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课时导学案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阅读文本资料,体会爱国情感。

语言运用: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思维能力: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审美创造: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难点: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知识梳理】一、课文理解1.课文第一段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层面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

从这些事物中,你想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第2段运用了象征手法,依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个事物赞美少年中国。

二、重点句子理解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1)请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责任”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联系在了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美哉(zāi),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1)美在哪里?壮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问难我有疑惑要与老师同学们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练习】一、了解背景,整体感知1.《少年中国说》是______朝末年____________所写的散文,写于________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湘教版中学地理教案《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二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中学地理教案《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2.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能举例。

课前检测1. 世界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

2.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 )A.大洋洲和南美洲B.亚洲和北美洲 C.南美洲和北美洲D.亚洲和非洲3.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有( )A.非洲和大洋洲B.欧洲和非洲C.欧洲和大洋洲D.亚洲和非洲4.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A.亚洲、非洲B.欧洲、北美洲C.欧洲、亚洲D.南美洲、非洲5.世界陆地集中分布在( )A.整个地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6.赤道穿过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A.亚洲B.非洲C.大洋洲D.南美洲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一)洋、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名称概念举例洋海洋的中心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洋或海之间的狭窄水道思维延伸大洋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上是指海洋,它包括主体的洋、周围的海和海峡。

如广义的太平洋包括黄海、日本海、台湾海峡等。

狭义的大洋,是指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海湾)一般分为边缘海、内海和陆间海三种类型。

边缘海也叫陆缘海,是毗连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处于不同程度隔离状态的海域。

边缘海以太平洋西部分布最为广泛,如东海、南海。

内海也叫内陆海,它被大陆及其向外用臂状延伸的半岛环抱,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或相邻海域相通,如黑海、波罗的海。

陆间海由两三个大洲或大陆包围,仅有一个或几个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如地中海、红海。

(二)四大洋1.四大洋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

2.四大洋的特点:⑴太平洋:跨南北半球,在四大洋中最、最,表面水温最,岛屿最。

⑵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形,面积第、深度第二,表面水温第三。

⑶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半球,面积第,深度第三,表面水温第二。

⑷北冰洋:全部在半球,大致以为中心,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面积最、深度最、水温最的大洋。

中考化学:《制取氧气》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中考化学:《制取氧气》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课题3制取氧气课时2过氧化氢制氧气、分解反应一、学习目标1.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3.认识分解反应,并会判断分解反应。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概念和催化作用。

三、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分别写出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1)简要分析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装置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2)简述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答案】1.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2.(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用的实验药品为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故使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可使用排水法收集,另外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故可使用向上排空气法。

(2)查、装、定、点、收、离、熄。

【课堂探究】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过氧化氢溶液为液态,二氧化锰为固态)实验装置:发生装置选择依据收集装置选择依据【答案】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锥形瓶或试管)选择依据实验药品有两种,过氧化氢溶液为液体,二氧化锰为粉末状固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收集装置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选择依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2.实验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4)将上述实验最后溶液中的二氧化锰过滤,烘干,称量质量。

精编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化学式与化合价》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精编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化学式与化合价》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课时2 化合价一、学习目标1.理解化合价的本质,掌握化合价的一些规律;2.了解化合价与离子符号表示方法的不同。

3.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会判断某元素的化合价;4.熟记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合价推求化学式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 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2. 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3. 会根据化学式判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难点:化合价含义的理解、应用和记忆。

三、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 还记得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吗?①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都有个电子(氦有2个),相对稳定结构。

②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最外层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③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2.化学式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下列表格中各物质的化学式及原子个数比。

【答案】1. 8 属于少于4 失去多于4 得到2.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课堂探究】知识点1 化合价1. 化合价的概念: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用来表示________。

【答案】原子间化合的数目2.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的写➕或➖号,后面加数值,注意1 省略。

化合价有________价和________价,在化合物里,O元素通常为价,H元素通常为价,Cl元素通常为价,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化合价法则)。

【答案】正上方不能正负-2 +1 -1 零3.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的比较交流讨论:观察下表,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有何异同点?【答案】不同点:化合价是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且符号在前,数字在后,是“1”的要写,不能省略;离子符号是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且数字在前,符号在后,数字是“1”的省略不写。

