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第7课致空气【导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摇曳.(yè) 厮.守(sī) 窒.息(zhì) 污浊.(zhuó)(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
厮守:互相守着。
3.作者名片邵燕祥,1933年生,北京人。
当代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歌唱北京城》《致远方去》等。
4.背景资料《致空气》选自《古今文学名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本诗写于1984年。
“文革”期间,诗人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写成的。
语文版八下《致空气》教案学案
《致空气》教案马炳芳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程:(一) 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课堂调查:你喜欢读诗吗? 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简要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的诗歌。
2.爱诗的同学如星原之火。
其实,不仅同学们,作为我们泱泱诗国,不少人对诗的钟爱正在逐渐减少。
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建设的速度快了,情感的交流少了;追赶的脚步快了,望月的目光少了。
于是有人悲叹:现代社会,…诗的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褪色了。
诗歌缩成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浮云的暗影里,忧郁地注视着人间,注视着唐风宋韵浸润过的这片山河。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致空气》,感受诗歌魅力。
作者邵燕祥。
(板书课题) 4、同学们能否谈谈你对空气这种无所不在的东西的看法。
生:空气太平凡了,我们很少关注到。
那么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选平凡的东西入诗的。
(二)读诗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
2、请同学把自己对诗的初步感觉说说(全诗情感基调比较深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致空气”而不是“颂空气”,引导学生尝试改读诗歌的第一节——把“你”改为“他”。
(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是诗人对空气的倾诉。
)4、提出朗诵的方法: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深沉而亲切——缓而低)学生代表试读并作诵读评价(三)读人1、简介作者的观点:诗人邵燕祥曾说:“我一向认为,诗人应该用作品来发言的,读者也是通过作品来了解作家的。
”请结合读过诗歌示例(例如刚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首联,让我们读到了诗人刘禹锡的坎坷经历)读诗,说说你从哪些诗句中能读出诗人某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从2-4节的“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的街头”去猜说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
杨晓红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七课致空气主备人:杨晓红协备人:邓绍峰李英哲【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作者的情感。
3、了解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识链接】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 年出生于北京。
50 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1958 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 年 1 月平反。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预学环节】(10分)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每节中所抒发的情感。
【讨论环节】(25分)1、诗人认为空气具有怎样的特点?在书中圈画。
2、“我”为什么要赞美空气?3、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呢?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诗人人生经历的词语吗?★结合“知识链接”来理解。
4、结合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①“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②“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③“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5、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空气呢?有什么好处?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人称方面理解。
【拓展环节】(15分)1、生活的路不会是一条坦途,当你遭遇坎坷,或身处困境时你学会了到哪里寻找力量?请自由谈谈。
2、你能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物赋予它深层含义,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两句或三四句的小诗吗?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导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克服环境污染的行为,从而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空气,积极行动起来,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选文章《致空气》是一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中直接点出“呼吸新鲜空气已成为奢侈”的事实,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作者主要介绍了四种致空气的危害:一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二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三是燃放烟花爆竹;四是生活垃圾的处理。
三、教材内容一、致空气的原因1. 工业废气的排放2.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3. 燃放烟花爆竹4. 生活垃圾的处理二、致空气的危害1. 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保护空气1. 改善交通工具2. 种树造林3. 开展环保活动四、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的现象。
2. 废气: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不含利用价值的气体。
3. 绿色环保:促进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强调在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同时,保护和发展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课堂活动1. 观看科普视频《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空气污染及其严重危害,引导学生珍惜每一次呼吸。
2. 分组讨论:“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并展开表态发言。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3. 以“当我是一棵树”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最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4. 班级里开展“绿色行动”,号召同学们拾起地上的垃圾,不扔垃圾,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诗歌《致空气》的学习,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致空气》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主题的探讨与思考。
3. 诗歌朗读与欣赏。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致空气》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启示,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 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情景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 朗读欣赏: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以空气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致空气》诗歌文本。
2. 教具: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PPT。
3.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空气相关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致空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解释象征手法。
4.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
5. 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的重要性。
2. 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空气,减少污染?九、拓展延伸1. 推荐类似的环保题材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空气为主题,进行交流展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环保意识。
