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型材料题解题技巧
观点评述题的答题
• •
• • • • • • •
【小结】
• 将这种具有两个及其以上,可以任选其一作答的 试题,就是观点例证型开放题。这种试题其观点 没有对与错,只问你同意哪一种。无论选答哪一 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是正确回 答。它开放的是求答指令,因此,比较有利于检 测学生的历史意识是否具有辩证性,是否能够避 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等。回答时可根据自身实 际,诸如知识能力的构成、兴趣、爱好、趋向等, 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列举史实作答即可。
题型二 : 提炼观点型开放题
• 【设问方式】评材料中关于… …的观点
• 【步【基本方法】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 • 骤】 • (1)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 要观点,以备论证
• (思考方向:<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 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 是什么关系?)
王芳
题型一:【示例】 • <例1>(2007江苏卷第(4)小题)材料 有关王 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 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 <例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 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பைடு நூலகம்
• (4)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
• (思考方向:对持有该观点的人进行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 或片面性的根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等方面去思 考)
历史评述题答题模式
历史评述题答题模式一、答题模式综述:1、题干问式单一:评论材料中某观点。
提示:此类问法考查的关键是非判断。
第一步:展示材料中的观点。
第二步:判断该观点的是非对错。
第三步:用史实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题干问式单一:评述材料中某观点。
提示:此类问法考查的关键是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和论证。
第一步:展示材料中的观点。
第二步:用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3、题干中另有这样的答题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
提示:此类问法考查的关键仍是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和论证。
第一步:展示材料中某一观点。
第二步:用最有说服力的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二、典型练习:例1: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
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论。
(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10分)参考答案:观点:应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性进步,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2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分)合理之处:认识到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历史性进步。
政治上:提出“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文化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不足之处:没有认识到改革开放前30年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30年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经济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五年计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教文上: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评价类材料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评价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解题方法1、根据材料评价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说长道短”,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说明积极影响或作用、消极影响或局限。
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示正反两面材料、单面材料或无明显情感态度评价的材料,其解答方法相近,都要求两面兼顾、一分为二、客观准确。
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
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无材料可依托时则需依据所学知识,“说长道短”,双面兼顾。
根据教材介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价。
3、依据某一评论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类型的答题要领在于理解该评价角度,并只用该角度评价。
该类型经常碰到两种具体类型:一是材料提供的角度;二是从历史史观角度。
材料提供角度尽量准确完整理解材料的含义,历史史观角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本功底,关键在于弄清各史观的区别。
这类型试题的答题都非常忌讳脱离角度。
4、答题模板:(1)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 论证、评述类 讲义-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论证、评述类题型分析论证、评述型设问,一般含有论证、评论、评析、说明、证明之类的词语。
论证类设问可分为观点论证和材料论证(即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种形式,它要求依据史实,运用恰当的史观展开论证。
评述类设问可分为以纵向考查为主(以时间为序)和以横向考查为主(以空间为序)两类,要求对某一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评述,具有“大跨度”“高度概括”的特点。
方法点拨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有没有要求判断观点的对与错,然后使用批判和引用的方式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史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详略得当、表述清楚。
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叙述,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当的史学观点进行评析。
