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境图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合集下载

运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运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运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刘静教学片段回顾:1、师:神奇的金箍棒哪去了?瞧,变得这么小。

估计:你感觉它有多长?(不够1厘米),2、要想知道它的长度,需要认识一个新朋友—毫米,(板书)毫米可以用单位MM表示。

3、你听过说毫米吗?你对毫米都有哪些了解呢?4、找一找:这有一把直尺,你能从中找出1毫米吗?5、生指出自己理解的1毫米6、教师课件显示1毫米7、量一量:拿出硬币量厚度,大约多少毫米?8、借助硬币或直尺感受1毫米,说体会。

9、现在你知道了这个小金箍棒的长度了吧?这根呢?3厘米5毫米,我们还可以怎么说?35毫米。

10、画一画: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同桌俩看一看,画出10毫米的线段,你发现了什么?得出: 1厘米=10毫米反思评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是一节数学概念课。

教材以孙悟空金箍棒的变化为主题情境,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来认识分米和毫米,所以这一课上让学生自猜测、多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合理利用情景图,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我利用青岛版情景窗中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孙悟空的金箍棒为主线,既引出要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又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

2、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

教学中我收集了磁带、一分硬币、超市购物卡、茶叶筒、钉子等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掌握解决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估测活动,随着金箍棒的变化,估计金箍棒的长短,然后测量,并用手势表示出1米、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利用小学数学教材情景图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利用小学数学教材情景图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利用小学数学教材情景图提高学生提问能力摘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着重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材有很多情景图,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很多情景图跃然至上,这些图片的内容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吻合,可以使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开拓,为其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夯实基础。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如何利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情景图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情景图;提问能力;策略引言当前,在我国的多种类型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很多的情景图,每一幅图片都跃然纸上,妙趣横生,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使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图的形式有效融入,以此使课堂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

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在利用小学数学教材情景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充分利用小学数学教材情景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所选用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有着特别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里边的内容妙趣横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看,其注意力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他们往往对于比较绚丽的景物和熟悉的事物,更能集中注意力,也更有兴趣。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选用相对应的情景图,以此开展教学,这样能够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材中有多种类型的情景图,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就需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其提问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和提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提问的技巧和能力。

例如,在"数一数"这堂课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场景是游乐场,里面有多种多样的玩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引导学生提问里面有多少玩具和人物,位置分别在哪里,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及时有效的进行奖励,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其提问的兴趣,从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此从根本上有效掌握相对应的数学知识,增强其提问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技能。

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

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

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数学情景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且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

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示,情景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浅析数学情景图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指导。

一、数学情景图的定义及特点数学情景图是一种以图示形式展示数学问题、概念和解法的教学工具。

它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经历和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抽象出数学概念。

数学情景图主要由图形和相关信息组成,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

图形可以模拟真实的情境,信息则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指导。

二、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方法1.引发学生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可能存在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情景图可以通过形象的图示方式和有趣的情境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概念时,可以利用情景图设计一个“寻找蜜蜂蜂巢”的任务,让学生在图示中观察不同形状的蜂巢,并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而数学情景图可以提供大量的观察对象。

在使用情景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形状、大小、数量等信息,并提出一些导向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加法时,可以通过情景图中的物品数量让学生发现相同的物体可以通过加法合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而数学情景图可以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可见、可感知的对象。

例如,在教授时间概念时,可以利用情景图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场景,如钟表、日历,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时间的变化和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情景图中的问题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图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

例如,在教授数的序数时,可以设计情景图中的比赛场景,让学生观察比赛结果并推理出名次,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有效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有效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有效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者:张丽侠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8期摘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根据课标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发现有效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结合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情境图解决问题问题串认知能力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整册教材的编写中都能够结合教学内容配有适当的情境图,而情境图的创设紧紧围绕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效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能抓住有效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且形成问题串,利用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是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

一、从情景入手形成问题串,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的教材中,科学合理地设计了情境图,即展现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有的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产生问题串,或者围绕一个情境从多个角度引发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理解。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结构精心设计,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

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且借助情境去理解题意,从而实现解决问题,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材中,不但新课这样设计了情境,在练习中也精心设计了情境,并且通过同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或者开放性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情境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用情景图诱导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巧用情景图诱导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巧用情景图诱导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情景图是数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尽力研究每一幅情景图,充分挖掘其数学教学的价值和内涵,优化数学教学设计,让学生看图、作画、想象等,把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明了化,便教利学,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

