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赵小艳;陈再君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4(019)022
【摘要】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
这种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多汗、心悸,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可在药物、麻醉、分娩、手术等情况下诱发高血压危象或休克,而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
我们通过分析和比较嗜铬细胞瘤的各种诊断方法,旨在提高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准确性。
【总页数】3页(P1306-1308)
【作者】赵小艳;陈再君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核医学科,湖南,衡阳,42100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核医学科,湖南,衡阳,4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6.6
【相关文献】
1.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方法 [J], 谢拉
2.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探讨(附20例分析) [J], 董砚虎;王秀军
3.代谢酶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赵帆
4.嗜铬细胞瘤转移风险分层系统的研究进展 [J], 徐江广;姜成名;李佳林;刘全亮
5.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探讨(附20例分析) [J], 董砚虎;王秀军;逄力男;孟祥凤;孙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10.26教学文案
*
合成儿茶酚胺的原料是酪氨酸,后者是从食物摄取或在肝脏中从苯丙氨酸转变而来
*
嗜铬细胞瘤可以产生多种肽类激素,其中一部分可能引起嗜铬细胞瘤中一些 不典型症状 面部潮红(舒血管肠肽、P物质) 便秘(鸦片类、生长抑素) 腹泻(血管活性肠肽、血清素、胃泌素) 面色苍白、血管收缩(神经肽Y) 低血压或休克(舒血管肠肽、肾上腺髓质素) 等等
*
激发试验
适用于疑为嗜铬细胞瘤的阵发性高血压的病人,血 压正常的发作间歇期或较长时间未发作,不能确诊 或排除的病人。 冷加压试验 胰高血糖素试验 组胺试验 酪胺试验 胃复胺试验
*
胰高血糖素试验
方法:静注glucagon 1mg(或2mg),观察血压和血浆儿茶酚胺,3min血浆儿茶酚胺是基础值的3倍以上,或浓度≧ 12nmol/L(2000pg/ml),对嗜铬细胞瘤病人,阳性率达90%以上,本法较安全和准确
焦虑状态 高肾上腺素性原发性高血压 绝经期血管舒缩不稳定状态 高通气状态 过度咖啡摄入 戒酒综合征 间脑性癫痫(自发性癫痫) 自发性高反射状态 甲状腺机能亢进
*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
诊断
病史 体检 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药理试验 影像血检查等 同时还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其他疾病
*
在作任何创伤性检查前 先用a和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通常选用非选择性和非竞争性制剂,如酚卞胺(phenoxybenzamin)10-20mg, q6h,在第一剂后伴用心得安40mg,q8h 也可以选用哌唑嗪和心得安联用。a-阻滞剂必须先用,然后再用β -阻滞剂 因为先用b-阻滞剂有可能引起相反的a-肾上腺素能刺激作用。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 .D p r n o dclI aig L o 3 4 H si . 1 e at t fMeia m gn ,P A N 、 2 op a, me t 1
C o g i g 0 0 0,C i a h n q n ,4 0 2 h n ;2 De a me t0 do o y,S uh e tHo p t f T id Mi tr d c i est ,C o g ig, . p r n f Ra il g t o t w s s i l o h r l a y Me ia Un v r i a i l y h n qn
4 0 2 , hn ) 0 0 0 C ia
A s a t Obet e T vsgt tecm ue zdtm gah ( T et e f l g at hoho oy ma Oa d c b t c: jci oi et a h o p tre orpy C )fa rso in ec rm ct st r ue r v n i e i o u ma n p o S oe
mid a n ss M eho s F v a e fma in tp e c r mo yo e e v rf d b p r t n,p t o o y,o olw— p T er C s i g o i、 t d ie c s s o ' l a h o h o c tma w r e i y o ea o gn i e i ah lg rf l o u . hi T f dn s w r ay e er s e t ey i i g e a l z d r to p ci l .Re u t O t e 5 c s s e e lc td i e a r n l d ,1 i r n f e lf k d e n e n v sl s f h a e ,3 w r o ae t d e a g a s n fo t t t i n y, nh l n oh e a d 1b sd e p ce sa d t e a d mia o t .T e ma i l imee fte ma swa m,a d t em nma i ee a 、 m. n e ie t a r a h b o n a r h n n l a h x ma da tr o h s s 9a n i l d a tr s 2 7 a h i m W Th u r h we q a e st o q i ae t rl w f ra i o s d n i s n p an s a e t mo s s o d e u ld n i y, re u v l n o a r gn u e st ma s i l i c n CT,wi r e r e t o d n r o y t ma k d o xr r i a h a y e h n e n n te rmso e t mo s h r x se mo t sa e ol mb rs ie,p l i l n n ie :Co cu i n C s n a c me ti h i f u r .T e e itd t h t e u rme a t s st u a p n evs, u g a d l r v n l so T i a r l l t o o d a n sn l n n h o h o c tma ei e meh d t ig o i g mai a t e c r mo yo . b a g p Ke r s y wo d :mai n n h o h o c t ma l g a t e c r mo y o ;X—a o u e ie o g a h p r y c mp tr d tmo r p y z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治疗
