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合集下载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主要有缺乏识别自身抗原的受体和细胞表现存在抑制性结构或抑制性受体两种。

固有性免疫耐受又称天然性免疫耐受或者非特异性免疫耐受,是人体在长期的进化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作用广泛迅速且相对稳定。

其形成的机制一方面与缺乏识别自身抗原的受体有关,受体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使得自身抗原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在某些细胞表面存在抑制性结构或者抑制性受体,通过传递抑制性信号到细胞内,达到无法伤害正常细胞的目的。

免疫耐受对于维持自身免疫平衡和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中抗原的反应,并防止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的重要机制。

其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人类健康的改善和治疗。

本文将从介绍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定义入手,深入阐述相关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一、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定义免疫调节指的是生物体中的抗原因素,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来改变免疫系统的免疫状态。

在人类中,免疫调节可以起到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

例如,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免疫调节可能发挥关键因素,以防止免疫系统攻击正确的组织。

免疫调节包括各种类型的细胞和分子,如 T 细胞,调节性 B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一些细胞外的分子,如细胞因子和细胞表面受体等。

相反,免疫耐受是指生物体对抗原物质的缺乏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区分抗原与非抗原。

然而,当免疫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完全学会如何避免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时,免疫耐受就会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器官移植术后,免疫耐受是必需的,以免免疫系统攻击新器官并引发排斥反应。

二、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调节的机制包括 T 细胞同种抑制机制、调节性 B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另外,细胞因子也被广泛用于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研究。

这些机制可以抑制 T 细胞的免疫攻击,以及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少过度炎症反应和一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一些具体的分子被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复杂性。

例如,所谓的调节性 T 细胞(Treg)可以通过释放 IL-10 和 TGF-β 等分子来抑制其他活化的 T 细胞。

此外,调节性 B 细胞和一些抗体分子被引入治疗程序,以抑制一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比之下,免疫耐受是发生在免疫系统中的缺陷。

例如,T 细胞的缺陷和抑制 B 细胞的缺陷通常会导致失调,从而导致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反之,较低的抗原负荷可能会导致较小的免疫反应,由此对抗原物质的监控也较少。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是人体保护自身免受外来威胁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免疫系统需要保持免疫耐受状态。

本文将从免疫耐受的概念、机制以及免疫耐受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免疫耐受概念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并接受自身抗原,而不攻击自身组织的状态。

人体中有大量的自身抗原,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等,这些自身抗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免疫系统攻击。

免疫耐受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缺乏免疫耐受则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2. 免疫耐受机制免疫系统实现免疫耐受的机制包括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

中央耐受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是指在淋巴细胞分化、成熟阶段通过克隆删除、修正克隆、鉴别选择等程序清除自身免疫反应能力强的淋巴细胞。

外周耐受则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Treg)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等机制实现。

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包括天然Treg和适应性Treg。

它们通过选择性地杀死其他免疫细胞、分泌抑制因子等方式,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免疫检查点分子则是介导抑制性信号的分子,包括CTLA-4、PD-1等,它们可以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免疫平衡状态。

外周耐受机制涉及的细胞和分子复杂多样,目前还有很多待研究的问题。

3. 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免疫耐受失调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中央耐受、外周耐受的异常有关。

中央耐受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中存在自身抗原易感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在外周器官中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外周耐受异常则可能导致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受损,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另外,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异常表达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控,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医学免疫学:第15章 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第15章 免疫耐受
克隆无能的细胞部分凋亡,部分可长期存 活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潜在因素
克隆无能原因
① 不能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 某些组织细胞不表达MHC-Ⅱ分子
② 缺乏第二活化信号 不成熟DC( iDC )不充分表达B7和MHC -Ⅱ 分子,不产生 IL-12 正常组织细胞不表达B7、CD40等 (炎症时可表达,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病)
2.抗原类型
原因:
聚合状态 单体状态
蛋白单体
不能被APC细胞提呈
免疫原 耐受原
T细胞不被活化
B细胞不产生抗体
蛋白聚体,情况正好相反
B细胞产生抗体
3.抗原免疫途径
口服引起局部免疫,但致全身耐受; 静脉注射无聚体抗原,可诱导耐受
4.抗原表位特点
抗原的不同表位,其作用不同,可诱导或抑 制免疫应答; 特定表位可活化Ts细胞
Tr的作用
实验: Medawar
耐受小鼠的淋巴细胞 → 正常小鼠 获得相同耐受性,移植皮肤也可存活 去除耐受小鼠的T,再转输给正常小鼠 移植皮肤不能存活
结论:耐受性可通过淋巴细胞的传输而转移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细胞
Tr机制
针对外源性抗原 Tr → IL-10、 TGF-β(转化生长因子)
→ 抑制DC、Th / CTL
低带耐受 ( low—zone )
抗原剂量过高
诱导Ts细胞活化 抑制免疫应答
一般剂量越大诱导的耐受越持久
高带耐受 ( high—zone )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 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Tolerance in T and B cells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的产生和调控机制

