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席卷全球,也引领电影艺术进入”后现代时代”。

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表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种影像形式,凸显其众多特征,成为理解后现代思潮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电影《越光宝盒》说起,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以及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越光宝盒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是孕育于30年代,在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它的出现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一场”后现代转折”,其已超出文学和艺术领域,深达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神学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集中点,虽然各方观点和立场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掀起了批判超越”现代性”的思潮,是时代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电影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按照伊格尔顿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可以讲后现代电影看做是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往往与消费社会的商业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也可以说后现代电影,是指具有怀疑气息,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是对崇高感、使命感的拆散。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电影既不是一种电影流派,也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带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些电影。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把握它。

二、《越光宝盒》中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一)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没有权威、没有标准的,就如同费耶阿本德所说”在这个时代中怎样都行”。

因此,后现代主义电影无论从它的手法还是表达的主题上,都解构了传统电影。

不忠于传统得审美观念与伦理道德,不遵循传统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传统性。

1.对历史的颠覆《越光宝盒》是对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许多情节和人物的彻底颠覆。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一、后现代主义画面呈现后现代主义电影对画面的要求十分严苛,更加重视影像的创意和表现手法。

很多国内电影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出了极具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影像。

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其电影作品大多以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通过对影像进行再构造和再创作,呈现出了新颖独特的影像风格。

例如其代表作《三峡好人》以及《生活秀》等影片,通过对影像叙事的碎片化和不连贯性的处理,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和冲突感的影像风格。

而在另一位知名导演冯小刚的《手机》、《芳华》等影片中,也能够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影像呈现的影响。

其对于影像的刻意处理和构造,不仅使影片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对于当代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二、后现代主义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对于叙事结构的要求则更多的呈现出了一种碎片化、不连贯性和混乱性。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叙事结构的尝试也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在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其采用了时间线的断裂和重组,通过时空的错位和冲突,寓意着主人公心灵的裂缝和精神的挣扎。

李安的《断背山》也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通过对故事时间线的打乱和重组,使得整个叙事呈现出了一种扭曲和混乱的状态,使得影片的观影感受更加丰富多样。

而在其他一些国内导演的影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碎片化、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呈现。

这种叙事结构的尝试不仅在形式上带来了新鲜感和创意感,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审美享受。

三、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的呈现则更多体现在影片的视觉呈现和审美表达上。

在国内电影中,很多导演也尝试着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比如在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中,其对于色彩的运用和空间的构建,不仅具有了浓厚的美学感,同时也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艺术品味。

而在《卧虎藏龙》中,导演李安更是将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多样性和混乱感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对影像的虚实交错和对比处理,呈现出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艺术上的张力。

浅析后现代电影

浅析后现代电影

浅析后现代主义中的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总的来看,后现代思维在哲学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怀疑”的态度。

大部分学者(在他们的头脑中现代理性占有绝对的比重)都惯于使用启蒙的眼光和理性的词汇,把后现代当作一个对立面来阐释,于是一大批具有明确指向性(反抗性)的词语(如:颠覆、反叛、否定、拒绝、抵制等)在后现代的定义中大行其道,一时间,后现代在哲学上的破坏/叛逆者身份深入人心。

当我们把后现代看作是零散化与叛逆性的代表时,我们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思维的平衡性,站在了理性的一边。

但我们即使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公正,也无力改变这个现实。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以个性自由的心绪和非在场的怀疑态度去平和地参与后现代的一切,即所谓的非指向性心态。

19世纪末,尼采提出非理性主义,对现代理性发动总攻,其后激荡出了以彻底反传统、反理性、反整体性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Frankfort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率先指出,在启蒙时代初期,理性就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人们摆脱蒙昧与恐惧的人文理性;另一类是帮助人们了解自然规范生产的工具理性。

二者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是和谐统一的。

然而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理性逐渐代替了工具理性的角色并在与人文理性的共存中占了上风,人文理想中的自由与人权渐渐被科技理性所主导的标准化、统一性、整体性所侵蚀,这样人所创造出的科学技术反过来控制了人的思想行为与文化生活,人们不得不以内在的精神沉沦去换取外在物质利益的丰厚,人异化了。