手术治疗 1、术前准备 (1)a肾上腺受体阻滞剂:至少2周,小剂量 开始,逐渐递加,手术前1天止。 (2) ß肾上腺受体阻滞剂:不能单独使用, 只能在使用a-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后使用。 (3)适当补充血容量。
嗜铬细胞瘤治疗
2、手术条件 血压控制到正常或大致正常(120/80±) 阵发性高血压停止 高代谢症状改善 体重增加、出汗减少 血容量恢复(红细胞压积<45%) 酚妥拉明滴注血压不再下降
病例二 尸检记录:后腹膜主 动脉旁可见一直经为 7.5cm的肿块,重约 150g,包膜完整,切 面实性质软,可见小 灶出血。 病理诊断:腹膜后副 神经节瘤伴囊性变。
嗜铬细胞瘤
定义: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 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持续或间断地 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 性高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和代谢紊乱; 但为可治愈性继发性高血压。
性较高,对于肾上腺肿瘤的种类较为困难。
MRI:无放射线,可用于妊娠者,有助于鉴别
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皮质肿瘤。
B超:无创,方便,初筛,直径>1cm的肾上腺
肿瘤定位,鉴别肿瘤质地。
131I间碘苄胍扫描:显示分泌CA的肿瘤、转移
灶、复发灶、肾上腺外肿瘤。
嗜铬细胞瘤CT
嗜铬细胞瘤MRI
嗜铬细胞瘤诊断
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
病例一
入院诊断:心肌炎(考虑病毒性心肌炎可能性大) 治疗:吸氧,抗感染,硝普钠减轻心脏负荷(急 诊有过高血压),护肝,病情稍有好转。 体征:血压100-110/60-70mmHg,心率100-120次/ 分,出汗多(1天换几套衣服)。 检查结果:BR:WBC:14.4*10^9/L,N80.7%巨 细胞病毒:弱阳性。肝酶及心肌酶仍高。 治疗:停用硝普钠(血压稳定后),减慢心率, 护肝,补气强心,加强抗感染。 病情发展:停用硝普钠约8小时后出现血压突然升 高(220-230/130-140mmHg)。患者血压波动范 围大,伴有心悸、乏力,且大量出汗无好转。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现在是12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高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45%,持续性高血压50%+
。此型病人相对较重甚至可呈 进展。 部分病人可因肿瘤骤然发生出血、坏死以 致停止释放CA或由于大量CA释放等可出现
克
现在是7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相关疾病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a
甲状腺髓样癌
甲旁亢(增生)
嗜铬细胞瘤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b
如上所述
Marfanoid phenotype 内脏神经瘤
神经皮下综合征
神经纤维瘤病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节结性硬化症
血压脑病。急救应速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控制病情,并及时手术。
现在是14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低血压、休克的原因
低血压、休克 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与高血压交替发生。 可伴有急性腹痛、心前区痛、高热等。
原因:
①肿瘤内骤然出血,坏死;
②大量儿茶酚胺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不全; ③大量儿茶酚胺使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缺氧,血管 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严重不足; ④肾上腺素兴奋了肾上腺能β受体,使周围血管扩张。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年第33卷第8期
二. 代谢紊乱
基础代谢率增高
血糖升高
脂代谢紊乱 低血钾症
三.心脏表现
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或心肌退行性变、坏 死;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衰等。 四. 其他表现
少数病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眼底改变等。
现在是19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实验结果
泌尿外科新进展
交感神经的异常激活
SVR↑ 交感兴奋 CO↑
血容量↓
为什么交感神经会异常激活?
泌尿外科新进展
可能机制
▸ 血循环NE↑,交感神经突触摄取NE↑ ▸ 低血容量情况下也需要交感神经维持血压 ▸ 突触前膜上的α2受体因为儿茶酚胺含量增加而不敏感 ▸ 这个受体是交感神经的负反馈安全阀
泌尿外科新进展
矛盾1
循环内大量NE
血压升高
三联征时候NE进一步升高
压力感受负反馈
周围血管收缩 NE升高 交感活性
血压升高
抑制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α2
泌尿外科新进展
矛盾2
血压↑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血压明显↓
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
‣ 输入NE,血压上升 ‣ 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 抑制中枢神经释放 NE,血压下降至正 常,心率明显升高
一个不停跑长途,安全装置坏了的油罐车
为什么血压升高的时候 没有发现循环内儿茶酚胺进一步升高?
为什么部分嗜铬细胞瘤患者 血压可以正常?
泌尿外科新进展
病理生理小结
▸ 交感神经异常激活是嗜铬细胞瘤重要的发病机制 ▸ 大量囤积NE ▸ 为了维持血压水平 ▸ 负反馈机制失敏感 ▸ 嗜铬细胞瘤患者一般都存在血容量不足 ▸ 血NE水平与血压水平,症状发作时机无直接关系
‣ 平时血循环的NE已 经很高了,那症状 发作的时候呢? ‣ 三联征是因为大量 NE从肿瘤释放入血 造成的么?
