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与传质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一、引言
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热量如何从一个物体传输到另一个物体。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传热学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
2. 掌握传热学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3. 熟悉各种传热现象和传热机制;
4. 进行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
1. 传热学基础
1.1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
1.2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1.3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
2. 热传导
2.1 热传导的基本原理
2.2 热传导的数学模型
2.3 热传导的边界条件
2.4 热传导的解析解和数值解
3. 对流传热
3.1 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
3.2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回顾
3.3 流体边界层和对流传热模型
3.4 对流传热的换热器设计
4. 辐射传热
4.1 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
4.2 辐射传热的数学模型
4.3 辐射传热的辐射性质
4.4 实际问题中的辐射传热计算
5. 传热器件与传热流程
5.1 各种传热器件的原理和特点
5.2 传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效率分析
5.3 传热流程的优化设计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2. 实验教学:通过传热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热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加深对传热学的理解。
3. 计算机模拟:利用传热学的数值模拟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传热计算和仿真实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
1. 课堂小测:用于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传热学》教学大纲(本科)
《传热学》教学大纲
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地位
传热学是研究温差作用下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它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热量传递规律的基本知识,掌握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基本原理,通过典型工程应用实例,将专业基础知识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相关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解析,并在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今后在能源、电力、化工、冶金、造纸等行业从事与热能利用有关的技术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传热学理论方法进行一般的工程案例分析,使传热学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辅助工具。具体如下:
目标1:能将专业基础知识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相关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解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稳态和非稳态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特特性以及基本的传热计算能力,能对传热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要求学生能解决工程实践中的传热问题,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展开论述传热学发展史,叙述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认识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前人在探索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偶然的事件,特别是国内学者对于传热学研究的推进(如本课程经典教材编者陶文住院士与西迁精神),使学生领悟到知识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设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传热学教学大纲.doc
传热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热学
英文课名:Heat Transfer
学分:4
学期:春季
先修课程要求: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课程简介:
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及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计算方法。传热学知识在能源、电力、冶金、动力机械、石油化工、低温工程、环境与建筑等工业领域以及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如:电子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热学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是面向21世纪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大纲:
一、绪论(4学时/3学时)
1.概述
2.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3.传热过程简介
二、导热理论基础(3学时/3学时)
1.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傅里叶定律
2.导热系数
3.导热微分方程式
4.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三、稳态导热(4学时/4学时)
1.通过平壁的导热
2.通过复合平壁的导热
3.通过圆筒壁的导热
4.通过肋壁的导热
5.通过接触面的导热
6.二维稳态导热问题
四、非稳态导热(6学时/4学时)
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2.无限大平壁的瞬态导热
3.半无限大物体的瞬态导热
4.其他形状物体的瞬态导热
5.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
五、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基础(4学时/3学时)
1.建立离散方程的方法
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3.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4.控制容积积分法简介
导热部分小结、二维稳态导热理论解及作业讲评、课堂讨论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
六、对流换热分析(10学时/6学时)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传热传质学是化工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物质之间的传热和传质现象及其规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热传质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传热传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掌握传热传质 mathematical models 的建立与求解方法;
3. 熟悉传热传质过程中的常用设备和实验方法;
4. 能够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设计和改进传热传质系统;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机制:
a) 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
b) 扩散、对流传质;
c) 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
2. 传热传质的数学分析方法:
a) 恒温边界条件下的传热传质计算;
b) 变温边界条件下的传热传质计算;
c) 换热器和传质设备的设计方法。
3. 传热传质的实验与应用:
a) 传热传质实验室器材和常用实验方法;
b) 传热传质在化工工程中的应用;
c) 工程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
a) 理论授课,讲授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机制;
b) 数学分析方法的讲解和示范;
c) 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
2. 实验:
a) 组织学生进行传热传质实验,加深理论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b)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传热传质实验;
c)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
3. 论文阅读与讨论:
a)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学术论文,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b) 组织学生进行论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交流能力。
5. 小组项目: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情况
(5) 了解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指导思想,掌握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
理、节点温度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节点温度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及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6) 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计算公式:牛顿冷却公式,了解对流换热
的影响因素及流换热的求解方法。
(7) 掌握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边界层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求解
对流换热问题的作用与边界层微分方程,了解外掠平板层流换热分析求解方法,掌握对流换热特征数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8) 掌握相似原理的主要内容及相似原理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
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单相流体内部流动及外部流动强迫对流换热,掌握自然对流换热的特点、数学描述,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自然对流换热冋题。
(9) 了解凝结换热现象的特点,掌握膜状凝结换热的分析求解方
法,了解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主要因素,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凝结换热问题;了解沸腾换热现象的特点、沸腾换热的机理及影响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沸腾换热问题。
(10) 掌握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实际物体的辐
射特性及基尔霍夫定律。
(11) 掌握角系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黑体和灰体表面组成的封
闭空腔内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方法。
(12) 了解体辐射的特点、气体与包壳间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太
阳辐射的特点。
(13) 掌握肋壁传热的计算方法,了解传热的强化与削弱方法。
(14) 了解换热器的类型与构造,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对数平均温差
法和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传热学 教学大纲
传热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00003Z10
课程名称:传热学/Heat Transfer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学时/学分:56/3.5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第四版)
[2]TL Bergman,AS Lavine,FP Incropera,DP DeWitt.
