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之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神之辩

——《立神明成佛义记》对范缜《神灭论》的一个驳斥

一、因果报应与轮回承担者

首先区分两个个概念:

1. 轮回业报。这个概念,是印度佛教在兴起之时为反对婆罗门教“种姓轮回”说而提出的。“种姓轮回”是指印度四种姓在世代轮回中地位不变,这为婆罗门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针对这个理论,佛教提出了“业”的概念,“业”是人在生活中各种行为产生出的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一旦生出,除了报出去,是不能被消灭的。佛教的轮回业报讲究的是自作自受,这就打破了种姓轮回的固定圈子。

2.善恶报应。这是一直流传于中土的一种思想,渊源很久远,在《周易》中就有“积善余庆”和“积恶余殃”的说法。而在不断的流传中,由于行善遭殃,为恶无恙的个案越来越多,善恶报应论也在不断的发展,比如有类似“父债子偿”逻辑的“承负”说。

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前者讲多世,而后者讲一世;其次轮回业报讲究自作自受,与人无尤,这是“业力”的特性,因而不存在一个赏善罚恶的“执法者”。而善恶报应则是存在一个不明的执法者的。

由于佛教传入中土,为了传播教义的需要,这两个观念就产生了某种融合,慧远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他把两者融合,把善恶报应推拉到不可验证的前世和后世,把原本的一世报,扩展成三报。如果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势必要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业报承担者的存在性——这个问题上,由于肉身不能进入轮回,所以承担者就是一个在轮回中不灭的另外一个“存在”,暂且可以称之为“神”。可是有了这个经轮回而不灭的神,就和《般若经》中极力宣讲的“性空”相冲突,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成,故万物皆是空,万物无常,那这个“神”既然不灭,那就不是无常,而是常,这里就产生理一个逻辑矛盾。

而这个神具体是什么,在概念上是不容易阐明的。在佛教经典中,姑且简称之为“佛性我”。小乘理论,如《阿含经》中对“佛性”的描述多是反面的,采取遮诠的表达方式,稍后的中观派把“佛性”界定为在与不在之间。

这种遮诠的表达方式很是巧妙,不涉及被证者本身,而是从被证者产生的结果进行逆推,从而得证被证者。这种论证方式和一千多年以后的托马斯·阿奎那证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个神,即“佛性”,就是一种无常的常在,承担起轮回业报的主体,就是那个在生灭不定的轮回中永远存在的“佛性我”。这样按照逻辑上的推导,报应是否存在的问题就转化为“神”灭不灭的问题。

二、形神关系的争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争论中,神不灭派一直是多数,而神灭派最突出的应该是范缜无疑了。他的《神灭论》写出后直接轰动朝野,引发两次论战,第一次是宰相萧琛,而第二次直接就是梁武帝萧衍披挂上阵,带领名流僧众“群殴”范缜。且不说论战的激烈程度如何,就但看两方人数对比,就可以推测出舌战群雄的范缜在理论上必有过人之处。

范缜的过人之处其实说起来就一点,就是他的“神即形,形即神”形神不二的观点,之前的神灭派把神说成是一种精微的气,形灭而气散,实质上还是

没有否定神的存在,而是在讨论“神”是如何存在。到了范缜这里,直接合二为一,以“刀”与“刃”之间关系为喻,认为二者一体不可分,从体用关系的角度来说明形为体,神为用。这就使得神不灭派想要驳斥他,就不得不跟着他的一元论思路走,这样他就占据了主动和优势。

萧衍和沈绩合写的《立神明成佛义记》就正面从一元论体用关系的角度对《神灭论》进行了回应。文中提出了“神明”和“无明”概念,指出“神明无明”是体,生灭变化为用,神明,即为“心”,代表成佛的依据,而无明,则是神明本心受到迷惑而造成的不清明的状态,而生灭变化也是由于神明的无明状态而引起的。轮回,亦是神明本心之用。

萧衍在这里就用和范缜形式上相同的理论和范缜打起了擂台,其实不难看出,萧衍的这个体系多有取自于佛经的素材,不论是成佛依据的“心”本体还是“轮回生灭”的用,而逻辑结构和叙述方式就完全是中土传统上的“体用”论。所以,在他的体系中看范缜,就如同本末倒置一般,所以说范缜体用不分。另外的一点,范缜的理论体系中,确实没有明确的把形质、神用这两个方面讲的清清楚楚,有点体用等同的意思,所以萧衍和沈绩在强调形与神不离不即的关系时,有意的对范缜把体用混同这个论证方式上的缺陷进行了抨击和驳斥,既然论证方式错了,结论自然不足为信。

《立神明成佛义记》也就是在这两点上,对《神灭论》进行了正面的回应。论辩的胜败,在史书中记载的不甚明了,而且胜败本身也不重要,其意义在于思想的发展。若非要论胜败,两派的立场完全不同,谁也不能彻底说服谁,而在论证的精细程度上,萧衍君臣要强于范缜,取得了一个不显著的形式上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