一、利用情景图,引导学生说话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课本中的情景图比较直观、生动、形象,是儿童比较喜欢的。

它能吸引儿童的眼球,维持儿童较长的注意力;精美的图景进入儿童的心中,极容易触动儿童潜藏在心中的相似情景,儿童就容易相似匹配,极容易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逐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引导下,精美的图画使学生急于言表。

此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想清楚,再说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仔细看图,主动联系,获取数学信息在入学之前,儿童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他们是有潜力的。

要让他们仔细观察图画,重点是要抓准图中的物体个数,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用准确的话语表达出来。

情景图上的物体多数是鲜活的、分散的。

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归类、组合等方法整理出数字,再让他们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如小河边的草地上有9只鸡,6只鸭,8只鹅;树上有18只小鸟,又飞来9只。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想象静止的图画,而且还会描绘动态的情景。

因此,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引导走进情景图里,仔细地看懂图意,主动地将图上之物与数学联系,获取数学信息。

中高年级要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情景图中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2、看懂图意,自主思考,提出数学问题情景图是用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思维数学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知识载体,为数学教学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环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积极主动地思考,排除不必要的因素,自觉地提出数学问题。

我在数学教学中,一般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采用变式训练:一是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二是凭借问题,补出已知条件;三是当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后,让他们看图编数学题。

借图启智,实现思维“三级跳”——浅谈巧用“情境图”,培养低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借图启智,实现思维“三级跳”——浅谈巧用“情境图”,培养低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借图启智,实现思维“三级跳”—— 浅谈巧用“情境图”,培养低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2-10-14T07:14:33.650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1期作者:刘丽萍[导读]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借助“情境图”,引领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问题,经历问题形成的过程,以实现深度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刘丽萍威海市长征路小学山东省威海市264200内容摘要: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借助“情境图”,引领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问题,经历问题形成的过程,以实现深度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现状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不会从情境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分析原因如下:1.寻找信息不得法。

一年级学生认字较少,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眼花缭乱的画面上,只看到一些无关的信息,在寻找信息时没有顺序和方法,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找全。

2.归类整理能力弱。

学生即使把情境图中的所有信息全部找到,也只是他们头脑当中简单、凌乱、无序的罗列,不能够将相关联的有效数学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

3.创新问题缺策略。

情境图当中往往有一个已经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就会以这个问题作为例子,模仿提出类似的问题,缺少创新性的新问题。

并且对于创编“数学故事”只有情境的陈述,缺少问题的提出。

【途径与方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深度教学”,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大胆创新,探寻结合情境图教学的各种方法与策略,通过观察梳理--收集归纳--质疑思考的模式,学生在观察中觅方法,在搜集中理信息,在质疑中提问题,启发了思考、提问、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深度培养。

一、在观察中觅方法——铺设创造性思维的基石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发展年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

利用情境图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利用情境图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利用情境图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摘要: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中的核心能力之一,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扩展数学知识,还能够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计算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培养。

关键词:情景图;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能力情境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图是一种包含了多个变量和关系的图形表达方式,可以呈现复杂的问题和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情境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引导他们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情境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1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领悟和记忆,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情境图是一种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数学概念的教学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

它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并且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通过运用情境图,教师得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形,以便于阐述和解释。

因此情境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与对比。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和应用这些概念。

1.2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境图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潜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情境图以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现象并进行探索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情境图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长方形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把“图形”这一知识点融入到了课堂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张纸,然后再画出它。

利用情境图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利用情境图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利用情境图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低年级教学中的点滴感悟一、问题的提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使用青岛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收集数学信息,指导学生抓住情境图中的主要信息,并梳理、提取本课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案例描述图中主要包含4组信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问题,这样由“情景串”引发出“信息串”而提出“问题串”,引出“活动串”,从而形成“知识串”“过程方法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串”,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认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片断]1、利用情境图提出问题(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们不仅聪明、观察能力强,而且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比比看谁看的最认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充分地说!师: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师:同学们都是一些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生1:因为阿福长高了。

