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电镀工艺

合集下载

电镀工艺总结

电镀工艺总结

电镀工艺总结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铜互连己经取代铝互连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主流互连技术。

作为铝互连线的替代技术,铜互连线可以降低互连阻抗,提高集成度、器件密度和时钟频率,降低功耗及成本。

由于对铜的刻蚀异常困难,因此铜互连采用双嵌入式工艺,又称双大马士革工艺(Dual Damascene),1)首先沉积一层薄的氮化硅作为刻蚀终止层和扩散阻挡层;2)接着在氮化硅上面沉积一定厚度的氧化硅;3)光刻出微通孔(Via);4)对微通孔进行部分刻蚀;5)光刻出来沟槽;6)继续刻蚀出完整的通孔和沟槽;7)溅射扩散阻挡层(TaN/Ta)和铜种籽层(Seed Layer)。

Ta的作用是增强与铜的粘附性,种籽层的作用是作为电镀时的导电层;8)铜互连线的电镀工艺;9)退火和化学机械抛光(CMP),对铜镀层进行平坦化处理和清洗。

铜互连双嵌入式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铜互连双嵌入式工艺示意图电镀是完成铜互连线的最主要的工艺。

集成电路中的铜电镀工艺一般采用硫酸盐体系的电镀液,镀液由硫酸、硫酸铜和水组成,颜色呈淡蓝色。

当电源加在硅片(阴极)和铜(阳极)之间时,溶液中就会产生电流并形成电场。

阳极的铜发生反应转化成为铜离子和电子,同时阴极也发生反应,阴极附近的铜离子与电子结合形成镀在硅片表面的铜,铜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由阳极向阴极定向移动并补充阴极附近的铜浓度损耗。

电镀的主要目的是在硅片上沉积一层致密、无缝隙、无孔洞及其它缺陷,分布均匀的铜。

集成电路电镀铜工艺示意图脉冲电镀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电流(或电压)脉冲的张弛增加阴极的活化极化和降低阴极的浓差极化。

当电流导通时,接近阴极的金属离子充分地被沉积; 当电流关断时,阴极周围的放电离子恢复到初始浓度。

这样周期的连续重复脉冲电流主要用于金属离子的还原,从而改善镀层的物理化学性能。

脉冲电镀参数主要有:脉冲电流密度、平均电流密度、关断时间、导通时间、脉冲周期(或脉冲频率)、占空比。

电镀铜工艺-专业介绍

电镀铜工艺-专业介绍

02 电镀铜工艺流程
前处理
01
02
03
表面清洁
去除工件表面的油污、锈 迹和杂质,确保工件表面 干净。
表面粗化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工 件表面进行粗化处理,增 加表面能,提高镀层附着 力。
敏化处理
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层敏化 膜,提高工件与镀层的结 合力。
电镀铜
电解铜沉积
在电场作用下,铜离子在 工件表面还原成金属铜, 形成电镀层。
研究电镀铜层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以优化电镀铜工艺,提高镀层质量。
环保型电镀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推广无氰、低氰、低毒的电镀铜工艺,减少对环 境的污染和危害。
研发可回收再利用的电镀铜技术,降低资源消耗 和生产成本。
探索生物可降解的电镀铜添加剂,实现绿色环保 的生产方式。
电镀铜与其他表面处理技术的结合与创新
氰化电镀铜溶液含有剧毒的氰化物,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和废水处理。
焦磷酸盐电镀铜
焦磷酸盐电镀铜具有镀层均匀、 整平性好、结晶细致等特点,适
用于装饰性和功能性电镀。
适用于钢铁、锌合金、铝合金等 基材的电镀,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和耐腐蚀性。
焦磷酸盐电镀铜溶液稳定性较好, 但溶液成分复杂,维护成本较高。
预镀镍-铜-镍三层电镀
电镀铜工艺-专业介绍
目 录
• 电镀铜工艺简介 • 电镀铜工艺流程 • 电镀铜的种类与特性 • 电镀铜的环保问题与对策 • 电镀铜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1 电镀铜工艺简介
电镀铜的定义
电镀铜是一种通过电解方法在金 属表面沉积一层铜的工艺过程。
电镀铜工艺利用电解池原理,通 过铜离子在阴极上还原成铜,形
成致密的铜镀层。
电镀铜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 腐蚀性和装饰性,广泛应用于电 子、通讯、航空航天电子产品制造

巴斯夫创造用于集成电路的先进电镀铜化学品

巴斯夫创造用于集成电路的先进电镀铜化学品
应商 ,是 电泳漆 P作 的发 明者并且一直保持领 先 ,在 电泳漆方面有着丰 富
的经验。作 为时风 的战略同盟 ,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 利用公司 的资源优势 ,与时风集团通力合作 ,共 同打 造战略合作 同盟成功 的典范 ,为中国汽车行业 的低碳 之路做 出卓越贡献。” PG P 是全球交通涂料 的领导者 ,全球 几乎所有汽 日本精 工 拜发 出爨有 出 绝耐 腐蚀牲 的 车制造 商都使 用P G的汽车涂 料产 品或技 术。 近3 P 年 轴承 来 ,P G每年把 销售额 的3 P %左右 用于研 发 ,并 把研 日本精工开 发出了对于酸碱等腐蚀环境具 有高耐 发资金 的7 %用于绿 色产品和环保技术的开发。 0 性 的轴承 “ 高耐蚀 高硬度 不锈 钢E Z S 轴承 ”。通过 在 内环和 外环 中采用 新开 发 的材料 ,大幅 改善 了其 寿 巴斯 夫铡选 用 于集 琏 电路 的 先进 电镀 命 。该轴承将于2 1 年4 0 0 月开 始销售 ,销售 额 目标在 铜化学品 2 1 年度 为年3 日元。 0 1 亿 内环和外环 中采用的材料是新开发 的 “ 高耐蚀 高 两 家公 司正扩展他们的合作计划 ,以确定 量产所 硬 度 不锈钢 E Z ,与原 来 的不锈 钢 ( U 6 0) S” S S 3 相 需 的参 数 。相 关 的 技 术 、 化 学 品和 材 料 预 计 可于 比,硬度 高约3 %。而且 ,转动体 中采用 了具 有出色 2 1 年 中期上市供应。 0 00 耐腐蚀性和耐摩 擦性的陶瓷球。 由此 ,在水 中等腐蚀 巴斯夫全球 电子材料业务部研发部 门的资深经理 兼该 项 目负责 人DeeMa e表 示 : “ i r yr t 我们 为这一创 环境下 ,与原来相 比 ,寿命延长 了1 倍左右 。 O 新产品 的具体用途包括 支撑太阳能面板和液 晶面 新 的化学品感到兴奋 无比。 巴斯夫 与IM团队选择 了 B 板 中使用 的高功 能薄膜传 动辊。另外 ,还可用于进行 种 新的方式 ,通 过对于沉积铜物理特性 的了解来设 清洗 、杀菌和灭菌 的食 品机械 和医疗 器械等 的搬运设 计分子添加 剂系统。利用 巴斯夫与 IM强大 的资源 , B 备。 我们 已经克服 了在 电镀铜 方面的主要挑战 ,朝着制造 产 品 种 类备 有内径 为 1 0~6 毫米 、外径 最 大为 更小、更快、更可靠芯 片的 目标又迈进 了一步。 ” O 1O 毫米的2 种。 内径超过3 毫米 的中型尺 寸设想用 1 6 5 实现无缺陷 的导线 电沉积是成 功沉积铜工艺最关 于承受较大负重 ,因此在保持器 中采用 了高强度高耐 键的条件。在 电镀铜沉积 工艺中 ,传统的等 向性充填 蚀 的树脂材料聚醚醚酮。 会在形体的上 、下 、外 围产 生同样的铜沉积率 ,形成 接缝及缺陷。通过采用 巴斯 夫的化学品可 以实现快速 超填 】 为 山东 肘 越酋拙 缴卡 提供 环保 电 的充填 ,一般称 为 “ 孔” ,可以将铜快速的充填 6 至细小的通孔及沟槽 ,制造 出无缺 陷的铜 导线。通过 泳潦 超 填 充 的方式 ,底 部 的铜 沉积 率会 比顶 部及 外 围更 日前 ,全球领先 的汽车涂 料供 应商 P G工业公司 高。 P 受邀出席 了山东时风集 团在 山东省聊城 市举 办的 “ 提 铜导线 可显著 改善芯片效能 ,这种 高传 导性金 属 精度 、调结构 、抢机遇 、顺机制”实施8 6 T程科学 的沉 积是建构多层互连结构 的关键性工 艺。时下最先 69 发展誓 师大会 ,即时风集 团微型卡车批量 下线剪彩 仪 进 的芯片技 术被 称 为3 纳 米技 术节 点 ,而下 一代 的 2 式 。P GT业公司为此 次下线 的微 型卡车提供 了环保 2 纳 米技 术预 期将于 2 1 年推 出。 当芯 片尺 寸越来 P 2 0 1 的水性 阴极 电泳 漆作 为底漆。该水性 电泳漆具有卓越 越小 ,互连 结构 日趋复杂 ,要制造 出高性 能的芯片就 的环境 友好性 ,并能为车身提供长期 的防腐保 护 ,从 更需 要专 门的化学知识。 同时 ,纯熟完 善的化 学工艺

