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论语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逾(迷惑。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拓展延伸完成校本作业。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最适合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一项是()季节不同,注定了雨的风格亦各不相同。

夏雨热烈,往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果然,不一会儿, _______,地面又恢复了生机。

夏之雨来得猛烈,去得快捷,丝毫不拖泥带水。

A.雷声渐远,风速渐慢,雨声渐缓,乌云渐散B.雷声渐近,风速渐快,雨声渐紧,乌云渐聚C.渐近的雷声,渐快的风速,渐紧的雨声,渐聚的乌云D.渐远的雷声,渐慢的风速,渐缓的雨声,渐散的乌云2.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是( )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

(把“变化”改为“改变”)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删掉“当”和“时”)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

(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D.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

(把“囊括”和“包揽”颠倒过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止.增笑耳B.屠自后.断其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D.狼不敢前.其一犬坐于前.5.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rùn) 稀疏(shū) 水涨船高(zhàng)B.抖擞(sǒu) 黄晕(yùn) 捉迷藏(cáng)C.应和(hé) 蓑衣(suō) 戴着笠(lì)D.撑伞(zhǎng) 酝酿(niàng) 欣欣然(xīn)二、名句名篇默写6.根据提示默写。

论语十二章汇总

论语十二章汇总
10《论语》十二章
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 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 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 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
3.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 警句等语言材料。
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品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
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省(xǐnɡ) :自我检查, 反省。
谋:办事。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 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诚 信。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了呢?”
传(chuán):老师传 授的知识。
课文探究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
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 支配的事情。
世;四十岁能通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意
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 见。
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逾(yú):越过,超过。
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矩 :规矩,规范。
• 《论语》与《大学》《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共 二十篇。成为封建时代读书 人的必读书。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 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 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 就叫,‘博学而 笃志”。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则》导学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孔子及其《论语》的相关常识。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翻译内容。

一、走进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它以体为主,是记录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在教育上主张,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三个方面内容。

朱熹把它和合称《四书》。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注意字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不亦说乎()愠()三省()逾矩()罔()殆()箪()肱()笃()2、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翻译句子并注意对字词的理解。

时习不亦说乎朋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不信乎传不习乎十有五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耳顺不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不堪其忧知之者饭水曲肱于我三人行逝者如斯夫匹夫笃2.解释下列通假字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3.解释下列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课论语十二章练习复习超实用

10课论语十二章练习复习超实用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 《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时期 思想 教育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 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 (1)通“汝”,你,你们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什么 (3)则不复也( ) (3)再次,重复 (4)是以谓之文也( ) (4)因此 15.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 以 谓 之 “文” 也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 三省吾身( xǐng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dān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 博学而笃志( dǔ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1)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3)真诚,诚实 (4)温故而知新 新: (4)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5)迷惑 有害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 (6笃志 笃: (8)忠实,坚守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短文两篇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短文两篇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供您参考,篇一: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二)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笃一箪食士不可以不弘毅知松柏之后凋曲肱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五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不堪其忧曲肱而枕之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翻译课文。

10、《论语》十二章 复习要点

10、《论语》十二章 复习要点

第10课《论(lún)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3、《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4、《论语》十二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二、重点词语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按时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通“悦”,愉快。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朋:志同道合的人。

不亦……乎:不也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日:每天。

三:虚指,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越过规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共50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共50张PPT)
《论语》十二章
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 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人。晚年致力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人。
著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20篇。它以 作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宋 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阐述学习的方法、乐趣、以及做人的态度: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 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 修养。
人称代词,我
泛指多次
反省
替,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
出谋划策
连词,却
尽心尽力
真诚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出谋划策却不尽心,可以这样吗?与朋友交往却不 真 传授的知识 复习
孔子
连词,表顺承, 译为“然后”
按时
通“悦”,高 兴 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志同道合的人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怨恨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 的人吗?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顺节奏; 读出韵味。
首届“胜者为王”字词守擂竞赛

课件2: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课件2: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 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 《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 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 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 其两端而竭焉。”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体现了孔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 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 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 意义的思想方法。
三、课文分析讲解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 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 的是一个十分 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 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 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 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 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 (2)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白话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 论语十二章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 论语十二章课件 新人教版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 8,子曰:“饭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疏食饮水,曲肱
顺承而枕之乐,趣乐亦在其中矣不。正不当义手而段富且贵,
对,对于
第二章
2. 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
“多次”不是确数 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办事 尽心竭力
真诚,诚实

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 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 事,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 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 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 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相传孔子出生地—尼山全貌
孔府历史面貌
山东曲阜——孔府鸟瞰图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且听风吟阁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 读,感受语言之美。
2.自由朗读,要求:读 准字音,声音洪亮。
品析探究苑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 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

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理解、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

德育目标: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为人处事的思想修养。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能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准备: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

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

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

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

七天后,孔子去世了。

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

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

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

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

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

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提示:(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

“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

“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

“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

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要求学生解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1)“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

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

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

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

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

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

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

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

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有朋自远方来”。

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

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

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

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

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人不知而不愠”。

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

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

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