化合价与离子所带电荷的联系:数字相同,正负号相同。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2课时 化合价(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2课时 化合价(导学案)

第2课时化合价镇海中学陈志海课题化合价课型新授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进而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合价特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概括等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不同的化合价记忆方法的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通过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能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点教学难点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1.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元素的化合价可以确定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2.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

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新课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式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同学们对化学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现在请同学们写出氯化氢、水、氯化钠及氧化铁的化学式并写出各化合物原子的个数比。

教师请几名学生板演。

备课笔记进行新课知识点一、化合价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课件展示]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物质不同,原子个数比可能不同。

[提问]化学式中的各原子个数比为何都是固定且唯一的?[分析]原因是在形成化合物时,各原子为了使其结构达到稳定,即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不同原子的个数比是电子数目不同造成的。

[总结]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同时我们要注意一点,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因此,通常称为元素的化合价而不应称为原子的化合价。

[思考]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85表4-2中元素化合价的特点。

并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简单的规律。

[归纳]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有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称之为具有可变价。

4.2农业(第2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4.2农业(第2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4.2《农业》第二课时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我国各地_________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发展农业都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_________”。

2.这里地形______,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_______,这叫“宜林则林”。

3.这里地形______,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_________”。

4.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_____业,这叫“_________”。

5.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_________”。

【学习探究】1.活动:探究学习——自然条件和农业活动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的农业部门分别适合哪些自然条件。

农业类型自然条件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2.活动:合作探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在图4.15中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如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活动: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

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考虑,请给下列地区选择适合的农业部门。

甲地a种植花卉、蔬菜等乙地b种植果树丙地c发展海水养殖丁地d种植水稻、、、【课堂检测】1.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表现在()A.干旱地区适宜种水稻B.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C.乳产品加工厂要靠近矿山D.服装厂要选择在农村边远地区2.下列做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A.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柑橘B.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C.青藏高原地区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3.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B.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C.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D.四川盆地发展热带经济作物4.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东西向地形剖面及年降水量分布,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A.林业、畜牧业、种植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C.畜牧业、种植业、林业D.畜牧业、林业、种植业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新课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1 葡萄沟》第2课时导学案

【新课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1 葡萄沟》第2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1.葡萄沟(第2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围绕“为什么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理解、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思维能力: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审美创造: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围绕“为什么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理解、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难点: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知识梳理】一、葡萄沟出产水果。

下面这些水果都是几月份出产的?选一选。

(填序号)①葡萄②桑葚③杏子④无花果五月:_______ 六月:_______ 七月:_______二、葡萄沟盛产葡萄。

1.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1)用“_______”画出描写葡萄颜色的词语,这些颜色用选段中的一个四字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2)判断。

A.从“一大串一大串”可以看出葡萄丰收了。

( )B.从“让你吃个够”可以看出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 )2.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请给下列句子排排队。

(填序号)( )把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

( )把成熟的葡萄摘下来。

( )运到晾房里。

( )制成了葡萄干。

( )利用流动的热空气,让水分蒸发掉。

三、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葡萄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

chénɡ shì shān pō yuè fèn zhī yè kè rén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种.子(zhǒnɡ zhònɡ)好.人(hǎo hào) 干.净(ɡān ɡàn) 水分.(fēn fèn) 种.树(zhǒnɡ zhònɡ)好.客(hǎo hào) 树干.(ɡān ɡàn) 分.开(fēn fèn)三、照样子,写句子。

【新课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3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2课时导学案

【新课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3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2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植物妈妈有办法(第2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借助图片、关键句、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思维能力: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审美创造:仿照课文句式,说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难点:仿照课文句式,说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知识梳理】一、问问植物妈妈1.选一选:牛马要旅行靠的是________。

鸟儿要旅行靠的是________。

①翅膀②脚2.“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呢”这句话应读出()语气。

A.惊讶B.疑问C.肯定二、植物妈妈的好办法1.填一填。

(1)蒲公英妈妈靠__________传播种子。

(2)苍耳妈妈靠______________传播种子。

(3)豌豆妈妈靠__________传播种子。

2.拓一拓。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多种多样,联系实际连一连)椰(yē)子风吹柳絮,种子传播到远处。

