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质检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特点
质量信息化工作总结怎么写
质量信息化工作总结怎么写
质量信息化工作总结。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质量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积极推进质量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我将对过去一段时间的质量信息化工作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
首先,我们在质量信息化工作中注重了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我们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实现了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到自动化管理的转变。
这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同时,我们还注重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使得我们的质量信息化团队更加强大和专业。
其次,我们在质量信息化工作中注重了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通过对生产过程和
产品质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们还将数据应用到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全流程的数据管理和控制,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最后,我们在质量信息化工作中注重了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
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流程,我们实现了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了质量信息化工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了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整个行业的质量信息化工作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过去一段时间的质量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
不足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质量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和力度,不断完善和提升质量信息化工作的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检验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信息检验情况汇报材料范文尊敬的领导:根据工作安排,我对本部门最近一段时间的信息检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信息检验工作概况。
自上次情况汇报以来,本部门信息检验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我们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要求,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和筛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信息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升了整体检验水平。
二、信息检验情况分析。
1.信息来源多元化。
本部门信息检验工作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加大了对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开发和利用。
我们积极与各部门合作,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了信息检验的全面性和深度。
2.信息检验流程优化。
针对以往信息检验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本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优化。
我们简化了信息检验流程,提高了审核效率,同时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辅助审核系统,大大提升了信息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3.信息检验结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检验工作,本部门发现,虽然大部分信息来源可靠,但仍有一些信息存在不实、不准确的情况。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上,需要我们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不实信息对公司形象和业务造成不良影响。
三、信息检验工作改进措施。
1.加强信息检验人员培训。
为了提高信息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核能力,我们将加强对信息检验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和辨别能力,确保信息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完善信息检验制度。
本部门将进一步完善信息检验制度,明确审核流程和责任分工,建立健全信息检验档案,加强信息检验结果的归档和追溯,确保信息审核工作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3.加强信息监督管理。
针对新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上存在的不实信息,本部门将加强对这些平台和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实信息,保护公司形象和业务利益。
四、结语。
信息检验工作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本部门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审核水平,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十三五”时期质检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浅谈“十三五”时期质检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摘要] 质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社会工作,它维持着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保障着人民群众及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质检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搭建起了基础的质检信息化平台,这显著提高了我国质检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依然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基本发展方向之一,而且信息化的建设要尽可能与“惠民”相结合,这无疑就给我们质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质检工作的综合效益,是我们当前应当着重研究、探讨与实践的问题。
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与学习经验,对质检工作进一步展开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主要就“十三五”时期质检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对我国质检工作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十三五;质检;信息化;必要性;重点doi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84[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61- 03信息化是整个时代发展的主基调,我们的各项事业都必须要不断向信息化靠拢,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不断优化我们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质量。
质检作为关系市场规范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工作,在未来必须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不断改进工作模式,提升质检综合效益,实现真正的惠民、利民。
1 质检工作进一步展开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廊坊检验检疫局的工作在“十二五”时期可以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这期间,质检系统搭建起的基础信息化平台,拉开了与传统质检工作质检的距离,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这使得质检工作的效率变得更高,过程变得更透明,质检工作成果的利用效率也有所提升。