Plating Additive

Plating Additive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电镀工艺曾磊1,张卫2,汪礼康21.罗门哈斯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2.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复旦-诺发互连研究中心摘要:介绍了集成电路铜互连双嵌入式工艺和电镀铜的原理;有机添加剂在电镀铜中的重要作用及对添加剂含量的监测技术;脉冲电镀和化学电镀在铜互连技术中的应用;以及铜互连电镀工艺的发展动态。

关键词:集成电路,铜互连,电镀,阻挡层1.双嵌入式铜互连工艺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铜已经取代铝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主流互连技术。

作为铝的替代物,铜导线可以降低互连阻抗,降低功耗和成本,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器件密度和时钟频率。

由于对铜的刻蚀非常困难,因此铜互连采用双嵌入式工艺,又称双大马士革工艺(Dual Damascene),如图1所示,1)首先沉积一层薄的氮化硅(Si3N4)作为扩散阻挡层和刻蚀终止层,2)接着在上面沉积一定厚度的氧化硅(SiO2),3)然后光刻出微通孔(Via),4)对通孔进行部分刻蚀,5)之后再光刻出沟槽(Trench),6)继续刻蚀出完整的通孔和沟槽,7)接着是溅射(PVD)扩散阻挡层(TaN/Ta)和铜种籽层(Seed Layer)。

Ta的作用是增强与Cu的黏附性,种籽层是作为电镀时的导电层,8)之后就是铜互连线的电镀工艺,9)最后是退火和化学机械抛光(CMP),对铜镀层进行平坦化处理和清洗。

1. Si3N4Cap Layer 2. Oxide DielectricDeposition3. Via Patterning4. Partial Via Etch5. Trench Patterning6. Trench and Via Etch7. Barrier/seedDeposition8. Copper Fill9. Copper CMP图1 铜互连双嵌入式工艺示意图电镀是完成铜互连线的主要工艺。

集成电路铜电镀工艺通常采用硫酸盐体系的电镀液,镀液由硫酸铜、硫酸和水组成,呈淡蓝色。

铜互连技术

铜互连技术

铜互连技术2008-2-18周江涛、周长聘、严玮俊、沈系蒙、陈龙摘要:在集成电路中采用双镶嵌工艺制备互连线,铜作为互连线的材料具有低电阻率和较好的抗电迁移能力等优点,同时存在新的缺陷模式如沟槽缺陷、气泡缺陷、金属缺失等,目前的工作主要是该工艺的完善。

本文将按如下次序介绍:Cu淀积(用于生长籽晶);铜图形化方法,,铜图形化有三种方法:镶嵌工艺(damascene), 剥离工艺 , 铜刻蚀;抛光(完成互连制备)。

铜互连工艺简介:Cu的互连工艺最早在1997年9月由IBM提出来的,被称为是镶嵌工艺(也称大马士革)。

并应用于制备微处理器、高性能存储器及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等。

它采用对介电材料的腐蚀来代替对金属的腐蚀来确定连线的线宽和间距。

镶嵌工艺分为单镶嵌和双镶嵌。

它们的区别就是在于穿通孔和本曾的工艺连线是否是同时制备的。

2、铜籽晶层制备经过一系列布线刻槽和穿通孔加工完毕后,是Cu的淀积过程。

由于铜虽然电阻率和电迁移特性优于铝, 但是也有不如铝的方面。

铜对二氧化硅等材料的粘附性很弱,而且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系数很大, 所以铜互连线外面需要有一层DBA P (diffuSion barrier and adheSion promoter) , 简称为阻挡层(barrier) , 阻挡层可为氮化硅(Si3N4 )、氮化钛(T iN )、氮化钨(WN )、钽(Ta) 等。

为了能更好地电度上Cu,需要先做上一层薄薄的Cu籽晶层,它对二氧化硅等材料的粘附性却很强,之后再电度Cu。

目前有多种途径来生长种籽层:(溅射法、化学气相淀积法、原子层淀积法)。

A、溅射法制备种籽层:溅射是物理气相淀积的形式之一,具有工艺简单,能够淀积2008-2-18高熔点的金属和原位溅射刻蚀等优点。

因此溅射是目前集成电路工业铜种籽层最主要的制备方法。

由于铜容易与其他材料发生反应,粘附系数高,因此在填充高宽比大的引线孔和沟槽时,往往会先将洞口上方堵塞,从而在引线孔和沟槽中留下孔洞,无法完全填充,这样势必会对器件造成很大影响。

【实验】电镀铜实验报告

【实验】电镀铜实验报告

【关键字】实验电镀铜实验报告篇一:电镀铜--原理(参考)电镀铜原理篇电镀是指利用电解的方法从一定的电解质溶液(水溶液、非水溶液或熔盐)中,在经过处理的基体金属表面堆积各种所需性能或尺寸的连续、均匀而附着堆积的一种电化学过程的总称。

电镀所获得堆积层叫电堆积层或电镀层。

镀层的分类方法:按使用目的:防护性镀层、防护装饰性镀层和功能性镀层按电化学性质分类:阳极性镀层和阴极性镀层。

阳极性镀层:凡镀层相对于基体金属的电位为负时,镀层是阳极,称阳极性镀层,如钢上的镀锌层。

阴极性镀层:镀层相对于基体金属的电位为正时,镀层呈阴极,称阴极镀层,为阻隔型镀层,如钢上的镀镍层、镀锡层等,尽可能致密。

一、电镀的基本原理及工艺1电镀的基本原理(1)电化学发应以酸性溶液镀铜为例简述电镀过程大的的电化学反应阴极反应:Cu2++ 2e = Cu2H+ + 2e = H2阳极反应:Cu - 2e = Cu2+4OH-- 4e = 2H2O+O22、电镀液组成电镀溶液有固定的成分和含量要求,使之达到一定的化学平衡,具有所要求的电化学性能。

