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40年代及解放区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战争对文化的制约
1.影响
(1)创作主题发生变化:战争,救国图存
(2)使文化区域化【国统区(重庆,昆明)、解放区(延安,东华北)沦陷区(上海)孤岛区】
(3)文学发展阶级性
A.抗战初期的救亡文学(1937.7-1938.10)不同政治观点,文学观点作家走到一起,文章下乡,文章入武。
B.理性沉思的文学(1938.10-1949.9)中日相持阶段。【爱国主题的推展与深入;历史剧创作热潮(历史中发现经验和智慧);思索民族文学传统与民族性格的忧伤得失《四世同堂》;探讨战争环境中只是分子的苦难历程与发展道路】
C.讽刺与暴露的文学(1944.9-1949.9)《围城》【民主运动的热潮;对黑暗的诅咒和对腐朽现实的否定;知识分子在一个新的时代道路前的自省与历史总结;讽刺成为文学的主流手法;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钱钟书《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
D.乐观英雄主义的解放区文学
作家作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贺敬之《白毛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
特征:政治的功利性,艺术追求的乡村化,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表现对象的单纯化,对艺术多样化手法的自觉追求。
缺陷:注重政治功利性忽略文学的艺术本体追求,缺少意蕴丰厚的艺术典型,艺术创新不足,艺术个性模糊,艺术意识的现代感缺乏,强调艺术的大众化,过分倚重于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和创新精神散失,放弃了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形成了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文学和文化的固步自封。
E.沦陷区文学
乡土文学传统,以揭示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饶的生存意识;重视对人日常生活的重新发展和肯定,在平凡生活中去发现永久的人性;雅俗文化的逐渐合流,刘元若,素瘦欧等,雅俗共赏的局面。
解放区文学思潮
兴起:政治因素1、社会及人的解放2、人的翻身3、理想与信念
发展:1、酝酿期(漫长的文学文化积淀)2、形成与发展时期,1937--1942(人才聚集,文艺组织产生)3、成熟期
文学特征: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体现在艺术追求的乡村化;体现在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缺陷:忽略了文艺特征,缺少意蕴丰厚的艺术典型,艺术创新不足,艺术个性模糊,艺术意识的现代感趋弱,文学固步自封
评书体:1、继承中国传统古典小说讲故事连贯与完整性的特点2、基本上没有静止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与语言展示其性格3
、吸收传统说书艺术语言的明白如话,朗朗上口
诗体:1、大量的景物描写是一大特色2、将诗情画意有机融合在人物于事物的恰当位置3、浓浓的抒情性
解放区的文艺社团的三种形式
1、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分会或者是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分会而建立的 晋西分会,晋东南分会
2、各解放区自己建立的文化或文艺团体 苏北文化协会,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
3、各解放区作家自由结社建立的文艺团体 新诗歌会,山脉诗社,青年文艺学习会
共同任务:1、组织作家深入群众,前线,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2、创办刊物,繁荣创作,培养青年作者3、通过文艺评奖的活动推动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
解放区文学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邵子南《地雷阵》马健翔《穷人恨》贺敬之的新歌剧《白毛女》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来来往往》《孟祥英翻身》作品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大众化,表现新的生活与主题
孙犁《荷花淀》《芦花荡》《嘱咐》作品创作侧重于心理、情感、生活诗意,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