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解构主义与无厘头电影
试论周星驰的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试论周星驰的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裴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摘 要: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一直以来被关注、研究较多,不少学者认为无厘头属于后现代主义,因此讨论无厘头就兼具讨论后现代主义,讨论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就是无厘头,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应该分开讨论。
本文试图结合两个事物本身的概念、特点对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周星驰;无厘头;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69-01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利用非逻辑性和带有神经质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电影的新境界,创造了喜剧电影的全新视角。
因此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但焦点往往集中于其无厘头的表演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不少学者都认为无厘头属于后现代主义,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应该分开讨论。
本文试图结合两个事物本身的概念、特点对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
一、无厘头手法无厘头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电影平民化的表现,通过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追求,拉近与普通观影者的距离。
当然,这种无厘头指向的更多是下层百姓,这与当时香港的情况有关。
香港社会绝大多数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不仅处在一个在蕴涵中国文化同时又兼容西方文化的特色地带,这种中西式文化,造就了香港市民新旧交融的思想意识——既对西方的商业文化充斥着欲望,但又斩不断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
商业化的运作使生活于其中的市民都在为赚钱奔忙,整个香港社会充斥着物欲和急功近利。
相应地,文化便成为休闲、娱乐的代名词。
而对传统文化的牵绊,使香港市民想要发掘人生的价值所在,两者的碰撞从而产生矛盾心理,想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中去发掘、实现人的价值,但面对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带来的迷惘和不知所措,于是只能通过无奈的自嘲去掩盖内心的无措。
这一部分人就成为了周星驰电影的主要受众。
因此,无厘头是具有时代性的一种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讨论的无厘头,只是周星驰早期电影的一个特有属性,同时,这种特有属性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不是周星驰个人的特点。
浅析我国解构主义喜剧电影
浅析我国解构主义喜剧电影摘要:解构主义,从电影的层面上看其实是对传统和经典的颠覆,人们通过它,将经典的人物形象、叙事情节以另种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越光宝盒》就是这样一部典型喜剧影片,本文通过对该影片中所使用的解构主义的分析,来表达笔者对当今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的若干观点。
关键词:解构主义喜剧电影喜剧电影,一直是备受大众青睐的一个剧种,往往给人一种延续不断的幸福感,回忆起喜剧电影里头某些桥段,心情自然而然就愉悦起来,心中的阴霾也能一扫而空,它以自身独特的幽默方式缓解着人们疲惫的身心。
近几年,解构主义作为喜剧电影一种形式被人们所频繁使用,通过解构其他电影的人物和情节,来增加喜剧电影元素,从而博得观众一笑。
一、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这一概念的产生最初是源自文学领域。
所谓解构,简单地说就是“废止”、“破坏”与“颠覆”,就是消解与解释,如同嬉皮士一样,是对正统观点的反抗与否定。
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1]。
解构主义,可以提供一种多样性和异质性,其突出特点是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和颠覆,提供给文学批评和鉴赏一条崭新的思维模式。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解构主义也被很好地融入了电影中,而且有了两个新的通俗的名字:无厘头和恶搞。
二、解构主义喜剧电影的特点其实,喜剧电影的“笑点”往往不在喜剧自身,而是来自它所“扭曲”的那个正常世界的层面。
当一部电影中出现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逻辑、语言,能够产生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氛围,那么观众就会认为这部剧有喜剧成分了。
在解构主义的喜剧电影世界中,喜剧性正是来自于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对传统或经典情节、形象的改变。
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技巧
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技巧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电影产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仅反映了社会现象,还承载了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叙事技巧以及具体电影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揭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魅力所在。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技巧1.非线性叙事:后现代主义电影摒弃了传统的故事线索,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惑和惊奇。
如电影《黑客帝国》中,主人公尼奥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穿梭,使观众对真实与虚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2.解构主义叙事: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对传统叙事结构的解构,通过对情节、人物、时间等元素的拆解,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
如电影《盗梦空间》中,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巧妙地将梦境与现实相互穿插,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无尽的想象空间。
3.多元化叙事视角:后现代主义电影注重从不同角度展现故事,通过多重视角塑造人物形象,使影片更具立体感。
如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导演乔治·米勒运用多重视角展现了废土世界的残酷与希望。
4.混杂现实与虚构: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将现实与虚构相互交织,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一种模糊的真实感。
如电影《银翼杀手》中,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将未来科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观众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本质产生了思考。