镀液构成:电镀液由主盐,导电盐,活化剂,缓冲剂,添加剂等组成。

电解溶液按主要放电离子存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主要以简单(单盐)形式存在和主要以络离子(复盐)形式存在的电解液两大类。

主盐在阴极上沉淀出所要求的镀层金属的盐称为主盐。

镀液主盐的含量多少,直接影响镀层的质量。

主盐的浓度过高,则镀层粗糙;主盐浓度过低,则允许的电流密度小,电流效率明显下降,影响堆积速度,还将导致其它问题。

导电盐提高溶液导电性的盐类,增强溶液导电性,提高分散能力。

缓冲剂能使溶液pH值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基本恒定的物质。

电解液中活化剂阳极活化剂,能促进阳极溶解,使镀液中镍离子得到正常补充,氯化物含量过低,阳极易钝化,过高,阳极溶解过快,镀层结晶粗糙。

络合剂能与络合主盐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物质称为络合剂。

添加剂为了改善镀层的性质,可在电解液中添加少量的添加剂。

集成电路用磷铜阳极及相关问题研究

集成电路用磷铜阳极及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 集成电路; 电镀; 磷铜; 阳极;
中图分类 号 : Q 3 1 T 1 5.
P o p o ie p e o e i h s h rz d Co p r An d n ULS n t d e n r l t d p o lm s I a d su i so e a e r b e
电镀 成本 。
电镀铜是完成铜填充的主要工艺 ( 1 图 中③ ) , 该工艺要求在制备超微结构刻槽 的铜连线过程 中电 镀铜必须具有很高 的凹槽填充能力 ,因此就对 电镀
过程 中的电镀 阳极 , 电镀液 , 有机添加剂等的要求很
高, 特别是 电镀用磷铜阳极的要求就更高 。 集成电路用磷铜阳极通常是 由高纯磷铜合金构 成; 铜电镀液通常由硫酸铜、 硫酸和水组成 。在 电镀 溶液中,当电源加在带有铜种子层的硅片 (阴极 )
规模集成线路 ( 芯片 ) 的铜互连技术等 电子领域都 离不开它,因此电镀铜技术已成为现代微电子制造 中必不可少的关键 电镀技术之一 。大规模集成电路 中广泛采用 电镀铜工艺, 制备铜互联线 。 因此铜的电
域 ,电镀铜技术也因此渗透到了整个 电子材料制造 镀工艺 ,以及电镀 阳极 的选择越来越成为集成电路 领域 , 印制电路板 ( C ) 从 P B 制造到 I C封装 , 再到大 行业关 注 的焦点 。
磁力搅拌效果好 , 铜磷熔融搅拌均匀 , 自动控制 , 这样制造的铜阳极磷分布均匀 溶解均匀 ,结晶细 致 晶粒细小 , 阳极利用率高 , 有利于镀层光滑光亮 , 减少 了毛刺和粗糙缺陷圆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引入酸『电镀铜技术的发 生 晶圆上的更细线宽、 更小孑 径 、 L 线路 的密集化 和 多层化对铜镀层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格 镀层的硬度 、 晶粒的精细 小孑 分散能力以及镀层的延展性等物 L 理化学特性要求磷铜阳极的质量更加的精细

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电镀工艺解析

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电镀工艺解析

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电镀工艺解析金镀层具有接触电阻低、导电性能好、可焊性好、耐腐蚀性强,因而电镀金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驱动IC封装中普遍使用电镀金凸块;在CMOS/MEMS中应用电镀金来制作开关触点和各种结构等;在雷达上金镀层作为气桥被应用;电镀还被用于UBM阻挡层的保护层,以及用于各种引线键合的键合面等等。

1电镀金工艺1.1电镀金工艺流程集成电路中的金电镀工艺流程:①在硅片上溅射钛、钛钨等金属作为黏附层,再溅射很薄的一层金作为电镀的导电层;②涂布光刻胶,光刻显影出电镀所需的图形;③清洗后进行电镀金;④褪除光刻胶;⑤蚀刻图形以外的导电层;,⑥退火。

1.2电镀金原理镀金阳极一般采用铂金钛网材料。

当电源加在铂金钛网(阳极)和硅片(阴极)之间时,溶液会产生电流,并形成电场。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电子,同时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阴极附近的络合态金离子与电子结合,以金原子的形式沉积在硅片表面。

镀液中的络合态金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向阴极定向移动并补充阴极附近的浓度消耗,如图1为水平杯镀示意图,图2为垂直挂镀示意图。

电镀的主要目的是在硅片上沉积一层致密、均匀、无孔洞、无缝隙、无其它缺陷的金。

1.3电镀药水集成电路电镀金工艺通常有两种体系的电镀液:氰化物体系及非氰化物体系。

氰化物体系稳定性高,寿命长,因而成本较低,但氰化物有毒性,需有严格的使用规范加以管理。

目前集成电路制造中常见的氰化物电镀金药水是微氰体系,呈弱酸性,镀液中金以Au(CN)-2的络合物形式存在。

主要成分为:金盐、导电盐、缓冲剂和添加剂。

这种镀液体系稳定,毒性较小,镀层光亮平滑,硬度适中,耐磨性好,孔隙率低,可焊性好。

非氰化物体系的以亚硫酸金钠为常见的金盐,亚硫酸根比较容易被氧化,因而较之氰化物体系,其工艺稳定要差一些。

本文主要针对氰化物体系的电镀金工艺。

1.4电镀金设备选择合适的电镀设备,将会获得较为满意的镀层。

电镀设备可分为二类:水平喷流式杯镀和垂直挂镀两种方式。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电沉积铜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电沉积铜

