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40年代及解放区文学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
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名族未来服务。
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
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在于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
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第二节国统区文学创作1.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不同的风格流派的许多进步诗人都以政治讽刺诗为武器进行战斗。
郭沫若的《进步赞》、臧克家的《有的人》、邹荻帆的《幽默的人》等,都是政治讽刺中的力作。
2.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3.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
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
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解放区文学创作1.根据地早期诗歌主要是朗诵诗和接头诗。
接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
抗战后期在人们军对中兴起的“枪杆诗”与朗诵诗、街头诗运动一脉相承。
2.解放区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丁玲为代表。
她的作品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等,文艺座谈会结束以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代表作家有赵树理,孔厥,刘白羽等也曾名重一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三章 4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整风运动对解放区文学的影响
1.功利性。 2.民族化、大众化——乡村化。
3.“工农兵”化。
人民群众成为文学作品好坏的评判者—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三、国统区的文学运动
1、“文协”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 超、夏衍、胡风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 陈立夫为名誉理事,老舍为总务部主任。协会 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 家深入现实斗争。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5 月4日创刊到1946年5月终刊。它是具全国规 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2.两次代表性论争
1)“与抗战无关” ——梁实秋与左翼阵营中的罗荪、宋之的、 陈白尘、张天翼等 1938年《平明》副刊《编者的话》(梁实 秋): “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 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 的” 不可能与抗战无关——左翼作家 结果: 梁实秋告辞
2)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 ——胡风与延安部分文人
涉及:创作中的主观与客观、政治性与艺 术性、作家与生活、歌颂与暴露等问题。
文艺界如何体现: 批判王实味 1942年4月开始《解放日报》上就开始发表 批判王实味的文章。5月底中央研究院开座谈 会把王实味定位于“托派”。座谈会成了斗 争会。 张如心:《彻底粉碎王实味的托派理论及其 反党活动》小资产阶级。 艾青:《现实不容许歪曲》;反驳延安衣分 三色食分五等的批评。 周扬:《王实味的文艺观和我们的文艺观》, 王的观点是文学领域的托洛茨基主义。 ……
第三阶段的文学 (1937—1949)
第十三章:40年代的文学 思潮与运动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
中国文学史复习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新感觉派:表现都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的印象与感受,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形态派别。
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
京派: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
京派小说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凌淑华、萧乾等。
沈从文成就最大。
文明戏:指一种既无唱工又无做工,且常常出现所谓“言论小生”,直接代表作者向观众发表长篇演讲,进行政治鼓动的话剧形式。
由于中国初期话剧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别于旧戏,故被称为文明戏。
其滥觞可追溯至19世纪末上海的学生演剧。
爱美剧:一种倡导“非营业性质”的业余演剧,反对戏剧商业化,反对新兴话剧重蹈文明新戏被资本家操纵作为赚钱工具而日趋堕落的旧辄的戏剧爱的哲学:指冰心宣扬的万全之爱,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得哲学”之鼎的三足。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后改名《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革命历程起点的标志:○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②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他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许地山、王统照12人。
语丝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称号。
语丝派主将是鲁迅,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曾出版诗合集《湖畔》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
(应修人代表作《妹妹,你是水》)《伤逝》悲剧原因:社会层面(外在):社会的扼制,环境的逼迫,生存的困境。
个体生命层面(内在):对爱情的理解不同,心造的幻想,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思想的局限--------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精神胜利法:习惯于客观实际上已经失败的任何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方法,幻想自己是胜利者,而不能清醒认识失败的原因,被屈辱被压迫的客观根源,从而巩固了敌对者优势。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