面对这个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衍生出了两种思潮,一个是马尔库塞所倡导的,矛头指向工业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左翼激进革命(甚至包括我们的文革),它以彻底地破坏工业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主旨进而逼迫资本主义露出残暴的嘴脸;另一个是福科等的后结构主义思潮,这实际上是右翼新保守主义的开端,它倡导一种温和的范式转换(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的改变和转移)并改变文化中的语言结构以抵消霸权与垄断。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文化思潮,它在二十世纪后期发展起来,并以其对正统文化的反叛和对现实的怀疑而闻名。

在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主题和剧情的呈现、叙事结构的打破以及形式和风格的创新三个方面来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首先在主题和剧情的呈现上,后现代主义倾向于反叛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权威话语。

国内电影中,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对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等传统话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电影《活着》通过一个普通人物的经历,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和革命年代的残酷现实,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而《芳华》则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反思了近现代历史中的敏感事件,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摧毁和伤害。

这些电影质疑和挑战了传统的权威话语,使观众思考与思辨。

在叙事结构上,后现代主义常常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如采用回忆、梦境、闪回等方式来呈现故事。

电影《举起手来》通过一连串的闪回,展现了一个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成长过程,使观众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挑战。

在形式和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往往更加奇特和富有创新性。

它常常运用非传统的摄影技巧和电影语言表达,如跳跃剪辑、倒放、大量的特效和造型设计等。

《无人区》通过大胆的摄影手法和独特的叙事结构,打破了观众对传统电影定势的认知,创造出一种悬疑、离奇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对故事本身的意义进行思考。

《2024年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范文

《2024年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范文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影响了许多艺术领域,其中电影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后现代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视觉风格和符号语言,呈现出与传统电影截然不同的风貌。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性和发展,以及其在当代电影创作中的影响和价值。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性和发展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叙事、多元文化和多元叙事等特点。

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跳跃、重复、交叉等手法,将不同时空、不同情节、不同人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碎片化的叙事风格。

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强调多元文化,将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形式、不同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元的视觉风格。

此外,后现代主义电影还采用多元叙事手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方式,让观众从多个角度理解故事。

在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导演和作品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低俗小说》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多元文化元素,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如盖·里奇、大卫·林奇等导演的作品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性和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特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非线性叙事、多角度叙事和符号化叙事等方面。

非线性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跳跃、重复、交叉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重新组合和呈现。

多角度叙事则通过多个角度和视点来呈现同一事件或故事,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故事。

符号化叙事则强调符号和象征的意义,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达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当代电影创作中的影响和价值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当代电影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和视觉风格,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创新空间。

其次,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多元文化和多元叙事,使得电影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后现代主义电影还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达故事的主题和意义,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电影的观念: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开题报告

电影的观念: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开题报告

电影的观念: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开题报告电影是一种文化形态,追溯至20世纪初期的黑白无声电影时代。

电影作品通过影像、声音和故事情节等多种元素,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情感上的体验,是当代文化媒体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就电影的观念探讨其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一、现代主义与电影的创新20世纪初期,电影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惊人的特效和制作技巧被运用在电影中,电影取得了迅速的成功。

现代主义的思潮在电影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现代主义意味着艺术家们对于现实世界进行现代化的重新定义,以此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

在电影中这种现代化的转型显著体现在新的镜头语言、音乐、剪辑等方面。

现代电影明显借鉴了很多不同艺术形式的技术,如戏剧、绘画、舞蹈等,并且不断进行新的尝试,逐步发展出独特的电影语言。

例如,电影导演侯孝贤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国家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元素,探索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创作模式,展现出电影的现代性思维。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的多元性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于艺术界。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多样性、自我挑战和超越性。

艺术家们开始强调在创作和表达中的自由、多重性和流动性,并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旧有的边界。

与现代电影不同的是,后现代电影不再对观众提供一种线性的叙事结构,而是扩展了视觉空间,不断挑战故事性和时间性的规范性,使电影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变得更加扭曲与混沌,离奇的情节和画面悬念十足。

这种后现代主义特点的电影创作包括:电影导演大卫·林奇的《慕斯之韵》和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

由此可见,电影的多元性在后现代电影中得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电影的意义电影的发展使得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扩张。

电影也成为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代表。

同样,电影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形式,可满足观众对音乐、艺术、文化等的需求,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并理解世界的绝佳场所。

“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共13页

“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共13页

“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关于“后现代电影”(postmodem 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

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

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

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

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暧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

