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关系的认识
对于传统艺术“形”“神”关系的再认识
对于传统艺术“形”“神”关系的再认识长孙锦中国传统艺术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体系,其中“形”与“神”的关系,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论述或论著十分多见,本人在多年的书画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愿与艺术界同仁共同探讨。
中国画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一些代表性人物的主要论述中概括出来;顾恺之(345-406)“以形写神,空其实对…传神之趋失矣”,“一象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
”《论画》“四体妍蚩(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顾第一个提出了人物画的“神”的问题,“以形写神”只区分了手段(形)和目的(神)两个不同侧面,而没有舍谁取谁的意思。
比顾稍晚一点的宗炳(375—443)提出“畅神”说,认为绘画是一种借自然形象而抒情达意的过程,使中国画论在“以形写神”基础上进了一步。
苏轼(1037—110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诗句,首次将形降至次要地位,“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将主观因素摆在客观物象之上,不求“形”似求“神”似的那个“神”开始多了画家主观方面的色彩倪瓒(1306—1374)“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王绂(1362—1416)可能觉得“不求形似”的提法有点过头而出面打了个圆场:“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迭屋,一味颟顸,‘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
”《书画传习录》这种不以形似为目的,而又不全脱离形似的观点基本为后人所认肯;“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是这方面众所周知且为人乐道的句子.综上所述,中国画形神论经历了一个形一一以形写神一一不求形似一一似与不似之间的变化过程,如将“以形写神”看作正题,“不求形似”当是反题,那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该算做合题了。
纵观中国画史,人物画至唐代以后日渐走向衰微是一毋庸违言的事实,当然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在于形神论本做为人物画论而被提出,(顾本人即人物画家)理论不应以理论自身不归宿,它的最终价值还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人物画衰落的事实(因世所公认而无须赞言)提醒人们有无必要对“不求形似”做为一种指导理论而加以反思呢?笔者以为,“为求形似”必须有一个前提保证一一必能全似,亦如疱丁解牛做到游刃有余方可。
浅析形神关系及其发展
浅析形神关系及其发展作者:程海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这篇论文着眼于形与神之间关系的探讨,范围限定在绘画艺术领域。
通过概述我国重要历史时期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关于形神关系的理论,梳理出两者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而结合个人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的心得来谈论我对形神关系的一些浅见。
关键词:形神论;气韵;发展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37-01形神论从它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理论内涵来看,可以分为形与神、以形写神和离形得似三个方面。
在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从重形到重神、形神兼备一步步发展,不再满足于模仿,强调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等。
一、形神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逐步发展,画家们开始从注重描绘人物外形到展示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顾恺之和他的形神关系的理论在这一时期起了重大的影响。
顾恺之把“神”运用于绘画理论,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要求,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
他的形神论主要重视表现人物的眼神,进而表现人物的神灵、活力和气质。
唐代画家张彦远提出“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他认为色彩过多,描写过于写实精细,于是就不自然。
可见人们还是更加侧重于追求一些具有自然天趣的东西,不至于太做作。
然而,在这一时期,人们还是认为只有人才有神。
宋代苏轼也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元代倪瓒认为植物也是有“神”的。
“形神”关系有了一定的突破。
他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他借这些植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借物来抒发感情,从而画出了植物的姿态。
清朝时期石涛提出了“不似之似说”,即不要拘泥于形似。
要往更高的层次发展。
即达到“不似之似”。
我们看近现代齐白石的简笔大写意,画出了对象超俗的生命力。
“形”“神”观念考原
“形”“神”观念考原今人常常“形”“神”并论,然而在远古时期,“形”“神”原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特别是在西周以前的神本主义时代,“神”也就是“上帝”或者“神灵”的意思,和“形”是绝不相干的。
如果没有西周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的抬头,“形”“神”二字走到一起则仍需等待其他的契机。
在西周以后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氛围里,“神”的含义也就逐步地从“上帝”或者“神灵”过渡到了客观规律即客体之“神”,而最终落脚于主观能力即人的主体之“神”的上面;也就在这个时候,“形”“神”二字也才借着“人”这一媒介形成了既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形神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试申论之。
