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拉快跑》看后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2019年文档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2019年文档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由“德国的卢贝松”之称的新锐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影片《罗拉快跑》是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此片凭借着独特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

甚至有人称它为一次伴奏着强烈鼓点打击乐的革命行动,一个“电影叙事的革命”。

[1] 这个革命性的电影叙事,正是反映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电影叙事。

本文就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从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

一、精神分裂式的叙事结构:三个时空、三种结局王宁在《后现代主义之后》一书中,在对后现代主义做概括时提到:“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后现代主义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

[2]《罗拉快跑》的背景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特征:柏林,没有历史,没有政治背景,也没有历史化政治化的背景,只有精神分裂式的情节:在一个非历史化非政治化的城市空间中,玛尼,一个普通的小混混,把老大的10万马克弄丢了。

可笑的是,那是被一个流浪汉捡走的。

20岁的红头发罗拉,必须在20分钟之内为男友玛尼筹到10万马克,否则玛尼的性命就难保。

接到求救电话的罗拉开始狂奔。

故事在这儿裂变为三个时空,同时也产生了三种结局……但无论哪一种可能,罗拉总是奔跑于现时之中,奔跑在精神分裂的时空中。

导演通过这三种戏剧化的情节的设置,通过罗拉的不停奔跑,来说明时间是一个可以被任意挤压和延宕的概念,通过三个相同时空相同情境下的微小差别以及最终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展示,传递新的思想。

这种对统一、普遍的模式的放弃,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给人一种碎片式拼贴的感觉,并凸显了影片传达出的后现代特质。

在这种平面奇观下,命运完全无常了,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焦灼与疏离反而离人远去,被感官上的愉悦取代。

这或许才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这是传统结构所无法企及的。

2024年罗拉快跑观后心得体会(4篇)

2024年罗拉快跑观后心得体会(4篇)

2024年罗拉快跑观后心得体会《罗拉快跑》这部影片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

影片中,人物关系简洁明了,角色大多以“路人”的身份贯穿始终,却依旧能触动每一位观众的情感。

在互联网上,关于该电影的评论普遍聚焦于“美女拯救男子”的主题,或是围绕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时钟探讨时间的珍贵性。

个人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罗拉快跑》的标题本身就映射出观众对主角罗拉成长与变化的期待。

从影片开头罗拉在父亲办公室的幼稚行为,到后来冲动地砸毁物品、持枪绑架父亲抢银行,再到最终反思并修正自己的行为,成功拯救男友曼尼,罗拉的成长轨迹满足了观众对电影人物的期待,使得结局令人满意。

从人物形象设计来看,罗拉的红发和绿裤装,采用鲜明、刺眼的色彩,生动地展现了其倔强、躁动的性格特点。

《罗拉快跑》实际上是对观众观影心情的呼应。

罗拉的每一步行动,每一个相遇,每一件事,都在强烈节奏的音乐背景下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触动他们的情感。

在罗拉的第一次奔跑中,观众感受到的是疑惑和好奇,尤其是对每个路人不幸结局的描绘,如偷车者被揍、推车的年轻妈妈离婚等。

随着剧情推进,罗拉意外中枪的情节,使得观众对主角的命运产生迷茫,对故事发展充满疑问。

第二次奔跑时,观众充满期待,紧张地希望罗拉能够幸存。

但当她举起枪威胁父亲时,观众又被带入一种心酸和无奈的复杂情绪。

第三次奔跑则将视角转向其他路人,展示了他们的“完美”结局,为观众心中的遗憾带来一丝甜蜜。

车辆没有相撞,罗拉拯救了救护车上的父亲朋友,没有抢银行,男友曼尼也没有抢超市。

观众的心情逐渐恢复平静,并为像罗拉这样的年轻人的成熟转变感到欣慰。

在第三次奔跑中,罗拉带着思考、祈祷以及观众心中的呐喊,成熟地奔跑在人生道路上。

实际上,罗拉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九零后一代,他们从非主流、叛逆逐渐转变为步入社会后的成熟与责任感。

当前,网络上对九零后的批评声音减少,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作为一个九零后,曾经爱与父母争执的我,如今已成为大学生,开始逐渐理解父母的辛劳,明白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观后感《罗拉快跑》观后感(一):“游戏”人生《罗拉快跑》是由汤姆·提克威执导的于1998年上映的影片,特殊的叙事结构,并采用多元化的手法,将动画电子乐等一些现代化元素融入进影片,创作出了现代电影的新的表达方式。

同时影片中对女权主义的表现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将影片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电影采取的是一种板块式的叙事结构,整部影片被清晰明了的分为三段。

影片开端由一个面目狰狞的兽面钟摆引入,钟摆来回发出沉重的声响伴随着节奏越来越快的“滴答”声,给影片定下了一种强有力的节奏。

随后由钟摆怪兽口中推入镜头,乱走的人群在虚化的场景以及降格处理下显得漫无目的,碌碌无为如行尸走肉般,显示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片中次要人物此时一一出现,并以银行警卫踢起的足球为连接,镜头转入动画版罗拉,动画中首先生动形象的交代了罗拉的主要形象,并用一种闯关的方式来表现其游戏的性质,至此片头结束。