生2:阿福太粗心了。

生3:师傅的手大,阿福的手小。

生4: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徒弟的3拃比师傅的3拃短,所以衣服做小了。

生5:师傅和徒弟的手大小不一样,测量长短就不一样,所以衣服做小了。

师:师傅和徒弟的手大小不一样,测量结果就不相同。

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比如 , 年 级 上 册 教 学 “ 一 数 ” , 一 数 时
经 过 教 师 巧 妙 引 导 , 助 情 境 图 的 借 联 想 , 万 人 体 育 馆 中想 象 、 数 出 在 点 十个 学校体 育 馆所 含人 数 的部 分 ,
把 学 生 在 实 际 生 活 中对 数 的 感 知 ,
是 让 学 生 一 般 地 读 图 , 受 轻 松 和 感 审 美 , 得 精 神 调 节 ; 是 对 情 境 图 获 或 机 械照搬 , 学生看 图说话 , 练 口 让 训 头 表 达 能 力 。这 样 就 会 使 情 境 图 失 去 应 有 的 、 进 认 知 发 展 的价 值 。 推 那 么 , 境 图 在 推 进 数 学 认 知 情
作 用 , 学 生 创 设 了 富 有 儿 童 情 趣 为 且 具 有 挑 战性 的数 学探 究 活动 , 也 为 教 师 的 教 学 设 计 安 排 了 拓 展 创 新 的 平 台 。 情 境 性 插 图成 为 小 学 数 学 课 程 资 源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使 用 好 教 材 的 情 境 图 , 要 教 需

点 数 情 境 图 : 历 数 的 扩 展 经
过 程 。 养 数 感 培 新 的 数 学 课 程 理 念 认 为 , 助 帮 学 生 建 立 数 感 是 数 学 教 育 的 重 要 任 务 之 一 。学 生 学 习 数 和 计 算 不 只 是 学 习 知 识 , 是 要 理 解 数 和 运 算 的 而 实 际 意 义 , 数 及 其 关 系 表 达 和 交 用
个 远 远 大 于“ 千 ” 数 。上 课 时 一 的
先 投 影 情 境 图 , 学 生 看 图 猜 猜 能 让
坐 多 少 人 ? 学 生 没 有 “ 万 ” 概 一 的 念 , 达 不 顺 利 时 , 师 再 出示 可 容 表 教 纳 “ 把 人 ” 学 校 体 育 馆 图 片 。 由 千 的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掌握对情境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4. 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情境图的理解和应用。

2. 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示范引导法:教师先示范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让学生跟着做,最后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3. 激励教学法:通过奖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一些生活常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示范引导:教师示范一个情境图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跟着做,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 激励学习:通过奖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对情境图应用问题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情境图的应用问题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讨论能力。

5.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答方法,并分享解题思路和体会。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对情境图应用题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情境图应用题作业,巩固学生对情境图的理解和应用技能。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图,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实物教学:利用实物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生活中的情境,锻炼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教学软件:利用一些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七、教学评价1. 日常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对情境图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进行日常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2. 作业评价:教师布置一些情境图应用题的作业,通过批改作业,评价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