Fundamental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7th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Inc.,2011
[3]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葛新石等译.传热和传
质基本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六版)
[4]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叶宏等译.传热和传质
基本原理习题详解.北京:第六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一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把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机理,掌握热量传递基本方式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以及部分情况下的温度分布计算,对换热器有初步的认识,能进行换热器简单的热设计,能理解传热增强与削弱的原理及应用方法。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日后从事的与炉窑热工、制冷与空调、动力机械、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相关的研究、设计与管理工作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熟练掌握导热、对流换热及热辐射大部分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透彻理解该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传热机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熟悉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理论。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引言
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热量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和方法。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熟悉几种常见的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
3. 掌握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 能够分析和解决传热学中的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设计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传热学基本概念
- 传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传热学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的关系;
- 传热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假设。
2. 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
- 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传热方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 不同传热方式的应用和实际例子。
3. 传热计算方法
- 热传导计算方法:一维热传导方程、对流换热方程、辐射换热方程;
- 对流换热计算方法:强迫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
- 辐射换热计算方法:黑体辐射、实物辐射的计算方法。
4. 传热过程分析
- 传热过程的热阻和热导率分析;
- 热传导问题的一维和二维稳态解法;
-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分析。
5. 传热实验
- 传热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
- 测量传热系数和传热机制的实验方法;
-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实验实践:设计一系列的传热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
操作,了解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交流;
《传热学教学课件》《传热学》课程大纲.doc
《传热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
学分:5学分学时:80学吋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学时:8学吋上机学时:4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教学目的:
传热学是环境工程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牛获得较宽广的传热传质的基木理论知识、相应传热问题的分析计算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该课程不仅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而口也是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Z-O
教学要求:
1.了解传热传质的工程应用背景,熟练掌握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及导热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对简单几何形状的常物性、无内热源
稳态与非稳态导热问题能进行熟练的分析及计算;较深刻地了解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温度场及热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初步掌握导热问题数值计算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初步上机训练。
3.较深刻地了解対流换热的各种影响因素,熟悉对流换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及和应准则的物
理含义;对强迫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能定性做出正确判断,并能熟练运用准则方程式进行对流换热问题的计算。
4.掌握热辐射的慕本定律;熟悉角系数及利川辐射换热网络进行黑体与灰体表面间的辐射换
热计算;初步了解吸收性介质的热辐射特点及计算。
5.掌握传热过程及复合换热所遵循的基木规律,了解强化传热及削弱传热的基木途径;基本
掌握换热器的两种基木计算方法:平均温压法和传热单元数法。
6.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温度、热量及流量等参数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技能,对学生安排实
X2010011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X2010011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热学
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
课程编号:x2010011
学时数:64
其中实验学时数:8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4.0
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工程技术学科,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学生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熟悉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特点。重点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实例。难点是机理、三种基本方式对比、区别。
(二)导热基本规律及稳态导热
掌握傅立叶定律,熟悉导热系数的定义及意义、影响因素及不同物质的导热系数和导热机理;掌握导热问题的三类边界条件,会用导热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求解通过平壁和圆筒壁的导热问题;掌握有关肋片导热的基本概念,会求解内部节点及边界节点的节点温度有限差分基本方程式。了解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重点是傅立叶定律及分析、导热系数的定义。难点是肋片导热、内部节点及边界节点的节点温度有限差分基本方程式和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
(三)非稳态导热
掌握集总热容系统的分析及相应计算,掌握毕渥准数及傅立叶准数,熟悉非稳态导热的原因、特点及数学描述,了解一维、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其中了解对简单物体的二维、三维导热问题用分离变量求解方法,会对不稳态导热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并掌握显式、隐式两种差分格式。重点是集总热容系统的分析及相应计算、非稳态导热。难点是维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及诺谟图、显式、隐式两种差分格式。
《传热学(1)》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热学
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
课程代码:MEME2022
课程类别:①大类基础课程;②考试;
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
主讲教师:
指定教材:章熙民:《传热学》(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
一、教学目的