问题
死前确定诊断 24%
死前未诊断 76%
多数患者无症状
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与 儿茶酚胺水平无显著关联
血压升高不代表儿茶酚胺水平增加
泌尿外科新进展
嗜铬细胞瘤危象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危象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危象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项:
1. 突发全身不适、眩晕、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或发红,头痛、血压明显升高,可伴有心律失常、发热。
2. 血、尿儿茶酚胺和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及氧活化型多巴胺均明显升高。
3. 血浆高血糖素水平升高(>250pmol/L)或对高血糖素和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的反应增强。
4. 血浆高代谢产物和乳酸水平升高。
5. 腹部肿块和(或)肿瘤标志物检测(如血清儿茶酚胺和5-羟基吲哚乙酸等)阳性。
6. 腹部B超、CT或MRI检查有助诊断。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建议您咨询专业医师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规范进展
外最有效的辅助治疗 方 法 , 但 其 疗 效 有 限, 且目前 尚无治疗剂量的共识 。 需 要 进 行 多 中 心 的 研 究 以 了解大剂量及多次小剂 量 M I B G 治 疗的疗 效 及 其 与其他化疗药物合用的效果 。
2 3 诊断方面 , 功能性检查包括1 I标记 的 邻 碘 苯 甲 基 1 2 3 等 具 有 更 高 的 特 异 性。 同 时, 它还 胍( I M I B G)
能区分嗜铬 细 胞 瘤 及 其 他 占 位 性 病 灶 , 明确多发 病灶及转移病灶 。 对于 生 化 检 查 显 示 血 浆 甲 氧 基 肾上腺素水平升高 , 且 肿 瘤 直 径 <5c 可暂不 m者 , 进行核素检 查 , 因为这类肿瘤通常为良性且位于
2 0 0 0 2 5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医 学 院 附 属 瑞 金 医 院 内 分 作者单位 : 泌科
那么几乎 1 上, 0 0% 的患者能明确诊断 。 如 果生化 检测水平仅 轻 度 升 高 , 则应考虑重复进行相关检 并尽量避 免 情 绪 、 药 物 等 对 检 测 结 果 的 影 响。 测, 在进行 MN 患者 应 处 于 平 卧 s检测的采血过程 中 , 状态 , 以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 2 定位诊断 当临床表现及生化 检 测 均 高 度 提 示 嗜 铬 细 胞 瘤的诊断 时 , 应 进 一 步 行 定 位 诊 断。 但 当 患 者 有 相关遗传性 疾 病 的 病 史 时 , 即使生化检测不十分 支持肿瘤 , 仍应进行 影 像 学 检 查 。 目 前 , 随着影像 学检查的普及 , 越来越 多 的 肾 上 腺 意 外 瘤 被 诊 断 。 不论其有无 症 状 或 体 征 , 均应该对这些意外瘤患 者进行嗜铬细胞瘤检 查 。 根 据 肾 上 腺 及 肾 上 腺 外 嗜铬细胞瘤 的 不 同 生 化 特 点 , 选择合适的影像学 检查能缩短 明 确 肿 瘤 定 位 的 时 间 , 降低患者的医 疗费用 , 并减少受辐 射 量 。 除 了 儿 童 、 孕妇或对造 影剂过敏 , C T 及 MR I检 查 均 可 作 为 首 选 的 定 位 应先检查常 诊断方法 。 不 论 选 择 何 种 检 查 方 法 , 见的 发 病 部 位 ( 腹 部 及 盆 腔) 。如果没有发现病 灶, 则应对 颈 部 及 胸 部 进 行 影 像 学 检 查 。 在 定 位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肿 瘤
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沿交感及副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嗜铬组 织肿瘤
肾上腺髓质增生: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确诊依靠病 理学检查
高儿茶酚胺血症
副神经节瘤 ( Paragangliomas PGL)
腹主动脉旁(约10%~15%)、肾门、肾上极、肝 门区、肝-下腔静脉之间、胰头部、髂窝或附 近、血管旁(直肠后、卵巢、膀胱内)
MRI
MIBG
诊断PC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85-88%和 70100%
131I-MIBG具有治疗恶性PPGL的作用 转移性、复发性PPGL、位于颅底和颈部、胸腔、
膀胱PGL,与SDHx基因相关PPGL检出敏感性较低 拟交感神经药、阻断CA转运药物如可卡因和三环
类抗抑郁药、钙同等阻滞剂、α及β肾上腺素能 受体阻滞剂可减少123I-MIBG浓聚,需停药2周
似),若无阳性发现,继以颈部和胸部扫描 儿童也可采用腹部超声 在大多数病例的定位诊断过程中联合使用CT和MR已经足够 MIBG: If CT/MRI negative
Large adrenal tumor paraganglioma PET SRS
良恶性鉴别困难:病理
根据病理切片上的组织形态来判定很困难 瘤细胞的形态异常不能作为良恶性的诊断依据 镜下呈恶性改变,临床却表现为良性 有的瘤细胞呈良性形态,但在术后1~15年内复发 在良、恶性的肿瘤细胞中都可看到重的嗜铬性颗粒、
症状不典型且多变:提高警惕!
