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练习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讲义 岳麓版必修
第 14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 英、法、美、日 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
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 一切为了前线 ”。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 社会主义 经
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
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
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
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苏联
()
A.国力薄弱物资匮乏
B.苏联农民环保意识非常强
C.个人崇拜相当严重
D.斯大林模式导致经济失调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没有“油”“锅”,说明了苏联轻工业 的严重落后,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没有柴”说明了在 集体农庄体制下,集体从农民手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没 有积极性,这些都说明了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存在严重的弊 端,故 D 项正确。 答案:D
故 A 项正确。
答案:A
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
度讲,主要“新”在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解析: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点,
故 A 项错误;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 B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 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因而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核心素养】 1.衡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它是否有 效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打败国内外敌人,巩 固新生政权。(唯物史观) 2.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认识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斯大林模式是直接过渡;而新经济政策主张的是间接 过渡方式。(历史解释)
主题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问题探究】 1.阅读第一目下的图片“发表讲话的列宁”和第一段 及下面的小字内容。 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提示:国内外敌对势力反扑,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苏维 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
(2)如何理解材料中“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苏俄小农经济占优势 (即生产力落后)的这一实际国情,幻想以此直接过渡 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结合课本第二目,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 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提示: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内容: (1)农业:实行_余__粮__征__集__制__,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 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国__有__化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_商__品__贸__易_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 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主要表现: (1)实行单一的_公__有__制__,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_行__政__手__段__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性。 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 化。 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二位,为日后战胜_德__国__法__西__斯__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2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
禁止商品贸易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导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十月》片断):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新课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
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与探究
提示:罪名不成立。
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多种经济同时并
存,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布哈林的观点正是在这 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他的农业政策符合苏联的农业实际,能够促进农业持续稳 定发展;工业方面,倡导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倡导消费,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过渡 到社会主义。这些经济政策不仅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能够促使
3.评价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________ 工业化
成就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法西斯德国奠
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________ 重工业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__________ 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 为了__________ 积累资金 ,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______________ 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 4.国际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都是其侧重点。
(4)前提、性质相同:都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实施;都是无产 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5)结果相同: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不同点
(1)背景:前者是在国内战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俄国十月革命后,迫于国内外形势的需要,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赢得人民的支持,使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增强了国力,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带来严重弊端,模式日益僵化。
2.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爆发,给美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调整政策。
罗斯福新政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使美国成功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失灵,由此各国纷纷调整政策减弱国家干预。
3.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先后经过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但由于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戈尔巴乔夫改革虽全面否定斯大林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2.难点:“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和经验教训。
教材整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1)前期: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领域政策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背景:战争。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1]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2014-2015高中历史必修2参考教案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岳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参考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时及类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能力与方法目标: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价值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重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板书设计: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忧——国内战争爆发外患——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强制劳动评价:积极:消极:二、新经济政策原因:①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②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深层原因)③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调整(根本原因)内容:评价:(认识及作用)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背景:①外: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②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主要表现:实现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 教学过程: 导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15年高考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复习提纲(2)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17课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考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梳理】【重点突破】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时,俄国面临怎样的形势?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度过难关?(1)国内外面临严峻形势:进入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1),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2)措施:组建红军,抵抗进攻;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3)存在的问题:①理论上的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践上的后果:余粮收集制:侵犯了富农、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动摇了工农联盟,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全国性的饥荒和政治危机。
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制,造成政府控制过严,卡得过死,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在反革命一边。
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正常供应,经济上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工业生产的严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取得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一种失败。
2.1921年苏俄遇到的新问题是什么?俄共(布)十大做出了怎样的决议和转变?为苏俄(联)的发展指出了什么方向?(1)新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2
第五页,共25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内容(nèiróng)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 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第十五页,共25页。
探究(tànjiū) 点一
探究(tànjiū) 点二
互动探究(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 比有哪些“改变”。
(2)这些“改变”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提示(1)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 并存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dìèr);为日 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页,共25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自主思考为什么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 两个(liǎnɡ ɡè)特点?
