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持平·创新——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专家研讨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修订本)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从康梁派的兴起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在短短几十年间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重要的文学运动。
本文将概述近代中国文学的主要发展历程和特点。
康梁派与白话文运动中国近代文学的崛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康梁派。
___的作家们开始探索以白话为基础的写作风格,摒弃了古典文言文的约束,追求自由和真实的表达。
这一运动对于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康梁派的代表作家包括___、___等人,他们的作品对于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康梁派也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理论和写作基础。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主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在1917年至1927年之间达到顶峰。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人是___等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文学革命",以摒弃传统文化束缚、倡导科学和民主的思想为核心。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家有___、___等人,他们的作品激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他们的笔下,中国近代文学开始呈现出现代主义的特点,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个体的痛苦和追求自由。
抗日战争与左翼文学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文学也受到了特定的影响。
左翼文学兴起,许多作家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抗日情感和反帝爱国思想。
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有___、___等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牺牲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的精神支柱。
左翼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环。
文革与后文革时期的文学文化大革命对中国近代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文学被定性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受到严厉的审查和打压。
然而,文革之后,中国的文学逐渐恢复,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如___、___等人。
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对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程,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文学运动。
评郭延礼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评郭延礼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郭延礼先生的三卷本专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宏伟的结构、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学风,表现出不同凡响的价值。
因此,它的出版引起近代文学研究界普遍的关注和欢迎,是十分自然的。
关于近代文学的宏观研究,以往由于我们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规范化要求和传统研究习惯的沿袭,大多拥挤在政治――历史研究的狭窄视点上,缺少更宽阔的视野和创新的学术意识。
80年代中后期以来,历史――文化的研究方法随着新批评方法的倡导和文化学研究的深入,已为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所接受。
郭延礼先生及时吸取了学术界新的研究方法,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撞的背景考察近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与以往近代文学的宏观研究相比,显示了独特的视角。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既有政治、经济的变化,又有文化的变化,而对于近代文学的生成来说,文化因素似乎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郭先生由此入手,把握住了近代文学变动的历史特征和深层原因。
他一方面肯定了近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变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深入探讨了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对近代文学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由此重新梳理了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评价了近代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郭先生指出:近代文学的形成,除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促动外,还在于作家一种具有近代特征的理性精神的形成。
这种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于封建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价值的怀疑与否定,对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价值的认可与引进。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运动中的“吸彼欧美人之灵魂,淬我国民之志”,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赛先生”两大口号的提出,这种近代理性精神的不断觉醒与形成过程,正是中国近代文学由表层逐步向深层发展,直至推动中国文学实现彻底变革的过程。
因此,由这种文化变动原因而形成的近代文学的性质,就不仅只是以往被人们确认的单纯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它更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性质,并且具有着由这一性质而构成的特征。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1.符号表达的转变:近代文学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从传统文学的象征、隐语、修辞转向符号的表达方式。
这一转变源于现代性的冲击和对西
方文化的接触,使作家开始将社会现象、个人情感转化为新的符号语言,
并通过短篇小说、白话小说等文体来呈现。
4.文艺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涌现着一大
批重要作家如郁达夫、冰心、巴金等。
他们与时代同行,用文学批判封建
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同时倡导文艺的独立性和进步性。
5.抗战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家们
关注并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绪和民族精神。
徐志摩、郭沫若、朱自清等作
家都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国家的抗战事业,同时也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
6.革命文学: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文学以革命为主题,作家们推崇工
农兵群众的英雄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思想。
战斗文学、农民文学、工人文
学等成为主流。
代表作家有王朔、文化协会成员等。
7.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作家
们开始关注社会发展、人类矛盾和人性探索等议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
学流派和思潮。
莫言、史铁生等作家精心描绘着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展现
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成熟和多元。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由维新到现代,由主题单一到
多元并存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作家们不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也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了解,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变革,并体会到人类精神和文化的跨越。
中国近代文学
巴金、茅盾的影响
• 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 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徐志摩、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
徐志摩的现代主义诗歌