一《说文》是这样释“形”的:“形,象形也。
从彡。
”徐灏注笺:“象形者,画成其物也,故从彡。
”而对于“彡”,《说文》中又是这样说的:“彡,毛饰画文也。
”徐灏注笺:“毛饰画文者,谓凡毛及饰画之文。
”《广韵?衔韵》曰:“彡,毛长。
”由此可见,“形”之本义,在其使用之初当指人的容貌而言的。
而细按古籍,“形”之本义及引申义,大致有六。
(一)容貌。
《广雅?释诂四》:“形,容也。
”王念孙疏证:“形为容貌之容。
”《汉书?高帝纪上》云“令郎中有罪耐以上”,唐颜师古注曰:“应劭曰:‘古耐字从彡’,毛发貌也。
”从《说文》注和以上注疏中可见,“形”之本义为“容貌”已无疑。
这一意义在古籍中的应用也是从未中断的。
例如《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范甯注:“貌,姿体;形,容色也。
”汉蔡邕《郭泰碑》:“望形表面影附,聆嘉声而向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
”这两处的用法,即为此义。
(二)形体。
《增韵?青韵》:“形,体也。
”古籍中也多用此义。
如《吕氏春秋?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魏书?刑罚志》:“斩者皆裸形伏质。
”《世说新语?文学》:“眼往属万形,万形来入眼不?”(三)形状。
《字汇?彡部》:“形,状也。
”我们看其在古籍里的应用。
形与神的把握议论文800字
《形与神的把握议论文800字》
形神关系的哲学意义,把握“形”与“神”是理解艺术作品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基础,掌握了“形”,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正确理解“形”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地体会到“神”。
形神辩证关系的美学价值,分析形神辩证关系的原则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形神辩证关系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形:即具象或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它以人们感知过的具体事物为依据而存在着。
因此,我们说,形是“可见之形”。
形是具体的、相对稳定的,不同于抽象的思想概念。
所谓形神兼备,就是既要看到具体的形又要看到其中包含的精神。
(二)神: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
形由神生,神是形的主宰,没有神也就无所谓形。
但形神之间并非绝对的、孤立的,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例如《兰亭集序》,王羲之通过他笔下的兰亭景色,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功业难成的深沉慨叹,寄寓了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忧愤心情。
形与神的关系论
形与神的关系论形与神的关系,是指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关于形与神,有很多人提出了很多观点,如庄子提出的“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知此游,还有荀子主张的先有形体才有精神;以后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发展了荀子的命题如汉代桓谭王充等针对汉代流行的徽纬迷信,先后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新论·形神,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南北朝时期,形神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填作神灭论,论证‘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还用‘刃利之喻’来论证形神关系,驳斥了佛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基本上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清初医学家王清任提出‘脑髓’说,一扫‘心为虑’的+传统观点;近代章炳麟则根据近代理化知识对人的生死等作了新的解释,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又前进了一步;但到底形与神能否分开来说呢首先形与神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绘画领域;绘画中讲求形似和神似;一般来说,对于刚学绘画的人,要求他们做到形似,那就是好的,在之后,便是要神似;因此,在绘画界便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既要神似又要形似;如方薰清代画家说;“以马喻, 顾不再鞭策, 皮毛也, 然舍鞭策、皮毛并无马矣, 所谓俊发之气, 莫非鞭策、皮毛之间耳先有伯乐而后有名马, 一起不然矣”然而, 东坡则主张绘画“遗貌取神”, 有貌而无神的画是没有什么观赏价值的; 方薰提出,“神”必须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神似”和“形似”不可分割,;但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画者谨毛而失貌”, 这是古训;描写物体必须有情感, 由外识里抓住本质;不然, 画出来的东西象一潭死水或一幅标本, 外表再象也不动人;“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 那就是照相机和翻模的精确”罗丹;艺术反映生活, 主要是通过形象, 形象是艺术领域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家和画家在用生动具体以至美感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时, 决不仅仅满足于对生活的实录或再版, 而是要艺术家作艺术概括的, 