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经济大危机_01
《第4课-经济大危机》课件
(2)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开始时间:1933年
3.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
直接目的: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
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重点 聚焦
•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
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
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
不到一元钱。
• 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 收入?
社会保障方面
• 问题情景4
• 有人对罗斯福建议说,发放救济款要 比大规模兴建工程更经济更省钱。如 果你是罗斯福,你会赞同发放救济款 的方式还是政府大规模兴建工程的方 式?
… … (5)要勇于创新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 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 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 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 斯福
2.“旧民主秩序” 和“新应用” 分别指什么?
“旧民主秩序”指资:本主义制度
“新应用”指: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加强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①内容 :各工业企业制定… … ,确定… … ② 目的: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③ 作用: 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
的控制与调节
5.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 “ 新 ” 的体现)
6.影响:
(1)积极: ①国内: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A.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B.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C.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八次危机各章节概要总结
八次危机各章节概要总结
1. 第一次危机:经济衰退
- 该章节讲述了经济衰退引发的危机,包括物价上涨、失业率飙升等问题。
- 将重点介绍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企业破产、银行失败和市场崩溃等事件。
2. 第二次危机:资源短缺
- 该章节主要探讨了全球资源短缺带来的危机,包括能源、水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挑战。
- 解释了资源短缺对社会和经济引起的不稳定和动荡。
3. 第三次危机:气候变化
- 该章节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包括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 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影响。
4. 第四次危机:人口增长
- 该章节重点探讨了全球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包括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 分析了人口增长对资源分配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5. 第五次危机:食品安全
- 该章节讨论了全球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包括农作物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保障等问题。
- 强调了食品安全对健康和社会的重要性。
6. 第六次危机:恐怖主义
- 该章节介绍了全球恐怖主义活动带来的威胁,包括恐怖袭击、网络攻击等问题。
- 分析了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和公众安全带来的影响。
7. 第七次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
- 该章节探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包括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
- 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环境和人类福祉的影响。
8. 第八次危机:社会不平等
- 该章节分析了全球社会不平等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社会排斥等问题。
- 强调了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影响,并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途径。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梳理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大危机1.时间:1929年爆发。
2.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供需失衡;股票投机活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概况:1929年10月下旬,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贸易额大幅下降,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4.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5.影响:①对资本主义世界:给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对外贸易等以沉重打击;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②对美国: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使美国调整了经济政策,实施罗斯福新政。
③对德意日:使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④对苏联:经济危机并未波及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苏联利用经济危机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二、罗斯福“新政”1.时间:1933年开始。
2.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3.目的:①直接目的:应付经济危机。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4.主要措施:①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协调企业活动;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以工代赈”,大量兴建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6.作用: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7.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5周年《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召开75周年1.时间:1939~1945年。
2.主要进程:(1)序幕: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应对策略经济危机是一个让世界各国都受到影响、难以避免的问题。
历史上,经济危机曾多次爆发,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如今,虽然在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忽视经济危机的存在。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经济危机的根源,并学习一些应对策略,以免经济危机来袭时我们无从应对。
一、经济危机的根源1. 贪婪。
贪婪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人为了追求利润,不择手段,以至于铤而走险,风险爆发,从而引起了经济危机。
2. 消费过度。
消费者支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人们如果消费过度的话,也会加速经济崩溃的速度。
3. 贫富分化。
资源分配不公,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上的抗议与不满情绪不断被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会直接促进经济危机的发生。
4. 短视行为。
短视行为是企业常见的问题,例如销售海量产品而不重视市场调研等,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风险也会因此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二、应对策略1. 保持理性消费。
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坚持合理节约,不盲目追求名牌、时尚,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个人和社会因为消费过度而遭受损失。
2. 推动财政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货币和财政政策之间存在着协调的关系,实践需要把握好货币和财政政策之间的比重,避免过度释放货币,减轻财政压力。
3. 持续改革灵活劳动市场。
劳动市场的良好职能和灵活性,是悠久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需求,国家应该持续进行相应的劳动市场改革,为不断变革的经济环境提供灵活的劳动力。
4. 加强企业合作增强企业的战略。
