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解放区的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
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
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
赵树理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
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
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
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
《历史的回顾》

《历史的回顾》
《历史的回顾》
作者:徐向前
作者:
⼀九○⼀年⼗⼀⽉⼋⽇(农历⾟丑年九⽉⼆⼗⼋⽇),我出⽣在⼭西省五台县永安村。
五台县位于五台⼭南麓,因五台⼭⽽得名,是个⼭区⼩县。
交通、经济相当落后,但也有⽐较富庶的地区。
(点击即可进⼊阅读)
中国⼯农红军第四⽅⾯军
第⼀章 风⾬年代
第⼆章 ⾰命⽣涯的起点
第三章 野⽕烧不尽
第四章 ⼤别⼭区的⼯农武装割据
第五章 鄂豫皖⾰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争(上)
第六章 鄂豫皖⾰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争(下)
第七章 西⾏转战三千⾥
第⼋章 创建川陕⾰命根据地
第九章 川陕⾰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九章 川陕⾰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章 ⼗个⽉的反六路围攻
第⼗⼀章 冲破“川陕会剿”
第⼗⼆章 长征路上(上)
第⼗三章 长征路上(下)
第⼗四章 ⾎战河西⾛廊
第⼗五章 奔赴抗⽇前线
第⼗六章 冀南平原造“⼈⼭”
第⼗七章 齐鲁烽烟
第⼗⼋章 在延安的岁⽉
第⼗九章 初到解放战争前线
第⼆⼗章 晋中决战
第⼆⼗⼀章 解放太原
第⼆⼗⼆章 中国⼈民站起来了
第⼆⼗三章 我军⾛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百万书库**百万图库**百万⾳乐**百万素材**精华收藏*
*⽴地书橱**英语拼⾳**百家讲坛**⾸页书橱**五花⼋门*
*娱乐休闲**⽹易制作**星座花语**你的最爱**⾹⼉涂鸦*
*有声读物**期刊杂志**影视精品**抽筋笑话**开⼼辞典*
*书法长廊**历代名画**红楼图集**风光典藏**主题汇总*。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荷花淀》《嘱咐》《吴召儿》等
孙犁小说的独特审美风格和地域文化气 息影响了一批作家,以他为首,后来也 形成了“荷花淀派”的小说群落。
.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 人。
以“诉苦”和“欢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鼓 动、宣传,则形成了解放区文学以明朗、乐 观为基调的审美风貌。
戏剧
1. 对传统戏曲进行“推陈出新”的“旧剧” 改造。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 泽东专门给剧院的题词“推陈出新”,成为 “旧剧”改造的指导方针。
《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
诗歌
解放区诗歌的民谣化:注重运用比兴手法和 民间口语,朴素自然,活泼流畅。特别突出 和强化诗的叙事功能,在“诉苦”、“翻身” 的叙事中解说革命道理、抒发阶级感情,成 为解放区诗歌思维的模式。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死不着》 《王九诉苦》,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王贵与李香香》 采用信天游的民歌 形式,叙写陕北三 边一对觉悟的农村 青年的革命与爱情 故事,传达阶级斗 争与人民翻身解放 的主题思想。
2. 利用民间形式的小歌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 创演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 、《兄妹 开荒》等
1943年2月5日,毛泽东观看秧歌剧《兄妹开 荒》演出时,连连点头,还称赞说:“这还 象个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样子!”
