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赋比兴
![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4ef761d83186bceb19e8bb44.png)
(三) 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例如: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 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 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3)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你的背包》 )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 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敖包 相会》 )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 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1)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 儿飞, 你在思念谁(《虫儿飞》) (2)你的泪一抹无邪,原来感情那么难以学会,他 身边是谁消失前后不后悔,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 样深邃( 《人鱼的眼泪》主题歌) (3)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 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 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 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 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 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 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 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 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a10b44e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4.png)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
![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edca511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d.png)
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叶嘉莹“赋、比、兴”乃《诗经》与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
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
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我们作为人类,有心灵有感情,天生就应该是爱好诗词的。
“人禀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人们都应该有所感应。
很多人以为,所谓物象就是动物、植物、鸟兽、花草等外在的事物,故说《诗经》上常常用外物引起诗人的感发,就是草木鸟兽引起了诗人的感发。
其实,所谓外物的这个“物”,“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的“物”,应该分成两方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物象,是草木鸟兽;另一个是人世间事物,就是刘勰所说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当你看到外在物象的种种变化时,内心自然会有一种感受产生。
所以,古代像李后主的小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就表达了他不假修饰的感情: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竟然满树都谢了?真是“太匆匆”了!如果说“林花谢了春红”还是外表所见的现象,那么,“太匆匆”则是词人内心的悲哀与感叹。
花的生命本来就是短暂的,可是,花不只是太匆匆,仅有短暂的三五天的生命,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
他这里所说的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也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并不是说朝来就只有寒雨没有风,晚来就只有风没有寒雨。
中国的文学对举都有普遍包举的意思,“朝来寒雨晚来风”是自朝至暮都有冷雨寒风的吹袭。
而这寒风冷雨的吹袭打击,就是只对花草吗?辛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两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比兴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比兴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df5d5cf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f.png)
比兴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作用: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26204d2aa00b52acfc7cac6.png)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8e2b6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7.png)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比兴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af73b9aa00b52acfc7cada.png)
Hale Waihona Puke 何为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 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客体在前,主体在后。两者有比喻,类比的关系。
兴 :兴是有感而发,借物起兴,要写B先说A,由A产生联 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AB之间 很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类似象征。
如: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吃顿饭吧。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词: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 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刘三姐》歌词:姓陶不见陶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 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 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描写叙 述,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 动妇女的质朴本色。 《黄河大合唱》歌词: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 全中国。
什么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 法,最初见于诗经。
赋:平铺直叙,铺陈、白描的 手法直抒胸臆,不加曲折,类 似今天的排比。 即把思想感情、风景、事物平 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出征中“旦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2 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 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 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 慰藉。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8661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8.png)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一、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起源和意义1.1 赋比兴的概念和定义赋比兴是指通过对比、类比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个事物的特征、属性或情感,引申到另一个事物上,以达到抒发情感、描绘形象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
1.2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赋比兴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意义在于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使抽象的情感、思想得以通过具象的形象得以表达和传达,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情况及特点2.1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在其中的运用频率极高,几乎贯穿于整个《诗经》的各个篇章中。
2.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种类和形式《诗经》中的赋比兴主要包括对自然界景物、动植物的比兴,以及对人物、情感、社会现象的比兴等多种形式,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比兴尤为常见。
2.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风物人情的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意象和情感世界。
三、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经典案例3.1 《诗经·小雅·节南山》“汝坟之绿,其叶萋萋。
汝坟之青,其叶修修。
”这里用“汝坟之绿”、“汝坟之青”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形象生动,情感强烈。
3.2 《诗经·大雅·思齐》“麀牛、斯文,中岁序年。
”这里通过对麀牛的比兴,表现了自然界岁月更迭和人生沧桑的意境。
3.3 《诗经·小雅·车攻》“攻车则前,颠覆倒亩。
”这里通过对车辆的比兴,表现了对战争的描写和对战争危害的警示。
四、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艺术特色及价值4.1 赋比兴为《诗经》增添了丰富的文学意境和表现力,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具有历史、文学和民族情感的独特价值。
4.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情感意蕴和形象塑造,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说明诗经赋比兴手法
![说明诗经赋比兴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1b8c51a6bd97f192279e9b6.png)
说明诗经赋比兴手法: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比兴指其表现手法的不同。
这三个概念是古代学者对诗经技艺的精湛概括。
赋既直接描述事物,叙述事物,雅诗和颂诗中多用这手法。
比就是比喻,诗经中运用普遍。
兴既触物兴词,从一物联想到另一物。
兴分2种情况。
有些与下文内容无关,只用于调节韵律,有些则与下文有内在联系,起渲染比附或者象征作用。
赋比兴并不是绝对的。
总体而言,赋是基本手法可以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而比兴是为使本事和感情表达的更为形象。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戒律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可作为现代社会公共道德的传统资源,既个体均生活在一个平等独立,以契约关系为原则的群体环境中。
尊重别人既尊重自己,这可以无关于个人修养,而只是一种社会契约,既社会性道德的由来。
理解智者乐水那句: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