传统观念认为:超过一半的患者有高血压发作或危象 实际上: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没有料到的(特别是非
内分泌科医师),甚至在与肿瘤相关的致命后果发生时 美国Mayo Clinic尸检:证实的PCC患者中,生前从未被怀疑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地诊断嗜铬细胞瘤,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金标准。
本文将介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以及其中应用的一些常见检测方法。
一、临床症状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分泌物质,其中以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最多,临床表现多样化。
常见的症状包括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在嗜铬细胞瘤发作时表现较为明显,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生化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生化指标有24小时尿儿茶酚胺、血和尿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VMA、HVA)等。
这些指标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并辅助进一步的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最常用的是CT和MRI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同时,由于嗜铬细胞瘤具有发作性特点,需要进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MIBG扫描。
这些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能提供直接的证据用于诊断。
四、内分泌功能测试由于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内分泌肿瘤,内分泌功能测试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内分泌功能测试包括静脉采血测定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水平。
这些测试结果能够反映嗜铬细胞瘤是否存在以及肿瘤的分泌功能。
五、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关键步骤。
通过从瘤组织中取材,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可以确定肿瘤细胞的嗜铬性,进而确诊嗜铬细胞瘤。
组织学检查通常通过手术切除瘤体进行,是最可靠、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测试和组织学检查。
这些检查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和性质。
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检查方法,并交叉验证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主要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内发生,可分泌儿茶酚胺,导致高血压和其他症状。
在临床上,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等。
本文将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
一、嗜铬细胞瘤的分类根据病变部位和功能,嗜铬细胞瘤可以分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交感神经节嗜铬细胞瘤两种类型。
前者约占全部病例的80%,多为单侧发病;后者约占全部病例的20%,多发生在颈、胸、腹视线上的交感节链。
二、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症状是发作性头痛、发热、出汗、心悸、高血压、胸闷等。
此外,病人可能还有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不安、焦虑等不适感。
临床上约有60%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测定可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嗜铬细胞瘤诱发的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2. 实验室检查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儿茶酚胺、血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等检查。
(1)尿儿茶酚胺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最常用的生化指标之一,可以通过24小时尿液收集测定。
一般认为,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分泌量不超过400 μg/24h,而嗜铬细胞瘤病人通常会分泌超过1000 μg/24h的儿茶酚胺。
(2)血儿茶酚胺检查: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筛查的辅助指标。
血儿茶酚胺的正常值为70~750 pg/mL,大多数嗜铬细胞瘤病人血中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
(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对诊断嗜铬细胞瘤有一定帮助,因为肾上腺素通常比去甲肾上腺素更加易被嗜铬细胞瘤合成。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嗜铬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包括CT、MRI、超声等,其中CT扫描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是否存在占位效应、边缘是否光滑、钙化情况、是否有出血或坏死等。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和体征:
•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
•主要症状多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间及频率不等。
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收缩压可达200~300mmHg,舒张压130~180mmHg,伴头痛,面色苍白,大
汗淋漓,心动过速,心前区不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
发作终止后可有面颊及皮肤潮红、全身发热、流涎、瞳孔缩小、尿量增多等症状。
部分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加剧和上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站立时低血压或血压波动大应疑为本病。
个别可表现为低血压、休克或高血压和低血压交替出现。
•体检发现,发作间歇期患者无明显体征,或仅有心界扩大,少数可扪及腹部包块。
发作期血压升高,可有皮肤潮湿、面色苍白、脉速,心律失常,复视等。
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查血或者尿的儿茶酚胺含量,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增高,血钾的浓度下降。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CT、B超、同位素131Ⅰ标记MIBG扫描等。
如果存在恶性嗜铬细胞瘤,做影像学检查时会在没有嗜铬细胞瘤的部位发现转移灶,比如肺部、肝脏、淋巴结、脊柱等,而且肿瘤会侵袭性生长。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如有相关疑虑,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4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
最新: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附图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大多数的肾上腺意外瘤属于良性肿瘤,但仍有<2%的肾上腺意外瘤为恶性病变,且自2017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所有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a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均具有恶性潜力的可能[1]。
