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电影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泛影响艺术、文学、哲学和社会的思潮,在电影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家卫作为当代著名的电影导演,其作品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关系,分析其电影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并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哲学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反对单一的、绝对的真理。
同时,它也强调现实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2. 碎片化与无深度: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碎片化的情节、画面和语言,缺乏深度和连贯性。
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3. 反传统与反理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强调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
同时,它也反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规则,追求创新和变革。
三、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代主义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文化与身份认同: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常常涉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的身份背景和文化背景,这些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2.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情节之间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和连贯性。
这种叙事方式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性,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与无深度特征。
3. 视觉风格的独特性: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在视觉风格上具有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慢镜头、特写、色彩鲜艳的画面等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视觉风格。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常常出现重复的场景和动作,这种重复的元素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反传统与反理性特征。
四、王家卫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哲学思考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024年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范文

《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篇一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其出现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表达方式。
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电影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解读社会的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中“看”与“被看”的转变,特别是通过“电影眼睛”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的交织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相对性以及去中心化等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电影的创作和解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电影不再是单纯的叙事工具,而是成为了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展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媒介。
三、电影中的“眼睛”与“看”的转变在传统的电影叙事中,“眼睛”通常指的是镜头或摄像机,而“看”则表现为观众通过镜头观察、理解故事。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电影中的“眼睛”和“看”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首先,“电影眼睛”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不仅指代物理意义上的镜头或摄像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表达工具。
它能够揭示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展示出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其次,“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观众是被动的观察者,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观众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
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电影的创作和解读过程中,如参与互动式电影、利用弹幕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参与性使得“看”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四、“被看”的转变:从被动到主动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被看”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在传统的电影叙事中,被看者通常是被动地接受观众的审视和评价。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被看”者逐渐变得主动起来。
他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看”的过程中,如通过角色扮演、自我表达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这种转变使得“被看”的过程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一、后现代主义画面呈现后现代主义电影对画面的要求十分严苛,更加重视影像的创意和表现手法。
很多国内电影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出了极具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影像。
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其电影作品大多以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通过对影像进行再构造和再创作,呈现出了新颖独特的影像风格。
例如其代表作《三峡好人》以及《生活秀》等影片,通过对影像叙事的碎片化和不连贯性的处理,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和冲突感的影像风格。
而在另一位知名导演冯小刚的《手机》、《芳华》等影片中,也能够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影像呈现的影响。
其对于影像的刻意处理和构造,不仅使影片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对于当代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二、后现代主义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对于叙事结构的要求则更多的呈现出了一种碎片化、不连贯性和混乱性。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叙事结构的尝试也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在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其采用了时间线的断裂和重组,通过时空的错位和冲突,寓意着主人公心灵的裂缝和精神的挣扎。
李安的《断背山》也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通过对故事时间线的打乱和重组,使得整个叙事呈现出了一种扭曲和混乱的状态,使得影片的观影感受更加丰富多样。
而在其他一些国内导演的影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碎片化、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呈现。
这种叙事结构的尝试不仅在形式上带来了新鲜感和创意感,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审美享受。