然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表明,故借山水以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
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
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此两者皆同本于自然。
此章艺术之美甚多,天人合一,谓之美善合一,为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
建安风骨的美学意蕴:首先,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们,以诗歌反映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抒发建功立业,拯时济世的理想,形成了慷慨多气,刚健遒劲的风貌,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其次建安文人在诗歌中反映现实,讴歌理想,通兑自然,将感情尽情发露。
他们并不是对乱世徒然发出虚无感叹,而是充满用世之志:同时,他们又认真而富于理想,以拯济世乱,弘扬道义,恢复太平世景为目标。
因而建安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慷慨激昂是风骨精神。
风骨是他们的生命观在美学的体现。
建安文人持久稳定的生命观念是因生命短暂而力求建功立业垂名不朽,包括统一中国重建太平治世的理想。
建安文学在内容上最大的价值,就是表现了这种生命观的内涵,这也是其最重要的意蕴。
唐传奇与之前小说的不同:唐传奇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21cd8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6.png)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浅谈语文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浅谈语文诗词中的比兴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47e6470168884868762d674.png)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手法什么是比兴?关于这个问题,从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知道,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选取、联想习惯和理性思辩等方面的特征。
借用著名的文人朱熹所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而言之,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是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有些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兴,但是有些是通篇都采用该手法。
而且,可以看出来古代诗歌大部分都有运用到比兴手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上就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乏多篇优秀的比兴作品,其中的《关雎》可称为比兴的典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诗通过兴句发端,以成双成对的雎鸠鸣叫,引出君子对淑女的倾心仰慕和热情追求,接下来再和关雎的行为进行类比,得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样的佳句,充分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赤诚相爱,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丰富。
说到《关雎》,自然也少不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全诗三章都采用“兴”法起笔,用秋景秋色烘托主人公相思之情,失落之感。
情景交融,委婉动人,将一个热恋者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不过当时的比兴都比较单纯,一般对象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但是随着诗词的不断发展,比兴的对象和手法也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如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不得不说,该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寄托手法,善用比兴和典故,借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
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写暮春的景物,接着“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的复杂情感,来寄托他对南宋王朝国事垂危的忧虑和痛心,“更能消”三字起笔,实际上意指南宋的政治形势。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6e08de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f.png)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一、赋:“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
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
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
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赋比兴
![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ae411987bceb19e8b8f6ba9d.png)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 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 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 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 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 劝故人应当念旧。
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 (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 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 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 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 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 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兴中含比,比兴兼取,便有这样的妙处。可见,方东村的 “兴而兼比”则“取兴不取比”之说未免有点偏颇。
3.铺写人物的性格、行为。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这在塑造 人物形象中是至关重要的。如关汉卿作自我画像的[ 南吕] 《一枝花·不伏 老》(节录):“「黄钟尾」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 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 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圈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 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牡丹,借指出众的女色),扳的是章台柳(妓 女的代称)。我也会吟诗,会篆榴(写古体字);会弹丝(弦乐),会 品竹(管乐);我也会唱鸣鹤(《鸣鹤天》等曲调)、舞垂手(舞蹈 名);会打围(围猎)、会激鞠(踢球);会围棋治双陆(类似下棋的 博戏)。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 这儿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 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阴间)。天啊,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指勾 栏妓院)走。”这段曲子以铺排的手法突显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 反常举止,寄寓着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执着于文艺事业的决心。 由此 可见,铺排与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艺术手法。铺排的主要美 学特征乃是淋漓尽致,畅酣达意。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f670ee8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7.png)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有许多表现手法,其中之一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一种比喻手法,即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以此来表达思想或情感。
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非常常见,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丽、人类的情感或描述某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诗经《小雅》中有这样一首诗:“山之高,谷之深,贫贱之交,载笑载语”。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贫贱之交比作山之高和谷之深,表示贫贱之交是一种深深的现象。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并且还能使诗歌更加生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d46171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2.png)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集之一,其中赋比兴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比喻手法。
赋比兴手法是指在诗歌中,使用比喻的方式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状态,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人的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等。
例如,《周南》中有这样一句话:春草绿如蓝,春水浅如洗,这是一种以草和水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两个比喻,分别是草绿如蓝和水浅如洗,来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象。
另外,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也经常用来描述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中有这样一句话:忧愁苦苦,像折断的芦苇,这是一种以折断的芦苇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比喻折断的芦苇来描述人的忧愁苦苦的感受。
此外,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常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国风·零陵》中有这样一句话:喜从天降,如山间松柏长,这是一种以松柏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比喻“松柏”来描述喜气洋洋的场景。
总的来说,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应用非常丰富,它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也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感受和情感,还可以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赋比兴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对于理解和鉴赏《诗经》具有重要意义。