接着镜头快速推进到罗拉房中,人物正式出场,开始第一段叙事。

影片接下来的三段叙事结构大体相同,每一段中罗拉奔跑的时间都占了大部分,罗拉的奔跑伴随着电子化的音乐更加富有动感,让人精神紧绷,而在三段奔跑之间由曼尼和罗拉的想象空间分隔开,一大片红色的环境与两人之间的低语让观众紧绷的神经得以缓冲。

影片叙事中用黑白和彩色来区分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同时用镜头的快速运动和快节奏的剪辑构建了一个节奏性极强的氛围。

影片的看点不仅在于其结构的新颖,在影片所构建出的清晰轮廓中,导演在影片中融入动画、涂鸦、电子乐等多种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多元素的运用亦更符合现代社会人对于新鲜刺激事物的好奇心,从而使影片更加引人注目。

同时,其亦有独到之处。

其中影片对于动画的运用可谓神来之笔,就其画风而言,它算不上细腻,甚至有些粗糙,然而这种有些粗糙的涂鸦式的动画生动传神的表现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内涵。

一如影片开头之处,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罗拉的整体形象,红头发、蓝背心、绿裤子,特征明显,生动形象。

从电影_罗拉快跑_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

从电影_罗拉快跑_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
二、 罗 拉 奔 跑 救 曼 尼 —— 颠 覆 传统式的“英雄救美人”
同 样 是 爱 情 的 营 救, 过 去 的 电 影表现营救,通常都是男人营救女 人,即所谓的“英雄救美人”。而在《罗 拉快跑》中,提克威(《疾走罗拉》 导 演) 这 次 将 传 统 的“ 英 雄 救 美” 做了一个主宾倒置,“英雄救美人” 变 成 了“ 美 人 救‘ 英 雄 ’”。 这 是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 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 果。
第 一 次 奔 跑: 罗 拉 没 借 到 钱, 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 毙。
第 二 次 奔 跑: 罗 拉 在 银 行 抢 到 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 曼 尼 找 回 丢 失 的 钱。 罗 拉、 曼 尼 成 为富人。
上 了 皮 套, 象 马 一 样 地 被 驱 赶 着。 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已经被糟 溅到了如此地步。
2. 女人 ①罗拉的母亲,她白天不上班, 在 电 话 里 聊 大 天。 到 了 晚 上, 罗 拉 的父亲回家就欺负罗拉的父亲。 ② 推 车 的 妇 人, 她 不 断 地 偷 孩 子,并且,屡败屡偷。 ③ 银 行 女 职 员, 她 把 男 职 员 当 马驱赶。 ④ 没 眼 睛 的 女 人 —— 电 话 亭 外 的 盲 妇, 居 然 像 神 一 样, 为 有 眼 睛 的 男 人( 曼 尼) 指 出 了 流 浪 汉。 最 后救了曼尼的命。 ⑤ 罗 拉, 她 不 仅 是 一 个“ 女 强 人”, 还 是 一 个 神 奇 的 女 孩, 她 能 够使时空倒转,能够在时空隧道中 看到别人的过去和未来,能够在属 于男性俱乐部的赌场里几乎空手套 白狼似的赢得十万马克,成为富人。 除 此 之 外, 罗 拉 还 是“ 上 帝 ”, 在 第 三 次 奔 跑 中, 在 急 救 车 上, 急 救 员——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在大汗 淋漓地为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作人 工 呼 吸。 可 是, 病 人 还 是 一 步 步 地 走 向 了 死 亡。 可 是, 就 在 这 时, 罗 拉的手放到了病人的手上……于是, 再次发生了生命的奇迹。 3. 男人与女人 ① 时 空 隧 道: 女 职 员 与 男 职 员 私通。(定格跳切)。女职员家中, 全身赤裸的男职员头上套上笼头, 嘴 上 戴 上 嚼 子, 身 上 拴 上 皮 套, 象 马一样地被女职员驱赶。 ② 罗 拉 父 亲 跟 情 人( 父 亲 的 下 属) 吵 架, 情 人 说 出 自 己 怀 孕 了, 逼罗拉父亲跟她结婚并告诉他孩子 不是他的。 在 这 里 所 体 现 的, 女 人 就 是 这 样 的 强 势, 就 是 这 样 的 神 奇, 女 人 就是这样的有力量,她们完全可以 以自己为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去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对电影罗拉快跑的赏析罗拉快跑是德国导演汤-蒂克的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它是一部视听感极强的电影;影片主题是写爱情, 罗拉为了营救爱人不顾一切拼命奔跑, 三个奔跑过程, 三种不同结果;本文从跑谈起,以美学、结构、技术等视角对影片进行浅析;影片结构新颖,开篇精彩,色彩鲜明,强调主观真实;很多人初次看了这个电影之后都会感觉比较过瘾,有些人会发出“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的感叹;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这个电影情节也许并不能让人耐人询味地去深刻地思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内容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性;在德国柏林,混黑社会的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 自己丢10万马克; 二十分钟后, 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 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 罗拉在二十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 罗拉和曼尼抢超市, 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 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 