同时廊坊检验检疫局依托河北局开发的信息化系统,对内实现了办公无纸化、服务智能化,对外实行无纸化报检、无纸化通关、直通放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通关流程,便利了广大企业。
现代质检的信息化力量——我国质检信息化建设十年回眸
现代质检的信息化力量
——我国质检信息化建设十年回眸张明王连印
国家质检总局成立10年以来,信息化建设取得一
系列成果,在促进质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质量诚信档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执法打
假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疫情风险预警等信息化应用,为整
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行政许可网上申报
和信息发布等,则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进出口贸易
周期,给企业带来了方便;W TO通报评议和咨询系统的应
用,有效应对了W T O技术壁垒的挑战,为规避贸易风险
调整出口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电J'f划
等功能。
该i 检疫办事等
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
质量信息化工作总结怎么写
质量信息化工作总结怎么写
质量信息化工作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质量信息化工作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断努力推动质量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在此,我将对质量信息化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质量信息化工作需要充分重视数据的质量和安全。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
大量的数据被产生和使用,而这些数据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和安全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其次,质量信息化工作需要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信息系统是质量信息
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建设和应用直接关系到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我们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优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同时加强对系统的应用和管理,确保系统能够为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另外,质量信息化工作还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专
业的人才来支撑,而质量信息化工作更需要具备质量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才来参与。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队伍,为质量信息化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最后,质量信息化工作需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应对。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
直接影响到质量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研究,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质量信息化工作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总之,质量信息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推进,注重细节,不断完善。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质量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总结
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标准化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不断变化。
本文将对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首先,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来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企业可以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其次,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还需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企业
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管理流程的优化、质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从而实现对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另外,企业还需要重视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
只有具
备了一支专业的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团队,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总之,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
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及重视质量标准化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发展
浅谈如何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发展作者:郭艳芳郜晓红张志杰任爱敏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笔者作为一名地方技术监督工作的前沿工作者,对于当下技术监督工作的现状,不足之处深有认知,在本文中,笔者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些许改革建议,以期对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的推进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改革发展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综合性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质量、标准化、计量和特种设备安全检察等方面。
是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准确为依据,以技术检验、计量检测为手段,对质量进行规范和监督管理的一项工作。
鉴于其工作的专业性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高等特点,笔者对地方质量技术监督的现状加以分析。
一、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现状(一)管理体制有待改革。
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质检工作却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现象严重。
而这一现象改革之后,即政事分开之后,依靠行政权力或人际关系维持检验和收费的弊病却又初陷倪端。
“等靠要”成了常规和思维定式。
这种歪曲的体制设置极其不利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经费来源渠道各异。
质检机构本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工作经费是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
但由于各地认识不一,相当一部分地区经费渠道不畅,致使质检机构资金严重不足,很难扩大质检面积,更新仪器设备,这种现象尤其突出在基层及偏远地区。
甚至有的部门经费捉襟见肘,严重者检验员工资无力发放,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为了经济效益,使得质检的社会公正性大打折扣。
(三)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由于调控不力,质检机构一度出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在本不富裕的情况下,多家投资上同一个检验项目。
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导致了重复检验,这种“大马拉小车”、“多马拉一车”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脱节。
结果,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为了生存、互相竞争,有的就以质量为代价,失去了机构设置的初衷。
浅析产品质量检验所信息工作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思路
质检系统一家独大的局面已被打破, 质检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正面临着多层次、 全方位的挑战, 因此在新形势下要继续保 持快速发展, 就需要在质检信息工作方面做好文章并借助信 息化工具来实现质检所的转型。