三、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的呈现则更多体现在影片的视觉呈现和审美表达上。
在国内电影中,很多导演也尝试着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比如在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中,其对于色彩的运用和空间的构建,不仅具有了浓厚的美学感,同时也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艺术品味。
而在《卧虎藏龙》中,导演李安更是将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多样性和混乱感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对影像的虚实交错和对比处理,呈现出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艺术上的张力。
《2024年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扬名立万》的影像文本探析》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扬名立万》的影像文本探析》篇一一、引言电影《扬名立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作品。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电影的影像文本进行深入探析,分析其叙事策略、视觉风格和主题内涵,以期为观众提供更为全面的观影体验。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扬名立万》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强调多元、碎片、反传统等特征。
电影《扬名立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影片通过多元的叙事视角、碎片化的情节结构和反传统的主题内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思考的世界。
三、影像文本的叙事策略(一)多元的叙事视角电影《扬名立万》采用了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呈现故事。
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碎片化的情节结构影片的情节结构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各个情节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这种情节结构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联想。
四、影像文本的视觉风格(一)色彩运用电影《扬名立万》在色彩运用上非常出色,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和运用,营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影片中的色彩不仅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感官体验。
(二)画面构图影片的画面构图简洁明快,通过运用对比、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同时,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五、主题内涵的探析电影《扬名立万》的主题是关于名利与人生的思考。
影片通过讲述一群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选择,探讨了名利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这些主题内涵使得影片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探讨了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电影艺术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现。
本文将结合国内电影实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体现在对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多样性。
传统的电影叙事通常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更加强调跳跃式的叙事和非线性的结构。
这种非传统的叙事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审美冲击和思考空间。
国内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一》就采用了跳跃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镜头交织呈现主人公成长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多路并行的叙事结构也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一大特点,国内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重庆森林》就采用了这种叙事结构,通过多条线索交织呈现了主人公们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复杂而多样的现实世界。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视觉形式的创新和融合。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视觉形式的颠覆和重构,倡导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和碰撞。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宁浩的电影作品《疯狂的石头》通过对不同影像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融合,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影像审美,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视觉震撼。
后现代主义对视觉形式的重塑也体现在一些先锋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他们通过摄像技术的创新和实验,实现了对影像形式的重新定义和表达,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主题和价值观的颠覆和重构,探讨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王小帅的电影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通过对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叙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内心世界的多元性,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摘要】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紧密相连。
本文首先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分析了中国电影的后现代表现形式,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电影创作的启示。
接着介绍了中国电影文化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在壮大过程中与国际文化的互动。
总结了后现代语境对当前中国电影文化的启示,展望了未来中国电影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并进行了结语。
通过对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电影、文化影响、创作启示、发展趋势、国际互动、展望、结语。
1. 引言1.1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网络科技的普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也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
后现代语境给当前中国电影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和多元化的环境下,中国电影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试图在后现代语境下找到新的定位和表现方式。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审美和题材选择上,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对电影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改变。
中国电影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和文化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体、情感和视觉的表达,打破了传统的局限,展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艺术风貌。
中国电影的后现代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中,从叙事结构到摄影手法,从音乐配乐到文化符号,中国电影正在逐渐摆脱过去的束缚,呈现出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观念和精神层面上,激发了中国电影人更加开放和追求独特性的创作欲望。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影在融合传统文化和国际影响的也在探索自身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文化特色。