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

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

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

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

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

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

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

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显示出后现代的文化特征。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哲学潮流,以否定理性主义和现代思想为出发点,强调文化多元性和相对主义,以及在现代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神秘主义和反正统思想等。

在电影领域,后现代主义运动的艺术呈现具有突破传统艺术形式、颠覆传统结构、艺术形式多样等特点,国内电影中也有一些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

首先,后现代主义对于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多样化在国内电影中得到了不少表现。

电影《海上钢琴师》(2009年)即为一个经典例子。

该片采用了前后双叙事的方式,交替叙述着一个关于音乐的传奇故事和一个关于现代青年的成长故事,使得观众在追寻剧情和情感核心时,也能在各种感受和情绪之间自由切换。

另外,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2013年)则在叙事结构上实现了历史故事、幻想故事、推理故事的完美结合,使得故事里的每一个元素都呈现出一个超越现实的、后现代主义的玄妙世界。

其次,后现代主义在电影叙事部分的颠覆也表现在人物建构上,例如电影《老炮儿》(2015年)。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个耳朵不好的老人,他打算把自己的老花镜当成旗帜,反抗被拆迁的命运,这与传统电影虚构中反正统和反暴力的英雄形象形成了强烈对比。

这一形象的出现,使得观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人物角色,体现了一种同时推崇与怀疑理性的后现代特征。

最后,后现代主义在电影美学上的表现可见于电影画面创意、特效设计等方面。

国内电影《唐人街探案》(2015年)中的飞虎队场景,通过强烈的音效和超现实的特效画面,使得打斗场景成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体验,并分别在不同的场景中体现着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绚丽多彩和审美狂欢的艺术要素。

总之,后现代主义在电影领域的呈现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动,不断创造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多元性的艺术形式。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在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时的考虑,推崇与怀疑理性的并存,以及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保留与挑战思考。

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1995年,鬼才导演昆丁塔伦蒂诺一部《低俗小说》技惊四座,当之无愧夺得当年金棕榈,并以800万成本换来2亿美元的总票房,可谓是名利双收。

“低俗小说”指的是那种内容、装帧简陋通俗的小说。

他把所有严肃的东西,暴力、性、政治、国家的战争都变得像快餐一样容易吞咽,赋予了独立电影新的生命力,使之逐渐被主流电影所接受。

他凭借《低俗小说》这部电影将自己造就成一个后现代电影英雄。

后现代主义究竟在电影和生活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后现代主义的笃信者如何将对现代生活的叛逆融入到电影中的呢?解读里程碑之作《低俗小说》,不难发现,昆丁的后现代主义作风是彻底地将暴力美化或风格化。

它让观众意识到,这一时刻,你看电影是在娱乐,原来杀人越货的勾当也可以如此轻描淡写。

塔伦蒂诺化暴力为玩笑,化性为玩笑,化政治为玩笑,化历史为玩笑。

通过约翰屈夫塔和乌玛瑟曼在夜总会跳摇摆舞的一场戏,塔兰蒂诺轻松地回顾了美国的电影史、音乐史和舞蹈史,加上黑色电影和硬汉小说中对待暴力和罪恶的冷漠态度、强盗片的人物设计格局、香港警匪电影的激烈动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迹与现实的混淆,使得《低俗小说》的后现代大拼接达到了狂欢的程度。

说起跳舞,我突然想到了周星驰早期电影《百变星君》中也有一段摇摆舞,同样的发型,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吸毒过量(主角换位了而已),不难看出,是周星驰在向昆丁的经典致敬。

作为港产喜剧电影的重量级人物,在我看来,周星驰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大师。

他的早期电影多半饰演的都只是一些市井小人物和看似无关痛痒的“跑龙套”,但结局往往是小人物拯救了大家,“跑龙套”才是真正的主角,再次,也是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生存的定位。

说他是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大师,不为过。

贯穿他电影的小人物拯救危机的思想,不就是一种对当代理性社会的反叛吗?那些电影中衰的不能再衰的小角色,却从来都不是一无是处,总有能招来观众喜爱的一面,从中透出的是一种草根文化无序混乱却真实地特点,与那些衣冠楚楚却内心肮脏的“假正经”相比,观众爱憎立现,这不就是一种形象的后现代主义解读吗?举一例分析,《大话西游》是周星驰的巅峰之作,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其无厘头风格达到了巅峰:无厘头而搞笑至极的台词,清晰却无序的剧情发展,小角色到英雄的蜕变……并且它也走了一条经典独立电影(虽然它的外壳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包装)的经典路线,上映时票房惨淡,下映后被炒冷饭,突然被观众和专家发掘,誉为经典。

