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doc

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分期(现代史)过渡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949-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十年探索时期中共八大(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两个运动(1958年)十年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196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代):“改革开放”、民主政治恢复发展[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体系“一国两制”构想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实践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展望台湾问题【重难点】重难点一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课时练习一1、(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D【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

学案4: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学案4: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中国人民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成立:1949年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易错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全套教案(新人教必修解析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全套教案(新人教必修解析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等价值观的认同。

知识结构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人民政协的召开:a.背景:______政权覆灭,_______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b.会议内容: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_______,决定首都_______,国旗_______,国歌_______。

2.新中国的诞生;a.标志:_______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伟大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建立与发展:(1)建立:______年9月,第一界全国人大在_______举行。

a.内容: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原则。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类型的宪法。

b.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展:1959年召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大,选举_______为国家主席;1964年召开的_____人大,正式提出实现__________的宏伟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与完善:1949年举行的_______________,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标志着该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含义:中共是___________,各民主党派是_________人民政协的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_。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三历史复习教案)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三历史复习教案)

必修1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重点知识时空定位二、探究问题: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什么?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异同?2、观察时间轴归纳本单元主要阐述了新中国哪三个重要时段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状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3、祖国统一进程为什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了重大进展并取得重大成就?4、港澳问题的解决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何影响?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有何异同?5、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异同?三、知识拓展与联系四、当堂巩固1、以下重要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告台湾同胞书》发表②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④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的提出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的召开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迷住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提示】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

本阶段的主要历史史实有三次会议和二大文件,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背景分析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并通过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对比,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知识储备】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6年底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十年探索)3、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4、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知识梳理】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2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2

张蓓学习计划系统,每日分享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解析:70年代美国兵乓球访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兵乓外交”,以小球带动大球。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双方都有改变相互关系的要求。民间的这一交往打来中美两国友谊之门。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A.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张蓓学习计划系统,是系统提升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方法,计划
内容,学习方案上进行整合和分配,有效提升学习成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一).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一).doc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与难点1、重点:建国初期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政治;“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践。

2、难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三、单元综述1、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

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4、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发展。

四、难点解析五、知识网络准备成立含义 ④ 台湾问题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实践一国两制六、巩固练习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A.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彻底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D.中国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2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C.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3.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三权分立制度A.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4.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D. 宁夏回族自治区5.关于1954年《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有: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成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水主义原则④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确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C、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D、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9、党和政府为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10、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B、《共同纲领》最早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这一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D、设立了六大省级自治区11、确立新中国三项基本民主制度的是哪部宪法:A 《共同纲领》B 1954年宪法C 1956年宪法D 1982年宪法1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13.“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课标: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及其特点和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主要讲述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考点呈现:(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整体感知:知识梳理: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3)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人大,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①时、地:1949年9月、北平②代表的广泛性:社会各阶层(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2)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临时宪法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职能:代行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意义: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人民政协和新中国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迈出的重要一步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4、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 (二)准备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背景:人民战争胜利发展2)时间地点:3)内容:(1)党的工作重心:第一次:三大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第二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2)党的工作中心:(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4)意义: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地点:2)内容:(1)大会对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进行讨论(2)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献(3)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条新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意义①②③(2)国际意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三大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1、确立标志: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依照欧美实行内阁制或议会制,而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只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更好的参政议政,才能充分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月,河北平山县。

1.工作重心:2.工作中心:3.基本政策:4.总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月,(地点)。

1.确定国名:2.通过文件:3.确定国体:4.组成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2.3.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基础:组织基础: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原则:性质: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正式确定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建设的曲折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56年月,(地点)。

1.2.3.4.十年“文革”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标志:过程:1.2.3.4.性质: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发展1.领导体制改革: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2.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3.依法治国战略:1997年9月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年3月全国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个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一国两制”构想背景:含义:过程:1.1979年,《》。

2.1981年,《》。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4.1984年,实践香港条件:1.2.3.4.过程:1.1982年9月,2.1984年12月,3.1990年,4.1997年澳门条件:过程:1.1987年4月,2.1999年12月20日,意义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3.台湾问题缓和表现4.5.6.7.阻碍因素1.2.。