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
徐志摩、戴望舒的影响
• 《再别康桥》、《偶然》等诗歌
• 《雨巷》、《寻梦者》等诗歌
• 对后世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 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抒发
思想启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对思想启蒙的推动作用
• 严复、梁启超等人的启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作品对思想启蒙的宣传与揭示
• 思想启蒙对文学作品主题、内容的选择与变革
• 文学对思想启蒙的推动与深化作用
文学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民族精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传承与发扬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与塑造
• 文学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反映与彰显
• 以言情小说为主的小说流派
• 重视故事情节与娱乐性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品
• 《玉梨魂》、《啼笑因缘》等小说
• 《广陵潮》、《歇浦潮》等社会小说
鲁迅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鲁迅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
• 《呐喊》、《彷徨》等作品集
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批评活动
• 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与发扬
• 鲁迅、茅盾、徐志摩等作家的个性化创作
⌛️
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繁荣
• 鲁迅、茅盾等人的文学批评活动
• 胡适、钱钟书等人的文学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与社会变革
• 政治体制的变革对文学的影响
• 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对文学的要求
文学方向的转变与文学政策的实施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摘要】二十世纪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历程,本文回顾了这一时期的学术进展。
在引言中,介绍了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五四运动对近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并从新文学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具体探讨。
结论部分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回顾,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五四运动, 近代文学研究, 新文学运动, 白话文学,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文革, 改革开放, 现状分析, 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可以说是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密切相关的。
在近代化的浪潮中,中国的文学也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和变革。
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的爆发掀起了一场以文学改革为主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中国文学推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在此之后,中国文学研究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研究方法。
在抗战时期,文学研究也随着战争的爆发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学作为抗战宣传和抗战记实的重要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研究也逐渐与国家政治建设相结合,探讨着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文学体系。
文学研究也在文革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中,文学研究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扭曲,许多研究成果被否定和破坏。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研究才逐渐恢复了理性和健康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近代中国文学研究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深入探讨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具变革性的时期,历经了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通过对近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转型和变革,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与社会内涵。
近代文学史参考书
杨 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 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 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1月初版。
阿 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杨世骥:《文苑谈往》第1集,中华书局,1945年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复旦大学中文系1956级:《中国近代文学史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 编著《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任访秋:《中国新文学的渊源》,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任访秋 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关爱和:《从古典走向现代——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夏晓虹:《晚清的魅力》,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杨 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近代文学史参考书
一、参考资料:
文学史论著作
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在20世纪初兴起,以反对封建主义、提倡科学、民主、进步为宗旨,提倡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形式。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陈独秀等。
他们开启了现代文学的洗礼,通过文字与现实相对抗,以“革命”为目标,揭露社会黑暗与满清统治的丑恶行径,呼唤自由、民主、科学的文化和社会。
二、鲁迅文学:鲁迅被尊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批判封建主义的触角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勇气,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阴暗与悲惨,讽刺了封建制度的荒谬与愚昧,《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五、小说创作:中国近代小说在鲁迅的推动下,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创作。
鲁迅的小说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犀利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另外,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小说家如茅盾、老舍等,使得中国近代小说蓬勃发展,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六、新诗派系:中国近代文学中,新诗派系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新诗派系通过不同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对现代诗歌进行了不同的表达与探索。
代表性的新诗派系有“诗社派”、“白话派”、“伤痕派”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认同。
七、戏剧文学:中国近代戏剧文学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相较于传统的古装剧目,近代戏剧更注重现实的反映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戏剧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剧目,如《雷雨》、《天亮了》等,这些作品使得中国戏剧文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上仅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概述,事实上,近代文学的发展十分复杂多样,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代表性作品和发展特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第五次会员大会暨“郭延礼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济举行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3-F000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6期
