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合集下载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临漳县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各科室医务人员严格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参加院感相关培训,执行情况纳入医院院感质控管理。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预防要点,落实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一、空气通风与消毒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每日通风30分钟。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消毒。

二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三、织物的清洗与消毒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手卫生设施每间诊室配备洗手设施、手卫生及干手物品,包括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一次性干手纸、洗手流程图、免洗手消毒剂等。

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含醇成份开启后30天内使用;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按规范落实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五、无菌操作要求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总则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套针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二、组织与管理1. 建立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由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部门共同参与。

2. 制定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控效果。

3.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岗前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防控技能。

四、一般预防措施1. 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

2. 严格控制诊疗场所的人员流动,避免患者过多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预防感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手卫生规范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解除患者衣物及实施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 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少1分钟。

3. 禁止戴手套进行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手消毒。

5. 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等,确保手卫生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6. 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六、防护用品1. 根据医疗操作风险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染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感染报告制度,确保感染病例得到及时报告和处理
制定感染报告表格,包括感染 发生的时间、地点、症状、传
播途径、治疗等信息。
对感染病例进行及时收集、 整理和上报,确保病例的完
整性和准确性。
对感染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找 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经验
参考和治疗依据。
制定手部消毒标准
医院应制定手部消毒标准,明确消毒的步骤和方 法,并要求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执行。
3
对手卫生进行监测和管理
医院应对手卫生进行监测和管理,对医务人员和 患者的手卫生行为进行监督和记录,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
04
CATALOGUE
医疗废弃物处理
制定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运送、暂存和处置的管理制 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预防与控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 制概述
• 消毒灭菌规范 • 隔离防护措施 • 医疗废弃物处理 • 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 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
01
CATALOGUE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 与控制概述
人员培训与管理
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感染预 防与控制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感 染预防的基本知识、消毒灭菌技
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如高温灭菌、紫 外线消毒、化学消毒等,并确保所有中医医 疗器具在使用前均经过有效的消毒灭菌处理 。
隔离防护措施
建立健全的隔离制度,根据疾病类型和传染性进行合理分区,避免患者和医务人员 之间的交叉感染。
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 安全。
01
根据疾病类型和传染性进行合理分区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诲患者注意小我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带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良,有效下降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8年7月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XXX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消毒灭菌规范1.所有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使用前必须达到规定的消毒或灭菌要求。

2.使用的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并定期检测其浓度和使用效果。

3.对不耐热、不耐湿的医疗器械,应当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

4.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手卫生管理1.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前、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后,必须执行手卫生。

2.手卫生设施应当方便使用,并配备足够的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剂。

3.定期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测和评价,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三、器械使用与管理1.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2.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

3.器械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应当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四、环境卫生监控1.定期对治疗室、手术室等重点区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2.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五、患者隔离措施1.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2.对需要隔离的患者进行标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六、医护人员防护1.医护人员应当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等。

2.在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当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3.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

七、废弃物处理流程1.医疗废弃物应当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

2.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中,避免刺伤。

3.废弃物应当定期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2.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当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3.对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规范转运
按照规定的路线和时间,将医疗废 弃物转运至指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置 中心,避免二次污染。
05
环境清洁与空气净化技术应用
诊疗环境日常清洁保养要求
01
02
03
04
每日定时清扫
确保诊疗环境整洁无尘,避免 交叉感染。
地面清洁
使用专用清洁剂,定期清洗地 面,去除污渍和细菌。
物品表面消毒
对诊疗器具、桌面、椅背等高 频接触物品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中药煎煮、灌肠等疗法
在药物制备、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 当或器具消毒不严,可能导致病原体 污染,从而引发感染。
预防与控制重要性
01
02
03
保障患者安全
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可 以降低患者在接受中医医 疗技术治疗过程中的风险 ,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
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有助于提高中医医疗技 术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 升患者满意度。
菌。
04
手卫生与个人防护装备选择
手卫生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手卫生基本原则
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手卫生五 个时刻,即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 、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 者周围环境后。
操作方法
包括六步洗手法和手消毒法,确保双 手及腕部彻底清洁和消毒。
个人防护装备种类及选用建议
种类
包括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手套、护目镜或面罩、医用帽和鞋套等。
消毒。
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反 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及时
停止操作并处理。
操作后应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洁 和消毒,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 事项,如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等。
03
消毒灭菌技术在中医应用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介绍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指南明确了其中涉及的技术类别和范围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在管理方面提出要职业暴露的预防不处理2017年7月3日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与家共同编写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不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指南发布
2017年7月3日,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 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该指南将被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消毒伤口
无菌操作要求
(一)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1、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 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2、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 双手,遵循洗手指征。
3、皮肤消毒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
2、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 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手卫生设施
1、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 2、洗手5件套:充足干手纸,流动水、洗手液、贴画 、垃圾
桶。 3、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4、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 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全行业专项 整顿活动。
全国没有统一规范
目的: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控制中医医疗技术 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
添加您的标题
简单了解下常用针灸器具
毫针
最常用的针灸针 血疗法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一、背景- 中医医疗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 由于中医医疗技术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 为了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相关的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标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三、制度内容1.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流程和措施。