免疫耐受的产生和调控机制

免疫耐受的产生和调控机制免疫耐受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可以使人体免疫系统避免攻击自身组织和识别和清除有害物质。

免疫耐受的产生和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种机制的产生和调控。

一、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免疫耐受是在个体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成熟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通过各种信号分子、细胞因子和细胞相互作用,逐渐认识和适应自身和环境中的抗原,产生免疫耐受。

1.自身耐受的产生人体内存在大量的自身抗原,免疫系统需要学会区分自身抗原和非自身抗原,从而避免攻击自身组织。

这是通过免疫细胞的负选择机制实现的。

在胸腺和骨髓中,免疫细胞经历了一系列发育和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具有高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会被负选择,即被抑制或消除。

这样,就能保证成熟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不产生攻击。

2.外源性耐受的产生外源性抗原指来自外部的或与人体非常接近的抗原,如微生物、食物、药物等。

免疫细胞需要学会识别这些抗原,但同时需要避免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或攻击有益微生物,这是通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正选择和负选择机制实现的。

正选择是指免疫细胞对抗原的结合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选择对人体有益的、非致病的抗原,这有利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力。

负选择是指免疫细胞对抗原结合能力过高,会被消除或抑制,从而避免攻击有益微生物和出现过度免疫反应。

二、免疫耐受的调控机制免疫耐受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自身免疫调节和外源性免疫调节两个方面。

1.自身免疫调节自身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和伤害性刺激的应答机制。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了这一过程,它们通过多种信号途径和调节机制控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反应强度,从而维持自身免疫耐受。

(1)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特殊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控制和抑制其它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反应。

调节性T细胞分为多种亚型,它们在不同免疫应答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指一个物种具有自我免疫抗原并能够对它们产生正确的响应的能力。

免疫耐受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是人体抗病的一个自然机制。

它是一种身体自身的防守机制,使身体免受外来物质的侵害,也不会误杀有益的微生物。

免疫耐受的概念源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医生和哲学家们。

他们提出,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机体会对之前暴露的外源物质产生耐受,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不会受到其他物质的伤害。

在随后的几百年内,医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这一概念,并为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

他们发现,机体能够在接触外源物质时产生一种耐受性,不再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可以增强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

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耐受是由机体自身抗原识别机制引起的,也就是所谓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通过一系列免疫反应,检测到机体内外的外源物质,分辨出对机体有效的外源物质与损害机体的外源物质,以及那些不能对机体产生影响的外源物质,从而发挥身体对他们的耐受性。

免疫耐受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抑制有害的外源物质的活动,而且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确保身体保持健康。

同时,免疫耐受也可以防止自身免疫抗原的发生,从而防止身体对自身的攻击,也就是所谓的自身免疫疾病。

此外,免疫耐受还可以促进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它们在正常情况下调节自身。

它还可以抑制某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避免感染,从而保持机体健康。

免疫耐受是人体防护自身免疫、抗病的重要机制。

只有当机体达到一定的免疫耐受度,它才能够抵抗疾病的侵害,也能够有效地抵抗外来物质的侵袭。

因此,有必要加强健康养生,增强机体的免疫耐受度,以提高机体对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的抵抗力,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

人类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机制

人类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机制

人类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机制是指免疫系统能够在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免疫应答,同时又可以避免产生过度反应,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这个机制的存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之一。

人类的免疫系统主要由细胞和分子两个层次构成。

细胞层次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等。

分子层次则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分子。

其中有许多分子和细胞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的激活时,一部分免疫细胞会被激发,从而进一步对抗原进行攻击。