2 信息工作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思路
2 1 信息工作发展 思路 .
全面, 方便快捷、 实用和透明。通过开辟业务专栏 、 咨询专 栏、 意见专栏等, 结合在线访谈、 视频音频网上播报等手段进 行全方位、 多视角的信息报道工作。把宣传报道工作作为外
研 究 与 探 讨
中国标准导报
CH I NA TANDA RDS REVI S EW
浅 析 产 品 质 量 检 验 所 信 息 工 作 发 展 和 信 息 化 建 设 思 路
李 权 苏 荣 福
摘 要 : 简述 了 产 品 质 量 检 验 所 当 前 面 临 的 市 场 化 的 挑 战 , 出 质 检 所 信 息 工 指
1 前言
化的时期, 其信息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主要有 :
211 履行信息工作职能, ..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高质量的质检信息工作, 可以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决策
产品质量检验所是政府设立的第三方综合性产品质量 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为政府及企业提供产品质量监督抽检、 委托检验、 仲裁检验及产品咨询认证等质量技术服务 , 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口 。然而 , ] 随着全球经 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本土产品质量
地区经济发展” 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09年正式颁布的 20 《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 见》 进一步将海西建设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地方 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 这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区将为质检信息
新时代粮油质检行业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代粮油质检行业创新发展研究【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新时代粮油质检行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及相关影响因素。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传统质检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引入新技术与方法。
影响因素分析中,政策、市场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粮油质检行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创新发展路径探讨探讨了如何结合现有技术和需求,寻找新的突破口。
技术应用案例研究展示了新技术在粮油质检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市场前景展望,总结了粮油质检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遇。
在新时代下,粮油质检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亟需创新思维与技术支持来提升行业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粮油质检、行业、创新发展、研究、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创新发展路径、技术应用案例、市场前景、展望、结论、总结、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对策1. 引言1.1 新时代粮油质检行业创新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粮油质检行业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促进粮油质检行业的创新发展,本研究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粮油质检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质检手段滞后、技术含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了粮油质检行业的发展。
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粮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我国粮油质检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粮油质检行业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优化质检流程,提高质检效率,不断完善质检标准和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粮油质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
积极探索新的创新路径,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也是粮油质检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将从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创新发展路径探讨、技术应用案例研究和市场前景展望等角度对新时代粮油质检行业的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我国粮油质检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国提出信息化发展九大战略重点
我国提出信息化发展九大战略重点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文如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详细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
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
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
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
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与成就郑忠林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与成就郑忠林发布时间:2021-10-28T05:24:21.936Z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10月下作者:郑忠林[导读] 建筑工程测量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主要服务对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而不仅仅只是工程学科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测绘学这个领域当中,较为活跃的一种重要分支学科。
近年来,工程测量技术发展得非常的快速,工程测量在技术面貌等方面,其变化是相当深刻的且成就斐然。
莱州广益测绘有限公司郑忠林摘要:建筑工程测量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主要服务对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而不仅仅只是工程学科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测绘学这个领域当中,较为活跃的一种重要分支学科。
近年来,工程测量技术发展得非常的快速,工程测量在技术面貌等方面,其变化是相当深刻的且成就斐然。
关键词:工程科技;测量技术;发展引言:建筑工程测量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其重点在工程建设直接联系机构,为国民经济发展和重大科技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世界测绘学中使用最广泛、和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程建设量大量增加,对工程测量的需求也同比增多;并且,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工程检测科技换发新的发展生机提供了支持。
下面文章将对工程测量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进行详细阐述。
1、中国工程检测科技发展状况及成就伴随新兴技术的兴起和完善,工程测量技术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取得了极好的应用成果。
GPS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和先进的地面检测仪器等已全面融入人工测量中,并逐步发展出了无法取代的主导作用。
1.1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上个世纪后期产生了不少先进的地面检测仪器设备,对新趋势下工程检测工作提出了支持,比如:电光测距仪、精密电磁波测距仪等等,对现代化、自动化、智能的工程检测产生了助推器,从而由传统的三角形网变为边角网、测距导线网;在施工放样检测流程中,使用了能够自动追踪并持续显示结果的先进测距仪;针对传统测距仪所没法处理的特殊环境,譬如根本无法攀爬及亲身抵达的测量点等,可使用无需棱镜的测距仪。
质量信息化工作总结报告
质量信息化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质量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