面对经济危机的挑战,企业需要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寻求经济摆脱困境的方法。
总之,经济危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
实际上,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理财意识、增强监管意识、强化团结意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简要概述
经济大危机简要概述经济大危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球或特定地区的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和不稳定状态,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投资信心下降等一系列经济衰退现象。
下面将对历史上几次重大经济危机进行简要概述。
1.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大萧条。
崩盘的原因之一是过度投机造成的泡沫破灭,导致股票价格急剧下跌。
此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失业率上升,贸易停滞。
各国政府采取经济保护主义政策,大规模贸易壁垒,加深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2. 198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曾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泡沫破灭的原因之一是过度信贷和地产投机,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暴跌。
此后,日本面临长期经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银行不良贷款激增,政府债务水平剧增。
直到21世纪初,日本经济才逐渐走出困境。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不良资产。
危机爆发后,全球范围的金融机构出现信任危机,银行互相不愿借贷,导致资金市场冻结。
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上升。
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和金融改革,才逐渐扭转了经济的颓势。
这些经济大危机的共同特征是:经济衰退和不稳定、失业率上升、投资信心下降等。
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金融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的,有的是政府政策的失误造成的。
危机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许多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社会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为了防范经济大危机的发生,各国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监测,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止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泡沫;同时,需要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避免短期盲目的刺激措施导致长期经济问题的积累。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
经济危机的起因和后果是怎样的
经济危机的起因和后果是怎样的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遭遇重大困难或突发事件导致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的状况。
它不仅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连锁效应。
本文将探讨经济危机的起因和后果,并分析其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影响。
一、经济危机的起因经济危机的起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市场的波动、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都可能导致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误和制度性问题也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通过一系列的链式反应引起经济的动荡。
二、经济危机的后果经济危机的后果通常是深远而严重的。
第一,经济危机往往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纷纷裁减人员甚至倒闭,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第二,经济危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经济不景气使得物价上涨,人们的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和生活质量。
第三,经济危机还会带来金融危机,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
银行系统面临风险,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引发更加深重的金融危机。
三、经济危机对个人的影响经济危机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失业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失去工作收入,生活困难增加。
其次,个人在金融市场的投资可能面临巨大风险,投资损失会进一步加大经济压力。
此外,经济危机还可能导致个人就业机会减少,工资待遇下降,个人职业发展受到限制等。
四、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市场萎缩导致企业销售额下降,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
其次,债务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加突出,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难以偿还债务。
此外,经济危机也会通过供应链的断裂,导致企业生产和运营受到重大干扰,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经济危机对整个社会也会带来严重影响。
首先,大规模失业会导致社会问题增加,如犯罪率上升、社会不安定等。
第4课_经济大危机[1]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 (3)开始的标志: 股票价格急剧下跌。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具 体 表 现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 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特 点 ①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②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 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 减了2/3。
学习罗斯福新政给我们的启示:
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③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⑤要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什么措施?
罗斯福新政 效果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 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 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C
B
D
)。
C
5.罗斯福新政中,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A.举办公共工程 B.限制工作日时数
C.规定工资标准 D.整顿银行
A
)。
6.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
A.国家干预和指导工业 C.国家控制和调节金融 7.应该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
B
)。
B.国家干预和指导经济 D.国家扩大对外贸易
答: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但 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所以不改变资本主 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新政”在很多方面产生了 积极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深远影响)。
特色:
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并 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专题28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01期)(解析版)
专题28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选择题1.(2021·湖南中考真题)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人人憧憬的小汽车、收音机、洗衣机等美国式美梦似乎触手可及。
到20年代末,这场美梦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摧毁。
这里的“灾难”指的是A.日本偷袭珍珠港B.法西斯主义的泛滥C.苏联建立经互会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人……到20年代末,这场美梦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摧毁。