修辞手法古诗中的比兴与象征
![修辞手法古诗中的比兴与象征](https://img.taocdn.com/s3/m/7ca9016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a.png)
修辞手法古诗中的比兴与象征修辞手法:古诗中的比兴与象征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与艺术美感。
在古代诗歌中,比兴与象征是常见且重要的修辞手法。
本文将从古诗中的比兴与象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展示它们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一、比兴的运用比兴是通过将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艺术表达的目的。
在古代诗歌中,比兴常常用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使作品显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通过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的心境相对比,表达了登高远眺所带来的豁然开朗之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将登高的经历与视野的开阔相结合,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无穷的广阔。
又如,在杜甫的《登高》中,诗人运用比兴描绘了自己的心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将猿啸与心境相连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以上两个例子展示了比兴在古诗中的运用,通过生动的比喻与对比,使作品更具表现力,也更易于读者理解与共鸣。
二、象征的意义象征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某个抽象的事物,以达到深层次的艺术表达。
在古代诗歌中,象征常常用来表达人们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悟。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通过以雁雀为象征,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的感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将雁雀与时光相对应,表达了天长地久、时光荏苒的哲理,以及对光阴逝去的时光的珍惜之情。
又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以明月为象征,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是诗人思念的象征,通过望月的动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共鸣与感受到诗人的乡愁。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象征在古诗中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作品更具有哲理意味,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951c2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e.png)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c4e49b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5.png)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其喻义,多方联想,品味诗境,品析诗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黄河水一去不返喻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引出下句的哀叹 。 水之来势不可挡,水之去势不可回。空间的壮阔衬托时间的 短暂,极尽悲慨又豪壮的情感。
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作用
(树梢树枝树根根),秦山亲水有亲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何为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 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其喻义,多方联想,品味诗境,品析诗情。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鲍照《拟行路难》
类比联想,水喻生命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其喻义,多方联想,品味诗境,品析诗情。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引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孔雀失偶,暗喻夫妻分离。渲染深沉悲哀的气氛, 为全诗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
客体在前,主体在后。两者有比喻,类比的关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兴,是对眼前或想象事物的一种类 比联想,并形象拟化和感情的整合。 所以,在赏析诗文中“比兴”手法的 作用时不仅要理解比喻含义,还要多 方联想,品味诗境,品析诗情。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
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
《诗经》里说:“譬喻叫比。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
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
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
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
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
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
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
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兴》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诗人以“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并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
这样,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大家比较熟悉的文天祥《过零汀洋》,诗歌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诗人以喻体“风飘絮”来比喻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来比喻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的多。
3、借喻
所谓借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也就是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
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溶合在一起了,喻体直接代表本体,也不用喻词了。
如,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其中的“新松”喻指善,“恶竹”喻指恶,诗人借以抒发对人事的爱憎之情。
又如,白居易的《放言·其一》:“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诗人借“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来喻指朝庭中的当权派,揭露其“两面派”的丑恶面目。
再如,王安石的《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其中“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在古代诗歌中,借喻与借代不太好分辨的,要注重借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而借代是相关性。
比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人用“朱门”代富贵之家,用“死骨”代穷人。
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4、博喻
所谓博喻,按照现代修辞学所说,就是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
也就是说,一个本体,有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喻体。
可以是明喻,也可以是暗喻。
在古代是诗歌中,博喻也是用得很多的一种。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这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诗人在十四句中用了十种声音作喻体,不但描写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更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又如,苏轼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里,诗人写的四句诗,就连用七个比喻,一个比喻即一个场景,将船行疾水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就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把繁琐的道理简单化,不但表现出了诗歌形象化、含蓄化的特征,更换有助于读者对诗歌深层次的了解。
二、兴
所谓兴,就是在诗歌中,诗人为了达到委婉含蓄,往往先用其它的形象来发端,然后引出所要描写得对象。
“兴”也叫“起兴”。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在古代诗歌中,“兴”有时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如《诗经·桃夭》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又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后来的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起兴。
下
面我们举例说明:
如,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诗歌的前两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首先借此用形容光阴易逝、一去不返。
所以,接着两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就承上光阴易逝、一去不返而慨叹人生之短暂,并由此引出要表现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来。
又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就是“起兴”句。
我们都知道“见秋风”就暗示对家乡的思念。
它源于晋朝的张翰的故事。
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借说喜欢
吃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三,赋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一般有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例如,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诗歌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其后基本上是直言诗,也就是运用了赋的“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写法。
又如,诗歌《木兰诗》,这首诗除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外,诗人也是运用了赋的“直言叙事”的手法。
特别是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八十五岁、奄奄一息、即将告别人世时,以遗嘱形式,对儿子“直言”倾吐未完成的心愿和殷切希望。
总之,比、兴、赋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使诗歌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美,而且推动了诗歌在创作中的日趋丰富和完美,对促进古代诗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