罗拉在赌场赢到钱, 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故事圆满结束;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简单易懂的,但是其中的艺术手法地运用确实神乎其技,让我们对导演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佩;影片还重视听觉感受, 伴随奔跑的是强烈的声音;影片声音方案的核心是主观声音, 即影片主观的音乐贯穿, 影片客观环境真实的音响很少, 这充分地体现了导演对现代音乐的喜爱与迷恋;我们应该注意到导演似乎不相信我们人类器官所听到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性, 更相信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主观真实,他用主观声音努力表现这种主观的更高层次的真实;伴随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 这种音乐既渲染了气氛, 同时又加快了节奏, 这种音乐是时下流行的新潮音乐, 新潮音乐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与刺激;让观众在他营造的氛围中忘掉一切,不自觉地进入角色, 带着一种力量和激情与影片一起共振, 与罗拉一起奔跑;影片随处都有MTV式的音乐和画面的配合,画面和音乐的结合,给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观众的心也一直随着音乐的节奏和罗拉一起奔跑,跟着罗拉的命运奔跑;从色彩上分析,本片的色彩设计十分注意强烈、吸引人;高超之处在于,在高速运动的镜头中,色彩居然在黑白摄影、胶片画面、动画、照片等等丰富视觉元素的拼贴中呈现出很好的协调性;罗拉的头发是猩红色的、背心是灰色的、裤子是淡淡的苹果绿的,而从开头出现的钟、罗拉跑过的墙、大全俯拍摄的街道、冲破玻璃的救护车、几次从空中慢动作落下的电话等等物象来看,主要场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种明亮和"暖"的色调所覆盖;电影有三种色彩构成:黑白颜色的过去式、淡色彩的将来时、红色;救护车与电话机的红色隐寓危险,罗拉的红色头发象征她的热烈和坚定,这女人是一位英雄,而男朋友却一直在等待拯救;从内容结构上看,本片是明显的版块式结构,符合美学的规律;三大块本事的叙事各自独立没有叙述的关联,使三大块连为整体的是整个影片的立意和作品的主题;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在往常的电影里是很少见的,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 是让有艺术思维的人看后进行反复思考的;这种结构是电影剧作结构中的现代剧作结构, 与通常电影的常规剧作结构不同;影片的这种结构方式不是在讲述一件事情, 而是在探索怎样进行艺表达的问题, 他重点想让人明白艺术的表达有多种可能性,在75分钟内导演用三种可能性来表达罗拉营救曼尼的多种可能性;还应注意的是影片的时间处理, 罗拉三次奔跑, 每次奔跑的电影长度与现实中的实际时间的长度基本一致, 都是20分钟, 这种罕见的处理方法让观众对时间历程有一个真实的感受;下面影片的结构示意:开头10分钟曼尼丢钱;第一次奔跑20分钟;正常超市抢钱;罗拉身亡;冥界3分钟第二次奔跑20分钟;推迟银行抢钱;曼尼身亡;冥界2分钟第三次奔跑20分钟;提前赌场赢钱;成为富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罗拉有三次奔跑,而这三次奔跑的每次奔跑的电影时间的长度与现实中的实际时间的长度基本一致,都是20分钟;这在以往的电影中实属罕见,是本片的又一与众不同之处;本片中在拍摄技术上也有很大的闪耀之处;电影当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所谓蒙太奇,原是法语中的建筑术语,意为装配、构成、组合,借用到影视中,指镜头和镜头的组接,是一种手法,也是影视艺术特有的基本思维方式;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景的转换,本片运用了转换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闪电式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平行蒙太奇、连接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八处蒙太奇手法,令电影技术含量大增;之所以说此片的视觉效果极好,“快速剪辑”的拍摄手法功不可没;电影的一开始是,接完电话的一刹那,罗拉的脑海中仅3秒钟便通过了四五个静止画面闪过那个人的命运和她在其后的狂奔,穿过大街,穿过走廊,穿过人群,跨过障碍,以及她在父亲的银行尖叫,画面连接流畅,给人激动、紧张、压抑的心情,但随着画面的快速剪切,这种心情转化为,跟随罗拉奔跑的力量从而变的豁然开朗;也把观众拉入了影片,渐渐进入了跟随罗拉一起奔跑境况;影片还运用了flash动画的拍摄手法;影片开始时,罗拉扔掉电话,冲出家门,奔向楼梯,遇见可恶的狗和影片开始时奔跑中的罗拉,均采用了flash动画;和动画相匹配的是那强劲的舞曲,伴随着快节奏的音乐,人们也能感觉到罗拉奔跑的疯狂;当罗拉向我们冲来时,影片运用了迎相拍摄;当镜头跟随罗拉奔跑时,还用了跟踪拍摄;当罗拉转过街角时,又运用了转换拍摄,以及等等拍摄技巧,使影片流畅自然;当然,最具特色的拍摄手法是多画面分割手法;罗拉狂奔着转过最后一个街角,男友曼尼绝望的转过身,手伸向脚时间,时钟上的指针一点一点的接近十二点;这三个画面分割成左、右、下三部分;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影片通过慢镜头向观众展示最后时刻两个人的行动;在这关键时刻,影片的节奏突然变慢,使每个人都为罗拉和曼尼担忧,这更是本片的成功之处;在遇到倒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询问,什么是倒霉事情的原由,一旦找到了最初的原由,我们往往会感叹一句,,“如果某某事不发生就好了”“如果我当时这么做就好了”……;“罗拉快跑”正表现的是这个“如果……”;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变化导致整个事物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的不可测性一览无疑,我们更应该用心地去体悟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2019年罗拉快跑观后感范文-精选word文档 (6页)