而另一部分免疫细胞则会被保持原样,不进行任何反应。

这种不对某些抗原产生反应的现象被称为“免疫耐受”。

在人类体内,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两种。

中枢耐受是指在胸腺或骨髓中进行的免疫耐受。

这种耐受是通过负选择的方式实现的。

负选择是指当T细胞或B细胞接触到自身抗原时,这些细胞会自我凋亡,从而避免对自身产生过度反应。

负选择不仅在中枢器官,而且在外周淋巴节点也发生着。

外周耐受是指在淋巴组织或外周器官中进行的免疫耐受。

这种耐受机制是通过正选择和选择性免疫阻遏完成的。

正选择是指在T细胞或B细胞接触到外来抗原时,这些细胞会被激活,进而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选择性免疫阻遏是指针对某些特定的抗原,免疫细胞对其产生的反应是被阻止的。

除了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机制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机制可以实现免疫耐受。

例如,免疫抑制分子和细胞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避免其过度反应,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进化保守的机制可以保障器官移植。

比如免疫特容,即当器官移植入体内时,嗜中性粒细胞受到激活,随后就会吸附在移植器官表面形成一层防护层。

这样一来,嗜中性粒细胞就能够帮助器官抵御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更好地完成移植手术。

总之,人类的免疫系统能够通过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免疫抑制等多种机制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和平衡状态,避免免疫反应过度带来的伤害或负面影响。

这些机制的存在是人体健康维护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理解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免疫系统,还能够为治疗免疫相关的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免疫耐受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免疫耐受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免疫耐受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表现出缺乏免疫反应的状态。

免疫耐受的机制多种多样,包括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免疫抑制和免疫修正等。

研究人员对免疫耐受的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为治疗免疫相关疾病和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枢耐受
中枢耐受是指在机体免疫系统发育的早期,对自身抗原的谱系选择和负选择过程中形成的耐受状态。

中枢耐受的主要机制包括负选择、额外选通途径、自身抗原呈递不全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阻滞等。

这些机制能够诱导免疫细胞对自身抗原保持临床沉默状态,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外周耐受
外周耐受是指在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后,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免疫细胞对外源性抗原或自身抗原保持免疫耐受状态。

外周耐受的主要机制包括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以及免疫
耐受相关分子的参与等。

外周耐受在自身免疫病、肿瘤逃逸和器官移植排斥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免疫抑制和免疫修正
免疫抑制是指通过干扰免疫反应过程中的信号传导、细胞浸润以及炎症反应等途径抑制免疫反应的过程。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器官移植和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免疫修正则是指通过改变免疫环境、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以及重新建立免疫平衡来修正免疫反应的过程。

免疫抑制和免疫修正的研究为克服免疫排斥反应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总之,免疫耐受的机制和研究进展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器官移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随着对免疫耐受机制深入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创新性的方法和策略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免疫学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及其成分、外来异物及其抗原、病原微生物及其抗原等不产生或产生较弱的免疫反应的状态。

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I. 负选择负选择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对自身T、B淋巴细胞进行筛选,将那些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消除掉,从而避免它们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

负选择主要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1. 中枢性负选择中枢性负选择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对那些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进行消除。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T、B淋巴细胞与自身抗原结合后,是否与MHC分子结合紧密,以及是否接受到足够强度的信号等因素。

2. 周围性负选择周围性负选择是指在外周淋巴器官中,对那些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进行消除。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外周组织中存在的调节性T细胞,它们能够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等方式,抑制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活性。

II. 免疫耐受诱导免疫耐受诱导是指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免疫处理手段,使机体对某些特定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状态。

这种耐受状态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

1. 全身性免疫耐受全身性免疫耐受通常是通过给予高剂量、长时间、重复注射某种特定抗原来实现的。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机体产生一种“无反应”的状态,即对该抗原不再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

2. 局部性免疫耐受局部性免疫耐受通常是通过在局部区域注射某种特定抗原来实现的。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机体在该局部区域对该抗原不再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但在其他区域仍然能够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

III.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通过一系列特殊的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调节机体对某些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

这种调节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促进性的。

1. 抑制性免疫调节抑制性免疫调节通常是通过一些特殊的细胞和分子来实现的。

例如,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够通过分泌IL-10等细胞因子,抑制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活性;PD-1等共刺激分子能够通过与其配体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等。

免疫耐受(医学免疫学)

免疫耐受(医学免疫学)