通讯
新闻通讯当时是被视一个重要文艺部门。
白朗《一面光荣的旗帜》、华山《英雄的十月》、刘白 羽《环行东北》和《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等。
解放区的小说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1942年5月延安文艺 座谈会的召开,毛泽 东发表《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的中心是解 决文艺为群众以及如 何为群众的问题。强 调文艺从属于政治。 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 务和作家 思想改造问 题。 •《讲话》给文艺发展 带来的双重影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
解放区的小说创作概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
最初的解放区小说所表现的内容大多与抗战有着直接的 关联。1937年4月,丁玲发表了短篇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 弹》,另外还有孔厥的短篇小说《收枪的人》、丘东平的 《一个连长的遭遇》,这类作品共同的特点在于抒写军民的 抗战热情,同时也反映了作家们对团结御侮与分裂投降的大 是大非问题的思考。
《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小说创作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早期作品有些单薄、粗糙,这种状况在 这时有所改变。但是,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思想 在渐渐退隐。后期解放区小说创作在强调群众化的 同时,过分推崇单纯以农民为接受主体的通俗文学 和民间文学形式,忽略了对中国传统雅文学和五四 新文学中的优秀传统的继承,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 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喜剧的历史意识。
孙犁等人的小说
孙犁的诗化小说
孙犁的创作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 和生活诗意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 优美。他善于在艰苦奋斗中寻找诗意、创 造幸福的人性美,欣慰于他们家国一体, 用真诚与柔情呼唤美好未来的平凡而又丰 富的内心世界,描绘出解放区人民在艰苦 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人情美、人性 美。《荷花淀》就是他这种风格最具有代 表性的作品。孙犁的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 的小说。
⑴塑造了开始转变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的传 统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如二诸葛、三仙姑。 ⑵塑造了一批先进农民形象:小二黑、小芹等。 ⑶塑造了一些被封建思想腐蚀毒害的蜕化变质的农民干部和积 极分子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 解放区小说

第四章解放区小说教学要点:1、解放区重要题材及其代表作家(农村、土改、通俗小说)2、对解放区小说的文学史评价3、赵树理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及其创立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第一节概述一、总体特征渊源:从30年代的左翼小说发展而来,在文艺政策指引下,适应了西北贫瘠农村,文化程度远较东南沿海一带城镇低的农民读者,将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民间化了,紧扣时代主题。
与苏联文学、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都有联系,却与现代主义的世界文学潮流有隔绝,形成相对自足的体系,后在各根据地间流通。
随着在全国取得政权,对50年代以后的大陆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二、各类题材小说及其代表作家1、农村题材(主要表现革命根据地的生活)(1913----)孙犁的小说集《芦花荡》和《荷花淀》等。
他的小说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着意刻画农村妇女形象。
他的小说很少直接的战斗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非凡的英雄人物,而注重表现普通人民在战争和革命风雨洗礼下所焕发出来的优美精神情操,注重从激荡的时代风云中挖掘人性美的极致和生活的诗情画意,特别倾心于表现农村妇女在战争年代明轻重、识大体的高尚情操以及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
如《荷花淀》中水生妻、《丈夫》中的媳妇。
与鲁迅、叶圣陶、柔石描写妇女苦难不同,与艾芜《南行记》、沈从文小说不同(他们反映时代潮流之外的人物,从下层社会发掘受伤的灵魂美、或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孙犁展现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歌颂新时代、新农村、创造美的革命。
(2)散文笔法、诗化小说。
在艺术上追求散文化、抒情化和风俗化的描写。
具有单纯明静的叙事结构、通俗优美的语言风格(具泥土气又有艺术加工,既有直率也有含蓄)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连串生活画面,或一种思想、细节串连,情景交融。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较内在,追求中和之美。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全书目录:序前言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四章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 6 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话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 年7 月-1949 年9 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序王瑶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四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四十年代小说(三)

(2)恋爱婚姻习俗。《登记》、 《小二黑结婚》。
4)坚持现实主义精神
赵树理的小说继承了“五四”文 学传统,坚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立 的理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不趋时、 不媚俗。不盲从。作品写农民在新 生活中的现状、精神面貌,他们的 矛盾、变化、憧憬。农村进步的长 期性、复杂性等等,具有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
2、赵树理的文学观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乡土文学家。是 “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多来自 他熟悉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是继鲁迅之 后最了解农民的一位作家。与鲁迅一样, 赵树理深切地懂得旧中国农民的痛苦,不 仅在于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 且在于精神被奴役,他懂得农民摆脱旧的 文化制度、风俗习惯的艰巨性,所以。他 在观察和表现中国农村社会时,即从农民 的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
3、赵树理作品的成就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主要以农村 生活斗争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为题材, 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 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 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 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 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 众化风格。
1)反封建的内容
反封建是赵树理作品中最突出的 内容。从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 到《李有才板话》、《李家庄变迁》 以及解放后的《三里湾》、《锻炼锻 炼》等小说,多从家庭人伦关系角度 表现反封建内容,反映社会变革。体 现了作家深厚的生活根底及对生活的 洞察力和魄力。