中国电影文化的壮大与国际文化影响的互动将会推动中国电影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富有活力的影响力。
《2024年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范文

《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篇一一、引言自媒介技术兴起以来,人们的视觉体验与审美感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电影作为重要的媒介之一,其“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电影媒介的转变如何影响“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当代社会的视觉文化。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理论,强调了多元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媒介的转变表现在多个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的高清、3D、VR等视觉体验,以及内容创作上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等。
这些转变使得电影的观看方式与以往相比有了显著的差异。
三、电影中的“电影眼睛”电影中的“电影眼睛”指的是观众通过银幕或荧屏观看电影时所产生的视觉体验。
在传统的电影观看中,“电影眼睛”是一种被动的接收过程,观众通过屏幕观看影片的演绎与表达。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这种被动的接收逐渐转变为互动的参与。
观众通过多种媒介平台与电影进行互动,甚至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与表达中。
四、“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观众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者,他们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参与到电影的评论、分享、创作等过程中,使得观影体验更加丰富和多元。
另一方面,电影的创作者也不再是传统的权威角色,他们需要更加关注观众的反馈和参与,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这种关系的变化使得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五、影响与挑战“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的转变对当代社会的视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转变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使得电影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和审美。
其次,这种关系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如何保护创作者的权益、如何规范观众的参与行为等。
此外,这种转变还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推动了媒体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2024年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不仅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电影领域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文旨在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以伍迪·艾伦的经典电影《午夜巴黎》为例,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及内在意蕴。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其强调文化的多元性、不确定性以及时空交错性。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强调多元的叙述方式、碎片化的情节结构以及多元的视觉表达。
在电影中,后现代主义常常通过隐喻、讽刺等手法揭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午夜巴黎》的创作背景与主题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以浪漫和复古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在一次巧合中穿越时空回到旧日巴黎,邂逅了许多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的故事。
电影中通过荒诞而奇幻的情节展示了现代人对于传统价值的追寻和对浪漫生活的渴望。
电影风格诙谐幽默,画面色彩鲜艳且富有个性。
四、《午夜巴黎》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1. 多元叙述与碎片化情节结构《午夜巴黎》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多元叙述的手法,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不同历史人物的视角来展示故事。
同时,情节结构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时空交错,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联想和解读。
2. 隐喻与讽刺电影中通过隐喻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主人公对旧日巴黎的向往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浪漫和传统的追求。
3. 视觉表达与色彩运用电影画面色彩鲜艳且富有个性,通过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
同时,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光影效果和视觉特效,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奇幻和浪漫的氛围。
五、《午夜巴黎》的后现代主义意义《午夜巴黎》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它通过多元叙述、隐喻和讽刺等手法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它也以荒诞而奇幻的情节展示了现代人对于传统价值的追寻和对浪漫生活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席卷全球,也引领电影艺术进入”后现代时代”。
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表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种影像形式,凸显其众多特征,成为理解后现代思潮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电影《越光宝盒》说起,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以及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越光宝盒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是孕育于30年代,在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它的出现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一场”后现代转折”,其已超出文学和艺术领域,深达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神学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集中点,虽然各方观点和立场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掀起了批判超越”现代性”的思潮,是时代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电影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按照伊格尔顿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可以讲后现代电影看做是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往往与消费社会的商业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也可以说后现代电影,是指具有怀疑气息,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是对崇高感、使命感的拆散。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电影既不是一种电影流派,也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带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些电影。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把握它。
二、《越光宝盒》中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一)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没有权威、没有标准的,就如同费耶阿本德所说”在这个时代中怎样都行”。
因此,后现代主义电影无论从它的手法还是表达的主题上,都解构了传统电影。
不忠于传统得审美观念与伦理道德,不遵循传统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传统性。