文章编号1001-3849(2004)01-0012-05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电沉积铜辜敏杨防祖黄令姚士冰周绍民(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利用铜代替铝作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互连接线代表了半导体工业的重要转变铜电沉积是互连大马士革(Damascene)工艺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综述了铜在芯片微刻槽中电沉积填充的过程机理并着重讨论了实现无裂缝和无空洞理想填充的主要因素镀液的组成和添加剂的影响关键词铜电沉积微刻槽填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图分类号153.14文献标识码A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in ULSIGU Min YANG Fang-Zu HUANG Ling YAO Shi-bing ZHOU Shao-m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Abstract Shift from Al to cu interconnects in Ultra-Large Scale Integrate(ULSI)is important for semiconductor industry.cu electrodepo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ologies in the Damascene fabrication of interconnects.he procedure and mechanism of copper filling in the trench of the chip are reviewed the effect of electrolyte components and additives on superfilling are discussed.Keywords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trench filling ULSI1引言几十年来集成电路(Ic)技术迅猛发展集成度以每3年4倍的速度增长[1~3]目前已达到超大规模的集成(ULSI)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集成电路特征宽不断缩小由微米级降到了亚微米级[1~4]由于电路的门延迟越来越小互连延迟却在逐渐增大从而使得各元件之间优化的互连技术成为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之一这就要求在设计方面必须对布线进行几何优化在工艺方面则需要降低互连线的电阻率以及线间电介质层间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传统上采用铝做为芯片内部连线由于铜具有比铝更低的电阻(铝的电阻率为2.7po!cm铜为1.72po!cm)和较高的抗电迁移性(可提高约两个数量级)[2 5]已被认为是一种更理想的互连材料利用铜代替铝作为互连接线代表了半导体工业的重要转变[2~21]可以使计算机芯片体积缩小30"运算速度提高40"并且可大幅度降低成本[5]已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当前铜布线技术采用大马士革结构的镶嵌工艺该工艺先在介质上刻!31!2004年1月电镀与精饰第26卷第1期(总154期)D收稿日期2003-03-17作者简介辜敏(1969-)女四川乐山人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副教授.好所需的沟槽,然后在其上生长一薄层扩散阻挡层,再进行铜填充,最后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去掉上层多余的铜和扩散阻挡层[Z~5]该工艺的关键之一是要求在超微结构刻槽的铜连线过程必须具有很高的凹槽填充能力因此,铜沉积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为了铜互连技术中的核心[Z~17]探索超微结构中铜金属化填充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这无疑对铜电沉积技术与理论在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芯片的加工以及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重大的应用前景铜沉积技术主要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化学沉积及电沉积(ECD>法其中,电沉积方法具有铜沉积时沿槽的侧壁向下沉积速率依次加快,使沉积层含有更少的空洞和裂缝,成为目前唯一能够用于商业化的技术[Z,3]此外,电沉积技术还具有技术较简单~沉积速率快~费用低~所需温度较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先进的微刻槽铜沉积填充技术从侧面代表着半导体封装加工的水平刻槽中铜镀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电阻率的大小及抗电迁移性能的好坏因此,如何在高宽比比较大的亚微米刻槽中沉积出致密的铜镀层,避免微刻槽中出现空洞和裂缝,理解填充过程,则是铜互连技术的重点[Z~17]常规的铜电沉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研究[6,Z0,Z1],从酸性溶液沉积铜有大约Z00年的历史[8],至今仍然在工程~装饰和电子工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将铜沉积技术应用于半导体微电子工业,对高宽比比较大的亚微米刻槽中的几何形状填充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如,IBM公司1997年开始设计利用铜代替铝制作芯片连线技术[5]目前,在微刻槽中的铜电沉积绝大多数仍采用有添加剂的酸性硫酸铜镀液体系[4~17],不少学者为铜电沉积提供了数学模型[5,8,14],但在沉积填充的外形轮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添加剂,其作用机理及其控制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此外对铜沉积过程的形状填充还缺乏有力的理论阐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未见有关铜在芯片上沉积方面的报道2沉积填充过程目前,Cu电沉积技术主要应用于进行微刻槽处理了的Z00mm Si片互连线加工,并向300mm转变电沉积的目的是对微结构刻槽进行均匀致密金属填充并使得Si表面平整对于高宽比比较大的刻槽,由于其几何条件,扩散到刻槽底部的金属离子较少,这样将导致填充缺陷,即出现垂直于槽底方向的裂缝或是刻槽中的空洞补救的方法是在镀液中加入添加剂添加剂能够促进金属在刻槽中的填充过程,该过程称为超等角电沉积[4~9]裂缝与在刻槽铜填充过程中由于槽口的合拢而形成的空洞是由于Cu晶种层的覆盖不好而产生[4]图1示出了沉积铜过程可能形成的几种外形轮廓[3]当铜在槽的顶角附近的沉积速度较快时[图1(a>],很可能在填充过程中由于顶部先合拢而形成空洞当铜的填充速率比较均匀时,则很可能在槽中央形成裂缝[图1(1>] 空洞和裂缝可使铜电阻率升高~抗迁移性减弱只有当铜的沉积速度随着槽的深度而变化,即沿槽的侧壁越向下,沉积速度越快,铜在槽底部的沉积速度最快,才是最理想的填充方式,见图1(G>这时,沉积的空洞和裂缝较少图1沉积铜过程可能形成的几种外形轮廓[3]填充质量与电沉积时的电流密度~电流波形~沉积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值得重视的是添加剂对填充过程有很大的影响[5~17],如图Z所示[15]如果镀液中没有添加剂,Cu沉积层会产生空洞同一添加剂在镀液中含量太低或过高时也都不能获得填充致密的Cu沉积层,如图Z(1>和图Z(d>所示镀液中适宜的添加剂MPSA(3-巯基丙烷磺酸>浓度应为5.0pmol/L添加剂中的促进剂有利于Cu在刻槽-41-Jan.Z004Plating and f inishing Vol.Z6No.1底部优先填充O在所有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无空洞的由底部向上晶体生长的填充镀层,在刻槽表面必须有强的抑制剂或阻化剂O通常,抑制剂的分子量较大,扩散于刻槽底部的量相对较少O图Z添加剂对填充机理的影响[1B]S镀液组成目前,应用于刻槽电沉积填充的铜镀液采用的是酸性硫酸铜镀液[4~17]O典型的镀液成分主要由无机盐和有机添加剂组成O无机盐包括CuSO4, H Z SO4,Cl-O采用的主要的有机添加剂包括促进剂(或称为光亮剂D;抑制剂(表面活性剂,润湿剂,阻化剂D O促进剂在没有抑制剂和整平剂的情况下,本身能催化Cu的沉积O促进剂的作用主要是催化或加速Cu在微刻槽中的沉积填充;抑制剂是使Cu在微刻槽口和其侧壁上的生长O虽然添加剂的作用已经研究了不短时间,但是,作用机理的不确定性导致添加剂的分类是按其作用效果而不是作用的特定模式O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仍然有待深入探讨[4~8]O Wmmamd[17]综述了不同添加剂对微结构中电沉积金属膜填充的作用,指出,尽管对应用于印刷线路板PCB中铜电沉积镀液中添加剂的作用已经有所理解[18,19],但这并不意味着芯片上铜沉积填充中添加剂的作用与其相同,因为PCB中的线路特征宽约1OO pm,而微电子中是约1pm[1O]O因此,对应用于微结构中铜沉积的镀液添加剂的研究更显得必要O S.1无机成分CuSO4是提供Cu Z+的主盐O通常在镀液中的浓度为1O-1mol/L左右[5,1O]O浓度过高,镀液的分散能力不好,带出的损失大,而且硫酸铜易结晶析出OH Z SO4是强电解质,通常在镀液中的浓度为1.8mol/L左右[5,1O]O适当高的H Z SO4浓度,不仅可提高镀液导电能力和分散能力,使硅片阴极上的电流分布均匀,而且通常可导致添加剂活性提高,增大其润湿性O当然,过高的HZ SO4浓度会降低CuSO4在镀液中的溶解度并增大对镀槽的腐蚀性OCl-离子,对铜沉积填充的镀液,每升数十毫克的Cl-离子是必须的O Cl-能够提高镀层的光亮度和整平性,降低镀层的内应力O镀液中没有氯离子,抑制剂将失去抑制效果[5~11]O氯离子吸附在硅片表面,导致抑制剂的吸附,使Cu沉积物晶粒细小致密O过量的氯离子会导致不溶物氯化亚铜的形成并夹杂于镀层中[18,Z