2019年罗拉快跑观后感范文-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罗拉快跑观后感范文相比国产的和美国的电影,我对欧洲电影的接触就少一些,德国的就更少了。

而《罗拉快跑》就是一部德国拍摄的经典电影。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罗拉快跑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罗拉快跑观后感范文1在一友推荐下,临睡前匆匆看了一遍《罗拉快跑》,罗拉快跑的观后感。

几节的组合,也许没有国人要求的严密,但就在这松散的组合,罗拉急切的奔跑中又让我的精神着实震撼了一番。

现实的爱也许恰如第一节所述,只不过是两人的两情相悦,彼此相爱,互相关怀与惦记,实没有上天入地,叱咤里外的魔力。

但又有谁满足于现实中的爱,又有谁不是在现实的爱中去酝酿去升华,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理想中的爱……因为理想,我们不再苛求圆满,因为爱,我们不再奢求天衣无缝。

这也就是中国的电影再天衣无缝,却味同嚼腊,也就是或许有国人陷于津津乐道男主人公值不值得爱的争论中。

大爱无痕,人除了吃米外真的还要吃点别的。

哈哈,过分了。

真爱无敌,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罗拉快跑观后感范文2红色电话响起,罗拉接到男朋友曼尼的电话。

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替*社会老大办事。

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就只有二十分钟,钱到底在哪里,如何救命?罗拉思索了一下该向谁要钱,然后就这样为了男朋友开始了三次拼命跑步。

第一次选择这是罗拉的第一次选择,她要求助于在银行的父亲,而此刻他的父亲正在办公室里同情人喋喋不休,情人要他为腹中的胎儿作出选择。

罗拉闯进办公室,恼羞成怒的父亲说要和罗拉的母亲离婚,从此不再管母女俩的事。

罗拉空手而归,当她跑到见面的地点,时间已过了12点,曼尼已经拿着*枪走进超市,开始抢劫。

万般无奈之下,罗拉打倒了举枪威胁的警卫,同曼尼一起洗劫了超市的现金。

罗拉快跑的电影元素及文化形态分析

罗拉快跑的电影元素及文化形态分析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作业表学期2009—2010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影视艺术传播研究研究生姓名王蕊年级专业2008级传播学任课教师陈晓伟作业题目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学号200812007050302003内容提要:《罗拉快跑》是由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它通过女主角罗拉在戏剧化的情节中不停地奔跑,诠释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理念,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作业评语:成绩任课教师签名年月日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课程作业表,及时将作业报送给任课教师。

报送时间最迟不得超过新学期开学后第二周。

任课教师在新学期第三周前将作业判分签名后,将作业原件报院研究生办公室存档。

有特殊情况须申明理由,并报研究生院同意后,最迟不得超过第四周。

逾期不报或以后追加成绩的概不予以承认,有关学生也不能参加本年度的所有评先评优活动。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摘要:《罗拉快跑》是由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它通过女主角罗拉在戏剧化的情节中不停地奔跑,诠释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理念,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关键词:罗拉快跑;后现代主义;风格;由“德国的卢贝松”之称的新锐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影片《罗拉快跑》是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此片凭借着独特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

这个革命性的电影叙事,正是反映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电影叙事。

本文就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从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

影片《罗拉快跑》的内容很简单:在德国柏林,黑社会打手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

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借钱,去拯救她的恋人。

与时间赛跑挑战命运的后现代影像

与时间赛跑挑战命运的后现代影像

与时间赛跑挑战命运的后现代影像摘要《罗拉快跑》采用一系列形式快感,三个相互解构的情节走向和情节链中互相颠覆分解的内部元素,成功地将故事、叙事、游戏结合起来,在镜头处理上的薛戏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主题表现中解构化的情节、奇观性的细节、疏离后的价值及其反秩序的倾向性使《罗拉快跑》在表达人文内涵上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质,在一个表面荒诞的情节层面下传递出对时空和生死的质疑和反思,在游戏化的叙事风格和荒诞,怪异的情节段落拼贴中,所要传递的依旧是对个人努力拼搏永不放弃的肯定和歌颂。

关键词后现代情节解构镜头视点游戏化叙事《罗拉快跑》这部如瑞士钟表般精确高速运行的电影,其快速简捷的节奏、紧张急促的音乐、强烈直接的视觉效果,使这部电影具有了传统的经典和现代文本中所罕见的连串形式快感,同时,这部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又借鉴了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技巧,在镜头处理和段落剪辑上也具有了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在主题表现上,影片中解构化的情节、奇观性的细节、疏离后的价值及其反秩序的倾向性使《罗拉快跑》在表达人文内涵上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质,在表层上。

影片消解了时空的意义,否定了爱情和死亡的价值,但在深层次上,影片在游戏化的叙事风格和荒诞、怪异的情节段落拼贴中,罗拉与时间赛跑,主动接受命运的挑战。

所要传递的依旧是对个人努力拼搏永不放弃的肯定和歌颂,这是部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创新与深度完美结合的影片,《罗拉快跑》成为99年德国影坛大胆的实验之作。