柳树椰果落到海里,漂流到远方。

三、不做粗心的小朋友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1.按要求找出选文中的词语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

2.粗心的小朋友得不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的原因是( )A.粗心的小朋友不喜欢植物。

B.粗心的小朋友不善于仔细观察。

【自主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

bàn fǎ pí máo ɡènɡ jiā rúɡuǒ zuó jiǎo二、选词填空。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2课时金属资源的保护一、学习目标1. 了解金属锈蚀的原因和条件;2. 知道防止金属锈蚀的措施和方法;3. 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①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②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难点:铁钉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探究。

三、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 写出氧化铁的化学式();氧化铝( )。

2. 缓慢氧化的特点是进行很慢,不易察觉,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例如、食物的腐烂、、农家肥的腐熟等。

3.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答案】Fe2O3,Al2O3;动植物呼吸,金属锈蚀;铝的化学性质活泼,极易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隔绝了氧气,阻止了氧气与铝的进一步反应;4Al+3O2=2Al2O3【课堂引入】人类社会为金属的腐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每年因金属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超过7000亿美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自主探究】1.铁生锈的条件: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①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__________;②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③改变铁的组织结构,制成__________,如不锈钢。

4.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1)防止金属_____;(2)金属的__________;(3)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替代品。

【答案】1.氧气、水蒸气;2.Fe2O3;3.干燥、刷油漆、涂油、烤蓝处理、合金;4.腐蚀、回收利用。

【合作探究】一、铁制品锈蚀的条件1.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试管Ⅰ:试管中放一铁钉,注入蒸馏水,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试管Ⅰ:试管中放一铁钉,注入蒸馏水至完全浸没,并在水面上方滴几滴植物油试管Ⅰ:试管烘干,放一铁钉,在试管口放置棉花和干燥剂,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2.交流与讨论:①试管Ⅰ中为什么要用煮沸过的蒸馏水,且要加入植物油?②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能起到保护里层铝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 2《花的学校》(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2《花的学校》(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2.花的学校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2。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重难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了解“拟人"。

学习资源导学案、课件、讨论、活动、随堂检测学习内容一、导入【复习导入】1.请学生读上节课中所学的文中的词语,加强记忆。

2.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入本节课。

带领学生一起去看看花的学校。

二、课堂活动【默读课文,读文质疑】1。

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2.汇报交流。

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如:(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三、课堂讨论【重点突破,精读解疑】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1)“当雷云在……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同学想一想文中‘走过荒野’‘吹着口笛’是什么才会有的行为呢?”从而引出“拟人”的修辞手法.(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跑出来、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美丽、活泼、可爱、向上)(板书:美丽活泼可爱向上)(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说一说。

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3。

指名读三、四自然段。

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

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4。

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1)出示“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照样子写一写:清风一吹,他们。

蝴蝶一来,他们 .(2)出示句子:“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想象风雨中的花儿们是什么样的?5。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导学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导学案

B.左侧的钩码向左移一格,右侧钩码向右移一格C.左侧的钩码向左移一格,右侧的钩码不动D.左侧的钩码不动,右侧钩码向右移一格(C)5、在等臂杠杆两端各挂等重的铁块和铝块,杠杆平衡,若将铁块和铝块同时浸没水中(ρ铁>ρ铝)则( ) A 、杠杆仍平衡 B 、杠杆右端上翘C 、杠杆左端上翘D 、与浸入深度有关,无法判断(B)6.如图11—5所示,粗细不均匀的木棒支在B 点恰好静止,若从B 点切断,则( )A 、两边一样重B 、AB 段重C 、BC 段重D 、无法确定(B)7、跷跷板上一端坐一小孩,一端坐一大人,恰好平衡,则如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大人小孩一样重B 、大人小孩的力臂一样大C 、大人的力臂大D 、小孩的力臂大 二、填空题(B)1.已知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2N ,阻力是5N ,阻力臂长5cm ,为使杠杆平衡,动力臂长 cm 。