Z]OS.z有机添加剂促进剂,通常是含有硫或是其它官能团的有机物,包括硫脲及其衍生物[18,19]O促进剂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Cu的成核;另一方面,优先吸附在某些活性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的晶面上,使得吸附金属原子进入这些活性点有困难,于是这些晶面的生长速度下降,这样,就有可能使各个晶面的生长速度趋于均匀,形成结构致密~定向排列整齐的晶体O目前,通常使用1O-B~1O-6mol/L的SPS[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NaSO B(CH Z D B-S-S(CH Z D B SO B Na]和MPSA[B-巯基丙烷磺酸,HSOB-(CH Z D B SH][7]O抑制剂,其特征是在阴极表面上形成一层连续膜以阻止铜的沉积O抑制剂能够吸附在Sm片的表面形成扩散层,阻化或减少光亮剂和整平剂的扩散传递,而加大在刻槽口的吸附,达到整平效果O氯离子的存在,可以加强其吸附和阻化作用[Z O]O抑制剂包括聚乙二醇(PEG D~聚丙烯二醇和聚乙二醇的共聚物~以及它们与离子的协同作用体[11,Z O]O目前,最为常用的是PEG和PEG与氯离子的协同作用物[5~19]O抑制剂的特点是相对分子质量高(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OOOD,扩散系数低,溶解度较小O抑制剂的有效性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关O抑制剂单独使用,对沉积层有整平作用;与其它添加剂一起有协同作用,可使整平效果达到最大O51Z OO4年1月电镀与精饰第Z6卷第1期(总154期D3.3Cu电沉积层的形貌研究表明[4] 1.51m的Cu电沉积层在50h 内会自身退火O形貌和结构的改变会影响镀层的电阻~内应力O沉积层的这种自身退火与Cu沉积层的热力学不稳定性有关通过重结晶释放张力O这个过程的速度服从Arrhenius方程O镀层的晶面取向在退火后也会发生改变O4电沉积和添加剂作用理论实验用的三电极体系电解槽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阴极(Si片):Cu2++2e-=Cu和阳极: 2H2O-4e-=4H++O2由于damascene结构镶嵌工艺还是一个新技术有关阻化剂和促进剂的作用还没有被充分理解[4~7]其作用机理可通过添加剂整平理论的吸附观点来说明[9]O由于阻化剂的浓度很小(10-3~ 10-6mol/L)吸附过程是扩散控制阻化剂吸附在金属/电解质界面减少了活性表面因此阻化了金属的还原过程[5 19]O促进剂有利于金属在其吸附处电结晶O结果在阻化剂起主要作用的刻槽顶部与促进剂起主要作用的刻槽底部金属沉积速度不同从而导致刻槽被致密填充O添加剂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并对填充过程有重要的影响O只有当几种添加剂同时存在时才具有整平效果[4~21]O电沉积开始阻化剂PEG和氯离子在Si表面形成氯桥如图3所示这个复杂的分子的体积很大O由于微结构刻槽的几何因素无添加剂时因为扩散到底部的金属离子量较小Cu 在刻槽底部的沉积速度比在表面低O吸附作用导致了刻槽顶部活性表面的减少使Cu沉积速度比刻槽底部的小;另一方面促进剂如MPSA也能够导致Cu的成核并阻化金属沉积防止枝晶的形成;此外在沉积过程中刻槽被沉积物填充刻槽内的表面积减小底部MPSA累积并和表面MPSA出现浓度梯度这个积累过程导致Cu在底部的沉积速度比在其它面上快[15]如图4所示从而成为致密~平滑光亮的Cu镀层O使用SPS它能够被还原成MPS[HS(CH2)3SO3-] MPS 很容易和Cu+形成复杂物质O在阴极Cu(I)S(CH2)3SO3物质有利于铜的电沉积[20]O最近还发现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复杂在过填充中凸表面轮廓变成了凹表面[8]O因此促进剂和抑制剂之间的作用竞争需要考虑在含有添加剂的溶液中铜沉积过程的表面化学O不过这些理论还不完善应该根据实验事实进行修改以充分揭示形状填充过程的机理O图3PEG和氯离子在Si表面形成的氯桥图4促进剂在刻槽内表面的吸附随沉积时间(填充高度)的变化[13]5结语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加工的铜电沉积技术已经成功表明可以用铜代替铝作为互连接线O铜电沉积填充的关键在于在高深宽比的微刻槽中形成无空洞和无裂缝的~均匀的Cu沉积层O当前的工作是发展和优化铜镀液组成~有机添加剂和电镀参数探索Cu填充过程和添加剂作用机理使Cu沉积技术应用于高宽比更大的微结构刻槽的金属化填充适应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和要求O参考文献:[1]李志坚.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展望[J].科技导报1999(3):11-13.[2]陈智涛李瑞伟.集成电路片内铜互连金属的发展[J].微电子学2001 31(2):239-241.[3]张国海夏洋龙世兵等.ULSI中铜互连技术的关键工艺[J].微电子学2001 31(2):146-149.[4]Mikkola R D Jiang@-T Carprenter B.Copper elec-troplating for advance interconnect technologY[J].Plating g Surface f inishing2000 87(3);81-85.61Jan.2004Plating and f inishing Vol.26No.1[5]AndricacoS P C ,UZoh C J ,Dukovic 0,et al .DamaScene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for chip inter-connectS [J ].IBM J ReS Develop ,1998,42(5D :567-673.[6]Landolt D .ElectrodepoSi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laSt guar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J ].J Elec-trochem Soc ,2OO2,149(3D :S 9-S 2O.[7]Moffat T P ,Bonevich J E ,~uber W ~,et al .Super-conformal electrodepoSition of copper in 5OO-9O nm feature [J ].Electrochem Soc ,2OOO,147(12D :4524-4535.[8]Georgiadou M ,Veyret D ,Sant R L ,et al .Simulation of Shape evolution during electrodepoSition of copper in the preSence of additive [J ].J Electrochem Soc ,2OO1,148(1D :C 54-C 58.[9]Kelly J J ,Tian C Y ,WeSt A C .Leveling and macroStructure effectS of additive for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J ].J Electrochem Soc ,2OO1,146(7D :254O-2545.[1O]Brown G A ,~ope G A .Confirmation of thiourea /chloride ion co -adSorption at a copper electrode by in Situ SERS SpectroScopy [J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1996,413(1-2D :153-16O.[11]JoSell D ,Wheeler D ,Moffat T P .Superconformal electrodepoSition in viaS [J ].Electrochem And Solid -State Lett ,2OO2,5(4D :C 49-C 58.[12]JoSell D ,Wheeler D ,~uber W ~,et al .A Simple e-guation for predicting Superconformal electrode-poSition [J ].J Electrochem Soc ,2OO1,148(12D :C 767-C 773.[13]JoSell D ,Wheeler D ,~uber W ~,et al .Supercon -firmal electrodepoSition in Submicron featureS [J ].PhyS Rev Lett ,2OO1,(87D ,O161O2.[14]Moffat T P ,Wheeler D ,~uber W ~,et al .Super -conformal electrodepoSitionofcopper [J ].Elec-trochem Solid -State Lett ,2OO1,4(4D :C 26-C 34.[15]Madore C ,MarloSZ M ,Landolt D .Blocking in-hibitorS in cathodic leveling I .theoretical analySiS [J ].J Electrochem Soc ,1996,143(12D :3927-3935.[16]0ldham K B .DiffuSion -controlled current denSitieS cloSe to a right -angled electrode edge [J ].J Elec-troanal Chem 1997,42O(1-2D :53-61.[17]Winand R .ElectrodepoSiton of metalS and alloyS -new reSultS and perSpectiveS [J ].Electrochem Acta .1994,39(819D ;1O91-11O5.[18]Farndon E E .WalSh F C .Campbell S A .Effect of thiourea ,benZotriaZole and 4,5-dithiaoctane -1,8-diSulphonic acid on the kineticS of copper depoSition from dilute acid Sulphate SolutionS [J ].J Appl Elec-trochem .1995,25(6D ;574-583.[19]Mayer L ,Barbieri S .CharacteriSticS of acid copper Sulfate depoSitS for printed wiring board applicationS [J ].Plat g Surf FiniSh .1981,68(3D :46-49.[2O]Stoychev D .0n the role of ploy (ethylene glycol D in depoSition of galvanic copper coating [J ].TranS InSt Metal Fin ,1998,76(2D :73-8O.