主题词: 近代文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术研讨会;会员大会;山东省;郭延礼;学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摘要:2016年11月12日,由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与山东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第五次会员大会暨“郭延礼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来自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和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科研机构以及山东教育出版社、齐鲁书社等出版单位的60余名会员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揭示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重要知识点。
1. 文言与白话文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白话文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使用白话文(现代汉语)写作,代替了传统的文言文。
这一变革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2. 戏剧革新20世纪初,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戏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内心世界。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和演员。
3. 文学杂志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报刊业的发展,文学杂志成为了传播文学作品和思想的重要平台。
一些著名的文学杂志如《新青年》和《小说月报》等,为许多新兴作家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并且促进了不同文学流派的交流与碰撞。
4. 文艺复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兴起,如“现代派”、“新感觉派”和“现实主义文学”。
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方式。
5. 文学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近代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许多文学作品在抗战期间涌现,以战争为背景,表达抗日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这些作品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社会主义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文学成为官方鼓励和推崇的文学流派。
社会主义文学强调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
7. 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新体例的成就与不足-《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略评
新体例的成就与不足-《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略评由华南师大管林、钟贤培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①,自1991年问世以来,学术界多有好评。
研究者们首先注意到了该书在文学史编撰体例上的突破,认为“组合型”体例的创造是这部近代文学史的最大特色。
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四编”使该书呈现出开放性和完整性,能够满足不同读者对中国近代文学立体性认识的需求。
而《史记》“互见法”的借鉴、使用,时常从不同角度论述同一流派,同一作家的不同特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体现了体例上的独创性,又顾及对作家、流派的整体性把握。
其次,对该书研究方法新的探寻及学术观点时有新意等优长,研究者们也大都有公允的评述。
具体如,该书加强了对中国近代文学的整体性把握和宏观描述;对以往的“文学史”因种种原因忽略、遗漏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予以客观、精当的评价;重视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等②。
综各家所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部体例上独具特色,观点上时见新意,融学术性与工具性于一身的优秀文科教材。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近代文学研究者的一致认同。
但是,“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至今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编著起步则更晚,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仍有很多。
因此,在充分肯定《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这一本独具特色的优秀教材的同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部备受好评的著作以苛求的眼光来做更进一步的认识、评价,以期渐臻完美。
早在1932年,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自序》中曾对编修文学史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文学史,足以指示读者们以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的过程和整个的真实的面目。
”③换言之,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编撰,也必须足以揭橥中国近代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和整个的真实面目。
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在纵向分析、说明中国近代文学的演变过程.描述其演变轨迹,探究其演变的原因、规律诸方面,的的确确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
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
管华;管林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
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
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2页(P144-145)
【作者】管华;管林
【作者单位】广东省干部行政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20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新方法——评《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 [J], 陈灵强
2.探源与奠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视野中的任访秋先生 [J], 胡全章
3.探源与奠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视野中的任访秋先生 [J], 胡全章
4.一个学术史的回顾: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六个阶段 [J], 左鹏军
5.中国国别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范本——评陈建华等《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 [J], 沈云霞;张铁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3.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文学运动。
新诗
运动主要由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发起,他们主张以自由形式抒发内
心情感,反对古文诗的陈旧模式。
新诗运动的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
康桥》和郭沫若的《七律·长征》等。
5.抗日战争文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文学艺术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不仅承担着抗战宣传的任务,更是为广大民众
提供精神慰藉和感受人民抗战意志的重要工具。
抗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品
有巴金的小说《家》和郭沫若的长诗《走向共和》等。
6.乡土文学:一战后,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和内战,许多作
家开始关注农民和山民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以乡土为背景,写作描绘一些
社会基层群体,展现了他们的苦难与希望。
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有杨沫的
小说《红灯记》和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等。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民初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这也为文学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以下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作品。