若将阻力增大2.5N,仍要使杠杆平衡,不改变力臂长短,动力应增大 N 。

(B)2.如图11—7所示,杠杆B 端挂一重物,在A 端可加图示的四个力中的一个,要使杠杆平衡,在A 端加的最小的力是 。

(B)3.如图11—8所示,一根质量均匀的直尺放在水平桌面上,全长的1/4伸出桌外,在伸出端挂一重为5牛的物体G 时,直尺仅对桌边沿有压力,则此直尺为 。

(B)4.如右下图所示,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的作用下以O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 ,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 M,则F ,l ,M 。

(B)5.一根杠杆两端挂有等重的实心铜块和铁块,当它们都浸没在水中时,杠杆恰好平衡,现将铜块和铁块同时从水中取出,则杠杆将 。

【作业】(A)1.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为50N ,阻力为600N ,杠杆恰好平衡,则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 。

(A)2用铁棍撬起一块重500N 的石头,已知动力臂是1m ,阻力臂是20cm ,撬起该石头至少要用 N 的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方向角和坡角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方向角和坡角问题(导学案)

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方向角和坡角问题一、新课导入1.课题导入情景: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 n mile 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问题:怎样由方向角确定三角形的内角?2.学习目标(1)能根据方向角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方位问题.(2)知道坡度与坡角的含义,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有关的实际问题.3.学习重、难点重点: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方向角、坡度的相关问题.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数学建模).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P76例5.(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独立探索解题思路,然后同桌之间讨论,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4)自学参考提纲:①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结果取整数,参考数据:cos25°≈0.91,sin25°≈0.42,tan25°≈0.47,sin34°≈0.56,cos34°≈0.83,tan34°≈0.67)a.根据已知在图中标出方向角:如图所示.b.根据方向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在△PAB中,∵海轮沿正南方向航行,∴∠A= 65°,∠B= 34°,PA= 80 .c.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d.写出解答过程:在Rt△APC中,PC=PA·cos(90°-65°)=80×cos25°≈72.505(n mile).在Rt△BPC中,∠B=34°,PB=72505sin sin34.PCB=︒≈130(n mile).②如图,海中有一个小岛A,它周围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B点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60°的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D点,这时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30°的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解:过A作AE⊥BD于E.由题意知:∠ABE=30°,∠ADE=60°.∴∠BAD=60°-30°=30°=∠ABD.∴AD=BD=12.∴AE=AD·sin60°=12×32=63(海里)>8海里.∴无触礁的危险.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自学提纲的答题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研讨.4.强化: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方向角问题的一般思路.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P77.(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先独立归纳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然后对照课本P77的内容归纳,进行反思总结.(4)自学参考提纲:①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a.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b.根据问题中的条件,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等解直角三角形;c.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d.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②练习:如图,拦水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斜面坡度i=1∶1.5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AF与水平宽度BF的比,斜面坡度i=1∶3是指DE与CE的比,根据图中数据,求:a.坡角α和β的度数;b.斜坡AB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明了学生解答问题的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研讨.4.强化(1)坡度、坡角的含义及其关系,梯形问题的解题方法.(2)在自学参考提纲第②题中,若补充条件“坝顶宽AD=4 m”,你能求出坝底BC的长吗?(3)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三、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解题技巧和方法?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交流协作情况、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应先认知“方向角”“坡度”及其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添作适当的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然后结合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加以解答,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已知外婆家在小明家的正东方,学校在外婆家的北偏西40°,外婆家到学校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则学校在小明家的(D)A.南偏东50°B.南偏东40°C.北偏东50°D.北偏东40°2.(10分)如图,某村准备在坡度为i=1∶1.5的斜坡上栽树,要求相邻两棵树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 m,则这两棵树在坡面上的距离AB为5133m.(结果保留根号)3.(10分)在菱形ABCD中,AB=13,锐角B的正弦值sinB=513,则这个菱形的面积为65 .4.(20分)为方便行人横过马路,打算修建一座高5 m的过街天桥.已知天桥的斜面坡度为1∶1.5,计算斜坡AB的长度(结果取整数).解:∵i=115.ACBC=,AC=5,∴BC=1.5×5=7.5.∴AB=228125.AC BC+=≈9(m).5.(20分)一轮船原在A处,它的北偏东45°方向上有一灯塔P,轮船沿着北偏西30°方向航行4 h到达B处,这时灯塔P正好在轮船的正东方向上.已知轮船的航速为25 n mile/h,求轮船在B处时与灯塔的距离(结果可保留根号).解:过点A作AC⊥BP于点C.由题意知:∠BAC=30°,∠CAP=45°,AB=25×4=100.在Rt△ABC中,BC=12AB=50,AC=32AB=503.在Rt△ACP中,CP=AC=503.∴BP=BC+CP=50(3+1)(n mile).二、综合应用(20分)6.(20分)某型号飞机的机翼形状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AC,BD和AB 的长度(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解:如图所示,在Rt△BDE中,BE=5.00,∠DBE=30°,∴DE=BE·tan30°=533,BD=103cos303BE=︒≈5.77(m).在Rt△ACF中,CF=BE=5.00,∠FCA=45°,∴AF=CF=5.00,∴AC=2CF=52≈7.07(m).∴AB=BF-AF=DE+CD-AF=533+3.40-5.00≈1.29(m).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海中有一小岛P,在以P为圆心、半径为162 n mile的圆形海域内有暗礁,一艘船自西向东航行,它在A处时测得小岛P位于北偏东60°方向上,且A,P之间的距离为32 n mile.若轮船继续向正东方向航行,轮船有无触礁危险?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若有危险,轮船自A处开始至少沿东偏南多少度的方向航行,才能安全通过这一海域?解:如图,∠PAB=30°,AP=32.∴PB=12AP=16(n mile).∴PB<16n mile.∴轮船有触礁危险.假设轮船沿东偏南α恰好能安全通过,此时航线AC与⊙P相切,即PC⊥AC.又∵AP=32,,∴∠PAC=45°,∴α=15°.∴轮船自A处开始至少沿东偏南15度方向航行,才能安全通过这一海域.。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导学案)[4页]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导学案)[4页]