故了解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对临床工作十分重要。
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欧洲16个不同机构、国家的多学科专家小组于2020年首次制定了《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和欧洲罕见成人实体癌症参考网络合作编制,文中提供了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水平,为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 ACC)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分类、治疗和随访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01 流行病学肾上腺癌分为两种,一种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ACC,另一种为来自肾上腺髓质的恶性嗜铬细胞瘤[3]。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后者常称为副神经节瘤,与嗜铬细胞瘤合称PPGL。
据估计,ACC的发病率为每年(0.5~2.0)/百万,其发病高峰出现在儿童和40~50岁人群。
PPGL 的发病率每年在(2~8)/百万,且与年龄呈正相关[4]。
02 诊断与风险评估鉴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且治疗及随访涉及多个学科,故强调对疑似ACC或PPGL患者均应进行多专家小组会诊讨论,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1 激素检查激素检查有助于评估肾上腺肿块的良恶性、判断有无危重症风险。
对于所有怀疑为ACC或嗜铬细胞瘤的肾上腺肿瘤患者均应检查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表1)。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于神经、肾脏和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常常被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
确诊嗜铬细胞瘤,需要满足一定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1、发病背景:嗜铬细胞瘤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极少发生在儿童。
2、发病部位: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神经系统、肾脏以及肾上腺,其他部位也可出现嗜铬细胞瘤。
3、症状表现:嗜铬细胞瘤的症状表现依赖发病部位不同而不同,肾脏和神经系统发病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心、体重减轻、乏力、头痛、肝脾肿大、血糖升高,有时可表现为异常性行为;肾上腺发病多伴有性冷淡,皮肤黏度下降、夜盲症状,以及压力性头痛、腹部肿胀及面部潮红。
二、影像学检查1、磁共振成像:嗜铬细胞瘤在MRI上以灰白相间的圆形高信号团体形式显示,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存在。
2、CT检查:嗜铬细胞瘤在CT上以多发的低密度圆形团体显示,多呈现双实影现象,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诊断标准。
3、X光照射:X线可以显示嗜铬细胞瘤的位置,但由于表现不清晰,很少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
在取材后,将取材物送往病理实验室查看,能清楚地看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形态特征大小不一,形状椭圆形或两侧不对称,核积累在胞浆的一角或两面,核染色会存在“金黄”色的含铬粒,水肿少、染色及增生不明显,各种标志性染色(如库仑染色等)也不显著。
四、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或内质的抗原,其结果可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通常可以检测到抗铬蓝蛋白、碳酸化受体等。
五、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可检测血氨基转移酶等生化参数,包括血清钙代谢和电解质代谢,以及癌胚抗原等指标,用于检测肿瘤的活动程度。
总结,确诊嗜铬细胞瘤,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诊断标准:一是临床表现,二是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CT检查和X-光检查等;三是组织学检查,支持取材切片的病理实验室检查;四是免疫组化检查,以及五是血液检查,检测多种生化参数,以诊断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进展cdh
诊断进展-定性诊断
儿茶酚胺是 一种含有儿 茶酚和胺基 的神经类物 质。儿茶酚 和胺基通过 酪氨酸在交 感神经、肾 上腺髓质和 嗜铬细胞位 臵的酶化步 骤结合。儿 茶酚胺是指 去甲肾上腺 素、肾上腺 素和多巴胺
诊断进展
可疑病例的筛查指征: (1)伴有头痛、心悸、大汗等“三联征”的高血压 (2)顽固性高血压 (3)血压易变不稳定者 (4) 麻醉、 手术、 血管造影检查、 妊娠中血压升 高或波动剧烈者, 不能解释的低血压 (5)PHEO/PGL 家族遗传背景者 (6)肾上腺偶发瘤 (7)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诊断进展
诊断进展-影像诊断
功能显像
三、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 )显像 73%的PHEO细胞表达生长抑素受体(主要表达2和4型), 奥曲肽(Octreotide)为生长抑素类似物,与生长抑素受体的 亲和性依次为2、5、3型 临床上[123I]-Tyr3和[111In]-DTPA标记Octreotide进行生长 抑素受体闪烁显像,结果发现显像敏感性不及MIBG,MIBG 阳性的PHEO/PGL仅25%~34%奥曲肽阳性,但对恶性/转移 性病灶的敏感性优于MIBG(87%和 57%)
诊断进展-影像诊断
功能显像(推荐有条件的地区选择) 不作一线推荐 功能影像检查的价值和指征 1)确诊定位并利于鉴别诊断 2)检出多发或转移病灶(分泌E的PHEO>5cm;分 泌NE的PHEO;功能性PGL) 3)生化指标阳性或可疑,CT/MRI未能定位者 4)术后复发者
诊断进展-影像诊断
功能显像 一、间碘苄胍显像(Metaiodobenzylguanidine, MIBG): MIBG为去甲肾上腺素类似物,能被嗜铬细胞儿茶酚 胺囊泡摄取 131I MIBG的费用低,易制作;其半衰期为8.2天,可 发射高水平γ射线。其诊断PHEO的敏感度为77 %~90%;特异度为95%~100%。同时它具有治 疗恶性PHEO的作用
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
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过去是一种罕见病,随着诊断方法改进,对于本病报道也越来越多,为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肿瘤,也可发生在肾上腺外,如腹主动脉以上的神经丛、膀胱、纵隔、胸腔或颅内等部位都可发生,这些部位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两性任何年龄,以中年患者居多,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触摸肿块可诱发,有时呈持续性高血压,患者血尿儿茶酚胺增多,为主要临床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3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22岁,病史长者达7年,最短者6个月,2例以右上腹包块入院,10例均以阵发性及持续性高血压入院,其中1例血压高达270/128mmHg,高血压10例(%),其中持续性高血压7例,阵发性高血压3例。
血压正常者2例(%),其余症状包括头痛(%)、头晕(%)。
方法术前准备重视术前准备,术前充分降压,一方面使机体血管放开,减轻心脏负荷。
改善各血管尤其心脏的营养,使血管床内外离子体液自我调节扩容,另一方面使血管α受体处于阻滞状态,术中挤压肿瘤时儿茶酚胺入血不致引起严重的高血压,术前扩容及术中超量补液,可减少肿瘤摘除后儿茶酚胺下降引起的低血压,增加手术的安全。