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
机体
抗M蛋白抗体
心肌组织,心瓣膜组织------风湿性心脏病 肾小球基底膜----肾炎
6.诱导产生特异拮抗性免疫细胞, 抑制效应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
7.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拮抗肽
(二)打破免疫耐受(恢复免疫应答)
治疗肿瘤、病毒感染等
Burnet和Medawar于1960年共享诺贝尔奖
人工诱导的IT
Medawar等于1953年 用实验证实了此一免 疫耐受现象。从而指 出,动物在成年期, 接触Ag产生特异IR; 在发育期,接触Ag,
则导致特异性IT。
抗原剂量
一般来说,抗原剂量越大或个体年龄越幼 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低带耐受:抗原剂量太低引起的免疫耐受。 高带耐受:抗原剂量过高引起的免疫耐受。
T细胞克隆的TCR对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 自身抗原浓度很低或免疫原性太弱; 体内存在生理屏障(脑组织、眼晶状体、精子); APC不能提呈自身抗原等。
2. 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及不活化
抗原浓度适宜时:
第二信号缺如:组织细胞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 导致克隆无能状态→ 凋亡 →T克隆消除
天然耐受
Owen的观察 于 1945年首先报道了 在胚胎期接触同种 异型Ag所致的免 疫耐受现象
1945年 Owen首先发现:异卵双生小牛
体内含有对方不同血型抗原的血细胞并 在体内长期存在,彼此间进行皮肤移植 不产生排斥反应。
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血液交流而呈 天然的联体共生,因而可在一头小牛的 血液中同时存在有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 红细胞,成为血型镶嵌体(chimeras)。
单体形式自身抗原 与B细胞结合,不能使B细胞受体交联,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举例:淋巴细胞 (CD25+CD4+T细胞, 免疫耐 受小鼠) 转 输给正常小鼠 引起 对相同抗原(同耐受小 鼠)的耐受。
独特型(抗抗体)网络
可能机制: ①大量抗id抗体能造成独特型阳 性B细胞耗尽。 ②独特型抗体可作用于T、B细 胞上的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使 T、B细胞耐受。 ③自身抗id抗体可不B细胞上的 抗原受体结合而抑制抗体产生。 ④大量抗id抗体的存在可诱导 Treg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
直接原因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 清除或不能被活化 诱生机理 免疫系统未成熟、 免疫力减弱,抗原 性状改变 特异性 针对特异抗原
免疫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先天免疫缺损,应用X射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无
免疫耐受的分类
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 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对自身成分耐受 诱导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对非己异物耐 受,需特定条件诱导
1)Owen 的观察 1945年 异卵双生牛: 血型嵌合体 (chimeras),皮片移 植互不排斥,无关 牛皮片排斥

owen等设想,可能 是在胚胎期接触同 种异型抗原诱导而 诱导了免疫耐受的 产生。
二、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2)Medawar等---实验性免疫耐受 Medawar的实验证实:当体内免疫细胞处于早期 发育阶段,人工可诱导其对非己抗原的耐受.
中枢耐受丌能解释所有自身耐受问题

在正常成年动物体内已发现存在能够识别 自身组织抗原的B细胞或T细胞。
DC及MΦ必须合成 所有的自身抗原
所有的自身抗原必 须由它们带到胸腺
某些抗原丌在胸腺表达 某些抗原只在成年期表达
以胸腺为例
二、外周耐受形成机制
耐受原:自身抗原、非自身抗原 产生机制: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微生物的一种调节作用,即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区分和攻击病原微生物,同时对自身组织产生耐受。

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是细胞、分子和细胞外组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抗体和抗原的调控。

下面我将从免疫耐受的类型、机制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免疫耐受可以分为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两种类型。

中央耐受是指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进行筛选和删除,避免形成自身反应的淋巴细胞。

外周耐受则是指在免疫系统发育完全后,通过多种机制使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

其次,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在中央耐受的过程中,胸腺和骨髓的细胞选择机制会删除那些具有高亲和力或自身反应的T细胞和B细胞,阻止它们成为成熟细胞。

外周耐受的形成主要通过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肥大细胞的作用,调控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自身抗原的刺激。

此外,还有一些分子如抗体和细胞因子,在控制免疫耐受中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免疫耐受对于维持机体内部的免疫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耐受是必要的,因为健康的人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原。

