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与传质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热量如何从一个物体传输到另一个物体。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传热学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2. 掌握传热学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3. 熟悉各种传热现象和传热机制;4. 进行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础1.1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1.2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1.3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2. 热传导2.1 热传导的基本原理2.2 热传导的数学模型2.3 热传导的边界条件2.4 热传导的解析解和数值解3. 对流传热3.1 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3.2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回顾3.3 流体边界层和对流传热模型3.4 对流传热的换热器设计4. 辐射传热4.1 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4.2 辐射传热的数学模型4.3 辐射传热的辐射性质4.4 实际问题中的辐射传热计算5. 传热器件与传热流程5.1 各种传热器件的原理和特点5.2 传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效率分析5.3 传热流程的优化设计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2. 实验教学:通过传热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热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加深对传热学的理解。

3. 计算机模拟:利用传热学的数值模拟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传热计算和仿真实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用于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整个传热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参考教材1. 《传热学导论》李诗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2. 《传热学教程》王海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3. 《传热原理与设计》郭光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课程编码:20511019学时:58学分:4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在该专业的知识结构中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所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建筑物的温度、湿度问题。

气候在变化,建筑物构件每时每刻都在传热;用以改变室内温湿度条件的技术手段中,采暖、空调,热源、冷源等等,大都以传热为主要的物理过程。

因此学生传热学学得好坏,直接地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

每门课一般都有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体系。

传热学作为有百年历史的老学科,内容极其丰富,也早已自成体系。

但在课程建设中,如果每门课都片面、过份地强调把自己的课有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体系。

则势必引起整个专业学时的不适当膨胀。

正确的出发点应着力把整个专业知识结构设计成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体系,所涉及的课程应服从整个体系的需要,在专业知识结构中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传热学内容的实质是三大守衡,即质量守衡,动量守衡与能量守衡;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在热传递现象中的体现。

用三大守衡的思想贯穿全篇,使学生掌握温度场与热流密度场的概念和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质量,动量与能量平衡的概念将研究对象的传热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列出方程(含微分方程),对部分简单边界条件问题能够求出解析解;并能够应用运用有限差分法在计算机上求解一般的传热问题。

第一章一维稳态导热平壁(含多层)、圆筒壁(含多层)、肋壁等一维稳态导热热阻公式,复合平壁按一维导热计算的近似热阻公式。

第二章导热理论基础1、付立叶定律及与之相关的温度梯度、热流密度、导热系数的基本概念及其矢量与分量表达方式2、用微元体热平衡的概念推导导热微分方程。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热传质学是化工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物质之间的传热和传质现象及其规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热传质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传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 掌握传热传质 mathematical models 的建立与求解方法;3. 熟悉传热传质过程中的常用设备和实验方法;4. 能够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设计和改进传热传质系统;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机制:a) 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b) 扩散、对流传质;c) 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

2. 传热传质的数学分析方法:a) 恒温边界条件下的传热传质计算;b) 变温边界条件下的传热传质计算;c) 换热器和传质设备的设计方法。

3. 传热传质的实验与应用:a) 传热传质实验室器材和常用实验方法;b) 传热传质在化工工程中的应用;c) 工程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

四、教学方法1. 授课:a) 理论授课,讲授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机制;b) 数学分析方法的讲解和示范;c) 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

2. 实验:a) 组织学生进行传热传质实验,加深理论内容的理解与应用;b)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传热传质实验;c)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

3. 论文阅读与讨论:a)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学术论文,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b) 组织学生进行论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交流能力。

5. 小组项目:a) 分组进行传热传质工程实例的分析和设计;b) 定期小组讨论和汇报。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a) 出勤和参与度;b) 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2. 期中考试:a) 理论知识考察;b) 解答题或计算题。

3. 期末考试:a) 理论知识考察;b) 解答题或计算题。

4. 小组项目和报告:a) 小组项目的分析与设计报告;b) 小组讨论和汇报。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58学分:3课程编号:020009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传热学》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前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及实验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绪论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2、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3、简史。

(二)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1、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式。

2、通过平壁、园筒壁、球壳和其他变截面物体的导热。

3、通过肋片的导热。

4、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及多维导热。

(三) 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2、集总参数法。

3、一维、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的求解。

(四)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1、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路及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五) 对流换热1、对流换热概说。

2、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和积分方程组,比拟理论。

3、对流换热的量纲分析法。

4、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连式。

(六) 沸腾与凝结换热1、凝结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

2、沸腾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

(七)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

3、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

(八) 辐射换热的计算1、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

2、被透明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3、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

4、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5、气体辐射。

6、太阳能利用中的传热问题。

(九)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1、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2、平均温压,换热器的型式和热计算。

3、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

4、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熟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及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计算;了解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掌握非稳态导热问题的计算方法;能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及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传热学》教学大纲【可修改文字】