一《罗拉快跑》表层上是个爱情故事。

罗拉所有的奔跑都是一个原因,她爱曼尼,她要拯救曼尼,爱情是整部电影的叙事依据,罗拉为了在20分钟内筹到男友所需要的钱。

一路狂奔冲破了所有的障碍,包括一切现实的逻辑,对曼尼的爱,甚至让死去的罗拉复活,重新开始一轮的奔跑和较量。

影片在总体结构上,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细节,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结局,每一个人物在故事不同的走向里都有不同的命运。

现代主意电影美学角度简析罗拉快跑 (2)

现代主意电影美学角度简析罗拉快跑 (2)

现代主意电影美学角度简析罗拉快跑剪辑的风格:快节奏,不仅压缩了时间也符合了“视听的一代”追求刺激的视听享受。

它让人感到刺激、紧张、恐惧、欣喜……整部影片的影像以动态镜头为主,他运用跟移镜头,表现、喧染罗拉的奔跑过程。

声音:快节奏的音乐,渲染了气氛,同时又加快了节奏。

女生抒情的歌声。

罗拉得到钱奔跑时,影片采用的是一个女声抒情的歌声。

歌声不仅表现了罗拉此时此刻的喜悦的心情,同时,歌声还有力烘托了后面罗拉身亡的巨大悲哀色彩:影片中突出使用了三种色彩:红色,黑色,白色。

除了罗拉其他人都是黑白色,乏味。

而红色是刺目的颜色,是爱情的颜色,是浪漫的颜色,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安与危机因为紧凑的剧情和前所未有的思路,还有影片的配乐也十分恰到好处。

每到一个段落结束的时候,男女主角进入仿佛是冥界的状态开始轻声细语的探讨爱情,影片突然在紧张的节奏中慢下来,而后又进入下一个章节,刚刚失望透顶的观众很高兴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于是我们随着那个红色电话落下,随着罗拉一阵风似的跑掉,开始新一轮的提心吊胆。

直到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罗拉第一次露出微笑,相信那时候所有观众也都会会心的微微一笑的。

在《罗拉快跑》的世界中,不倾向唯神的教条,也不服从唯物的秩序,它亲近的是混沌中的人的随机选择,严格说起来,还是有些唯物论的气息,但重点在于罗拉的每个临时抉择,并不一定直接缘由自有迹可循的环境影响,她的叁次奔途,各自有细微的差异处,忽而贴墙而奔,再一次就忽而稍稍绕开,引发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她这毫无来由的举动也可能有千万种因素,即使用超级电脑运算,也可能梳理不出萝拉每个细小决定的充份理由,这点导演在电影开头就表达了他的意见,人,是最神秘难解的动物。

同时,它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片子。

罗拉在20分钟内拿到10万马克,并把钱送到的可能是3亿分之一。

面对这个3亿分之一,罗拉的选择是“奔跑”,是把自己的头发染得像燃烧的红色火焰,她在钢铁水泥的城市中奔跑,拼命地奔跑。

《罗拉快跑》影片分析

《罗拉快跑》影片分析

.经典影视作品专题研究结课论文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浅谈《罗拉快跑》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元素学生:子萌学号:2015710056系别: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名称:新闻专业班级:新闻1502指导老师: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摘要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编导及配乐的《罗拉快跑》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所有后现代电影需要的元素。

而本文根据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浅析《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动画插入的叙事意义;上帝视角的碎片叙事来解读与浅析《罗拉快跑》的后现代叙事元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罗拉快跑》1影片《罗拉快跑》有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也一直被后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奉为圭臬。

影片甫一开始,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它的新锐形格——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抽象鲜明的动画片头,MTV风格的画面……无处不体现着上世纪末的欧洲资本主义的骚动和反思。

《罗拉快跑》讲述了一个红发叛逆少女为了帮助自己的男友而在20分钟之筹集10万马克的故事。

作为德国电影中最卖座的实验电影,有人称《罗拉快跑》具有一种“充满力的叙事艺术”1这样的叙事艺术正是《罗拉快跑》之中最具有后现代风骨的电影元素。

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从结构,动画,碎片叙事三个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

一、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罗拉的三次人生游戏《罗拉快跑》与传统电影叙事结构不同的地方就是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的结构,一般电影的模式往往是预设一个理性的架构,按照逻辑或者时间的秩序来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

后现代语境中,线性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在时间里任意的转换与拼贴,再多繁复的结构都能在这种转换之中融合。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叙事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昆汀的《低俗小说》、《落水狗》等作品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然而是《罗拉快跑》彻底解构了这种传统结构,“颠覆了由所谓的中心本源扩散开来的等级秩序,而让1 刘进《充满张力的叙事艺术——电影板块结构论》《电影文学》2008-01-052一切都显得零乱、模糊、不确定。

从电影《罗拉快跑》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

从电影《罗拉快跑》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

从电影《罗拉快跑》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作者:冉隆丽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8期[摘要] 《罗拉快跑》是由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它通过女主角罗拉在戏剧化的情节中为了救男友而不停地奔跑的故事,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和颠覆。

[关键词] 《罗拉快跑》后现代女性主义男权颠覆消解《罗拉快跑》讲述了罗拉为救男友曼尼而不停奔跑的故事,是一部借鉴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且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

在镜头和段落剪辑上,它也具有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以及多种电影手法的新尝试。

在主题表现上,它不仅在表面上消解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否定爱情和死亡的价值,更在深层次上消解了传统男权社会的男性主导地位,体现和歌颂了女人的奋力拚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可以说,它是一部消解男权主义的电影,更是一首激励女性主义的赞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后现代女权主义流派。