《传热学》是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习基础课程。通过传热学的学习,学生应对工业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热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应能计算绝大多数稳态传导、对流和辐射及其组合情况下的换热问题,并对生产中常见的非稳态传热过程有一定分析计算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等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能够分析工业和生活中一些复合传热过程,并能够计算热流量,总换热量、温度场等。初步掌握传热传质学数值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
1、教学内容
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Stefan-boltzman定律及其物理含义。
2、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热量传递机理,传热计算过程的单位换算。
第2章导热基本原理
1、教学内容
温度场、稳态温度场、非稳态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导热系数、热扩散率、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基本概念,导热微分方程的完整形式及稳态、无内热源条件下的简化形式,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不同坐标下导热微分方程的稳态无内热源的简化形式。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热能动力工程专业)
(70学时)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传热学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应该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的和巩固的有关热能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以及一定实验技能的训练。它不仅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定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解剖处理和分析计算。
2.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能对无内热源的简单几何形状物体在常物性条件下的导热进行熟练的分析计算,并对较复杂导热问题的数值求解途径有所了解。
3.较深刻地了解各种因素对对流换热的影响,对强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的有关准则有正确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了解凝结和沸腾换热现象的分类、特点及影响因素。
4.理解有关热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能熟练地对被透明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进行计算。了解气体辐射的特点。
5.会利用平均温差法和效能—单元数法对换热器进行热计算,了解强化传热的原则、手段和常用的隔热保温技术。
6.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温度测量、热量测量、流量测量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安排实验、选择测量仪表、正确进行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等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为先修课程。为使课程的内容相互衔接,高等数学中应包括:泰勒级数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场论、傅立叶级数、线性方程组的解及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在流体力学中,应对层流边界层理论进行讲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与传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48,实验学时4
4、学分:3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工程流体力学
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
7、大纲执笔:油气储运教研室李永杰
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6.11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热能传递与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热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规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能的传递原理与规律、换热设备的热工计算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导问题简化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宏观研究方法及特点,掌握工程热力学
与传热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工程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能正确分析能量转换与守恒关
系,对热能的可用性有基本的认识,了解合理用能的原则
3.能依据热能过程的特征,分析计算过程的功量与热量。掌握理想气
体的基本热力性质与计算方法。
4.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的原理与工程常见条件下的简化、计
算。
5.理解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能计算传热量,并能指出增大或减小传
热量的基本方法。
6.了解常用换热器类型,并能进行换热器的一般热力计算。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2.(一)理论教学:
1.基本概念及定义(2学时)
掌握基本概念: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的状态及基本状态参数;平衡状态:状态方程;热力过程的准静态过程;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热量和功的类比;热力循环。
重点:建立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难点: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热量和功的类比。
2.热力学的第一定律(6学时)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式;稳定状态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焓;轴功;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应用举例。
重点:能量守恒方程式与应用
难点:焓参数的应用。
3.理想气体内能、焓、熵和比热(2学时)
掌握理想气体内能和从理想气体的比热;理想气体的熵:了解理想气体混合物。
重点:理想气体状态参数变化量的计算。
难点:理想气体的熵变计算。
4.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4学时)
掌握热力过程分析概述:定容过程;定压过程:定温过程;定熵过程;多变过程。
重点:各热力过程中功量与热量、状态参数的计算。
难点:多变过程的计算分析,图示。
5.热力学第二定律(4学时)
掌握热机循环与制冷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了解热能的可用性。
重点: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判断过程方向性的定律
难点:热能的可用性分析
6.熵(4学时)
掌握状态参数熵的计算,了解不可逆过程熵的产生;理解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系统的作功能力与不可逆损失。
重点:掌握熵增原理,判断过程方向
难点:熵变计算与系统作功能力损失计算
7.气体的流动(4学时)
掌握稳流气体的基本方程;喷管流动基本特性;气体的流速与临界流速;气体流量与喷管尺寸计算;理解喷管效率;了解绝热滞止。
8.压气机的压气过程(2学时)
掌握压气机的压气过程;活塞式压气机的压气过程;多级压缩;理解压气机效率。
重点:掌握压气机的理论分析计算
难点:压气机的图示分析
9.传热学概述(2学时)
理解热力学与传热学的联系;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0.导热的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的分析计算(8学时)
掌握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式;一维稳态导热。
重点:平壁、筒壁稳态导热计算
难点:筒壁稳态导热计算
11.对流换热原理与分析(4学时)
理解对流换过程简介,边界层的概念;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方法;量纲分析;对流换热模型实验和教据的综合法。
重点:对流换热过程分析
难点:量纲分析
12.流体无相变相时对流换热的分析计算(2学时)
掌握流体的管道内作强迫对流时的换热。流体外绕壁面作强迫对流时的换热,流体自然对流时的换热。
重点:各条件下准则关系式的应用
难点:经验公式的正确应用
13.传热过程与换热器(4学时)
掌握传热过程的分析计算:换热器概述;间壁式换热器的热力分析计算;了解换热器的性能评价。
重点:传热过程分析计算;换热器热力计算
难点:换热器热力设计。
(二)实验教学:按照实验大纲要求
五、考试考核办法:闭卷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热工理论基础》郝玉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
1.《工程热力学题型分析》清华大学,朱明普编著
2.《传热学习题集》J.P.霍尔曼编著
3.《工程热力学》,曾丹书等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工程热力学》吉林工业大学,华自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5.《传热学》山东工业大学,俞佐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七、其它: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