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课题化学方程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及相关图片。

课前预习1.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③表示各物质粒子间的相对数量关系。

新课导入[思考]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呢?[总结]国际上为了便于交流,化学家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进行新课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阅读]什么叫化学方程式?请大家阅读课本寻找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回答]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总结]化学方程式指的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O2点燃CO2;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表示为:4P+5O2点燃2P2O5。

备课笔记知识拓展:化学计量数是指化学方程式中每种物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如上述反应中P前面的4,O2前面的5等。

进行新课[思考]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具有哪些优点呢?[交流讨论](1)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2)表示出了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3)表示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很明显地看到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总结]化学方程式具有如此多的优点,它把“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示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量上的关系,以后我们再表示一个化学反应时就要用它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化学方程式具有哪些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6进行总结(以木炭燃烧为例)。

落花生第二课时导学案

落花生第二课时导学案

落花生第二课时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落花生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2.掌握落花生的生长周期和适宜的环境条件;3.了解落花生的营养价值和主要种植地区;4.通过导学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导学重点:1.落花生的生长环境和条件;2.落花生的种植技术;3.落花生的经济价值和地理分布。

导学难点:1.落花生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的理解;2.落花生种植技术的掌握。

一、导入(5分钟)落花生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作物,它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大家有没有想过,落花生是如何生长的呢?它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二、新知解释(20分钟)1.落花生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落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

它的生长习性是喜光、喜温暖的。

在种植落花生的时候,需要选择充足的阳光照射和温暖的环境,以促进其正常生长。

除此之外,落花生的栽培方法主要分为选地、种子处理、播种、管理和收获等几个步骤。

选地要选择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地,进行撒种前要进行种子的处理,例如点水法和熏蒸法等。

播种前要进行地面的处理,保持土壤的湿润,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种植期间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和适量的灌溉,以保证落花生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根据不同的品种和栽培方法,落花生的生长周期一般为90天到130天。