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公司也积极推进质量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在,我将对公司质量信息化工作进行总结报告,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
首先,我们在质量信息化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我们成功地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质量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其次,我们在质量信息化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是系统的完善性
和稳定性有待提高,一些功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其次是员工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我们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和效率。
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质量信息化系
统的维护和更新,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性;二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三是加强对质量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质量信息化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
改进。
我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推进质量信息化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质检行业信息化走向感知化与智能化
质检行业信息化走向感知化与智能化赛迪世纪信息刘奇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信息中心王连印、徐磊、周新赛迪世纪信息认为“十二五”期间是构建“数字质检”、“智慧质检”,促进信息化服务质检事业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质检行业信息化走向感知化与智能化,是促进信息化和质检业务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质检事业各领域深化应用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给质检信息化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新一代光纤和无线的接入,加速了宽带网络的普及,云计算、普适计算等技术进入到了实用阶段,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感知中国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
信息技术新一轮革命马上到来,感知化与智能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为质检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1、移动政务技术服务质检现场监督管理移动政务又称移动电子政务,主要是指移动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PDA、无线网络、蓝牙、RFID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
质检系统移动政务的重要应用之一是为企业以及现场办公的公共服务人员提供随时随地的信息支持,提高了信息采集和信息检索的及时性,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和人力投入。
在质检行政执法环节,通过给现场执法人员配备移动终端设备,直接实现现场监管、现场查证、现场处理,提高了质检工作效率,保证了食品、产品的质量。
2、物联网技术实现质检信息动态采集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质检系统实施基于RFID技术的特种设备监测预警,可以实现面向特种设备企业提供的设备及人员RFID标识数据管理、公共信息、企业内部特种设备管理、统计查询、安全风险预警、机电类特种设备参数传感RFID监控等服务。
2023年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市场调研报告:中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市场摘要:本报告重点研究了中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市场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梳理了企业竞争现状和竞争格局,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市场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也愈发显著,因此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6年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92.5亿,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
质量检验检测的标准化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当前市场主要呈现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高等特点。
二、市场细分领域:1. 产品检测:应用范围广,包括食品、药品、化妆品、纤维、电子电器等领域。
2016年市场规模约占整个检测行业的40%。
2. 材料检测:材料检测主要涉及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检测。
2016年市场规模约占整个检测行业的30%。
3. 环境检测:涉及空气、水、土壤等各类环境因素的检测,2016年市场规模约占整个检测行业的15%。
4. 放射卫生检测:涉及物质、设备、空间环境等方面的检测,涉及领域广泛,覆盖重点在于医疗机构和学校等地区。
5. 能源检测:涉及能源和环保领域,检测范围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2016年市场规模约占整个检测行业的5%。
三、企业竞争状况:目前,中国的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呈现市场份额集中的情况,市场份额前五家企业占据了市场总份额的45%以上。
同时,行业内的小型企业和个人从业者数量众多,与大型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型企业借助其规模和技术优势,逐渐垄断市场,导致中小企业和个人从业者生存难度加大。
四、市场发展趋势:1. 从“量”向“质”转型: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检验检测行业也必须从单纯的检测和测试过程中逐步向优质服务提供商转型,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服务。
2. 全方位化的检测服务:未来质量检验检测行业不仅需要开拓传统市场,还要针对新兴领域进行服务,如物联网、云计算等。
信息化建设总结
信息化建设总结
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改善组织运作和管理效率,提高生产力和服务质量。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本文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决策效率和精准度。
其次,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升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
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
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金融业和零售业等领域都在积极应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促进业务创新和升级。
同时,政府也在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信息化建设的未来趋势
未来,信息化建设将继续向智能化、云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业务智能化水平。
云化技术将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升企业协同和响应速度。
服务化模式将带来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体验,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同时,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和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创新、持续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未来各行各业能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的整体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为了能够全面的提高整个工程的建设水平,就需要结合当前质量检测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做好每一项质量检测工作的落实,保证质量检测工作能够全面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平,为未来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关键字: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发展建议引言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在一项工程竣工后开展的检验工作,其可以有效防止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为建筑物后续投入运营提供安全保障。