如果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耐受,就会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耐受还能够防止过度的免疫应答,避免过度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总的来说,免疫耐受是一种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使免疫系统能够正确地对待自身组织和病原微生物。

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是通过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两种机制来完成的,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分子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免疫耐受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部的免疫平衡,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度炎症反应的发生。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截然不同,前者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后者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或应答减弱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①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②后天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放射线或抗淋巴细胞血清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

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angen)。

由自身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或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由外来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获得性耐受(acquired tolerance)或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若该种机制失调,将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免疫耐受不是单纯的免疫无应答性,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如耐受需经抗原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1945年Owrn发现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由于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而发生血液交流,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而不产生相应血型抗体。

这种血型液合体(chimeras)小牛不仅允许对方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而且还能接受从对方移植来的皮肤而不发生排斥反应,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个体的皮肤移植。

Owen 称这一现象为天然免疫耐受。

Burnet等人认为这种免疫耐受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免疫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异型红细胞进入胎牛体内,使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受到抑制或被排除,因此,小牛出生后对胚胎期接触过的异型红细胞抗原不会发生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的机制与免疫疗法的开发

免疫耐受的机制与免疫疗法的开发

免疫耐受的机制与免疫疗法的开发免疫耐受和免疫疗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产生了抑制,从而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而免疫疗法则是一种利用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本文将分别讨论免疫耐受的机制和免疫疗法的开发。

一、免疫耐受的机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然而,免疫过度反应也会对正常组织产生损害,这就是自身免疫病的基础。

因此,机体必须有一种机制来避免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机制就是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分为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两种。

中央耐受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形成的免疫细胞在识别自身抗原时被淘汰或发生免疫耐受。

外周耐受则是指在外周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中形成的免疫细胞通过与自身抗原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免疫耐受。

中央耐受主要包括五种机制:自杀、阳性选择、阴性选择、惰性化和修饰化。

自杀是指处于失败状态的免疫细胞会自我消化以避免进一步侵害身体组织。

阳性选择是指针对成熟T细胞,只有它们能够识别肽-MHC复合物,才能得到生存信号。

而阴性选择则是指处于失败状态的免疫细胞通过信号途径抑制它们的活化。

惰性化和修饰化是指对处于失败状态的B细胞,通过在膜或溶液层面上的信号调节使其不具有免疫原性。

外周耐受则包括抑制性T细胞、调节性B细胞、抑制性抗体和耐受性树突细胞等机制。

这些机制通过分泌抑制性因子、扩增致敏性T细胞、诱导T细胞死亡等方式来减少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二、免疫疗法的开发目前,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了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免疫细胞治疗、抗体治疗和疫苗治疗是免疫疗法的三大类型。

免疫细胞治疗是指将患者的免疫细胞经过处理后再次注入体内,以刺激免疫反应。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对付肿瘤、艾滋病等严重疾病。

免疫细胞治疗包括细胞因子疗法、干细胞治疗、T细胞治疗等,其中,T细胞治疗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提取患者的T细胞,并对其进行改造以产生更有效的免疫反应,最后再注入患者体内。

免疫耐受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或病原体的免疫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的状态。

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抑制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时,称为自身免疫耐受;而当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或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被降低或抑制时,称为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功能,它能够保护机体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的侵害。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抗抗原和病原体,以保护机体不被感染。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错误,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此外,免疫系统也会对一些无害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如花粉症、哮喘等。

对于这些疾病,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非常重要。

免疫耐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实现。

一种机制是自身免疫耐受。

在胚胎发育和早期生命阶段,免疫系统会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和教育过程,识别和删除自身T细胞和B细胞,从而防止它们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

如果这个过程出现了错误,误删除或误保留了自身免疫细胞,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另一种机制是耐受性诱导。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移植器官移入、抗原投予等,通过控制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节,可以诱导机体对特定抗原保持耐受状态。

这种通过外界干预诱导的免疫耐受可分为中央耐受和周边耐受。

中央耐受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诱导T细胞和B细胞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而周边耐受是指在外周淋巴oid器官中诱导T细胞和B细胞对特定抗原产生耐受。

这种通过干预诱导的免疫耐受在移植器官移入和免疫疗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有一种机制是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指通过抑制或调节免疫系统的激活和功能,降低机体对抗原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免疫耐受的目的。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这种通过药物干预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方法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总之,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功能,可以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的发生。

