。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制度的最恰当存在方式是法治国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内在活力是激发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法律的标准判断题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即是权利经济。任何权利的最可行最实际的保护都是法治状态下的保护,所以市场经济对法治的依赖不仅表现在设定规则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权利和利益的制度保护上。(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使国家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文明的最主要的标志是社会的法治化。(4)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法治作为保障。(5)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交往也需要法治。
甲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党委和政府要求当地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外商办实事,净化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后有一德国商人来该地洽谈合作项目,但入住宾馆后不久行李被盗。书记、市长严令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机关倾巢出动,设卡排查,第二天就将小偷抓获。书记、市长当即批示司法机关一定要严惩这个小偷。后书记、市长亲自登门将行李送还德国商人,并表示一定会对小偷严惩不贷。但之后这个外商却中止了投资谈判并离开了当地。(根据司考试题改编)问题:结合案例谈谈我国的法治现状。
B.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C.凡事决策须经全体一致通过
D.容许保留少数意见
4.法治需要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由此要求的文化要素包括(ABCD)。
A.科学精神
B.公民意识及权利和义务观念
C.平等和自由观念
D.社会契约观念
5.某县人民法院为向企业提供经常性的法律服务,制定了国有企业司法联络员制度,为全县50家企业每家确定一名司法联络员。联络员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流通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同时为企业营销人员上法制课。针对这一事件的评论表述正确的有(ABC)。
D.法律必须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一切正当的利益施以无歧视性差别的保护
2.下列表述不成立的有(ACD)。
A.法律制定的过程必定是正义实现的过程
B.法律思维是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进行的在的空间
3.民主政治的特征包括(ABD)。
A.遵循预定的程序
3.简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的内容。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或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应该是:(1)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社会关系均应纳入法律治理的轨道。(2)法律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3)建立法律至上的信仰,树立法律权威。(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因性别、种族、肤色等特殊情况而有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差别。(5)认真对待权利,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利益机会非经正当程序和充足的理由不受剥夺。
2.简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法治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而德治是主张国家应通过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来治理。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来,主要强调“德主刑辅”、“隆礼重法”,这种意识形态到今天仍有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规范体系不仅承担着调整私人关系和私人行为的任务,而且负担着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由于法律出自国家,具有肯定性、普遍性、可预测性、结构完整性和国家强制性等特征,所以它不仅能够调整个人行为,而且首先具有调整社会阶级关系、重大利益关系,使统治秩序合法化、固定化的功能;不仅能够调整社会成员的普遍社会关系,而且还能够负担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组织任务,因而是实现国家职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经常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具有道德机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起着主导作用。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和弱点,需要由道德辅助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