二、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既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又受到中国 古典小说、诗词的熏染,还受到“五四”新文化 的、新思潮的影响,她的创作反映了较为复杂、 丰富的色彩,表现出中外艺术、新旧文艺、新旧 意境的揉和与交错,极具艺术个性。 1、苍凉的底色 2、中西、雅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3、丰盈而繁富的意象 张爱玲善于捕捉各种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官 现象,使意象常新。如《金锁记》几次出现的月 亮的意象,《茉莉香片》中“绣在屏风上的鸟” 这一意象
路翎是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创作,带有“七月派”作品
的典型特征:注重主观感情的渗 入,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富于 慷慨悲壮的悲剧美。
其作品写出了爱好思索的知识者 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及痛苦 紧张的精神历程。在整个现代文 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
第二节 沙汀
一、生平与主要作品 沙汀,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县人。1921年就读 于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1年在上海开始 创作。在上海时期,著有《法律外的航线》、 《土饼》、《苦难》、《祖父的故事》等短篇小 说集,成为左翼文坛中具有独特现实主义风格的 新人。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代主任。1939年冬回四川工作。皖南事变后还 乡蛰居七八年,专事写作。
4、卓越的心理表现技巧 她善于在苍凉的铺叙中,把客观世界“内化” 于心头,又将内心动作“外化”为行为与言 语。内在与外在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她 笔下人物的动作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涵量, 如七巧对姜季泽的掷扇子动作,流苏和范柳 原的接吻,许小寒同他爸爸的对话,人物的 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呈现出内心的搏 斗与变动 5、富有色彩感的语言
(1910~1941)
2.社会批判和世情讽刺小说 重要作品有张天翼的《华威 先生》 、艾芜的《石青嫂 子》 、张恨水的《八十一 梦》、钱钟书的《围城》 等。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沦陷区“孤岛”文艺运动
被称为上海“孤岛”这块地域是原 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 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这两个外国租界 犹如江洋中的一块孤岛,就是在这片孤 岛上,掀起了有声有色的、规模和影响 较大的抗战文学运动。
“ 孤岛”的形势特殊,条件特殊,所以, “孤岛”的文学运动自有其特殊性。 它战斗性强,因“孤岛”邻近日、伪统治 中心南京,揭露敌人阴谋及时,抨击敌人有力。 “孤岛”信息来源广,传播快,不仅能迅速汇 集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信息,而且能很 快得到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和反法西斯文学的 大量信息。 “孤岛”也不受国民党的文艺控制,能更 自由地开展抗战文艺运动,印刷和传播抗日民 主根据地反映新生活、新面貌的文艺书刊。
“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努
力,出现了张爱玲这样兼
具现代与传统色彩的作家,
和秦瘦鸥等新言情小说作 家,文学呈现出雅俗共赏 的局面。
解放区文学概论
如果说抗战及其后国统区创作基调是沉 郁凝重,或间杂有喜剧性的批判色彩,解放 区文学呈现出明朗、素朴的色彩,政治上翻 身的农民,要求文化上的翻身,专业作家与 群众文艺相结合,表现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 美以及对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文学的 视角转向了普通的民众,文学向民族化、大 众化方向发展。
40年代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面貌: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 发生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全国划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 区及上海“孤岛”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其文学 也相应地被称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 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 这几个区域的文学有其同属于“40年代文学” 的共性的方面,但由于受不同区域社会制度与政 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各个区域的文学面貌 也有所不同。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 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 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 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 争。”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40年代文学)-试卷2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40年代文学)-试卷2(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20世纪40年代香港文学的突出特点是 ( )(分数:2.00)A.大批大陆作家两次南来香港√B.作家集体“失声”C.创作成绩以诗歌较为突出D.创作成绩以散文较为突出解析:2.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的作者是 ( )(分数:2.00)A.吕赫若B.张文环C.龙瑛宗D.吴浊流√解析:3.不属于抗战初期的小型街头剧代表的是 ( )(分数:2.00)A.《最后一计》B.《打回老家去》√C.《放下你的鞭子》D.《三江好》解析:4.以下作品的作者为宋之的的是 ( )(分数:2.00)A.《秋声赋》B.《鞭》√C.《金玉满堂》D.《夜上海》解析:5.《棠棣之花》是谁的作品? ( )(分数:2.00)A.田汉B.夏衍C.郭沫若√D.阳翰笙解析:6.被闻一多称赞为“时代的鼓手”的是 ( )(分数:2.00)A.力扬B.田间√C.袁水拍D.冯至解析:7.《在其香居茶馆里》的作者是 ( )(分数:2.00)B.艾芜C.路翎D.废名解析:8.可看作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真切写照的作品是 ( )(分数:2.00)A.