2)艺术形式的民族化
A在结构上,运用中国传统的评书、章 回体小说形式,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讲究 情节的连贯性。根据当时农民的文化水平、 欣赏习惯,创造出一种既能说又能看的现 代评书体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第二十二讲 解放区小说创作

残酷的战争被革命的乐观主义激情所溶化,血腥的战 火从正面淡出,呈现的是一幅洋溢着胜利和信念的美丽的 战地风景,弥漫着生活气息,散出浓浓的诗味。
(三)刘白羽的新闻体小说
1. 刘白羽(1916-),北京通县人。1936年开始发表 作品。 1946年任随军记者,是当时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 者之一。有小说集《草原上》、《政治委员》、《无敌三 勇士》等。
第二十三讲 解放区小说创作 ——教材第30章
一、 解放区小说创作主体 二、 解放区三个具有特色的小说家 三、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四、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一.解放区小说的创作主体
(一)来自国统区较多受到“五四”新文化传统影响的左 翼作家:如丁玲、周立波等。 (二)生长在北方农村较多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如 赵树理等。
2. 新闻体小说:小说与报告文学的结合,具有新闻性和 纪实性,或称报告小说。
A.《无敌三勇士》:写人民军队大家庭里的“家务 事”B。.《政治委员》:塑造团政委员吴毅做思想工作的感 人形象。
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讲话》前小说:抨击解放区生活中的旧的思想意 识
1.《我在霞村的时候》――通过农村女子贞贞的命运,批 判旧习惯势力。
二.解放区三个具有特色的小说家 (一) 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
1.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从小在农村参加劳动,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滋养。 1929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的《小二黑结婚》是他的 成名作。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 《李家庄变迁》。
2.两类农村题材
苗,二诸葛却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补空子。邻家有个后生, 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便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 不宜啊?”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 嘻嘻哈哈传为笑谈。
解放区的优秀文学作品

解放区的优秀文学作品
《解放区》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它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中英雄解放军的英勇战斗,以及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忠诚的爱国精神。
故事发生在西北解放区,在英雄解放军的领导下,英雄们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不畏艰险,以最快的速度前进,英勇地抗击和击退敌军,取得了胜利。
英雄们以极大的决心和精神,勇敢地抗击敌人,不管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战场上,他们都给出了自己的无畏精神,坚决抵抗敌人。
他们超越了自己的恐惧,带头奋勇抗敌,勇敢地站起来反抗邪恶,以保护自己的家园。
他们以勇猛的精神和奋勇的斗志,坚决地抵御敌人的进攻,他们的勇敢和坚定的念使他们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他们取得胜利时,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欢乐,他们的胜利不仅使西北解放区解放,还使中国人民从长期的压迫中解放出来,重新拥有自由和尊严。
英雄解放军的战斗,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他们的故事也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忠诚爱国的精神。
《解放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中国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彰显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也让世界各
国都能深刻感受到英雄解放军的忠诚爱国精神。
它也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的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以下是《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章节批注: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描绘了斯诺与红色农民的对话,展示了红色农民对红军和土地革命的坚定信念。
第七章《苏区工业》:通过对苏区工业的描述,展现了红色政权的工业政策和工业建设的情况。
第七章《“他们唱得太多了”》:反映了在战争环境中,艺术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红军和红色农民的艺术创作。
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通过对红军战士和指挥官的访谈,展现了红军的军事理念和组织纪律。
第九章《和红军在一起》:通过斯诺与红军指挥官的对话,深入探讨了红军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第十章《西北的红星》:介绍了西北地区红军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整个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回到保安》:讲述了斯诺离开苏区后的经历,以及他对红军和红色中国的深深怀念。
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通过对白色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以及斯诺对未来的担忧。
第十三章《中日之间》:通过对中日关系的分析,展现了斯诺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
第十四章《战争与和平》:探讨了战争与和平的议题,通过斯诺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和和平的珍贵。
第十五章《回到白色世界》:斯诺离开苏区后,回到白色世界,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第十六章《中国的阶级战争》:本章对中国的阶级战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阶级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十七章《白军》与《红军》:通过对白军和红军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和优劣之分。
第十八章《革命的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革命的本质和动因,为读者理解革命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十九章《红军的胜利》:本章对红军的胜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展示了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十章《中国的青年》:通过对中国青年的描绘和分析,揭示了青年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十一章《赤裸裸的事实》:本章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正视现实,勇敢地面对困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X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XX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 解放区小说

第四章解放区小说教学要点:1、解放区重要题材及其代表作家(农村、土改、通俗小说)2、对解放区小说的文学史评价3、赵树理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及其创立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第一节概述一、总体特征渊源:从30年代的左翼小说发展而来,在文艺政策指引下,适应了西北贫瘠农村,文化程度远较东南沿海一带城镇低的农民读者,将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民间化了,紧扣时代主题。