利用数学情景图引导学生质疑

利用数学情景图引导学生质疑

利用数学情景图引导学生质疑数学情景图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融于生活情景中,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接近数学,喜欢数学,从而探究数学.教师要从真实情景开始,激发学生质疑的情绪,产生求知的欲望;改变学生只回答老师的提问,不去质疑数学的习惯.引领学生质疑情景图,让数学思维充满课堂,是数学教师的执著追求.一、议论情景图,引导学生提出常识性问题初中数学情景图,许多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弄清图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出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常识性问题.如七年级上册《角》图4.3-1钟面图.钟面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图形了,让同学们把看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同学们先后把钟面上的圆、数字、指针一一说出.想到了指针会转,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老师讲解所学习的内容“角”.指针形成了角的图形,你能用指针提个角的问题吗?在教师引导下很快就有学生提问了.时针走1小时转了多少度?5度.同学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有了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就会仿照提问了.分针走2分钟转了多少度?秒针走20秒转了多少度?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再作引导.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是好的,这些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你们很聪明.把刚才的问题反过来提怎么样?学生通过思考后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时针从12点开始,转了30度后是几小时?学生又开始仿照提问了……我又继续引导,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直接,把一条针的情况说了,但钟面上的三条针是在一起的,分开了,就好像把一家人分开了一样,能不能让它们团聚呀?同学们你一句我一言说呀、问呀.有的同学就提出了两条针的情况怎么样?两条针?这下子提问就多了.从6点开始,半小时后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多少度?……由于有了上面的经验,学生也会反过来提.接着三条针的问题也提了.这些问题与前面提的就不同了,有深度,不是那么容易解答了,就留给同学们课后讨论吧.教师从熟悉的情景出发,引导学生从看图、说图到议图,发现了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常识事情,并把它们提了出来,问题的难度也一次次的加深,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一次次激发.二、亲历情景图,引导学生进行求知性质疑在数学学习中,对于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情景图,教师指导学生亲历图形,探究其与数学的联系.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质疑数学,完成一个求知释疑的过程.如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图18.1-1.让学生观察图形:这是用正方形的地砖铺的地板,每个正方形都被对角线分成四个直角三角形.再看分别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构成的正方形,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四个小直角三角形,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也是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即它们的面积相等.教师提问:正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你从图中的信息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就得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还有什么疑问?学生经过讨论,对结论是否正确提出了许多问题:两直角边不等的时候斜边不经过正方形的对角线,这时结论还正确吗?两锐角的顶点不在格点上时还有这个结论吗?直角顶点不在格点时还有这个结论吗?如果边不在格线上呢?……对于这些问题,我让学生来一次体验.我贴出一个带有对角线的正方形百格图,让学生画出提出疑问的直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边构成的正方形;再让学生用几何簿的小方格来画刚才的图.比较两种图,你发现了什么?在百格图中,顶点不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放到几何簿上来,顶点就有可能在格点上.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大格图放到小格上来,进行平移、旋转等变换,学生会提出:如果把大格分成小格,通过各种变换,是否总能让直角三角形的顶点落在格点上?这样的话结论就是正确的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呀,它是微分的数学思想,教师要给予高度的称赞.学生通过亲历数学情景图,进行了质疑和释疑,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掌握了知识.三、割补情景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质疑“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教师借助割补情景图,把一些不易发现问题的图形变成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最后解决疑惑,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探索数学习惯.比如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图7.2-1.把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平角.这是通过割补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探索内角和等于180°的情景图.这样做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呀?学生就讨论了.一个结论如果是错的,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但这是一个操作,举不出例子,无论对错,只能证明了.用什么方法证明?怎样证明?问题就出来了.这些问题还是交给学生来讨论.学生在探索中会发现角的边与割补后的边有平行的关系,证明的方法就有了:作一边的平行线,证明两角相等,内角和为180°;作一角相等,证明另一角相等,内角和为180°.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寻找释疑的途径,最后解决问题.(责任编辑黄桂坚)。

数学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乐于学习

的 纯 洁无 瑕 的审 美 感情 , 净 化 人 的心 灵, 久而久之, 就 能 使 人 的性 格 、 气 质 受 到 潜 移 默 化 的 陶冶 与 锻 炼 。 面对 奇 妙 的 自然 文 化 景 观 , 往 往 使 人 产 生
无穷 的联 想 , 激 发 起 美 好 的社 会 感
容, 不 但 会 获 得 更 多 知识 , 对 祖 国深
主题情 境图是新教 材的一大特色 , 即在 每一 课 时 的
起 始 以 主 题 图 的形 式 创 设 学 生 喜 爱 的情 境 , 落实 数 学 教 新 课 改 已实 施 多 年 , 教师 的教 、 学 生 的 学 都 已 经 发 生
学 中提 出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的培 养 , 引 导 学 生 提 出
态 的 自然 世 界 , 面对它们 , 能 激 起 人
其次 , 要 深 入 考 究 文 化 遗 产 的
渊 源 。风景 名胜 , 是 丰 富 的 文 化 遗 产 。况 且 有 的名 胜 古 迹 主要 就 是 因 文 化 遗 产 而 闻名 于 世 。这 些 文 化 遗
受 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 引导 学 生 树 立正 确 的 自然 观 、 世界 观 , 培养 他们 高 尚 的
Pr i mar y Sc ho o l Te a c hi n g Re s e a r c h
数 学 主题 情 境 图 , 让 学 生 乐 于 学 习
江 苏 南 京 市 高 淳 区实 验 小 学 唐 水 英
生 了很 大 的 转 变 。新 课 改 变 得 最 多 的 , 我 认 为就 是 教 科 书 。现 在 的 教 科 书 , 特别是低年级 , 书上 的 图画 让 学 生 应

创设情景激发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

创设情景激发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

创设情景激发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的学科,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到数学知识,尚未完全形成数学思维。