《还乡记》B.《山峡中》C.《围城》√D.《淘金记》解析:9.曹七巧是张爱玲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 )(分数:2.00)A.《倾城之恋》B.《金锁记》√C.《连环套》D.《红玫瑰与白玫瑰》解析:10.《探险队》是哪位诗人的诗集? ( )(分数:2.00)A.郭沫若B.穆旦√C.冯至D.田间解析:11.陈白尘的代表作是 ( )(分数:2.00)A.《升官图》√B.《乱世男女》C.《未婚夫妻》D.《岁寒图》解析:12.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的是 ( ) (分数:2.00)A.《刘胡兰》B.《王秀鸾》C.《白毛女》√D.《赤叶河》解析:13.《暴风骤雨》的作者 ( )(分数:2.00)A.柳青B.欧阳山C.丁玲D.周立波√解析:14.《荷花淀》是谁的作品? ( )(分数:2.00)B.孙犁√C.李季D.阮章竞解析:15.《漳河水》是哪位作家的作品? ( )(分数:2.00)A.赵树理B.孙犁C.李季D.阮章竞√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12.00)16.属于“九叶诗派”诗人的有( )(分数:2.00)A.辛笛√B.陈敬容√C.郑敏√D.艾青E.冯至解析:17.下列属于《围城》中的人物的是 ( )(分数:2.00)A.方鸿渐√B.孙柔嘉√C.李梅亭√D.董斜川√E.韩学愈√解析:18.艾青的“太阳组诗”包括( )(分数:2.00)A.《太阳》√B.《煤的对话》√C.《向太阳》√D.《吹号者》√E.《他死在第二次》√解析:19.下列孙犁作品和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分数:2.00)A.《老胡的事》一小梅√B.《麦收》一二梅√C.《荷花淀》一水生嫂√D.《山地回忆》一妞儿√E.《光荣》一吴召儿解析:20.以下属于赵树理的作品的有( )(分数:2.00)A.《小二黑结婚》√B.《李有才板话》√C.《李家庄的变迁》√D.《地板》√E.《福贵》√解析:21.以下属于“七月诗派”的诗人是( )(分数:2.00)A.徐志摩B.陈梦家C.鲁藜√D.绿原√E.阿垅√解析:三、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4.00)22.“孤岛文学”(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目军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由于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三操、丕、植二、建安风骨的定义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是广泛的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流露从胡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七子。
蔡琰”等。
三、论述植诗歌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的诗“骨气奇高,辞彩华茂”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一、植诗歌创作的分期前期: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
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传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名都篇》。
后期:起后期诗歌受到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幽愤悲伤。
作品的容和风格出现了明显变化。
相对早期而言取而代之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
其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如:《吁嗟篇》《赠白马王彪》等。
《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而复杂,表达出自己对于不能就朋友的悲伤,以及想救朋友的愿望。
表现出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的怀疑和否定的倾向。
二、植诗歌艺术特点1.写景、叙事、抒情结合。
2.章章蝉联,层层顶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际遇,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回曲折,反复深入。
3.比喻,设问等民歌常用手段。
4.多次转韵,有流转变化之美。
三、植诗歌成就1.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不在拘泥于传统乐府诗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2.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辟。
如《吁嗟篇》的转道,以带有强烈感情的自然景观开头,极力渲染了气氛。
而且其诗歌工于起调,如《赠徐干》。
3.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
文学史考试大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40年代文学
国统区文学思潮
名词解释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 “文协”,机关刊物为《抗 战文艺》,由老舍主持,会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
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 入战争现实生活。实现了文 艺界的大联合,是现代文学 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文艺 界的大联盟。它标志着文艺 界
沈从文支持梁实秋的观点,
又发表《文学运动的重造》
但是施蛰存否定抗战初期文
学所取得的价值,又发表了 《文学之贫困》
(五)对“战国策派”的批
评
“战国策派”是抗战时期出 现的一个综合性团体,但是 他们主张的“盛世文学”遭 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
解放区文学思潮
1942年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
座谈会,在会上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于1943年发表在《解放 日报上》
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之下组成
了最广泛的的民族统一战线。
一、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文学大众化”的倾向,40
年代初关于“大众化”问题 的阐明。
向林兵《论“民族形式”的
中心源泉》,认为是“民间 形式”。
对立观点:葛一虹《民族形
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的 “民间形式”么》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 论争
(一)在解放区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 前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 潮流” 周扬的《文学与生活漫谈》