2.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要经过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3.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在进行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感染源筛查,确保治疗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4.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要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等感染防控规范,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5. 中医医疗机构要定期对设备、工具和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6.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源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感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7. 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职业暴露和感染源评估。

四、责任分工- 中医医疗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感染源相关工作。

-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负责遵守感染防控规范,积极参与培训和评估。

五、监督与评估-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 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实施。

六、总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医疗机构和技术人员要共同努力,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要求,确保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是为了指导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有效防控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的性感染而发布的一项指南。

本指南包括性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措施等内容。

首先,指南强调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预防第一、患者中心、科学规范、综合管理”的原则。

这意味着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从源头上尽可能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要将患者的需求和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操作,并实施全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管理。

指南还详细列举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

其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等多种感染途径。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应针对不同的感染途径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要注意保持手部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要做好空气消毒和通风等措施;对于血液传播的感染,要加强注射与穿刺操作的规范等。

指南还对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其中包括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环境卫生管理、消毒与灭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方面内容。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全员参与,所以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医务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提高个人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水平;同时,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医疗设施和器械的安全可靠,并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减少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的发布对于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效防控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的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指南提供了基本原则、感染种类与感染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相关内容,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1

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1

完善环境消毒制度
制定中医诊疗环境消 毒制度,确保诊疗环 境清洁卫生。
建立消毒效果监测机 制,对消毒效果进行 定期检测和评估。
定期对中医诊疗场所 进行空气、物体表面、 地面等清洁消毒工作。
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
加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知识培训, 提高其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定期开展感染防控知识考核,确 保医务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感染现状与影响
感染现状
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在临床中时有发 生,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 中较为常见。
感染影响
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 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和不 良社会影响。
02 中医技术操作过程与感染 风险
针刺类技术
总结词
针刺类技术操作过程中,若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易引发感染。
艾灸类技术
总结词
艾灸过程中,若艾条未经严格消毒或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感 染。
详细描述
艾灸是通过点燃艾条,利用其温热刺激穴位进行治疗。若使 用的艾条未经严格消毒或操作时与皮肤接触面未加适当隔离 措施,可能将病原菌带入伤口或破损的皮肤,引发感染。
其他中医技术
总结词
其他中医技术如推拿、按摩等,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炎症等感染风险。
05 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研究 展望
深入研究感染发生机制
01
深入研究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 发病机制,了解感染发生、发展 的过程,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 科学依据。
02
针对不同中医技术的特点,研究 其与感染的关系,分析感染发生 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 措施。
探索新型预防与控制技术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新型的预防 和控制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方法和 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制度,以确保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目标- 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减少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职责与义务医疗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从业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定期检测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加强消毒灭菌操作规范的执行,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监测和报告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从业人员- 严格按照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遵守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定期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升防控意识和技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遵守手卫生和穿戴防护装备的要求;- 及时报告疑似感染病例,协助医疗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控制措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传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彻底消毒灭菌;2. 加强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3. 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4. 加强患者管理,严格执行隔离措施;5. 定期检测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换;6. 加强信息共享,及时报告疑似感染病例。