3. 教师对课堂进行小结,强调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必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既要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语文版八年级必修阅读2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杨春良从感性到理性,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到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环保做到的细节方面,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方面,展开阐述和探讨,揭示出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保献力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逐步理解“空气”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的语义信息,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b)掌握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一些环保行动的意义,会运用相关知识作出环保行为。
c)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感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扩展想象工具箱,拓宽思考视野。
2.情感态度与值观a)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环保习惯,落实环保行动。
b)引导学生具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预习:师生探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意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探讨。
2.阅读理解: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空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及环保问题等方面展开阅读,同时根据课文提示,进一步掌握新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逐步提升语感和语丽度。
3.阅读讲解:教师对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存在问题的词句、句子进行讲解,解释作者的表达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强调环保的态度和制定环保计划的必要性。
4.分析阅读策略:教师分析本文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目的和效果,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操刀、格式模仿训练等形式进行。
5.思考与讨论:通过环境保护示例进行讨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需要我们做出哪些贡献,展开思考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方面。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运用新的言语技巧和写作方式,完成书面表达训练。
四、教学实施1.针对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操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空气》这首诗,体会诗人对空气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阅读,理解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和环保意识的传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致空气》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致空气》的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小组讨论。
3. 诗歌鉴赏a. 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其他相关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出与空气相关的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空气的措施。
5. 总结反馈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
6. 作业布置b. 选择一首与空气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空气措施来观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7、致空气
第五节意象:“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
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仅仅是歌颂空气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人以空气为吟咏对象,不仅仅是歌颂空气。表面上是歌颂空气,实际上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人世间的真情。
1、过渡:有些事物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大家知道吗,能否举例说明?
2、学生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致空气
空气特点——看不见,无处不在
歌颂空气——给“我”巨大帮助象征
总结全诗——与人类关系密切
【教后反思】
第五节: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
第六节: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5、诗中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法指导: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中的意象和关键词来理解,知人论诗。
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意象:第四节“海风”、“森林”、“地牢”、“草野的青气”
看清生字字形,读准字音。
摇曳(yè)闪烁(shuò)厮守(sī)
面颊(jiá)窒息(zhì)嘘声(xū)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诗歌内容。
学法指导:抓各节中心句,找关键词概括。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第三节:写出了空气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诗歌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人间忠贞不渝的感情,这情感可以是亲情、也可以是友情,还可以是爱情。
【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我们的"洋思"模式《致空气》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的"洋思"模式--《致空气》学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飞儿一、教学目标:1敝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钡赖隆⑶楦小⒓壑倒郏河檬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泵沼锏既: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抒情诗--《致空气》。
2弊髡呒蚪椤I垩嘞椋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交代目标引导学生:读-------悟--------赏--------练读1苯淌Ψ抖痢2毖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毖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苯淌χ该朗读。
学生评价。
悟阅读分析,速读课文思考:⑴从字面上来理解,诗歌主要写了什么?⑵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空气?(3)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4)诗人在这首诗中,尽情讴歌了空气给予自己特别的关爱,这里的空气的意象无不染上诗人浓浓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个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寄托了一种特别的味,这就是诗歌中所常有的一种手法,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吗?(5)诗歌中所赞美的空气,你认为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如能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你得过的关爱来谈更好。