评述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或边述边评,做到实事求是。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分类众多,不同的设问类型,提问的角度各有不同,思考的方法路径也不尽相同。
因此,加强对特定设问类型的了解,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历史主观题是有帮助的。
题型示例1.2022山东卷.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
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
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即兴评述的方法和技巧
即兴评述的方法和技巧1、强行记忆,边想边说即兴评述对考生强行记忆能力也是一个检验,快速想好了提纲,要反复加强记忆,首先是把大的分观点和大的结构记住,然后再强行记忆分观点的小观点和小结构,说的时候,一边想一边说,不要试图去背准备时的有的原话,而要去说准备时观点的意思,背诵,如果记忆不深或紧张,容易卡壳,但说意思却容易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还容易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使即兴评述增色,另外,也不要用一种流利和行动的演讲稿,这样容易给主考一种事先押中了题临场背诵的感觉,不用担心说得不精彩和不流畅,精彩有流畅都是想对而言的,偶有哆嗦,重复,不顺畅,包括词语的不太准确,在即兴口语表达中都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方之有物,言之有序,像说话就可以了。
2、联系实际,巧用例证:即兴评述是要应考者谈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而不是让应考者作一篇论文或学术演讲,因此,不必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太抽象,太理论化,有的考生不明此道,一开始就拉一个稂大的架势,一上来就说了一堆堂皇而又空洞的话,反而显得华而不实,无论什么题目,评述就是谈自己的看法,你是怎么认为的就怎么谈,而不要去揣摩主考的心思,投其所好,联系实际,是最好的方法,联系自己身边人的实际,联系上书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的实际,谈自己最为熟悉的,最有感受的人和事,容易有感而发,入情入理,可以多一些生动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各人的,自己的和自己熟悉的人的实例,特别是当思维和语言不太顺畅时,或一时想不起准备的提纲时,都可以信手拈来一个行动的例子,一方面可增加论证的力度,一方面可边说边理清思路,当然,也不可把评述搞成例子的堆砌,关键是要用得好,用得不留痕迹。
3、自信连贯,一气呵成即兴评述的成功与否,与应考者的自信心有直接关系,准备得再好,怯场不自信也难以出色发挥,加上即兴评述的考试一般都是在电视演播室的环境下进行,有的考生第一次进入这样环境,在聚光灯下,面对摄像机镜头,的确容易紧张,因此,自认心就显得更为重要,可以用把收听对象设想成不同意你的观点的人的方法来调动自己的评述欲望,我有理,我一定要说服你,可以增强评述的主动性,说服性,另外,尽量使评述连贯,流利,即使一时无话可说,也要硬着头皮说下去,尽量不要让语流出现卡壳,断线,因为这种数线,卡壳会加剧思维的空白和心理的紧张,咬紧牙关,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渡过暂的难关,一气呵成,完成评述。
解答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设问的方法技巧
销售的超国家的经营体系„„20世纪60年代,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国作者
在《美国的挑战》一书中曾警告说,美国的跨国公司正在把
欧洲国家的经济控制起来。
材料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对外投资的地区流 向和部门流向都发生了变化。前者突出地表现在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上„„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几次发展?这几
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认识类 一般认识、看法、说明类的设问,都侧重于从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 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启示类
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要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维新变法运动。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利益, 如废除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等。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治: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
(4)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早在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
次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二战后的新发展反映了什么实
质问题? (2)据材料2,指出跨国公司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二战后跨 国公司的发展反映了什么问题?
(3)据材料3,指出二战后私人对外投资地区流向发生了什 么变化? (4)据以上材料,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这些变化 有何共同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运用答题模板中的“为什么”“是 什么”“怎么样”的思路,从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战 略,反映的实质问题,对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组织答案。
材料论述题的答题技巧
材料论述题的答题技巧一、论述题观点提炼技巧:审题,归纳观点。
简单三步:一读,圈关键间;二定位,找角度;三提炼,选定立场。
第一遍粗读,圈关键词1.出现频率最多的考点;如“闲关锁国”“改革开放”“国两制”“工业革命”等。
2.问题给定了的主题,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改革、对外关系、科技等角度。
3.参考题目导言,关键词一般在材料的开头、中间、结尾处。
第二遍细读,找好角度。
1.将材料出现的历史事件对比分析并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2.将材料进行归类,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对比论述结合材料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将材料进行归类,属于哪个方面的内容(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农业、文明交流、社会变革、战争、人物评价、我国的屈辱史与探索史等),与所学知识联接(从人物、事件、时间等方面)第三遍重点读,提炼观点(限定型、开放型),选择归纳自己最有把握的历史观点,要求:1.格式观点要鲜明。
(三段论,总分总)观点2分,即观点明确1分,格式正确1分。
2.要用陈述句,最好是肯定陈述句,简明扼要的完整的一句话。
主谓宾结构明确,必须是句子,不要出现".....的..……"3.观点不能照抄原材料,可以改写。
如: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动力。