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罗拉快跑》,从表面上看,它的主题是一个异常“陈旧”的爱情主题:罗拉为了救自己的爱人,她不顾一切地奔跑。

但是,影片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又是全新的。

影片在错综复杂的一系列随机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利用后现代主义的电影手法,体现了女权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后现代女权主义对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反讽和颠覆,是一部深刻反映女权主义的影片。

一、《罗拉快跑》剧情简介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

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后现代主义分析

后现代主义分析

浅析后现代主义电影《罗拉快跑》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人物情绪,注重人物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为表现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

围绕着后现代主义概念在学界引发的争论,使得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必须要审慎而明确。

在西方学界,利奥塔打着“触发差异”、“向整体开战”的旗号热烈欢呼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哈贝马斯认为文艺复兴以来启蒙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继续坚持现代性并以之对抗后现代性;詹明信则把“后现代主义”称作“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以皇皇巨著进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奠基工作。

后现代主义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围绕它产生的争论也成为近些年中国学界理论争鸣的一个热点:有拍手欢迎者,有坚决抵制者,有冷嘲热讽者,有潜心研究者,还有不屑一顾者——观点立场可以不一致,但有一点确是可以肯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已经进入的中国学界的学术视野。

“人类,可能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物种,一种找不到答案的谜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该如何出去?如何确定所知皆真?又为什么相信这一切?无数的问题有着相同的答案,而这答案又带来新的问题,下一个答案又带来更新的问题。

周而复始,到最后还是不相同的问题……相同的答案?”在影片的开始,《罗拉快跑》就引领观众进入一种对人生和命运思考的状态。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该如何出去?如何确定所知皆真?又为什么相信这一切?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都是没有答案的发问,其目的直接指向的是一种对现代文明和理性的解构。

后现代社会大背景下,当代人普遍对现代文明表示担忧。

人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质疑。

《罗拉快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的。

《罗拉快跑》通过对命运偶然性的戏剧化处理,试图引起人们对社会发展与人生出路的深刻思考。

启蒙以来,理性一直是现代文明张扬的一面旗帜,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越来越飞速的发展,对理性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

罗拉快跑观后感_心得体会

罗拉快跑观后感_心得体会

罗拉快跑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罗拉快跑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罗拉快跑观后感(一)相比国产的和美国的电影,我对欧洲电影的接触就少一些,德国的就更少了。

而《罗拉快跑》就是一部德国拍摄的经典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德国柏林,一个黑社会喽曼尼告诉自己的女朋友罗拉,因为失误,丢失了十万马克。

如果在二十分钟内找不到十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于是,罗拉在二十分钟内不断的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影片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异的感觉。

别的影片在介绍演员的时候仅仅把他(她)的名字放在上面,而本片在开始介绍主要演员的时候,不仅介绍了演员的名字,而且还把演员的头像照片放到了上面,每次照片出现都会旋转180°,像是美国的罪犯进入监狱时拍的照片,给人一种黑色、压抑、惶恐不安的感觉。

整部影片看下来,也恰恰是这种感受。

片子里,罗拉一直在不停的奔跑。

从家门到银行,从银行到街角的超市,除了停下来说话,几乎每一步都在奔跑,而且是大踏步的奔跑。

镜头的内容在不断的切换,由电影的画面变成动画的画面,由运动的镜头,变成图片的切换;镜头的角度也在不断的转换,比如在罗拉家里拍摄她的妈妈打电话的情景,旋转了180°,再到罗拉下楼梯时,螺旋状的楼梯仿佛把人引入一个黑暗的中心,让人觉得眩晕,分不清南北。

影片的主人公罗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她有一头火红的头发,炫目夺彩。

我一直觉得,红色代表着热情、张扬与自信。

大多数人的头发都是黑色,外国有金色的,但一头红色的头发确实少见。

不管罗拉头发的颜色是天生的,还是后来染的,都代表了她的一种个性:倔强,对生活不服输,永远相信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相信她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影片中,她男朋友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时候,她没有乱;当她男朋友感到绝望的时候,她没有放弃;即使当她听到要二十分钟内筹集到十万马克的这一超级难题的时候,她依然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从后现代角度看

从后现代角度看

从后现代角度看《罗拉快跑》要从后现代的角度看《罗拉快跑》,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后现代,怎样的电影才算是后现代电影?这是一个可以有无数种答案的问题,因为后现代电影并非一个电影类型,而是一种世界观。

什么样的世界观是“后现代”式的世界观呢?按照后现代主义的旗帜性人物利奥塔的经典定义,后现代即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即对任何一种给定的权威模式的不信任和解构。

利奥塔说过,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要想成为现代作品,必须具有后现代性电影生产的规范化强制性地要求在通常的影片里排除所有不符合行业规范的东西,影片里的一切必须是组织严密的、符合格式的、可被广泛接受的。

但是,电影并不总是屈服于这种规范性的法则。

利奥塔将不符合、不遵守行业规范的这部分电影叫做“反电影”,即主流电影的否定部分,主流电影压制的另一种电影。

《罗拉快跑》的出现,则代表了这种经典的延续。

在电影形式上,《罗拉快跑》体现出一种“肆无忌惮”“随心所欲”的创造性精神,在这部影片里,看不到任何对电影传统形式的顾忌,传统的电影样式没有给这部影片带来任何的束缚,从而使影片体现出一种为我所欲的超脱精神。