第十二章免疫耐受

第十二章免疫耐受

一、建立免疫耐受
(一)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耐受 口服免疫原,可致局部肠道黏膜特异免 疫,而抑制全身免疫应答,再经静脉途径给 以相同免疫原时,不能诱导免疫应答。
一、建立免疫耐受
(二)静脉注射抗原,建立全身耐受性
静脉注射单体Ag,BCR不能交联→B无能——建立免疫耐受 例如:在器官移植前,给受者注射供者的表达同种异型Ag 的血细胞,能建立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
二、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三)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的作用 Tr细胞、Th3细胞、Th1/Th2细胞
1、Tr细胞:cell-cell直接接触,抑制CD4+、CD8+ T细 胞介导的免疫应答(CLTA-1-B7) 2、Th3细胞:分泌TGF-β 3、其他:Th1/Th2 例如:在麻风患者中,Tr占优势抑制Th1细胞介导的 免疫应答,从而抑制DTH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3、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腹腔>肌肉>皮下
口服易致局部粘膜免疫,诱导全身耐受,叫 耐受分离(Split tolerance)。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4、抗原决定基的特点 耐受原表位(tolerogenic epitopes) —— 诱导Ts(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 2、抗原类型 3、抗原免疫途径 4、抗原表位特点 p153
适宜的抗原量诱导应答,不适宜的抗原量诱导耐受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 低带耐受Low-Zone tolerance(T细胞耐受) 高带耐受High- zone tolerance(T、B细胞耐受)

免疫耐受概述、诱导条件、形成、机制及建立

免疫耐受概述、诱导条件、形成、机制及建立
* 机体生理状态 用免疫抑制剂破坏成熟淋巴细胞,造成类似新生期免
疫不成熟状态,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
2、形成机制
* 中枢免疫耐受
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成熟的T、B细胞在 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 耐受。
* 外周免疫耐受
成熟的T、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接触 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中枢免疫耐受:克隆清除 ( Clonal deletion)
免疫耐受 需要
有 + +
无或弱 保护自身
耐受原(tolerogen):诱导耐受形成的 抗原。
同一抗原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可为耐受 原或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 性状及剂量,免疫途径和被免疫个体 的遗传背景等。
完全耐受(complete immunotolerance):机体同时发生T、 B细胞耐受。
胚胎期和新生期个体的淋巴细胞接触
(自身)抗原
相应自身反应性淋
巴细胞克隆被抑制为禁忌细胞
(forbidden clone)或发生凋亡
成年个体建立自身耐受(仅对外来抗原
产生应答)
Nossal,B细胞克隆流产(clonal abortion)学说:
骨髓B细胞发育早期,若前B细胞在发育为B 细胞之前接触抗原,则B细胞发育即终止,导 致B细胞中枢耐受。
致克隆失能
B细胞耐受
较难 较长(约70天) 较短(~50天) TD和TI抗原
可耐受 不耐受 可耐受 不耐受 克隆流产 抑制SIgM表达 致克隆失能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 发生机制
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 或不能被活化 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力 减弱,抗原性状改变而 诱生 针对特异抗原

免疫系统的记忆和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的记忆和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的记忆和免疫耐受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机制,它能够识别并抵御外来入侵的病原体。

而免疫系统的记忆和免疫耐受则是其强大功能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免疫系统的记忆和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一、免疫系统的记忆免疫系统的记忆是指它对曾经遇到过的抗原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

当人体初次接触到某种抗原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初级免疫应答,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构建足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然而,一旦免疫系统接触到相同的抗原第二次时,它能够快速启动免疫反应,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迅速清除病原体,阻止感染的发展。

免疫系统的记忆是通过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来实现的。

当免疫系统初次遇到抗原时,一部分激活的B细胞和T细胞会分化成效应细胞,直接参与抗原的清除。

而另一部分B细胞和T细胞则会分化为记忆细胞,它们具有更长的寿命并且能够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迅速激活并增殖,从而保持免疫系统对该抗原的记忆。

免疫系统的记忆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能够使得免疫系统对复发感染提供快速而有效的应答,从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免疫系统的记忆还是疫苗接种的基础,通过给人体注入弱化或者死亡的病原体,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持久的免疫记忆,在人体遇到真实的感染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二、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除了记忆功能,免疫系统还具备免疫耐受的能力,即对自身组织和无害抗原的免疫抑制。