5.符号与象征的运用:后现代主义电影擅长运用符号和象征,使影片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通过监狱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表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希望。
三、具体电影案例分析1.《黑客帝国》:这部由沃卓斯基姐妹执导的电影通过非线性叙事,使观众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
影片中,主人公尼奥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反抗命运的安排。
解构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变相怪杰》的解读
- 240-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解构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变相怪杰》的解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珂璐【摘要】解构主义,可以提供一种多样性和异质性,其突出特点是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和颠覆。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的视角解读电影《变相怪杰》:影片。
运用戏仿、怪诞化、调侃、讽刺等方式在后现代的语境解构了传统叙事模式和权威的绝对化,向人们展示了无厘头喜剧的魅力。
【关键词】解构主义 后现代 《变相怪杰》 无厘头【Abstract 】One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deconstruction which supplies diversity and horology is clearing up and overturning the tradition.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Mask in the view of deconstruction to prove it has decon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rights of speech, characters and stories. Meanwhile, it also show the fantasy of Wulitou comedy movies using the technique such as parody, weird images, ridicule and irony.【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postmodern; The Mask; Wulitou引言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法语:déconstruction ;英语:deconstruction)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a)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总体而言,解构就是“每每专执于哲学和文学文本中似乎是无足轻重,或者明显是居于‘边缘地带’的片断发隐索微,以此形成突破口,进而扩张之,证明文本没有恒定的结构和确定的意义,最终否定柏拉图以来的理性 主义传统”。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导言:电影是一种文化创作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传媒手段,通过电影艺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电影世界中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的情感和思想。
而研究电影则是对这种艺术形式和传媒手段的深入剖析和探索。
本文将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伍迪·艾伦的影片《午夜巴黎》,通过对该电影的审视,探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和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与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延伸和拓展,将重点从对于现实、真理的追求转向对多元性、相对性、语言游戏等概念的探索。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域下,电影艺术不再追求线性叙事和意义的统一,而是强调多样性、破碎性以及对于现实与幻象的辩证关系。
电影艺术通过片段化叙事、多样的符号体系和对于真实与虚构关系的拆解等手法,突破了传统电影的框架,形成全新的影像语言和体验。
二、《午夜巴黎》的故事和风格《午夜巴黎》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的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编剧在巴黎旅行期间,通过神秘事件进入了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与一系列历史名人相遇并体验了不同时代的生活。
影片以时间旅行为题材,以幻想和现实的碰撞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该片以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多重时空的穿插,表达了后现代主义对于时间、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影片通过人物的时间旅行,打破了线性时间的局限,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话,并以此探讨现代人对于过去的怀旧和对于现实的不满。
影片中,人物可以实现与过去的交流,以及跨越时代的感受,使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戏剧张力。
三、后现代主义因素在《午夜巴黎》中的表现1. 反思现实与幻想的关系在电影中,主人公格尔菲(Gil)渴望过去的文艺时光,对于现实感到不满,通过时间的隧道来到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与众多文艺名人相遇。
这种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彰显了后现代主义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性反思。
《2024年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不仅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电影领域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文旨在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以伍迪·艾伦的经典电影《午夜巴黎》为例,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及内在意蕴。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其强调文化的多元性、不确定性以及时空交错性。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强调多元的叙述方式、碎片化的情节结构以及多元的视觉表达。
在电影中,后现代主义常常通过隐喻、讽刺等手法揭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午夜巴黎》的创作背景与主题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以浪漫和复古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在一次巧合中穿越时空回到旧日巴黎,邂逅了许多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的故事。
电影中通过荒诞而奇幻的情节展示了现代人对于传统价值的追寻和对浪漫生活的渴望。
电影风格诙谐幽默,画面色彩鲜艳且富有个性。
四、《午夜巴黎》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1. 多元叙述与碎片化情节结构《午夜巴黎》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多元叙述的手法,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不同历史人物的视角来展示故事。