《传热学》教学大纲【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传热学/ Heat Transfer二、课程编号:0300302三、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四、使用教材:《传热学》(第4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必修六、教学对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七、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九、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十、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减少热损失的途径,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并基本掌握换热设备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热工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热实验的技能。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重点难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二章稳态热传导(6学时)知识要点: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及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及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层、多层和复合平壁的稳态导热,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通过肋壁的稳态导热,具有变导热系数的单层平壁导热问题的处理方法,肋效率、等截面直肋和环肋的工程计算,接触热阻及形状系数。

重点难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能够依据直角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和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三章非稳态导热(4学时)知识要点:非稳态导热过程特点,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及其讨论,诺模图,简单几何形状一维、二维和三维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和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着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包括:研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学习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综合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基本理论及计算和实验过程。

通过课程教学结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和科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一系列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以后从事热能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等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1、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基本的抽象思维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通、学会学习的能力。

2、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基本理论规律、掌握传热的理论分析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掌握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并能提出工程实际中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能对换热器进行设计。

3、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和新技术,能对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计算。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传热学》课程主要以讲授、讨论、分析计算为主,以课堂测验、实验教学为辅。

课堂教学将利用MOOC平台和先进通讯工具辅助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实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增强感性认识,以期达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各方面工程实际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1)、学会设备操作、报告撰写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处理、归纳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热量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和方法。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几种常见的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3. 掌握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 能够分析和解决传热学中的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设计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本概念- 传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传热学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的关系;- 传热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假设。

2. 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 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传热方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不同传热方式的应用和实际例子。

3. 传热计算方法- 热传导计算方法:一维热传导方程、对流换热方程、辐射换热方程;- 对流换热计算方法:强迫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 辐射换热计算方法:黑体辐射、实物辐射的计算方法。

4. 传热过程分析- 传热过程的热阻和热导率分析;- 热传导问题的一维和二维稳态解法;-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分析。

5. 传热实验- 传热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 测量传热系数和传热机制的实验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 实验实践:设计一系列的传热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交流;4. 作业和测验:布置传热学相关的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传热学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传热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建环)

《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建环)

《传热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凡是有温差的地方,就有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因此,传热学在各个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传热学课程内容共分为五部分:(1)热传导的理论基础和导热问题的计算;(2)对流换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关联式;(3)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及辐射换热计算;(4)综合讨论多种传热方式并存的传热问题以及换热器的热计算;(5)本学科前沿课题及最新研究成果。

传热学是制冷与空调工程系两个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主要课程。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Heat transfer is the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energy transfer. When 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exists in material bodies, there is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high temperature bodies to the low temperature ones. So heat transfer is applied in every technology fields. There are three basic modes of energy transfer: Heat conduction, convection and heat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consists 5 parts:(1) Theories of conduc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conduction questions;(2) Basic principles of convection exchange and the experiment relationship;(3)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heat radi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radiation exchange;(4) Summarizing the heat transfer problems by more of three modes coexisting and the heat calculation of heat exchanger;(5) The advanced topics and newest research results in heat transfer fields.Heat transfer is the main curriculum and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for two specialties (heat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engineering)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传热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中的应用1.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1.4传热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自学)教学难点:热阻的概念及其应用。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课程编码:CJX0120课程学时:56学分:3.5适用对象: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流体力学使用教材:戴锅生编,《传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主要参考书:[1]杨世铭、陶文铨主编,《传热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傅秦生主编,《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以提高热能利用经济性的一门学科。

传热学是我院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学生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2. 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包括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物理概念、特点和基本规律,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

掌握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能对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计算,能对间壁式换热器进行热设计。

掌握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并能提出工程实际中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掌握传热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研究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基础课,学习目的在于掌握一般工程技术中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处理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热能直接利用的经济性;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学习有关的工程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所传递热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简介
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和规律。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程。

2. 掌握传热过程中的传热量计算和传热速率计算方法。

3. 熟悉传热过程中的传热机制和传热方式。

4. 能够应用传热学知识解决传热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1. 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a. 传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b.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

c. 传热机制和传热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d. 传热方程和传热速率的计算方法。

2. 热传导
a. 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热传导方程和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传热模型。

c. 热传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应用。

3. 对流传热
a. 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区别和特点。

c. 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应用。

4. 辐射传热
a. 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黑体辐射和实物体辐射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c. 辐射传热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应用。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

《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传质学课程代码:PO306学分/学时:3学分/51学时开课学期:秋季学期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核工程与科学及相关专业先修课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后续课程:无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附表)课程性质:传热传质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机械、能源动力和相关专业的必修主干课。

教学目标:传热传质学是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及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A5.2,A5.3,A5.4,B2,B3,B4,C1,C2,C4)本课程由基本概念、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及应综合用五部分组成。

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在热量传递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实际传热过程的综合分析等方面树立正确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

具体来说:(1)掌握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和相关能量守恒方程,并能用于实际传热问题的分析。

(B2、C1、C2)(2)初步掌握数值计算的基本分析过程、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商业数值分析软件。

(A5.2、B2)(3)初步掌握采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传热问题的技能,直观地认识传热过程的特点、测量传热参数的基本仪器。