一般的工程质量检测内容包括工程建设与施工所用的建材、构件及机械设备等,还包括工程安全性、抗震性等质量性能要求与使用性能要求;检测人员通常涉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拥有资质证书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其中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认证、评级,政府管理部门则负责检验机构的资质审批,以及检验活动与结果的监督与管理。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与管理的必要性建筑工程质检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介绍如下:其一,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材料质量密切相关,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有助于为施工材料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建筑工程施工中各类材料的使用数量较为庞大,且材料种类丰富,无论是何种材料出现质量问题,都会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实际上是在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监管。
其二,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不同,其质量检测标准也会不同,加强工程质量检测,有助于为工程质量的合格提供保障。
事实上,建筑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质检标准,则需要通过工程质检工作进行检测,以便于为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其三,受经济以及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会逐步扩大,且建筑高度会逐渐增加,进而对于施工检测的要求会日渐提高,为确保后期建筑工程使用的安全性,工程质检工作在所难免,既可以为其他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测提供经验参考,又有助于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及时处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国家质检中心验收实施细则
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验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质量和水平,指导国家质检中心的验收工作,根据《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与评估指南》,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级技术机构承担建设或通过资源整合及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并已完成筹建任务的国家质检中心依照本细则进行验收。
第三条验收工作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统一组织,会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含总局直属单位,以下简称省级局)及有关专家共同进行。
第二章验收主要内容第四条技术能力和水平:大型和关键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已具备的检验能力,关键检验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实验室环境条件和硬件设施状况。
第五条科研能力和水平:承担的科研项目,参与标准及规程的制(修)订情况,近期取得的科研成果。
第六条科技团队建设:学术、技术带头人的能力和水平,本专业领域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情况,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考核情况。
第七条运行状况:现行管理运行机制,依托法人单位近年来相关检验业务开展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
第八条影响力和权威性:在相关学术组织、专业技术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力,参加学术、技术交流的情况。
第九条地方政府支持情况及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及各方面支持情况,筹建资金投入及构成。
第三章验收申请第十条申请验收须满足以下条件:(一)已通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实验室认可并具备了良好运行条件;(二)具备国家质检中心名称对应的85%以上的产品或检验项目的检测能力;(三)地方政府的支持已经到位;(四)在筹建期内完成了《筹建任务书》(见附件1)所确定的任务,进行了总结和自查,达到了筹建预期目标,并经省级局审查同意。
第十一条符合验收申请条件的,对照《筹建任务书》检查、总结筹建工作完成情况,填写验收申请表(格式见附件2),报经省级局审查后,由省级局向总局提出验收申请。
第十二条总局对省级局报送的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符合验收条件的,批复验收申请表。
不符合验收条件的,省级局负责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
质检部部门年度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这一年里,质检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公司的质量方针,严格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全面履行质检职责,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
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1. 体系文件修订与培训: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修订,确保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有效性。
同时,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体系文件培训,提高员工对体系要求的认识。
2. 内部审核:按照年度审核计划,组织开展了内部审核工作,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3. 管理评审:定期召开管理评审会议,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二)质量控制与检验1. 原材料检验:严格按照采购计划和检验标准,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2. 过程检验: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一工序。
3. 成品检验:对成品进行全面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公司标准。
4. 客户投诉处理: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三)质量改进与预防1. 开展质量改进活动:组织员工参与质量改进活动,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提高产品质量。
2. 实施预防措施:针对质量问题,制定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防止不合格品产生。
3. 统计分析:对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四)质量文化建设1. 质量意识教育:定期开展质量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2. 质量宣传:通过宣传栏、内部刊物等形式,宣传质量知识,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
三、工作亮点1.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通过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有效提升了公司质量管理水平。
2. 产品质量稳定提升: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与检验,产品质量稳定提升,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意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02.26•【文号】国质检质[2010]89号•【施行日期】2010.02.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意见(国质检质〔2010〕89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监委、标准委,总局各司(局),各直属挂靠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成果,根据总局今年在全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决定,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坚持并不断完善“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解决履行质检职能和服务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全面提升质检工作水平,夯实质量基础,确保安全底线,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努力提升服务发展的水平,增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性;努力提升科学监管的水平,防范区域性、系统性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努力提升基础保障和基层建设的水平,提高全系统履行职能的综合能力。