同时,情节结构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时空交错,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联想和解读。
2. 隐喻与讽刺电影中通过隐喻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主人公对旧日巴黎的向往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浪漫和传统的追求。
3. 视觉表达与色彩运用电影画面色彩鲜艳且富有个性,通过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
同时,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光影效果和视觉特效,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奇幻和浪漫的氛围。
五、《午夜巴黎》的后现代主义意义《午夜巴黎》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它通过多元叙述、隐喻和讽刺等手法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它也以荒诞而奇幻的情节展示了现代人对于传统价值的追寻和对浪漫生活的渴望。
《2024年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鲜明的主题内涵和深刻的艺术表现,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对《午夜巴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等特征,对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主题。
三、《午夜巴黎》的叙事风格《午夜巴黎》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
影片中通过时空穿越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都市,呈现出现实与幻想的交织。
同时,影片运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相互穿插,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络结构。
这种叙事风格既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也展现了电影艺术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四、《午夜巴黎》的主题内涵《午夜巴黎》的主题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在巴黎的奇幻经历的描绘,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孤独、迷茫和追求。
同时,影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再现,表达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这种主题内涵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性和批判性相呼应,使得影片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五、《午夜巴黎》的艺术表现《午夜巴黎》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独特的镜头运用,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其次,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此外,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演员们的表演自然真实,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
这些艺术表现手法使得《午夜巴黎》成为了一部具有高度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试论周星驰的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
试论周星驰的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作者:裴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一直以来被关注、研究较多,不少学者认为无厘头属于后现代主义,因此讨论无厘头就兼具讨论后现代主义,讨论后现代主义的袁现就是无厘头,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应该分开讨论。
本文试图结合两个事物本身的概念、特点对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周星驰;无厘头;后现代主义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利用非逻辑性和带有神经质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电影的新境界,创造了喜剧电影的全新视角。
因此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但焦点往往集中于其无厘头的表演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不少学者都认为无厘头属于后现代主义,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应该分开讨论。
本文试图结合两个事物本身的概念、特点对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
一、无厘头手法无厘头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电影平民化的表现,通过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追求,拉近与普通观影者的距离。
当然,这种无厘头指向的更多是下层百姓,这与当时香港的情况有关。
香港社会绝大多数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不仅处在一个在蕴涵中国文化同时又兼容西方文化的特色地带,这种中西式文化,造就了香港市民新旧交融的思想意识——既对西方的商业文化充斥着欲望,但又斩不断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
商业化的运作使生活于其中的市民都在为赚钱奔忙,整个香港社会充斥着物欲和急功近利。
相应地,文化便成为休闲、娱乐的代名词。
而对传统文化的牵绊,使香港市民想要发掘人生的价值所在,两者的碰撞從而产生矛盾心理,想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中去发掘、实现人的价值,但面对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带来的迷惘和不知所措,于是只能通过无奈的自嘲去掩盖内心的无措。
这一部分人就成为了周星驰电影的主要受众。
因此,无厘头是具有时代性的一种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讨论的无厘头,只是周星驰早期电影的一个特有属性,同时,这种特有属性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不是周星驰个人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对电影的制作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通过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突破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以及探索影像和现实的关系,为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例子,探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1.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传统的电影叙事常常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以清晰的起承转合展现故事情节。
然而,后现代主义电影破坏了这种传统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来展示故事。
例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中,通过在梦境和现实之间切换、交叉叠加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观众陷入了一个虚幻的梦幻世界。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同时也让观众思考现实和梦境之间的边界。