改写词汇:推动......促进.…….有利于…….重要动力...重要因素之一。
“时代发展”可以改写为“社会发展”“国家发展”。
二、论证观点1.格式:论证:①....…②.…….围绕材料分段论证,要紧扣观点。
2.列举史实一般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顺序排列。
3论证时要具体,“史实+论述”,史论结合,语句要完整通顺,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4.论证最好从正面论证,要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5.整合材料做论证两种基本类型:(1)举例子(2)作评价(影响、意义、人物评价)常见用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但是……三、得出结论1.呼应观点结论是对观点和论证的总结性评价,务必与观点和论证的史实保持一致。
综合素质材料题答题技巧
综合素质材料题答题技巧
综合素质材料题是高考中的一种特殊题型,它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从一篇较长的文章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解答。
以下是几点答题技巧,供考生参考:
1.先看题目,再读文章。
阅读素材前要认真阅读问题,明确自己需要找到哪些信息。
这样,读材料时就可以有目的地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盲目地阅读。
2.注意关键词。
关键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注意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比如数字、名词、动词等,这些词汇往往能够引出问题的答案。
3.掌握段落大意。
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掌握每个段落的主题和大意,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有助于后续的问题回答。
4.分步骤作答。
对于综合素质材料题,一般会提出多个问题,考生需要逐一解答。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按照问题的顺序,逐步分析、判断和解答,避免遗漏或混淆信息。
5.注意细节。
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这些细节信息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和问题,从而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综合素质材料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分析和解答能力,希望以上几点答题技巧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 1 -。
重难点23 评价类材料题解答技巧(原卷版)
重难点23 评价类材料题解答技巧【题型特点】评价类材料题在高考中的分值相对固定,一般的影响、作用或者意义占8分,认识启示占3-5分。
全国卷考察方向中,影响相对较少,作用和意义较多,所以两分法、辩证评价在高考中的运用价值不大,引导学生多进行正面评价即可。
认识和启示多是基于材料进行现实价值分析,以史为鉴的内容居多,只要不偏离主题,学生的发挥空间相对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答题不够专业,表述口水话较多,平时需要提醒学生大量的积累表达的术语,训练学生的专业化表达能力。
【满分技巧】【基本模板】【限时检测】【影响作用意义类】(建议用时:30分钟)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4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
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
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
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
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
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
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8分)2.(2022·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评述题解题技巧
【解题思路】 一、提炼观点 (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在世界文明中的 地位)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肯定 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肯定世界文明 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二、表明态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 评论)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 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 也有不对的地方。 三、说明理由(揭示真相,认识升华)
【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 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 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 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 (“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 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 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 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 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 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 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
2、2011年新课标卷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 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 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 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 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 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 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 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初三试卷考试中的论述题目应答技巧
初三试卷考试中的论述题目应答技巧知识点:初三试卷考试中的论述题目应答技巧一、理解题目要求1.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类型和要求。
2.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指令性词语,如“论述”、“解释”、“阐述”等。