使艺术形象比实际生活更富有情趣、更鲜明;那么又存在一个问题,形与神到底谁更重要荀子·解蔽说道:“心者,神之居也,而神明之主也;”指出了人的心房是精神的居住之地,强调了神明的主导作用;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气者,气之精者也;”这里同样把形体作为精气的藏身所在;中国古代庄子是第一个从哲学和美学高度系统的提出形神观;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在这里庄子提出神先于形,神高于形;在庄子·德充符中庄子举了一个寓言是说“小猪食于死母者,弃之而走”的故事用来说明神高于形,为此在德充符中作者举了五个兀者的例子来说明人的外在形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德充实;只要德行好,外在形体不重要;但其实庄子的内心也同样推崇“藐姑射之山,肌肤若冰霜,绰约如处子”的形神统一的境界,但是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来说,庄子仍然还是推崇神为主,形次之;在庄子看来,形的生与死,美与丑,好与坏都是无关紧要的,只有神的完美才是最重要的;但还有人认为形与神应该统一;如: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从而达到达到形神兼备;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意识的存在的客观条件,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也就是说形是神存在的客观条件;神不可能脱离形而单独存在;“形”与“神”紧密联系, 相互依存;那么形与神到底谁更重要神又是否能够脱离形而单独存在在什么情况下而不失本“形”这就像一条神秘而又永远不枯竭的溪流, 源源流长, 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深, 时而浅; 时快时慢, 连它的颜色也始终变化着, 然而谁又能标出这些变化的分界线呢何况我们世代之争的“形神论”呢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到底形重要还是神重要,只要它能够为我们服务,能够是我们获得灵感,那么有必要非要分得那么清吗。
形神并养的名词解释
形神并养的名词解释形神并养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理念,强调了个体在外表形象和内在精神之间的和谐统一。
形指的是外貌、仪表等外部形象,神则是指内心、精神等内在境界。
形神并养的理念主张要注重培养个体的外在修养和内在修炼,以达到美化身心、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于个人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关注度不断加深,形神并养的概念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尽管每个人对于形神的理解和追求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它旨在提倡身心的和谐发展,实现内外的平衡。
首先,形神并养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
外貌是个体向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也是他人评价个体的第一标准。
形神并养的理念强调修饰自己的仪表形象,包括穿着得体、仪态端庄、面容放松等方面的修养。
这种修养并非功利性的追求,而是能够提升自身形象的一种基本素养。
通过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个体不仅仅是在讲究个人形象的可视度,更是通过这种过程,悟出人生的修行,修炼美好的内在品质。
其次,形神并养强调内在精神的培养。
只有美化外貌而不注重内心修养,就会显得浮华、空洞。
内心的修养包括个体的道德素养和精神追求。
个体应该培养自身的格言修养,将正直、宽容、真诚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学中。
此外,个体应该追求人生的道义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内心的修养不仅使个体更加坚韧、自信,也为他们赋予了刚毅不屈、不受外物所摧残的精神力量。
只有内心得到了提升和净化,个体才能用微笑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
形神并养的核心理念是塑造与修养一体的完整个体。
通过外在形象的整饰和内在精神的修养,个体在视觉上、精神上呈现出的都是一种和谐的美感。
形神的合一可以帮助个体塑造出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加强自己的自信心,提升自己在社交、职场等各个领域的竞争力。
正所谓“形神尤想共而修养”,外形和内心在相互影响的同时,也相互抵消了对方的瑕疵。
一个人不仅仅拥有好的外貌,同时又有着高尚的品格,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深得人心的。
形神并养的理念虽然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但在实践中却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形与神的关系作文
形与神的关系作文咱们来聊聊形与神这对有趣的“小伙伴”。
先说说形吧,这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外在包装。
你看大街上那些帅哥美女,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这都是形。
就像手机有各种各样的外壳,有的酷炫,有的简约,这些外壳就是手机的“形”。
人的形包括了外貌、身材,甚至是穿着打扮。
比如说,一个人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梳着油光发亮的头发,那他的这个形就给人一种很干练、很精神的感觉。
可光有好看的形还不行啊,这时候神就得登场了。
神是什么呢?神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灵魂、气质。
这就像手机里面的软件系统,没有好的软件系统,光有漂亮的外壳,那手机也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一个人的神体现在他的眼神里,体现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
就像有的老人,虽然满脸皱纹,头发花白,形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的眼神里透着智慧和慈祥,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优雅和从容,这就是神在起作用。
形和神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良好的形可以给神加分。
比如说一个运动员,他身材矫健,肌肉发达,这个形就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而他在运动场上拼搏的那种精神,也就是神,又会让他的这个形更加有魅力。
你看那些在赛场上奔跑的运动员,他们矫健的身姿和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是相得益彰的。
反过来,神也能改变形。