在影片里,无论是在叙事形式上,还是在视听语言上,《罗拉快跑》都没有落入电影传统的窠臼,而是取异创新。

在叙事解构上,复调型的版块式重复叙事,无论对于传统的三幕式戏剧解构,还是对于非传统的环形叙事等,都是一种创新;视听语言上,影片混杂了电子游戏,MTV,摇滚、电子音乐、动漫等诸多形式,使影片成为了一锅“大杂烩”,新异而又不失统一的艺术格调。

在这部影片里,看不到在传统电影里习惯了的“起承转合”,看不到传统电影一板一眼的沉稳叙述,看不到刻意编织的视听逻辑,观众需要做的,只要跟着罗拉的那一头红发奔跑“共振”就行了,在电子音乐的激荡和快节奏的剪辑里,感受到一种解脱与振奋,感受到一种旺盛生命力的复苏,不能不说,在《罗拉快跑》里弥漫着一股“狂欢”的气质。

罗拉快跑影评

罗拉快跑影评

《罗拉快跑》色彩分析《罗拉快跑》是由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于1998年创作的电影作品。

该部影片融合了动画、电脑游戏、MTV、黑白与彩色、高速摄影、快慢和分割镜头等众多风格,是一部融合了形式与技术的优秀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整个电影看下来就像是在玩一场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游戏。

更为重要的是,我喜欢影片中的那个有着红头发的主人公罗拉,那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英雄气概的女子。

因此,我决定对本部电影进行视觉元素中的一个点-------色彩进行分析。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既是构成电影艺术形式美的一种表现因素,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张艺谋曾经说过:“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在《罗拉快跑》这部影片中,导演突出使用了三种颜色:红色、黑色、白色。

这些颜色对整部影片具有重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就说说该部影片中是如何使用颜色的。

首先,我在此罗列一下本部影片中出现的人或物的颜色主人公罗拉的人物造型是卡通画的:红色的头发、蓝色的上衣、灰绿色的裤子罗拉的电话:红色。

救护车:红色急救车上救生员的服装:红色装着抢劫得来的钱的袋子依次是:红色、绿色、金色偷车男孩上衣:红色超市外的挂钟:黑白色分针:红色超市名字:红色曼尼的上衣:黑色曼尼的电话:黑色父亲的服装:黑白相间父亲情人的服装:黑白相间母亲的服装:白色修女的服装:黑色银行警卫的服装:黑色盲妇的帽子、眼镜:黑色盲妇衣服:米白色梅耶叔叔的服装:灰色搬运玻璃的工人服装:黄色赌场售票员服装:黑色赌场内大多数人物服装:黑色从我以上罗列中,我们不难看出:罗拉以外的多数人的装束都是黑白色,他们生活在一个暗淡、缺乏激情的黑白世界里。

而罗拉与他们不同,罗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激情,那鲜艳刺目的红头发,犹如奥林匹克运动员手中的火炬,在风中不停地奔跑,不停的燃烧!象征了一种向上、向前的力量。

然而红色也象征着不安、焦躁和危机,红色的电话、罗拉奔跑时背景街道的红色,偷车男孩的红色衣服,撞碎玻璃、撞死曼尼的红色急救车以及急救车上救生员的红色衣服等,一连串的红色,表现世界的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罗拉快跑》看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种文艺形式的领域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既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又有电影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有特征,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些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及后现代主义手法受到欢迎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然而它并非一产生就是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其声势浩大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

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在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因素同时对现实主义又有了超越和突破,尽管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作为一场文艺思潮确实对文艺创作和评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谈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向我们这样描述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像带、录音带等等,在19世纪,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被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文学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可谓比比皆是,但此种艺术思潮对文艺活动的影响却不仅限于文学,它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说:“电影理论目前似乎正处于我们称之为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一组研究课题的发展史的终点和我们认作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一组课题与主题的起始阶段”表明理论工作者已经注意到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理论及创作的影响,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讨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和手法。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电影呢?若想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必须要了解其一般特征:只注意表面,不涉及任何意义,没有深度、内涵;历史意识消失,使影片自身与历史处于断裂状态;主体已消失,人不再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世界都以物的形式呈现没有任何热情和主题思想需要表现,只做客观地陈述和展现;对象距离感消失,审美距离不复存在。

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所呈现的共同特征。

一、传统叙事方法的颠覆
观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似乎是与日俱增的,时至今日,传统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已不能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要求了。

必然要求在叙事手法上有所突破,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则一改传统,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是反对过去那种从头至尾有始有终的叙述顺序的,它惯于拆分叙事结构,甚至消解叙事结构。

如《拯救大兵瑞恩》并不是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讲述一个营救行动,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回忆采取了一种倒叙的手法讲述了整个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情节的真实性。

影片一开始描述了瑞恩领着自己的家人去祭奠那次参与营救而伤亡的队友,瑞恩沉湎与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之中,镜头逐渐聚焦于瑞恩的脸部,最后拉到主人公的眼前,给他的眼睛来一个特写。