与苏联文学、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都有联系,却与现代主义的世界文学潮流有隔绝,形成相对自足的体系,后在各根据地间流通。
随着在全国取得政权,对50年代以后的大陆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二、各类题材小说及其代表作家1、农村题材(主要表现革命根据地的生活)(1913----)孙犁的小说集《芦花荡》和《荷花淀》等。
他的小说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着意刻画农村妇女形象。
他的小说很少直接的战斗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非凡的英雄人物,而注重表现普通人民在战争和革命风雨洗礼下所焕发出来的优美精神情操,注重从激荡的时代风云中挖掘人性美的极致和生活的诗情画意,特别倾心于表现农村妇女在战争年代明轻重、识大体的高尚情操以及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
如《荷花淀》中水生妻、《丈夫》中的媳妇。
与鲁迅、叶圣陶、柔石描写妇女苦难不同,与艾芜《南行记》、沈从文小说不同(他们反映时代潮流之外的人物,从下层社会发掘受伤的灵魂美、或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孙犁展现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歌颂新时代、新农村、创造美的革命。
(2)散文笔法、诗化小说。
在艺术上追求散文化、抒情化和风俗化的描写。
具有单纯明静的叙事结构、通俗优美的语言风格(具泥土气又有艺术加工,既有直率也有含蓄)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连串生活画面,或一种思想、细节串连,情景交融。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较内在,追求中和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荷花淀派的特色 1、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 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 题材 善于挖掘和表现生活中的“ 2、善于挖掘和表现生活中的“美”。 视角 3、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与浪漫主义抒情气氛相 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创作方法
三、代表作《荷花淀》 代表作《荷花淀》 1、孙犁小说的取材特点和《荷花淀》 孙犁小说的取材特点和《荷花淀》 的情节与思想, 选取朴素单纯的题材, 选取朴素单纯的题材,表现战争年代 人民的美好心灵、 人民的美好心灵、坚强品质和高尚情 充满诗情画意。 操,充满诗情画意。
3、艺术特色 (1)富有诗情画意。 富有诗情画意。 写劳动:水生嫂编席子。 写劳动:水生嫂编席子。 写战斗:探夫遇敌。 写战斗:探夫遇敌。 (2)善于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 善于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 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 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 如夫妻话别、丈夫参军后的“藕断丝连” 如夫妻话别、丈夫参军后的“藕断丝连”。 融小说、散文、 (3)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散文诗 式小说的独特风格。 式小说的独特风格。 小说的基本要素、淡化情节、诗的语言、 小说的基本要素、淡化情节、诗的语言、诗的意 境。
2、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1)作者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形象,作品通过对水 作者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形象, 生嫂等妇女群像的成功塑造, 生嫂等妇女群像的成功塑造,使小说主题得到了 充分的表达。 充分的表达。 主要特点:热爱祖国、深明大义,识大体, (2)主要特点:热爱祖国、深明大义,识大体, 顾大局。 顾大局。 作品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描写, 作品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 妇女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妇女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性格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既深明大义, (3)性格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既深明大义, 又富有人情味。 又富有人情味。 通过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4)通过水生嫂等妇女形象,写出了农村妇女在 战争中的成长经历,体现了解放区妇女新的精神 战争中的成长经历, 风貌。 风貌。
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兼与周立波的 暴风骤雨》 ——兼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比较 兼与周立波的《 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突出地反映了土改运动的复杂性 2、注重情节的生动性 四十年代中国农村革命中的“阴谋与爱情” 四十年代中国农村革命中的“阴谋与爱情” 的故事。 的故事。 3、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
关于《暴风骤雨》 关于《暴风骤雨》 1、塑造了新农民的形象 赵玉林 郭全海 2、对中国传统小说结构艺术的借鉴 3、大刀阔斧的描写与精致细腻的刻画相结合 不足: 不足:人物个性不够突出 采用方言时,选择、提炼不够。 采用方言时,选择、提炼不够。
解放区文学中其它重要的长篇小说: 解放区文学中其它重要的长篇小说: 欧阳山: 高干大》 欧阳山:《高干大》 种谷记》 柳 青:《种谷记》 原动力》 草 明:《原动力》 马烽、西戎: 吕梁英雄传》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袁静、孔厥: 新儿女英雄传》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
孙 犁 的 小 说
孙犁(1913-2002) 孙犁(1913-2002)
一、荷花淀派的形成 荷花淀派是指四、五十年代以孙犁为代 荷花淀派是指四、 表的一群以描写冀中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 作家所形成的小说流派。 作家所形成的小说流派。 又称“白洋淀派” 皆源自孙犁的作品。 又称“白洋淀派”。皆源自孙犁的作品。 40年代的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50年 年代的《 40年代的《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50年 代出版有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代出版有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其他作家:韩映山、刘绍棠、从维熙、 其他作家:韩映山、刘绍棠、从维熙、房树 民。
思想内涵: 思想内涵: 荷花淀》 《荷花淀》通过描写白洋淀人民在一次伏击战 前后发生的故事, 前后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农民 青年男女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勤劳、勇敢、 青年男女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勤劳、勇敢、 沉着、机智的性格和革命的英雄主义、 沉着、机智的性格和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 义情怀。揭示了生活、劳动和战斗的诗意。 义情怀。揭示了生活、劳动和战斗的诗意。 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1、夫妻话别; 夫妻话别; 2、探夫遇敌; 探夫遇敌; 3、荷花淀伏击战。 荷花淀伏击战。
第二十三章 解放区的小说 丁玲的小说
一、早期创作(20年代) 早期创作(20年代) 年代 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左联” 二、“左联”时期的创作 韦护》 《韦护》 《水》 延安时期的创作(1936年以后 年以后) 三、延安时期的创作(1936年以后)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 《在医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