3. 分析题目背景和材料,弄清题目所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
二、审题与梳理思路1. 确定答题范围和核心知识点。
2. 梳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构建答题框架,明确答题要点。
三、论述题答题技巧1. 明确观点:在答题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确保观点正确。
2. 论证充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进行论证,确保论证有力。
3. 层次分明:答题内容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阅卷老师阅读和评分。
4. 语言准确:用词要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达。
5. 控制字数:根据题目要求控制答题字数,避免过多或过少。
四、常见论述题类型及答题方法1. 概念解释类:先简洁明了地解释概念,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原因分析类:明确指出原因,用理论或实例进行支撑。
3. 意义阐述类:从多个角度阐述事物产生的意义,注意逻辑性和充分性。
4. 观点论证类: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再用论据进行论证。
5. 方案设计类:明确目标,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步骤。
五、答题注意事项1. 紧扣题目:答题内容要紧密围绕题目要求,避免偏题。
2. 逻辑严密:确保答题过程中的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3. 语言表达: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4. 规范书写: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段落划分清晰。
六、复习与练习建议1. 熟悉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2. 分类整理论述题型,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
3. 进行模拟练习,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4. 分析历年中考真题,了解论述题的出题趋势和特点。
习题及方法:1. 习题:请论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答案:主要成就: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提升等。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从经济、民生、国际地位等方面论述成就,最后分析成就背后的原因。
材料论述题的答题技巧
材料论述题的答题技巧一、论述题观点提炼技巧:审题,归纳观点。
简单三步:一读,圈关键间;二定位,找角度;三提炼,选定立场。
第一遍粗读,圈关键词1.出现频率最多的考点;如“闲关锁国”“改革开放”“国两制”“工业革命”等。
2.问题给定了的主题,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改革、对外关系、科技等角度。
3.参考题目导言,关键词一般在材料的开头、中间、结尾处。
第二遍细读,找好角度。
1.将材料出现的历史事件对比分析并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2.将材料进行归类,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对比论述结合材料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将材料进行归类,属于哪个方面的内容(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农业、文明交流、社会变革、战争、人物评价、我国的屈辱史与探索史等),与所学知识联接(从人物、事件、时间等方面)第三遍重点读,提炼观点(限定型、开放型),选择归纳自己最有把握的历史观点,要求:1.格式观点要鲜明。
(三段论,总分总)观点2分,即观点明确1分,格式正确1分。
2.要用陈述句,最好是肯定陈述句,简明扼要的完整的一句话。
主谓宾结构明确,必须是句子,不要出现".....的..……"3.观点不能照抄原材料,可以改写。
如: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动力。
改写词汇:推动......促进.…….有利于…….重要动力...重要因素之一。
“时代发展”可以改写为“社会发展”“国家发展”。
二、论证观点1.格式:论证:①....…②.…….围绕材料分段论证,要紧扣观点。
2.列举史实一般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顺序排列。
3论证时要具体,“史实+论述”,史论结合,语句要完整通顺,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4.论证最好从正面论证,要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5.整合材料做论证两种基本类型:(1)举例子(2)作评价(影响、意义、人物评价)常见用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但是……三、得出结论1.呼应观点结论是对观点和论证的总结性评价,务必与观点和论证的史实保持一致。
在“评述论说类”材料作文中如何掌握审题立意技巧
普通 人说 : 虽然 我们 避免 不 了生 活中 的苦 难 , 也会 终 身 吃 苦 , 即使 是这 样 , 我 们 的生活 也要 同样 的精彩 。 对 于这两则 材 料的 内涵要 进行 辩证 的分 析 , 并 总 结 出一 个 合 理 的观点 。爱 因斯 坦 的生 活 观 念 是 , 只要 做 好 一 件 事 , 生 活 便 会 变得 精彩 ; 而普 通 人 的观 念 是 , 即使 是忍 受 困苦 , 也 要 活 得精 彩。 通 过对这 两者 的分 析 , 要 想 做 好一 件事 情 必 须要 懂 得 忍 受 困 苦 , 这是 其前 提 , 而 活得 精彩 是做好 一 件 事情 的 结果 。 因此 总结 出 一 个 观点 , 我们要 懂得 吃苦 精神 , 做好 一件 事 情 , 那 样 我 们 的生 活 将 会 变得精 彩 ; 我 们也 要 具 有 吃 苦 的精 神 做 好 一 件事 情 , 即使 是 终 身 忍受 痛苦 , 那 样也 会活 的很精 彩 。
中 图分类 号 : G 6 3 3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5 — 6 3 5 1 ( 2 0 1 3 ) 一 0 9— 0 1 3 0 — 0 1 点, 将此 观点作 为 作 文 的 中心 主 旨, 写 作 时格 外 的 突 出 。根 据 以
、
不 同的材料 中找 相 同的 内涵
综合 分析 法 适 用 于 多 则 材 料 中, 且 多 个 材 料 的观 点 是 片 面 但是 没有相 对 或 者是 相 同。对 于 这 样 的材 料 若 片 面 的 理论 , 融 上 述两 个材 料按 照 此分 析 方法 进行分 析, 需要对两 则材料内 的, 丧 k 容进 行掌 握 , 找 出两 者 的共 同点 。这 两则 材 料都 与主 人公 的生 活 便会 缺乏 说服力 , 因 此必 须 对 其进 行 综 合 的 分 析与 归 纳 , 总 结 出 找到一 个全 面 的立 意 。根 据材 料对 综 合 分析 法 进 行 二 遭遇、 发明、 遭遇促使其有了想法有关, 最后经过 自己的努力带来 材料 的内涵 , 了发 明 。通过 此 材 料 可 以立 意 为 细 节 与 成 败 的关 系 , 机 遇 与 挑 分 析 : 战, 小事情 中蕴 含 的道理等 。 有一 种热 带鱼 , 此鱼 较为 奇怪 , 若将 其 放 在鱼 缸 中 , 无 论 养 殖 二、 同 中求异 多久 此热 带鱼 的大 小也 就只有 三 寸左 右大 小 ; 而将 此 鱼放 在 水 池 语 同 中求异 的写 作方法适 合应 用在 不 同 的材 料 中, 且材 料 中 的 里 , 两个 月左右 的 时间 , 鱼 便会 长到 一尺多 长 。 含义是 相 对 的或者 是相反 的 , 材 料 内容 有着 鲜 明 的对 比。此 方 法 狼是 一种好 奇 心极 强 的动 物 , 因 此在 生 活 中, 会 对 周 围 的 环 ^ 的使 用 , 也 需要 对各 个 材 料 进行 细 致 的 分 析 与 阅读 , 找 到 各 个 材 境进 行细 致 的观察 与体 验 , 并不 断 地挑 战 新 事物 , 从 而 丰衣 足食 , 教 料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和不 同点就是作文立意的突破 生存 下来 。 畜 点, 根 据 以下材 料进 行分析 : 心理 学家 随机 挑 出八 个学 生 , 然 后 告诉 老 师这 八 个学 生 前 途 一 玫瑰 花 : “ 我 只有 在春天 才开 花 ! ” 无量 , 于是 老师 对其 给予 厚望 , 半年 多 以后 , 这八 个 学 生 的成 绩 有 1 日日春: “ 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 了显 著 的提高 。 I 对上述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时, 要找到材料所展示出的态度与 第一 个材料 阐述环 境的 巨大作 用 ; 第二 个 材料 阐述 了 内在 动