总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相关防控制度对于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共同努力,严格执行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与管理规定》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与管理规定》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与管理规定》
目的
本规定旨在规范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预防、
控制与管理,以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医门诊、中医饮片加
工厂等。

感染防控措施
1. 感染预防宣教:中医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感染预防
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和患者对感染防控的认识。

2. 环境卫生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应保持清洁、整洁的环境,定
期进行清洁消毒,防止感染的传播。

3. 医疗器械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无菌状态。

4. 患者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采取必要
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交叉传播。

感染管理
1. 感染监测与报告: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监测和报告感染病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 感染应急处置: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做
好感染的快速反应和处理,防止感染的扩散。

3. 感染管理评估:中医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感染管理评估,对
感染防控措施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法律责任
中医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开
展感染防控工作。

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将依法给予处罚。

以上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与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请各中医医疗机构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实施和执行,确保中医医疗工
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哎呀,你们这些小伙伴们,今天老夫要给你们说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这个指南可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哦,可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感染。

感染就是指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过程。

而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就是指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等原因,导致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类感染呢?老夫给大家支几招: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切勿随意更改。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在操作前后,要对使用的器械、药品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通过手部传播。

3. 加强培训和教育。

对于从事中医医疗技术的人员来说,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

4. 建立健全监测机制。

对于可能出现感染风险的环节,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定期对操作人员、医疗器械等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当然啦,这些只是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基本措施。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更先进的消毒技术和诊疗设备等。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好了,老夫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让我们一起为了健康而努力吧!记住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财富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一、目的规范我院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二、范围本规程规定了中医针刺类、中医微创类、中医刮痧类、中医拔罐类、中医敷熨熏浴类、中医灌肠类、中医灸类和推拿类七项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三、内容(一)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 适用技术范围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各科室医务人员严格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参加院感相关培训,执行情况纳入医院院感质控管理。

2.2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预防要点,落实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3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每日通风30分钟。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消毒。

4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4.1 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5.1 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感染风险评估1.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中医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

2.评估内容应涵盖患者因素、医务人员操作、诊疗环境、器械使用等多方面。

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诊疗器械管理1.诊疗器械应使用前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2.一次性使用的诊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3.定期对诊疗器械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患者隔离与防护1.对具有传染病症状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应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四、环境卫生与通风1.中医诊疗场所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保持诊疗场所良好的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3.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进行定期采样检测,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五、医疗废物处理1.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对中医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

2.严禁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六、防护用品使用1.医务人员应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2.在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穿戴合格的防护用品。

3.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确保其防护效果。

七、手卫生与消毒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诊疗操作前后,必须执行标准的手卫生程序。

2.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污染物后,以及在进行无菌操作前,都需使用合格的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3.对于不能洗手的场合,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八、培训与监测1.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感染防控意识。

2.定期对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

3.对发生的感染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处理,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个全面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框架,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诊疗操作时,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的保障。

按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中医医疗技术的科室及门诊。

一、实施中医医疗技术的科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人预防与控制》等相继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范、标准以及本院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暴发。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院感防控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定期督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实现持续改进,同时做好记录,资料保存完整。

三、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与控制指南》要求,熟练掌握中医医疗各项技术诊疗操作规程及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时不应实施中医医疗类技术操作。

四、诊疗科室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合格个人防护用品。

中医技术操作时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执行手卫生。

发生职业暴露时,遵循我院《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流程》给予紧急处理、上报,评估、追踪。

五、实施中医医疗技术的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环境整洁、无积灰、无异味。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后的诊室应及时进行空气消毒。

六、诊室应配备完善的洗手设施包括流动水、快速手消毒剂、洗手流程图、干手设备等,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七、各项中医医疗技术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中医针刺类技术:适用于我院开展的毫针、耳针、三棱针、芒针、揿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等针刺技术(1)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中医医疗领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医疗技术在为患者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一、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一)操作环境中医诊疗场所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情况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

如果环境不整洁、消毒不彻底或通风不良,空气中的病原体容易滋生和传播。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针灸针、拔罐器、刮痧板等中医医疗器械和器具,如果未经严格消毒或重复使用,可能携带病原体,导致交叉感染。