2.突破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后现代主义电影还大胆地挑战了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展现了超乎常规的奇幻和梦幻式的画面。
例如,大卫·林奇的《黑暗世界》中,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效果和扭曲的剧情,创造出了一个离奇而离经叛道的世界。
这种对物理和精神的突破,使电影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3.探索影像和现实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对影像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探索,呈现出一种新的观念和认知方式。
例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通过对太空舱和星际飞船的精确重现和细致描绘,引导观众思考人类科技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这种对影像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探索,挑战了观众对现实的固有观念,激发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结构,突破了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还探索了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这些特点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成为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艺术形式,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引发对现实和虚构的思考和反思。
因此,在电影中体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同时也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毕业论文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狂欢——简评周星驰无厘头电影
【标题】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狂欢――简评周星驰无厘头电影?? 【作者】冉妮【关键词】后现代??解构??狂欢??无厘头??走势【指导老师】红兵【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作为当前影视美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者专家们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后现代语境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这部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理论成就。
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都有大量的相关著作涉及到这个话题,有关于“后现代”思潮的详细阐释,也有关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著名文本和论著,也有关于解构主义的论述精品,也出现了大批的关于“无厘头”文化的分析,但是却很少看到有专门评述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相关理论著作,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和空洞、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文化涵和艺术高度、为了使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得到更多的赞许和支持、也为了让周星驰无厘头电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劣势和不足,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提升其文化品位和影视地位,本文将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放置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解构主义和狂欢化的视角进行了解读,阐释其特有艺术价值,剖示其不足,预测其发展走向。
一、关于“无厘头”、“后现代”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无厘头”文化以及“后现代”这两个概念可能对大家来说都还比较陌生,基于此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以下这两个新概念。
(一)关于“无厘头”今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常常被称为“无厘头”新生代。
他们不用像20世纪80年代“晓”那样思考“为什么人生的道路越来越窄”更多的是“如何活”,喜欢的是“怎么都行”,无厘头已成为新生代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
早年周星驰在电影里尝试突破常规,破旧立新,但在人看来,他的表演只是随意瞎闹胡搞,入不得主流,因此冠其名曰“无厘头”,这也是周星驰为什么不喜欢别人说他无厘头的原因。
但随着他对这种特殊演绎手法的逐渐完善并自成一家,社会大众也从拒绝排斥转变为认同欣赏,周星驰也因此迅速走红。
他这种特殊的演绎风格被确认为“无厘头”。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及其派别简介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一种反传统、反规范、反线性叙事的影视观念。
它包含多个派别和流派,每个派别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的起源和特点,并概述几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派别。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的起源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它是对传统叙事结构和艺术观念的反叛,以及对权威、真理和固定意义的怀疑。
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和破坏性的手法,挑战传统的观众期待和心理预期。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电影着重强调影像本身的构造和表现形式,常常采用断裂的结构和非线性叙事。
它们通常没有固定的线性情节,而是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展现,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参与。
后现代主义电影不追求客观真实性,而是注重主观背景、角色感知和现实的多元解读。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派别象征派象征派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电影派别,以象征性语言和符号为特点。
它们不追求逻辑性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隐喻、象征和暗示来表达情感和观念。
典型的象征派电影有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影像派影像派是另一个后现代主义电影派别,重视影像本身的构造和表达。
它们运用艺术性极强的画面和音效,以及非传统的摄影技巧和特殊效果,创造出充满神秘和幻觉的电影视觉体验。
著名的影像派导演包括大卫·林奇和约翰·沃特斯。
解构派解构派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它主张对影片中已有的观念和结构进行解構和拆解。
解构派电影通常以扭曲和颠覆传统观念为手段,挑战观众对现实和真理的认知。
著名的解构派导演包括昆汀·塔伦蒂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
总结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以其反传统、反规范的艺术观念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受到广泛关注。