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
批判小生产者的习气和作风。 杂文《三八节有感》《我们 需要杂文》
(二)国统区
1945年围绕着茅盾的话剧 《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 《芳草天涯》展开座谈。
(三)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 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一节“崇高的山”:七月诗派名词解释:抗战中期国统区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受艾青的创作和胡风的文艺理论影响,阵地主要包括《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呼吸》《泥土》等杂志,以重庆、成都为活动中心。
成员:绿原、鲁藜、冀汸、彭燕郊、邹荻帆、牛汉、曾卓……创作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
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所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更直接地与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注重将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与战斗任务联系起来。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追求诗歌与人民融为一体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
胡风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
七月派的诗被誉为“时代激情的冲击波”,直接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七月诗派的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生活态度和诗人的主体性问题。
生活态度上,主张正视现实并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反对无原则的对生活的追随态度和“卖笑的态度”。
认为,人的力量是决定的东西,将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光有牢骚、不平而没有行动,成为小市民的犬儒主义并加以贬斥。
文艺观上,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疏于复杂的形式探求。
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统一,反对亦步亦趋地描摹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主张借正确把握了的历史力量,突入生活的底蕴,开掘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
但是,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影响了他们对复杂艺术形式的探求。
他们认为“人、生活、风格,是一元的”,一元论揭示了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七月派诗人重生活而不重技巧表现。
主体性:七月诗派高扬诗人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反对冷淡地摹写生活,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将诗人的人格、情感、血肉、审美趣味强烈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上去,达到主客观的拥抱和融合。
第十二章抗日救亡与解放文学
心,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表现了现代文学与 民族命运血肉联系的特质,但文学时代性战斗性的 获得,后果是文学多样性、个性和创造性的丧失, 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2、理性沉思的文学(1938.10-1944.9)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人们的心 理从初期的英雄主义和昂扬色彩逐渐沉静下来,开始理性的 思考战争前途和民族命运,出现了“新的苦闷和抑郁”,民 族精神更加成熟和觉醒。 表现在文学上,首先是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 1)转向历史,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的脊梁,发掘 民族的美德,总结民族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的借鉴,形成 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热潮; 2)思索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如萧红《呼 兰河传》、老舍《四世同堂》、曹禺《北京人》、《家》等; 3)探讨战争环境中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与发展道路,如路 翎《财主底儿女们》,沙汀《困兽记》等
体裁出现小型化、轻型化、速写化、及时化倾向。
文体上,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热门的体裁;诗歌朝
广场艺术发展,追求通俗、鲜明、昂扬色彩,出现 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宣传鼓动的形式; 大众化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出现,以便有力配合抗 战的宣传工作。
抗战初期的文学服从和服务于“救亡”这一时代中
出现了刘云若、秦瘦鸥等新言情小说作家,文学呈现 出雅俗共赏的局面。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讲话》发表的时代文化背景
1、革命政党对文艺的要求与作家创作的作品存在差距,五
四以来文艺作品对党领导的革命进展反映不够。 2、大批文艺工作者是来自于城市的知识分子,如何与工农 兵相结合,消除隔膜,表现他们的革命人生,是一个急待解 决的问题。 3、战时的政治军事体制以及解放区工农兵读者对文学的特 殊要求和期待迫切需要宣传式的作品。 4、在创作手法上,来自于国统区的文艺家习惯采用暴露与 讽刺手法抨击时政,到解放区后,创作思维难以改变,对革 命阵营内部的问题也采取同样的方法。 5、当时在解放区关于文艺问题的争论日渐强烈,有必要统 一思想和认识。
18第十八章 四十年代小说(一)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从区域上进行划分: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孤岛文学各区域内的政治和文化气候随着战争形势的演变而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作家的生存方式、思想感情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时间上进行划分:抗战初期抗战中后期战争的进程左右着作家创作的各个方面,由此引发了两个时期从题材选择到艺术风格诸多方面的差异。
从内容和题材选择上进行分类:一、抗战题材小说。
二、讽刺暴露题材的小说。