(三)操作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如果不规范洗手或消毒,容易将手上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传递给患者。

(四)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皮肤破损、患有传染性疾病等情况,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一)操作环境的管理1、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地面、桌面、窗台等的清洁和消毒。

2、加强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定期对通风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

3、合理布局诊疗区域,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避免交叉污染。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的消毒与灭菌1、针灸针、三棱针等侵入性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

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方法。

2、拔罐器、刮痧板等接触皮肤的器具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可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进行消毒。

3、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器械和器具,确保其性能良好、无菌状态可靠。

(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应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必要时使用手消毒剂消毒。

2、操作过程中,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无菌物品和有菌物品,防止交叉污染。

3、操作结束后,再次洗手或消毒双手。

(四)患者管理1、接诊患者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传染病史等,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对于皮肤破损、有感染病灶的患者,应暂缓相关中医医疗操作,待病情恢复后再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漳县中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各科室医务人员严格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参加院感相关培训,执行情况纳入医院院感质控管理。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预防要点,落实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一、空气通风与消毒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每日通风30分钟。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消毒。

二、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1000 mg/L的含氯消毒
液擦拭,作用30min。

三、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四、手卫生设施
每间诊室配备洗手设施、手卫生及干手物品,包括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一次性干手纸、洗手流程图、免洗手消毒剂等。

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含醇成份开启后30天内使用;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按规范落实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五、无菌操作要求
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

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打开标注日期时间,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
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皮肤消毒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或用75%乙醇溶液擦拭2遍,作用3min~5min,或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遵循说明书使用。

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操作中遵守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损伤及出血。

操作结束后预防感染。

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

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六、针刺类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
针刺器具包括毫针、耳针、三棱针、皮内针(揿钉式、颗粒式)、火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丛针)、芒针、鍉针(电鍉针)浮针等。

针具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中,集中处置,严禁重复使用。

七、中医刮痧类技术无菌操作要求、器具使用及处理原则
(一)感染控制操作要求
1、医务人员按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手套等。

2、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应分别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手消毒。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3、患者的施治部位皮肤应完整没有破溃,刮痧部位可使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生理盐水棉球或75%乙醇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

4、刮痧后应用清洁的纸巾、毛巾或棉球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二)刮痧类器具的使用及处理
1、刮痧类器具有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陶瓷等材质),应圆润,光滑、清洁,不得有粗糙、毛刺等。

2、刮痧介质:刮痧油、刮痧乳、精油等专人专用,保持清洁干净,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

3、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专人专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使用以后应先用流动水刷洗,必要时使用清洁剂去除附着物,做到清洁。

依据刮痧器具不同的材质,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清洗消毒处理,达到高水平消毒。

消毒方法和消毒剂选用要符合国家标准。

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溶液浸泡,大于
30min;也可用热力消毒,应符合A0值3000(温度90℃/5min,或93℃/2.5min)。

砭石等圆钝用于按压操作的器具,达到中水平消毒即可,可使用75%的乙醇、碘类消毒剂、氯己定、季胺盐类等擦拭消毒。

遇有污染应及时去除污染物,再清洁消毒。

刮痧器具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去除污染物,再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消毒大于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保存。

可交由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

4、当日诊疗结束后,应将清洁消毒后的刮痧器具,放于清洁容器内干燥保存,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八、中医拔罐类技术无菌操作要求、器具使用及处理原则
(一)无菌操作要求
1、操作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必要时佩戴帽子、口罩及手套等。

2、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针刺操作者持针前应再用75%乙醇擦拭双手。

操作人员手部皮肤破损、接触或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感染性物质时应戴手套。

3 检查清洁、无菌物品,确保包装完整,无污迹,且在有效限期内使用。

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检查罐口是否平整、光滑。

走罐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

4、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
(1)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

(2)碘酊原液擦拭2遍,作用1min~3min稍干后用75%乙醇脱碘。

(3)用75%乙醇溶液擦拭2遍,作用3min。

(4)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擦拭2遍。

(5)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遵循说明书使用。

5、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