提示从背景看,它是在面临国内叛乱和国外干涉的严峻形势下采 取的;从目的看,它主要是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从内 容看,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第十三页,共25页。
探究(tànjiū) 点一
探究(tànjiū) 点二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列宁是要维护小农经济(xiǎonóng jīngjì)基础,并利用保 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办法巩固工农联盟,这反映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 确。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A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题干中没 有体现;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故D项错 误。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3.14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文本素材 岳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不同点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
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的政治、
经济危机
性质和前
提条件
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
根本目的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
机对**的破坏
方式
以市场调节为住,利用市场与
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
松对经济的干预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侧重点农业工业
作用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
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法西斯势
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都缓解了危机;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业分层测评14 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想拿鸡蛋等实物换些盐、面包等物品,却不愿意要卢布。
这是因为( )【导学号:72040094】A.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B.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自由贸易被取消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解析】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自由贸易,再加上卢布迅速贬值,才出现题干中的现象,B项正确。
A、C、D三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与题意不符。
【答案】 B2.下面为苏俄1917—1919年粮食征购量表,该表折射出的现象( )B.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D.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17—1919年”可知,苏俄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3.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通过租赁制吸纳外国资本B.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C.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D.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变化。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单纯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相比,新经济政策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这是“打开”的本质含义。
A、C、D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不是本质含义,故都应排除。
【答案】 B4.(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2
4. “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初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 答案:1.√ 2.× 3.× 4.×
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妙记
图示法理解本课内容
1.目的不同:前者首要目的是战胜国内外敌人;后 者主要目的是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 济基础和巩固工农联盟。 2.内容及实质不同:前者排斥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系,尝试共产主义原则,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后者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2)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 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措施 项目 表现 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 工农 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意义: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 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即确立与落后的生 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 社会主义过渡。 (2)现实意义。 ①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②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 思维拓展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 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 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 存在。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②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 工业化。 ③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二位。 ④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导致农民 生产积极性不高。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了苏 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 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对点
第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 (2017 •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 项正确。
2. (2016 •湖南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推行新经济政策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1921 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 A C 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3. (2017 •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A. 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B.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C. 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D.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4. (2016 •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A. 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商品买卖,故 C 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练习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
”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体制解析:农奴制改革是在1861年,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以及“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的信息说明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2.“……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解析:星期六义务劳动是1919年苏俄的工人阶级为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积极响应俄共(布)的号召,在每周末进行的自觉的义务劳动,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A项正确。
答案:A3.《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流通,不允许存在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该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从结果来看,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没有实现其目的,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4.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一言论( )A.基本上反映了当时苏俄的经济探索B.设想在中国进行新经济政策的实验C.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是对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解析: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是在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促使苏俄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是新经济政策,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答案:A5.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D.农业集体化解析:根据材料中“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可知,“某项政策”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农民不满和反抗,后来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答案:B6.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B项正确。
答案:B7.1930年的上海《申报丛书》如是描述某经济政策:“解放了个人的商业和个人的工业之束缚,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
”据此推断,该经济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1930年”和“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废除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小企业和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8.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布哈林主张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盲目求快,故D项正确。
答案:D9.“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符合这条道路特征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玉米运动解析:从材料“带有强制性”“充分动员群众”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带有强制性,它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筹集资金,故C正确。
答案:C10.“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
”为此,苏联实施了( )A.新经济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材料体现了要建立计划经济,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故B项正确。
答案:B11.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
”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
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
A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反映的是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即“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不符合题干“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的表述,排除D项。
答案:C12.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解析:由材料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可判断D项正确。
斯大林执政后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A项错误;B项的表述不全面,没说到国内情况;C项的表述错误。
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
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
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1929年) 材料四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请完成:(1)材料一中在农业方面提出了什么措施?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农业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
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措施:余粮征集制。
原因: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措施: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不合理。
理由: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重工业;集体化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合理。
理由:集约经营优于分散生产;农业发展为工业化腾飞奠定基础;从材料四来看农业产量有所增长。
(两种说法均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请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化后的措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