为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我们需要创设情景,使数学变得具体、有趣和易于理解。

一、建立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供数字化的日常生活场景是激发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将数学问题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比如,让学生观察一个水果篮子里的苹果数目,然后让他们用数字表示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数字的认知,还能锻炼他们的计数能力。

二、利用故事情节展开数学思维通过故事情节,将数学概念引入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分糖果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信息计算每个小动物分到的糖果数量,从而锻炼他们的加减法能力。

三、使用数学游戏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工具。

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拼图游戏,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形状和数量的拼图块,将其正确拼合在一起。

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让学生在教室中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重量,并与其他物品进行比较。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应用。

五、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提出不同类型和难度级别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例如,可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数学谜题,让他们通过推理和逻辑推导找到答案。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创设情景是激发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故事情节、数学游戏、亲身体验和多样化的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地
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促使其能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并运用知
识解决问题。

1. 以情景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具体的情景,如购物、旅行等,引发学生对应用题的
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导学生分析情境图:教师可以先简单描述情境图的内容,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
生观察、分析情境图中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强化问题解决: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情境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
析情境图中的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解答。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合作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并
积极交流彼此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合作。

5. 引导总结: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情境图中的规律和方法,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 扩展运用:除了教材中的情境图,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图,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习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掌握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拓展和巩固性的情境图应用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
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简化问题,增加辅助材料,帮助他们理解和解
决问题。

针对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水平,有针
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的
能力。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数学情境图应用题是指通过图形或图表的形式呈现的一道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形信息进行分析和计算。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阶段,因此在教学策略上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我推荐的教学策略。

1. 提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个简短的数学情境图应用题,让他们动手解决。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关注度。

2. 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图形信息,提取关键数据,运用基本数学概念进行计算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信息:在给学生呈现数学情境图应用题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形信息,包括图形的形状、大小、数量等。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起与问题相关的图像思维。

4. 结合日常生活:将数学情境图应用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物品摆放情况,以此为基础设计图形情境题。

5.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探究任务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和方法。

6.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于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复杂的数学情境图应用题,要求他们能够进行推理和分析。

对于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简单的图形情境题,适当降低题目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概念。

7.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成就感。

8. 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游戏活动等。

有效利用情境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效利用情境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效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了方向和动力,所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我们进行了校本小课题的研究,现就结合一年级教学中情境图的有效使用,谈谈怎样把学生引入情境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中。

一、有效观察,读懂情境图,发现数学问题。

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不管是新授课的主题情境图,还是练习题的情境图,呈现的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情境图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引起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与喜爱,使他们喜欢看数学书本,喜欢上数学课。

可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还处于无序状态,容易受“场景”上无关信息的影响,抑制他们对新知的学习,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地把握情境图,就会给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图意,从图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抓住数学本质,从多角度去充分理解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1.理解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6、7、8、9的认识”这一课的情境图。

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游戏场景图。

首先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可以先数出排队等候的小朋友有5个,还有1个小朋友正在套圈,那么在5的基础上增加1个就是6个;接着明确有6名学生,再加上一个老师,就是7人,也就是在6的基础上增加1是7了。

另外小朋友扔出去了7个套圈,手中还有1个,共是8个;长颈鹿套桩有9个。

这样的数数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数的概念,还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感悟到:6是在5的基础上加1,6比5大;7是在6的基础上加1,7比6大……其次,在场景图的基础上还配以算珠图,通过算珠颜色的深浅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

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

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情景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景教学通过创造具体的场景和情境,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操作中进行学习,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实用性。

数学是小学低年级重点学科之一,而数学情景图则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情景教学工具之一。

因此,本文将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进行探讨。

一、数学情景图原理数学情景图是利用图形,色彩和文字等多元素的方式,使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数学问题所在的空间和位置,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中,情景图主要应用于数字之间的比较、运算问题的解决等。

此外,情景图还可以将概念抽象化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增强孩子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数学情景图的要素数学情景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情景背景:情景背景应该适应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认知水平,根据情景的目的去设计。

例如,求两个数的和,情景图背景可以是太阳,全部加起来就是一条龙,以此引导孩子们进行计算。

(二)数字符号:数字符号是情景图中最基础的要素,可以通过数字排列、算盘、计算器等形式进行表达。

(三)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应精简明了,能让孩子们看懂。

(四)颜色设计:颜色设计是情景图中一个重要的要素,能够引导孩子们的观察和注意力,增强孩子们对数字的印象。

例如,红色可以用来表示加法,绿色可以用来表示减法,不同颜色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数字。