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就会经历免疫耐受的过程,通过对自身分子的认识和自我抑制来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免疫耐受的机制多种多样。

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中枢耐受,即在胚胎发育阶段,免疫细胞会经过一系列选择性的删除和抑制,以消除对自身组织的潜在攻击。

此外,周围耐受也是免疫耐受的关键机制,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成熟和功能来避免对自身分子的应答。

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免疫系统出现失调,对自身分子产生异常的应答时,就会出现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生物、植物甚至是细菌的一种自然免疫能力,它可以让生物或植物对某种病毒、细菌、真菌或其他外来病原体有一定的耐受性,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免疫耐受有多种形式,如哺乳动物和禽鱼的抗体耐受、动物和植物的细胞性耐受、肝细胞的代谢耐受以及器官间的细胞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一种机体对外来抗原(如病毒、细菌等)具有抗性的能力,而不是一种完全的病毒抵抗能力。

免疫耐受的发生是一种自然调节机制,它可以有效的帮助机体克服病原体的侵害,而不会引起过重的免疫反应。

它可以在没有传统免疫抗体的情况下,帮助生物对某种病原体具有耐受性,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

免疫耐受有很多种形式,可以归结为免疫抗体耐受、细胞性耐受、抗原靶向性耐受和抗原易化耐受等几大类。

免疫抗体耐受是指机体产生的抗体抗性,大多数动物和禽鱼可以被免疫抗体耐受。

在免疫抗体耐受过程中,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在继续产生抗体的同时,亦可能出现抗体抗性,从而达到有效抑制病原体的效果。

细胞性耐受是指细胞具有排斥或杀灭外来病原体的能力,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可以通过细胞性耐受来克服病原体的侵害。

细胞性耐受可以藉由多种方法减少病原体对机体的影响,如细胞粘附、细胞排斥、免疫去除和细胞凋亡等。

抗原靶向性耐受是指机体对某些特定病原体的抗原性耐受,在细胞内可以建立一定的抗原靶向性,使病原体被定向识别或抑制。

抗原易化耐受是指机体对某一种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易化耐受,在这种耐受过程中,机体制造的抗体可以被抗原病毒易化,并且抗体的功能可以被抗原影响,从而使病毒抗体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免疫耐受及其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可以有效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所造成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病原体的扩散率,减少疾病的发病率。

它是一种自然的机制,可以有效的降低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侵害,因此,深入了解免疫耐受的本质和发生机制,并运用它们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促进健康发展和减少疾病发病率至关重要。

此外,免疫耐受也可以用于治疗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

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

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

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
免疫耐受是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系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一种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攻击外来的病原体,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失调,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免疫耐受的破坏往往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疫耐受包括中央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两种类型。