浅谈历史评述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等 当然. 每道题的题 目 不 同. 思路也要有所不 同. 不能仅仅局 限在这 几类 只有做到多角度 . 才能达到评分细则所 要求的“ 论证充分”
( 二) 充分利用材料中有效信息 . 转换成 自 己的语言. 多角度 回答问题 要做到多角度 , 可以有 以下几个 思路 : ( 1 ) 政治 、 经济、 文化 、 外交 、 社会生活等 ; ( 2 ) 外因、 内因等 ; ( 3 ) 国际因素 、 国内因素等; ( 4 ) 与该事
说明修改理 由。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 修改” 一 词。 其含义既包括改 . 也包括添加或删减。
学 勇 2 堡 0 1 — 缝 5 耳 量 第 一 宴 9 壁 期
实 践 讲 堂 静
浅谈历史评述题 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肖 旭 ( 河北省唐 山市 曹妃 甸一 中
河北省 自2 0 0 9 年使用人 民版教材 以来 . 高考题型也跟着有了相应的改变 . 其 中4 1 题 改动最大.变成了小论文样式的历史评述题 这种试题开放性很强 ,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 、 表 达能力的要求很高 .而学生往往也无从下手 本人对历年高考题做 了总结归纳后 . 总结出了 这类题型的几点解题思路与方法. 希望对学生 能有所帮助 评述题的类型与解题思路 ( 一1 观点型评述题 观 点类 评述 题的 特点 在 于评 价 的对象 不是具体 的历史现象或 历史人物 . 而是历史 观点 。历史观点 是指人们 对历史事件 、 历史 人物 、 历史现 象的评价 观点类评述 题又分 为丽类 : ( 1 ) 题干 中只有 一种观点 这类题 型 首先要展示 材料 中的观 点 . 然后判 断该 观点 的是非对错 。 最后 . 用史 实说 明判断 的理 由。 ( 2 ) 题干 中有 多个观点 。这 类题型 首先要选 择 选择其 中一个观点 . 或者材料 中的观点都 不同意 . 提 出 自己的观点 . 然 后再 对观 点展
评述题答题技巧概述
评述题答题技巧概述评述题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两类评述题及其答题方法之比较作为正在备考的我们,更有必要弄清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科学之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报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新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育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注:准确地说应该是考核)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41.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材料评述题的答题技巧和例题
1、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 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 法》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 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新政反对者的观点。 (8分)
答:(1)我不赞成新政反对者的观点:罗斯福太迁就工人, 是要把美国引向社会主义。 (2) 为对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通过国家立法,如 《国家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来复兴经济、稳定 美国社会秩序。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不是 要把美国引向社会主义,而是为了巩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3) 新政反对者只是看见了个人的眼前利益,而罗斯福考虑 的是国家长远的根本利益。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 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 代化开辟了道路。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仅仅 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导致 了最后的失败。
评述题
一、学生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信息: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找出材料 中的观点; 二、注重答题技巧和方法; 1、提炼 材料中的观点并说明你的态度,2分 (论点)(是赞同还是反对) 2、用史实证明你赞同或反对的原因,3分 (论据) 3、最后综合,能深化最好。2 分(结论)
材料分析题
2、“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的运动(洋 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 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 完全被忽视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 要评述材料中的观点。(7分)
洋务运动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 西是肯定的;(有利的)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是 不可取的。(无用的)
评价评述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评价评述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解题方法1、根据材料评价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说长道短”,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说明积极影响或作用、消极影响或局限。
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示正反两面材料、单面材料或无明显情感态度评价的材料,其解答方法相近,都要求两面兼顾、一分为二、客观准确。
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
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无材料可依托时则需依据所学知识,“说长道短”,双面兼顾。
根据教材介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价。
3、依据某一评论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类型的答题要领在于理解该评价角度,并只用该角度评价。