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手术操作应尽量减少对肿瘤挤压和牵拉,本组12例右侧肾上腺8例,左侧4例,其中1例术后20h死亡。
术后病理诊断肉眼所见肿瘤均有完整包膜,直径3~6cm,重量均在105g以下,圆形或椭圆形,切面实性,其中7例伴有出血及囊性变,镜下观察肿瘤由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分割成不规则的细胞巢或腺泡样结构,瘤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淡嗜碱,含细颗粒,有的呈空泡状,常见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很少见,有些肿瘤组织中可见分散的神经节细胞,伴有神经鞘细胞及神经母细胞成分,神经鞘细胞S-100蛋白阳性,神经母细胞NSE阳性。
2 讨论病理诊断问题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不困难,主要根据大体检查肿瘤颜色和嗜铬反应,镜下大多边形细胞巢和腺泡周围以丰富血管及血窦,胞浆偏嗜碱,电镜下肿瘤细胞胞浆特殊形态的神经分泌颗粒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所显示的特殊着色反应有助于诊断,家族性嗜铬细胞瘤一般为双侧或多发,倾向于早发,患者年龄小,常与其他内分泌肿瘤伴发。
解读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解读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肿瘤细胞起源、生长发育和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中枢神经节系,主要位于肾上腺髓质区和交感神经节,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其发生与神经分泌细胞的分化和定向集聚异常有关。
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过程中,多个基因异常和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如RET、VHL、NF1等基因异常与遗传病相关。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症状,如阵发性头痛、心悸、心动过速、出汗、血压升高等。
此外,由于嗜铬细胞瘤细胞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还可出现面色苍白、出现间歇性发作的低血压和休克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可以通过24小时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检查来评估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情况。
正常人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含量相对较低,而嗜铬细胞瘤患者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含量明显升高。
另外,血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肿瘤标记物如儿茶酚胺甲氧基转移酶(MAO)、儿茶酚胺N-乙基转移酶(N-MT)等的测定也可用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肾上腺区肿瘤的检查常用超声、CT、MRI等技术。
超声在初步鉴别诊断和筛查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和MRI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侵犯程度等,对定性判断和定量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总之,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异常和遗传因素,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嗜铬细胞瘤诊断进展
关键 词 : 酪细 胞 瘤 ; 生 物 化 学 诊 断 ; 影 像 学 诊 断 ; 基 因诊 断 嗜
中 图分 类 号 : 7 6 6 R 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1 0 ( 0 7 0 —2 6 0 1 0 —7 3 2 0 ) 4 0 5 — 4
腹 部 肿 块
功能 静 止 型 病 变特 点
男 / 比 女
8 9 ( 0 2 5 . 2 / 2 )
l. 3 9% ( 2 l 8 2 / ) 5
09(1/2) 8 78
平均年龄() y 左 侧 右 侧 双 侧 异 位
良性
右 ¨ 。多 数 嗜 铬 细 胞 瘤 局 限 于 肾 上 腺 髓 质 , 5 约
l. 9 6% ( 2 1 2 2/l)
1 ~2 位 于 肾上 腺外 l ] 称异位 嗜铬 细胞 瘤 , 5 0 l , 或副神 经 节 瘤 。 嗜铬 细 胞 瘤 以散 发 为 主 , 5 ~ 1 2 6 家族性 发 病L 。 嗜铬 细 胞 瘤 的共 同分 子 生 0/ 9呈 2 ] 物学特性 是分 泌儿茶 酚胺 , 而导致 一 系列 临床 症 进 状 和体征 。嗜铬 细胞瘤 的 临床表现 见表 1 。 高血压 是嗜铬 细胞瘤 的 主要症 状 ( 6 4 ) 半 8. , 数 以上呈持 续性 , 余呈 阵发性 发作 或在 持续 高 血 其
少 数 嗜铬细胞 瘤 分泌儿 茶酚胺 功 能缺 陷 , 无 也 相应 的临 床 症 状 和体 征 , 常 于体 检 时 被 意 外 发 常
收稿 日期 :0 61—3 修 回 日期 :0 70 —1 20 —20 ; 20 —30
现 ; 由于 出现 了腹 部 包块 、 或 压迫症 状 等后 就 医 , 经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一、概述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的高血压、心悸、出汗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000,好发于30-50岁之间。
二、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1.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多汗、头痛、焦虑、恶心、呕吐等。
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2.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增多。
(2)尿液检查: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增多,如香草扁桃酸(VMA)、5-羟吲哚醋酸(5-HIAA)等。
(3)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肾上腺肿瘤。
对于可疑肿瘤,可进行核素标记的儿茶酚胺代谢物扫描(MIBG),以定位肿瘤部位。
3.确诊手段确诊嗜铬细胞瘤主要依赖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含有嗜铬粒蛋白A,即可确诊。
三、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预防1.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是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内分泌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激动剂等。
3.靶向药物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RET、EGFR等,采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预防措施: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心悸、多汗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四、总结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症状。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其他嗜铬细胞组织。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嗜铬细胞瘤的症状多样化和非特异性,其诊断常常具有挑战性。
因此,准确而可靠的诊断金标准对于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史采集与临床表现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首先需要全面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并仔细观察其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包括阵发性高血压、心悸、盗汗、头痛、心绞痛等,并且这些症状常常与体位改变有关。