[21]Gu M ,~uang L ,Yang F Z ,et al .Influence of chlo-ride and PEG on electrochemical nucleating of copper [J ].TranS InSt Metal Fin .2OO2,8O(6D :183-186.[22]许家园,杨防祖,谢兆雄,等.酸性镀铜液中Cl -离子的作用机理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D ,1994,33(5D :647-651.会议简讯由苏州市电镀协会~台北市<表面工业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表面精饰联谊会暨电镀清洁生产技术交流与装备材料展示会>于2OO3年11月3~6日在苏州市召开O 到会代表37O 多人,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组团参加O 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由秘书长赵达均带队一行6人参加了会议O 另外,新加坡表面处理协会组织了12家公司的2O 多人也参加了会议O大会共有1O 人就~电镀行业的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含氰电镀问题~解决重污染问题 等进行了发言O 会后参观了各参展厂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展览O 并组织了工艺技术交流活动O会议隆重盛大,圆满成功O71 2OO4年1月电镀与精饰第26卷第1期(总154期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电沉积铜作者:辜敏, 杨防祖, 黄令, 姚士冰, 周绍民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刊名:电镀与精饰英文刊名:PLATING & FINISHING年,卷(期):2004,26(1)被引用次数:8次1.李志坚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展望[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1999(03)2.陈智涛;李瑞伟集成电路片内铜互连技术的发展[期刊论文]-微电子学 2001(04)3.张国海;夏洋;龙世兵ULSI中铜互连线技术的关键工艺[期刊论文]-微电子学 2001(02)4.Mikkola R D;Jiang Q-T;Carprenter B Copper electroplating for advance interconnect technology[外文期刊] 2000(03)5.Andricacos P C;Uzoh C J;Dukovic O Damascene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for chip interconnects1998(05)ndolt D Electrodeposi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外文期刊] 2002(03)7.Moffat T P;Bonevich J E;Huber W H Superconformal electrodeposition of copper in 500-90 nmfeature[外文期刊] 2000(12)8.Georgiadou M;Veyret D;Sant R L Simulation of shape evolution during electrodeposition of copper in the presence of additive[外文期刊] 2001(01)9.Kelly J J;Tian C Y;West A C Leveling and macrostructure effects of additive for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外文期刊] 2001(07)10.BROWN G A;Hope G A Confirmation of thiourea/chloride ion co-adsorption at a copper electrode by in situ SERS spectroscopy[外文期刊] 199611.Josell D;Wheeler D;Moffat T P Superconformal electrodeposition in vias 2002(04)12.Josell D;Wheeler D;Huber W H A simple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superconformal electrodeposition [外文期刊] 2001(12)13.Josell D;Wheeler D;Huber W H Supercon-firmal electrodeposition in submicron features 2001(87)14.Moffat T P;Wheeler D;Huber W H Super-conformal electrodeposition of copper 2001(04)15.Madore C;Marlosz M;Landolt D Blocking inhibitors in cathodic leveling Ⅰ. theoretical analysis 1996(12)16.Oldham K B 1997(1-2)17.Winand R Electrodepositon of metals and alloys-new results and perspectives 1994(39)18.Farndon E E;Walsh F C;Campbell S A Effect of thiourea, benzotriazole and 4,5-dithiaoctane-1,8-disulphonic acid on the kinetics of copper deposition from dilute acid sulphate solutions[外文期刊] 1995(06)19.Mayer L;Barbieri S Characteristics of acid copper sulfate deposits for printed wiring board applications 1981(03)20.Stoychev D On the role of ploy (ethylene glycol) in deposition of galvanic copper coating[外文期刊] 1998(02)21.GuM;Huang L;Yang F Z Influence of chloride and PEG on electrochemical nucleating of copper[外文期刊] 2002(06)22.许家园;杨防祖;谢兆雄酸性镀铜液中Cl-离子的作用机理研究[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5)1.黄令.辜敏.杨防阻.许书楷.周绍民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对铜电沉积初期行为的影响研究[会议论文]-20022.钟琴.辜敏添加剂MPS作用下铜电沉积的研究[会议论文]-20093.GU Xiao-qing.徐赛生.GU Xiao-qing.XU Sai-sheng不同浓度添加剂对铜镀层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集成电路2008,17(8)4.姜力强.郑精武.何强斌.李华电沉积铜的工艺参数对镀层硬度及电阻率的影响[期刊论文]-材料保护2002,35(11)5.周兰.杜凯.肖江.张伟.万小波.方瑜.ZHOU Lan.DU Kai.XIAO Jiang.ZHANG Wei.WAN Xiao-bo.FANG Yu直流电沉积制备纳米铜丝阵列[期刊论文]-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42(9)6.徐赛生.曾磊.张立锋.顾晓清.张卫.汪礼康.Xu Saisheng.Zeng Lei.Zhang Lifeng.Gu Xiaoqing.Zhang Wei. Wang Likang集成电路Cu互连线的XRD研究[期刊论文]-半导体技术2008,33(11)7.曾磊.张卫.汪礼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电镀工艺[期刊论文]-中国集成电路2006,15(11)8.张皓东.谢刚.李荣兴.陈书荣.Zhang Haodong.Xie Gang.Li Rongxing.Chen Shurong金属铜电沉积过程分形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稀土学报2004,22(z1)9.辜敏.杨防祖.黄令.姚士冰.周绍民高择优取向铜的电化学制备[会议论文]-200110.Madhav Datta芯片制造的电化学处理技术[期刊论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5,34(2)1.王静.杨志刚.谢鹤.金哲晖.胡楠乙醛酸化学镀制作铜互连线的研究[期刊论文]-表面技术 2006(3)2.许文林.李敏.傅相林.王雅琼超声功率对电化学沉积铜过程速率的影响[期刊论文]-应用声学 2007(2)3.GU Xiao-qing.徐赛生不同浓度添加剂对铜镀层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集成电路 2008(8)4.陈敏娜.曾磊.汪礼康.张卫.徐赛生.张立锋有机添加剂对铜互连线脉冲电镀的影响[期刊论文]-半导体技术2007(5)5.张炜.成旦红.王建泳.郁祖湛超大集成电路互连线电沉积铜的研究动态[期刊论文]-材料保护 2005(12)6.高泉涌.赵国鹏.胡耀红酸性镀铜添加剂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电镀与涂饰 2010(1)7.余德超.谈定生电镀铜技术在电子材料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电镀与涂饰 2007(2)8.李强.辜敏.鲜晓红铜电结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8(4)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js200401004.aspx。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电镀工艺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电镀工艺