电影后现代主义解析

电影后现代主义解析

电影后现代主义解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思潮,它以后现代工业社会为背景,注重创新思维和分析方法,以否定和批判并且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其代表人物有杰姆逊、福柯、科布、达尔等人。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最富争议的文化思潮之一,有人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反拨,也有人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它不仅风行于文学界、哲学界,艺术界等,还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渗透。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之一,一直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浸染,从电影角度解读后现代主义,是审视和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新视角。

在电影领域里,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类型,更代表着一种斗智和锐气。

后现代电影中那些著名的桥段,不仅是反传统、反道德礼教的剪影,更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影像表达。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广义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主义时代特征之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

这种艺术在风格上是拼贴的、戏仿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狭义上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

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和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

”①1后现代主义引导电影的转向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社会的危机和动荡时期。

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严重泛滥,反映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愤懑和反抗。

作为人们思想和美学倾向的一种表达,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电影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最初,人们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混为一谈、并没有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也往往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复合体。

渐渐地,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出现了,它们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其影响逐渐渗透到了各个艺术领域,包括电影。

在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导演们往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艺术风格,而是通过各种手法和构思,展现出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呈现。

在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线性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结构常常是非线性的,导演们通过交错时间线、插叙、倒叙等手法来展现故事的多维度和复杂性。

这种叙事结构在国内电影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张艺谋的《活着》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命运变迁和心灵历程。

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轴,让观众在不同时间节点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情节发展,增强了影片的厚度和深度。

二、荒诞主义的审美风格后现代主义常常采用一种荒诞的审美风格,挑战传统的美学标准和观念。

在国内电影中,许多导演也尝试运用荒诞主义的审美风格来呈现影片的艺术表达。

例如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以及冯小刚的《非诚勿扰》等影片,都融入了大量的荒诞元素,通过离奇的情节和滑稽的表演,将影片的氛围和节奏营造得异常夸张和夸张。

这种审美风格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开拓了电影的艺术领域。

三、超现实主义的摄影技巧后现代主义鼓励艺术家通过各种摄影技巧表现出超现实的特质。

在国内电影中,一些导演也尝试通过摄影技巧来营造出超现实的影像世界。

例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就采用了大量的超现实摄影手法,通过慢镜头、特写、变焦和镜头移动等技巧,创造出了一个超现实的影像空间,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了一种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美学享受。

四、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对现实和真理的怀疑和否定,这种思想在国内电影中也得到了一些反映。

一些导演通过影片的主题和情节来探讨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例如王童的《心迷宫》就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解和多重身份的展现,表现了另类的现代都市生活。

《2024年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范文

《2024年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范文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视觉风格和主题内容,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背景、特征及发展现状,为电影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参考。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背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产生源于对现代主义电影的反思和超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和风格已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一)叙事特征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上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加复杂多变,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

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方式,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二)视觉特征后现代主义电影在视觉上追求创新和突破,运用了大量的视觉特效和剪辑技巧。

这些技巧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样,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在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点,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主题特征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主题往往涉及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反思,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矛盾和复杂性。

这些主题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观众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视觉和主题等方面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电影也面临着来自其他艺术形式的竞争和挑战。

然而,后现代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仍然在电影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结论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风格,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浅析中国后现代电影