2018届.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8届.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
1、确立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主要内容: ① 人民民主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 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体现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建设社会主 义的保障。 开创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人民当家作 主。
•1987:《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回归
(三).“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 第一、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 主义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第二、“一国两制”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它是用和平共处原则解决一个国家内部问 题的一个好办法。 • 第三、“一国两制”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 稳定,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 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历史意义--中国历史新纪元
1、结束压迫剥削历史; 2、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 基石。
二、新中国政治体制基本框架
根本政治 制度
基本制 度 重要制 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政治协商制 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体 政党 制度 民族 制度
五、“一国两制”的 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 想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
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 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3、基本内容:
4、“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酝酿阶段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对“一国 两制”形成作了准备; (2)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正式构建 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专题四1学案

专题四1学案

编写:吴开成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册本课自主学习部分【课堂探究】1、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比较:2、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3、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的异同?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四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四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全套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材分析新中国成立部分新教材没有也不可能写出新意,教师要讲出高中特色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政治制度是政治史的主要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

但是教材内容简单,远不及高中的政治课程讲述的相同内容。

要讲出历史特色来、要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也不容易。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注:“B”是学习水平层次要求,学习水平层次一共分为A、B、C三个层次,B层次的要求为“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学情状况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础知识,对于三大制度也略知一二,但从政治建设的角度切入,是全新的课题。

政治史方面对于高一的学生不宜讲得过深,还得以感性认识、提高趣味性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史实;阐述三大制度建立的过程,通过揭示三大制度的内涵来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从“建国”、“治国”到“特色”和“感受”,分三步进行;分析国旗的特点,认识新中国的政治特色;阅读宪法谈感想,了解中国式民主,感受时代变迁;现场采访,亲身体会身边的政治;在游戏中了解民族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创新,初步认识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培养积极参与政治文明建设的理想。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条件及三大政治制度概况教学难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音频: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声音。

短短的一句话,十几个字,却让全世界感受到了它的震撼力。

毛泽东用它的标准的家乡话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下面一段话你们就不一定听过了。

播放音频:毛泽东读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词。

这是新中国成立时,为纪念那些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牺牲的英雄们而作的。

专题四 第一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第一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型:新课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课标导学】: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基础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1 ,工作重心由 2 转移到 3 ;总任务:从 4 转变为5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6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通过——7《》,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新中国成立:1949 年10 月1 日,意义:(1)结束了8 9 和10三坐大山的压迫。

(2)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11 的国家。

(3)确立了以12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4)为13 奠定基石。

(5)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召开。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特点:体现了14 和15 原则。

性质:是新中国16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1956年“17 ”方针提出,标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18 ,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19 。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一项2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政治建设的基石1、条件: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政治上:国民党发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

2、准备:思考与探究: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①②③(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①②③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3、成立:标志:历史意义:(1)、结束了、和三坐大山的压迫。

(2)、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的国家。

(3)、确立了以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4)、为奠定基石。

(5)、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特点:体现了和原则。

性质:是新中国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_______________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⑴背景:①旧中国,民主党派通过议会斗争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失败;②在中共领导下,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过程:①1949年举行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195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③1956年,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基本确立,“”方针提出,标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原因:(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一项 _________3.我国依次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相似之处和主要区别1.二者的相似之处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二者的区别①设立的地区不同。

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②自治程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的问题不同。

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转折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北京)背景:“”的完成(1953至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的转变,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在中国基本确立。

内容:(1)依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的变化。

(2)任务:①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②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③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活动能够“”;④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意义:是探索中国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1976年)(1)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政府负责人;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

(2)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和《》,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坏和摧残,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家的政治工作一度处于的局面。

邓小平同志的《》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2、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思想: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政治:停止使用“”的错误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组织: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做出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3、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中国从此进入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一个新的时代。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1997年,中共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④1999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采。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酝酿:1979年元且,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争取用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中,就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政策。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

1984年,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

3、基本内容:“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它最早是为解决提出来的。

4、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的指导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1、年月日,香港回归。

这是__________________首次成功运用。

2、年月日,澳门回归。

3、意义:⑴、洗雪了百年耻辱;⑵、开创了港澳和内地的新纪元;⑶、标志着我国在完成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⑷、为国际社会以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两岸停火。

2、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______________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年达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1995年江泽民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妨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