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就算他长得不是那么出众,但是他整天笑嘻嘻的,充满自信,时间长了,你就会觉得他看起来特别顺眼,甚至还会觉得他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他长得有点胖,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这个形可能不那么完美。
但是他超级幽默,充满热情,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被他的快乐所感染,慢慢地就会觉得他胖胖的样子也很可爱,这就是神对形的一种美化。
不过呢,要是形和神不匹配,那就有点尴尬了。
比如说,有的人穿着一身名牌,打扮得像个时尚达人,但是一开口就是粗俗的话语,举止也很粗鲁,这就好比是一个漂亮的花瓶里装了一肚子污水,那可就大打折扣了。
在艺术作品里,形与神的关系也很重要。
一幅画,画家要画出人物或者景物的外形,这是基本功。
《黄帝内经》形神理论
《黄帝内经》形神理论摘要形神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言论宏远,文义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坚持整体恒动观系统思维的原则。
它运用直觉思维模式,经过意象思维的程序,辨证论治指导临床选方用药,使主观认识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辩证过程。
对后世中医临证,养生等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形神理论整体恒动观养生形神理论是《内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体现。
然《内经》成书于秦汉之时,其渊源久远,文义艰深。
如明?吴昆所注:“万世宗法谓之经”。
今妄仿前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志,综及历代名医大家之言而浅析其义,择其形神理论兹述于下,以供商榷。
诚愿理明辞晰,言简意赅;诚愿“究其微赜”,而“代无夭横”。
一.《内经》中的形神理论强调形体是精神的基础。
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形是指形象、征象、迹象的总称,即物质及其表象。
《素问?六节脏象论》:“气合而有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形囊括了天地间万事万物,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础。
狭义的形是指人体有形之躯,包括皮、脉、筋、骨、肉等。
《素问?八正神明论》:“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与经,惠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在《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就人本身而言,人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不断生生化化的生命整体。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难经?四十二难》:“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当现代医学从生理,病理,解剖角度去研究人体。
希望运用高精尖科技手段,将形体之形充分展露之时。
《灵枢?肠胃》早已准确的测量食管与肠的比例为:1.6:55.8=1:34.87。
形神共养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形神共养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在人们对待身体和精神的关系上,形神共养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形神是指身体,即肉体形态的存在。
而神则是指精神,在此指人的思想、意识和灵魂。
形神共养,意味着人们要同时关注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充实。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只有同时关注和照顾身体和精神,才能使人获得全面的幸福和健康。
形神共养的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神共养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古代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精神养神,神气养形,形神共鸣。
”这句话表达了形神共养的内涵。
它告诉我们,要养神,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样地,要养形,也要有一个清晰、积极的精神状态。
形神之间的共鸣,象征了身体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形神共养注重身体的健康保养。
人的身体是精神活动的基础和载体,只有保持身体的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精神。
所以,形神共养强调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应该有规律而健康,注意运动锻炼和休息调节。
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强健和活力,为精神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形神共养也注重精神的培养和修养。
人的思想和精神是塑造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人的情绪和行为,也直接决定着人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
所以,形神共养要求人们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养护,注重心灵的宁静和平衡。
这可以通过学习、阅读、音乐、艺术、冥想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形神共养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良好,对于个人精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形神共养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身心一体的和谐统一。