不同派别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不同的手法和风格,向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元的电影视觉体验。
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欣赏后现代主义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从电影《大话西游》看解构主义-最新文档
从电影《大话西游》看解构主义一、引言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是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其领导者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他“以解除‘在场’为其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解构中心性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推衍展开”。
一切解构主义的目的就在于打破结构主义对人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大话西游》这部电影经典之处正是在于其打破传统,反对权威。
对传统和权威的颠覆虽引起很多争议,但这部电影无论从它对待经典的态度,还是它演绎经典的方式以及它自身的立场来看,都体现了解构主义的特性。
由此来看,《大话西游》绝对是无视传统权威和经典,颠覆人们思维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提倡多元性、无中心,具有解构主义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后现代”和“无厘头”的语境全面颠覆“解构作为一种阅读和批评的模式,首先是将反传统和反权威引为己任。
”德里达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批判,颠覆“在场”形而上学,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语音中心主义”。
同样,《大话西游》虽然从题材上看是旧瓶装新酒,以导演颠覆传统的手法重新解读经典,但其抛弃历史传统大胆改写,解构经典,与权威相矛盾。
首先是对中国经典著作的情节的解构。
一提到《大话西游》这部电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的《西游记》。
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本书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
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而电影《大话西游》却将这一传统颠覆,没有借此讽刺现实而是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孙悟空对待感情时的痛苦,而我们知道在书中并没有孙悟空的感情戏码,这里颠覆了其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的形象。
无厘头表象与电影作者的忧患意识——浅析《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美学特征
无厘头表象与电影作者的忧患意识——浅析《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美学特征无厘头表象与电影作者的忧患意识——浅析《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早已超越了其娱乐功能,成为了大众文化中的一部分。
电影的美学特征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而《大话西游》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无厘头表象和后现代美学特征备受观众和学者推崇。
本文将从无厘头表象和电影作者的忧患意识两个方面对《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进行探讨,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观众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一、无厘头表象的特征与影片风格的建构1.无厘头表象的定义与发展无厘头表象是指以荒诞、荒谬和离奇的方式来表现事物或情节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起源可以追述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戏剧和电影,而在中国,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视节目和小品中。
《大话西游》恰恰是国内电影中较早采用无厘头表象的作品之一。
2.无厘头表象的运用与影片风格的建构《大话西游》通过大量的无厘头表现手法,包括但不限于荒唐的对白、怪诞的造型和夸张的动作,将西方经典故事《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情节重新解构和再现。
这种表现风格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愉悦和惊喜的心情,并为影片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电影作者的忧患意识与制片背景的影响1.电影作者的忧患意识的背景和内涵电影中的忧患意识是指电影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拷问。
在《大话西游》中,导演刘镇伟通过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对人生、爱情和友谊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2.制片背景对电影作者忧患意识的影响《大话西游》的拍摄和上映年代正值中国发生重大变革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刘镇伟对生活的忧患意识正是受到了这一特殊背景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作者借助无厘头表象和荒诞的情节,传达出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世界的观察。
三、后现代美学特征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观众价值观的影响1.对电影艺术的发展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是后现代主义看来,启蒙传统的现代观念虽然造就了当今的西方文明,推进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过程,可是现代性的构建过程也产生的无数的痛苦和不幸,从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农民和无产者,到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的妇女和少数民族,以及被剥削的第三世界人民和殖民过程中被灭绝的种族,都是现代化过程的牺牲品。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并不是一个理性的,统一的主体,而是一个怯中心,碎片化的主体是一种精神分裂症的欲望流。历史也不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一种单数的,大写的历史,存在的只是复数的,小写的历史,也就是说所谓的历史并不是已经过去的事实,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忆录,档案,报告,文学作品等——存在的文本,是一系列对过去进行记录和解释的话语,是人类对自己的集体的欲望所作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
后现代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理性,历史和人
一般认为理性乃是现代性得以确立的基本前提,是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根源,真理之所在以及系统性知识的基础。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是社会不断向善,文明不断进步的和人类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且历史的规律是人可以凭借理性加以把握和认识的。最终都把人放在宇宙和认识的中心,使人成为一切非我族类必须与之看齐的最高主体。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在《喜剧之王》中,周星驰似乎把爱情推到了祭坛的最高处,期望用爱情来对抗人生和历史的冷酷。而对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来说,似乎也只剩爱情可以追求了。而整部电影中,周星驰在怀疑了努力和奋斗的意义之后,确实对爱情保有极大的信心。