1.对历史的颠覆《越光宝盒》是对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许多情节和人物的彻底颠覆。
《三国演义》中关于赵子龙长坂坡血战单骑救阿斗的描写是本是突出赵子龙的英勇和无畏,而糜夫人投井自杀也是因为怕自己拖累赵子龙。
而在电影中,赵子龙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将阿斗当做武器来战胜敌人,看中糜夫人胸前的玉璧被其误认为是贪色而投井。
历史上关云长一直是以红脸的形象出现,而在电影中竟然被刘备将原因归结于关羽经常看黄书。
此外本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被郭德纲演绎的妩媚搞怪,”等我把他抓住之后我要在他的’刘’字旁加个三菜一汤”这样的话让人怎样也不相信是从曹操口中说出来。
本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商量计谋的严肃场合,竟然变成了疯狂的摇滚乐会……这些都体现了上述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不再是描写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魏蜀吴的尔虞我诈,也非赞颂某个英雄人物的事迹,整个故事没有什么政治的倾向与色彩,不带有说教的口吻和功能,而是运用一些不可思议的情节,将那些原本生硬遥远的人物变得活灵活现,给观众与众不同的感受。
2.对原有故事的颠覆《越光宝盒》与《大话西游》同为刘镇伟导演的作品,《越光宝盒》也沿用了《大话西游》中的故事情节,以”月光宝盒”为工具在时空间穿梭,两部电影也有些关联性,但《越光宝盒》是对《大话西游》的拆解与重构。
玫瑰仙子感动于紫霞仙子与至尊宝的爱情,偷了当年的宝剑来寻求真爱,在”清一色”偶然拔出剑后就将其认作自己的真爱,从此不离不弃,经历了许多波折后,最终获得爱情。
这与《大话西游》中的情感理想一致,但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留下的是遗憾和”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的经典独白,《越光宝盒》中却给予观众”爱要勇敢追求”的启示。
同是对于爱的追求,《越光宝盒》显然更符合大众的爱情理想,在主题之上也是对当年遗憾爱情的回应和补充。
(二)表现手法方面如上述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体现了后现代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制作手法主要有:深层次的拆解、意义的不确定甚至消失、无深度平面、中心位移、人物的符号化、主题的失落、反讽的叙述、滑稽的模仿、病态的幽默、奇异的怪诞等。
后现代主义电影就是呈现出这样一种多种元素并存的状态,并且将这些元素用拼贴、戏仿等手法糅合起来,表达电影的深层含义。
1.拼贴手法运用《后现代主义与社会》中讲,”拼贴是一种意识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
它包含了许多对应环节,否认整齐性、条理性和对称性,以矛盾和混乱沾沾自喜。
”这一表述中将”拼贴”的特点表述出来,也使得我们的理解更为清晰。
在电影《越光宝盒》中,拼贴的运用可以说无处不在。
从电影的切入画面这一特征就显现无疑,将”成龙、周星驰、章子怡、安吉丽娜朱莉”等著名演员都拉出来,将观众引入困惑,”均未参加演出”一出,才让人明白是导演在调侃观众。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接连而来的情节让人目不暇接,如《大话西游》般穿越时空,《十面埋伏》中茂密的竹林,《英雄》中万箭齐发后先似乌云般向前而后如密集的雨点的壮观场景,只是箭变成了标枪。
乞丐买书、火云邪神、包租婆收租、如来神掌等元素便是从《功夫》中移植而来。
还有《长江七号》、《功夫熊猫》、《赤壁》等电影中情节或元素的出现,更是将拼贴的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
每当有熟悉的场景出现,总会引发观众的共鸣。
《越光宝盒》之中的”拼贴”又并非是对原电影的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剧情的发展,灵活运用,为这部影片服务。
曾经的电影和形象已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既定的印象,而他们在《越光宝盒》中的新变化打破了一种熟悉的期待感,带来不同的新鲜感。
相信观众在看电影时都不会想到如《泰坦尼克》中的浪漫时刻会发生那样的一幕,当玫瑰坠入水中的那一霎那,又有谁会不痛彻心扉呢?2.戏仿手法运用戏仿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又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是对已有的框架或者场景进行模仿、挪用以获得一种游戏化的结果,从而把严肃的形式通过滑稽的模仿来化解的方法,最终达到幽默和讽刺的效果。
《越光宝盒》中的戏仿运用是其达到喜剧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上述”对于历史的颠覆”中已经将历史与电影的不符简单叙述,此外运用无厘头的场景与对话来构建新的环境和人物也是重要特色。
”周瑜:从他的琴声,我已经听得出他已经明白我的心声。
诸葛亮:从他的琴声,我听得出他听得出我明白他的心声。
守卫:从他们的琴声,我听得出我们很快就能下班了。
厨师:从他们大家的琴声,我听得出他们今晚想吃咕咾肉”类似这样的毫无依据和不按常规的话语其实是消解了重大而严肃的题材的深度,以轻松的游戏的黑色幽默式的口吻来描述,表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也大大的增强了影片的喜剧效果,尽显后现代主义电影风格。
3.虚拟化时空的运用后现代主义文化使得事物原有的逻辑关系发生变化,也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时空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杰姆逊曾对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做过如下的阐释”我用时间的空间化把表面和断裂联系起来。
时间成了永远的现时,因而是时空性的。
我们与过去的关系也变成空间性了……在后现代的这种新空间里,我们丧失了给自己定位的能力,丧失了从认识上描绘这个空间的能力,对此我做的最后诊断是后现代新空间中的存在困惑。
”电影的时空不再与现实一致,限制被打破。
《越光宝盒》中,将现代的社会生活元素带入,达到独特的效果。
曹操在惩罚人时说”给他三打奶粉,你知道是什么牌子”,周围的人都伸出三根手指,显然是映射”三鹿奶粉”的社会事件;一群官兵为抓住”清一色”而掷出的竹枪竟然形成了”鸟巢”,甚至还有一位官兵举着火炬,模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
在清一色逃走后,带头官兵大喊”跑不了很远,去水立方找”,这些也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元素;粗犷勇猛的张飞原来是同性恋,四处给予热吻;诸葛不会观星祈雨,凡是只是”略懂”,甚至连”靓”字都不会写,出现了法坛上斗殴闹剧。
通过时空的穿梭和交错,在电影中反映着同性恋、婚外情、自私、不负责任等社会状态和问题。
在古代的生活中加入不符现实的事件,让观众站在历史之外看现代,或许会看到更为清晰和真实的自己。
或许我们在笑,可我们笑的不正是自己吗。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把艺术看做一种游戏,认为它既无”意义”,更无”真理”,消解深度,走向平面。
因此后现代主义拒绝一切的解释,它认为一切的解释都是强加于观众的,都会限制想象力。
《越光宝盒》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或许并不在于电影自身,而是我们在观看之后是否获得了娱乐的享受。
《越光宝盒》凸显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并且以爱情这一永恒的话题为主题,没有了如《大话西游》般的荡气回肠。
但《越光宝盒》以其夸张的表演和台词让观众捧腹大笑,获得一种轻松和解脱。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所推行的一直游戏及其所负载的娱乐功能,它为我们免除现实压力下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宣泄被压抑的郁闷情绪。
但《越光宝盒》中的也存在着故意恶搞的成分,并没有能够在深层次的问题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得观众在大笑之后觉得空虚,发出”看这部电影浪费时间”的声音。
当然这也是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弊病,就如”后现代主义它不再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善美之类超越价值的事物感兴趣,相反是对主题的内缩,后现代主义在琐屑的环境中沉醉于形而下的卑微愉悦之中”的描述。
但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转型的必然,在此之后该是有文化的新创造。
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社会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
如《越光宝盒》般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如果能在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享受,将会具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和意义。
【参考文献】[1]李孟哲.浅析中国后现代电影[j].电影评介,2009.[2]李磊.论电影《越光宝盒》的后现代元素[j].鸡西大学学报,2011.[3]曾耀农.后现代主义与新时期影视[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杨雍.后现代电影的几个关键词[j].艺廊回声,2007.[5]贾嘉.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j].人文社科,2006.[6]于点.神话、解构、颠覆--类型电影以及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类型电影[j].天府新论,2006.[7]朱印海.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3[8]杨雍.后现代电影的几个关键词[j].新闻世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