这意味着身体和精神不是分离的,而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只有当身心得到统一,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形神共养的理念告诉我们,我们要既注重外在的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内在的精神富足;既关注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也要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形神共养的实践,才能全面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和幸福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起伏和挑战,并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就。
形神观
南朝齐梁思想家范缜则发展了荀子的形神观,进而提出“形质神用”的身心学说。
他还以刃与利来比喻形与神的关系,从而克服了烛火之喻的缺点。
可以说,在形与神、身与心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到范缜已有了正确的完善解答形神论从其历史发展阶段与理论内涵来看,可以分为形与神、以形写神和离形得似等三个方面。
形与神(1)形与神:“形”与“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绘画美学以及文学批评中并举的对立统一概念,属于辩证范畴。
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及道家学说等就对形神问题作了哲学思考,强调“神”对“形”的超越与统帅作用。
汉代人也注重“神”对“形”的重要意义。
《淮南子·说山训》云:“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这里所说的“君形者”,指的就是“神”。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书法艺术均视“形”为外相,“神”为内涵。
刘勰将“形”与“神”引入文论,《文心雕龙·夸饰》云:“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意谓创作之难在于传神,而形貌的描写则可通过夸饰来实现。
这就提出了文艺创作中“形”与“神”的关系问题。
艺术美学中的“形”与“神”,肇自哲学中的“形”与“神”,意蕴多变而丰富。
综合哲学与文艺,“形”的要义有四:一指与宇宙本体相对举的一切具有能被人感知的自然之物的形体、形貌。
如《易传·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如《庄子·天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
”二指与人的精神相对举的身体、形貌及其外在表现。
如《庄子·在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三指人的思想情感或审美体验的物化或表现,即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进行的审美活动形式。
如《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四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感性形式的艺术形象。
如陆机《文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壮。
形与神 唯物辩证法
形与神唯物辩证法形与神: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唯物辩证法中,“形”和“神”的概念构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二元对立,反映了事物在物质和精神、现象和本质、外部表现和内在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
形:物质、现象和外部表现“形”指的是事物的物质存在,是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现象。
它包括事物的外在轮廓、颜色、质地和运动形式。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形是第一性的,它决定了神的本质和表现。
神:精神、本质和内在规律“神”指的是事物的精神或内在本质,是事物存在的规律性。
它通常隐藏在现象背后,但通过对形的研究和分析,人们可以揭示神的秘密。
神是事物的内在动力,支配着它的发展和变化。
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强调形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形是神的物质载体,神是形的精神内涵。
没有形,神就无法存在;没有神,形就只是一堆没有意义的物质。
形神统一的原则形神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认为形与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事物之中。
任何事物都既有形的一面,也有神的一面。
只有抓住形神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例证:一把刀例如,一把刀的形包括它的锋刃、刀柄和形状。
而它的神则是切割的功能。
锋刃是形的表现,切割是神的本质。
只有当形与神统一在一起时,刀才能发挥其功能。
形神转化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形与神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规律。
在一定条件下,形可以转化为神,神也可以转化为形。
这种转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例证:人的成长例如,一个人的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他的精神本质却相对稳定。
然而,通过学习和经历,人的精神本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其形的改变。
形与神的哲学意义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它反映了事物世界的普遍规律性,强调了物质和精神、现象和本质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还为认识论和本体论提供了基础,指导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秦汉画论中关于形神关系的诠释
秦汉画论中关于形神关系的诠释秦汉画论中的形神关系,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形神关系指的是绘画作品中形式与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
在秦汉时期的画论中,形神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古代绘画理论的核心之一。
【1】形神关系的起源和内涵形神关系的概念起源于《史记·艺文传》中的“名画论”,最初是用来评价绘画作品的美学标准。