(A5.2、A5.3、A5.4、B4)(4)能运用常用工质物性表、诺谟图、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图表(如角系数图等)。

(A5.2)(5)初步具有综合分析实际传热问题的能力、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B2、B3、C4)(6)强化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

(A5.2,B4, C2)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践、自学、作业、讨论等的内容及要求)1、绪论(2学时):(B4, C2)本课程概论,并介绍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定义、基本计算公式、传热过程简单介绍以及热阻分析法。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AV429
*学时
(Credit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中文)传热学
(英文)Heat Transfer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考核方式(Grading)
(成绩构成)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大作业及设计报告
*教材或参考资料(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传热学基础,第二版,杨世铭编,高教出版社
其它(More)
备注(Notes)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本课程为航空航天工程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传热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一系列后续课程和相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要求(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3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读课本
课堂提问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稳态导热有限差分方程,非稳态导热有限差分方程,边界条件,差分方程的求解。
3
课堂授课
每周作业
预习、阅读课本
课堂提问
对流换热:牛顿冷却公式和表面传热系数,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对流换热的无量纲准则,自然对流换热的计算,强制对流换热的计算。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与传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48,实验学时4
4、学分:3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工程流体力学
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
7、大纲执笔:油气储运教研室李永杰
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6.11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热能传递与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热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规律,热能的合理利用。

热能的传递原理与规律、换热设备的热工计算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导问题简化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宏观研究方法及特点,掌握工程热力学
与传热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工程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能正确分析能量转换与守恒关
系,对热能的可用性有基本的认识,了解合理用能的原则
3.能依据热能过程的特征,分析计算过程的功量与热量。

掌握理想气
体的基本热力性质与计算方法。

4.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的原理与工程常见条件下的简化、计
算。

5.理解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能计算传热量,并能指出增大或减小传
热量的基本方法。

6.了解常用换热器类型,并能进行换热器的一般热力计算。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2.(一)理论教学:
1.基本概念及定义(2学时)
掌握基本概念: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的状态及基本状态参数;平衡状态:状态方程;热力过程的准静态过程;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热量和功的类比;热力循环。

重点:建立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难点: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热量和功的类比。

2.热力学的第一定律(6学时)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式;稳定状态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焓;轴功;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应用举例。

重点:能量守恒方程式与应用
难点:焓参数的应用。

3.理想气体内能、焓、熵和比热(2学时)
掌握理想气体内能和从理想气体的比热;理想气体的熵:了解理想气体混合物。

重点:理想气体状态参数变化量的计算。

难点:理想气体的熵变计算。

4.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4学时)
掌握热力过程分析概述:定容过程;定压过程:定温过程;定熵过程;多变过程。

重点:各热力过程中功量与热量、状态参数的计算。

难点:多变过程的计算分析,图示。

5.热力学第二定律(4学时)
掌握热机循环与制冷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卡诺循环。

卡诺定理;了解热能的可用性。

重点: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判断过程方向性的定律
难点:热能的可用性分析
6.熵(4学时)
掌握状态参数熵的计算,了解不可逆过程熵的产生;理解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系统的作功能力与不可逆损失。

重点:掌握熵增原理,判断过程方向
难点:熵变计算与系统作功能力损失计算
7.气体的流动(4学时)
掌握稳流气体的基本方程;喷管流动基本特性;气体的流速与临界流速;气体流量与喷管尺寸计算;理解喷管效率;了解绝热滞止。

8.压气机的压气过程(2学时)
掌握压气机的压气过程;活塞式压气机的压气过程;多级压缩;理解压气机效率。

重点:掌握压气机的理论分析计算
难点:压气机的图示分析
9.传热学概述(2学时)
理解热力学与传热学的联系;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0.导热的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的分析计算(8学时)
掌握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式;一维稳态导热。

重点:平壁、筒壁稳态导热计算
难点:筒壁稳态导热计算
11.对流换热原理与分析(4学时)
理解对流换过程简介,边界层的概念;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方法;量纲分析;对流换热模型实验和教据的综合法。

重点:对流换热过程分析
难点:量纲分析
12.流体无相变相时对流换热的分析计算(2学时)
掌握流体的管道内作强迫对流时的换热。

流体外绕壁面作强迫对流时的换热,流体自然对流时的换热。

重点:各条件下准则关系式的应用
难点:经验公式的正确应用
13.传热过程与换热器(4学时)
掌握传热过程的分析计算:换热器概述;间壁式换热器的热力分析计算;了解换热器的性能评价。

重点:传热过程分析计算;换热器热力计算
难点:换热器热力设计。

(二)实验教学:按照实验大纲要求
五、考试考核办法:闭卷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热工理论基础》郝玉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
1.《工程热力学题型分析》清华大学,朱明普编著
2.《传热学习题集》J.P.霍尔曼编著
3.《工程热力学》,曾丹书等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工程热力学》吉林工业大学,华自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5.《传热学》山东工业大学,俞佐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七、其它: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