1.双嵌⼊式铜互连⼯艺 随着芯⽚集成度的不断提⾼,铜已经取代铝成为超⼤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主流互连技术。

作为铝的替代物,铜导线可以降低互连阻抗,降低功耗和成本,提⾼芯⽚的集成度、器件密度和时钟频率。

由于对铜的刻蚀⾮常困难,因此铜互连采⽤双嵌⼊式⼯艺,⼜称双⼤马⼠⾰⼯艺(Dual Damascene),1)⾸先沉积⼀层薄的氮化硅(Si3N4)作为扩散阻挡层和刻蚀终⽌层,2)接着在上⾯沉积⼀定厚度的氧化硅(SiO2),3)然后光刻出微通孔(Via),4)对通孔进⾏部分刻蚀,5)之后再光刻出沟槽(Trench),6)继续刻蚀出完整的通孔和沟槽,7)接着是溅射(PVD)扩散阻挡层(TaN/Ta)和铜种籽层(Seed Layer)。

Ta的作⽤是增强与Cu的黏附性,种籽层是作为电镀时的导电层,8)之后就是铜互连线的电镀⼯艺,9)最后是退⽕和化学机械抛光(CMP),对铜镀层进⾏平坦化处理和清洗。

电镀是完成铜互连线的主要⼯艺。

集成电路铜电镀⼯艺通常采⽤硫酸盐体系的电镀液,镀液由硫酸铜、硫酸和⽔组成,呈淡蓝⾊。

当电源加在铜(阳极)和硅⽚(阴极)之间时,溶液中产⽣电流并形成电场。

阳极的铜发⽣反应转化成铜离⼦和电⼦,同时阴极也发⽣反应,阴极附近的铜离⼦与电⼦结合形成镀在硅⽚表⾯的铜,铜离⼦在外加电场的作⽤下,由阳极向阴极定向移动并补充阴极附近的浓度损耗。

电镀的主要⽬的是在硅⽚上沉积⼀层致密、⽆孔洞、⽆缝隙和其它缺陷、分布均匀的铜。

2.电镀铜⼯艺中有机添加剂的作⽤ 由于铜电镀要求在厚度均匀的整个硅⽚镀层以及电流密度不均匀的微⼩局部区域(超填充区)能够同时传输差异很⼤的电流密度,再加上集成电路特征尺⼨不断缩⼩,和沟槽深宽⽐增⼤,沟槽的填充效果和镀层质量很⼤程度上取决于电镀液的化学性能,有机添加剂是改善电镀液性能⾮常关键的因素,填充性能与添加剂的成份和浓度密切相关,关于添加剂的研究⼀直是电镀铜⼯艺的重点之⼀[1,2].⽬前集成电路铜电镀的添加剂供应商有Enthone、Rohm&Haas等公司,其中Enthone公司的ViaForm系列添加剂⽬前应⽤较⼴泛。

0.13μm铜互连工艺鼓包状缺陷问题的解决

0.13μm铜互连工艺鼓包状缺陷问题的解决

0.13μm铜互连工艺鼓包状缺陷问题的解决张磊;朱亦鸣【摘要】The traditional IC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inly using AL line as interconnect material, but when the line width of transistor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in 0.13μm technology and above, now use Cu damascene interconnect to improve the device reliability. SIN film works as the etch stop layer in Cu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high stress combined with the thermal and etch effects in the process, induced SIN peeling from the IMD film and form the bubble defe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ree solutions:modify and control IMD layer etch rate, change BARC deposition method from one step to two step, and add the design rule check for new product tape out, these three methods can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bubble defect, thus reduce the wafer scrap rate and improve the product yield.% 传统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主要采用铝作为金属互连材料,但是随着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在0.13μm及以上制程中,一般采用铜大马士革互连工艺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铜互连技术[1]

铜互连技术[1]
第13卷第3期
2005年9月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Joumal of Lujiang Universit)r
V01.13
No.3
Sep.205
铜互连技术
王灵婕1,林吉申2
(I.厦门理工学院电子系,福建厦门361005;2.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患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在集成电路中采用双镶嵌工艺制备互连线,铜作为互连线的材料具有低电阻率和较好的抗 电迁移能力等优点,同时存在新的缺陷模式如沟槽缺陷、气泡缺陷、金属缺失等,目前的工作主要是该工
4.2
气泡缺陷.这种缺陷很大,肉眼可以看见.它是由于产生气泡而导致淀积率的改变,从而 金属缺失.金属缺失是Cu特有的缺陷,它是由腐蚀、颗粒的移动和过度抛光引起的.过
在该处产生缺陷.
4.3
度抛光产生缺陷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它和颗粒结构、表面张力、应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 关.当cu在某一处超负荷,该处的温度升高,较大的温度梯度会加深这种缺陷.当温度升高,cu的 热膨胀大于介质层,结果就产生了压应力,导致cu内部的再结晶,而位错又造成结构松弛;当温度 降低时,Cu收缩,产生比周围大得多的张应力.
Higllt—V0l岫e M蚰ufaeturing[J].seIIliconductor
temational,May 200】,92—104. J.copper-based Metallization for VIsI
cir{cuits[J].MicroelectroIIic EIlgineering,1996,(1):119-122.
艺的完善.
[关键词]集成电路;铜;互连线 [中图分类号]7I'N
305;TN 405
[文献标识码]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双嵌入式铜互连工艺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铜已经取代铝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主流互连技术。

作为铝的替代物,铜导线可以降低互连阻抗,降低功耗和成本,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器件密度和时钟频率。

由于对铜的刻蚀非常困难,因此铜互连采用双嵌入式工艺,又称双大马士革工艺(Dual Damascene),1)首先沉积一层薄的氮化硅(Si3N4)作为扩散阻挡层和刻蚀终止层,2)接着在上面沉积一定厚度的氧化硅(SiO2),3)然后光刻出微通孔(Via),4)对通孔进行部分刻蚀,5)之后再光刻出沟槽(Trench),6)继续刻蚀出完整的通孔和沟槽,7)接着是溅射(PVD)扩散阻挡层(TaN/Ta)和铜种籽层(Seed Layer)。

Ta的作用是增强与Cu的黏附性,种籽层是作为电镀时的导电层,8)之后就是铜互连线的电镀工艺,9)最后是退火和化学机械抛光(CMP),对铜镀层进行平坦化处理和清洗。

电镀是完成铜互连线的主要工艺。

集成电路铜电镀工艺通常采用硫酸盐体系的电镀液,镀液由硫酸铜、硫酸和水组成,呈淡蓝色。

当电源加在铜(阳极)和硅片(阴极)之间时,溶液中产生电流并形成电场。

阳极的铜发生反应转化成铜离子和电子,同时阴极也发生反应,阴极附近的铜离子与电子结合形成镀在硅片表面的铜,铜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由阳极向阴极定向移动并补充阴极附近的浓度损耗。

电镀的主要目的是在硅片上沉积一层致密、无孔洞、无缝隙和其它缺陷、分布均匀的铜。

2.电镀铜工艺中有机添加剂的作用由于铜电镀要求在厚度均匀的整个硅片镀层以及电流密度不均匀的微小局部区域(超填充区)能够同时传输差异很大的电流密度,再加上集成电路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和沟槽深宽比增大,沟槽的填充效果和镀层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镀液的化学性能,有机添加剂是改善电镀液性能非常关键的因素,填充性能与添加剂的成份和浓度密切相关,关于添加剂的研究一直是电镀铜工艺的重点之一[1,2].目前集成电路铜电镀的添加剂供应商有Enthone、Rohm&Haas等公司,其中Enthone公司的ViaForm系列添加剂目前应用较广泛。

ViaForm系列包括三种有机添加剂:加速剂(Accelerator)、抑制剂(Suppressor)和平坦剂(Leverler)。

当晶片被浸入电镀槽中时,添加剂立刻吸附在铜种籽层表面,如图3所示。

沟槽内首先进行的是均匀性填充,填充反应动力学受抑制剂控制。

接着,当加速剂达到临界浓度时,电镀开始从均匀性填充转变成由底部向上的填充。

加速剂吸附在铜表面,降低电镀反应的电化学反应势,促进快速沉积反应。

当沟槽填充过程完成后,表面吸附的平坦剂开始发挥作用,抑制铜的继续沉积,以减小表面的粗糙度。

加速剂通常是含有硫或及其官能团的有机物,例如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S),或3-巯基丙烷磺酸(MPSA)。

加速剂分子量较小,一般吸附在铜表面和沟槽底部,降低电镀反应的电化学电位和阴极极化,从而使该部位沉积速率加快,实现沟槽的超填充。

抑制剂包括聚乙二醇(PEG)、聚丙烯二醇和聚乙二醇的共聚物,一般是长链聚合物。

抑制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大于1000,有效性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扩散系数低,溶解度较小,抑制剂的含量通常远大于加速剂和平坦剂。