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形指的是画面上的具体形象,神指的是画面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形神关系强调形式与内涵的统一,认为画面的形式应当服务于表达精神内涵,形式与内容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力的艺术表达。
【2】秦汉画论对形神关系的诠释在秦汉时期,绘画理论家对形神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诠释。
他们认为,形与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形象的表现必须服务于精神内涵的传达,形式上的精细和丰富应当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在的精神境界。
秦汉时期的画家在创作中注重形神的统一,力求通过形式的表现来传达内在的精神内涵。
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形神关系在古代绘画中的体现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形神关系的体现十分广泛。
例如在秦代壁画中,画家们通过对形式的精细描绘和造型的生动塑造,来表现古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展现了形神统一的艺术表现。
而在汉代的绘画作品中,画家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环境的描绘,来表达对时代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展现了形神关系的深刻内涵。
【4】对形神关系的个人理解在我看来,形神关系不仅仅是古代绘画理论的一种概念,更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精髓所在。
形神关系的提出,不仅影响了古代绘画作品的创作,也对后世绘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通过形神关系的理念来审视和理解艺术作品,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启发。
【5】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秦汉画论中对形神关系的诠释,为古代绘画理论的深化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形神论名词解释
形神论名词解释
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学说。
形神论最早由荀子提出,他认为人的躯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的心理又是由躯体所派生的,人的身形成了,也就有了心理。
这一观点一直影响了中国2000余年形神观的发展。
在形神论中,“形”指身体,“神”指精神或心理。
形神论认为身体和心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即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身体的状态和变化会影响心理的状态和变化,反之亦然。
虽然形神论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其中包含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比如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意思是人的心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就像蜡烛的火焰与蜡烛本身一样,火焰是蜡烛的燃烧现象,而蜡烛则是火焰产生的载体。
同样,人的心理是身体活动的反映和产物,而身体则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哲学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养生常识:什么是“形神共养”?
养生常识:什么是“形神共养”?
形,指的是形体,如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
在人的生命中形和神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养生非常强调形神共养。
神是生命的主宰。
神,包括了精神、思维、意志、情感等,以及人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如眼睛炯炯有神,面部气血红润,神智清楚,语言声音清亮等,都是有神的表现。
可见,神是人的生命力的具体表现,生命活动蓬勃旺盛,为有神;生命活动衰退、低下,如面色淡白,说话声音低微,神志不清都是失神的表现。
所以神的有无决定了人生命的生与死,为生命的主宰。
在整个人生命活动中,担任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各脏腑组织才能够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发挥各种生理效应,生命才表现出协调统一的功能活动。
神不但承担着协调内部脏腑功能、调摄情志的任务,还起到调节机体适应外环境变化,防止外邪入侵,保持健康的重要使命。
所以说神是生命之主。
形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人的形体结构,才能产生精神活动。
名词解释形与神的关系
名词解释形与神的关系1. 导言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中,名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名词可以是具体的物体、抽象的概念或者是一种状态。
它们是人类理解和表达世界的基础。
然而,名词只是符号,它们只是将事物的形式描述出来,而并非能够反映事物的真正本质。
那么,名词解释形与神的关系又是如何呢?2. 名词解释形名词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帮助着我们认知和掌握外部世界。
通过名词的形式,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事物简化为一个符号,从而更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例如,当我们说到“树”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名词来代指一类植物,而不需要对每一棵树进行具体描述。
名词作为“解释形”的一种体现,可以与神产生一定的联系。
3. 神的概念与名词解释形神是人类对于超越人类认知范畴的存在的称呼。
神往往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智慧。