三、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抗战初年小说创作的特点:1、创作动机:应和着抗战初期民族动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民众了解抗战实况的渴望而创作。
2、以短篇为主,关注事件而非人物。
3、带有较强的新闻报导性和宣传鼓动性。
4、通俗化特征。
抗战初年小说通俗化的途径:一、采用民间文学、传统文学已有的叙事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抗战道理,“旧瓶装新酒”,如老舍《兄妹从军》。
二、不直接采用旧形式,而是采用旧形式中易为大众接受的叙事手法,用浅近的白话文,创作旨在“发动民众,鼓动士兵”的大众小说,如欧阳山《三水两民夫》。
这些急就章往往热情有余,缺乏艺术个性而流于概念化。
这些缺陷在丘东平和姚雪垠的抗战小说中得到了初步的克服。
他们是初期抗战小说的代表。
丘东平:“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暴风雨中的一天》、《友军的营长》等战地小说有战地实感和直面现实的锐气,又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呈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和鲜明的个性。
姚雪垠:1938年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曾引起较大的反响。
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率先在国统区小说创作中进行了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成功尝试。
另外,还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长夜》等。
抗战中期之后,随着抗日战争持久态势的日渐明朗,战争初起阶段的热情日渐沉积为谛视社会人生的智慧,抗战爆发初期对于民族觉醒的热情逐渐被对社会人生真实面貌,尤其是其阴暗面的揭示所取代,旨在剖析、暴露、讽刺的文学成为一股潮流。
40年代文学思潮
什么是“孤岛”文学?
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日军
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由于 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期间产生 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对抗战时期战 斗和生活的记录。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 杂文和戏剧。杂文以唐弢为代表,带有强烈 的“鲁迅风”;戏剧以于伶和阿英为代表, 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歌颂爱国主义 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3.四十年代初延安的“杂文运动”(丁
玲、王实味、艾青、萧军)。
丁玲:《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罗烽:《还是杂文的时代》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萧军:《论同志的“爱”与“耐”》《杂文还废
不得说》
这些文章大多写于1941——1942年延安整风
第一节
环境:
四十年代文学概况
一、第三个十年(1937-1949)的文学
1.战争背景下文化中心散落、转移和重新汇聚
(上海、南京、北京——武汉、重庆——昆明、 桂林——香港); 2.政治的、军事的等意识形态色彩愈加浓厚; 3. 大部分作家在颠沛流离中从呼号走向了反思; 4.来自社会下层的现实呼声成为文学表现的重 点。
第二节 延座讲话及四十年代文艺思潮
一、延安整风前的文学背景回顾:
1.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日战争时期为广
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简 称“文协”。1938年 3月27日成立于武汉。发 起人包括文艺界各方面代表97人,由老舍主持 文协日常工作。文协成立会上,提出了“文章 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现实 斗争。“文协”在全国各地设置分会,创办了 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 物。 2.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有志文学青年涌
国统区文学解答
• •
四、左翼作家的体验小说 1.骆宾基(1917-1994):《北 望园的春天》。是一篇佳作。它采用感 伤抒情的笔调,表现了40年代后方政治 低气压及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知识分子和 下层卑微人物的孤寂、沉沦和憧憬的内 心世界,特别是一些善良的小知识分子 被生活毁灭的悲剧。 • 2.夏衍的《春寒》。 • 3.王西彦的“追寻”三部曲: 《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 其中以《古屋》最著名。
•
战时国家分裂为三个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文学,便形成了 三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国统区的讽刺和 追忆小说;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 型小说;解放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 型小说。
第一节 国统区的暴露讽喻小说
• 一、描写光明面的小说 • 1.在民族解放战争形势下,社会 新变动的小说:
•
如艾芜的《秋收》、《纺车复活的 时候》,后者表现抗战初期农村手工业 复苏的景象,给中国农村带来了新的经 济活力,也给少女带来了新的憧憬。
• 1.“七月派小说”: • 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
杂志,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作者,主 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 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 及对于人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作品在 某种意义上比七月诗派更能体现胡风的 理论主张,多数被编入《七月文丛》, 并由胡风亲自写序,人称“七月派小 说”。
国统区文学
•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已基本成型,虽 受战争的打击一度消沉,但40年代经过调整后, 很快便又重新繁荣,这个时期长篇小说的成就 便是一个明证: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 《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憩 园》、《寒夜》,沙汀的《淘金记》,萧红的 《呼兰河传》,沈从文的《长河》,林语堂的 《京华烟云》,冯至的《伍子胥》,丁玲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路翎的《财主底儿女 们》,张爱玲的《金锁记》,徐訏的《风萧 萧》,钱钟书的《围城》,赵树理的《李有才 板话》等,它们成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三四十年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注:填空和名词解释是网上找的,没有仅做参考,以书上为主)一、填空1、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田间,闻一多称他是“时代鼓手”。