该类型经常碰到两种具体类型:一是材料提供的角度;二是从历史史观角度。
材料提供角度尽量准确完整理解材料的含义,历史史观角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本功底,关键在于弄清各史观的区别。
这类型试题的答题都非常忌讳脱离角度。
4、答题模板:(1)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
中考__材料论述题答题窍门优选份
中考__材料论述题答题窍门优选份中考__材料论述题答题窍门 1下面是老师介绍的关于中考__材料论述题答题技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
材料论述题(1)逆向审题: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
(3)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
(4)材料的注释包含很多信息,不能忽视。
答题时注意:(1)凡问现象的,看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展开。
(2)凡是“分析”、“评述”的,就要求用原理扣材料分析,如是哲学部分的,还要在原理后加方法论要求。
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要分析和解决问题。
(3)要分层回答,注意行文规范,答案准确。
希望通过上面对中考__材料论述题答题技巧的讲解,同学们能很好的把握题目的答题技巧,做好每一道题目,并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__论述题答题技巧详解对于__考试中的论述题,下面是老师对此类型题目的'答题技巧分析讲解。
论述题审题(1)逆向审题: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
(3)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
(4)材料的注释包含很多信息,不能忽视。
答题时注意:(1)凡问现象的,看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展开。
(2)凡是“分析”、“评述”的,就要求用原理扣材料分析,如是哲学部分的,还要在原理后加方法论要求。
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要分析和解决问题。
(3)要分层回答,注意行文规范,答案准确。
通过上面对__考试中论述题答题技巧的内容分析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
中考__选择题取正法答题下面是对__选择题取正法答题技巧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取正法:也叫直选法,即直接把正确答案选出来。
这种方法适合做易混的题型,如果对知识本身没有深刻理解,就往往会做错。
十种情况不选(1)表述有错者不选(2)肢干不符者不选(3)肢干双重者不选(4)因果相悖者不选(5)正误相混者不选(6)肢干矛盾者不选(7)间接联系者不选(8)范围不符者不选(9)要求单一者不选(10)反向选择者不正选以上对__选择题取正法答题技巧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历史材料解析题中评论型试题的解题技巧【摘要】历史材料解析题中评论型试题最能显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属于难度较大、不易解答的考题类型。
新课程改革希望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同时高考也要求学生具备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评论型试题的考查,这类型的题目最能显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成为高考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因此有必要对该种类型的题目加以重视,并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一解答评论型试题的基本原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客观公正。
评论型试题要求考生引用历史材料、观点等,借鉴历史经验教训、议论和评判他人观点。
要求考生关注和审视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要求考生在思维过程中有逻辑严密性、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重史料证据的史学理念。
不同的人因所处的时代、地位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差异。
评论型试题解答要有说服力,必须在所引用的历史史料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严密的推理,也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只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才能避免人在评论中的主观性,才能保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二解题技巧初探本人把评论型试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进行答题技巧的探讨。
1.设问要求根据材料或所学知识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是“说长道短”,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说明积极影响或作用、消极影响或局限。
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示正反两面材料、单面材料或无明显情感态度评价的材料,其解答方法相近,都要求两面兼顾、一分为二、客观准确。
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
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稍带另一面的评价。
无材料可依托时则需依据所学知识,“说长道短”,双面兼顾。
例如: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第三问。
原题如下: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建构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
……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合约》。
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争吵。
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答案: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解析:该试题材料直接摘录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有关于三权分立制度设计的原文;材料二、三则举例说明三权分立制度的具体实施应用,三则材料不直接呈现正反两面评价。
因此,该试题应当结合所学知识,再加上从材料二、三两则材料案例中推理出的三权相互扯皮、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
前一层是课本所学知识的迁移,后一层是从案例中推理而来。
2.设问要求依据某一评价角度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要求回答材料从哪个角度进行评论依据某一评论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类型的答题要领在于理解该评价角度,并只用该角度评价。
该类型经常碰到两种具体类型:一是材料提供的角度;二是从历史史观角度。
材料提供角度尽量准确完整理解材料的含义,历史史观角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本功底,关键在于弄清各史观的区别。