此外,患者还可能有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
因此,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病史采集和临床表现评估是关键的第一步。
二、生化指标检测嗜铬细胞瘤的生化指标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浆、尿液和髓质抽取物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
其中,血和尿液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的测定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常情况下,血和尿液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水平明显升高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存在。
此外,还可以检测血和尿液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与其前体物质的比值,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
这一比值的增加也可以作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初筛工具,可以发现肿瘤的存在和位置。
CT 和MRI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的详细信息,如大小、形态、血供情况等。
此外,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闪烁扫描,也可以用于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
四、功能性试验功能性试验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最常用的试验是甲基肾上腺素负荷试验。
该试验通过静脉注射甲基肾上腺素来诱发嗜铬细胞瘤产生的儿茶酚胺释放,从而促进诊断。
此外,还可以进行其它功能性试验,如氨基酸载体试验、钙剂负荷试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进展邵鹏飞Ξ 综述 钱立新 审校 【摘要】 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中较罕见,由于缺乏早期特异性的诊断标准,给临床诊治带来较大困难。
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入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方法有了较大发展,现从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肿瘤标记物等方面对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肿瘤标记,生物学[中图分类号]R73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24594(2004)0120051204 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上较为罕见,在原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约占13%~29%,而肾上腺外的比例却高达43%。
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通常预后不佳,平均5年生存率为40%左右。
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上均缺乏特异性指标。
长期以来,恶性嗜铬细胞瘤公认的诊断标准是在没有嗜铬细胞的区域出现转移灶,如脊柱、淋巴结、肝、肺等。
无论是原发还是肾上腺外病灶,如何准确迅速的判断其性质,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就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组织病理学单一的病理形态对嗜铬细胞瘤组织难以准确判断其性质。
Linnoila等[1]将侵犯血管或包囊、肿瘤组织块状坏死、每10个高倍镜下大于5个有丝分裂细胞的肿瘤组织称为交界性肿瘤,以示区分良恶性的嗜铬细胞瘤。
Salmenkivi等[2]通过患者长期随访发现,肾上腺外交界性肿瘤发展为恶性的比例明显高于肾上腺内的交界性肿瘤,对长期随访的要求也更高。
最近,Thom ps on[3]提出了一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量化评分系统(PASS),他将肉眼和镜下的组织标本形态逐一予与量化:弥漫性生长或较大的巢状组织记2分、中心性或块状坏死记2分、每10个高倍镜下>3个有丝分裂细胞记2分、非典型性有丝分裂记2分、核染色加深记2分、大量细胞质记2分、细胞单一化记2分、异型分裂记2分、侵润脂质组织记2分、血管侵犯记1分、包囊侵犯记1分等,总计20分。
应用PASS对10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随访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PASS ≥4分的50例患者中33例临床确诊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另外17例组织学上均有恶性倾向但临床未出现转移灶,而PASS<4分者均为良性嗜铬细胞瘤。
在总结既往组织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PASS 的提出确实为判断嗜铬细胞瘤性质提供了有力帮助,但正如Thom ps on本人所说,此标准广泛应用还有待于通过更多的临床病例和长期的随访来不断进行修正。
2 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影像学检查131I2间2碘苄胍(MI BG)由于其对嗜铬细胞组织特异的亲和力,一直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重要手段,对异位的阳性病灶能判断其恶性性质。
MI BG 最小可检出直径0.4cm的病变,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88.4%和98.5%,但缺乏对肾上腺原发灶的诊断能力和无法对转移灶准确定位。
CT、MRI对肾上腺外转移病灶无法判断其性质和来源,但配合MI BG技术联合诊断有一定优势。
有报道采用MI BG、SPECT、MRI融合图像技术在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病灶识别和精确定位中显示出很好效果。
近年来PET技术也应用于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
Pacak等[4]用62[18F]fluorodopaminePET技术发现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均能在PET图像中识别其异常,而大多数良性嗜铬细胞瘤无异常表现。
对PET 与其他诊断技术联合从而更经济有效的发挥其优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3 DNA倍体型分析用流式细胞仪技术(FC M)对DNA核型分析已用于多种肿瘤研究,尤其在许多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方面有较大优势,但对判断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质仍存在较大争议。
Nativ等[5]对184例嗜铬Ξ210029江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细胞瘤分析报告非整倍体型中恶性嗜铬细胞瘤中占20%,而二倍体型中仅占2%。
但此后多项研究都指出,良恶性嗜铬细胞DNA倍型无明显差别,甚至良性嗜铬细胞瘤异倍体型的比例高于恶性。
因此,这项技术在诊断中的参考价值还有待探索。
4 肿瘤标记物4.1 端粒酶端粒酶是一种能合成端粒序列的核糖核蛋白酶,被认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肿瘤标记物。
对端粒酶的提取分析包括PCR为基础的端粒复制扩增模型(TRAP)技术和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
K ub2 ota等[6]通过1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和随访发现,良性组织和正常髓质组织活性表达均正常,而3例确诊为恶性的组织中,活性明显升高,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国内范晋海等[7]在23例良性嗜铬细胞瘤随访研究中发现,2例端粒酶阳性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9个月和6个月出现盆腔转移灶。