浅析中国后现代电影
面 后现 代 主义 是 一 种 知性 上 的反 理 论 主义 , 影 导 演 的视 野 。 随 着 时代 的 变 革 , 但 电影 人 传 统 中来 , 前 由后 现代 因素 营造 的喜 剧成 先
有 时甚 至是 反 智的 : 方 面 , 另一 在跨 国 资本 主 义 时代 产 生 的后 现 代 主义 , 它是 大 众文 化 和 商 业 文化 的结 合 体 , 生活 化 、 是 消费 化 的 , 其
在 不断 寻 找新 的样 式 。 后 现代 语 境 的 影 响 分 , 时 候 倒 成 为 一 种 反 讽 , 在 这 让最 终 的 悲剧
下 , 国 电影 逐 渐 脱 离 了政 治 教化 , 始 注 情 节 , 加 深沉 凝 重 , 中 开 更 引发 人们 的深入 思 考 ,
重表 现 小 人物 的酸 甜苦 辣 , 其大 众 性 非 常 明 这 也 是 中 国 电影 导演 。 用后 现代 因素 达到 运 根 本 特 征 是 填 平 精 英 文 化 和 大 众 文 化 之 间 显 。 中国真 正 意 义上 的后 现 代主 义 的 电影 普 创 作意 图 的成 功范 例 。 的现 代主 义 鸿沟 。1 [] 遍 认 为 是 张建 亚 导 演 的《 三毛 参 军 记 )影 片 ) c 《 狂 的 石头 》 近 年 来 比较 成功 的一 疯 是 ( ) 现代 主 义 电影 -后 以一 个 小 人物 来 戏谑 正 史 , 充分 体 现 了后 现 部 影 片 , 论 是 票 房 还 是 艺 术 成 就 。 部 影 无 这
的作 品 中 加入 后 现 代 的 因素 , 来 调 剂影 片 用
应伊 格 尔顿 的 “ 现 代 主 义 ” 念 ,后 现代 后 概 “ 主义 电影 ” 带有 能 反 映后 现 代 社会 时代特 指

《2024年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范文

《2024年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范文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视觉风格和符号语言,在电影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脉络,通过分析代表性作品,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内涵与特点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指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电影艺术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审美观念,以非线性叙事、多元文化融合、符号化表达等为特点。

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关注现实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复杂现象,通过非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反叛的艺术风格。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脉络后现代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发展过程中,后现代主义电影受到了多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如后现代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大众文化等。

这些思潮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创作灵感。

在发展过程中,后现代主义电影呈现出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如非线性叙事、拼贴、碎片化等。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分析(1)《疯狂的石头》:该片以荒诞的情节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展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人性丑恶。

通过夸张的表演和符号化的视觉风格,该片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引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2)《大话西游》:该片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背景,将现代文化元素和古典故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该片通过幽默的语言和荒诞的情节,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

五、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后现代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它通过非线性的叙事、多元文化融合和符号化表达,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复杂现象。

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

因此,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024年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范文

《2024年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范文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自其诞生以来便在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背景、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其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背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传统价值观的解构,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现实、解读人性。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1. 非线性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多线程、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多变。

2. 碎片化视觉风格:后现代主义电影在视觉上追求碎片化、拼贴式的风格,运用各种视觉特效和剪辑手法,营造出一种破碎、混乱的视觉效果。

3. 多元文化融合: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使得影片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4. 反传统、反权威: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对传统价值观、权威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强调个体体验和主观感受。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表现形式1. 情节与人物: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情节往往离奇、荒诞,人物形象也具有多面性、复杂性。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反映出现代人的心理困境和迷茫。

2. 视觉与听觉:后现代主义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追求创新,运用先进的拍摄技术和特效手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3. 多元的叙事方式:除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外,后现代主义电影还常常采用互文性、拼贴等多种叙事方式,使得影片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五、后现代主义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电影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审美观念,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状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观影体验和思考空间。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对电影的制作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通过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突破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以及探索影像和现实的关系,为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例子,探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1.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传统的电影叙事常常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以清晰的起承转合展现故事情节。

然而,后现代主义电影破坏了这种传统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来展示故事。

例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中,通过在梦境和现实之间切换、交叉叠加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观众陷入了一个虚幻的梦幻世界。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同时也让观众思考现实和梦境之间的边界。

2.突破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后现代主义电影还大胆地挑战了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展现了超乎常规的奇幻和梦幻式的画面。

例如,大卫·林奇的《黑暗世界》中,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效果和扭曲的剧情,创造出了一个离奇而离经叛道的世界。

这种对物理和精神的突破,使电影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3.探索影像和现实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对影像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探索,呈现出一种新的观念和认知方式。

例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通过对太空舱和星际飞船的精确重现和细致描绘,引导观众思考人类科技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这种对影像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探索,挑战了观众对现实的固有观念,激发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结构,突破了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还探索了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这些特点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成为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艺术形式,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引发对现实和虚构的思考和反思。

因此,在电影中体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同时也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引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影像、声音和故事情节来传达各种情感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电影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的影响,分析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和发展,以及讨论后现代主义在电影创作中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电影以破除传统的叙事结构为特点,试图打破观众对电影的预期。