然而,由于我们作为有限的人类,无法直接感知和理解神的本质。
因此,我们对神进行名词解释形成了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通过名词的形式,帮助我们意识到神的存在,并用有限的语言来描述它。
4. 名词解释形的局限性虽然名词解释形可以帮助我们认知并描述外部世界,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性。
名词解释形通过将事物简化为一个符号,将复杂的现实世界转化为抽象的概念。
然而,这种转化也带来了信息的丢失和扭曲。
当我们用名词来描述神的时候,同样也可能失去了神的真正本质。
因此,名词解释形与神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探究。
5. 神的超越性与名词解释形神的超越性是指神存在于人类认知之外的范畴。
这也意味着我们用名词来解释神的时候,无法完全捕捉到神的真正本质。
无论是将神描述为善良、全能还是其他的形容词,都无法完整地表达神的无限和绝对性。
因此,名词解释形在理解神的过程中只是初步的起点,我们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深入探索神的意义。
6. 名词解释形与神的探索尽管名词解释形的局限性给我们带来了困扰,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名词解释形来探索神的存在和意义。
名词解释形是人类理解外部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我们与他人交流和思考的基础。
中医学关于“形神合一”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形神合一”的概述形神合一,是指形体为精神活动之载体,精神活动为形体之主宰,形体与精神统一性的思维方式,又称“形神一体”。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对于生命整体性的认识,形体与精神同生、同存、同亡,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形神构成形,即形体,广义指形体及生命物质,如皮肤、肌肉、筋骨、血脉、脏腑、官窍、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专指脉、筋、肌、骨、皮五体。
神,广义指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狭义指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中医学认为,人是由形与神构成的,两者的统一性,即“形与神俱”。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生命体的构成及其生长壮老的过程,即是形与神变化的外在表现。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除形体外,更为重要的是有“神”。
二、形神体用体用指本体和作用。
一般认为,“体”是内在、本质、本体,“用”是外在、表象、作用。
形为神之体,神依附于形体,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神为形之用,神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具有支配形体的生理功能以及感觉运动等作用。
如《类经·针刺类》所说:“无神则形不可活。
”形神关系至密,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在临床实践中,形体疾病可导致精神活动的异常。
如中风、头痛、消渴、积聚等,常伴有健忘、失眠、烦躁、焦虑、抑郁等症状。
故善治形体疾病者,应同时调摄精神。
反之,异常的精神、情志变化皆可导致形体病变,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
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故调神的同时,亦应同时纠正形体异常三、形神存亡从人体发生学而论,形生而神具。
如《灵枢·天年》所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在气血营卫、脏腑经络等形体生成的基础上,人体生命活动乃至精神活动随之而生。
神由形而出,神寄形为用。
形与神的辩证关系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形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其进行概述、说明和解释。
形指的是物质世界中具体的实体和现象,而神则代表了抽象的精神和意识存在。
形与神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却在人类社会及个体心灵中产生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形与神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本质。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立的内容和逻辑顺序: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目标、目的以及章节安排。
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形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包括对形和神定义与特点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解释。
第三部分将详细讨论影响形与神相互作用的因素,其中包括探究形对神产生影响以及神对形造成影响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通过实例分析,具体阐述形与神关系的举例说明,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和启示部分,对前文所述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启示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形与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和存在的规律,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宇宙万物本质及其意义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人类认知水平。
2. 形与神的辩证关系:2.1 形的定义与特点:形可以理解为事物外在的形态、表象或者物质结构。
它是可以被感知和观察到的,并且具有稳定的属性和特征。
形是客观存在的,它通过感官直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外在性:形是由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外在表象,它可以通过感官器官被直接观察到。