2.落花生的生长周期和适宜的环境条件落花生的生长周期分为播种生长期、幼苗期、大苗期和成熟期。

在播种生长期,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促进种子的发芽和苗的生长。

幼苗期要注意保持土壤的湿润和适度的通风,以促进根系的扎根和生长。

大苗期要注意及时的松土和灌溉,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成熟期要选择适当的收获时间,一般为果荚的黄熟程度为最佳。

三、拓展延伸(30分钟)1.落花生的营养价值和主要种植地区落花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被誉为“植物肉”。

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

落花生的主要种植地区有中国、印度、美国、尼日利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经典导学案)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经典导学案)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建构1.认识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认识胶体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知识梳理』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概念2.分类(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微自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分散剂必须是液体。

()(2)溶液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3)油水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4)所有分散系均为混合物。

()答案(1)×(2)×(3)×(4)√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1.Fe(OH)3胶体的制备2.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3.应用(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微自测]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NaCl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4)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5)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6)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

()(7)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8)根据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解析(1)溶液不是胶体;水不属于分散系,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水为纯净物。

(2)溶液和胶体都是电中性,通电时Fe(OH)3胶粒向阴极移动,而不是胶体定向移动。

(3)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2.2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去括号(导学案)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2.2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去括号(导学案)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2.2 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去括号导学案1. 通过类比讨论、归纳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2. 能熟练、准确地应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将整式化简.★知识点:去括号去括号是对多项式变形. 去括号时,括号中符号的处理是难点,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掌握去括号的关键是理解去括号的依据.1.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2.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问题: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 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km/h,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km/h,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 h,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 h,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km?追问1: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类比数的运算,它们应如何化简?追问2:比较上面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归纳:1. 填空(1)a+(b-c)= ;(2)a-(b+c)= ;(3)a-(b-c)= ;(4)(a+b)-(c+d)= ;(5)(a+b)-(c-d)= .2. 判断:(1)3(x+8)=3x+8(2)-3(x-8)=-3x-24(3)4(-3-2x)=-12+8x(4)-2(6-x)=-12+2x例1:化简下列各式:(1)8a+2b+(5a-b);(2)(5a-3b)-3(a2-2b).针对训练:化简:(1)3(a2-4a+3)-5(5a2-a+2);(2)3(x2-5xy)-4(x2+2xy-y2)-5(y2-3xy);(3)abc-[2ab-(3abc-ab)+4abc].