”结合所学知识,这里的“灾难”指的是经济大危机爆发。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危机,1929年一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并迅速扩张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受到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最大,D正确;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1941年,排除A;法西斯主义的泛滥与题干“美国”不符,排除B;苏联建立经互会是在1949年,排除C。
故选D。
2.(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1933年3月,罗斯福“向国会提请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
……最终招募了超过300万青年投入到国家资源的保护工作中”。
此举的直接目的是A.改革国会的立法权B.开始推广大众教育C.提供更多就业机会D.尝试强化国家干预【答案】C【详解】根据“招募了超过300万青年投入到国家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项措施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这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就业、稳定秩序。
C 正确;立法权与大众教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AB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与题干无关。
D错误。
综上故选C。
3.(2021·山东东营市·中考真题)罗斯福就职演说时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于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的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他完成“这项任务”的措施是A.整顿金融体系B.推行“以工代赈”C.调整农业政策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答案】B【详解】罗斯福新政时期为了缓解失业压力实行“以工代赈”的措施,主要是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创造就业机会。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与影响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与影响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大危机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黑暗时期。
它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轨迹。
经济大危机发生的背景是复杂而多样的。
20 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商品产量急剧增加。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也日益频繁,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一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生产过剩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市场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导致商品供过于求。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
这种盲目生产最终导致了产品积压,企业资金链断裂。
其次,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当时,股票市场投机盛行,人们疯狂地买卖股票,股价被严重高估。
许多人甚至通过借贷来购买股票,期望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
然而,这种泡沫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股市崩溃,投资者损失惨重,银行纷纷倒闭,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再者,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程度。
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获得了巨额利润,而工人的工资增长却十分缓慢。
这导致了社会购买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生产过剩的问题。
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
在经济方面,各国的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
工厂停工,工人失去工作,家庭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
许多人失去了住房和财产,流落街头。
农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面临破产的危机。
在社会方面,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失业和贫困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恶化。
人们对未来感到绝望,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质疑,推动了社会改革和思潮的兴起。
在政治方面,经济大危机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经济大危机——精选推荐
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产过剩。
它表现为产品过剩(⼤量积压)、企业倒闭、⽣产下降、失业剧增、信⽤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经济⽣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1929年,经济危机⾸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了巨⼤的影响。
⼀、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盾。
即⽣产社会化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
(社会化⼤⽣产是指随着资本主义⽣产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量商品的⽣产,都需要多个企业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如有的提供原料、有的提供零件、某些提供技术⽀持、某些提供资⾦等等,⽣产社会化,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益密切,⽣产更多的产品。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个重要特征就是⽣产资料私⼈占有,即社会⼤部分的财富掌握在少数⼈⼿⾥,⼴⼤⼈民群众相对贫困,所以购买⼒下降,市场狭⼩。
所以经过⼀段时期,产品就会出现滞销!⽽且会越积越多!⽣产过剩,⼀些企业就会倒闭,⼀个企业倒闭跟到相互有往来的企业跟着遭殃,⼈们⼜失业了,更加买不起产品,导致⽣产停滞从⽽形成经济危机!也被称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1825年发⽣于英国的世界历史上第⼀次经济危机,1847或1857年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个⽭盾就存在,危机就不可避免。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2、直接原因:⽣产和销售之间的⽭盾。
⽣产严重过剩,产销⽭盾空前尖锐。
⼀个煤矿⼯⼈的⼉⼦问妈妈:“现在天⽓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炉⼦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这个例⼦⽣动⽽⼜形象地揭⽰出经济危机是由经济领域中哪两个环节之间的⽭盾造成的呢?⽣产和销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社会的主要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中,⽽⼴⼤劳动⼈民却相对⽇益的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的增长,购买⼒被限定在⼀个狭⼩的范围内,造成了市场的相对狭⼩。
历史考点总结第4课 经济大危机(答案)
第4课经济大危机
1.写出经济大危机的起止时间
1929——1933
2.经济大危机爆发标志是什么?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3.经济大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4.经济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产繁荣,人民贫困,消费水平低于生产力水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扩大;
原因?
5.经济大危机的有哪些特点?
(1)波及范围广:(2)持续时间长:(3)破坏性强:
6.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的方式有哪两种?分别是什么国家采取?
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7.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特点)?
特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
8.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是为达到什么目的?
对工业的调整。
《国家工业复兴法》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工作日时数等。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9.在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什么要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目的:减少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
10.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11.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哪些成效?