2、杨绛的“喜剧双璧”是《称心如意》与《弄假成真》。
3、《淘金记》是沙汀著名长篇“三记”之中最优秀者。
其他为《困兽记》《还乡记》。
4、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5、现代章回体小说大师:张恨水。
6、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第一人:“诗怪”李金发。
7、“汉园三诗人”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
(因为合著《汉园集》)8、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9、左联五烈士:殷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10、臧克家:泥土诗人,《泥土的歌》。
(书:农民诗人、乡土诗人)11、南玲北梅:张爱玲和梅娘。
12、孙犁是“白洋淀派”鼻祖。
13、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田汉与洪深是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
二、名词解释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
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
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此外,《讲话》还论述了党的文艺 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党 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 问题 —— 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指出 了延安文艺界“严重地存在着三风不 正的东西”,“需要一个切实的严肃 的整风运动”。
《讲话》具体针对解放区文艺工作 者与工农兵群众结合问题,文艺工作 者如何适应解放区环境问题和解放区 文艺工作中发生争论中所存在的各种 糊涂观念与错误认识问题,就文艺思 想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分析:
• 第一、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服务于政治”。 • 第二、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 首先是工农兵, “我们的文学艺 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为工农 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 所利用的”。
国统区40年代各种文艺问题、论争、困 惑的几个理论命题:
{
第一、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第二、现实主义的问题。 第三、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 简述
延安根据地—解放区文学思潮(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一般统称为“解放区文学”) 的生发环境,既与解放区的创建、巩固、 发展休戚相关,又与解放区文学所形成的 延安文艺思想的确立、泛化的过程有关。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以1942年延 安文艺界整风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地文化界大体有三种文化观念的存在: 1、政治的文化观念(属于中国共产党核心 领导层的文化观念)。
2、知识分子文化观念(具有的超前性特 点) 。
3、农民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 有着难以剥离的一体性)。
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过程中所召开 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 话》),是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过程 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1938年3月27日 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 郭沫若、茅盾、冯乃超、 夏衍、胡风、等45人 为理事,周恩来、孙科、 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由老舍支持“文协”日 常工作。 “文协”出版 会刊《抗战文艺》
40年代文学思潮
1 现实的参与:民族和民主两大主题
抗战初期,文学凸显战斗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暴露 出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 “文协”)在武汉成立,提出“文章入伍、文章下乡” 的口号。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8),及皖南事变(1941) 后,高昂激愤的社会情绪开始落潮,作家们开始更 冷静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危机重重的中国与人生。
提高农民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胡风(1902—1985,湖北蓟春人)文艺理论以
“主观战斗精神”为中心,特别强调创作的主体性 因素,主张“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 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
胡风文艺理论与鲁迅改造国 民性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 出鲜明的启蒙精神与知识分 子精英意识。他也受到厨川 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启发。
.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关系的论争 3.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4.关于《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讨论 5.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
“所谓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
民。” 革命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
以讽喻现实、暴露问题的文学形式张扬民主精神与社 会意识,成为很多作家自觉的选择。
张天翼、沙汀、袁水拍、陈白尘、丁西林、郭沫若等
文协会刊《抗战文 艺》“发刊词”提 出:“要把整个的 文艺运动,作为文 艺的大众化运动, 使文艺的影响突破 过去的狭隘的知识 分子的圈子,深入 于广大的抗战大众 中去”。
.
.