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 km/h,水流速度是a km/h.(1)2h后两船相距多远?(2)2h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例3:先化简,再求值:已知x=-4,y=12,求5xy2-[3xy2-(4xy2-2x2y)]+2x2y-xy2.1. 下列去括号中,正确的是()A . a2-(2a-1)=a2-2a-1B . a2+(-2a-3)=a2-2a+3C . 3a-[5b-(2c-1)]=3a-5b+2c-1D . -(a+b)+(c-d)=-a-b-c+d2.不改变代数式的值,把代数式括号前的“-”号变成“+”号,a-(b-3c)结果应是()A. a+(b-3c)B. a+(-b-3c)C. a+(b+3c)D. a+(-b+3c)3. 已知a-b=-3,c+d=2,则(b+c)-(a-d)的值为()A. 1B. 5C. -5D. -14. 化简:(1)12(x-0.5);(2)1515x⎛⎫--⎪⎝⎭;(3)-5a+(3a-2)-(3a-7);(4)1(93)2(1)3y y-++.5. 先化简,再求值:2(a+8a2+1-3a3)-3(-a+7a2-2a3),其中a=-2.6. 飞机的无风航速为a km/h,风速为20 km/h. 飞机顺风飞行4 h的行程是多少?飞机逆风飞行3h的行程是多少?两个行程相差多少?化简下列各式:(1)-(a -b )-(-c -d ); (2)(5a +4c +7b )+(5c -3b -6a );(3)(8xy -x 2+y 2)-(x 2-y 2+8xy ); (4)221123422x x x x ⎛⎫⎛⎫-+--+ ⎪ ⎪⎝⎭⎝⎭; (5)3x 2-[7x -(4x -3)-2x 2]; (6)3b -2c -[-4a +(c +3b )]+c ;(7)4(a +b )+2(a +b )-(a +b ); (8)3(x +y )2-7(x +y )+8(x +y )2+6(x +y )-11(x +y )2.1.(4分)(2020•重庆B 卷5/26)已知a +b =4,则代数式的值122a b ++为( ) A .3 B .1 C .0 D .-12.(4分)(2020•广东14/25)已知x =5-y ,xy =2,计算3x +3y -4xy 的值为 .1. 本节课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2. 推导与理解去括号法则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利用去括号法则简化运算时,重点要关注什么?3. 本节课你还有哪些收获与感受?①去括号时要将括号前的符号和括号一起去掉;②去括号时首先弄清括号前是“+”还是“-”;③去括号时当括号前有数字因数应用乘法分配律,切勿漏乘.【参考答案】1. 正数;相同;2. 负数;相反.问题:100t +120(t -0.5);100t -120(t -0.5).追问1:100t +120(t -0.5)=100t +120t -120×0.5=220t -60;100t -120(t -0.5)=100t -120t +120×0.5=-20t +60.追问2: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1.(1)a+b-c;(2)a-b-c;(3)a-b+c;(4)a+b-c-d;(5)a+b-c+d.2.(1)错;(2)错;(3)错;(4)对;例1:解:(1)8a+2b+(5a-b)= 8a+2b+5a-b=13a+b;(2)(5a-3b)-3(a2-2b)= 5a-3b-3a2+6b=-3a2+5a +3b.针对训练:解:(1)原式=3a2-12a+9-25a2+5a-10=-22a2-7a-1;(2)原式=3x2-15xy-4x2-8xy+4y2-5y2+15xy=-x2-8xy-y2;(3)原式=abc-(2ab-3abc+ab+4abc)=abc-3ab-abc=-3ab.例2:解:(1)2(50+a)+2(50-a)=100+2a+100-2a=200(km);(2)2(50+a)-2(50-a)=100+2a-100+2a=4a(km).答:两小时后两船相距200千米,两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4a千米.例3:解:原式=5xy2-(-xy2+2x2y)+2x2y-xy2 =5xy2.当x=-4,y=12时,原式=5×(-4)×2 1 2⎛⎫⎪⎝⎭=-5.1.C;2.D ;3.B ;4. 解:(1)12(x -0.5)=12x -12×0.5=12x -6;(2)1515x ⎛⎫-- ⎪⎝⎭=151(5)55x x ⎛⎫-⨯+-⨯-=-+ ⎪⎝⎭; (3)-5a +(3a -2)-(3a -7)= -5a +3a -2-3a +7=-5a +5;(4)1(93)2(1)3y y -++=119(3)2233y y ⨯+⨯-++=3y -1+2y +2=5y +1.5. 解:原式=-5a 2+5a +2.当a =-2时,原式=-8.6. 解:飞机顺风飞行的速度是(a +20) km/h ,顺风飞行4h 的行程(单位:km )为: 4(a +20)=4a +80.飞机逆风飞行的速度是(a -20) km/h ,逆风飞行3h 的行程(单位:km )为: 3(a -20)=3a -60.两个行程相差的里程(单位:km )是:4(a +20)- 3(a -20)= 4a +80-3a +60=a +140.解:(1)-a +b +c +d ;(2)-a +4b +9c ;(3)-2x 2+2y 2; (4)2562x x --; (5)5x 2-3x -3; (6)4a -2c ; (7)5a +5b ; (8)-x -y .1.【解答】解:当a +b =4时,原式111()1422a b =++=+⨯=1+2=3,故选:A .2.【解答】解:因为x =5-y ,所以x +y =5,当x +y =5,xy =2时,原式=3(x +y )-4 xy =3×5-4×2=15-8=7,故答案为:7.。

2021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导学案

2021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导学案

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如海学校陈泽学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切入,让学生很自然地对要学内容产生兴趣。

通过简单复习前面所学的面积单位,为本课时学习做了铺垫。

学生掌握情况很好,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对这些面积单位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不是很理想,这需要课后加深理解记忆。

教师点评和总结: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新课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 树之歌》第2课时导学案