中央免疫耐受发生在胸腺和骨髓中,通过负选择和阳性选择的过程,排除自身抗原特异性T和B细胞。

外周免疫耐受则发生在淋巴组织中,包括淋巴结和脾脏,通过多种免疫调节机制维持免疫平衡,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耐受的破坏可能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研究表明,免疫耐受受到遗传、环境和免疫调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免疫耐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揭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一种免疫耐
受状态,其破坏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对免疫耐受的研究对于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21
6.新学说 --- 危险模式(danger model)假 说的提出
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区分“自己”
和“非己”,只区分危险信号。
危险信号可分为:
预存型(如甘露糖和线粒体) 诱导型(如热休克蛋白)
激活
APCs 活化T细胞引起免疫应答
APCs处于静息状态 T细胞耐受
精选课件
22
精选课件
18
3.克隆忽视(clonal ignorance) 导致的耐受
“隐蔽抗原”(如甲状腺球蛋白、 髓磷脂碱性蛋白、晶体、精子等) 不与免疫细胞接触 逃避免疫系统作 用。
精选课件
19
4.免疫调节细胞所致的耐受
调节性T细胞 分泌TGF-β、IL-10、 IL-4等抑制性细胞因子 抑制Th和CTL、 B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精选课件
8
(二)NK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 存在KAR和KIR,只杀伤病毒感 染细胞,不破坏正常细胞。
病毒感染细胞 KIR识别分子(如 MHC-I类分子)表达 抑制性信号不足 NK细胞杀伤感染细胞。
自身NK细胞KIR表达 自身免疫病。
精选课件
9
二、中枢免疫耐受
指于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 髓),发育中尚未成熟的T、B淋巴细 胞,识别自身抗原的细胞克隆被清除 而形成的自身耐受。
无第二信号刺激B细胞 B细胞的活 化抑制。
精选课件
17
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 AICD)导致的耐受
FasL(自身反应性T细胞) + Fas(自身反 应性B细胞) 启动AICD 针对自身抗 原的细胞消除。
动物实验证明:如果Fas基因和FasL基因 发生突变, 引起自身免疫病。
牛血清白蛋白(BSA,各种剂量反复注射) 成年小鼠BSA+弗氏完全佐剂不产生 针对BSA的抗体。
精选课件
4
图12-1 诱导小鼠耐受示意图
精选课件
5
第二节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固有性免疫耐受 中枢性免疫耐受 外周性免疫耐受
精选课件
6
一、固有性免疫耐受 --- 两种机制:
A. 吞噬细胞缺乏识别自身抗原 的受体
B. NK细胞存在抑制性受体
精选课件
7
(一)吞噬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甘露糖受体(吞噬细胞)
识别多糖(微生物)杀死微生物;
不识别正常细胞(无相应多糖或被遮 盖)不杀伤正常哺乳动物细胞。
A.红细胞衰老死亡唾液酸结构消失 暴露N-已酰葡糖胺 被吞噬细胞识别 吞噬 ;
B.理化因素(如射线、药物等) 细 胞结构改变被吞噬细胞识别,损伤变性 的自身细胞。
精选课件
10
A. 胸腺内发育中的T细胞 阳性选 择和阴性选择 识别自身抗原的未 成熟T细胞凋亡。
B. 骨髓内发育中的B细胞(表达mIgM的 未成熟B细胞) 阴性选择 识别 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克隆消除或处 于无反应性(anergic)状态。
精选课件
11
动物试验证明:
胸腺及骨髓中的基质细胞功能缺 陷 T、B细胞阳性或阴性选择障 碍 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克 隆清除 自身免疫病。
精选课件
14
1.克隆无反应性(clonal anergy)导 致的耐受
指在某些情况下,T、B细胞虽然 仍有与抗原反应的TCR或mIg表达,但 对该抗原呈功能上无应答或低应答状 态。
精选课件
15
(1) 成熟T细胞 活化信号(两种)之一 缺乏 T细胞不活化,处于无反应状态。
举例: A. 自身组织(外周)抗原浓度低 刺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
精选课件
1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
针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应答现 象。
免疫缺陷:非特异性低应答或无应 答状态。
精选课件
2
耐受原:
---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自身组织抗原 天然诱导耐受; 非自身抗原(如细菌、病毒、毒素、 异种个体组织抗原等)
激信号弱T细胞不活化 B. APC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7、LFA-1
及CD40等)异常 提供第二信号不足 C. 活化T细胞(自身反应性)表达CTLA
与B7分子结合 抑制性信号 T细 胞不活化
精选课件
16
(2) 成熟B细胞 缺少刺激信号 处于无反应状态。
举例: 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清除或无功能
举例: 淋巴细胞(CD25+CD4+T细胞,免疫耐
受小鼠) 转输给正常小鼠 引起对相 同抗原(同耐受小鼠)的耐受。
精选课件
20
5
① 独特型决定簇(B细胞)+抗独特型 抗体 B细胞膜被破坏或抗体产生受 抑制
② 独特型抗原决定簇(T细胞)+抗独 特型抗体 T细胞活化受抑制
免疫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
的免疫应答)
耐受原(不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的免疫应答)
精选课件
3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研究历史
1945年,0wen等人,观察到异卵双生小牛 (遗传基因不同)胚胎期形成的耐受; 1953年,Medawar等,人工诱导耐受(图); 1968年,Mithison, 诱导出成年鼠免疫耐 受。
如: 重症肌无力 --- 胸腺内基质细 胞缺陷
精选课件
12
三、外周免疫耐受
指在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和B 淋巴细胞遇到自身或外源性抗原形成 的耐受。
精选课件
13
产生机制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1.克隆无反应性导致耐受 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导致耐受 3.克隆忽视导致耐受 4.免疫调节细胞所致耐受 5.独特型网络的致耐受作用 6.新学说---危险模式假说的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