A.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B.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C.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D.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经济大萧条名词解释
经济大萧条名词解释经济大萧条,又称为1929年危机,是指从1929年开始至1930年代中期,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期。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受到严重打击,金融市场崩溃,生产活动下降,失业率飙升,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导致了长期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下面是一些与经济大萧条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股市崩盘股市崩盘是指股票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下跌的现象。
在经济大萧条中,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两次股市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
这两次崩盘失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引发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 大规模失业经济大萧条期间,大规模失业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大幅下降,很多公司不得不裁员或关闭,导致大量劳动力失去工作。
失业率飙升,许多人陷入贫困,社会失序。
3. 货币紧缩货币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的购买力增强。
在经济大萧条中,由于金融机构的倒闭和银行运作的不稳定,银行对信贷的放松,大量现金被收回,导致货币供应紧缩,使经济更加萧条。
4. 动荡的国际贸易经济大萧条时期,国际贸易受到严重打击。
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重了全球贸易壁垒,进一步削弱了国际贸易活动。
缺乏贸易支持,全球经济遭受了重创,进一步加剧了大萧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5. 社会福利制度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导致了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探讨和改革。
政府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开始介入经济活动,通过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来帮助那些受到失业和贫困困扰的人们。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就业保障、失业救济金和社会保障等,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6. 新政新政是指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政策。
新政旨在通过政府干预,恢复金融信心,促进经济复苏。
这些政策包括银行业监管、金融改革、公共工程项目等,带动了一定的经济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总之,经济大萧条是世界经济历史中一段重要的时期,它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它们是如何产生和应对的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它们是如何产生和应对的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经济危机如同幽灵一般时不时地出现,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了解这些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当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危机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供需失衡是一个常见的诱因。
当市场上的商品供应远远超过了需求,或者需求突然大幅减少而供应未能及时调整时,就会导致商品积压、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受损,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例如,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过剩,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却相对不足,这种供需的严重失衡使得经济陷入了深度衰退。
其次,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源头。
过度的投机、泡沫经济的形成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都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崩溃。
以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例,一些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存在大量的短期外资流入,资产价格虚高,金融机构监管薄弱。
当国际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时,迅速撤离资金,导致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暴跌,金融体系濒临崩溃,进而波及实体经济。
再者,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也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不当的货币政策,如过度宽松导致通货膨胀,或者过度紧缩抑制了经济增长;不合理的财政政策,如过高的财政赤字、不合理的税收政策等,都可能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外部冲击也能触发经济危机。
例如,全球性的石油危机、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预见的事件,可能打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能源价格飙升、供应链中断,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面对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和社会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财政政策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
同时,实施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提高消费和投资的积极性。
在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推行了“罗斯福新政”,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为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 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 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 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主动型 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 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经济危机可能是: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此期间,社会经济虽然有 一定发展,但是,资本家获得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分 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 盾日益尖锐。同时,人们醉心于利润丰厚的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性。
这次突如其来的股灾,实际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自1983年起,美国以至整个西方经济进 入了一个持续增长期,同时整个西方国家的股市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中,1982~1987年,美国道·琼斯 指数上涨了两倍多,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股市也分别上涨了3.56倍、 3.51倍和1.6倍,市场出现过热的迹象; 但在1987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它已无法支持股市上涨,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此外 1986年,美国财政赤字2210亿美元,外债更是高达2636亿美元,已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另外西方各国在协调经 济发展中不断发生贸易纠纷,也影响了世界经济和股市的稳定。
第4课经济大危机
500 400 300 200 100
0 美国19国3民3年总收19入3增5年长图
50 40
30 20
10
0 -10
-20 1933年1935年
美国公司利润增长图
希腊总理 帕潘德里欧 意大利总理 贝卢斯科尼
一位总统:
罗斯福
二个时间: 1929 1933
三大特点: 广 长 大
四项措施:金融 工业 农业 公共工程
第一篇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厂
每隔17秒有一辆汽车下线,
436800多辆 两分钟大约为7辆,一天是
1680辆,那么一年的产量会是
多少呢?( 一周5天8小时工作制,
一年约52周。)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制 度下,生产处于 无政府状态。 垄 断资产阶级盲目 扩大生产,造成 生产过剩。
20世纪美国最受 爱戴的总统,也
是美国历史上唯
一连任4届总统的
人,任职长达12
年。
1575万票 — 2280万票
胡佛
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 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
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 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思考:1、材料中的“旧民主秩序”指
的是什么?