【新课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 树之歌》第2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树之歌(第2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思维能力: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审美创造:从不同角度描写熟悉的植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难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熟悉的植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导学检测】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连一连jiānɡ zhǎnɡ zhuānɡ yín nài掌装疆耐银三、写出带有“木”字旁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发现带有“木”字旁的字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四、写出反义词矮--______ 南--______ 暖--_______五、读句子回答问题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1.“壮”说明榕树长得________。

2.句中把梧桐树叶比作________。

3.仿写:①银杏的叶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漂亮的蘑菇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列举出几个关于树木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几句关于树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杨树水杉桂花松柏壮丽二、jiānɡ zhǎnɡ zhuānɡ yín nài掌装疆耐银三、杨桐松柏桂树木四、高北寒五、1.粗2.手掌3.①小扇子②小伞六、示例:1.树大根深古树参天玉树临风独树一帜2.花在树上开,别忘地下根。

没有梧桐树,引不到凤凰来。

2024-2025学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2024-2025学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课题元素周期表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有关知识,并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3.使学生感受到元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践价值。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教学难点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前预习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作原子序数。

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原子的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新课导入超市中的商品成千上万种,为了便于顾客选购,必须将商品分门别类、有序地摆放。

同样组成物质的一百多种元素,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将它们按其内在规律排列。

那么这一百多种元素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呢?进行新课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简介]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创作,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提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所含有的信息有哪些?[回答]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备课笔记课堂拓展: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递增到8(或2),达到稀有气体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然后又重新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的变化规律,这种呈规律性的变化就是“元素周期表”名称的来源。

进行新课[提问]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析]原子序数和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所以我们可将以上等量关系拓展为如下等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和纵行,分别叫什么?[回答]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时
1.重点: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2.知道大脑皮层的形态及功能,说明人类条件反射最突出的特征。

知识点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看课本并画线,找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1.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已建立的先天性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

2.填写下表,区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形成原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后天性的
引起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神经联系固定不固定,有“可塑性”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联系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没有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就不会形成
知识点二:大脑皮层
阅读课本,再回答以下问题。

1.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部分,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在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沟和回,使它的表面积增大许多。

2.大脑皮层居于最高级中枢地位,它的生理活动叫做高级神经活动。

3.行人看到“前方修路,请绕行”的告示牌后改变了行走路线,而一只小狗却照样前行。

这种差异的本质是人类特有(B)
A.视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听觉中枢
D.运动中枢
4.下列反射活动中,为人类所特有的是(A)
A.听了抗震救灾英雄的事迹报告,同学们感动得哭了
B.吃食物分泌唾液
C.手碰到火后迅速缩回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1.阅读“训练小动物建立某种条件反射”的活动,了解条件反射的建立方法,再答题。

制订计划:
(1)准备未经过特殊训练的健康小金鱼若干条。

(2)每天两次在固定的时间内给小金鱼投喂少量食物。

(3)在每次喂食前,先敲击鱼缸,随即投喂食物。

实验并观察记录:
最初敲击鱼缸时小金鱼会惊慌地游开,喂食时小金鱼则会做出摄食反应。

多天后,喂食前再做同样动作时,小金鱼不但不惊慌,反而会立刻前来摄食。

实验结论:小金鱼(或有的小动物)经过训练能建立条件反射。

2.活动:讨论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活动。

结合课本中内容以及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表示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这属于什么反射?此反射由神经系统的哪些部分参与即可完成?
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此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2)假如在狗已经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之后,总是只给铃声而不喂食物,那这种方式会有什么变化?
不能持久存在下去,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3.右图为人体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3]语言中枢。

(2)聋哑人要理解对方的手语,首先要通过[4]视觉中枢。

(3)盲人“阅读盲文”必须通过[2]躯体感觉中枢。

(4)打电话时必须要起作用的是[3]语言中枢和[5]听觉中枢。

(5)某人左侧躯体瘫痪,可能是由于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6)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关爱弱势群体,各城市铺设了方便盲人行走的盲道,其上的突起使盲人通过足底皮肤中的感受器将刺激传至大脑皮层中的[2]躯体感觉中枢,再由[1]躯体运动中枢发出指令,从而顺利地完成行走动作。

见《导学测评》P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