它挑战线性叙事的方式,将故事非线性地呈现给观众,通过非直线的时间和空间结构来展示故事发展。

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对大众文化的重塑和再解读,将电影与其他文化形式相结合,突破传统电影的边界和限制。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实验电影运动。

这些电影注重电影语言和技术的实验,并试图突破传统电影的框架和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风格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对电影娱乐性的批判和颠覆,以及对社会和权力结构的反思。

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电影更加注重对虚拟现实和超现实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现象和个体经验的解构。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创作中的意义:后现代主义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审美规范,为电影创造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

它使电影创作者能够更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提供给观众以新的观看体验。

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也鼓励观众主动参与思考和解读电影作品,挑战观众的思维和感官经验。

然而,后现代主义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电影过于复杂和晦涩,难以理解和欣赏。

另外,一些人争议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形式的超越而忽视了对内容的重视。

这些争议也促使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反思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和意义。

结论: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和思潮,对电影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审美规范,后现代主义电影提供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性和观看的体验。

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

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

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在当代电影中,后现代性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美学表达方式。

通过对电影影像的非线性叙事、超现实元素、多重主题和视觉效果的运用,后现代性为电影艺术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从电影的非线性叙事、超现实元素和多重主题三个方面探讨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

非线性叙事是后现代电影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传统上,电影以线性故事结构为基础,通过时间顺序将故事按照前后关系逐步展开。

然而,后现代电影打破了这一传统,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它不拘泥于时间线上的顺序,通过闪回、倒叙、剪辑等手法,将故事元素重新排列,创造出复杂而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

例如,克里斯托夫·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在故事叙述中运用了非线性叙事,让观众在剧情中感受到时间和现实的扭曲。

超现实元素是后现代电影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引入幻想、梦境、超自然现象等超现实元素,后现代电影在影像表达上突破了现实的界限,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越常规经验的奇异感。

例如,大卫·林奇的电影《黑暗世界》中,通过对梦境和幻象的描绘,创造出一种离奇而扭曲的观影体验。

超现实元素的运用使电影的世界更加广阔,同时也扩展了观众对于现实和虚幻的认知。

多重主题是后现代电影的又一显著特征。

后现代电影往往涉及到多个主题和意象,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而多元的影像世界。

这些主题可以是存在主义、后人类主义、现代社会问题等。

例如,斯派克·琼斯的电影《恐内症》通过对人与技术、媒体的关系进行反思,揭示了当代社会的问题与现象。

多重主题的运用使得电影的意义更加丰富深刻,让观众在影像中思考与感悟。

总之,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通过非线性叙事、超现实元素和多重主题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的束缚,超越了现实的边界,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的影像世界。

后现代性的电影引发了观众对于时间、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影像艺术作品。

揭秘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

揭秘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

揭秘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探索并反映当代社会的各种人文思潮和文化现象。

其中,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创作中。

本文将揭秘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并从多个角度来解析其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

一、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与定义在深入探讨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后现代主义的背景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文化现象,产生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其核心思想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倡导多元性、异质性和相对性。

二、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1. 非线性叙事:后现代主义电影破除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桎梏,采用跳跃式的时间结构和片段化的叙事方式。

这种非线性叙事打破了观众对于时间和逻辑的预期,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观影体验。

例如,《横空出世》中通过交叉剪辑的手法展现了多个时间线上的故事。

2. 历史和文化符号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电影借助历史和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打破了传统的符号意义,并赋予其新的解读。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颠覆和重塑,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例如,《盗梦空间》以梦境作为主要符号,模糊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边界。

3. 自我意识的展现:后现代主义电影倾向于展现作品自身的艺术性,通过突出电影介质的特性和语言的自觉性来实现。

电影角色对于自己身处电影中的认知和体验的展现,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

例如,《第六感》中角色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得观众开始反思电影本身的表达方式。