进一步促进广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促进各级政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促进部门、行业组织加强支持、指导和服务的力度,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增强质量意识,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三、主要内容(一)提升服务发展的水平。
深入开展质量振兴活动。
大力推进质量兴省、兴市活动,加强工作指导,丰富活动内容,探索绩效考核办法,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现状及可行性发展对策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现状及可行性发展对策分析【摘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就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可行性发展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本文介绍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现状分析;发展对策分析;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本建设任务的扩大再生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起到关键性作用。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各种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各方单位对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不够重视,专业知识的缺乏,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质量。
本文就目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状况及可行性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
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1.1检测工作缺乏真实、代表、公正性1.1.1见证取样送检见证取样送检是指在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的见证下,施工单位材料员在施工现场对建筑工程中使用到的材料进行取样后,将取样样品送至具有相关资质能力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测的程序。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见证人员都没有参与到取样和样品送检的过程当中,而是让施工单位或样品生产厂家单独前往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样品送检。
参与现场见证样品取样以及送检工作的技术人员往往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未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进行样品的抽取。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样品很有可能会被随意进行更换,以好充次,弄虚作假。
如此一来,见证取样送检样品的真实性及代表性得不到保证,即使检测报告中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也不能反映出现场材料的真实状态,还极有可能导致不合格建筑材料投入建设工程使用。
1.1.2现场检测工程实体现场检测的检测点位一般是由建设、施工、监理等多方单位共同抽取。
但是,在现场检测工作的开展中,也存在由施工单位事先自行挑选出来质量相对较好检测点位的情况,这导致现场检测工作缺失了客观公正性与代表性,现场检测数据及报告结果不能够真实反映出工程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省质检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特点2010-11-28〔信息化推进〕论坛应该说,“十一五”期间,全国大部分省份的质检信息化发展是快速的,成效是显著的。
他们把握住了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脉搏和进程;他们抓住了不论是在政策方面还是资金投入方面的电子政务建设中难得的时机——积极争取,抓紧立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他们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发生了观念上——即逐步树立为公共服务的意识、树立了强烈的信息共享意识的转变;他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质检信息化已经成为质检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工作作为维持整个质检系统有机整体运行的经脉和血液,已经成为质检系统事业发展、着力提升质检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行政执法能力,为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有力保障。
于是,他们加大了本省各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了业务系统应用的进程。
正是由于各省质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才使得大质量工作机制的建设有了基础和前提,大质检文化的建设才有了资源整合的载体和保障。
显然,质检信息化贯穿于整个质检业务、质检服务、社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全过程。
各省质监部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特点:信息化管理体制、协调机制日趋完善。
信息化各项工作狠抓落实,管理项目跟踪到位。
体现在:(1)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全局重大信息化事项的决策统筹。
明确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领导的重点工程,各级领导应对信息化项目高度重视,确保信息化项目能够顺利推行。
(2)设立了专职于信息化工作的独立的办事机构——信息中心先后成立了省级信息化的办事机构信息中心。
据总局网上公布,全国31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已经有28个局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其中23局设立了信息化工作机构暨信息中心,5个局信息化工作机构设在科技信息处,只有海南、湖北和宁夏3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尚未设立信息化工作机构,并在互联网上予以通报。
建立健全了各级信息化推进机构的组织机制,明确和完善了信息中心对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支撑的履职作用和协调职能。
赋予了信息中心明确的权责,使其成为参与行政管理优化、工作规划决策的重要角色,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思想深入到了业务管理模式当中。
行政权力结构的变迁(即完全摒弃和消除了原来由办公室兼管信息化所造成的“兼而管之”管不到位的做法及不利因素)、业务的重组、岗位的分工和责任的分担,使得责权从个人权威型向体制权威型转变——权力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具体人的手中,而是集中与分配在合法的体制和机制之中。
进而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了对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研究、规划管理、经费预算、过程监督、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以适应质检事业发展大局的需要。
突出强化了信息化工作机构暨信息中心在信息化建设中,既有基础设施建设、运维、安全保障、技术支撑职能,又有信息办的综合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作用。
确保了信息中心认真做好“五抓”:抓建设、抓应用、抓管理、抓保障、抓自身建设的重点工作顺利进行。
更好促进了省局与分局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协同配合。
防止了各自为政(各自为阵)和重复建设。
已经形成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部署”、协调一致、执行有力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得信息化进度有人考核,,过程有人监督过程有人监督、、规划有人管理、、预算有人编制预算有人编制、、进度有人考核建设“规划有人管理效果有人评价、失误有人追查”的全过程责任管理制度。
进而证实了总局领导强调的“信息中心肯定是一个要加强的部门,信息时代了,信息化管理和信息部门建设一定要加强”的正确论断。