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整个镜头穿入了瑞恩的眼中,将观众带向战场,影片由此才真正展开,随着主人公回忆的结束整个影片也就结束了,镜头再从瑞恩的眼中拉出来,此种手法在《泰坦尼克号》中也有运用。

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它们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或许不仅在于此,但是少了这样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影片也会失色不少。

后现代影片情节表现为破碎化、凌乱话、意识流化。

若不认真留心电影中的细节并且仔细地加以推理,是很难理解影片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的。

莱昂纳多领衔主演的两部影片《禁闭岛》、《盗梦空间》尤为代表,片中的镜头切换非常之迅速,情节是随着人的意识流动而不断推进。

二、开方式的结尾
与传统的闭合式的结尾相比,后现代主义电影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开放式的结尾。

闭合式结局是指故事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了所有情感都得到了满足,观众得到了一种完满的体验而离开,没有疑虑。

充分满足而开放式的结局是指电影留下一个开放式的尾巴,故事中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而且这个问题一直会延伸到影片之外,让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自己去补充思考”传统的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迎合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之后的评论家对此种结局方式提出了责难,影视作品中又出现了以悲剧收场的手法,打破了人们既定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模式,于是观众们便有了一种期待受挫的感觉,可是众口难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悲剧收场的方式也受到了众多观众和影评家的口诛笔伐。

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可谓是避免了之前两种方式的弊端而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呈献给观众,作品无所谓喜剧无所谓悲剧。

那些具备戏剧情节的观众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一种喜剧的方式收场,而那些喜欢审悲的观众则可以想象一种悲剧的结尾。

三、拼贴、戏仿、无厘头、解构的手法
“拼贴”的手法即伊哈布·哈桑所谓的“种类混杂”,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使艺术表现的边界成为无边界,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混为一缸,在这多元的现实,所有文体辩证地出现在一种现在与非现在、同一与差异的交织中。

后现代电影的情节是由许多经典、搞笑、讽刺、调侃的镜头和情节拼贴而成的,由这些因素拼贴而成的情节必然会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呈现出来。

后现代主义电影追求一种无意义、反崇高、反正统,回归观看的游戏状态,这恰好与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削平深刻模式、淡漠历史意识,通过距离感消失有意造成“表征混乱”的美学原则相契合。

国内电影中带有此种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电影相当之多,我认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越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两部了。

《越光宝盒》中的这种拼贴、戏仿的艺术手法无处不在,通过拼贴和戏仿经典影片中的镜头和语言,一方面让观众产生一种重温经典的快感,另一方想借经典的东风来为自己的电影润色,增加票房收入。

《越光宝盒》里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清一色”和“玫瑰仙子”,光从人物的名字上看,就已经有一种无厘头和恶搞的意味。

该影片不仅戏仿了它的前身——《月光宝盒》,而且还戏仿了《功夫》、《赤壁》、《无极》、《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金刚》、《功夫熊猫》里的许多经典动作和场面。

在《大话西游》中,500年前后不同版本的人物一锅粥似的拼贴在一起,古今中外各种情景改头换面的出现。

整个影片以一种“狂欢”化的形式出现,营造了一种喜剧的气氛,在哄笑的过程中把一切崇高与严肃都颠覆了,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已不再是文本呈现给我们的那种人物关系了,唐僧由一个菩萨心肠、精通佛经、不畏艰险、一心一意西天取经虽分不清人与妖魔却有着一代圣徒风范的高僧颠覆为一个罗里罗嗦、人见人烦的“八婆”。

观音本是一个普度众生具有大慈大悲情怀的女神仙却被孙悟空说成“因为你是女人我才不杀你,不要以为我怕了你”。

唐僧:“求姐姐放他一条生路吧”一个“女人”“姐姐”瓦解了权威,消解了崇高。

原有的普度众生的佛家大意被颠覆为无意义,整个故事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神圣”的“禁欲式”的取经故事而是一个嬉戏调侃的爱情故事,人物多了一些人间的烟火气息。

该影片以反权威反英雄、反秩序、反束缚的方式颠覆经典小说《西游记》传统阅读和解读的权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这种拼贴、戏仿和无厘头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却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

虽然各种形式的文艺也不再将自己定义为时代的传声筒,但这不表明时下的各种文艺方式就完全脱离生活之外,对于那些反应特定时代主题并能吸引大众眼球的题材和素材,那些具有敏锐捕捉能力的导演一定会尽可能地将其囊括在自己的影片之中。

因为无论电影在何种方式下它的图像和声音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文化信息,整个文化内容和意识形态内涵在这些发出声音的图像里持续存在,并且影视图像艺术的综合方式还充当着凝聚时代个性传释者的角色。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题材和审查制度以及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中国的导演一般不敢过
多的涉及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他们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影片中植入一些后现代主义手法和因素,用来调剂影片的口味和风格,尝试着尽可能地改变原有的影片拍摄手法,尽力捕捉时代气息。

尹鸿认为中国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后现代电影,但许多影片中的的确确已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那些带有后现代主义因素和手法的电影受到广大影迷的青睐和追捧并且能产生不错的票房效益也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可能是“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姿态,我们今天不但易于接受并且乐于把玩,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后现代的文化整体早已被已存的社会体制所吸纳,跟当前西方世界的正统文化融成一体了”。

组长:崔昊
组员:楚英麒朱景昊李宇豪王佳鑫
王子玉张可心玉任玲拓草草
二零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