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
第二篇章:
覆巢之下无完卵
经济危机的特点: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情况表
项目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 外贸缩
减
46.2% 40.6% 28.4% 16.5% 8.4% 2 3
工业下 降
70%
69.1% 50%
经济大危机名词解释
经济大危机名词解释经济大危机是指由国家和全球经济衰退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的经济问题和危机,可以破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影响全球经济。
这种经济危机可能出现在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中,并会对社会的经济状况、就业情况和投资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
经济危机有多种原因,例如房地产泡沫破裂、高风险投资行为、政府政策失误、货币贬值、不合理的利率或财政政策等。
此外,天灾、恐怖主义和军事冲突也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结果可能是高失业率、通胀、衰退、降低投资水平和国家财政赤字。
在一个经济危机期间,企业破产,投资者失去信心,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经济活动减弱,人们的消费行为减少,贸易量减少,货币价值降低,货币流通降低,国家外汇储备减少,股市跌落,汇率波动,国际投资减少等。
经济大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危机和经济重组危机。
货币危机是指国家货币价值的突然下降,可能是由于国家货币价格受到疯狂的投机和/或投机活动而导致的。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失衡,导致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出现危机。
宏观经济危机是指一个国家出现了总体经济衰退,收入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等情况。
经济重组危机是指政府采取措施来重组经济,使国家经济结构更加紧凑和高效。
经济大危机的政府应对措施可能包括实施财政补贴、扩大政府开支、减少税率、引导投资、停止汇率干预等政策。
同时,除了政府的行动外,企业家也需要做出调整,以应对经济危机,包括增加投资、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市场和新技术、调整价格等。
经济危机是一种复杂的、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可能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产生巨大影响。
政府和企业都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和恶化,并尽快恢复经济高速发展,改善经济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工业复兴法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 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 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 工作日时数等。 2.目的: 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3.作用: 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 控制与调节。
学习目标
• 【知识】;“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 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 【能力】.通过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 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 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 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农产品 价格猛跌 工人失业
第4课
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其人:
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式—美国 罗斯福新政
请思考: 如果你是罗斯福总统的白宫智囊团精 英,请你结合课本给他提供些建议!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5.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 ① 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②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③ 开创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噢,为啥? 马: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 罗:哈哈。 马: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 后来 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 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 着要实行法西斯,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 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 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马:(沉默、再沉默)唉,如果我们殊途能同归,我也释然啊。
材料一: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胡 佛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说:“这 简直是法西斯!”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 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报上 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 烤百万富翁”。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 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 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内 部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 那么社会主义国家有吗?
美、苏、中改革比较 国家 改革 特点 意义
恢复经济 巩固统治 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罗斯福 国家干预经济 美国 新政 列宁新经 市场调节经济 苏联 济政策
邓小平改 发展市场经济 取得瞩目 中国 成就 革开放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 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 挽救了资本主义国家,为此采取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 工业的调整;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 代社会主义国家,为此采取的核心措施是改革开放;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手段。”
我们中国能从罗斯福新政中借鉴些什么?
①坚持改革开放; ②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③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防患于未 然; ④强化金融监管力度,防止金融风险。重视农 业,强本固基; 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社会; 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
突破口 中心措施
实质: 农产品 价格猛跌 国家干预经济
工人失业
《国家工业复兴法》
兴建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进步性: 新政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 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 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 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 增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2、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能 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第4课
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其人:
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经济大危机
1933年,以英国伦敦股票交易所股票 暴跌为标志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它是世界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 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局部 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严重的军事 破坏;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罗斯福新政是法西斯主义吗? 新政目的? 罗斯福是社会主义者吗?
第4课
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其人:
经济大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三、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
股市崩溃 特点: 银行倒闭
加强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和指 企业破产 导
整顿银行 与金融业 调整工业 调整农业
……
中考链接
1、罗斯福实施新政的主要意图是 A、赢得总统竞选 B、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C、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D、确立国家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举办公共工程
3.罗斯福新政中既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 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生产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 用改良的方法克服危机 C.采用国有化的形式 D.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摆脱经济危机
人物 当时解决的主 重大事 要问题 件
摆脱英国的 殖民统治
主要影响
华盛顿
独立战争
取得民族独立;
林肯
废除黑人奴隶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 制度,维护国 南北战争 了黑人奴隶制度, 家统一 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 摆脱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干预经济的先河;度过 了危机
罗斯福
• 1936年,罗斯福总统32届任期 已满。请你以:“新政”为题为 他写一份述职演说的发言稿! (二百字左右)
材料四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 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 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材料中的“彻底的革命计划”指什么? 人民废除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 法西斯分子建立极端独裁统治的企图 2、“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的体现? 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 3、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 不是。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不能从根 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资本家倾倒牛奶
• 在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重的是 谁? 人民群众 • 在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下,资本 家为什么不把商品廉价卖给工人, 却要大量销毁呢?说明了什么?
减少产品,维持价格,保持利润。 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腐朽与罪恶,资 产阶级的虚伪、残忍和唯利是图。
比较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第4课 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其人:
(1882——1945),18岁时考入哈 佛大学。中年时,他因患病,双腿 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美国第32 任总统,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 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 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 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 任职长达12年。
法西斯主义
•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 • 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例如,德国的 政治警察“盖世太保”,可不经法律程序 ,肆意将成千上万的进步人士投入监狱。 日本法西斯势力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 西斯独裁政权,他们制造了一系列暗杀、 政变等恐怖事件。 • 对外,法西斯政权都狂热的进行扩张 和征服,醉心于建立庞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