4. 模糊的身份与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挑战角色身份和事实真实性的界限。

通过揭示角色的多重身份、失忆或是虚构的情节,电影创造出一种迷宫般的观影体验。

例如,《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形象,既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同时也代表着一种超越常规人类特征的象征。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影响与启示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展现多元、异质、相对的时代精神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创作边界,引领了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对于电影表达方式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电影的复制性及后现代性
美国学者杰姆逊说:“电影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来无穷地复制的艺术。’而他紧跟着说:“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所以,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艺术。
关于这一问题最著名的分析是由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做出的。本雅明说:“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③。’,川’”这种“光韵’,就是传统艺术所具有“本真性”( Echtheit ),即作品诞生于艺术家双手的那种身体的直接性及被署名的惟一性。传统艺术主要通过手工完成,即使也有一些复制技术,但往往复制数量有限,范围狭小,无法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崇敬态度,也无法消除原作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但是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副本无限量增加,大范围地出现,欣赏者不用去特定的艺术展览馆带着膜拜性心理去欣赏原作,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易地接近复制品,从而观赏的距离被消融掉了,原作神圣的惟一性被打破。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通过机械复制,艺术品在丧失掉艺术“光韵”的同时,也被变得平面化,失去了古典艺术所具有的深度模式,而这正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说,机械复制让艺术遭受到了后现代的命运。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可复制艺术,它在本质上来自于复制技术。电影来自于照相术,以及对照相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摄像技术。所以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是通过摄影技术完成对事物的物理性复制,将其变成图像储存在胶片上。这种制作过程的复制特点决定了电影的复制性特征。电影作品并非是以物质形式呈现的胶片,而是储存在胶片中的图像内容。电影胶片可以无限复制,而不会改变电影图像内容本身,复制品与原作品并无差别。所以电影的这种复制性特征使得电影与传统艺术有着极大不同。复制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的复制条件逐渐增长,从早期的同一胶片的多次放映,到拷贝逐渐增加,可以全球同步放映以及电影的电视转播、电影的数字化,通过VCD, DVD等大批量复制传播,以至于到现在的网络下载与在线播放等。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电影复制性不断扩展的历史。电影在轻易地进人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就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了。
所以,我们说,电影是一种高科技艺术,并且因为这种科技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属于一种后现代艺术。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影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艺术不同。后者是以手工(包括手工制作与人体表演)为主的艺术。这种手工性的特征,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前现代。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机械技术性。电影从制作到放映以及传播各环节都不能缺少必要的工业技术条件。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是前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参与就是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电影因为天然地与科技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特征。另一方面,科技力量从多个方面又推动电影不断产生更多的后现代文化特征。比如20世纪后期数码摄像机的诞生,摄像器材的低成本化,使得电影制作变得简易,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创作群体。电影从以前仅属职业电影工作者的“贵族艺术”,发展为普通影迷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影片,打破了精英群体的电影制作霸权。民间数码电影兴起,私人电影的自由创作,扩展了电影艺术的界限,这些新的变化,本身就是后现代精神的一种实现。进而出现家庭DV制作,电影进人到百姓生活。虽然私人录像与电影艺术还有一定距离,但其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都成为电影后现代化的新的表征。同时,由于科技条件的提高,电影视听能力增强,使得影片越来越具有创作虚拟现实的强大功能。电影中享乐主义色彩也为之提高,更加激发出后现代的平民狂欢景象。所以科技对电影的这一系列影响,都将电影推向后现代文化最活跃的位置上。
周宪在《审美现代性批判》中说:“后现代艺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现代主义业已确立的种种分界、鸿沟和区别的翻动。,r [4]327现代主义强调分化与界限。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自律性,极大地推动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极端化追求,各类艺术以探索自身的艺术本体为己任,在缤纷的艺术实验中寻找其艺术的边界。然而后现代艺术正是在对这一倾向的反拨下诞生,意图打破各种边界,取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追求艺术的跨越性、边缘性、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如美国学者斯蒂芬·贝斯特与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里说:“和现代主义推动差别化相反,后现代主义采用非差异化手段蓄意颠覆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艺术家和观众以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种类之间的界限。
三、电影的综合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手段,具有三个最普遍的特点:第一是电影作品构成的综合性;第二是电影作品审美资源的丰富性;第三是电影作品的跨文化性。r(3j 20其中后两个特点都是建立在第一个特点即电影的综合性基础上,成为其综合性艺术形态在美学表现与文化内涵上的扩展。电影的综合性表现为多个方面:从作品的存在方式来看,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从对作品的感受方式来看,它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同时又是想象的艺术;从制作方式来看,它是一门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化装、剪辑、洗印、照明等各艺术及技术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④