1.新文化运动(1917-1927)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化人士开始主张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
在这个时期,鲁迅的作为代表,通过文学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困境。
他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批判性的精神风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2.抗战文学(1937-1945)抗战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殊死抗争的时期。
很多文学作品通过反映抗战中的英雄事迹和战斗精神,来激励人民抵抗外敌。
其中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战场上的艰难困苦,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志和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怀。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4.开放时期(1979至今)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开始多元化,作家们开始探索和表达个人的体验和情感。
其中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的社会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展现了中国普通人民在变革中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反映社会变迁和人类命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动荡和变革中的勇气和坚韧。
同时,这些作品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的复杂性。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摘要】近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丰富多元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中西文学交流与影响、文学思潮与学派的兴起、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的演变、作家群体与作品产出的变迁以及文学理论与话语权的争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诸多成就,其中包括对中西文学传统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对文学思潮和学派的深入研究、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作家群体和作品产出的全面关注以及对文学理论话语权的争夺。
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将面临更加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跨领域研究,以推动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西文学交流、文学思潮、学派、文学批评、研究方法、作家群体、作品产出、文学理论、话语权、成就、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近代中国文学研究自二十世纪初开始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不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文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近代中国文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还可以探讨文学作品在这一背景下所呈现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中,一些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加速进行;抗战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学的崛起和发展,体现了文学对社会主义现实的认同与批判。
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学现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丰富内容和复杂背景。
通过对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同时也为我们后续探讨文学的思潮、作家、批评方法等方面打下基础。
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特色
由管林 、钟 贤培 两位教 授主编 的
《 中国近代 文 学发展史 》于 2 0 0 9 年 在 科 学 出版 社 出版 。 该 书 一 经 出 版 发
行 ,便受 到 了多方 的关注 。在这个 古 代 文学 以及现 当代文 学教材 兴盛 的时 代 ,《 中国近 代 文 学发 展 史 》 的 出版 不得 不说 是学术 界的 一件喜 事。笔者 有幸 拜读 了这本 著作 ,认为这 是一本 富有 特色 ,优 点明显 的著作 。
1 . 体 制创 新 虽然 2 0 0 9年 科 学 出版 社 出 版 的 《 中国近代 文学发 展史 》是在 1 9 9 1 年
中 国文 联 出版 公 司 出版 的 《 中 国近 代 文 学 发 展 史 》 的 基 础上 修 订 而成 的 ,但 是与 之前 的一些 重要 的中 国近 代 文 学史著 作相 比,其体 制仍 有创新 之 处 。大 多数 的近 代文 学史著 作是 以 作 家 作品为 主线 ,通过介 绍作 品 的内 容 、主 题 、 特 色 等 引 出该 流 派 的特 点 ,或者是 文学 史著作成 为 了鉴赏作 家 作 品的集子 ,作 者把大 部分 的篇幅 都 放在 了重要 作家 以及作 品上 ,从而 忽视 了近代文 学史 的变化 。如 郭延礼 先生 的 《 中国近代 文学发 展史 》 以及 陈子 展先生 的 《 中国近代 文 学之变迁 最近三 十年 中 国文 学史 》 。 管林 、钟贤培 教授编 写 的 《 中国 近代 文学发展 史 》则是 克服 了这 个偏 差 ,作者有 意识地 把近代 文学 发展史 以及 作 家 作 品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从 纵 向方面 写 出了文学 发展 的框架 以及轨 迹 ,又 从横 向方面 写 出了文体 以及作 品作 品的变化 和特 点 , 加大 了对文 学 史 的论述笔 墨 ,从而扩 大诸文体 ” , 更 全面地 论述 了 民间文学 的发 展。在 第 十章 “ 民间文 学诸 文体 ” 中,作者 概 述 了近 代反 帝反封 建 的歌谣和近 代 民间故 事传说 ,对 下编 的诗歌 、散 文 等 的发展 和演 变有所 补充 ,这 能让读 者 对近代 的诗 歌、故事 有个 系统 的认 识。 “ 民间文学诸文体 ”第 四节中讲到 了“ 近 代 少 数 民族 民 间文 学 ” ,对 天 山南 北 与 昆仑 山地 区 的反 侵 略 民歌 、 蒙 古高 原的反 帝 民歌、湘 西山 区的反 帝传 说 以及 西 南边疆 的反 帝歌谣和 故 事 ,进行 了详 略得 当的介 绍,使得 读 者对不 同地区 的民间文 学了解更多 。 总 结 :《 中 国近 代 文 学 发 展 史 》 有 自身 显 著 的 优 点 ,特 色 鲜 明 ,编 写 卓越 ,确实 是一本优 秀 的中文 系本 科 或研 究生课程 教材 。不仅 仅是在 当 时 、更 甚 者 是在 2 1 世纪 的今 天 ,乃 至 是未来 ,该 书都是 近代 文学 的经典 教材 。 注释 : [ 1 ] 管林 钟 贤培 《 中国近代 文学 发 展史》 ,科 学出版社 ,2 0 0 9年版 【 2 J 赵 慎修 《 体 例 一新 面貌 大 变》 ,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1 年第 4 期 翻 郑振 铎 《 插 图本 中国文 学 史》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新书推荐|体妙思精话“女性”,丰赡该备说“文学”——《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出版
新书推荐|体妙思精话“女性”,丰赡该备说“文学”——《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出版以下文章来源于齐鲁书社,作者:齐鲁书社#WOMEN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17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该书由长期担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延礼先生任第一总主编,并组建济南大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这一学术团队,前后经过十余年努力,终成功面世。
《大系》共八大卷十二分册,厘为《文学评论卷》《小说卷(上、下)》《诗词卷(上、下)》《散文卷(上、下)》《戏剧卷》《弹词卷》《翻译文学卷(上、下)》《史料索引卷》,近650万字。
《大系》每卷前均有《导言》,说明该卷所入选作家作品的数目,阐述该卷所选作家作品的内容精髓与艺术特色;《大系》每册于扉页之后、正文之前,皆插置十幅左右图片,以期更加直观体现近代女性文学整体面貌。
01何谓“文学大系”?所谓“文学大系”,其实是对一个特定时期文学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集中反映,在研究界和出版界一直备受关注,影响甚大。
而随着中国近代(1840—1919)社会的全面转型、西学东渐的深入和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近代女性文学,无论从创作主体、文体结构、思想意蕴,还是艺术风格、传播方式等方面,较之古代女性文学,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近代后期,女性文学开始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出现了四大女性作家群体:女性小说家群、女性翻译文学家群、女性政论文学家群以及南社女性作家群(郭延礼先生于2007年5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而前三个群体是古代女性文学中所未有的。
中国近代女性作家群体,其后期(1900—1919)的主体部分已属于中国第一代知识女性,她们接受过新式教育,其中的佼佼者曾出国(以日本和欧美为主)留学,如秋瑾、吕碧城、张默君、唐群英、张汉英、吴弱男、薛琪瑛、杨令茀、汤绂、陈信芳、陈撷芬、燕斌、何震、林宗素、胡彬夏、单士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