等到了《功夫》,似乎周星驰开始觉得爱情还不足以成为全部的理由和依靠。把全部人生的意义都压在爱情身上,似乎这样的负担对于爱情来说过重了,更何况爱情本身也不断的显现出脆弱和无奈来。于是,更多的,周星驰将希望放在人性的善良上,期望人的神性能够战胜罪恶。
解构主义是现代语言学地一种理论,原来是用来探讨人的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的。近代的西方人认为,语言与思维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你有什么思想,就可以用什么语言表达出来。解构主义在西方的流传的时候,就是得益于后现代的文化氛围。才这么发达起来地。因此解构主义又与后现代主义是好兄弟,如果说是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思、反省,那解构主义就是说,把这种反思用大白话,用笨蛋都能弄懂的形式说出来。
而在周星驰为我们建构的喜剧世界里面,正是充满了对传统价值的颠覆和重写,再加上所谓的“无厘头”风格——没有逻辑关系的对话,有些脱离的情节和镜头…… 营造出极具后现代特点的“碎片感”。进入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一切都不在它原本的位置上,所有的事件、人物和对话,似乎都和我们心中的预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同后现代的价值多元论所表达的,任何一种价值和存在都应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目的。通过对传统的否定,达到了对现实的追问和质疑。
现在从上述的解释中我们可以肯定对星爷冠以后现代主义解构大师确实不为过,星爷虽不是理论大师,可是他电影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确实是和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可见同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同步的,只不过有些人可以表达出来,而有些人没能表达出来而已。
专注现实和历史的平民心态和世俗生活,以平民化甚至庸俗化的社会坐标、艺术坐标,消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主流精神和理想价值,使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作家的认为操守在瓦解中实现着某种转型。
后现代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界定。在社会经济方面,后现代只的是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的时代。在文化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在艺术上,后现代主要指的是70年代以后出现的前卫艺术运动,其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反现代主义的贵族意识和拯救情节,强调艺术平民化和生活化,反对创作的正典化或经典化,追求艺术语言的异质性或矛盾性的并存,如此等等。
周星驰的电影的特点:1、普遍专注小人物的生活和情感2、无厘头。这都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所以人们这么评价他。但是他自己不承认这样的评价。
解构
解构一词是指对恒定意义的分离,它作为后现代对“结构”(主义)的在场、秩序和中心整体性反击的一部分,其某些具体策略对西方电影的后现代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节就结合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与建议对电影的后现代思路进行梳理。 德里达首先提倡在文本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建立非必然的联系,其目的在于突显能指与所指搭配的任意性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使所指脱离即定能指的依附从而扰乱固化的结构思想。反映于电影中,这个策略有利于打破现代主义电影的两个符号学对意义的深层次指涉。像拉康所谓“滑动的所指”那样,使几个所指同时漂浮于电影本体的能指符号之上,可以扰乱观众心中固有的“能所”对应模式,导致意义反射的不确定性,继而反映一种去中心、去深度的平面思维形态。
但要注意的是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对理性,人和历史的否定,而是为了破除人们对这些东西的绝对信任。
第一, 是深度模式的削平。
第二, 是历史意识的消失。
第三, 主体零散化。
第四, 是距离感的消失。
总之,后现代注意的一种精神气质主要特征就在于,反中心性,反二元论,反同一性,反总体性。主张差异性,异质性,多样性和离散性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成于20世纪60年代,盛于80年代,至今仍然影响广泛。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差异性和异质性,反对同一性和总体性。
对于现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厘定,社会经济的,文化的和艺术的。他们对应的另外三个概念分别是,狭义的现代,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狭义的现代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他指的是接着中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而这一新纪元的开始的标志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现代性则是文化和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意识,它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启蒙主义引发的哲学思维中存在着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至于现在主义,则是指现代时期的一种审美形态和艺术形态。
星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他的无厘头或者说后现代主义解构手法的后面,他让我了解到,原来好的喜剧是应该让人流泪的。“我是一个演员”,这是《喜剧之王》里的台词,无疑这也是周星驰的自我评价。让我想到了小津安二郎曾经说过纯卖豆腐的人。”
周星驰的作品都是商业片,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影片中提出的质问和思考。施特劳斯说,政治哲学更近喜剧而非悲剧。我想,他所说的喜剧应该是悲剧基础上的喜剧,没有悲剧意义的喜剧只能是闹剧。这也正是喜剧自身所遭遇的紧张。在消解了严肃性的同时,也消解了自身的意义,最终容易沦为纯粹的无意义。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喜剧·后现代主义
我们必须注意到周星驰所具有的香港背景——长时间的殖民统治,使得香港文化更接近于西方的文化传统,而不是大陆的儒家文化传统。所以,在周星驰作品中表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正是以现代价值的沦丧作为起点的。正如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人将上帝从他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在现代社会中被确立起来的那些价值体系,那些美德,那些曾经值得人们去奋斗的东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又被粉碎了。也就是说,现代性成为他自身的终点。而由于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反叛,通过对现代价值的反叛,后现代其实粉碎了自身存在的理由,最终必然进入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
然而,正如同后现代主义自身所遭遇的紧张,虚无主义不能成为我们的终点,我们还是需要给出一个最终的价值,或者说是重新寻找一个支撑这个世界的理由。从这三部影片里,我们不难看出周星驰给出的答案。
《唐伯虎点秋香》实际上是偏向于虚无主义的,或者说周星驰还没有找到答案。因为最终他还是没能得到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秋香和他之前的妻子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抛去影片中的笑料的话,这一部更接近于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