在动荡、苦难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族、时 代与个人三个命题——三种文学精神的激荡、 互渗与转换,驱动着4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成 与发展。
《古代文学史》下册的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四大爱情剧:《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3、南戏里的四大传奇:《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4、四大奇书: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英雄传奇《水浒传》、历史演义《三国演义》5、《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6、《三国演义》的三绝是:二、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2、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有的剧本前或折与折之间会加一个楔子;折与楔子构成一本,但不等于一个作品,有的作品可以超出一本,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四折四种,不相重复。
每个宫调又有曲牌——曲子的调名;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杂四类。
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宾白是唱为主,白为宾;科是指表演动作。
唱词与说白本已含有人物在唱念时的动作。
特别标明的“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
3、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主要的、完美的、甚至唯一的体裁。
主要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特点是:分回标目,成为一种段落整齐,又前后连贯的结构模式。
它是通俗小说的直接源头,明代小说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的。
3、红娘形象:她有着受压迫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由此而生的正义感,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功臣。
她是一个性格爽朗乐观、热心肠、有正义感、机智泼辣、品格高尚的卑贱者形象。
她聪明勇敢,伶牙俐齿,有着下层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代名词。
三、简答题或论述题1、《窦娥冤》思想内容是什么?课本P217以元代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窦娥悲惨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无赖横行,社会秩序混乱,谋财行凶随时发生;衙门暗无天日,贪官污吏草菅人命;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善良的人民饱受欺凌,横遭虐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争对文化的制约
1.影响
(1)创作主题发生变化:战争,救国图存
(2)使文化区域化【国统区(重庆,昆明)、解放区(延安,东华北)沦陷区(上海)孤岛区】
(3)文学发展阶级性
A.抗战初期的救亡文学(1937.7-1938.10)不同政治观点,文学观点作家走到一起,文章下乡,文章入武。
B.理性沉思的文学(1938.10-1949.9)中日相持阶段。【爱国主题的推展与深入;历史剧创作热潮(历史中发现经验和智慧);思索民族文学传统与民族性格的忧伤得失《四世同堂》;探讨战争环境中只是分子的苦难历程与发展道路】
C.讽刺与暴露的文学(1944.9-1949.9)《围城》【民主运动的热潮;对黑暗的诅咒和对腐朽现实的否定;知识分子在一个新的时代道路前的自省与历史总结;讽刺成为文学的主流手法;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钱钟书《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
共同任务:1、组织作家深入群众,前线,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2、创办刊物,繁荣创作,培养青年作者3、通过文艺评奖的活动推动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
解放区文学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邵子南《地雷阵》马健翔《穷人恨》贺敬之的新歌剧《白毛女》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来来往往》《孟祥英翻身》作品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大众化,表现新的生活与主题
孙犁《荷花淀》《芦花荡》《嘱咐》作品创作侧重于心理、情感、生活诗意,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
缺陷:注重政治功利性忽略文学的艺术本体追求,缺少意蕴丰厚的艺术典型,艺术创新不足,艺术个性模糊,艺术意识的现代感缺乏,强调艺术的大众化,过分倚重于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和创新精神散失,放弃了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形成了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文学和文化的固步自封。
E.沦陷区文学
D.乐观英雄主义的解放区文学
作家作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贺敬之《白毛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
特征:政治的功利性,艺术追求的乡村化,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表现对象的单纯化,对艺术多样化手法的自觉追求。
文学特征: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体现在艺术追求的乡村化;体现在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缺陷:忽略了文艺特征,缺少意蕴丰厚的艺术典型,艺术创新不足,艺术个性模糊,艺术意识的现代感趋弱,文学固步自封
评书体:1、继承中国传统古典小说讲故事连贯与完整性的特点2、基本上没有静止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与语言展示其性格3、吸收传统说书艺术语言的明白如话,朗朗上口
诗体:1、大量的景物描写是一大特色2、将诗情画意有机融合在人物于事物的恰当位置3、浓浓的抒情性
解放区的文艺社团的三种形式
1、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分会或者是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分会而建立的 晋西分会,晋东南分会
2、各解放区自己建立的文化或文艺团体 苏北文化协会,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
3、各解放区作家自由结社建立的文艺团体 新诗歌会,山脉诗社,青年文艺学习会
乡土文学传统,以揭示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饶的生存意识;重视对人日常生活的重新发展和肯定,在平凡生活中去发现永久的人性;雅俗文化的逐渐合流,刘元若,素瘦欧等,雅俗共赏的局面。
解放区文学思潮
兴起:政治因素1、社会及人的解放2、人的翻身3、理想与信念
发展:1、酝酿期(漫长的文学文化积淀)2、形成与发展时期,1937--1942(人才聚集,文艺组织产生)3、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