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情境图寻求数学课堂实效

数学课本中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情境图,最易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这些富有情趣的情境图为数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单调枯燥的数学学习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在实际教学中,着眼情境图,挖掘画面内涵,发挥图画效应,能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一、借助情境图,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在新授课导入环节,如果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学生很容易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低年级小朋友对图画非常感兴趣。一年级教学“识数”时,教材呈现了一幅动物园的主题图。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上面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这样,学生在看中说,在说中思,在练说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习,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富于直观性。如果将静止的情境图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一年级“认识整时”时,课本上的情境图上只是呈现了一些钟表,在备课时,我精心地制作了Flash课件,这些鲜活富于动感的小闹钟带领学生走进钟表王国,伴着钟表的滴答声,学生很快地认识了时针、分针,并学会了认识整时,学习目标达程度很高。

二、借助情境图,诱发学生问题探究欲望

小学生都是有好胜心的,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都希望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在探究性学习中张扬自我,体会成功的愉悦,从而诱发问题探究欲望。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再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而探究答案。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主题图呈现了一幅充满古代气息的图画:一位先生手执书卷,身穿宽袖满襟衣衫,缠着腰带,可以看出他在念道: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而他面前的学生呢,似乎被这问题难住了,都在握笔凝思……孩子们都被眼前的古装画面吸引住了,看着图中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景,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的思绪仿佛飞到了那远古时代,与老先生面前的孩子一道在感受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探究的欲望高涨起来,很快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三、借助情境图,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挖掘主题图内涵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的主题图反映的都是真实的生活化场景,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并且获得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应用题P20主题图呈现的场景是公路上车水马龙,噪音污染十分严重,测得噪音是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经计算,人在绿化带这边听到的声音就只有70分贝。通过看图、说图、讨论、探究、交流,学生明白了噪音污染的严重性,知道了植树造林的好处,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再如,六年级上册“统计”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幅操场上学生在进行各项运动的场面,如果教师只是被动地呈现这幅图,问面画上画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上面有学生在打乒乓球、跳绳、踢足球等等,学生很难领会教材安排这样一幅图画的意图,不能快捷地达成学习“统计”的知识目标。这样,时间白白地耗掉了,教学目标还不能让学生明确。究其原因,教者只是“教看图”,而不是“用图教”。其实游戏运动是学生每天都干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直接问他们:平时,你都喜欢什么运动呀?每个人选择一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统计,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四、借助情境图,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习惯

动手操作实践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知识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主题图呈现的是一个圆形花坛,问骑着自行车绕花坛一圈行了多少米。自行车所行驶的路程相当于花坛的周长,求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实际上是求圆形花坛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光看主题图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三个不同的圆,用“绕绳法”(用绳子绕圆一周,再测量绳子的长度)或“滚动法”(用圆在直尺上滚动)测量圆的周长,再测量圆的直径,算出周长/直径的比值,比较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或“2×半径×圆周率”。在操作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引导他们亲历观察——抽象——概括——表述的学习过程,架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从而,逐步培养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尝试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

总之,课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数学情境图,是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注意挖掘并开发这些资源,尽力发挥其应用价值。主题图教学安排在什么环节,它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材料的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决定的,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材而合理把握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情境图的编排效应,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从情境图入手,为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2010-06-01 13:59:41

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刚刚入学,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比起知识本身,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在一年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根本不知该如何学习,那么,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将无法达成,从而导致今后的数学教学一片混乱。

数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用严谨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去学习和思考,但如何能把这个目标扎实的落实到每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上,如何能让学生掌握科学地学习数学的方法,就需要我们从课堂中的点点滴滴入手,做好启蒙教育。结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数学教材,情境图无疑成为了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而挖掘情境图的价值,引导学生借助情境图更好地学习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目标达成,则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从中找信息、提问题能力的培养,由这个点入手,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观察情境图课件

青岛版的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情境教学。每一节课都由一幅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从准备课《海底世界》开始贯穿课本始终)课件像这样五颜六色的图画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特别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但他们只是对图画本身感兴趣,而如何挖掘与学习其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讲是知之甚少。因此,教给学生如何观察情境图就成为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目标落实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观察需要方法的指导。开学第一节课起,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就开始着手培养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观察画面。一般来讲,我们在出示情境图以后都会让学生先整体感知一下图片中的情境,看到了海底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局部、深入的观察。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们把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和掌握两种数数方法:即按顺序指一个数一个和数一个划一个。我们利用这节准备课,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初步了解观察图片是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孩子们自己就能简单的说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之后,再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先看图片上半部分,再看图片下半部分;在观察上半部分的时候,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一种物体一种物体的观察。(结合课件图例演示,具体描述)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总结出了观察的方法,还把这种方法进行了应用和巩固,真正理解了应该如何按照顺序进行观察。这便为以后的观察和数学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在每一次观察情境图之前都会提醒学生回忆一下观察的顺序,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形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课件,但大部分图片比较复杂,课件我们就引导学生先按照从上到下观察整体,再在观察局部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观察图片中的信息。(课件演示举例P4)或先从左到右整体感知,再从上到下具体观察(课件演示举例P8)随着学生们对基本观察方法的掌握,我们又结合不同的情境图,教给学生更多的观察方法:如从近到远、从前到后、先看中间后看周围等。(课件演示举例P44)现在,孩子们在看到图片整体感知后,基本可以正确选择比较恰当的观察方法进行有序观察了。

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学会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在情境图中搜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而这对于刚刚告别幼儿园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