- 可感知性: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察觉和感知形,这使得人们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理解和判断。
- 稳定性:形拥有相对稳定的属性和特征,不易受变化或环境影响而改变。
形与神
散文(二)散文最讲究的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一目了然。
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
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可不谈”。
与这种广博的选材内容相适应,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到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的琢磨才能感受得到。
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
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如同只有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是“形”“神”兼备的。
古人说:“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
这说明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不管写作或阅读散文,都应该留意形神是否兼备、和谐统一。
要做到这一点,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
一种是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另一种是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
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跨度很大,简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可以交叉进行,因而显得摇曳多姿。
上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形散神不散”时,将“形散”概括为“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在平素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有其准确、恰当之处。
不过,“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神关系的认识
形神关系的认识在审美艺术上运用战国中庄子最早结合养生谈到了形与神,到了汉初,道家形神之论则同论证无为和反对儒术相适应,强调先定其神,同时也联系到了艺术的审美。
道家的形神论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说,不仅同儒家文质彬彬、尽美尽善的看法不同而重在神,也同战国两汉崇尚雕缋华丽相对立,而直接关系到人品之重神和绘画的“以形写神”理论的出现,导致后来“意溢于形”同“形神兼备”两种观点的差异。
发展了抒愤的创作思想汉初道家变去欲为有情,要求创作中作者之情的积、盈、至,于情感的类型上则突出了悲愤。
在战国的庄周思想中,本来就蕴藏着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愤以成其书,愤而流为狂放奇瑰,愤之极则转为对现实、对物欲的否定。
这种不得志意的被压抑的阶层或个人的悲愤的情感,到了汉初,随着道家的由出世向入世的转化,便得到了比较直率的流露,表现为创作中的“愤于志,积于内”。
汉初道家这种主愤的倾向与儒家内部出现的背离中和的认识,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抒愤主张,以及来自民间的悲壮思潮,结成了一股强大的非中和的洪流,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审美认识。
强调审美中主体的决定作用道家重视主体在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中不同于儒家。
它不像儒家那样突出审美客体、突出艺术对内心的影响,甚至将它说成决定的作用;相反,它强调主体的能动,甚而将心、情看成决定审美的因素。
它主张“以内乐外”而不为物役,认为哀乐之美感“在于心之所载”。
这种认识不仅直接关系着魏晋间声无哀乐论的形成,而且深深地影响着后来“寓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审美观的出现。
突出了变动性、多样性道之由出世到入世的本身就是一种变,一种因时而变。
推之于历史,则不能胶柱其瑟,从而改变了过去老庄对父系社会的否定。
理论上对文的肯定表现为历史上对文的起源的肯定。
汉初的道家不仅肯定尧舜的创兴文化,也进一步肯定了汤武革命。
变的观点不仅使儒与道变不同的历史出发点为相同的起跑线,而且迈起步来比当时的儒家要快。
汉初道家这种着眼于变、面向现实和反对尊古贱今的观点,不能不深刻地影响着审美艺术发展历史的认识。
变则有多样。
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上,如果说过去道家的道之无处不在,主要凭借养生气化的体验而突出了统一性;那么当道家由出世到入世,则因内、外视的双管齐下,精气的渗入与散发,于统一中突出了多样性。
宇宙显得丰富多彩,万物呈现千姿百态,大自然的每一种事物都结合自身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气化功能态。
道家入世后视野的扩大、实践成果的吸收、实验与体验的一定结合,不仅大大丰富了气的生化内容特性,也深刻地影响着对事物观察审美的多样与深化。
总之,《淮南子》一书体现了先秦老庄向魏晋后儒道进一步互渗互补相融的过渡性。
这种过渡表现为: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留有老庄的思想表现及其特征,另方面又于具体观点问题的分析认识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修正着老庄的观点;一方面在总体上相当多的保持了玄虚漂渺的言道特性,另方面又时常表现为对实在物质境界的追逐;一方面既有吐纳导引养生之术的继承阐发,给不解者以虚无之感,另方面又时有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热情执着,予人以活生际实之意。
因此,在我们分析《淮南子》的美学思想时,就要紧紧地抓住出世与入世、心
与物、总体与部分间这种过渡的矛盾特色,既不宜将它看成完全倒向现实,亦不应把它看做依旧老庄,而要在其若往若还、若断若连的交错变化中具体地把握它的特点,常中见变,变中见常,不及非《淮南》过之亦非《淮南》。
在人的审美和美的本质认识的发展上,两汉时期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