抑制剂一般大量吸附在沟槽的开口处,抑制这部分的铜沉积,防止出现空洞。

在和氯离子的共同作用下,抑制剂通过扩散-淀积在阴极表面上形成一层连续抑制电流的单层膜,通过阻碍铜离子扩散来抑制铜的继续沉积。

氯离子的存在,可以增强铜表面抑制剂的吸附作用,这样抑制剂在界面处的浓度就不依赖于它们的质量传输速率和向表面扩散的速率。

氯离子在电镀液中的含量虽然只有几十ppm,但对铜的超填充过程非常重要。

如果氯浓度过低,会使抑制剂的作用减弱;若氯浓度过高,则会与加速剂在吸附上过度竞争。

平坦剂中一般含有氮原子,通常是含氮的高分子聚合物,粘度较大,因此会依赖质量运输,这样在深而窄的孔内与加速剂、抑制剂的吸附竞争中没有优势,但在平坦和突出的表面,质量传输更有效。

沟槽填充完成后,加速剂并不停止工作,继续促进铜的沉积,但吸附了平坦剂的地方电流会受到明显抑制,可以抑制铜过度的沉积。

平坦剂通过在较密的细线条上方抑制铜的过度沉积从而获得较好的平坦化效果,保证了较小尺寸的图形不会被提前填满,有效地降低了镀层表面起伏。

在铜电镀过程中,对填充过程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加速剂、抑制剂和氯离子,填充过程完成后对镀层表面粗糙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平坦剂。

铜电镀是有机添加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彼此竞争又相互关联。

为实现无空洞和无缺陷电镀,除了改进添加剂的单个性能外,还需要确定几种添加剂同时存在时各添加剂浓度的恰当值,使三者之间互相平衡,才能达到良好的综合性能,得到低电阻率、结构致密和表面粗糙度小的铜镀层。

尽管使用有机添加剂可实现深亚微米尺寸的铜电镀,但往往会有微量的添加剂被包埋在铜镀层中。

对于镀层来说,这些杂质可能会提高电阻系数,并且使铜在退火时不太容易形成大金属颗粒。

电镀过程中添加剂不断地被消耗,为了保证镀层的品质,需要随时监控添加剂的浓度。

目前主要使用闭环的循环伏安剥离法(Cylic Voltammetric Stripping,CVS)来监测电镀液的有机添加剂含量。

CVS测量仪器的主要供应商是美国ECI公司。

CVS尽管硬件成本低,但它很难反映出几种添加剂组分浓度同时改变的准确情况,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技术有望能替代CVS.3.脉冲电镀和化学镀在铜互连中的应用在目前的集成电路制造中,芯片的布线和互连几乎全部是采用直流电镀的方法获得铜镀层。

但直流电镀只有电流/电压一个可变参数,而脉冲电镀则有电流/电压、脉宽、脉间三个主要可变参数,而且还可以改变脉冲信号的波形。

相比之下,脉冲电镀对电镀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

最近几年,关于脉冲电镀在集成电路铜互连线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3,4].脉冲电镀铜所依据的电化学原理是利用脉冲张驰增加阴极的活化极化,降低阴极的浓差极化,从而改善镀层的物理化学性能。

在直流电镀中,由于金属离子趋近阴极不断被沉积,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浓差极化。

而脉冲电镀在电流导通时,接近阴极的金属离子被充分地沉积;当电流关断时,阴极周围的放电离子又重新恢复到初始浓度。

这样阴极表面扩散层内的金属离子浓度就得到了及时补充,扩散层周期间隙式形成,从而减薄了扩散层的实际厚度。

而且关断时间的存在不仅对阴极附近浓度恢复有好处,还会产生一些对沉积层有利的重结晶、吸脱附等现象。

脉冲电镀的主要优点有:降低浓差极化,提高了阴极电流密度和电镀效率,减少氢脆和镀层孔隙;提高镀层纯度,改善镀层物理性能,获得致密的低电阻率金属沉积层。

除了电镀以外,还有一种无需外加电源的沉积方式,这就是化学镀。

化学镀不同于电镀,它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金属离子被还原沉积在基板表面,其主要特点是不需要种籽层,能够在非导体表面沉积,具有设备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

化学镀目前在集成电路铜互连技术中的应用主要有:沉积CoWP等扩散阻挡层和沉积铜种籽层。

最近几年关于化学镀铜用于集成电路铜互连线以及沟槽填充的研究亦成为一大热点,有研究报道通过化学镀同样可以得到性能优良的铜镀层[5,6].但是化学镀铜通常采用甲醛做为还原剂,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

4.铜互连工艺发展趋势使用原子层沉积(AL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技术沉积阻挡层和铜的无种籽层电镀是目前铜互连技术的研究热点[7].在当前的铜互连工艺中,扩散阻挡层和铜种籽层都是通过PVD工艺制作。

但是当芯片的特征尺寸变为45nm或者更小时,扩散阻挡层和铜种籽层的等比例缩小将面临严重困难。

首先,种子层必须足够薄,这样才可以避免在高纵宽比结构上沉积铜时出现顶部外悬结构,防止产生空洞;但是它又不能太薄。

其次,扩散层如果减薄到一定厚度,将失去对铜扩散的有效阻挡能力。

还有,相对于铜导线,阻挡层横截面积占整个导线横截面积的比例变得越来越大。

但实际上只有铜才是真正的导体。

例如,在65nm工艺时,铜导线的宽度和高度分别为90nm和150nm,两侧则分别为10nm.这意味着横截面为13,500 nm2的导线中实际上只有8,400 nm2用于导电,效率仅为62.2%[7].目前最有可能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是ALD和无种籽电镀。

使用ALD技术能够在高深宽比结构薄膜沉积时具有100%台阶覆盖率,对沉积薄膜成份和厚度具有出色的控制能力,能获得纯度很高质量很好的薄膜。

而且,有研究表明:与PVD阻挡层相比,ALD阻挡层可以降低导线电阻[7].因此ALD技术很有望会取代PVD技术用于沉积阻挡层。

不过ALD目前的缺点是硬件成本高,沉积速度慢,生产效率低。

此外,过渡金属-钌可以实现铜的无种籽电镀,在钌上电镀铜和普通的铜电镀工艺兼容。

钌的电阻率(~7 μΩ-cm),熔点(~2300℃),即使900℃下也不与铜发生互熔。

钌是贵金属,不容易被氧化,但即使被氧化了,生成的氧化钌也是导体。

由于钌对铜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挡层的作用,因此钌不仅有可能取代扩散阻挡层常用的Ta/TaN两步工艺,而且还可能同时取代电镀种籽层,至少也可以达到减薄阻挡层厚度的目的。

况且,使用ALD技术沉积的钌薄膜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更低的电阻率。

但无种籽层电镀同时也为铜电镀工艺带来新的挑战,钌和铜在结构上的差异,使得钌上电镀铜与铜电镀并不等同,在界面生长,沉积模式上还有许多待研究的问题。

5.结语铜互连是目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主流互连技术,而电镀铜是铜互连中的关键工艺之一。

有机添加剂是铜电镀工艺中的关键因素,各种有机添加剂相互协同作用但又彼此竞争,恰当的添加剂浓度能保证良好的电镀性能。

在45nm或更小特征尺寸技术代下,为得到低电阻率、无孔洞和缺陷的致密铜镀层,ALD和无种籽电镀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

此外,研究开发性能更高的有机添加剂也是途径之一,而使用新的电镀方式(比如脉冲电镀)也可能提高铜镀层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