1例阴性的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肺部转移灶。
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端粒酶表达阴性可能是由于肿瘤早期端粒酶尚未激活,某些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缺失和实验室误差等。
最近,Elder[8]等指出,使用逆转录PCR进一步研究肿瘤组织中端粒酶亚单位hTERT的表达,发现它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
hTERT与端粒酶逆转录活性密切相关,它和端粒酶可能成为判断嗜铬细胞瘤性质的重要工具。
4.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形成是恶性肿瘤发展和转移浸润的重要变化,并在其早期就已经出现。
新生血管化过程中,缺氧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 F)及其受体的表达增加。
缺氧诱导因子HIF21α和EPAS1在其中起了调节作用。
Favier等[9]对19例嗜铬细胞瘤组织的血管形成进行研究,他们用抗C D34和抗α2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描记血管构造,并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HIF21α、EPAS1、Ang等介质的表达情况。
结果发现,所有的恶性嗜铬细胞瘤血管构造均异常,而良性嗜铬细胞瘤几乎均表现为正常的形态。
调节因子VEG F、EPAS1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其mRNA分别为良性的3.5倍和4.5倍。
Z ielke等[10]使用Ⅷ因子染色和计算血管密度的方法来研究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血管形成,取得了相同的结论,证明了血管形成是判断恶性嗜铬细胞瘤重要的形态学证据。
VEG F、EPAS1表达情况可成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4.3 细胞增殖相关抗原细胞过度增殖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K i267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用K i267的单克隆抗体MI B21测定其阳性细胞的比例可提供重要信息。
Brown等[11]测定45例良性和6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MI B21免疫活性,结果显示100%的良性和50%的恶性嗜铬细胞瘤MI B21活性<1%;另50%恶性嗜铬细胞瘤活性为10%~15%。
良恶性嗜铬细胞瘤间可见显著性差异。
4.4 环氧化酶22环氧化酶(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PG s)的关键酶。
其亚型cox22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Salmenkivi等[12]对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技术分析其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正常肾上腺髓质中cox-2表达阴性;所有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均呈中等程度或强阳性; 75%的良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成阴性或弱阳性,良恶性嗜铬细胞瘤间有显著差异。
cox22与肿瘤发生机制尚未明了,其催化产物PG s可能有诱导细胞增殖、刺激bcl22介导的凋亡抑制和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瘤发生。
4.5 肝素酶细胞外基质(EC M)和基膜蛋白的降解是肿瘤发展、浸润和转移的重要过程。
HPR是其中发挥降解作用的蛋白酶,在许多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
Ouiros等[13]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对2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检测其肝素酶(HPR)表达。
结果显示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HPR表达阳性的比例分别为37%和100%,存在显著差异。
HPR的生物学作用可能包括:降解EC M和基膜促使肿瘤浸润转移;激活VEG F介导血管形成;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4.6 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tenascin)是细胞外基质中一种糖蛋白,在许多肿瘤形成过程中均表达增强。
Salmenkivi等[2]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其在嗜铬细胞瘤中表达,结果显示正常肾上腺髓质tenascin表达阴性;28例良性嗜铬细胞瘤表达阴性或弱阳性;28例组织学可疑恶性(交界性肿瘤)中有13例表达中等强度或强阳性;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均呈中等强度或强阳性表达。
T enascin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T enascin的生物学作用体现在细胞的粘附移动,内皮细胞脱落、细胞生长等过程中。
T enascin的过度表达改变了细胞外基质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瘤细胞的浸润。
4.7 抑制素/刺激素βB2亚基异二聚体糖蛋白2抑制素包括α亚基,βA亚基或βB亚基;激活素仅含βB亚基。
Salmenkivi等[14]指出:抑制素/刺激素βB2亚基在正常肾上腺髓质中表达呈强阳性;90%的良性嗜铬细胞瘤中呈中等或强阳性表达;100%的恶性嗜铬细胞瘤表达呈阴性,良恶性肿瘤中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分析糖蛋白mRNA表达在良恶性肿瘤中无显著性差异,表明βB2亚基是通过转录后的调节发挥作用的。
4.8 肿瘤相关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Liu等[15]通过25例嗜铬细胞瘤癌基因c2myc研究发现恶性中基因mRNA表达量是良性的3倍。
G imenez2R oqueplo等[16]研究编码琥珀酸脱氢酶亚基B的基因(S DH B)发现,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基因突变率远高于良性。
其他基因如c2erbB22、RET等对判断嗜铬细胞瘤性质未得到证实。
4.9 其他Shimizu等[17]对单克隆抗体HIS L219的研究发现它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分泌量明显高于良性,数据分析显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Y on等[18]研究发现产生于嗜铬组织的多肽蛋白E M66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明显少于良性,测定其组织中E M66量可为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提供依据。
Nakada 等[19]发现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 OD)特别是其成分镁过氧化物歧化酶(Mg2S OD)的活性明显低于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的肾上腺髓质组织。
此外曾有学者观察到嗜铬细胞瘤患者血中高NSE和PTH水平恶性倾向明显升高。
其他蛋白如P53、神经肽Y等,其瘤标作用仍存在一定争议。
总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瘤标近年来研究发展迅速,涉及到肿瘤发生的多个方面,为我们临床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但是,由于肿瘤发病机制复杂,与标记物的关系未完全明了,单一的肿瘤标记物难以全面反映具体肿瘤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也是我们看到许多瘤标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理想的原因。
此外,一定数量的研究样本,长期严格的随访和检测标准的制定等均是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临床判断仍需建立在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