四、电影的商业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6]3590法国作家马尔罗在《电影心理学浅说》中曾说:“电影是一项企业。’,⑤这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电影是与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必须进人到消费环节中才能再生产。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为代表,其每部影片消耗几千万甚至几亿美金,相当于一所较大型公司的资产。这种经济上的投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才具有可能。艺术作品直接成为商业产品。电影艺术在创作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商业问题。制作电影之前必须要拉取赞助,进行商业性评估,只有有经济利益可图的作品,才会投人生产。从这一方面来说,电影是典型的商业艺术。而艺术的商业化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所以电影本身就是后现代的。
一、电影的科技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产物,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艺术。法国电影编导兼评论家路易·德吕克在电影诞生初期就说过,电影“同时既是机器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①电影天然地与科技相连。首先,电影诞生于科技的进步。最早的电影创造者不是艺术家,而是发明家。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其《世界电影史》的第一章“电影的发明”中记录了电影的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决定睦作用。从1823年,尼埃普斯需要14个小时曝光时间的第一张照片“餐桌”,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其间经过了费东、派里斯、约翰·赫歇尔、斯丹普弗尔、普拉托、霍尔纳、马莱、雷诺、爱迪生等各国科学家及发明家的无数努力,才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电影。②其次,电影的发展直接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电影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全屏幕到宽屏幕,到3D立体电影、四维电影等,都直接源于电影科技的进步。再次,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特技,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最后,电影的传播手段也以科技为先决条件。电影从开始的大剧场,到之后电视转播,到光碟制作以及网络播放,科技力量不断推动电影向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传播。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显示出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性就是电影天然的察性。因而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论文摘要]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从这一点来说,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个性。“语词和影像的并置、视象和声音的并置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电影正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电影是多种艺点,多种艺术重叠交叉,从而显示出后现代艺术打破界限、追求跨越与融合的特征。
关于“后现代电影”( postmodern 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 )。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电影的商业性特征直接引起了电影在美学追求上的通俗化、大众化、多重性、多样性等特点。首先,因为电影的商业性需要,电影成为最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电影要追求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商业上的目标。电影受制于商业性因素,追求媚俗,从而制造带有暴力、色情、反常、无意义的喜剧内容的作品以吸引观众。这种大众化色彩正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突出表现。其次,因为电影的商业色彩及大众化要求,电影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与多重性的特点。“风格的多样性也是当代整个电影文化的特征。大众的需求既有某种一致性,同时在不同族群中,人们的欣赏口味又有所不同。电影正是结合这两点,往往根据人群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就有着非常成熟的电影制作体制,其中对于类型片的划分就是来自这种双重性需要,这也成为后现代色彩的表现。再次,电影美学色彩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的同时存在或融合上。后现代艺术反拨现代艺术,倡导消除边界,打破艺术与生活、不同艺术之间以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边界。因为商业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困”电影正是将这些界限变得模糊,可以将经典名著进行改编,同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将严肃思想融人大众化的视觉镜头里,创造出后现代的艺术风格。最后,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本身是后现代的多元化追求体现。但从具体影片来看,情况却较为复杂。以追求大众化为主的作品,无疑本身就是后现代的。比如从商业化角度来说,美国好莱坞大片是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电影。而那些反对电影商业化,依然坚持电影的独立创作精神,强调艺术色彩的电影,从美学风格上来看,它并不属于典型的后现代艺术,而是继续了现代艺术的精英化追求,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非常多样的电影实验。但即使这种追求精英化实验艺术的电影,因为其艺术理念的发展,仍然有一大批在表现风格上是属于后现代性质的。如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所做的实验电影即是如此。关于具体的电影作品艺术理念的后现代问题非常复杂,是需要个别讨论的。但无论怎么说,电影的商业性直接影响到电影在美学上多方面的后现代特性。第二,如前所言,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所以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需要一个庞大的群体合作才能完成。电影的作者不是导演一个人,还包括电影原创剧本作家、电影脚本(以及分镜头剧本)作家即编剧、摄影师、音响师、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演员等各类艺术家的合作。电影还需要其他技术性工作人员,比如灯光、茶水、场记、后勤、剪辑师、电脑工程师以及电影前期投资和后期发行方面人员的协助。如此,制作一部普通影片往往就需要十几或几十人,而一个较大型的电影甚至需要几百上千人。比如好莱坞的大片,如果算上群众演员等,甚至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人。这样的人员规模使得制作电影如同一个大型企业生产一件巨大的产品。这既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也需要各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人员的分工协作。这种群体艺术作品的合作性与交际性是跟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也成为后现代文化强调协作与交际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