(3)提高了对质检信息化的基础性、重要性的认识各省的高度重视和成功努力表明:质检信息化已经成为质检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它肩负着搭建沟通桥梁、传递协作信息、共享数据资源的重要使命;它是整个质检系统各项业务开展的平台基础,支撑着整个质检系统信息传递的有序运转;它的服务对象是整个质检系统各地域、各专业、各层次的机构和广大干部职工。
业务流程从传统模式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政府为民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
(4)重视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外省质检系统经过多年的培养,质检系统信息化建设人员约有2900人,从年龄结构上来看45岁以下人的年轻人占82%,从学历分布情况来看,本科以上学历占89%,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已有30%的专业人员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认证(包括软件、网络、信息技术),获得高级职称人员近150人,专业化、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为质检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开展了业务应用系统、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积极开展业务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培训,进一步凸显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系统、应用中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强大功能,大大提高了各级质检机构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和办事效能。
(6)加大了对质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考核和推进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化项目投资管理体制。
推行信息化项目规划和预算体制,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工程项目立项审核管理,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方案设计和科学论证,防止投资浪费或重复投资现象发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有基本的安全投资比例(即实际安全投资比例与国家规定的合理比例的比值)的预算和要求;及时掌握信息化在建工程的每笔资金使用情况,并对现有信息化投资要加以保护,通过技术升级与功能改造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
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和管理。
正是由于明确了信息部门、机构人员、岗位分工、任务分解、责任分担、各司其责,大家围绕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审批、采购招标、实施测试、质量管理、安全控制、项目监理、系统审计、项目验收、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等环节,加强了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完善了信息化项目的“源头控制”机制,加强了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归口把关,强化了对项目进展的监督和资金监督,确保了项目进度和质量。
建立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机制,提高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益。
建立信息化项目后评估制度。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市县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估考核,确保信息化项目取得预期效果。
从经济效益、管理支持等方面,定性、定量地评估系统应用后所带来的价值,并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指导今后的信息化建设。
(7)技术装备及应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质检系统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金质工程”为依托,目前已初具规模。
质检主干网已完成与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连接,利用国家口岸专网建立了主干网备份系统;70%的省级技术监督局完成与下属机构的支干网建设工作;省级局系统局域网建设比较完善,包括地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建立了局域网,技术装备及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大部分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机房都是近三年新建或改造的项目,机架、空调、UPS和电源系统、KVM系统、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等都有较高规格的配备。
软、硬件平台的建设日趋完善,全部直属检验检疫局和绝大部分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完成了软、硬件平台建设,分支机构也得到了加强,全系统共配备软、硬件达101328台(套)。
(8)信息化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随着质检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大部分省局已经摆脱了以往“重硬件、轻应用”的问题,工作的重心转向如何通过深化应用来提高信息化效益。
截止2009年底,软硬件系统平台投资占58%,应用系统投资占14%,运行维护投资占22%,培训投资占0.8%,投资结构相对合理。
(9)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应用系统不断深化有些省局无论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开发、应用和管理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注重总结经验,注重与一线业务相结合,探索出一些很好的做法,为全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一些省局基于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结合质监系统工作实际,建立了质监信息化标准体系,编制了相应的数据应用、管理等技术标准,为指导全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国家建设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从本部门的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了相应的应用系统。
为满足部门的办公、监督管理等需求建立了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库、监管单位基本信息库、产品设备基本信息库、法律法规基本信息库、基础标准基本信息库等数据库,总体上完成机房改造、安全和运维体系的建设。
外省的质检信息化建设一直围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开展工作,各部门的信息发布和很多公务处理已经转移到网上进行。
其服务速度、服务及时性、服务质量、服务与业务的覆盖度均有了很大的提高,给企业和公众带来了很多便利,企业的申报、审批等均转移到网上进行。
企业的“一键式”申报,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了企业的决策速度;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公开办公流程等,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务的公开又拉近了公众和政府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公众对质检系统的信任。
各省加强信息化管理和部门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说明:质检信息化工作,作为维持整个质检系统有机整体运行的经脉和血液,已经成为本省质检系统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保障;信息化工作贯穿于整个质检业务和质检服务的全过程。
他们以“金质工程”为依托,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行政监管水平,提升了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服务效率。
他们在加快本地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组织重构(体系结构)、角色职能、流程改造、推进策略,以及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顺应了时代潮流,适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
他们准确把握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在积极提升和不断完善科学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抓建设、抓应用、抓管理、抓保障、抓自身建设”;他们朝着“服务型政府转型路径”积极迈进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