它象征:它象征:(6)“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7)“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赏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练这是一首用-----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歌颂。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致空气》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空气的成分、作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2)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3)学会用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表达对空气的感悟;(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介绍空气的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3 表达空气之美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空气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2.4 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成分、作用、污染及其危害等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空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绘画等作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了解空气的成分,分析各成分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5.2 第二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讨论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第三周:表达空气之美教授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致空气》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致空气》导学案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象征的手法。
1. 走进作者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2. 《致空气》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浊.( ) 鼾.息( ) 抛.弃( ) 窒.息( ) 面颊.( ) 厮.守( ) 2.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厮守:(2)摇曳:(3) :朴实,不矫饰。
3. 这是一首用 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 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的歌颂。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星光因你而闪烁/波光因你(2)我沉在 里/失眠时,我从鼾息听到了你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我的疑惑学习目标 一、知识链接二、自主学习1. 概括内容: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空气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 走进主旨: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3. 写法探究:这篇诗歌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4. 合作交流:这首诗有什么象征意义?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写作意图。
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一些象征手法,比如花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请将下面的花与其象征意义用线连起来。
A.康乃馨①表示道歉B. 红玫瑰 ②象征博爱、体贴和高雅C. 白玫瑰 ③象征神圣、纯洁、心心相印D. 黄玫瑰 ④象征母爱,是慰问母亲之花E. 百合 ⑤寓意尊敬和崇高F. 郁金香 ⑥象征爱情和真挚纯洁的爱知 识 拓 展三、合作探究四、检测反馈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摇曳.(y â) 鼻翼.(y ì )B. 鼾.息(h ān ) 厮.守(s ī)C. 面颊.(xi á) 窒.息(zh ì)D. 嘘.声(x ū ) 踪.迹(z ōng )2. 下面对本诗中心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1.2 教学内容诗歌《致空气》的阅读与理解空气的组成和作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和科学知识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图片和相关视频实验器材:进行空气实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歌《致空气》的背景和作者2. 阅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3. 讲解空气知识:介绍空气的组成和作用4. 讨论环境保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和环境5. 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3.2 时间安排诗歌阅读与讲解:20分钟空气知识讲解:15分钟讨论环境保护:10分钟实践活动:1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环保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提高教学水平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诗歌《致空气》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空气实验器材和材料5.2 参考资料空气的组成和作用:参考相关科普书籍和网络资料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参考环境保护的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诗歌解析:参考文学评论和相关学术论文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达对空气和环境的感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深入研究,如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6.2 教学延伸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环保领域的了解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第七章:教学风险与预防7.1 教学风险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环保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7.2 教学预防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和环保知识在实践活动前,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安全第八章:教学反思与改进8.1 教学反思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和分析8.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提高教学效果第九章:教学计划与进度9.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制定教学进度表,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9.2 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10.2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如诗歌朗诵、环保知识竞赛等邀请家长和同行参加成果展示活动,分享教学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象征的手法。
预习检测:
1、《致空气》作者当代诗人。
第一本诗集,《致空气》是作者在文革期间遭迫害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闪烁.( ) 鼾.息()
面颊.()厮.守()窒.息()
自主学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全诗共六节,三部分。
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1、你能从诗中找出暗示作者人生经历的词语吗?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诗人所要倾诉、所要感激的仅仅是空气吗?你认为它象征什么?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3、自我质疑:
拓展延伸:
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作业:
1、诗人是怎样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的?
2、在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赋予其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
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
樵夫,别砍那棵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这棵老橡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3、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检测:
⒈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参天()嬉戏()心弦()樵夫()
⒉辨字组词。
斧()抚()谅()蔽()
爷()妩()凉()弊()
3、填空:
《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
诗的作者是,(国籍)国人。
自我发现
自主学习
1、通过预习和朗诵,你能不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在文中圈划句子
3、老橡树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合作探究:
1、学生讨论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
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
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2、说说诗人为什么会对这棵老橡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拓展延伸:
这首诗被作为环境保护的口号,请你为保护环境也拟一条标语。
作业布置:
1、如果说老树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记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承载着你的情感和记忆呢?请自拟题目,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抒发你的感受。
2、课外广泛阅读国内外作家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