三、数学情景图的应用(一)问题解决:通过情景图,孩子们可以清晰地了解问题,更好地理解题目,方便孩子们解决问题。

(二)知识记忆:情景图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三)情感体验:情景图可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孩子们更加投入,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启发思维:情景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问题,让孩子们思考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注意事项在运用情景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情景设计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情景要有趣,实际,情景图一定要根据情境的需要适当地搭配图片、口号等元素,从而增强孩子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情境图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低年级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使用青岛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收集数学信息,指导学生抓住情境图中的主要信息,并梳理、提取本课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案例描述
图中主要包含4组信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问题,这样由“情景串”引发出“信息串”而提出“问题串”,引出“活动串”,从而形成“知识串”“过程方法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串”,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认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片断]
1、利用情境图提出问题(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们不仅聪明、观察能力强,而且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比比看谁看的最认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充分地说!
师: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都是一些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
生1:因为阿福长高了。

生2:阿福太粗心了。

生3:师傅的手大,阿福的手小。

生4: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徒弟的3拃比师傅的3拃短,所以衣服做小了。

生5:师傅和徒弟的手大小不一样,测量长短就不一样,所以衣服做小了。

师:师傅和徒弟的手大小不一样,测量结果就不相同。

我们来比一比,我当师傅,你来当徒弟。

(教师与学生比手与拃的大小)师傅的手大,一拃
就长;徒弟的手小,一拃
就短。

所以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1:师傅来量,师傅来做就不会做小了。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徒弟量,徒弟做。

师:也是说用一个人的拃量就行了。

生3:师傅用尺子量就可以了。

师:你真聪明。

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就不会出错了。

2、认识尺子
师:那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生答:学生尺、米尺、卷尺……)(出示尺子)师:同学们见过这么多种尺子,真了不起。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仔细看一看,尺子上都有什么?把你看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谁观察得仔细,发现得多。

师:谁来说一说,尺子上有什么?(屏幕上出现放大的刻度尺)
生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很多小竖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小竖线叫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

(生数小格。


生2:尺子上有数字,数字是从0开始的,一个比一个多1。

师: 0在尺子上表示的是起点。

(或是开头)
师:你看尺子上还有什么呀?你跟他的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3:还有字母cm。

师:那cm 表示什么呢?
生:不知道。

(知道表示厘米)
师: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时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 表示。

(板书:厘米cm)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3、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尺子上那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大家找找看!生1:从0-1是1厘米。

生2:从1-2也是1厘米。

生3:挨着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们是说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也就是每相临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cm。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食指,从数字0摸到数字1,那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cm。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能从学具袋里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吗?试试看。

找到地同学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师:请你拿着小棒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1厘米很小,1厘米很短。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试一试。

(生边想边比划)
生1:我用手轻轻捏住小棒,然后把小棒抽出来,这两个手指之间的长度就是1cm。

师:谁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生2:从尺子上比划下来的。

师: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了。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谁来试着能说一说?
生1:大拇指宽大约是1厘米。

生2:数学书厚大约是1厘米。

生3: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是1厘米。

生4: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
师:只要同学们鲨鱼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并说给你身边的人,好吗?
……
三、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观察思考的水平多数处在透过生活现象找到数学信息,要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必须“以学定教”相机追问,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现象,找到数学信息,并把相关的信息搜集在一起,形成信息组,在此基础上,依据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具有一定指向性的数学问题。

在案例中,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师生关系融洽、自然,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思维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回顾这这一环节之所以效果这样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信息的过程。

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来自他们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一种关注,而这种关注又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一种兴趣。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把书中的主题情境图,搬到了大屏幕上,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到此情此景仿佛可以触摸的到,从而激发了学
生兴趣,吸引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信息,然后让学生观察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便产生兴趣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避免学生的凭空想象和浮在图上看热闹,我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把本课所需的信息搜集在一起,有根有据的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奠定基础。

2、让学生经历利用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

能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只能说学生具备了提炼数学素材的能力,当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把生活数学化,这是一种思维的质的飞跃。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亲自去经历、体验才能实现。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提出问题,去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的经历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用脑子选择信息,用嘴巴表达问题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把数学知识再次拓展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

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才有价值。

正如课标中所提出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在引领学生解决虚拟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之后,又把学生的视线从课堂引向了生活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体验了1厘米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使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从而使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