这类型试题的答题都非常忌讳脱离角度。
要求回答材料从哪个角度进行评论的题型答题要领在于找到材料编写的出发点。
另外如果是从历史史观角度阐述编写材料的话,同样要求要具有一定的历史史观知识。
例如:2010江苏高考单科第22题。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事实加以说明。
(4分)(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2分)(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3分)答案:(1)政治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族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第(1)问要求考生回答第一种说法从什么角度评价,第一种说法注重辛亥年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即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
紧接着又要求举例,这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去选取辛亥年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解答第(2)问首先得弄清楚第二种说法的含义,第二种说法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时间段内社会的不断变革,不是单指哪几件事。
因此回答第二问就得紧紧抓住这个时间段内社会持续的变化。
解答第(3)问则必须从两个角度回答,即政治革命角度和时间段内社会持续变化回答本人认为第(3)问的答案应分角度回答更妥帖。
因此把答案修改为:政治革命角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社会变化角度: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3.设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这种设问放置于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经常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学生的答案经常出现套话连篇的现象,答题没有明显的针对性。
答此类型题首先要明确的是谈看法和认识的对象是什么,即谈论主题。
材料解析题中材料的组织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主题,找出该主题即明确了谈论的对象。
其次掌握谈的角度,也就是怎么谈、谈什么。
一般可以从谈论主题的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谈主题的整体特征或整体发展规律。
第二谈主题出现的规律性因素。
第三谈论主题的影响。
第四谈论主题对当今的启示。
在谈论过程中注意分角度和层次,忌讳漫无边际。
一般做规律性的总结,而不纠缠于细节问题。
4.设问要求对别人的评论加以评论(1)某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历史观点等做出评论,问你的看法。
首先,思考这类型题目一定要注意逻辑,第一步先准确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在提炼过程中注意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出发点。
第二步思考对作者评价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准确评价应当是什么,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必需坚持论从史出,客观准确的原则。
第三步对照准确评价判断作者观点是否准确。
第四步如果作者的观点错误,进一步思考导致作者错误的原因。
其次,在答案组织上:第一,先亮观点,即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观点鲜明,有助于评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你的思路是否准确,评卷老师看到你的观点准确,评分整体就较高。
第二,分角度、分段落、分层次论证你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有理有据、论证严密、符合逻辑。
第三,如果作者观点错误,可稍带点明作者错误的原因。
(2)两人或多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观点等做出评论,问你的看法。
这一类型更为复杂一些,答题要领跟第(1)类型一样,仍然是注意逻辑思考。
第一步先明确众人产生争论的是哪一具体事件或历史观点。
第二步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依据论从史出原则,运用严密逻辑思维对该历史事件或历史观点做出准确、客观、理性的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最担心的是受前面几位作者观点的影响,丧失独立判断力,不能独立思考。
第三步,对照众人观点是否准确。
第四步,如果作者观点错误,统一进一步思考导致作者错误的原因。
这一类型的答案组织与第(1)类型结构相同。
5.设问要求写历史短文(1)出示史料,要求结合材料评述历史事件。
解答此类考题,第一步注意评述的要求,即叙述加评论,不能只有评论而无叙述,也不可只有叙述而无评论。
第二步则要理解各则材料对评述主题的描述和主要观点,对材料的理解必须是在扣紧主题的前提下进行的。
第三步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评述主题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并对评述主题进行客观准确的评论。
第四步要求学生答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评述主题叙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例如:(2008年海南高考、2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当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清〕归玄恭:《归庄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解析:评述主题是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以此作为理解材料的角度,在理解材料过程中不可偏离这一主题。
《史记》描述了汉代商人在生活、赋税、政治仕途受政府的严格抑制,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旧唐书描述了唐代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对商人的压制,但在生活中放宽,说明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史料描述了作者对农商关系的理解,认为农商并立,相辅相成,一反以往重农抑商的政府政策,说明民间商人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清代史料则描述了士商相杂的现象,及作者扬商贬士的态度,说明清代商人地位大为提升。
从整体来看,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所受限制不断减少,社会观念中对商人的认识越来越正面,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最后还需对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历史事件做出整体性的评论。
(2)提供关键词,要求运用关键词,围绕某一主题写历史短文。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弄清主题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主题统领关键词,关键词是该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